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城变电站电容器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领[1](2021)在《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00kV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MOV压力释放、爆炸以及保护间隙误触发问题,造成串补设备的停运。目前采取的提高MOV工艺、加强保护间隙维护等措施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串补MOV爆炸、间隙误触发这些行业性难题。为创新性探索串补MOV爆炸、间隙误触发的解决方案,提高串补运行的可靠性,本文首先研究了串联补偿装置、MOV、保护间隙的原理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控制措施,其次对保护间隙空气击穿形成电弧的机理进行研究,再次对高速高压脉冲气流熄灭电弧的原理进行研究,并根据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对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进行工频大电流、500kV超高压灭弧试验,最后对220kV线路上试用的脉冲灭弧装置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串补保护间隙击穿形成的电弧与常规电弧特性一致,但短路电流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接近喷射口的电弧受喷射气流影响最大,远离离喷射口的电弧受到的影响小,但最终都低于3000K,所需时间仅为2.24ms,灭弧速度非常快。工频大电流、500kV超高压试验试验表明,在大电流、超高压条件下情况下,脉冲灭弧装置能够正确动作,很好的扩散电弧热量,中和电弧带电粒子,在短时间内熄灭电弧。在实际的220kV线路上试用表明,脉冲灭弧装置能够在继电保护动作前熄灭雷电击穿空气间隙产生的续流工频短路电弧,未发生线路跳闸。采用带脉冲气流灭弧功能的间隙,即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能够熄灭串补保护间隙误触发、自触发时的电弧,防止串补旁路,而且相对于线路上并联绝缘子串的使用方式,不需要进行绝缘配合,使用更加方便。
王喆[2](2021)在《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以电气化重载铁路为标志的现代铁路运输系统,是丰富一带一路内涵和早日实现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大幅度提高既有货运铁路的实际运能必须对其供电系统实施扩能改造工程,但“边运输边改造”的实施方案无疑极大增加了供电系统维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难免引起非技术性人为事故。为确保运输与改造两项工作并举、协调和有序,有必要设计并开发一套重载货运铁路供电设备的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系统,以确保其供电系统运行安全。论文首先简述了铁路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并理论分析了电气试验的工作原理和继电保护定值的计算原则。其次,根据站所布局、用户需求和管理痛点,并结合电气试验和保护定值整定的工艺流程,确定出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结构和模块功能,以及主程序和各子流程的具体实现方法。再次,软件系统采取顶层设计、分模块实施的设计思想,各模块之间功能相互独立,但数据资源共享;客户端与服务器采用C/S模式,通过Internet相互通信。接着,在开发环境和数据存储模式上,开发工具选用Visual Studio 2017、数据库选用My SQL数据库、数据存储采用阿里云(Web)服务器,并利用C#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Socket网络通信技术、云(Web)服务器技术和.NET Framework等关键技术编写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最后根据既有的电气试验数据、整定计算参数对软件系统的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实验测试。大量测试实验表明,研制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不仅具有功能丰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特点,而且有助于供电设备的维护工作由人工管理向自动化管理转变、数据处理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庞日成[3](2021)在《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文中提出电网深刻地影响着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作为电网的核心部分,变电站是发电厂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桥梁,主要作用是汇聚和分配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集散站,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与经济运行。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坐落于达拉特旗开发区,是一座区域型变电站,承担着向开发区工厂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供电的重要任务。其2号主变压器低压侧及配套设备按20kV电压等级设置,目前20kV供电线路与其他线路不能互联,已成供电孤岛,导致供电可靠性低,同时还存在变压器风冷系统老化严重、损耗高、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了提高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本文对该变电站进行改造设计,将变压器低压侧由20kV改为10kV,对变压器风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将主变压器冷却方式由强迫油循环风冷改造为自然风冷,通过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实现低压侧设备的选型设计。同时为提高10kV母线抵御弧光短路危害能力,保护人身及设备安全,对低压侧母线加装母线弧光保护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按照本文设计,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工程已于2019年9月顺利完工,有效地提升了开发区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解决了开发区变电站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为达拉特旗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自投运以来,所有设备均运行安全稳定,供电质量合格,功率因数满足要求。
李钻钻[4](2020)在《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变电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全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安全,是连接用户与发电厂的重要枢纽,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作用。设计出最经济最优秀的变电站成了未来电网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地区的高速发展,当地的用户用电需求已经远远大于目前电网的供电能力,要增加新的变电站,让用户与企业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更完整的发展。根据山西省电力公司的批复,山西晋中介休开发区220k V变电站新建项目初步确定了电压等级、主变远景设计规模和总体规模。本文根据具体的标准对电气一次系统以及电气二次系统进行了完整的配置,确定了相关的电气设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变电站系统的接入方案确定。在考虑山西省晋中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山西省电网发展现状之后,对此地区进行正确的负荷预测,以这个为主要依据进行变电站接入系统的相关设计。2.变电站规模设计。上面确定了变电站系统的接入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可以确定变电站规模的设计,在进行实地考察后能够做出合理的决定。3.系统的通信以及监控系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确定。对变电站的系统网络的几种接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其中还包括具体的二次设备的选择以及调度自动化的具体方案。
