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石皓,邓广辉,李允家,杨梦晗,叶海欣,高磊[1](2022)在《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祛瘀化痰法中药组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对临床有效性、肝功能、血脂、肝/脾CT值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有效率提高[OR=2.87,95%CI(2.21,3.73),P<0.000 01],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降低[MD=-13.62,95%CI(-18.35,-8.89),P<0.000 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降低[MD=-15.42,95%CI(-20.48,-10.36),P<0.000 01],总胆红素降低[MD=-11.07,95%CI(-19.20,-2.94),P=0.008],甘油三酯(TG)降低[MD=-0.53,95%CI (-0.72,-0.34),P <0.000 01],总胆固醇(TC)降低[MD=-0.61,95%CI(-0.79,-0.43),P<0.000 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MD=0.19,95%CI(0.09,0.29),P<0.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MD=-0.31,95%CI(-0.60,-0.02),P=0.04],肝/脾CT值升高[MD=0.14,95%CI(0.06,0.23),P=0.001]。结论:祛瘀化痰法中药方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临床有效率高,较单一类型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张传香,何苗,马丹凤[2](2022)在《补骨脂对幼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补骨脂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正常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后代中刚断奶的雌性小鼠, 为对照组(灌胃蒸馏水);选取高脂饲料喂养小鼠的后代中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灌胃蒸馏水)、低剂量组[补骨脂1.125 mg/(g·d)]、高剂量组[补骨脂2.25 mg/(g·d)]和维生素E组[维生素E 0.01 mg/(g·d)], 每组6只, 连续喂养8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HE及苦味酸-天狼猩红(SR)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二氢乙啶(DHE)荧光探针法检测肝组织活性氧(ROS)水平;试剂盒测定NADPH氧化酶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p65)、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p85)、蛋白激酶B(Akt)及蛋白激酶C-α(PKC-α)等蛋白的表达。结果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发现, 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G、TC及HOM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 低、高剂量组及维生素E组血清ALT、AST、TG、TC及HOMA-IR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HE及SR染色观察, 模型组肝细胞肿胀, 有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 纤维化明显。低、高剂量组及维生素E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减少, 纤维化减少;且肝组织ROS和NADPH氧化酶含量均降低(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 模型组p-p65/p65、p-Akt/Akt、p-PKC-α/PKC-α及PI3K p85、P47phox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均P<0.01)。低、高剂量组及维生素E组p-p65/p65、p-Akt/Akt、p-PKC-α/PKC-α及PI3K p85、P47phox蛋白水平下降(均P<0.01)。上述指标中, 高剂量组对肝脏NASH的保护作用优于维生素E组和低剂量组(均P<0.05)。结论补骨脂能改善NASH模型小鼠肝功能, 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肝纤维化有关, 这为防治儿童NASH提供了新思路。
李进鹏[3](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黄海鹏,常钧琪,杨通,薛福宇,钟祯,马诗棋,王洪峰[4](2021)在《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有关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本文对近20年CNKI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述评,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得出针刺治疗对患者的血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临床检查相关指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同时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结论。研究发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存在中医分型不明确,研究样本数量少,缺少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等问题,应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薛建华,赵辉,傅益飞,胡晓凤,朱敏芳,杜秀萍,龚亚华,成扬,陈建杰,吴香香[5](2021)在《减肥降脂贴穴位敷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减肥降脂贴穴位贴敷治疗痰湿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分院收治的15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通过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平均分成3组(观察1、2、3组),每组各50例。3组患者均给予饮食运动处方,其中观察1组给予减肥降脂贴穴位贴敷,选穴为复方穴位;观察2组将减肥降脂贴敷贴于神阙穴;观察3组采用大黄穴位贴敷贴于神阙穴。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受控衰减参数(CAP)脂肪变性指数、中医证候评分情况。结果 3组经治疗后,ALT、AST、GGT、TC、TG水平及Fibroscan CAP脂肪变性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1组ALT、AST、GGT、TC、TG水平及Fibroscan CAP脂肪变性指数均优于观察2组,而观察2组各指标均优于观察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经治疗后,腹胀、胁痛、乏力、神疲、肥胖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1组治疗后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观察2组,观察2组优于观察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肥降脂贴敷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保护肝细胞、降低血脂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及脂肪变性指数,提高临床疗效。
