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T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梅,刘伟华,汪琪,郭美静[1](2021)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乙肝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机理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药物对乙肝病毒抑制作用,建立了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利用Lyapunov函数和复合矩阵理论,研究了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问题.再结合临床实践中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剂量与检测到乙肝病毒的DNA数据,运用Matlab数值模拟,分析了模型的合理性.数值模拟了不同给药剂量下,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感染者孕妇体内病毒的数量,预测了胎儿感染的乙肝病毒数量,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泽武,巴哈白克·江吐鲁,任梦圆,贾晓倩,陈俊熹,兰场新,鹿群,庄丽丽,刘倩,李智文,王斌,叶荣伟[2](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较强,已在全国范围内导致超8万人确诊感染,其中关于新冠病毒对孕产妇人群健康的影响被广泛关注,需要较为系统的综述报道。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新冠病毒对孕产妇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结果,结合既往其他冠状病毒对孕产妇影响的研究,探讨了新冠病毒感染对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潜在影响。对于新冠病毒能否进行垂直传播,尚未证明或排除该可能性,但目前为止没有明确证据支持存在垂直传播。新冠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胎儿的死亡率较低,但不良妊娠结局或孕期并发症率明显升高,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等。因此,未来仍需要深入开展新冠病毒对生育健康的影响研究。
潘禹辰[3](2019)在《分娩方式与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3.5亿人为慢性HBV携带者,2.4亿人处于慢性感染中,HBV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是HBV高流行区。我国HBV感染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通过在产前、产时和产后三阶段对母婴采用阻断措施,特别是产后对新生儿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率已显着下降。但是对于母亲为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仍然存在阻断失败的风险。因此,探讨导致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对于控制乙肝病毒感染,争取实现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利用HBV母婴传播阻断队列,在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中,探讨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考虑阻断失败率低、检验效能相对不足,采用meta分析综合各个研究的结果,分析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1)自2009年8月至2015年7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和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门诊处招募HBsAg(+)且HBeAg(+)但未在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母亲及其分娩的新生儿。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100IU或200IU)和乙肝疫苗(10μg或20μg),于1月龄及6月龄分别注射一剂相同剂量乙肝疫苗,在7月龄采集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水平。通过问卷和电话随访等形式获取相关信息。应用对数二项分布模型,分析可能与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相关的影响因素。(2)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策略为(“HBV”or“hepatitis b”or“hepatitis b virus”)and(“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or“vertical transmission”),中文检索策略为(“乙肝”或“乙型肝炎”或“HBV”)和(“母婴传播”或“垂直传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母亲未在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并提取纳入研究中的数据。应用Stata12.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评估危险度。异质性检验采用I2评分。采用漏斗图及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1)研究共纳入了852例HBsAg(+)且HBeAg(+)的母亲及其85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7月龄时,41例婴儿HBsAg阳性,感染率为4.78%。将母亲年龄、HBV DNA水平、婴儿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喂养方式、HBIG剂量和疫苗剂量纳入对数二项分布模型,结果显示母亲HBV DNA高病毒载量(>108IU/mL)会增加阻断失败的风险(RR=2.95,95%CI:1.37-6.35)。虽然剖宫产(RR=0.56,95%CI:0.29-1.09)和人工喂养(RR=0.91,95%CI:0.48-1.71)显示出降低感染风险的倾向,但无统计学意义。(2)在英文和中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出5294篇文献,筛选后最终纳入17篇,其中10篇纳入分娩方式的研究,11篇纳入喂养方式的研究。在分娩方式的研究中,阴道产组的婴儿HBV感染率为11.50%,剖宫产组为6.49%。剖宫产组的婴儿HBV感染风险低于阴道产组的婴儿(RR=0.60,95%CI:0.47–0.76)。在喂养方式的研究中,母乳或混合喂养组HBV感染率为8.33%,人工喂养组HBV感染率为6.79%。与母乳或混合喂养组的婴儿相比,人工喂养组的婴儿HBV感染率降低(RR=0.74,95%CI:0.56–0.98)。结论:对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且孕期未接受抗毒治疗的母亲,高病毒载量增加了婴儿HBV免疫阻断失败的风险。剖宫产和人工喂养能降低母亲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且孕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婴儿HBV免疫阻断失败的风险。
