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与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中国银行C支行信用卡业务顾客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研究》文中指出
李家林[2](2020)在《论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文中指出最近几年来,受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强监管下互联网平台不断暴雷、共债风险显着上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信用卡行业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后,发卡增速开始放缓,逾期规模逐步抬头,各个主要信用卡发卡机构公布的业绩数据中都不同程度的提到受共债因素影响,信用卡逾期快速上升。开展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研究,在当下更显迫切。以往研究信用卡逾期违约现象,主要集中在持卡人本身特征等因素上分析,共债是一个新鲜事物,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参考有关研究文献,使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共债产生,发展,传导的内因和机理,并通过构建的共债指标实证分析了其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近年信用卡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居民杠杆率,偿债率,互联网贷款等共债发展情况,从宏观上发现在居民杠杆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信用卡未偿信贷总额也在持续扩大,对应的信用卡风险延滞率和损失率维持在较高风险水平;其次,通过发卡机构和贷款机构的规模经济效应理论,发卡机构之间,发卡机构和贷款机构之间,放款机构和借款个人之间的博弈理论,放款机构和借款个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共债形成的内在逻辑和传导机理,指出了共债风险在信用卡发卡机构传导的典型路径,从理论上揭示了共债风险和信用卡逾期违约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最后本文以人行征信报告为基础,通过共债基本信息,共债行为信息,共债违约信息,潜在共债需求信息四个维度,构建了6项外部共债评价指标,结合内部的贷后管理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t模型从实证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贷记卡额度总使用率,他行贷记卡最近12个月还款异常笔数,最近6个月内查询机构数,3项指标表现为很强的正相关性;未销户的发卡机构数,贷款最近12个月还款异常笔数,2项指标表现为正的相关性,构建的共债指标总体稳定显着;通过对构建的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该模型对于严重逾期违约和不违约预测具有很好的区分度,接近80%左右。最后本文基于信贷风险全流程管理,征信体系完善,失信惩戒建设三个方面,为如何减少共债引发的信用卡逾期现象,防范信用卡行业系统性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庞世佳[3](2020)在《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增加、不良贷款率也不断增长,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不良贷款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不良资产处置成为各家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中之重,监管部门鼓励和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试点工作,不良资产证券化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我国消费金融强劲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卡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各类不良贷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新启动中获得首批试点资格的各家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行和探索,2017年3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单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誉2017年第一期”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问题有: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展至今的现状、资产证券化理论如何应用到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实践,“中誉2017年第一期”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我国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然后从交易结构流程、资金池与现金流、信用增级、风险管理多个角度对中国银行“中誉2017年第一期”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描述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化解信用卡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发行基本符合资产证券化相关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现状,但尚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本文创新在于全面细致的梳理了我国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现状进行,将资产证券化相关原理同具体案例相结合,为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来化解信用卡不良资产积累了有效的实践经验。本文图5幅,表24个,参考文献52篇。