黄冰雯,李学明,秦韶东[6](2021)在《当归芍药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当归芍药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于韶关市中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调脂、保肝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芍药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指标、炎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指标检查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归芍药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肝功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缪文茹[7](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王钰萌[8](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证型规律及相关指标的特点,并与单纯NAFLD患者进行比较,观察NAFLD合并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状态特征,为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肝胆科门诊治疗的NAFLD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两组,NAFLD组和NAFLD+T2DM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静脉血糖、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HDL-C、LDL-C)、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参照2017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浊内停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这5个证型,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脂肪肝严重程度,以及在不同脂肪肝严重程度下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证型规律、病因病机和相关指标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组152例,NAFLD+T2DM组155例。(1)NAFLD组与NAFLD+T2DM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职业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脂肪肝严重程度对比(P<0.05):NAFLD组轻度脂肪肝比例最高,占本组的56.6%;中度脂肪肝占本组的37.5%;重度脂肪肝比例最低,占本组的5.9%。NAFLD+T2DM组轻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减少,占本组总数的45.8%;中、重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增多,分别占本组的43.2%和11.0%。(3)轻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0.7%)>痰浊内停(22.1%)>湿热蕴结(16.3%)>痰瘀互结(11.6%)>脾肾两虚(9.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湿热蕴结(32.4%)>痰浊内停(21.1%)>肝郁脾虚(19.7%)>痰瘀互结(15.5%)>脾肾两虚(11.3%)。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H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LDL-C、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均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4)中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2.1%)>痰浊内停(24.6%)>湿热蕴结(17.5%)>痰瘀互结(10.5%)>脾肾两虚(5.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痰浊内停(49.3%)>湿热蕴结(19.4%)=痰瘀互结(19.4%)>肝郁脾虚(7.5%)>脾肾两虚(4.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L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HDL-C和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LDL-C均高于NAFLD组。(5)重度脂肪肝患者中,两组间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ST、HDL-C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GGT、TC、TG、LDL-C和U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ST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结论:1从中医普遍结果中可见,NAFLD+T2DM组较NAFLD组病情更重。1.1轻度NAFLD组的主要病机特点为肝郁脾虚;轻度NAFLD+T2DM组以“内热”为主要的病机交结,从而湿热之邪更重。1.2中度NAFLD组仍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在证型演变上较轻度NAFLD组未见明显差异;中度NAFLD+T2DM组以痰浊内停为主要病机特点,由于脾胃功能更严重失调,导致痰浊等病理产物生成更多,在证型的演变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1.3重度脂肪肝阶段未发现两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2从西医角度来看,不论脂肪肝严重程度从轻到重,NAFLD+T2DM组相比于NAFLD组的肝功受损和血脂异常情况都更为严重。当NAFLD与T2DM同时发病,相较于其中之一单独发病时,肝细胞损伤及血脂紊乱将更为严重。
孙玉莉[9](2021)在《基于FXR探讨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挖掘获得导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核心处方(JPTZY)。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核心处方(JPTZY)治疗NAFLD的核心靶点和作用机制。再通过动物实验阐明核心处方(JPTZY)治疗NAFLD的分子机制。方法:1.数据挖掘:收集导师治疗NAFLD的146个有效病例,整理数据后输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关联、复杂网络分析获得常见证型、治法及核心处方(JPTZY)。2.网络药理研究:通过TCMSP、OMIM、Gene Cards等在线数据库获得核心处方(JPTZY)主要成分、靶点和NAFLD靶点,通过Venn获取二者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7.2软件获取核心靶点,利用DAVID、KEGG获得主要通路和目标靶点。3.