彭松青[4](201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7-02期间某医院收治的820例HBsAg阳性孕妇和婴儿作为研究对象,经过阻断HBV母婴传播,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新生儿乙肝宫内感染率5.85%明显低于对照组18.29%,观察组免疫阻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HBsAb阳性率21.71%和随访1a后HBsAb阴性转阳率96.34%,均高于对照组的5.12%、80%,2组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郭美静[5](2018)在《药物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母婴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三种方式之一。临床医学中常用药物治疗母体乙肝病毒,减少母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从而降低胎儿的感染率。本文围绕药物阻断母婴间的乙肝病毒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考虑胎儿疾病治疗需要,结合胎儿生长规律对药物耐受程度,针对母体实施药物治疗建立了母婴间多次给药的房室模型,求得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归纳模型的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以母亲口服地高辛治疗胎儿快速心律失常为例,保证母体及胎儿体内的药物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口内,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并分析了用药方案的可行性。其次,考虑药物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以及乙肝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机理,建立了药物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复合矩阵理论及Lyapunov函数方法,证明了模型无病毒平衡点和有病毒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运用MATLAB软件模拟不同给药剂量下,母体及胎儿体内乙肝病毒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与临床实践中检测的乙肝病毒DNA数据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最后,考虑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给药方式,建立药物动力学房室模型,给出多次用药血药浓度计算公式。在常规给药方案基础上,根据用药剂量与给药间隔,设计四种推荐给药方案,利用血药浓度与病毒数量计算结果,推荐出最佳给药方案,并定量分析了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给药方案对乙肝病毒数量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何国富,江维亮[6](2017)在《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娩后抗病毒的疗效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娩后抗病毒的疗效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60例,采用抓阄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孕妇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联用治疗,B组孕妇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干预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用药后的血清HBV-DNA测得值和两组婴儿血清HBe Ag、HBV-DNA测得值。结果:分别用药后不同时间段,B组孕妇血清HBeAg、HBV-DNA测得值低于A组(P<0.05);分娩后不同时间段A组婴儿血清HBe Ag、HBV-DNA阳性率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与替比夫定联用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可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了病毒在母-婴间的阻断率,降低了在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概率。
盛兰曦[7](2015)在《吉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阻断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吉林地区乙肝孕妇的文化、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和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面采取的阻断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对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具有较为明显影响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吉林地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模型。方法: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等医院的妇产科中,抽取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分娩的乙肝孕妇为调查对象,对孕妇及婴儿进行回顾性现场调查;调查方式主要通过电话和QQ等方式,—对一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记录和整理后,使用SSPPSV19.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吉林地区乙肝孕妇的基本情况及采取的阻断措施本次调查中,总计收集888例乙肝孕妇的住院病历等资料作为基础调查对象,并从中选择愿意配合本次调查的417例孕妇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进一步获取孕妇配偶基本情况、婴儿注射HBIG等信息。417例重点调查的乙肝孕妇与888例基础调查的乙肝孕妇,在一般自然情况、配偶基本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与随机抽取的健康孕妇比较,在孕妇工作职业、孕产史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即乙肝孕妇从事固定工作的比例较低、怀孕次数普遍以1次为主等等。为了提高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的阻断几率,在888例基础调查对象中,规范注射HBIG的孕妇为540例,占总数的60.81%;在分娩方式上,选择剖宫产的孕妇692例,占总数的77.93%;在分娩的893例婴儿中,第—针HepB规范注射比例为98.21%,即877例婴儿在24h内注谢了HepB。795例婴儿出生24h内注射了HBIG,占总数的89.03%。经过采取阻断措施后,59例分娩后经脐带血检测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占总数的6.61%。在417例重点调查对象中,规范注射HBIG的孕妇为263例,占该组总数的63.07%;选择剖宫产的孕妇325例,占总数的77.94%。