刘云[4](2020)在《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浪潮融合的趋势。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和形势下,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意识到手机银行业务的战略性发展地位,将其作为线上渠道拓展和网络金融业务拓展的必争之地。对于手机银行业务综合发展潜力与能力的衡量指标,也从最初的功能比较,过渡到用户体量比较,进而到近两年将每家银行的手机银行活跃客户,即每个衡量时间阶段内,通过商业银行自有手机银行进行交易的活跃客户数作为测量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中国银行S分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其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形势、路径与规划部署,在一定程度上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网络金融与手机银行业务的缩影,具有深入研究与复制推广的价值;同时,S分行的手机银行客户体量与客户活跃度,位居中国银行辖属36家一级分行前列,无论从研究的普适性,以及样本数据的综合性来说,都具备研究代表性;另外,从中国银行S分行自身来说,分行秉承借助互联网金融实现线上渠道“弯道超车”的发展理念,将手机银行业务作为“天字一号”工程进行推广,摒弃以往粗放式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重点关注从“流量”向“质量”的转化,更加关注客户活跃使用情况,也一直加强对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分析。综合以上因素,研究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研究结果也具有代表性和复制性。本文以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为分析对象,深入研究影响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为客户属性,包括客户年龄结构、交易喜好、登录习惯、客群分类等。研究发现:年龄段在30-60岁的中青年客户群体,使用活跃度更为高频;有积极登录习惯的用户,交易频次更高;新开通手机银行用户,更愿意使用体验手机银行;转账汇款等小额交易需求更多的用户,更有高频使用习惯;与商业银行关系更为紧密的代发薪类客户群体,使用积极性也越高,其余客群次之。外部因素包括银行端的营销活动、客户触达、手机银行自身功能和权益配置等,研究发现:银行手机银行线上营销活动开展,能够吸引用户更加积极的使用手机银行;通过短信、登录提醒、外呼等渠道将手机银行功能与活动触达客户,能够提升客户使用活跃度;银行手机银行功能越完善,客户使用的频次越高;同时,当客户能够从手机银行渠道获得让利与优惠时,他们会更有使用手机银行的积极性。结合以上论文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归纳得出,中国银行S分行应该在推广手机银行业务,提升用户活跃度的过程中,注重以上内、外部因素影响,通过加大对手机银行线上业务的重视程度,完善自身功能服务,丰富手机银行使用场景,细分用户客群开展精准营销等方式,综合提升手机银行用户使用活跃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创新性运用大数据分析概念和分标签方法,对研究对象1100万用户数据开展多层面、多维度分析。本文运用大数据打标方法,对内生、外生因素与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关联度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所有研究结果均建立在大数据铺底数据的支撑基础上,具备真实性和可信性;二是对影响客户活跃度的内外因素开展综合研究,充分考量各种可能因素对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带来的影响,弥补了以往单因素研究分析的不足;三是首次引入客户的金融属性概念,创新研究对象分类方法。本文考虑商业银行金融属性特点,在对手机银行用户的细分中,首次使用了金融客群分类方法,将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划分出代发薪客群、信用卡客群、中高端客群等金融客群分组,将理论研究与商业银行金融实证紧密结合,使得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备参考性,弥补单纯从性别、年龄等角度对客户分类的不足;四是创新性提出提升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决策模型。用户活跃度提升模型,从影响用户活跃度的内生、外生因素综合考量,凝练得出精准营销、平台引流、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等对应的策略和措施,用以指导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及客户活跃度提升,对各类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用户活跃度提升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胡珂铭[5](2020)在《中国银行C分行汽车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前,在西方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尝试经营消费信贷用于自产的汽车销售,从此,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就从国外开始,轰轰烈烈的展开起来了,目前,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对其汽车产业以及对应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好的促进作用。相比而言,我国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的。与美国相比,在2016年,美国1000人的汽车拥有量是834辆,而中国的数据只有131辆,美国是中国的6倍。另外,我国的汽车金融业务从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历史。虽然我国汽车金融业务起步晚,但随着我国经济内需的扩大以及持续推动居民消费的整体走势,汽车的购买与消费的量也持续增大,汽车的消费金融也逐渐成为国家大力推广之政策导向。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汽车分期业务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并且该业务还能在扩大消费金融规模的基础上优化和改革银行的收益结构。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呢?本文通过以中国银行C分行为例,先选取消费经济理论、商业银行信贷理论、家庭金融理论、服务营销理论作为该篇文章的理论支撑,再利用所处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经营业绩介绍,产品类型研究、营销环境分析等内容,通过介绍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其中包括营销策略和保证措施。营销策略包括:紧跟市场动向,了解市场需求,紧跟市场动向,在价格上实现及时跟进市场,在费率竞争上取得优势,通过对现有的市场进行分析,将消费者类型进行分类;提出需要优化产品设计的建议,对现有的分期产品进行优化,提高差异性和地方特色,根据业务开展情况,采取先放款后抵押的模式,加快客户提车速度;相应的要加入汽车金融产品配套;围绕客户汽车分期拓展其他金融服务,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流程质效,增加制式合同文本,确保客户经理提交的资料的顺序和规范;在寻找大型汽车经销商作为合作者的同时,也加强与普通汽车经销商的合作,筹建专门团队,打造专业营销队伍;加强外部宣传,提升C分行汽车分期业务的品牌知名度,从而吸引目标客户群。保证措施包括: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员工专业技能提升,为消费者带来更良好的服务体验;优化绩效考核方案,针对汽车分期业务,出台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案,激励企业内部良性发展;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对该行汽车分期业务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满足消费者购车需求的前提下,对持续增强汽车分期业务规模的方法进行探讨,力求促进其给各大商业银行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这也是当今各大商业银行关注的课题。