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2周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4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模型组33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末从模型组中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成功后将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5.84g/kg/d)、中药中剂量组(11.67g/kg/d)、中药高剂量组(23.34g/kg/d),按照上述剂量每日灌胃核心方(JPTZY),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和体重。治疗8周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水平,q-PCR法检测FXR、SHP、SREBP-1c、PPARα、CPT1A、ACC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FXR、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结果:1.数据挖掘:本研究共收集146例患者,结果以痰浊内阻证居多(44.52%),用药药性以平、微寒、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为主。高频药物以健脾、化痰、祛湿为主,得出NAFLD“脾虚痰伏”为核心病机。给予复杂网络分析获得核心处方健脾调脂饮:党参、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瓜蒌、泽泻、茵陈、荷叶、败酱草、虎杖、片姜黄、甘草。2.网络药理: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健脾调脂饮治疗NAFLD通过37个作用靶点,介导37条信号通路,核心靶点包括:FXR、SREBP-1、HMOX1、AHR、FAS、IL6、IFNG、PPARα、PPARγ、APOE、MTOR、VEGFA、GSTP1、HGF、IL1β、CTNNB1、APP、MMP1、CAT、MAPK8、LDLR、CCL2,主要汇集在NAFLD通路、PPAR信号通路、FXR通路,最终筛选出与脂质代谢关系密切的3个靶点:FXR、SREBP-1、PPARα。3.实验研究:12周高脂饮食成功建立NAFLD大鼠模型。(1)体重、肝指数、血清ALT、AST、TC、TG及肝组织TC、TG、FF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可以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显着,改善明显(P<0.05,P<0.01),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降低显着,改善更明显(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2)肉眼观察肝脏的色泽、形态、质地和触感,模型组大鼠肝脏黄褐色,明显肿胀变大。空白对照组均好于模型组和各药物组;而各药物组均优于模型组,尤其是高剂量组肝脏形态学接近空白对照组。400倍光镜下观察肝组织HE染色和油红染色。空白对照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呈索条状,呈放射转排列,细胞结构清晰,胞浆均匀,核浆比例正常。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细胞肿胀变形,呈弥漫性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边界欠清,呈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健脾调脂饮不同剂量治疗后,各组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脂滴数量较少,细胞结构形态较规则,部分大鼠肝组织结构趋于正常。(3)肝组织FXR、SHP、SREBP-1c、PPARα、CPT1A、ACCm RN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述指标均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FXR、SHP、PPARα、CPT1Am RNA皆不同程度增加。SREBP-1c、ACCm RNA均不同程度降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更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明显;高剂量组FXR、SHP、ACC、CPT1Am RNA改善较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组织FXR、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XR、PPAR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治疗组FXR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高剂量组改善尤显着(P<0.01),PPARα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不显着(P>0.05,P=0.058),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治疗组FXR、PPAR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中药各治疗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较低、中剂量组PPARα、FXR蛋白表达增加显着(P<0.05);中、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变化显着(P<0.01)。结论:1.“脾虚痰伏”为NAFLD的重要病机,健脾化痰为核心治法,核心处方为健脾调脂饮:党参、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瓜蒌、泽泻、茵陈、荷叶、败酱草、虎杖、片姜黄、甘草。2.健脾调脂饮可能通过激活FXR,抑制SREBP-1c及下游靶基因ACC的表达减少脂肪合成;同时激活PPARα,调控CPT1A基因转录,促进脂肪酸β氧化,共同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脂质沉积,改善肝组织病理学。
李立凤,梁汝圣[10](2021)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1]。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2]。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文献筛选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2.3 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3.2 肝功能比较 |
3.2.1 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
3.2.2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
3.2.3 总胆红素 |
3.3 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
3.3.1 甘油三酯(TG) |
3.3.2 总胆固醇(TC) |
3.3.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3.3.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3.4 肝/脾CT值比较 |
3.5 发表偏倚 |
4 讨论 |
(3)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
2 FXR和脂质代谢 |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
(4)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治疗 |
1.1 常规针刺治疗 |
1.2穴位埋线治疗 |
2 针刺综合治疗 |
2.1 针药结合 |
2.2 穴位埋线结合药物治疗 |
2.3 针刺结合康复 |
2.4 电针疗法 |
3 结语 |
