一、浅析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1](2020)在《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铁从走进人们视线到被大众所熟知,可以说发展非常的迅速。各个国家都把高铁做为高速铁路研发的重中之重,同时高速动车以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得到每个轨道行业专家一致的认可。而高铁塞拉门是高速列车的重要构造之一,它对列车的安全运行有非常大的重要性,最为重要的是它是旅客上下车的通道;如果发生意外情况,也主要通过它来疏散乘客。由此可见其作用十分的重要并且不可替代。如今高速列车的运行正在追求更快、更安全,这对塞拉门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塞拉门各子系统的选择也越来越规范,一旦塞拉门出现问题,引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电动塞拉门具备高智能化、高密封性、工作效率高、高可靠性等优点,所以电动塞拉门成为目前高速列车的第一选择。其中电机是高铁塞拉门中重要的构成,对高铁塞拉门系统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电机性能好则塞拉门性能好,动车在运行过程中才会越安全。换句话说,旅客乘坐列车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将直接由塞拉门电机运行状态的好坏决定。所以,对高铁塞拉门电机的仿真研究十分的重要。本文的驱动电机选择无刷直流电机,并通过软件对电机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研究。首先对高速列车的塞拉门系统结构和原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塞拉门主要由驱动、传动、控制三大装置组成。机构中的每个装置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且每个装置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塞拉门的开启和关闭,任一装置的损坏都会让塞拉门停止工作。同时分析了塞拉门电机仿真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目前塞拉门电机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铁事业的时期。而后对塞拉门电机的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做了进一步简述,并对选择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塞拉门驱动电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一般无刷直流电机进行了建模分析其是否达到速度要求。塞拉门电机的控制系统章节就控制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对控制系统的原理介绍;直流电机的三种调速方法以及其控制方式和原理分析等。最后结合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原理,利用MATLAB软件对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建模同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了高速动车塞拉门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塞拉门常见的故障、造成塞拉门故障的几个外部因素、引发故障的内部原因等,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措施,这对降低塞拉门故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夏金军[2](2019)在《基于直流电机的乘用车电动转向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看作是车子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在转动方向或者平稳运行过程中提供助力的控制系统。现如今,该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型汽车中,并且逐渐成为主流,在未来的转向系统市场中也具有一定的前景,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在该系统中,最主要的器件要数助力电机,在研究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一般会更加偏向于选择直流电机,原因如下:一方面,在启动与调整速度这一块,直流电机更加便于控制,另一方面,使用的车载电源也是直流电源,这样一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电能转化的过程,可以直接被驱动然后进行相关的操作。然而以直流电机为动力来源的转向系统存在转矩小、转矩脉动明显等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机的乘用车电动转向控制策略。论文首先研究了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直流电机的结构和原理,对直流电机的控制、PWM调速原理以及H桥控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完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机电设计。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建立转向物理模型以及动力学微分模型,研究了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给出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电机驱动电路的要求。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机的乘用车电动转向控制策略;提出一种复合型助力控制策略,将复合型助力曲线细化分为两个区间。在传统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中增加了补偿控制,电机阻尼补偿控制和电机摩擦补偿控制等三个组成部分;引入阻尼控制策略,在控制策略中设置回正控制算法;对转矩进行闭环控制,本文采用转矩两点式调节器来实现。最后,论文完成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仿真结果表明,直接转矩方法的动态响应特性优异,直流电机调速系统仅需几毫秒时间即可完成转矩响应。此外,相应的电机转速跌落也较为有限,且在0.03s以内即可再次跟踪上给定转速。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可以对电磁转矩脉动进行有效控制,而且能大大提高电机的动、稳态驱动性能。将复合型的助力曲线与直线型的助力曲线进行相关对比我们可以得知,前者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在如何保持良好的路感以及简易地操作这两个方面寻求了很好的平衡,而且还更加符合理想型曲线要求。换句话说,当车子保持相对较低的速度进行方向的转动时,转向操作会十分轻便;而车子保持较高速度运行时,转向操作则会具有良好的路感。