吴婧婧[6](2019)在《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金融改革及利率市场改革的深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利差空间正在快速缩窄,为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保持一定的利润增长率,各行都已在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的收入增长点。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多仅占其整体收入30%左右,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50%的占比显然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各金融机构也都已纷纷将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其利润增长点,在中间业务上进行深耕创新。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公司快速崛起,其凭借着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及优质的客户服务体验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这也使得传统金融行业受到了重大的冲击。X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以上巨大的冲击及挑战,迫切需要设计并经营具有竞争力的中间业务收入产品。X银行信用卡中心自2012年起设计开发了签约分期业务,其作为一项中间业务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每年均以30%的提升率增长。但是,这项业务的进入门槛很低,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开始盯上这块快速增长的蛋糕,近年来签约分期业务的市场竞争已愈加激烈,要使得此业务持续保持高增长率,且在同业、异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市场需求且可执行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目前对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的相关研究及文献参考都较少,本文使用了理论分析法、市场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创新地针对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第一,通过对市场定位理论、服务营销组合理论进行研究并且针对信用卡消费行为以及信用卡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启示;第二,通过分析了X银行以及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目前的发展情况,发现其在定位战略及营销组合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通过针对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的营销环境及SWOT分析,提出了基于SWOT的战略方向;第四,通过使用市场细分理论提出了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定位战略;第五,运用7P营销理论制定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本文通过针对消费者对消费观念及信用卡分期理念的调研以及目前整体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需要充分分析消费者行为并捕捉规律,设计有针对性产品及营销策略;其次,应寻求错位竞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最后,持续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动态的研究判断,保持内生动力,获取业务的成功营销。同时,通过本文的深入研究分析,笔者针对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提出了两方面的主要管理建议:一方面,确定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应选择积极进取型的战略,其应更精准的细分市场。在地理细分上,选择一、二线主要城市的都市居民以及三、四、五线城市及小城镇青年客群。在人口细分上,将年龄25-35周岁,处于成立家庭阶段,超前消费需求旺盛的筑巢族定位为首要目标市场,将年龄36-50周岁,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作为悦享族定位为重要目标市场,将年龄25周岁以下,收入较低的青涩族定位为潜力型目标市场。在行为细分上,将定位于具有中、高频消费的客户群体、消费场景中的潜在客户以及品牌忠诚度高的客户群体。同时,为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设立创新品牌“阿拉丁杰灵”,此独特的品牌体现出“理财帮手”和“按需定制”两种特质。在产品定位上,将两种签约类型分别定位,签约账单分期产品定位为“省心、集零为整”,而将签约单笔分期产品定位为“灵活、方便、自主、节约”。在服务定位上,明确其定位为“高素质、高效率、高质量、更安全、更贴心”。另一方面,确定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第一,在产品策略上,应进行产品内部组合、与X银行信用卡中心及X银行集团内的相关产品进行协同,以及产品的不断创新迭代;第二,在定价策略上,可综合运用期望利润定价、认知价值定价、差别定价以及促销定价的策略,制定有竞争力的定价体系;第三,在渠道管理上,应充分体现X银行线下渠道的优势,且快速布局发挥线上渠道,同时将线上及线下渠道进行融合,提升营销及服务能力;第四,在促销策略上,应有效利用人员推销策略、广告策略、营业推广策略以及直复营销策略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进行组合以提升促销成效;第五,在人员策略上,应实施内部营销,强化优化服务培训和激励,合理配置服务人员,提升服务动能及效率;第六,在过程管理策略上,应优化服务蓝图、服务标准、加强服务质量监督使得服务更为有效及合理;第七,在有形展示策略上,应优化X银行CI并将其细化在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上,同时确保其能全方位进行有效展示。