(5)减肥降脂贴穴位敷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2. 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2 中医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较 |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Fibroscan CAP脂肪变性指数水平比较 |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3 讨论 |
(6)当归芍药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水平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
3 讨论 |
(7)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2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3 数据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登记表 |
综述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FXR探讨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
1.2 FXR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治疗现状 |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认识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2.2 历代经典中关于NAFLD病因病机的论述 |
2.3 现代医家对NAFLD的认识及治疗 |
3 基于脾虚痰伏探讨NAFLD的发病与治疗 |
3.1 伏邪理论源流 |
3.2 脾虚痰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孙建光教授治疗NAFLD用药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病例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规范化处理 |
3.2 数据导入 |
3.3 数据挖掘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证型分布情况 |
4.3 药物频次分布 |
4.4 中药属性分析 |
4.5 关联分析 |
4.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及核心处方挖掘 |
5 讨论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中医证型情况分析 |
5.3 药物种类功效分析 |
5.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5.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5.6 复杂网络核心处方药物分析 |
5.7 核心处方方解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
2.2 健脾调脂饮有效活性成分筛选及预测靶点 |
2.3 疾病靶点的获取 |
2.4 映射 |
2.5 PPI网络图及核心靶点筛选 |
2.6 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健脾调脂饮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 |
3.2 疾病靶点获取及Venn图构建 |
3.3 JPTZY-成分-靶点-构建 |
3.4 PPI网络图及核心靶点网络图构建 |
3.5 GO功能富集分析 |
3.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 讨论 |
4.1 核心靶点预测 |
4.2 信号通路初探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健脾调脂饮对高脂饮食NAFLD大鼠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 |
2.2 分组 |
2.3 样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情况 |
3.3 大鼠血清转氨酶、血脂情况 |
3.4 大鼠肝TG、TC、FFA水平的变化 |
3.5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
4.2 疗效探讨 |
5 结论 |
实验二 健脾调脂饮调节高脂饮食NAFLD大鼠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剂与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XR、SHP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SREBP-1c、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PPARα、CPT1A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XR、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健脾调脂饮通过FXR-SHP-SREBP-1c-ACC减少脂肪生成 |
4.2 健脾调脂饮通过FXR-PPARα-CPT1A促进β氧化,减少肝脏脂质蓄积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健脾调脂饮有效活性成分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10)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3.1 实验研究 |
3.2 临床研究 |
3.2.1 健脾疏肝法: |
3.2.2 祛瘀化浊法: |
3.2.3 健脾益肾法: |
3.3 中成药治疗 |
4 总结 |
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eta分析[J]. 石皓,邓广辉,李允家,杨梦晗,叶海欣,高磊. 山东中医杂志, 2022
- [2]补骨脂对幼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及其机制[J]. 张传香,何苗,马丹凤. 中国医师杂志, 2022(01)
- [3]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4]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进展[J]. 黄海鹏,常钧琪,杨通,薛福宇,钟祯,马诗棋,王洪峰. 吉林中医药, 2021(11)
- [5]减肥降脂贴穴位敷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J]. 薛建华,赵辉,傅益飞,胡晓凤,朱敏芳,杜秀萍,龚亚华,成扬,陈建杰,吴香香.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9)
- [6]当归芍药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J]. 黄冰雯,李学明,秦韶东.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6)
- [7]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D]. 王钰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FXR探讨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研究[D]. 孙玉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10]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 李立凤,梁汝圣.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1(03)
标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 血脂异常论文; 肝病饮食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血脂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