最后通实验验证了EPS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胡启蒙[3](2019)在《基于质量法与标准表法的水表检定装置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原有的水表检定装置采用容积法,检定环节需手动操作,检定用时长、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低。近几年水表检定工作量逐年增加,检定准确性要求逐步增高,为提高水表检定装置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本文研究设计出基于质量法和标准表法的水表检定装置。新的水表检定装置提高了检定工作效率和检定准确度,并且采用水表检定管理软件实现了水表检定过程的自动化。本文通过对水表检定装置工作原理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检定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即采用质量法和标准表法进行综合设计。根据这一设计思路,本文对水表检定装置的硬件系统进行了设计,完成了检定装置主要部件的选型,并提出了水表检定装置质量法控制回路和标准表法控制回路的设计方案,确定将流量调节控制系统作为水表检定装置控制系统的核心。然后本文对流量调节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完成了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参数整定,对安装完成后的水表检定装置进行了流量调节试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开发,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流量自动调节、检定流程自动控制、检定数据处理以及记录生成等功能。最后,依据国家检定规程,对整体安装完成的水表检定装置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与评定,本文设计的水表检定装置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设计的基于质量法和标准表法的水表检定装置可以实现两种检定方法的快速切换、水流量稳定、人机界面使用方便、检定过程效率高,可对流量范围为(0.023.5)m3/h、口径为15mm的冷水水表进行自动检定。通过对装置及其不确定度的分析评定,其各项技术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所设计的水表检定装置在使用质量法进行检定时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U=0.05%(k=2),在使用标准表法进行检定时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U=0.12%(k=2)。
阿岩松[4](2019)在《虚拟现实(VR)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是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当下关注的研究话题。物理课程中的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因为实验条件有限而教学效果不佳,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拥有广阔想象空间功能的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环境扩大人们的认知范围,还可以构建并制作在现实中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本研究尝试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再次开发,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当中,分别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进行研究,并构建了分组探究型虚拟实验教学和演示型虚拟实验教学两种教学方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观察实验机会少”、“学生对实验原理一知半解”等实际问题,用虚拟现实的场景,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从而达到对物理本质的探究,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用虚拟实验来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验学习效果。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价值所在。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实验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实验的兴趣、学习态度都有将明显的改善;在教学重难点理解、实验内容掌握上都有较明显的效果,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证明构建的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通过实践发现虚拟现实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虚拟现实实验资源开发及VR硬件配备是在今后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陈再好[5](2019)在《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车窗电机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车窗电机是车门玻璃电动升降的动力源,为了保证玻璃升降过程中安全性和舒适性,需要驱动电机可控性好、噪音小等特点,相比于传统有刷直流车窗电机,无刷直流电机具有效率高、体积小以及控制精度高等优点,是汽车车窗用电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车门内安装空间的限制,这就要求驱动电机具有小体积、高功率密度,为此本文对汽车车窗用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电机进行了设计研究。首先,根据玻璃升降器的工作方式,确定电机与减速器配合的传动方案,参照车窗电机设计标准以及结合高功率密度电机的设计特点,初步确定永磁无刷直流车窗电机的额定性能参数。其次,提出高功率密度车窗电机总体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高性能材料的选择:永磁材料、铁芯材料以及绕组材料;定转子结构参数优化设计:定子铁芯长度、气隙长度、定子槽口宽、永磁体磁化方向厚度;本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定子爪级结构和固定座的开槽结构;电机的散热处理:线圈绕组的灌封工艺。再次,利用路算的结果在Ansoft软件建立电机仿真模型,在RMxprt模块下进行总体电磁方案仿真,初步调整优化结构尺寸,再导入到Maxwell 2D模块中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电机各项工作参数。