秦婕霏[7](2019)在《中银K共享服务中心业务运营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享服务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从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由福特公司在欧洲推出开始,已经在各大型公司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建立共享服务中心是将各银行分支机构的一些后台客服运营操作从琐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其核心业务上去,提高经营的效率。K共享服务中心旨在为中银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卡业务提供专业化的中后台操作,是国内第一家大银行集团下的专业化信用卡金融服务公司,自2015年建立以来,取得了以下成效:为中银集团母公司保持了利润,减少了成本损耗;客服运营质量良好,圆满完成了客服指标;树立中银集团的良好品牌形象。但在客户满意度、成本控制和营收成效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围绕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中银集团建立K共享服务中心的背景,根据公司运营现状阐述了当前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范围、运营质量和内部人员管理现状,介绍了K共享服务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分析K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存在的业务职能、客户服务质量、降本增效、人员积极性等方面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向。从梳理业务职能,使呼叫业务更流畅、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升降本增效效能、一线呼叫人员减压,提升员工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对策。本文分析了K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现状,在商业银行大大小小的控股公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优化方案,不仅对于企业本身提升活力,提高经营效率,在理论上研究其服务共享中心的案例对于同类企业构建与实施分析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邵丹丹[8](2019)在《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省舟山市,随着跨海大桥的建成,人口激增,城市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入驻舟山,想要瓜分这块原味蛋糕,而信用卡无疑成为了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也不例外,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也是第一时间入驻舟山,并于同年成立银行卡中心。本人有幸在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银行卡中心任职产品经理。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近30年的信用卡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在信用卡业务拓展中,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营销模式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一是有效卡占比降低,卡均收入减少。二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脱离本土,精准营销没有重点。三是缺乏数据分析,客户细分有偏差,目标客户定位失败。四是精准化营销渠道单一。五是个性化服务需求难以实现,精准营销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本文在精准营销及大数据理论的基础上,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相关金融机构优秀的营销策略,对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在现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一,通过精准营销提高信用卡获客能力。第二,通过精准营销提高信用卡活客能力。第三,通过精准营销提升信用卡消费额。第四,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第五,打造专属的营销渠道。本文选择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作为案例,完成了其信用卡业务精准营销策略的研究,从而使中国银行信用卡产品能更加突出地面向浙江舟山本地市场。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能深入了解客户,适应市场变化,有效提升信用卡产品营销与服务效率、降低营销管理成本、提升客户个性化服务水平和满意度。
陈逸[9](2019)在《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民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信用消费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消费之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信用卡刷卡额超过13万亿元,人均持有信用卡0.5张,信用卡业务已然成为银行拓展零售市场、提升盈利水平的重要工具。在爆发式发展的背后,信用卡不良资产规模与日俱增,信用诈骗、逾期等信用风险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降低不良资产和增加客户规模的挑战,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成为摆在丽水分行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中国银行丽水分行发展的实际情况,论文围绕文献研究—现状剖析—实证分析—提出建议的思路层层展开,深入探究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主要面临着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等四种主观风险。风险主要来自持卡人、银行内部、特约商户和市场环境四个方面。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信用卡资产不良率偏高,风险管理以总行模式为主,加强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防控刻不容缓。通过层次分析法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为客户信用风险,运用Logistic变量线性回归评价客户信用风险与客户性别、年龄、收入等因素息息相关。针对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论文从规范业务流程、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改善外部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为中行丽水分行提高信用卡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思路,为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邱诗寒[10](2018)在《中国银行长城环球通爱驾汽车信用卡营销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信用卡业务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利润来源之一,各家银行抢占客户资源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这种竞争造成了一系列信用卡市场乱象。