417例乙肝孕妇分娩的420例婴儿中,410例和378例婴儿在分娩24h内注谢HepB和]HBIG,分别占总数的97.620%和90.00%。分娩后抽取脐带血检测,29例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占总数的6.90%。后期进一步规范注射HepB和]HBIG的婴儿分别为396例和105例,分别占总数的94.29%和20.71%;在哺乳方式上,选择纯人工喂养的母亲213例,占总数的51.08%。(2)影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因素通过对乙肝孕妇的—般自然情况、配偶基本情况、妊娠相关情况等各项对比分析中,发现对于大三阳乙肝孕妇来说,孕妇的文化程度、配偶的文化程度、孕妇分娩的年龄、婴儿HepB和]HBIG的注射情况、以及哺乳方式对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与大三阳乙肝孕妇比较,影响小三阳孕妇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因素更为简单,主要为HBV-DNA检测情况、孕妇HBIG注射情况、婴儿HepB和HBIG的注射情况几个方面。(3)构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模型通过对影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各项因素分析,构建出较为合理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模型。整个模型分为孕前期阻断部分、妊娠期阻断部分、分娩过程阻断部分和孕后期阻断部分四个环节。并根据乙肝孕妇乙肝两对半和HBV-DNA的检测结果,分为大三阳乙肝孕妇、非大三阳且HBV-DNA检测呈阳性的乙肝孕妇和非大三阳且HBV-DNA检测呈阴性的乙肝孕妇三条路径。结论:通过乙肝孕妇与健康孕妇的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在日常生活方面,乙肝人群虽然在教育水平上与健康人群没有差别,但在工作方面,就业歧视情况依然存在;在妊娠期内,由于HBIG的价格较贵、阻断效果不明显等原因,乙肝孕妇规范注射HBIG的比例并不高;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乙肝孕妇更偏重于剖宫产的分娩方式;当婴儿分娩后,规范注射]HepB和首针注射HBIG的情况较为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婴儿第二针注射HBIG的比例有待提高;在哺乳方式上,与健康母亲比较,大部分乙肝母亲为了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几率,而选择人工喂养的方式。
牛新海[8](2015)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临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在母婴间传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将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HBsAg阳性孕妇产前不予药物注射,新生儿出生后12h内,肌肉注射HBIG 200IU和乙肝疫苗10μg,1、6月龄接受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每次注射10μg;试验组对60例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28、32和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共3次,在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分别注射HBIG 100IU及乙肝疫苗10μg,1月,6月龄接受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每次注射10μg。所有婴儿在周岁时采血,乙肝标志物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PCR荧光定量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14例,感染率为23.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5例,感染率为8.33%(χ2=5.07,P<0.05),新生儿出生一年后,对照组HBV感染10例,阻断率为83.33%;试验组感染1例,阻断率为98.33%(χ2=8.10,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5例,阳性率为8.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17例,阳性率为28.33%(χ2=8.02,P<0.05)。新生儿出生一年后,对照组HBsAb阳性47例,阳性率为78.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56例,阳性率为93.33%(χ2=5.55,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可显着降低HBsAg阳性妇女所产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有效提高婴儿HBsAb的应答率,从而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病毒的传播,保护了婴儿的健康,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占劲松[9](2014)在《20例孕期女性口服替比夫定片抗HBV治疗的母婴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替比夫定片对于产妇妊娠晚期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母婴的安全性,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妊娠产妇40例纳入本研究,其HBe Ag和HBs Ag都显示阳性,且HBV DNA含量在106 copies/m L或者以上。根据随机法分组,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28个孕周开始,每天服用替比夫定片,产后继续治疗半年。新生儿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注射治疗,对比两组的母婴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28孕周时,两组产妇血清HBV DNA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分娩时和产后半年实验组HBV DNA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在新生儿6月龄时,实验组母婴传播率为0,对照组为8.0%,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用药期间两组各出现1例肠道不适,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替比夫定片对于产妇妊娠晚期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临床疗效显着,对母婴的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赵艳丽[10](2014)在《大理州白族HBV阳性孕妇脐血病毒基因型分析及母婴传播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社会及家庭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3.5亿【1,2】,而1/3以上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脏疾病,每年约100万人【3】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包括【4】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我国是HBV的高分布区,人群携带病毒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也逐渐增多且病情复杂化。