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氧化应激和 DNA 损伤与修复

运动、氧化应激和 DNA 损伤与修复

一、运动、氧化应激与DNA损伤和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杨鹤云[1](2021)在《活性污泥耦合高级氧化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水质及毒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上升,据报道2018年达到了 200亿吨。工业废水由于其本身特性,含有多种化合物,如药物、有机物、重金属、个人护理品理等多种新兴污染物,可能对水环境或人类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但由于缺乏针对废水排放的基于毒性评价指标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对于废水毒性及可能的影响知之甚少。工业废水大量集中在废水处理厂,因此,近年来对于废水处理厂的集中化处理中各个处理阶段的水质毒性及毒性降解、变化情况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通过采用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全细胞酵母细胞微阵列检测技术来评价某工业废水处理厂进水及进水经各个处理单元出水样本水质的毒性状况(包括水样中有机组分毒性、重金属组分毒性以及非挥发组分(即综合毒性)),此方法能够得到检测目标暴露下所挑选的功能基因的更为详细的蛋白表达效应水平,可以更精确的了解检测样本的毒性机制和作用模式,此外,此毒性评价方法还能够利用细胞的功能基因的应激反应的改变程度采用蛋白表达效应水平指数(PELI值)来定量描述检测样本的毒性水平,这对我们了解工业废水在废水处理厂长流程处理工艺下的毒性变化情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进一步对废水处理厂各个处理阶段的水质的常规参数、水质指纹(如有机碳及有机氮分子量分布、荧光组分物质)、生物处理单元的活性污泥常规参数及生物酶活性、以及活性污泥样本中微生物代谢产物与胞外聚合物的有机组分含量、有机碳、有机氮分子量分布特征与荧光组分特征等多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水样及活性污泥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丰度,并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水样与泥样中微生物物种群落组成及丰度等多项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综合分析以上结果发现,经各项处理单元之后,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与有机物组分等多项污染物质被大量去除,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同时验证活性污泥的生长状态及生物降解能力良好。经综合分析,此工业废水厂的主要污染为有机污染物和氮污染。但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水质、污泥等各项参数均达标的条件下,其水质毒性却没有被很好的降解掉。并且其水质毒性经生物处理单元与臭氧催化单元后毒性显着升高,二沉池出水毒性也呈现微量升高。采用冗余分析与Spearman两种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其它各项指标与水质综合毒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质毒性与碳、氮、磷、各种有机组分、重金属组分、ARGs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多项指标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结果可能有助于了解工业废水的毒性现状以及目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处理技术对毒性的去除效果。所得结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结论:1、各项常规水质参数的检测结果表明,此工业废水处理厂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能够有效处理来水工业废水、达到一级排放。2、各项活性污泥常规参数及主要的生物酶数据表明此废水处理系统中生物处理单元活性污泥生长状态良好,且生物降解能力良好。3、通过酵母菌全细胞阵列得到的水质的毒性结果表明,即使在此工业废水处理厂有效的去除COD、TN、TP等污染物质之后,进水经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单元处理后水质毒性仍然出现显着的增加,且无论是高温条件还是低温条件,结果均一致。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处理的复杂性造成的。4、此外,毒性结果还表明进水经二沉池处理单元后水质毒性也会出现显着增加,且温度影响不明显,由此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活性污泥释放污染物造成的。5、臭氧催化高级氧化处理单元会增加水质的毒性,这可能是由于产生了毒性更大的氧化副产物造成的。6、冗余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重金属组分、ARGs等多项污染指标均与水质毒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造成水质毒性有一些影响。且这些指标也会通过影响微生物组结构来进一步影响水质的毒性情况。

赵利芳[2](2021)在《大气PM2.5及其它污染因子致肺损伤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细颗粒物(PM2.5)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它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和肺癌等密切相关,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一类致癌物。PM2.5中有机成分硝基多环芳烃(NPAHs)因具有致突性和致癌性被广泛关注。二氧化硫(SO2)也是常见大气污染物,会刺激呼吸道,引发肺炎和哮喘等疾病。此外,大气中生物组分内毒素,也称作脂多糖(LPS),与哮喘发作、肺损伤有关,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也受到学者重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防治重大疾病,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民生健康。围绕此重大需求,本研究以大气重要组分PM2.5为主,探讨气道滴注太原大气PM2.5与其有机组分NPAHs暴露、太原真实环境大气PM2.5暴露、气道滴注太原大气PM2.5和SO2动态吸入复合暴露、临汾真实环境大气PM2.5和腹腔注射LPS复合暴露对肺损伤的毒性效应,进而揭示三种大气组分致肺部相关疾病的毒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太原市大气PM2.5及其有机组分NPAHs典型代表物1-硝基芘(1-NP)和9-硝基蒽(9-NA)对肺DNA损伤的效应。研究发现,PM2.5暴露会引起DNA损伤,但PM2.5中1-NP和9-NA是否会损害DNA以及这两种物质对PM2.5毒性是否有贡献有待深入研究。本章研究对雄性Wistar大鼠分别气道滴注二甲基亚砜(DMSO)、PM2.5(1.5mg/kg b.w.)混悬液、1-NP低中高浓度染毒液(1-NP-1:1.0×10-5 mg/kg b.w.、1-NP-2:4.0×10-5 mg/kg b.w.和1-NP-3:1.6×10-4mg/kg b.w.)和9-NA低中高浓度染毒液(9-NA-1:1.3×10-5mg/kg b.w.、9-NA-2:4.0×10-5 mg/kg b.w.和9-NA-3:1.2×10-4mg/kg b.w.)。隔天滴注1次,连续10天。采用彗星实验(Comet assay)观察大鼠肺细胞DNA链损伤情况,利用SDS-KCl沉淀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DNA-蛋白交联(DPC)率,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考察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氧化应激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HO-1)、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和细胞色素P4501A2(CYP1A2))表达量。利用实时定量PCR(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B)检测大鼠肺组织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MTH1)和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群1(XRCC1))变化。结果表明PM2.5、1-NP和9-NA能通过影响DNA修复能力,增强氧化应激和生物转化而诱导DNA损伤。另外,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在剂量近似相等的条件下,1-NP中浓度和PM2.5、9-NA中浓度和PM2.5引起肺DNA损伤标志物表达变化有相关性。提示1-NP和9-NA在PM2.5致肺DNA损伤中起到一定贡献。此研究结果为PM2.5中NPAHs的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2、从DNA甲基化角度深入研究了太原真实环境大气PM2.5暴露对肺DNA损伤的影响。研究证实,DNA甲基化与DNA损伤有相关性,但真实环境大气PM2.5暴露致肺DNA损伤的修饰机制还不清楚。本章研究采用PM2.5全身吸入式暴露系统,对雄性SD大鼠进行山西省太原市环境大气PM2.5吸入暴露1个月和2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大鼠肺部病理特征,结合ELISA、WB和RT-PCR技术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羟基自由基(HO·)、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DA、SOD和GST)、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153)、8-OHd G和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和癌症相关因子(原癌基因c-fos、c-jun和抑癌基因PTEN)表达。为深入研究DNA损伤机制,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测定OGG1和MTH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结果表明,1月和2月PM2.5实时吸入暴露能对大鼠肺部造成病理损伤和DNA损伤,并影响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和DNA损伤修复基因(MTH1和OGG1)表达。此外,2个月PM2.5暴露显着降低了OGG1启动子区2的DNA甲基化水平。这提示DNA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且OGG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可能是PM2.5致大鼠肺遗传毒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最后,通过分析c-fos、c-jun和PTEN表达结果,发现PM2.5实时吸入暴露能引起癌症相关的及早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异常,有增加肺癌风险的潜在可能。此研究结果为PM2.5对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影响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3、从炎症通路角度分析了PM2.5和SO2复合暴露对肺损伤的机制。PM2.5和SO2是两种较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研究发现,它们单独暴露分别能增加肺部疾病发病率。山西省太原市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PM2.5和SO2是主要的煤炭燃烧产物。二者复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对阐释大气污染致肺毒性的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章研究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隔天气道滴注生理盐水),SO2吸入组(隔天动态吸入5.6 mg/m3 SO2),PM2.5暴露组(隔天滴注1.5 mg/kg b.w.PM2.5),SO2和PM2.5低、中、高浓度联合暴露组(隔天吸入5.6 mg/m3SO2,并同时分别滴注1.5、6.0和24.0mg/kg b.w.PM2.5)。每次吸入SO2时间为6 h,滴注或吸入在同一天进行,连续10天。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利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并通过ELISA考察细胞因子(TNF-α、IL-6和白介素1β(IL-1β))和炎症通路相关因子(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和i NOS)改变。利用RT-PCR和WB技术检测大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NF-κB、磷酸化p38(p-p38)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O2单独暴露未引起大鼠肺部明显炎症反应。PM2.5暴露增加了BALF中炎性细胞数目和炎症损伤。重要的是,与对照组/SO2组相比,SO2和PM2.5(1.5、6.0和24.0 mg/kg b.w.)复合暴露导致大鼠肺部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和超微结构损伤,并诱导BALF部分炎症细胞数量增多,激活了炎性通路TLR4/p38/NF-κB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最终引起肺损伤。此研究为了解PM2.5与SO2协同加重肺部疾病的毒理学机制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4、从铁死亡和组织纤维化角度研究了临汾真实环境大气PM2.5和LPS复合暴露对肺损伤的影响。PM2.5和内毒素普遍存在于大气中。研究表明,铁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有关,且PM2.5和LPS单独暴露均能引起铁死亡,但关于二者复合暴露影响肺组织铁死亡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章研究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洁净空气暴露组(注射PBS缓冲液)、PM2.5暴露组(注射PBS缓冲液)、LPS暴露组(注射LPS溶液)及PM2.5和LPS复合暴露组(注射LPS溶液)。