最后,制造电机原理样并进行性能测试。根据路算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确定电机结构尺寸,绘制图纸,制造样机,搭建电机测功机系统进行电机空载特性和负载特性测试,测试的结果验证了本文电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徐作宇[6](2019)在《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文中认为本文是以某企业35000m3/h制氧机组空压机电机控制系统的改造项目为背景。原控制系统故障多发且启动困难,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生产需求。该项目研究目的是为空压机设计一套变频软启动系统,满足制氧机组主空压机可以快速启动的生产需要,实现经济运行。首先从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原理、类型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然后提出同步电动机的两种基本控制方式,特别对自控式控制方式的三种不同方案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改造项目采用的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为交-直-交电流型负载换相同步电动机系统。其次分析原机组及电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方案,重点阐述无换向器电机的基本原理,并对相关电机进行简单的比较。详细分析晶闸管电路的换流方式及其不足和改造后电机的机械特性,给出整个无换向器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然后依据原理框图,分别对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进行分析设计。硬件系统主要设计位置与速度检测方案、电流检测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侧触发逻辑。这些设计都为电机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最后,对控制系统软件进行设计。给出软启动运行方案,对系统进行PI调节控制设计、数字触发器程序流程设计及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并对电动机改造前后进行运行效果分析。
童钟良[7](2017)在《直流电动机向无换向器化发展的归宿不是同步电机而是广义的直流电动机》文中研究指明首先阐述直流电动机的自控变频运行机制,磁极d轴的检测是电枢电流相位自控的先决条件,磁极位置检测器件或方式的改革演变可视为直流电动机向无换向器化发展的标志。无换向器电动机是直流电动机向无换向器化发展的起步,继而开发正弦交流电机本体的自控变频电动机系统,包括矢量控制技术的应用。今后更可借助计算机控制技术来检测磁极d轴的位置和转速,实现电枢电流或电压的相位自控,推动直流电动机无换向器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然而,发展的归宿不是同步电动机而是广义的直流电动机。
翟永全[8](2017)在《茶园微耕机电传化—机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应用普遍的微耕机,由于体积比较大,不容易进入茶园进行作业,而且动力几乎都是柴油机或汽油机,废气不仅污染了茶园环境,也降低了茶的品质。在茶园中,垄与垄之间的茶树的须根会有交错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种具有开槽功能的电动微耕机。该微耕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易操作等特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微耕机的主要机械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制定茶园微耕机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微耕机的驱动系统和微耕机的传动系统,确定整机的工作参数,对微耕机的整机结构进行设计。利用PROE软件对茶园微耕机进行三维建模,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微耕机机架进行静态分析,以获得整机机架的应力应变云图和总变形云图;对关键部件进行模态分析,以获得关键部件的固有频率与各阶振型最大变形量,检验微耕机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合理。对茶园微耕机进行样机试制,测定茶园微耕机的质心,检验茶园微耕机的稳定性。对茶园微耕机进行整机性能实验,检验所设计的茶园微耕机仿真模型是否正确和整机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根据电动微耕机的设计原则,对微耕机整机结构进行设计。根据茶园环境和微耕机整机结构空间,选择无刷直流电动机作为开槽刀驱动电机和负责行走的驱动电机,选择锂电池作为电动微耕机的电源。利用ANSYS软件对电动微耕机样机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整机机架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开槽刀设计安全。对电动微耕机进行作业实验,主要包括净开槽时间、净开槽时间效率、开槽宽度以及开槽深度实验。经过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电动微耕机符合茶园的作业要求。
刘大柱[9](2015)在《谈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换向器电机(即无整流子电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的调速电机,它由变频器、同步电动机、转子位置检测器及控制触发电路所组成,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不需要经常维护检修且有良好的调速性能等特点。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子位置检测器的类型、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问题。
杨勇[10](2014)在《直流牵引电动机环火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阐述了直流牵引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换向器的作用,对直流牵引电动机换向器环火故障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浅析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塞拉门概述 |
1.2.1 塞拉门系统结构简介 |
1.2.2 塞拉门各结构作用 |
1.2.3 车门驱动传动装置 |
1.2.4 塞拉门优点 |
1.2.5 高铁塞拉门发展现状 |
1.2.6 高铁塞拉门发展趋势 |
1.3 高铁塞拉门电机 |
1.3.1 电机仿真意义 |