但总的来说,这些疾病的发展与演变均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存在密不可分。故研究清除HBsAg的途径尤为重要。研究发现,乙肝的发病率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主要与疾病的感染途径及病毒的相关性状有一定的关系。在乙肝的传播途径中,母婴传播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且胎儿及新生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后,大约90%【5】以上会转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难以清除,成年后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概率也将明显增多。故控制乙肝病毒的发展,降低人群中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主要在于探讨母婴间的传播。母婴间的传播主要是宫内传播,宫内传播与孕妇的感染状况及不同型别的病毒基因有关,同时孕妇孕期免疫状态、感染病毒模式、分娩方式等都将影响母婴传播。目的:探讨大理州白族孕妇及新生儿感染的HBV基因分布、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相关问题。方法:本实验采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学院附属医院、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大理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09月住院分娩HBV阳性白族孕妇血清及分娩的新生儿脐血,分别采集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87例。首先采用ELISA检测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再应用荧光PCR对符合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对乙肝标志物阳性者行定量PCR检测HBV DNA含量。进行重复试验,实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以α=0.05为检验水准,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7份孕妇血清中,B基因型40例(45.98%),C基因型19例(21.84%),B+C基因型18例(20.69%),B+E基因型2例(2.30%),未分型8例(9.20%);41例HBeAg阳性者血清中HBV-DNA阳性为35例(85.37%),46例HBeAg阴性者血清中HBV-DNA阳性为12例(26.09%);87例孕妇足月分娩87例新生儿中,乙肝表面标志物阳性者有48例;48例乙肝标志物阳性新生儿中,来自母HBeAg阳性者为35例,来自母HBeAg阴性者为13例;48例新生儿检测HBV DNA,其中阳性27例;48例新生儿行HBV基因分型,结果B基因型18例(37.50%),C基因型8例(16.67%),B+C基因型12例(25.00%),其余未分型10例(20.83%);50例足月剖宫产儿中HBV-DNA阳性者18例(36%),37例足月顺产儿中HBV DNA阳性者9例(24%)。结论:1大理白族孕妇感染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其次是C型,存在少量的混合型基因型;2HBV存在母婴间的传播,新生儿感染HBV后的基因型与孕妇一致,主要基因型是B型;3大理白族孕妇感染HBV后,B基因型的孕妇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较大;4大理白族孕妇中,HBeAg阳性者更易检测出HBV DNA;5大理白族孕妇HBeAg阳性者,更易发生母婴间的传播;6分娩方式的选择并不改变大理白族孕妇及新生儿HBV母婴间的传播;7研究孕妇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为减少新生儿感染及预防严重肝脏疾病提供依据。
二、TT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T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引言 |
2 乙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 主主要研究结果 |
3.1 母体模型(2)的稳定性 |
3.2 胎儿模型(3)的稳定性 |
4 模模型应用 |
4.1 模型的合理性分析 |
4.2 药物剂量对携带HBV孕妇病毒数量的影响 |
4.3 药物剂量对感染HBV孕妇病毒数量的影响 |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冠病毒特征 |
二、新冠病毒母婴传播 |
三、孕产妇新冠病毒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 |
四、其他冠状病毒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 |
五、结论与展望 |
(3)分娩方式与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现状 |
1.2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方式 |
1.3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案 |
1.4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 |
1.4.1 HBV病毒载量 |
1.4.2 HBeAg |
1.4.3 分娩方式 |
1.4.4 喂养方式 |
1.4.5 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剂量 |
1.5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队列研究 |
2.1.1 研究设计 |
2.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3 研究对象免疫接种方案 |
2.1.4 资料收集 |
2.1.5 主要实验器材、仪器及试剂 |
2.1.6 实验室检测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meta分析 |
2.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队列研究结果 |
3.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1.2 乙肝母婴阻断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3 不同组间研究对象资料比较 |
3.2 meta分析结果 |
3.2.1 文献检索情况 |
3.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3 综合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病毒载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
4.2 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剂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
4.3 分娩方式与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