采用腹腔注射方式对小鼠进行PBS缓冲液或LPS溶液(0.12 mg/mL)处理,每周注射1次,每次注射50μL。同时,采用PM2.5全身吸入式暴露系统对小鼠进行山西省临汾市真实环境大气PM2.5吸入暴露23周。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组小鼠肺病理损伤程度,并采用ELISA技术考察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氧化应激相关因子(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MDA和4-羟基壬烯醛(4-HNE))和Fe2+水平的改变。利用WB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铁死亡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膜铁转运蛋白1(FPN1))和纤维化相关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I(Collagen I)和胶原蛋白III(Collagen III))水平。通过Masson实验测定小鼠肺组织胶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LPS组/PM2.5组相比,PM2.5和LPS复合暴露可加重肺病理损伤,引起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异常表达,诱导铁离子水平增加,导致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SLC7A11和FPN1)表达下降,4-HNE和MDA累积,诱导铁死亡发生。此外,复合暴露使肺沉积了大量胶原介质,引起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显着增加。PM2.5和LPS单独暴露未引起这些因子明显改变。此研究揭示了PM2.5与LPS协同暴露致小鼠肺组织发生铁死亡和纤维化的毒理机制。不同地区大气污染多样,PM2.5组分复杂,且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成分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机制不同。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山西省污染较严重的太原市和临汾市为研究现场,建立了各种动物暴露模型。针对不同的PM2.5暴露模式,首先研究PM2.5及其吸附的NPAHs致肺DNA损伤效应,然后从DNA甲基化角度探讨PM2.5对肺DNA损伤的分子机制。之后建立PM2.5与SO2复合暴露模型,以炎症经典通路为主,研究不同浓度PM2.5和SO2复合暴露诱导大鼠肺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最后,建立PM2.5和LPS复合暴露模型,阐明其对小鼠肺组织铁死亡和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综上,本研究多维度研究了大气三种污染物染对肺部疾病的损伤效应。进一步为我国典型地区大气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肖攀[3](2021)在《褪黑素对镉致胎盘滋养层细胞氧化损伤的挽救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镉(Cadmium,Cd)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具有蓄积性强和毒性作用持久的特点。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证实,Cd蓄积人体后可对诸多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对妊娠期妇女而言,Cd尤易蓄积于胎盘,破坏胎盘的发育和功能,导致胎儿发育缓慢甚至流产。褪黑素(Melatonin,MLT)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和很强的抗氧化潜力,可动员细胞内抗氧化酶系统,缓解机体所受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以人胎盘滋养层HTR-8/SVneo细胞为模型,探究MLT对Cd致HTR-8/SVneo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挽救效果,为探索MLT在防治Cd中毒病的临床应用上提供研究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MTT实验结果表明,MLT可抑制CdCl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活性降低;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MLT可修复CdCl2对HTR-8/SVneo细胞造成的损伤,使细胞形态逐渐恢复;透射电镜观察HTR-8/SVneo细胞超微结构发现,MLT减轻了CdCl2导致的线粒体基质密度降低和内膜上的嵴断裂,同时缓解了CdCl2导致的细胞胞质空泡化、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和核固等现象;此外,MLT对CdCl2致小鼠胎盘充血、细胞坏死和核碎裂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MLT抑制了CdCl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ROS水平升高;通过检测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发现,MLT缓解了CdCl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SOD、CAT和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抑制CdCl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表明MLT抑制了CdCl2造成的细胞内ROS水平升高,保护了抗氧化系统,并对CdCl2诱导的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抑制作用。3.JC-1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MLT可抑制CdCl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彗星实验结果表明,MLT可缓解CdCl2引起HTR-8/SVneo细胞内DNA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LT对CdCl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G0/G1期周期阻滞具有缓解作用;Hoechst 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LT减轻了CdCl2导致的细胞核内染色质凝聚和核碎裂等凋亡表征,降低了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其作用机理可能是MLT上调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并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从而抑制了CdCl2激发的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活化,最终抑制Cd导致的细胞凋亡。结论:MLT对Cd诱导的HTR-8/SVneo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挽救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MLT可上调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抑制CdCl2激发的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的活化相关。本研究为探索MLT治疗Cd中毒引起的胎盘损伤及流产等临床病症奠定研究基础,在指导Cd中毒干预的生产实践中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邓学易[4](2021)在《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治疗精子DNA损伤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子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精子DNA损伤会使精子DNA单双链断裂,基因片段裂解以及异位等损伤,使得精子染色体出现减数分裂异常以及配对错误等问题,从而破坏精子DNA完整性,导致男方不育,故精子DNA损伤是导致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课题研究目的有三个:1.基于前期“强精煎”的一系列试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明确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治疗精子DNA损伤的临床疗效,构建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与精子DNA损伤之间的诊疗体系;2.通过对比研究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治疗组)和硫辛酸(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评判中西药联合组和单纯西药组对治疗精子DNA损伤的影响,优化精子DNA损伤的治疗方案;3.探讨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治疗精子DNA损伤的协同作用,为中西药联合运用于治疗精子DNA损伤拓宽临床诊疗思路。方法:在2020年03月~2020年11月期间,纳入研究病例64例全部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就诊的合并精子DNA损伤的男性不育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即治疗组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组32例和对照组硫辛酸组32例。观察治疗前、治疗三个月后的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精液常规分析的参数指标(包括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百分比、总活力、正常形态率)、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课题最终有效病例数为60例,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组30例,其中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硫辛酸组30例,其中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7%。1.两组治疗后精子DNA碎片指数均较前改善,治疗组作用更显着(P<0.05)。2.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百分比、总活力、正常形态率,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在前向运动百分比、总活力、正常形态率方面改善更显着(P<0.05)。3.治疗后的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1.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能有效改善精子DNA损伤,降低精子DNA碎片指数,中西药联合组较单纯西药组作用更显着。2.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能有效改善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百分比、总活力及正常形态率,且中西药联合组较单纯西药组在改善前向运动百分比、总活力及正常形态率方面作用更显着。3.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可显着降低脾肾两虚兼湿热瘀阻证男性不育症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相关临床症状,中西药联合组较单纯西药组改善更明显。

杨诗怡[5](2021)在《CodY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氧化胁迫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Lm)是一种威胁食品安全的常见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由Lm引发的感染会造成孕妇流产,新生儿、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或低下病人罹患脑膜炎、败血症等。Lm能在低温、高盐、氧化胁迫等不利环境中存活,因此防治Lm污染十分重要。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到H202、NaClO等氧化类消毒剂来防控细菌污染,但所形成的氧化环境会激发细菌内氧化应激机制抵抗氧化伤害。这些机制包括对氧化物质的清除和受损细胞的修复,例如细菌中抗氧化应激物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能够清除过量ROS,包括c-di-AMP在内的一些信号分子以及SOS反应则参与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不过细菌启动氧化应激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需要调控因子的参与。Lm中存在一种全局转录调控因子CodY,已证明参与细菌毒力、鞭毛运动、碳氮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过程,但CodY在Lm抵抗氧化胁迫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H2O2对处于对数中期(OD600 nm=0.65)的Lm野生株EGDe和CodY(由codY编码)缺失株EGDe△codY进行胁迫,探究CodY在氧化物质的清除和受损细胞的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内容及过程下:首先通过观察H2O2胁迫下两株菌的抗氧化胁迫能力、生长特性差异,验证CodY是否参与Lm抗氧化胁迫过程。接着研究CodY在氧化物质的清除方面的作用,通过比较两菌株中CAT、SOD和GSH的水平以及相应编码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探究CodY对Lm中不同抗氧化应激物表达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深入探究CodY对抗氧化应激物表达的调控机制,根据GSH编码基因gshF上游启动子与CodY的结合情况,来阐明CodY对GSH表达的具体调控机制。