首先是信用卡产品同质化严重;其次是银行不惜通过减免年费,开卡赠礼等不计成本的方式,吸引信用卡新客户,却忽略了信用卡风险问题;最后是银行过度追求信用卡新增数,即使通过某些促销手段来刺激客户激活信用卡消费,但是日积月累的睡眠卡数量仍然惊人。现阶段,信用卡除了要面对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日益被压缩的盈利空间。信用卡利润的减少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崛起,以及监管部门的部分信用卡强制性费用政策相关。综合以上国内信用卡业务现状,本文以中国银行长城环球通爱驾汽车卡为研究对象,以4P营销理论作为营销策略分析的力足点,从爱驾汽车卡现行的产品设计、定价策略、促销方式以及营销渠道方面进行问题分析。笔者对比了银行同业部分车友类信用卡产品以及定价情况,并参考大量着作、文献、论文等,以4C营销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爱驾汽车卡营销策略改进提出了笔者的观点。信用卡收益变化曲线,肯定了忠诚的信用卡持卡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是巨大的。这也决定了服务营销的重要性,而爱驾汽车卡在营销策略改进观点中,正是突出了为客户服务的中心,从产品、定价、促销以及渠道四个方面,围绕客户需求而设计最为贴心的信用卡产品。爱驾汽车卡作为市场中众多的车友信用卡一员,摆脱类似格式化的营销策略,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创造爱驾信用卡独特的销售卖点。笔者提出了爱驾情侣卡、套餐式定价,以建立微信公众号为基础的爱驾汽车专属服务公众号等设想,希望以上观点或营销设想能对爱驾汽车卡以及其它信用卡产品有所帮助。
二、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与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与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2)论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特色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信用逾期的研究 |
2.2 互联网共债的研究 |
2.3 共债影响的研究 |
2.4 共债解决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信用卡和共债的现状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2 信用卡概述 |
3.2.1 扩张的发卡市场 |
3.2.2 竞争性的发卡机构 |
3.3 共债概述 |
3.3.1 共债规模:债务杠杆率 |
3.3.2 共债压力:偿债比率 |
3.3.3 其他共债发展 |
3.4 共债等影响下信用卡的风险表现 |
3.4.1 信用卡风险:未偿信贷余额规模 |
3.4.2 信用卡风险:延滞率和当前损失率 |
4 共债对信用卡逾期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 信用卡逾期的传统因素简述 |
4.2 信用卡逾期的共债因素理论分析 |
4.2.1 共债形成机理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
4.2.2 共债传导机制和影响的相关理论 |
4.2.3 共债风险对信用卡逾期影响的主要路径 |
5 影响信用卡逾期的共债指标体系构建 |
5.1 构建基本原则 |
5.2 共债指标筛选 |
5.3 共债指标影响预期假设 |
6 Logit模型实证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1.1 Logit模型介绍 |
6.1.2 多分类Logit模型构建 |
6.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6.3 变量定义和筛选 |
6.3.1 变量的定义和分组 |
6.3.2 变量分组的描述性统计 |
6.3.3 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
6.4 多分类Logit实证结果分析 |
6.4.1 回归结果分析 |
6.5 模型的样本数据预测 |
6.6 稳健性检验 |
6.6.1 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的平行性检验 |
6.6.2 多分类无序Logit模型的拟合效果检验 |
6.7 实证小结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3)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概括性评论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特色 |
2 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不良资产五级分类划分标准原则 |
2.2 资产证券化相关原理 |
2.3 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及其交易结构 |
3 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 |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回顾 |
3.1.1 试点开启 |
3.1.2 试点中断 |
3.1.3 试点重启 |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
3.3 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现状 |
3.4 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 |
4 中誉2017年第一期案例介绍 |
4.1 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简介 |
4.1.1 信用卡应收债权形成程序 |
4.1.2 信用卡应收债权监控和日常管理 |
4.1.3 信用卡违约贷款处置 |
4.2 中誉2017年第一期发行情况 |
4.2.1 发行基本信息 |
4.2.2 发行结果 |
4.3 参与主体与交易结构 |
5 中誉2017年第一期案例分析 |
5.1 资金池与现金流分析 |
5.1.1 资金池分析 |
5.1.2 现金流分析 |
5.2 信用增级与评级分析 |
5.3 风险管理分析 |
5.4 优势和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6.3 对我国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6.4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商业银行线下渠道受限 |
1.1.2 互联网金融趋势显着 |
1.1.3 手机银行业务迅猛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及其综述 |
2.1.1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研究 |
2.1.2 简要评述 |
2.2 关系营销理论及其综述 |
2.2.1 关系营销理论涵义 |
2.2.2 关系营销理论综述 |
第3章 手机银行与用户活跃度概述 |
3.1 手机银行及用户活跃度的内涵 |