4.3.1 分娩方式 |
4.3.2 喂养方式 |
4.4 研究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2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和免疫阻断情况 |
2.2 对比2组新生儿HBsAb阳性及HBsAb阴性转阳情况 |
3 讨论 |
(5)药物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发展现状 |
1.2.2 药物阻断乙肝病毒的动力学模型发展现状 |
1.2.3 给药方案对乙肝病毒数量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及有待研究的内容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母婴药物治疗房室模型 |
1.3.2 药物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 |
1.3.3 给药方案对乙肝病毒数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
第2章 母婴药物治疗房室模型 |
2.1 引言 |
2.2 母婴药物治疗房室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2.3 模型中参数的计算方法 |
2.3.1 生物半衰期 |
2.3.2 转运速率常数 |
2.3.3 表观分布容积 |
2.4 模型在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
2.4.1 常规治疗方案分析 |
2.4.2 调整剂量治疗方案分析 |
2.4.3 胎龄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药物阻断乙肝病毒传播动力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药物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 主要研究结果 |
3.3.1 平衡点的存在性 |
3.3.2 平衡点的稳定性 |
3.4 模型应用 |
3.4.1 模型的合理性分析 |
3.4.2 药物剂量对携带乙肝病毒孕妇体内病毒数量的影响 |
3.4.3 药物剂量对感染乙肝病毒孕妇体内病毒数量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给药方案对乙肝病毒影响的定量分析 |
4.1 引言 |
4.2 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乙肝病毒房室模型 |
4.3 乙肝免疫球蛋白常规给药方案与推荐给药方案的比较 |
4.3.1 乙肝免疫球蛋白给药方案类型 |
4.3.2 乙肝免疫球蛋白常规给药方案分析 |
4.3.3 乙肝免疫球蛋白推荐给药方案分析 |
4.3.4 常规给药方案与推荐给药方案的比较 |
4.4 乙肝免疫球蛋白给药方案对乙肝病毒数量影响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娩后抗病毒的疗效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孕妇用药后不同时段HBV-DNA值比较 |
2.2 两组孕妇娩出婴儿不同时段乙肝指标阳性率比较 |
3讨论 |
(7)吉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阻断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内容 |
2.4 质量控制 |
2.5 资料整理和分析 |
2.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章 乙肝孕妇基本情况及采取的阻断措施调查 |
3.1 吉林地区乙肝孕妇一般自然情况调查 |
3.2 吉林地区乙肝孕妇配偶基本情况调查 |
3.3 吉林地区乙肝孕妇妊娠相关情况调查 |
3.4 吉林地区乙肝孕妇的病毒检测情况调查 |
3.5 吉林地区乙肝孕妇采取的母婴阻断方法情况调查 |
3.6 吉林地区乙肝孕妇婴儿出生相关情况调查 |
3.7 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四章 影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因素分析 |
4.1 影响大三阳孕妇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因素比较 |
4.2 影响小三阳孕妇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因素比较 |
4.3 比较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
第五章 吉林地区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模型的提出和建立 |
5.1 构建的必要性 |
5.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模型的构建思路 |
5.3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模型的具体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10)大理州白族HBV阳性孕妇脐血病毒基因型分析及母婴传播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TT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J]. 李冬梅,刘伟华,汪琪,郭美静. 工程数学学报, 2021(02)
-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现状[J]. 李泽武,巴哈白克·江吐鲁,任梦圆,贾晓倩,陈俊熹,兰场新,鹿群,庄丽丽,刘倩,李智文,王斌,叶荣伟.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0(03)
- [3]分娩方式与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研究及meta分析[D]. 潘禹辰. 吉林大学, 2019(10)
-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 彭松青.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8(04)
- [5]药物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D]. 郭美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
- [6]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娩后抗病毒的疗效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J]. 何国富,江维亮. 抗感染药学, 2017(03)
- [7]吉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阻断模型的构建[D]. 盛兰曦. 延边大学, 2015(01)
- [8]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临床应用评价[J]. 牛新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04)
- [9]20例孕期女性口服替比夫定片抗HBV治疗的母婴安全性分析[J]. 占劲松.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2)
- [10]大理州白族HBV阳性孕妇脐血病毒基因型分析及母婴传播相关问题的研究[D]. 赵艳丽. 大理学院, 2014(01)
标签:乙肝论文; 乙肝免疫球蛋白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母婴阻断论文; 孕妇分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