最后研究CodY在细胞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通过比较两菌株中第二信使c-di-AMP的水平差异,初步探索c-di-AMP是否参与Lm抗氧化胁迫过程以及其表达是否受到CodY的影响;对比两菌株基因组DNA损伤情况以及参与DNA损伤修复的SOS反应中重要基因的表达差异,探究CodY在细胞基因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1)H2O2对EGDe的MIC和MBC大约是EGDe△codY的2倍,当H2O2浓度超过20 mmol/L时,EGDe△codY抑菌圈直径极显着大于EGDe(P≤0.01);200 mmol/LH2O2可完全抑制EGDe△codY生长,但仅减慢EGDe的生长速率;200 mmol/L H2O2对两株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产生不利影响,胁迫时间达到20min时,EGDe尚可形成结构松散的生物被膜,而EGDe△odY无法形成结构完整的生物被膜。以上结果表明CodY参与了 Lm抗氧化胁迫过程,其缺失会导致Lm的抗氧化能力减弱,能够被更低浓度的H2O2抑制或是杀死,同时在氧化环境下更加难以形成生物被膜。(2)H2O2胁迫使EGDe和EGDe△codY中CAT酶活均下降,但转录水平并没有显着变化;SOD酶活在两菌株内无明显变化,但转录表达水平在EGDe和EGDe△codY中差异高度显着(P≤0.001);值得注意的是,GSH编码基因的转录表达和其含量在EGDe和EGDe△codY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H2O2胁迫时间增加呈先显着下降后再略微上升,而且与EGDe相比,GSH在EGDe△codY中的转录表达水平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氧化胁迫下CodY对CAT、SOD和GSH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和最终物质生成水平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均有所差异。(3)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GSH编码基因gshF上游启动子区域存在有CodY-box,本文利用凝胶阻滞电泳(EMSA)实验和等温滴定量热(ITC)技术在体外条件下检测CodY蛋白与gshF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情况,探究CodY对GSH表达调控作用。EMSA结果显示当反应体系中只含CodY蛋白和gshF启动子探针时,能够观察到迁移速率较慢的电泳条带,且条带清晰明显,说明二者发生较强结合;ITC结果显示出二者之间产生了结合反应热,同样证明了 CodY蛋白与gshF启动子区域的CodY-box序列发生结合。以上结果表明CodY能够作用于gshF启动子区,从而直接调控Lm中GSH的表达水平。(4)氧化环境下,与EGDe相比,EGDe△codY中c-di-AMP合成酶基因dacA相对表达水平更低,水解酶基因pdeA和pgpH相对表达水平更高,在氧化胁迫10 min时差异最显着(P≤0.01),同时其ATP含量也高度显着降低(P≤0.001)。以上结果表明CodY缺失导致c-di-AMP合成受到影响。由于c-di-AMP在细菌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CodY通过调控c-di-AMP的合成而间接帮助Lm抵御氧化胁迫造成的损伤。(5)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比较两菌株基因组模板稳定性(GTS);利用RT-qPCR检测两菌株抗氧化应激物编码基因以及SOS反应重要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结果显示:H2O2胁迫下EGDe和EGDe△codY的GTS分别为93.1%和80.0%,暗示了 CodY缺失影响了 Lm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菌DNA受到氧化胁迫后损伤更严重;RT-qPCR显示无论受H2O2胁迫较短时间(10 min和20 min)或是长达40min条件下,EGDe△codY中参与SOS反应的重要基因(recA、lexA、recR、lmo1302、lmo1975)的转录表达普遍受到高度显着抑制(P≤ 0.001),而EGDe中recA、lmo1302和lmo1975的转录表达被激活,lexA和recR的转录表达情况则与胁迫时间有一定关系,在胁迫10 min和40 min时的转录表达被激活,胁迫20 min时的转录表达与未受胁迫野生株EGDe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CodY缺失会显着影响DNA损伤修复重要基因的转录表达,使得细菌基因组损伤更严重,抵御氧化胁迫能力更弱。综上所述,CodY缺失导致Lm在H2O2胁迫环境下的耐受能力和生长速率显着降低,抗氧化应激物CAT酶活和GSH含量下降,其中CodY能够与gshF启动子区结合进而直接调控GSH的水平。同时CodY缺失还造成Lm DNA损伤修复通路中信号分子c-di-AMP合成受到显着影响,参与DNA损伤修复的SOS反应中重要基因的表达也受到显着抑制,使得细菌基因组模板稳定性降低。据此我们确定了 CodY在Lm抵御H2O2氧化胁迫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调控机制,为医疗、食品和工业生产中H2O2的合理使用策略,以及预防和治疗李斯特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张晗[6](2021)在《CircRNA005962在炭黑纳米颗粒致呼吸道上皮细胞DNA损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炭黑是指在燃料发生不完全燃烧时的产物,目前已被列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组织的2B类致癌物质中。炭黑颗粒在药理学中的毒性破坏作用力与它们颗粒的尺寸大小紧密相关。与传统的微米级炭黑颗粒环境化学物相比,纳米级的炭黑颗粒所诱导的细胞受到损伤较为严重。研究证据表明炭黑纳米颗粒不仅可以引起细胞毒性、加重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可以造成DNA链损伤。环状RNA是非编码RNA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在化学物暴露所致机体健康效应中,环状RNA发挥重要调控功能。因此探讨circ RNA在炭黑纳米颗粒致DNA损伤机制中的作用,可以从表观遗传学层面更深入地阐述并揭示炭黑纳米颗粒引起的致病机制。建立接近环境实际暴露水平的炭黑纳米颗粒致呼吸道上皮细胞DNA损伤模型,寻找功能circ RNA并探讨其在炭黑纳米颗粒致人呼吸道上皮细胞DNA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TEM对炭黑纳米的颗粒物表征进行鉴定。根据颗粒物实际暴露阈值、颗粒物在肺内沉积的相关文章以及MPPD软件模型等数据进行了折算,确定了体外细胞模型及体内动物模型构建的暴露剂量。选择16HBE、BEAS-2B细胞和BALB/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实验构建了炭黑纳米颗粒导致DNA损伤的模型,通过CCK-8、LDH和ROS实验检测细胞的活力及氧化应激水平。通过ELISA、Western Blot、中性彗星实验来检测8-OHd G、γ-H2AX、DNA双链断裂等DNA损伤指标。体内实验中运用Western blot和q-PCR,评估炭黑纳米颗粒暴露小鼠肺部DNA损伤发生情况。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q-PCR挑选差异circ RNA。构建circ RNA干扰、过表达的研究体系,联合炭黑纳米颗粒暴露,通过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 Blot、免疫荧光、中性彗星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检测到circ RNA005962表达改变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ROS、8-OHd G及γ-H2AX等DNA损伤指标的影响。通过RNA pulldown实验确定circ RNA005962特异性结合蛋白,并在联合炭黑纳米颗粒暴露下,通过Western Blot及q-PCR对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进行验证。结果炭黑纳米颗粒在溶液中为纳米粒径,DLS为258.84±3.34nm,Zeta电位为-57.54±0.44。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炭黑纳米颗粒可以抑制细胞活力、诱导细胞ROS水平升高及DNA氧化损伤发生,且炭黑纳米颗粒引起的DNA损伤水平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低暴露组还是在高暴露组,炭黑纳米颗粒均能引起小鼠DNA损伤发生,高暴露组DNA损伤水平更为严重。circ RNA005962在炭黑纳米颗粒暴露组中呈现高表达。circ RNA005962干扰联合炭黑纳米颗粒暴露后,DNA损伤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过表达circ RNA005962联合炭黑纳米颗粒暴露,DNA损伤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表明circ RNA005962在炭黑纳米颗粒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反应中发挥调控作用。RNA pulldown实验证明circ RNA005962可与RNA结合蛋白FUS直接结合,并受FUS正向调控;circ RNA005962可结合DNA修复蛋白LIG4。干扰、过表达circ RNA005962后联合炭黑纳米颗粒暴露后,circ RNA005962可正向调控LIG4水平,进一步证实circ RNA005962在DNA损伤过程中发挥调控功能。结论1、CBNPs可以引起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以及小鼠肺部的DNA损伤,在此过程中circ RNA005962发挥促修复基因的功能。2、在CBNPs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过程中,circ RNA005962与FUS直接结合并受其正向调控;同时circ RNA005962与LIG4直接结合并正向调控其表达,进而调控DNA损伤。

刘柳[7](2020)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poly-PR导致DNA损伤反应障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中 C9orf72 基因非编码区GGGGCC六核苷酸重复扩增目前被认为是ALS疾病的主要遗传性突变。GGGGCC重复序列可以通过非ATG依赖性翻译五种蛋白质,其中富含精氨酸的多聚脯氨酸-精氨酸(poly-PR)定位于核仁中,并且对细胞具有很强的毒性。但是,poly-PR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我们进行相关实验探讨poly-PR通过何种机制来引起细胞损伤。方法:我们使用构建的GFP-PR30(30个PR重复)质粒,GFP-PR30慢病毒以及FITC-PR20多肽处理HEK-293T细胞、U2OS细胞、SH-SY5Y细胞和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来进行相关实验。使用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观察poly-PR以及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定位。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poly-PR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彗星实验检测poly-PR导致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和U2OS细胞中DNA损伤程度。用免疫沉降法检测蛋白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1)、聚ADP-核糖基化链(PAR)与poly-PR的相互结合。然后在U2OS细胞中加入过氧化氢(H2O2)诱导细胞DNA损伤,利用免疫荧光检测PAR的定位。接着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U2OS进行辐照,检测poly-PR对DNA损伤处肉瘤融合蛋白(FUS)的影响。同时我们还使用PAR水解酶抑制剂(PARGi)验证poly-PR引起DNA损伤的关键过程。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先前构建的GFP-PR28转基因小鼠模型中运动皮层的DNA损伤程度。结果:我们发现poly-PR主要定位于核仁,并且在U2OS和原代皮层神经元中引起DNA损伤和细胞死亡。Poly-PR与PARP1和PAR在细胞核内共定位。Poly-PR会抑制DNA损伤依赖性的PARP1活化并且引起PAR在细胞核质分布比例的改变,从而抑制了修复蛋白FUS的招募,这条修复通路的抑制最终导致了神经元的死亡。使用PAR水解酶抑制剂(PARGi)能够明显抑制poly-PR导致的小鼠皮层神经元轴突断裂,并且在GFP-PR28转基因小鼠的运动皮层中出现了以γH2AX为标记的显着的DNA损伤。结论:Poly-PR引起神经元DNA损伤,并且通过抑制PARP1的活性、减少PAR的入核进而阻碍DNA损伤修复反应,最终引起细胞凋亡。使用PAR水解酶抑制剂(PARGi)可以有效阻断poly-PR导致的细胞死亡。