1.3.2 塞拉门电机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1 论文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塞拉门电机系统 |
2.1 塞拉门驱动电机选择 |
2.2 无刷直流电机 |
2.2.1.无刷直流电机结构组成 |
2.2.2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组成 |
2.2.3 功率驱动方式 |
2.3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2.4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2.5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模型建立 |
2.5.1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 |
2.5.2 电机模块选择 |
2.5.3 总线模块选择 |
2.5.4 MATLABFunction模块 |
2.5.5 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3.1 塞拉门系统控制原理 |
3.1.1 塞拉门开关状态与速度信号的关系 |
3.1.2 塞拉门正常开关门的过程 |
3.1.3 紧急情况下开门 |
3.2 控制单元 |
3.3 直流电机调速原理 |
3.3.1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 |
3.3.2 弱磁调速 |
3.3.3 改变附加电阻调速 |
3.4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驱动电机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4.1 MATLAB软件 |
4.1.1 软件简介 |
4.1.2 仿真步骤 |
4.2 驱动电机的控制simulink建模 |
4.2.1 直流电机模型及参数 |
4.2.2 多功能桥得选择及参数 |
4.2.3 电机PWM脉宽调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设置 |
4.2.4 控制环节建模 |
4.2.5 控制器模块 |
4.3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研究 |
4.3.1 双闭环模型的仿真结果 |
4.3.2 双闭环模型的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塞拉门常见故障分析 |
5.1 塞拉门常见故障 |
5.2 外力对塞拉门的影响 |
5.2.1 机械阻力 |
5.2.2 空气阻力 |
5.2.3 密封橡胶条弹力 |
5.3 环境对塞拉门的影响 |
5.4 塞拉门故障分析 |
5.4.1 开门阻力过大故障 |
5.4.2 站台间隙补偿器故障 |
5.4.3 “门98%关闭”限位开关故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直流电机的乘用车电动转向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第2章 直流电机及其控制 |
2.1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直流电机的结构和优点 |
2.2.1 定子 |
2.2.2 转子 |
2.2.3 直流减速电机五大优点 |
2.3 直流无刷电机 |
2.4 直流电机控制 |
2.5 PWM调速原理 |
2.6 H桥控制 |
2.7 直流电机控制仿真实现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策略 |
3.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 |
3.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3.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各关键部件功能 |
3.3.1 转矩传感器 |
3.3.2 离合器 |
3.3.3 电动机 |
3.3.4 减速机构 |
3.3.5 电控单元ECU |
3.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电机驱动电路的要求 |
3.5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 |
3.5.1 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
3.5.2 EPS复合型助力控制 |
3.5.3 EPS系统补偿控制 |
3.5.4 EPS系统阻尼控制 |
3.5.5 EPS回正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CAN总线的硬件设计 |
4.1.1 控制器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
4.1.2 最小电路设计 |
4.1.3 车速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 |
4.1.4 助力电机驱动电路 |
4.1.5 电流检测电路 |
4.1.6 电磁离合器控制电路 |
4.1.7 CAN节点通讯电路 |
4.2 EPS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2.1 控制算法流程图 |
4.2.2 A/D初始化 |
4.2.3 滤波程序 |
4.2.4 PWM初始化 |
4.3 EPS控制系统仿真 |
4.3.1 助力仿真分析 |
4.3.2 EPS整体仿真分析 |
4.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质量法与标准表法的水表检定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表及其原理 |
1.2.1 常见的水表 |
1.2.2 水表的分类 |
1.3 水表检定装置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水表检定装置的总体设计 |
2.1 水表检定的基本概念 |
2.1.1 水流量的概念 |
2.1.2 水表检定的流量点 |
2.2 水表检定装置的工作原理 |
2.2.1 容积法水表检定装置的工作原理 |
2.2.2 质量法水表检定装置的工作原理 |
2.2.3 标准表法水表检定装置的工作原理 |
2.3 水表检定装置的方法选择及技术指标要求 |
2.3.1 水表检定装置的方法选择 |
2.3.2 水表检定装置的技术指标要求 |
2.4 水表检定装置的设计思路 |
2.4.1 水表检定装置的控制系统 |
2.4.2 控制系统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水表检定装置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水表装置硬件系统主要部件的选择 |
3.1.1 计量标准器的选择 |
3.1.2 换向器控制器件及配套器件的选择 |
3.1.3 流量调节控制器件的选择 |
3.1.4 控制系统硬件的选择 |
3.2 水表检定装置硬件的实体设计 |
3.2.1 水表检定台设计 |
3.2.2 称重及蓄水池部分设计 |
3.3 流量调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
3.3.1 流量调节控制的原理 |
3.3.2 流量调节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3 流量调节控制系统的试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水表检定装置的软件系统设计 |