3.2 手机银行市场发展现状 |
3.2.1 手机银行发展进程 |
3.2.2 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
3.3 手机银行发展意义 |
3.4 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现状 |
3.4.1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基本状况 |
3.4.2 提升用户活跃度外部机会与威胁 |
3.4.3 提升用户活跃度优势与劣势 |
第4章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内生因素分析 |
4.1 用户活跃度自身属性分析 |
4.1.1 用户性别属性 |
4.1.2 用户年龄属性 |
4.1.3 用户延续属性 |
4.2 用户活跃度交易喜好分析 |
4.2.1 手机银行交易功能 |
4.2.2 客户交易喜好分析 |
4.2.3 交易喜好与客户活跃度 |
4.3 用户活跃度交易习惯分析 |
4.3.1 月度交易时间习惯 |
4.3.2 每日交易时间习惯 |
4.3.3 登录与交易习惯 |
4.4 用户活跃度客群属性分析 |
4.4.1 分类客群促活方式 |
4.4.2 活跃客群分布及特点 |
4.4.3 客群特征及分析 |
第5章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外生因素分析 |
5.1 营销活动影响分析 |
5.1.1 营销活动概述 |
5.1.2 营销活动开展 |
5.1.3 营销活动作用 |
5.2 客户触达影响分析 |
5.2.1 客户触达分类 |
5.2.2 客户触达开展 |
5.2.3 客户触达应用 |
5.3 用户体验影响分析 |
5.3.1 用户体验概述 |
5.3.2 手机银行客户体验 |
5.4 权益配置影响 |
5.4.1 客户使用成本分析 |
5.4.2 客户使用收益分析 |
第6章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提升策略 |
6.1 用户活跃度提升模型 |
6.2 提升配套管理水平 |
6.2.1 提升敏捷反应能力 |
6.2.2 优化内部组织架构 |
6.2.3 强化外部引流水平 |
6.3 功能提升带动 |
6.3.1 优化功能体验 |
6.3.2 构建开放平台 |
6.3.3 丰富场景建设 |
6.4 精准营销带动 |
6.4.1 丰富精准营销手段 |
6.4.2 建立用户周期管理 |
6.4.3 加强营销活动推进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国银行C分行汽车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国内外汽车分期业务发展情况 |
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汽车分期业务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消费经济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 |
2.1.2 现代西方消费理论 |
2.1.3 消费经济的理论 |
2.2 商业银行信贷理论 |
2.2.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 |
2.2.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3 家庭金融理论 |
2.3.1 家庭中金融与家庭中理财的理论 |
2.3.2 家庭中金融负债的选择 |
2.4 服务营销理论 |
3 中国银行C分行汽车分期业务现状分析 |
3.1 机构总体情况及经营业绩情况 |
3.1.1 机构总体情况 |
3.1.2 经营业绩情况 |
3.2 中国银行C分行汽车分期业务营销现状 |
3.2.1 C分行汽车分期业务的发展历史 |
3.2.2 汽车分期业务产品类型 |
3.2.3 汽车分期业务产品定价 |
3.2.4 汽车分期业务主要渠道 |
3.2.5 汽车分期业务促销手段 |
3.2.6 汽车分期业务主要人员构成 |
3.3 汽车分期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3.3.1 汽车分期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3.2 汽车分期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产品单一 |
4.1.2 客户品牌认知度不高 |
4.1.3 地区之间业务量差异较大 |
4.1.4 专业人员较少 |
4.1.5 业务流程耗时较长 |
4.2 问题存在的原因 |
4.2.1 产品设计滞后 |
4.2.2 促销及推广不到位 |
4.2.3 人员重视程度不足 |
4.2.4 人员配置不合理 |
4.2.5 流程繁琐 |
5 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5.1 营销策略 |
5.1.1 紧跟市场动向,了解市场需求 |
5.1.2 优化产品设计 |
5.1.3 推出配套产品并拓展其他金融服务 |
5.1.4 提高流程质效 |
5.1.5 积极拓展渠道建设 |
5.1.6 加大宣传力度 |
5.1.7 筹建专门团队,打造专业营销队伍 |
5.2 保障措施 |
5.2.1 加强培训力度 |
5.2.2 优化绩效考核方案 |
5.2.3 加强文化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架构 |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一、定位理论 |
二、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
三、启示 |
第二节 有关信用卡营销的研究 |
一、信用卡消费行为研究 |
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 |
三、启示 |
第三章 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X银行现状介绍 |
一、X银行发展历史 |
二、X银行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
三、X银行业务构成及发展情况 |
第二节 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现状 |
一、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介绍 |
二、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营销现状 |
三、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业绩进展情况 |
第三节 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定位战略上的问题 |
二、营销组合策略上的问题 |
第四章 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的营销环境与SWOT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 |
一、政治法律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微观环境 |
一、目标顾客 |
二、竞争对手 |
三、合作伙伴 |
四、企业内部组织因素 |
第三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会 |
四、威胁 |
五、基于SWOT的战略 |
第五章 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定位战略 |
第一节 市场细分 |
一、地理细分 |
二、人口细分 |
三、行为细分 |
第二节 目标市场选择 |