罗通旺[8](2020)在《Parthanatos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镉是一种蓄积性很强的重金属污染物,并且广泛存在于工业和生活环境中,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是聚ADP核糖聚合酶家族的主要成员,具有特异识别并修复DNA损伤的功能,但是如果PARP-1过度活化也会诱导细胞发生Parthanatos。Parthanatos是一种基于PARP-1激活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特征是胞浆内蓄积多聚ADP核糖(PAR),线粒体通透性改变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核转位,DNA大片段化以及细胞内NAD+和ATP水平的迅速降低。Parthanatos的研究目前还处在前期阶段,虽然发现其参与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但对Parthanatos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也没有研究表明Parthanatos是否与重金属的毒理机制有关。近几年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镉能够激活PARP蛋白和ERK1/2 MAPK通路并且诱导多种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凋亡,但是对于PARP-1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ERK1/2与Parthanatos之间的联系还不了解。因此,本研究以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系(NRK-52E cells)和原代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PT cells)为研究模型并结合大鼠体内实验,探究PARP-1依赖的Parthanatos是否参与了镉诱导的大鼠肾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并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以及ERK1/2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和凋亡为了验证镉能否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和调亡,以NRK-52E和rPT细胞为研究模型,采用RTCA技术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镉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CCK-8试剂检测镉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Western Blot结合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损伤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试剂盒测定细胞氧化水平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镉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活性被抑制,细胞骨架、细胞形态以及DNA受到损伤;随着镉浓度的增加细胞内活性氧、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而相关抗氧化酶的活性显着降低(P<0.05或P<0.01);此外,Cyclin D1、Cyclin E1、CDK4和CDK2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表明镉处理能够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和凋亡。2.镉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PARP-1依赖的Parthanatos为了探究镉能否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PARP-1依赖的Parthanatos,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ARP-1以及Parthanatos相关蛋白的表达或核转位情况;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ATP和NAD+含量的变化;用siRNA敲低PARP-1基因的转录水平后检测Parthanatos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PARP-1、AIF和PAR等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P<0.01),而ATP和NAD+的含量呈显着下降的趋势(P<0.05或P<0.01)。当抑制PARP-1蛋白的表达或活性后,PAR、AIF等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而且AIF的核转位现象也明显被抑制。结果表明,镉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的过程中激活了 PARP-1依赖的Parthanatos死亡。3.Parthanatos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中的作用为了探究Parthanatos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中的作用,利用Parthanatos依赖性蛋白PARP-1的siRNA和特异性抑制剂DPQ抑制镉诱导的PARP-1表达,并用低浓度(2.5μM)或高浓度(10μM)的镉处理细胞12 h。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水平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显示,10 μM浓度造成的DNA和细胞骨架损伤显着高于2.5 μM造成的损伤(P<0.01);在2.5 μM处理时抑制PARP-1蛋白的表达将加重DNA损伤,而10 μM处理时抑制PARP-1蛋白的表达则可以缓解DNA的损伤;镉处理后细胞中的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下降并且ROS含量显着升高(P<0.01),当添加PARP-1 siRNA和DPQ干预后与镉单独处理组相比,线粒体膜电位显着升高而且ROS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或P<0.01);此外,镉处理12 h诱导了细胞周期阻滞,其中2.5μM将使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而10μM则使细胞发生明显的S期阻滞;2.5μM处理时抑制PARP-1蛋白的表达后细胞周期阻滞程度加剧,而10 μM处理时抑制PARP-1蛋白的表达则缓解了细胞周期阻滞。另外,抑制PARP-1蛋白的激活将显着抑制镉诱导的AIF、CytC的释放,降低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以及显着降低细胞的凋亡率(P<0.01)。结果表明,当镉造成低程度的DNA损伤时,PARP-1发挥修复DNA损伤的功能并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而当镉造成严重的DNA损伤时,PARP-1将过度活化并诱导Parthanatos和细胞周期阻滞,并上调细胞凋亡率;此外,Parthanatos激活后将加剧细胞氧化损伤,此时抑制PARP-1的过表达将有助于细胞的存活。4.ERK1/2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Parthanatos和凋亡中的作用为了探究镉处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中ERK1/2对Parthanatos和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等实验检测镉对ERK1/2活化的影响,然后用特异性抑制剂U0126抑制镉诱导的ERK1/2活化并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ERK1/2对Parthanatos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镉处理可通过激活ERK1/2显着上调PARP-1和AIF的表达(P<0.01):镉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胞自噬,而ERK1/2能够通过上调自噬水平来抑制内质网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结果表明,ERK1/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上调PARP-1的表达诱导Parthanatos,也可以通过促进自噬水平抑制细胞凋亡。5.镉致SD大鼠肾脏氧化损伤和凋亡以及PARP-1的作用用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镉致大鼠肾细胞发生氧化损伤以及PARP-1在其中的作用,选用具有良好抗氧化作用的α-硫辛酸作为抗氧化剂,将24只60-70 g的雌性SD大鼠预饲1周后称重并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单独镉处理组、α-硫辛酸+镉组以及α-硫辛酸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DDW,镉处理组大鼠自由饮用配制好的镉水,α-硫辛酸采取每天准时灌胃的方式给药,为了减小误差其它组大鼠同样给予DIW灌胃处理。试验期间记录好大鼠每天的体重、饮水量以及采食量,持续12周后取材。用抗氧化指标检测试剂盒、透射电镜、组织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肾皮质的损伤情况、PARP-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50 mg/L镉处理12周将造成大鼠肾皮质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并促进PARP-1和AIF的表达,同时激活了线粒体凋亡通路;α-硫辛酸干预后可以缓解镉造成的氧化损伤,并显着降低PARP-1和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通过分析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镉处理能够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凋亡以及Parthanatos,而Parthanatos激活后将进一步加剧氧化损伤和凋亡;②当镉造成的DNA损伤程度较轻时,PARP-1发挥修复DNA损伤的功能并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当镉造成严重的DNA损伤时PARP-1将过度活化,在促进细胞周期阻滞的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和Parthanatos;③ERK1/2激活后一方面促进了 PARP-1蛋白的表达,另一方面通过上调自噬水平抑制镉诱导的细胞凋亡;④镉处理将造成大鼠肾皮质氧化损伤,添加抗氧化剂α-LA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损伤并抑制PARP-1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

杨杰[9](2020)在《精子DNA损伤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ARTs)迅速发展,为不孕夫妇带来生育希望。研究发现不孕不育患者中有一半是由男性因素引起,近年来,男性因素引起不育的研究逐渐深入。精子DNA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对精子发生、胚胎发育、妊娠结局及后代的安全性均有重要作用。精子因其有限的体积及有限的空间分布且缺乏有效的抗氧化保护及损伤修复机制,使精子非常容易受到内源性与外源性的氧化攻击。精子发生经历分裂、分化与变形后形成不均匀的染色质结构,部分区域结构疏松,对损伤较敏感的,该区域包含启动子以及某些胚胎发育相关基因,损伤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精液常规分析在传统上是根据精子的数量、活动力和形态来评估的。一次射精可以包含各种受精潜能的精子,在ART选择精子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精子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为精子核DNA受损精子数量所占比例,反应精子遗传物质完整性,在自然或辅助生殖助孕中精子DNA损伤被认为是损害正常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精子DFI水平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较少。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与胚胎质量及胚胎发育潜能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辅助生殖助孕的不孕夫妇精液标本及病例资料。采用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Sperm chromation structure assay,SCSA)法检测精子DFI水平,根据精子DFI水平分为2组:DFI<15%组共30份、DFI≥15%组共29份。对2组精液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鱼精蛋白1(protaminel,PRM1),组蛋白 H3(histone H3,H3),睾丸特异性组蛋白 2B(testis-specific histone2B,TH2B),核基质组件拓扑异构酶 β(topoisomeraseⅡ β,TOPO2β)以及 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与 TH2B、TOPO2β核定位及共定位区域。采用Q-PCR技术检测并比较2组标本中胚胎发育相关基因(PRM1,BIK,FSHB,PEG1/MEST)的损伤水平。将病例资料也按精子DFI水平分为DFI<15%与DFI≥15%2组,比较并统计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以及妊娠率。应用延时摄像(time-lapse)技术记录不同 DFI 水平(DFI≤5%,5%<DFI≤10%,10%<DFI≤15%,15%<DFI≤20%,DFI>20%)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1.精子DFI≥15%组,8-OHdG与TH2B和TOPO2β于精子核区域部分共定位,与TH2B共定位染色显示该损伤主要在精子头部顶端,8-OHdG抗体荧光区域在TH2B荧光区域内,TOPO2 β与精子DNA损伤共定位染色显示该损伤主要在核环附近的精子头部外周及基底部区域。2.与 DFI<15%组相比,DFI≥ 15%组的精子 BIK、PEG1/MEST、FSHB 基因损伤率均较高,而FSHB基因DFI≥15%(9.141±0.42)与DFI<15%的精子(6.771±0.50)相比损伤率显着增加(P<0.05)。3.不同精子DFI水平之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与可移植胚胎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和DFI<15%组相比,DFI≥15%组优质胚胎率显着降低(P<0.05);4.在不同DFI分组(第1组:DFI≤5%,第2组:5%<DFI≤10%,第3组:10%<DFI≤ 15%,第 4 组:15%<DFI≤20%,第 5 组:DFI>20%)显示,原核消失的时长(Insemination to pronucleus disappearance time,tPNf),2 细胞时间(Insemination to two cells time,t2)和 4 细胞时间(Insemination to two cells time,t4),第4组胚胎发育时长要明显多于第2和第3组(P<0.05);5细胞时间(Insemination to two cells time,t5),第三次细胞分裂周期(cycle3,cc3)和t5-t2时间点第4组胚胎发育时长要明显多于第2(P<0.05)。结论1.精子DNA损伤主要发生在精子核环外周及基底部区域,可使胚胎发育相关基因受损;2.精子DNA损伤导致胚胎发育延迟及优质胚胎率下降。