4.1 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 |
4.1.1 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检定流程图 |
4.1.2 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结构设计 |
4.1.3 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 |
4.2 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安装与操作 |
4.2.1 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开发特点及运行环境 |
4.2.2 水表检定管理软件的功能 |
4.2.3 检定结果的查询和导出 |
4.3 本章小结 |
5 水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 |
5.1 水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含义 |
5.1.1 测量不确定的概念 |
5.1.2 测量不确定的来源 |
5.1.3 水表检定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 |
5.2 质量法水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 |
5.2.1 电子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析 |
5.2.2 计时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析 |
5.2.3 换向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析 |
5.2.4 质量法水表检定装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5.3 标准表法水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 |
5.3.1 标准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析 |
5.3.2 标准表法水表检定装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虚拟现实(VR)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教育信息化2.0新要求 |
1.1.2 可视化教学的需要 |
1.1.3 虚拟现实技术是初中物理实验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4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2.1.1 虚拟现实技术定义 |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
2.1.3 虚拟现实技术的类型 |
2.1.4 课堂中沉浸式VR设备 |
2.1.5 VR课堂的应用模式简述 |
2.2 虚拟实验概述 |
2.2.1 虚拟实验定义 |
2.2.2 虚拟实验的特点 |
2.2.3 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特点的对比分析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趋势及热点 |
2.3.2 虚拟现实技术教育领域相关研究分析 |
2.3.3 虚拟现实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研究现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及其启示 |
2.4.2 发现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
2.4.3 混合式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
2.4.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及其启示 |
第三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
3.1 国内现状调查分析 |
3.1.1 初中物理要求及物理实验重要性分析 |
3.1.2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
3.2 实验前期数据调查及问题分析 |
3.2.1 实验前期调查方案制定 |
3.2.2 问卷设计编制及说明 |
3.2.3 实验前期调查的数据分析 |
3.3 沉浸式VR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应用分析 |
3.3.1 初中物理实验VR课堂的应用模式 |
3.3.2 虚拟现实在初中物理课堂应用的优势 |
第四章 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的设计 |
4.1 设计思路与评价指标 |
4.1.1 虚拟实验的设计思路 |
4.1.2 虚拟实验的评价指标 |
4.2 实验内容与开发工具选择 |
4.2.1 前期准备工作 |
4.2.2 实验内容选择 |
4.2.3 虚拟实验开发工具选择 |
4.3 功能需求分析 |
4.3.1 虚拟实验室功能需求分析 |
4.3.2 虚拟实验内容功能需求分析 |
4.4 开发框架设计与技术实现 |
4.4.1 开发环境配置 |
4.4.2 虚拟实验的开发流程 |
4.4.3 虚拟实验功能逻辑设计 |
4.4.4 建模及场景搭建 |
4.4.5 实验交互及UI设计 |
4.4.6 虚拟实验发布与测试 |
第五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
5.1 教学方式构建及教学设计分析 |
5.1.1 利用虚拟实验辅助教学 |
5.1.2 虚拟实验课堂教学方式构建 |
5.1.3 实验教学目标分析 |
5.1.4 学习者特征分析 |
5.1.5 教学情境分析 |
5.1.6 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
5.1.7 教学策略分析 |
5.2 教学案例设计及应用分析 |
5.2.1 教学实施准备 |
5.2.2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
5.2.3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
5.2.4 《电磁电动机》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分析 |
5.2.5 VR虚拟实验教学案例综述 |
5.3 教学效果分析 |
5.3.1 数据的提取 |
5.3.2 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初中物理课堂的态度比较 |
5.3.3 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直观、形象的比较 |
5.3.4 理论知识前测数据分析 |
5.3.5 理论知识后测数据分析 |
5.3.6 教学重难点理解程度分析 |
5.4 教学实验案例总结 |
5.4.1 实验效果评估 |