一、基于地理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
二、基于人口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
三、基于行为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
第三节 市场定位 |
一、品牌定位 |
二、产品定位 |
三、服务定位 |
第六章 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第一节 产品策略 |
一、产品组合 |
二、产品协同 |
三、产品创新 |
四、产品调整 |
第二节 定价策略 |
一、期望利润定价 |
二、认知价值定价 |
三、差别定价 |
四、促销定价 |
第三节 渠道管理策略 |
一、线下渠道管理策略 |
二、线上渠道管理策略 |
三、线上、线下渠道协同管理策略 |
第四节 促销策略 |
一、人员推销策略 |
二、广告策略 |
三、营业推广策略 |
四、直复营销策略 |
第五节 人员策略 |
一、实施内部营销,打造服务文化 |
二、强化优化服务培训和激励,提升服务动能 |
三、合理配置服务人员,提升服务效率 |
四、重视服务人才培养 |
第六节 过程管理策略 |
一、优化服务蓝图 |
二、优化服务标准 |
三、加强服务质量监督 |
四、管理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互动 |
第七节 有形展示策略 |
一、完善企业CI |
二、在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中细化CI策略 |
三、全方位有形化展示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本文为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提出的主要管理建议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改进 |
一、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本课题后续研究中的改进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银K共享服务中心业务运营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共享服务概念界定 |
2.1.2 共享服务的运作模式 |
2.1.3 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架构 |
2.2 共享服务的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流程管理与流程再造理论 |
2.3 现代企业管理相关理论 |
2.3.1 集约化管理理论 |
2.3.2 成本管理理论 |
第3章 K共享服务中心的成立背景和运营现状 |
3.1 K中心介绍 |
3.1.1 K中心业务范围 |
3.1.2 K中心组织架构和职能 |
3.2 K共享服务中心的成立背景和战略目标 |
3.2.1 业务扩张下降低成本的需要 |
3.2.2 集中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的需求 |
3.2.3 K中心的战略目标 |
3.3 K共享服务中心成立的过程 |
3.3.1 共享服务中心的选址 |
3.3.2 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的组成选择 |
3.3.3 共享服务中心信息支持系统 |
3.4 K中心运营现状 |
3.4.1 运营范围现状 |
3.4.2 运营质量现状 |
3.4.3 人员管理现状 |
3.4.4 取得的成效 |
第4章 K共享服务中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1 业务职能不清晰,部分业务僵化和可信度低 |
4.1.2 集团客服指标执行有困难 |
4.1.3 降本增效不明显 |
4.1.4 人员积极性低 |
4.2 问题原因分析 |
4.2.1 业务流程僵化、客户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
4.2.2 成本计划不合理,存在高投入低营收的业务 |
4.2.3 人员工作压力大,积极性降低 |
第5章 K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化策略 |
5.1 优化目标 |
5.1.1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
5.1.2 公司降本增效 |
5.2 优化方案的提出 |
5.3 优化具体措施 |
5.3.1 梳理业务职能,使服务业务更流畅 |
5.3.2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
5.3.3 提升降本增效效能 |
5.3.4 提升员工积极性与胜任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管理人员问卷 |
附录2 :呼叫业务员工问卷 |
附录3 :K中心呼叫业务满意度情况调研(用户问卷) |
(8)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信用卡精准营销理论阐述 |
第一节 精准营销理论 |
一、4C营销理论 |
二、让客价值理论 |
三、一对一直接沟通理论 |
四、顾客链式反应原理 |
第二节 大数据原理 |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第四节 对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卡精准营销的研究 |
第三章 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现状 |
一、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简介 |
二、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信用卡发展历程及基本业务情况 |
三、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银行舟山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信用卡卡均收入减少 |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 |
三、目标客户定位失败 |
四、精准化营销渠道单一 |
五、精准营销服务水平低下 |
第四章 中国银行舟山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策略优化 |
第一节 精准营销信用卡获客 |
一、确立目标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 |
二、依托项目精准获客 |
三、板块融合交叉营销 |
四、线上引流场景获客 |
第二节 精准营销信用卡活客 |
一、信用卡不动户数据分析 |
二、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 |
三、2019年信用卡活动方案策划 |
第三节 精准营销提升消费额 |
一、扩大活动品牌影响 |
二、大力推进移动和快捷支付 |
三、强化场景建设 |
第四节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营销 |
一、客户信息收集 |
二、数据分析和挖掘 |
三、客户需求匹配 |
四、产品和服务精准推广 |
五、营销效果反馈 |
第五节 打造专属的营销渠道 |
一、大力发展网络渠道 |
二、充分利用电话营销渠道 |
三、加强驻点设摊营销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评与启示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业务概述 |
2.1.1 信用卡业务产品类型 |