林翔[10](2020)在《缺氧调控的细胞粘附和细胞周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粘附、生长、周期性出血,继而形成包块或结节,引发疼痛、不孕等症状。虽然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内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且众说纷纭,目前仍以Sampson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为主导,该学说认为随经血逆流入盆腔的子宫内膜碎片经历粘附、增殖、血管新生等过程,形成异位囊肿或结节。但种植学说并不能解释为什么90%的女性发生经血逆流,而仅10%左右的育龄期妇女罹患内异症。这也提示我们内异症不仅与月经逆流相关,盆腔微环境引起的异位内膜生物学改变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月经期子宫内膜功能层螺旋小动脉持续性收缩,子宫内膜缺血缺氧,剥脱出血,形成月经,现有研究已证明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碎片在异位组织粘附生长前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缺氧状态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升高,介导内异症细胞克服缺氧环境并启动异位粘附-增殖-浸润等生物学行为。粘附被认为是异位病灶形成的第一步,有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粘附分子整合素Integrins家族在内异症粘连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Integrins并未被阐明,HIF-1α、TGF-β1与内异症细胞异位粘附的具体关系也尚无报道。内异症细胞异位粘附之后仍然长期受到缺氧的应激,其在子宫腔外氧化应激环境下持续存活、复制的机制还不明确。Micro RNA-210(miR-210)是缺氧处理后上调最为显着的HIF-1α相关micro RNA,miR-210常通过其靶基因参与细胞周期进展、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下的细胞分裂增殖、DNA损伤修复、血管新成及能量代谢转换等多项生物学过程,被认为是缺氧标志性的micro RNA。现有文献表明内异症异位病灶存在过度氧化应激,但异位病灶氧化/抗氧化失衡的机制不明。我们在前期缺氧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异位粘附的研究中发现长期慢性缺氧会导致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上皮细胞发生DNA损伤,同时发现缺氧相关miR-210-3p在异位病灶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表达均升高。目前,内异症细胞在异位粘附之后克服氧化应激压力持续存活、异常分裂增殖的机制尚不明确。我们应用Target Scan,RNA-hybrid和miRanda数据库预测到BARD1是miR-210-3p的靶基因。BARD1(BRCA1 associated RING domain 1,BRCA1相关环结构域)通过指环区与BRCA1相连形成异二聚体复合物,在细胞中发挥DNA损伤修复和激活细胞周期检测点的功能,且BARD1蛋白已被证明决定了BRCA1蛋白的稳定性及BRCA1/BARD1异二聚体复合物在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应答、癌症进展中的功能,但目前尚无miR-210-3p及其靶基因参与内异症发病的报道。本研究基于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探讨了缺氧在内异位症发病三部曲之——异位粘附、异常增殖中的作用,证明了缺氧不但能够通过激活TGF-β1/p-Smad2/p-Smad3/Smad4/Integrins信号通路增加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异位粘附能力,启动内异症的发生;缺氧上调的miR-210-3p还能通过靶向抑制BARD1的表达,促进BRCA1蛋白的降解,使BRCA1/BARD1蛋白复合物无法发挥正常的DNA损伤应答及细胞周期检测点功能,内异症细胞逃逸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周期持续进展、细胞在宫腔外不断复制增殖,从而促进内异症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阐明缺氧及其相关分子(HIF-1α、miR-210-3p等)在内异症异位病灶形成、生长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寻找内异症治疗的潜在靶点。目的:明确在内异症异位病灶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Integrins及其与缺氧的关系。方法:(1)收集15例非内异症患者的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5例行宫腹联合手术的内异症患者的异位病灶和同期的在位子宫内膜,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assay,IHC)分析标本中HIF-1α及Integrins的表达情况;(2)收集13例月经周期的增生期行宫腔镜手术的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提取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utopic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ESCs),建立稳定的内异症原代间质细胞提取、纯化、鉴定、编号及培养体系;(3)对新鲜提取的13例ESCs(编号为:ESC-1、ESC-2、ESC-3、ESC-4、ESC-5、ESC-6、ESC-7、ESC-8、ESC-9、ESC-10、ESC-11、ESC-12、ESC-13)进行常氧(21%O2)、缺氧(1%O2)处理及细胞粘附能力、迁移能力分析;(4)提取缺氧处理0、48小时后的ESCs的m RNA和蛋白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WB),检测缺氧对HIF-1α及Integrins表达的影响。结果:(1)IHC结果表明: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相比,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及配对的增生期在位子宫内膜的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均异常高表达HIF-1α,但仅间质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整合素家族中的Integrin-α5,Integrin-αV,Integrin-β3和Integrin-β5;(2)功能实验表明:缺氧培养显着提高ESCs的粘附能力、迁移能力;(3)缺氧培养增加ESCs中HIF-1α、Integrin-α5、Integrin-αV、Integrin-β3和Integrin-β5的m RNA和蛋白表达。结论:HIF-1α在内异症异位病灶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表达升高,且异位病灶间质细胞上Integrin-α5,Integrin-αV,Integrin-β3和Integrin-β5的特异性高表达参与了ESCs的异位粘附和异位病灶的形成,缺氧培养可能通过上调整合素的表达促进ESCs的粘附能力,但缺氧上调Integrin-α5、Integrin-αV、Integrin-β3和Integrin-β5的具体机制不明。目的:探索缺氧促进ESCs异位粘附的具体机制及小鼠内异症模型的异位病灶形成初期HIF-1α、TGF-β1及Integrins的表达情况。方法:(1)IHC检测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及在位内膜中TGF-β1、TGF-β受体2(TGF-βreceptor II)的表达情况;(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缺氧培养后13种ESCs细胞上清液中TGF-β1的表达情况;(3)常氧培养时添加TGF-β1、缺氧培养下添加TGF-β1特异性抑制剂(SB431542),利用粘附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TGF-β1对ESCs粘附能力、迁移能力的影响;(4)RT-q PCR,WB,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检测经典的TGF-β1/p-Smad2/p-Smad3/Smad4信号通路激活情况;(5)SB431542预处理、HIF-1α的特异性RNA干扰病毒感染细胞后,通过RT-q PCR,WB检验HIF-1α在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及整合素表达上调中的作用;(6)通过将内异症患者增生期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植入8周龄的雌性C57BL/6小鼠腹腔,构建11只小鼠内异症模型,在植入0、48小时后取出病灶并通过IHC检测异位病灶中HIF-1α、TGF-β1、Integrin-α5、Integrin-αV、Integrin-β3和Integrin-β5的表达情况。结果:(1)IHC结果表明:TGF-β1及TGF-βreceptor II在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间质细胞中显着高表达;(2)缺氧培养显着增加ESCs中TGF-β1蛋白的分泌;(3)IF结果表明:缺氧培养ESCs促进p-Smad2由细胞浆进入细胞核,且缺氧处理后4小时、8小时,p-Smad2蛋白在核内表达明显升高;(4)WB结果显示:缺氧培养下p-Smad2,p-Smad3,Smad4及整合素Integrin-α5,Integrin-αV,Integrin-β3和Integrin-β5的蛋白表达均增加;(5)TGF-β1特异性抑制剂SB431542有效抑制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且显着降低缺氧上调的整合素水平;敲降HIF-1α显着抑制缺氧培养下TGF-β1的分泌、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及整合素表达的上调;(5)动物实验的IHC结果表明,异位病灶形成初期(内膜植入48小时),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HIF-1α、TGF-β1及Integrins的表达均增加,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结论:缺氧刺激ESCs分泌TGF-β1,TGF-β1与TGF-βreceptor II结合后磷酸化Smad2、Smad3,增加p-Smad2入核,激活p-Smad2/p-Smad3/Smad4信号通路,进而增加下游整合素Integrin-α5,Integrin-αV,Integrin-β3和Integrin-β5的表达及ESCs的粘附能力,且此过程依赖于HIF-1α。目的:评估缺氧环境对内异症细胞DNA的影响,明确缺氧标志性miRNA-210-3p在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方法:(1)收集27例非内异症患者来源的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57例配对的内异症异位病灶和同期在位子宫内膜,IHC检测组织中HIF-1α和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标志蛋白8-OHd G的表达情况;(2)对新鲜提取的另外5例原代ESCs(编号为ESC-14、ESC-15、ESC-16、ESC-17、ESC-18)及购买的人子宫内膜腺癌上皮细胞系Ishikawa进行缺氧培养,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碱性彗星实验)检测缺氧处理0天、28天后ESCs和Ishikawa的DNA双链损伤情况;(3)对缺氧处理后的原代ESCs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显着变化的micro RNAs并进行RT-q PCR验证;(4)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 analysis,FISH)和免疫荧光双染色检测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5例配对的异位病灶、在位内膜组织,明确miR-210-3p在异位病灶中的定位情况;再通过RT-q PCR对1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15例配对的异位病灶、在位内膜组织中miR-210-3p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IHC结果表明: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及配对在位子宫内膜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均异常高表达8-OHd G,且趋势与HIF-1α的表达情况一致,提示内异症细胞存在DNA损伤,且缺氧可能参与了该过程;(2)碱性彗星实验结果显示:缺氧培养28天显着增加彗星的尾长(Tail length)、彗星尾部荧光强度(Tail DNA%)及彗星尾矩(Tail olive moment),说明慢性缺氧诱发了ESCs和Ishikawa的DNA损伤;(3)高通量测序及组织RT-q PCR结果表明:缺氧培养显着上调ESCs和Ishikawa中miR-210-3p的表达水平,且内异症患者异位病灶组织中miR-210-3p的表达也显着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4)FISH及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异位病灶中高表达的miR-210-3p定位于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结论:慢性缺氧是诱发内异症细胞氧化应激性DNA损伤的原因之一,但内异症细胞逃逸氧化应激压力,持续在宫腔外存活、增殖的机制不明,异位病灶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显着高表达的miR-210-3p可能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参与了该过程,但是具体机制有待探究。