5.4.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
5.4.3 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反思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银川市A中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的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二: 银川市A中学初中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银川市A学校整体物理教学现状及基础设施调查表 |
附录四: 银川市A中学教学实验后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实验开发核心代码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5)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车窗电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车窗电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车窗电机产品现状 |
1.3 汽车车窗电机的发展趋势 |
1.3.1 无刷直流电机的特点 |
1.3.2 无刷直流电机设计热点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
1.5.1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5.2 本文章节安排 |
2 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车窗电机的设计原理及特点 |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 |
2.3.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本体结构 |
2.3.2 转子位置传感器 |
2.3.3 逆变器 |
2.4 高功率密度电机的特点 |
2.4.1 转子高速化 |
2.4.2 高电磁负荷 |
2.5 本章小结 |
3 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车窗电机总体方案设计 |
3.1 高功率密度车窗电机性能参数确定 |
3.2 高功率密度车窗电机主要尺寸设计 |
3.3 高功率密度车窗电机电磁设计 |
3.3.1 高性能材料选择 |
3.3.2 磁路设计 |
3.4 单目标参数化结构设计 |
3.4.1 定子铁芯结构 |
3.4.2 气隙长度设计 |
3.4.3 极槽配合设计 |
3.4.4 定子槽型结构设计 |
3.4.5 永磁体结构设计 |
3.5 多目标参数化结构设计 |
3.5.1 变量参数和目标函数 |
3.5.2 多目标参数化分析 |
3.6 轻量化结构设计 |
3.6.1 定子结构 |
3.6.2 固定底座结构 |
3.7 电磁计算 |
3.7.1 绕组计算 |
3.7.2 性能计算 |
3.8 散热处理 |
3.9 本章小结 |
4 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车窗电机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4.1.1 有限元原理 |
4.1.2 有限元数学模型 |
4.1.3 有限元求解步骤 |
4.1.4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介绍 |
4.2 Ansoft RMxprt仿真分析 |
4.3 Maxwell2D有限元仿真分析 |
4.3.1 电机仿真模型 |
4.3.2 网格剖分 |
4.3.3 电机静态场分析 |
4.3.4 电机瞬态场分析 |
4.4 电机性能参数计算与仿真分析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车窗电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电机总体结构装配 |
5.2 电机测功机系统搭建 |
5.2.1 测功机系统组成 |
5.2.2 电机性能测试系统 |
5.3 实验测试 |
5.3.1 电机空载试验 |
5.3.2 电机负载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大功率电机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同步机的特点和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自控式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电机控制系统问题分析及改造方案设计 |
2.1 原机组问题分析 |
2.1.1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2.1.2 空压机停机对机组及公司生产系统的影响 |
2.2 原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
2.2.1 原电机控制原理 |
2.2.2 原电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3 改造项目实施目标 |
2.2.4 改造项目方案的确定 |
2.3 电机启动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
2.3.1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3.2 无换向器电动机逆变电路的基本换流方式 |
2.3.3 超前换流角对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影响 |
2.3.4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其分析 |
2.3.5 换流方式不足分析 |
2.4 无换向器电动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SP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无换向器电机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2 位置与转速检测方案 |
3.2.1 位置与转速检测传感器 |
3.2.2 转子初始位置定位分析 |
3.2.3 基于TMS320LF2407A DSP实现位置检测方案 |
3.2.4 基于TMS320LF2407A DSP实现转速的测量 |
3.2.5 光电编码器与DSP的硬件接口设计 |
3.3 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 |
3.4 整流电路的设计 |
3.4.1 整流电路的原理及结构分析 |
3.4.2 数字触发信号设计原理 |
3.4.3 数字触发器的硬件组成 |
3.4.4 触发角a与整流电压U_d之间关系分析 |
3.5 逆变侧触发逻辑及其相关设计 |
3.5.1 利用光电编码器实现逆变侧触发信号 |
3.5.2 触发逻辑电路设计与分析 |
3.5.3 断流控制逻辑分析与设计 |
3.5.4 零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3.6 有关高压电气设备的设计 |
3.6.1 晶闸管高压换流阀及其触发系统 |