2.1.2 信用卡业务发展特点 |
2.2 信用卡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1 信用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 |
2.2.2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
2.3 信用卡风险相关理论 |
2.4 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
第3章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及其管理现状 |
3.1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3.1.1 总量规模 |
3.1.2 业务结构 |
3.1.3 产品类型 |
3.1.4 营收情况 |
3.2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风险 |
3.2.1 信用卡业务质量情况 |
3.2.2 信用卡业务风险的识别 |
3.2.3 信用卡风险化解情况 |
3.3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 |
3.3.1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架构 |
3.3.2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职能 |
第4章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的评价 |
4.1 信用卡风险的层次分析 |
4.1.1 模型介绍 |
4.1.2 指标设定 |
4.1.3 权重评估 |
4.2 持卡人信用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2.1 模型介绍 |
4.2.2 样本统计 |
4.2.3 模型构建 |
4.2.4 模型回归 |
4.2.5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的防控对策 |
5.1 规范信用卡业务操作流程 |
5.1.1 明确客户准入条件 |
5.1.2 严格执行审批流程 |
5.1.3 加强动态跟踪管理 |
5.2 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
5.2.1 引进和培育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
5.2.2 提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
5.3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
5.3.1 完善信用卡风险评估体系 |
5.3.2 建立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 |
5.3.3 健全信用卡风险约束机制 |
5.4 完善信用卡信息管理系统 |
5.4.1 建立信用风险信息化预警系统 |
5.4.2 完善信用卡信息化风险管理系统 |
5.5 改善中行丽水分行外部发展环境 |
5.5.1 积极参与总行相关制度建设 |
5.5.2 通过多方合作实现风险分散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中国银行长城环球通爱驾汽车信用卡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信用卡相关研究 |
1.2.1 国外信用卡研究 |
1.2.2 国内信用卡研究 |
1.2.3 中国银行信用卡总体发展现状 |
1.2.4 各银行信用卡发展困境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营销理论 |
2.1 营销理论的概述 |
2.2 4P营销理论 |
2.3 4C营销理论 |
2.4 顾客价值理论 |
第三章 中国银行爱驾汽车卡现状分析 |
3.1 中国银行的企业情况 |
3.2 爱驾汽车卡现行情况 |
3.2.1 爱驾汽车卡产品介绍 |
3.2.2 爱驾汽车卡专属增值服务 |
3.2.3 爱驾汽车卡安全保障 |
第四章 中国银行爱驾汽车卡营销现状概述 |
4.1 爱驾汽车卡营销策略现状 |
4.1.1 爱驾汽车卡产品模式 |
4.1.2 爱驾汽车卡定价模式 |
4.1.3 爱驾汽车卡渠道策略 |
4.1.4 爱驾汽车卡促销策略 |
4.2 爱驾汽车卡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4.2.1 爱驾汽车卡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4.2.2 爱驾汽车卡定价策略存在的问题 |
4.2.3 爱驾汽车卡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
4.2.4 爱驾汽车卡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中国银行爱驾汽车卡营销策略改进分析 |
5.1 爱驾汽车卡营销策略改进的措施 |
5.1.1 爱驾汽车卡产品设计与创新 |
5.1.2 爱驾汽车卡定价改进建议 |
5.1.3 爱驾汽车卡渠道改进建议 |
5.1.4 爱驾汽车卡促销改进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信用卡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国银行信用卡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四、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与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银行C支行信用卡业务顾客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研究[D]. 王璐.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论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D]. 李家林. 浙江大学, 2020(02)
- [3]中国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庞世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研究[D]. 刘云. 山东大学, 2020(05)
- [5]中国银行C分行汽车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胡珂铭.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6]X银行信用卡签约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吴婧婧.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7)
- [7]中银K共享服务中心业务运营分析与优化研究[D]. 秦婕霏. 江苏大学, 2019(05)
- [8]中国银行舟山市分行信用卡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 邵丹丹. 浙江工商大学, 2019(12)
- [9]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D]. 陈逸.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10]中国银行长城环球通爱驾汽车信用卡营销策略分析[D]. 邱诗寒.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