目的:探索缺氧上调的miR-210-3p在内异症细胞逃逸氧化应激性DNA损伤及异位存活、增殖中的作用及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在常氧、缺氧培养下,利用慢病毒特异性敲除miR-210-3p,并对ESCs和Ishikawa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检测(Flow cytometric analysis,FCM)及WB,分析miR-210-3p在常氧、缺氧环境下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2)为减少原代ESCs带来的个体差异,先对商品化的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永生化间质细胞系h EM15A进行miR-210-3p的过表达,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Luciferase assays)以寻找miR-210-3p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和miR-210-3p的靶基因;(3)利用RT-q PCR、WB等技术验证靶基因BARD1及其下游效应蛋白BRCA1在过表达、敲降miR-210-3p的ESCs及Ishikawa中的表达情况;(4)对第三部分中验证miR-210-3p表达情况的1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5份配对的异位病灶组织和同期在位子宫内膜进行RT-q PCR分析,并对15份异位病灶组织中miR-210-3p和BARD1 m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5)IHC检测27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57对配对的异位病灶组织和同期在位子宫内膜中BARD1和BRCA1的表达情况;(6)常氧、缺氧培养下敲降miR-210-3p或过表达BARD1,利用WB分析下游功能分子BRCA1、p-BRCA1、p53,p21,Cyclin B1及Cdc2的表达情况,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缺氧条件下miR-210-3p、BARD1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1)缺氧培养下敲降miR-210-3p导致ESCs和Ishikawa发生细胞周期的G2/M期阻滞,且使缺氧上调的Cyclin B1、Cdc2蛋白及缺氧下调的p53、p21蛋白水平得到恢复,但常氧培养下敲降miR-210-3p对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无影响;(2)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过表达miR-210-3p影响h EM15A的细胞周期调控过程,如有丝分裂、染色体定位、细胞分裂、微管运动、纺锤体和着丝点微管组装等;软件预测和Luciferase assays结果证明miR-210-3p通过直接结合BARD1的3’-UTR区域靶向抑制BARD1的表达;(3)RT-q PCR及WB结果表明:过表达miR-210-3p下调ESCs及Ishikawa中BARD1的m RNA表达,干扰miR-210-3p则增加BARD1的m RNA表达,且过表达和敲降miR-210-3p后BARD1、BRCA1在蛋白水平上表现出与BARD1 m RNA一样的变化趋势;(4)IHC结果表明:异位病灶、在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及上皮细胞中BARD1的表达均显着低于其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RT-q PCR结果显示异位病灶组织BARD1的m RNA表达与组织中miR-210-3p的表达显着负相关;(5)WB和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缺氧抑制的BRCA1蛋白表达能被miR-210-3p的干扰病毒逆转,BARD1过表达则能逆转BRCA1蛋白在miR-210-3p过表达的ESCs和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下降,且缺氧条件下过表达BARD1导致G2/M期阻滞,BRCA1、p-BRCA1、p53、p21表达升高,Cyclin B1、Cdc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缺氧虽诱发内异症细胞的DNA损伤,但缺氧上调的miR-210-3p又能通过靶向抑制BARD1的表达,促进BRCA1蛋白的泛素化降解,扰乱DNA损伤修复复合物BRCA1/BARD1发挥正常的细胞周期检测点功能,使细胞周期不阻滞,内异症细胞逃逸氧化应激压力而持续在宫腔外生长、增殖。目的:利用小鼠内异症模型研究miR-210-3p抑制剂、抗氧化剂维生素C(Vitamin C)在体内对异位囊肿生长的作用。方法:(1)构建50只C57BL/6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每天根据体重用200ug/kg雌激素处理供体鼠7天,将供体鼠双侧子宫沿其最长轴切开,并剪成0.5×0.3cm大小,然后将子宫内膜面贴紧肠系膜缝入去势后的8周龄受体C57BL/6小鼠腹腔,术后隔天给予200ug/kg雌激素维持,直至4周后实验结束;(2)随机选取16只内异症小鼠,均分为两组,利用体内传送系统(in vivo-jet PEI?delivery agent)将对照组试剂(Negative control,NC)、miR-210-3p抑制剂(In-210)注射入小鼠腹腔,4周后取出异位病灶,测量病灶体积,IHC分析BARD1、BRCA1在异位病灶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剩余33只内异症小鼠随机分三组,每组11只,PBS组正常饲养,隔日腹腔注射等体积PBS(约100u L),口服维生素C组(OIVC组)将饮用水更换为2.5g/L维生素C水溶液,维生素C注射组(IPIVC组)根据小鼠体重隔天腹腔注射500mg/kg维生素C并正常给予饮水和食物;4周后取出异位病灶,测量病灶体积;IHC分析HIF-1α、8-OHd G、BARD1及BRCA1表达情况。结果:(1)同种异体移植法能有效构建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成功率为49/50,且异位病灶可见典型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2)利用in vivo-jet PEI?delivery agent体内敲降miR-210-3p显着缩小内异症模型中异位病灶的体积,且增加BARD1、BRCA1蛋白在异位病灶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3)抗氧化剂Vitamin C口服、腹腔给药均能抑制小鼠内异症模型异位病灶的生长,IHC结果显示腹腔注射Vitamin C显着抑制异位病灶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HIF-1α、8-OHd G蛋白的表达,增加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BARD1、BRCA1蛋白表达。结论:体内敲降miR-210-3p可能通过上调内异症细胞中BARD1蛋白表达,引起BRCA1蛋白的累积,激活DNA的损伤修复,从而抑制内异症细胞周期进展和异位病灶的生长;而抗氧化剂Vitamin C腹腔注射不仅增加BARD1、BRCA1蛋白表达,也有效抑制异位病灶中HIF-1α及8-OHd G的表达,提示维生素C可能通过减轻异位病灶整体的氧化应激水平,恢复氧化/抗氧化平衡,抑制异位病灶的生长,抗氧化剂为内异症的临床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运动、氧化应激与DNA损伤和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氧化应激与DNA损伤和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活性污泥耦合高级氧化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水质及毒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工业废水排放现状
    1.3 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发展
    1.4 废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现状
    1.5 水质毒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6 16S测序与宏基因组测序
        1.6.1 16S测序原理
        1.6.2 宏基因组测序原理
    1.7 研究内容与目标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标
        1.7.3 研究技术框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样样本
        2.1.2 毒理基因组学测试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4 水质指标
        2.4.1 常规水质指标
        2.4.2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分析
        2.4.2.1 EPS提取
        2.4.2.2 SMP和 EPS成分检测
        2.4.2.3 SMP和 EPS中荧光物质检测、分析
        2.4.2.4 SMP和 EPS的分子量分布检测
        2.4.3 污泥的特性测试
        2.4.3.1 常规特性测试
        2.4.3.2 生物酶活性测定
    2.5 抗性基因
        2.5.1 实验方法
        2.5.1.1 水样预处理方法
        2.5.1.2 水样DNA提取方法
        2.5.1.3 提取后DNA纯度和浓度鉴定
        2.5.1.4 反应体系构建方法
        2.5.1.5 PCR程序设置
        2.5.2 数据处理方法
    2.6 毒理基因组学
        2.6.1 水样前处理方法
        2.6.1.1 固相萃取
        2.6.1.2 冷冻干燥
        2.6.2 实验方法
        2.6.2.1 实验设计
        2.6.2.2 最大耐受浓度测试
        2.6.2.3 酵母菌全细胞微阵列毒理基因组学测试
        2.6.3 数据处理方法
    2.7 16S测序与宏基因组测序
        2.7.1 16S测序的实验程序
        2.7.2 宏基因组测序的实验程序
3 废水处理系统中水质与活性污泥特征研究
    3.1 废水特性
        3.1.1 常规水质参数
        3.1.2 水质指纹
        3.1.2.1 水样中有机碳分子量分布特性
        3.1.2.2 水样中有机氮分子量分布特性
        3.1.2.3 水样中荧光物质特性
        3.1.2.4 水样中有机组分与重金属组分分析
    3.2 活性污泥特性
        3.2.1 活性污泥基本特性
        3.2.2 微生物酶活性
    3.3 SMP和 EPS特性
        3.3.1 SMP和 EPS组分分析研究
        3.3.2 SMP和 EPS分子量分布分析研究
        3.3.2.1 有机碳分子量分布特性研究
        3.3.2.2 有机氮分子量分布特性
        3.3.3 SMP和 EPS中荧光物质分析研究
    3.4 小结
4 废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分布特征
    4.1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q-PCR法研究ARGs分布特征
        4.1.1 抗青霉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4.1.2 抗万古霉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4.1.3 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4.1.4 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4.1.5 抗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4.1.6 抗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4.2 基于宏基因测序研究ARGs分布特征
    4.3 基于聚类分析法研究ARGs丰度特征
        4.3.1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q-PCR ARGs相对丰度
        4.3.2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ARGs相对丰度
    4.4 小结
5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法研究废水处理系统中水质毒性特征
    5.1 废水中有机组分毒性特征研究
        5.1.1 高温条件下废水有机组分毒性特征研究
        5.1.2 低温条件下废水有机组分毒性特征研究
    5.2 废水中重金属组分毒性特征研究
        5.2.1 高温条件下废水重金属组分毒性特征研究
        5.2.2 低温条件下废水重金属组分毒性特征研究
    5.3 废水中非挥发组分-综合毒性特征研究
        5.3.1 高温条件下废水综合毒性毒性特征研究
        5.3.2 低温条件下废水综合毒性毒性特征研究
        5.3.3 废水水质综合毒性贡献特征研究
        5.3.3.1 综合毒性与常规水质参数相关性分析
        5.3.3.2 综合毒性与有机物组成相关性分析
        5.3.3.3 综合毒性与有机物毒性相关性分析
        5.3.3.4 综合毒性与重金属组成参数相关性分析
        5.3.3.5 综合毒性与重金属毒性相关性分析
        5.3.3.6 综合毒性与ARGs相关性分析
    5.4 废水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毒性的削减特性研究
    5.5 小结
6 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6.1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6.2 废水处理单元出水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6.3 微生物多样性与常规水质参数相关性分析
    6.4 微生物多样性与有机组分相关性分析
    6.5 微生物多样性与重金属组分相关性分析
    6.6 微生物多样性与ARGs相关性研究
    6.7 微生物多样性与综合毒性相关性研究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2)大气PM2.5及其它污染因子致肺损伤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PM_(2.5)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PM_(2.5)污染现状
        1.1.2 PM_(2.5)污染的危害
    1.2 NPAHS污染现状及危害
        1.2.1 NPAHs污染现状
        1.2.2 NPAHs污染的危害
    1.3 SO_2污染现状及危害
        1.3.1 SO_2污染现状
        1.3.2 SO_2污染的危害
    1.4 内毒素污染现状及危害
        1.4.1 内毒素污染现状
        1.4.2 内毒素污染的危害
    1.5 污染物联合暴露毒性研究
    1.6 肺部疾病主要机制
        1.6.1 炎症机制
        1.6.2 氧化应激
        1.6.3 DNA损伤
        1.6.4 表观遗传学机制
        1.6.5 铁死亡与肺部疾病
    1.7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气道滴注PM_(2.5)、1-NP和9-NA致大鼠肺DNA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PM_(2.5)样品采集
        2.2.3 PM_(2.5)成分分析
        2.2.4 PM_(2.5)混悬液、1-NP和9-NA溶液制备
        2.2.5 动物处理方法
        2.2.6 彗星实验分析
        2.2.7 检测DNA与蛋白质交联率
        2.2.8 实时定量PCR(RT-PCR)分析
        2.2.9 蛋白免疫印迹(WB)分析
        2.2.10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PM_(2.5)、1-NP和9-NA暴露引起大鼠肺DNA损伤
        2.3.2 PM_(2.5)、1-NP和9-NA暴露对大鼠肺组织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2.3.3 PM_(2.5)、1-NP和9-NA暴露引起大鼠肺氧化应激
        2.3.4 PM_(2.5)、1-NP和9-NA暴露对大鼠肺组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5 比较PM_(2.5)与中浓度 1-NP、PM_(2.5)与中浓度 9-NA对大鼠肺DNA损伤效应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致大鼠肺DNA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2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系统