3.6.2 有关高压电气设备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同步电动机软起动运行方案 |
4.2 防饱和PI控制器的算法流程设计 |
4.3 电机软启动程序流程设计 |
4.4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4.5 35000 m~3/h制氧机改造项目后期运行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直流电动机向无换向器化发展的归宿不是同步电机而是广义的直流电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换向器式直流电动机的构成及电枢电流的形式 |
2 基于交流观点的直流电动机自控变频原理 |
2.1 自控变频与电流相位自控 |
2.2 气隙磁场钳位 |
2.3 磁极d轴检测 |
3 直流电动机无换向器化引起电机格局的改变 |
4 电机本体与同步电动机的区别 |
5 正弦交流情况下的自控变频运行机制 |
5.1 正弦交流相位自控与气隙磁场钳位 |
5.2 电磁转矩可控性取决于气隙磁场钳位 |
5.3 矢量控制是实现正弦交流相位自控的措施 |
6 直流电动机无换向器化的继续发展 |
6.1 电刷-换向器开创变频技术和自控技术的先河 |
6.2 磁极位置检测器件或方式的改革演变 |
6.3 电力电子器件发展带来的改变 |
6.4 计算机控制技术促进广义直流电动机蓬勃发展 |
7 结语 |
(8)茶园微耕机电传化—机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2 电动微耕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 电动微耕机和茶园机械的研究动态 |
1.2.1 电动微耕机国外研究动态 |
1.2.2 电动微耕机国内研究动态 |
1.2.3 茶园机械的发展动态 |
1.3 论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1.3.5 研究目标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整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1.1 设计原则 |
2.1.2 微耕机整机结构 |
2.1.3 电动微耕机工作原理 |
2.2 驱动系统的确定 |
2.3 传动系统的确定 |
2.3.1 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 |
2.3.2 微耕机动力传动系统方案 |
2.3.3 微耕机动力传动系统的确定 |
2.4 整机关键技术 |
2.4.1 整机工作参数 |
2.4.2 电机选型 |
2.4.3 电源选型 |
2.5 整机结构设计 |
2.5.1 整机支架设计 |
2.5.2 传动机构设计 |
2.5.3 开槽刀设计 |
2.5.4 传动轴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耕机的仿真分析 |
3.1 相关软件介绍 |
3.1.1 ANSYS Workbench简介 |
3.1.2 静力学分析简介 |
3.1.3 模态分析简介 |
3.2 微耕机模型的建立 |
3.3 微耕机关键部件模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样机试制与质心测定 |
4.1 样机试制 |
4.2 样机参数的测定 |
4.3 样机质心的测定 |
4.3.1 样机质心水平纵向x的测定 |
4.3.2 样机质心垂直h的测定 |
4.3.3 样机质心水平横向y的测定 |
4.3.4 样机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机性能实验 |
5.1 样机开槽性能实验 |
5.1.1 开槽作业性能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
5.1.2 茶园微耕机作业质量指标 |
5.2 样机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场地和试验器材 |
5.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谈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子位置检测器的类型 |
1.1 接近开关式。 |
1.2 光电耦合式。利用光电元件, 当转盘未挡住光源时, 接受光信号, 无检测信号发出。当转盘突出部分挡住光源时, 产生检测信号。 |
1.3 差动变压器式。它是利用转盘与高频电流绕组的E型铁芯间相互运动而产生脉冲信号。 |
1.4 霍尔元件式。这是利用霍尔效应来检测转子位置。 |
2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1 直流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2 交流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10)直流牵引电动机环火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直流牵引电动机工作原理及换向器作用 |
1.1 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
1.2 换向器作用 |
2 换向器环火故障的原因 |
2.1 产生电磁火花原因 |
2.2 换向器发生环火现象原因 |
3 换向器环火故障解决办法 |
3.1 电磁火花解决办法 |
3.2 防止环火的措施 |
4 结束语 |
四、浅析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D]. 张健.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基于直流电机的乘用车电动转向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夏金军. 江苏大学, 2019(05)
- [3]基于质量法与标准表法的水表检定装置设计[D]. 胡启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虚拟现实(VR)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 阿岩松. 宁夏大学, 2019(02)
- [5]高功率密度无刷直流车窗电机设计与研究[D]. 陈再好.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6]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D]. 徐作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直流电动机向无换向器化发展的归宿不是同步电机而是广义的直流电动机[J]. 童钟良.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17(11)
- [8]茶园微耕机电传化—机械系统研究[D]. 翟永全.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9]谈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J]. 刘大柱.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05)
- [10]直流牵引电动机环火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J]. 杨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