        3.2.3 PM_(2.5)样品采集
        3.2.4 PM_(2.5)成分分析
        3.2.5 动物处理方法
        3.2.6 HE分析
        3.2.7 RT-PCR分析
        3.2.8 WB分析
        3.2.9 ELISA分析
        3.2.10 亚硫酸氢盐测序(BSP)分析
        3.2.11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对大鼠体重和肺体比的影响
        3.3.2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
        3.3.3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DNA损伤
        3.3.4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氧化应激
        3.3.5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OGG1和MTH1 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变化
        3.3.6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对肺组织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3.3.7 真实环境大气PM_(2.5)暴露对肺组织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致大鼠肺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PM_(2.5)样品采集
        4.2.3 PM_(2.5)成分分析
        4.2.4 动物处理方法
        4.2.5 炎性细胞计数
        4.2.6 HE分析
        4.2.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8 RT-PCR分析
        4.2.9 WB分析
        4.2.10 ELISA分析
        4.2.11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
        4.3.2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引起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
        4.3.3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对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数目的影响
        4.3.4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影响大鼠肺组织炎性指标水平变化
        4.3.5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对大鼠肺组织NO/i NOS的影响
        4.3.6 PM_(2.5)和SO_2复合暴露对大鼠肺组织TLR4/p38/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肺组织铁死亡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2 PM_(2.5)样品采集
        5.2.3 PM_(2.5)成分分析
        5.2.4 动物分组及染毒
        5.2.5 HE分析
        5.2.6 WB分析
        5.2.7 ELISA分析
        5.2.8 Masson染色分析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引起小鼠体重和肺脏器系数变化
        5.3.2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引起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
        5.3.3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5.3.4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肺组织铁死亡指标的影响
        5.3.5 真实环境大气PM_(2.5)和LPS复合暴露对小鼠组织肺纤维化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褪黑素对镉致胎盘滋养层细胞氧化损伤的挽救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Cd污染现状和对机体损伤
        1.1 Cd的理化特性和来源
        1.2 Cd的限量标准和污染现状
        1.3 Cd的吸收、生物转化和代谢
        1.4 Cd对动物体和人体的毒害作用
        1.4.1 Cd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4.2 Cd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4.3 Cd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4.4 Cd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1.4.5 Cd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4.6 Cd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4.7 Cd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1.4.8 Cd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4.9 Cd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1.4.10 Cd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2 Cd损伤挽救研究
        2.1 Cd对机体危害机理研究
        2.2 Cd损伤挽救研究
        2.2.1 螯合剂
        2.2.2 金属离子
        2.2.3 抗氧化剂
        2.2.4 其他
    3 MLT对重金属毒性挽救的研究进展
        3.1 MLT生物学作用
        3.1.1 调节睡眠
        3.1.2 抗氧化
        3.1.3 骨骼保护
        3.1.4 生殖调控
        3.1.5 免疫调节
        3.1.6 神经功能调节
        3.2 MLT的作用机制
        3.2.1 受体依赖途径
        3.2.2 非受体依赖性途径
        3.3 MLT对Cd致机体损伤挽救的研究
    4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MLT对CdCl_2致HTR-8/SVneo细胞形态和小鼠胎盘组织损伤的修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1.1 细胞实验
        1.1.1.2 动物实验
        1.1.2 主要仪器
        1.1.3 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1.1 细胞复苏
        1.2.1.2 细胞培养
        1.2.1.3 细胞冻存
        1.2.2 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1.2.3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1.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1.2.5 动物供毒、石蜡切片及HE染色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MLT缓解了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活性降低
        2.1.1 MLT浓度筛选
        2.1.2 MLT与CdCl_2共处理对HTR-8/SVneo细胞活性影响
        2.2 MLT修复了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的形态损伤
        2.3 MLT修复了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
        2.4 MLT修复了CdCl_2引起的胎盘组织的损伤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LT对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抗氧化系统损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细胞株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实验
        1.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含量
        1.2.3 SOD、CAT、GSG-Px活性及MDA含量检测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MLT抑制了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ROS水平升高
        2.2 MLT缓解了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
        2.3 MLT抑制了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LT对CdCl_2致HTR-8/SVneo细胞氧化损伤的修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细胞株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实验
        1.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1.2.3 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
        1.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1.2.5 Hoechst33342染色
        1.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1.2.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1.2.8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MLT抑制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内线粒体损伤
        2.2 MLT抑制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DNA损伤
        2.3 MLT抑制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G0/G1期阻滞
        2.4 MLT抑制CdCl_2引起的HTR-8/SVneo细胞凋亡
        2.5 MLT修复CdCl_2致HTR-8/SVneo细胞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治疗精子DNA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观察结果
        6.1 一般信息比较
        6.2 临床疗效比较
        6.3 精子DFI比较
        6.4 精液参数比较
        6.5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6.6 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 男性不育症
    2 精子DNA损伤
    3 硫辛酸
    4 中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
    5 方药分析
    6 小结
    7 本次观察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精子DNA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5)CodY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氧化胁迫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简介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机制
        1.2.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毒力基因和侵染机制
        1.2.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作用与防治
    1.3 调控因子CodY简介
        1.3.1 CodY蛋白的结构与效应分子
        1.3.2 CodY的调控作用
        1.3.3 CodY参与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1.4 生物氧化应激机制
        1.4.1 ROS介绍
        1.4.2 生物抗氧化毒性系统
    1.5 第二信使c-di-AMP简介
        1.5.1 c-di-AMP的合成与降解
        1.5.2 细菌中c-di-AMP的功能
    1.6 SOS反应参与DNA损伤修复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CodY缺失对细菌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H_2O_2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MIC)
        2.2.2 H_2O_2对细菌最低杀菌浓度测定(MBC)
        2.2.3 抑菌圈检测(纸片琼脂扩散法)
        2.2.4 细菌在不同浓度H_2O_2胁迫下生长曲线测定
        2.2.5 H_2O_2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
        2.3.1 EGDe和EGDe△codY对H_2O_2耐受能力的比较
        2.3.2 EGDe和EGDe△codY在不同浓度H_2O_2胁迫下的生长曲线
        2.3.3 EGDe和EGDe△codY在H_2O_2胁迫下生物被膜的形成差异
    2.4 讨论
第三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CodY缺失对抗氧化应激物转录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1.4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细菌CAT、SOD酶活和GSH含量检测
        3.2.3 RT-qPCR检测细菌CAT、SOD、GSH编码基因转录水平
    3.3 实验结果
        3.3.1 H_2O_2胁迫下EGDe和EGDe△codY中CAT、SOD酶活和GSH含量
        3.3.2 H_2O_2胁迫下EGDe和EGDe△codY中CAT、SOD和GSH编码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CodY对抗氧化应激物GSH表达调控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4.1.4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gshF启动子序列合成
        4.2.2 CodY蛋白诱导表达与纯化(带His-tag)
        4.2.3 EMSA实验检测CodY与gshF启动子的作用
        4.2.4 ITC技术检测CodY与gshF启动子的作用
    4.3 实验结果
        4.3.1 CodY蛋白原核表达和纯化
        4.3.2 EMSA实验检测CodY蛋白和PgshF探针的结合
        4.3.3 ITC技术检测CodY蛋白和PgshF探针的结合
    4.4 讨论
第五章 氧化胁迫下CodY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5.1.4 主要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ATP含量检测
        5.2.2 细菌DNA提取(CTAB法)
        5.2.3 RAPD法检测细菌DNA损伤
        5.2.4 荧光定量检测c-di-AMP合成酶和降解酶编码基因和DNA修复基因转录水平
    5.3 实验结果
        5.3.1 H_2O_2胁迫对EGDe和EGDe△codY中c-di-AMP合成酶和水解酶基因的转录表达影响
        5.3.2 H_2O_2胁迫下EGDe和EGDe△codY内ATP水平
        5.3.3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的浓度和纯度检测
        5.3.4 H_2O_2胁迫下EGDe和EGDe△codY的DNA损伤情况
        5.3.5 参与DNA损伤修复基因荧光定量检测
    5.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CircRNA005962在炭黑纳米颗粒致呼吸道上皮细胞DNA损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编码RNA与DNA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完成与发表的论文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7)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poly-PR导致DNA损伤反应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主要器材
        1.3 实验主要试剂
        1.4 溶液配置
    2. 方法步骤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分组
        2.3 细胞培养
        2.4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5 LDH释放实验
        2.6 彗星电泳实验
        2.7 免疫沉淀实验
        2.8 激光辐照损伤实验
        2.9 心脏灌流实验
        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 数据统计及绘图
结果
    1. Poly-PR的体外毒性
    2. Poly-PR在体外引起DNA损伤反应
    3. Poly-PR与PARP1、PAR相互作用
    4. Poly-PR抑制受损的DNA依赖性PAR产生和定位的改变
    5. Poly-PR抑制受损的DNA依赖性PARP1激活和FUS募集
    6. PARGi可以抑制poly-PR导致的神经毒性
    7. Poly-PR在体内引起DNA损伤反应
结果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DNA损伤在C9orf72基因突变疾病中的新兴作用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8)Parthanatos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镉的肾毒性研究进展
        1 镉的理化性质与污染问题
        2 镉致肾毒性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
        3 镉致肾脏的毒性损伤机制
        3.1 氧化应激
        3.2 诱导细胞凋亡
        3.3 诱导细胞自噬
        3.4 钙平衡失调
        3.5 DNA甲基化
    第二章 Partanatos死亡通路的研究进展
        1 Parthanatos简介
        2 Parthanatos死亡方式的形态特征
        3 Parthanatos的机常制
        3.1 PARP-1的过度激活
        3.2 PAR积累和AIF的核转位
        3.3 氧化应激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细胞培养与处理
        1.5 RTCA技术检测细胞增殖
        1.6 CCK-8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
        1.7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1.8 细胞划痕实验
        1.9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
        1.10 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
        1.11 免疫荧光实验
        1.12 qRT-PCR检测mRNA的转录
        1.13 抗氧化性能指标的测定
        1.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1.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1.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2.2 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氧化损伤
        2.3 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周期阻滞并诱导细胞凋亡
        3 讨论
    第二章 镉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PARP-1依赖的Parhanatos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细胞培养与处理
        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1.6 免疫荧光观察PARP-1蛋白的表达及AIF的核转位情况
        1.7 ATP和NAD~+含量的检测
        1.8 siRNA沉默PARP-1基因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镉对Parthanatos相关蛋白表达或转位的影响
        2.2 镉对ATP和NAD~+含量的影响
        2.3 抑制PARP-1的表达对Parthanatos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Parthanatos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细胞培养与处理
        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1.6 免疫荧光实验
        1.7 siRNA沉默PARP-1基因
        1.8 qRT-PCR检测mRNA的转录水平
        1.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
        1.10 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率
        1.11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PARP-1在镉致DNA损伤中的作用
        2.2 PARP-1对线粒体膜电位和ROS含量的影响
        2.3 Parthanatos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ERK1/2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Parthanatos和凋亡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细胞培养
        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1.7 免疫荧光实验观察LC3聚点及酸性囊泡的数量变化
        1.8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镉对ERK1/2活化的影响
        2.2 ERK1/2对Parthanatos的影响
        2.3 ERK1/2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4 ERK1/2抑制细胞凋亡的机理
        3 讨论
    第五章 镉致SD大鼠肾脏氧化损伤和凋亡以及PARP-1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动物及试验设计
        1.5 抗氧化性能指标的测定
        1.6 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的测定
        1.7 组织学观察
        1.8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镉对大鼠采食和饮水量的影响
        2.2 镉对大鼠肾脏损伤相关指标的影响及α-LA的保护效应
        2.3 镉与α-LA对肾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4 镉与α-LA对PARP-1及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精子DNA损伤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精子DNA损伤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缺氧调控的细胞粘附和细胞周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缺氧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整合素依赖的异位粘附
    四、缺氧与整合素依赖的异位粘附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与DNA损伤
    六、miRNAs的概述
    七、缺氧相关miR-210的概述
    八、MiR-210-3p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1章 HIF-1α和Integrins内异症中的表达及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2章 缺氧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粘附的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缺氧诱发内异症细胞DNA损伤并上调miR-210-3p的表达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MiR-210-3p保护内异症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及促进其细胞周期进程的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体内敲降miR-210-3p、抗氧化剂维生素C对小鼠内异症模型异位病灶生长的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缺氧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四、运动、氧化应激与DNA损伤和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活性污泥耦合高级氧化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水质及毒性的影响研究[D]. 杨鹤云.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大气PM2.5及其它污染因子致肺损伤分子机制研究[D]. 赵利芳. 山西大学, 2021(01)
  • [3]褪黑素对镉致胎盘滋养层细胞氧化损伤的挽救作用研究[D]. 肖攀. 山西大学, 2021(12)
  • [4]柴橘强精煎联合硫辛酸治疗精子DNA损伤的临床观察[D]. 邓学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CodY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氧化胁迫中的作用[D]. 杨诗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CircRNA005962在炭黑纳米颗粒致呼吸道上皮细胞DNA损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张晗.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7]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poly-PR导致DNA损伤反应障碍的研究[D]. 刘柳. 苏州大学, 2020(02)
  • [8]Parthanatos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D]. 罗通旺. 扬州大学, 2020
  • [9]精子DNA损伤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杨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缺氧调控的细胞粘附和细胞周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D]. 林翔.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运动、氧化应激和 DNA 损伤与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