靳君[5](2020)在《基于电网综合仿真系统的甘肃白银电网故障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电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白银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分析各种扰动下电网的运行状况,解决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各种问题势在必行。伴随着电网大规模扩建,新设备、新技术引入等等,电网中出现的各类影响安全运行的“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电力网络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例如输电线路地处山地等苛刻的自然环境之中,或需跨越公路、铁路及河流等,很多电网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即便有理论分析,由于无法在带电的实际设备上进行测试,理论也无法得到验证,所以这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同时,为了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电力企业应及时解决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前介入,规避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往往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多次的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实际运行中的电力设备是不可能允许多次进行带电试验的,但若停电进行方案验证,一是所得到的结论没有说服力,二是频繁停电也并非切实可行。所以在电网仿真系统上进行故障模拟、方案验证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不二选择。本文利用电网多维综合仿真系统,针对白银电网中主变间隙保护动作不合理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仿真系统强大的事故反演功能,对2018年网内出现的多起同类型故障进行了故障模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反复对比以后,提出经理论分析得到的初步原因。再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针对不同的事故原因进行了方案设计,每个方案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确保结论的可行度。接着对方案得到的结论进行横纵向对比,共提出八种解决方案,通过合理性论证以及目前的可实施性,最终确定了三种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对于这三种解决措施,为确保其可靠性,将其在仿真系统上进行多次模拟实验,正确性得到验证以后,应用于实际电网当中。本文首先介绍了构成电网仿真系统的功能模块,给出了开发该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实现该系统所需要的支撑平台。接着介绍了白银电网屡次发生的一类典型故障,并利用系统进行了事故反演,以研究此故障为切入点,利用仿真系统完成理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及将方案正确性进行验证,并将最终方案应用于实际电网后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介绍。最后,分析该系统在投入应用以后所呈现的安全效果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
刘晓瑞[6](2020)在《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部分,对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起着支撑作用[1]。为保证智能电网可靠、安全、智能、经济、环保运行,本文对智能变电站各系统及总体布置进行设计,并对其监控系统进行研究。本文以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基本工程数据,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进行设计,同时结合新能源发电及智能电器设备发展,进一步提升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进行设计,建立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平台,并结合专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变电站监控后台进行开发增加五防功能结合,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开发、设计、调试、应用,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监控水平。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设计部分。变电站设计基于IEC61850规约进行,首先,根据南石地区供电现状和未来用电规划确定建设110/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其次,根据南石地区电力数据和用电用户情况对变电站一次系统进行设计,确定变电站容量和电气主接线方式,通过短路电流计算选择主要电气设备,选用智能设备和“设备本体+智能组件”形式的智能一次设备并进行校验,绘制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再次,对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进行设计,结合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和南石地区电力网布局及电力设备配置情况,确定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并进行整定计算,同时完成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设计;最后,对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部分,在变电站屋顶设计安装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并对变电站建设布局、抗震防雷措施、站用电进行设计,绘制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图、变电站电气总布置图、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及监控设备研究部分。根据变电站一次系统、二次系统设计以及变电站监控要求,对变电站监控系统总体架构、监控目标、网络结构进行设计,搭建带有“五防”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完成监控系统设备配置;监控设备研究是引入物联网概念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调试、模拟实验,首先,根据设计构想使用成品电子器件对短信报警系统设计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对变电站报警系统软件、硬件进行设计开发,使用STM32芯片、GSM芯片等实现短信报警功能,最后,在南石变电站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上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实现设计功能。本次智能变电站详细设计满足了南石地区未来发展用电需求。本次设计中,各种形式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使用、带有“五防”功能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的搭建、变电站屋顶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铺设以及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的开发,使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相较于传统变电站在智能化水平、操作灵活性、运行环保性等方面有了提高。
张鹏,杨栋,杨焘,高瑜焓[7](2020)在《中性点电压偏移对外熔断器动作时机和电容器组保护顺序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10 kV并联电容器组故障后外熔断器动作次数远低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现状,利用Matlab软件分析了太仓地区10 kV单星形并联电容器组不同程度故障时的过流系数及外熔断器动作表现,仿真结果表明,考虑故障后电容器组中性点电压偏移因素在单台电容器内部击穿1个串联段后,其过流值不足以达到外熔断器动作值,加之工程实践中的继电保护装置灵敏系数通常远高于规程要求,继电保护将成为事实上的"第一级保护",外熔断器因其动作条件及误差特性,反而成为一种不可靠的"后备保护"。
张鹏[8](2019)在《10k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力设备的检修模式日益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针对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兴未艾。作为重要的无功补偿装置,并联电容器组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带电检测或在线监测手段,非计划停运率始终居高不下,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8年以来,国内外先后提出了基于不同状态量的多种在线监测与故障预警方法,不少装置甚至已投入生产运行,但多年来却鲜有发现电容器早期故障,并在保护动作前及时告警的案例。本文在调查太仓地区2007-2016近十年来并联电容器组发展趋势和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指出10k 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是当前以及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外熔断器和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协同机制进行梳理,指出并联电容器组的早期故障预警尽管在理想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受初始偏差、运行条件、动作特性和保护整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程实际中的保护协同时机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不解决与“国网反措”的冲突,基于突变量的早期故障预警方法对于无内熔丝并联电容器组并不适用,而对于有内熔丝并联电容器组,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机被大幅延后,存在故障率“虚低”的可能。通过分析并联电容器组不同程度故障时的状态量变化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差流、离散度和突变率的三类新判据,并从灵敏度、可靠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各类判据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针对“有内熔丝”和“无内熔丝”两种不同结构电容器组的差异化预警配置方案,开发了基于多参量的并联电容器组在线监测与早期故障预警系统,针对直塘1K2和新毛162两种不同结构的并联电容器组开展了模拟测试,并在新毛变162#2并联电容器组挂网试运行。模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预警两种不同结构的电容器早期故障:对于有内熔丝电容器组,通过监测差流的绝对值和部分状态量的突变率(如台电流、台电容等)能够发现电容器内部切除1个元件的早期故障;对于无内熔丝电容器组,如能适当提高保护定值,允许装有在线监测装置的电容器组在内部击穿1个串段的情况下短时带病运行,基于突变量的多数预警方法仍然可用,且通过开口三角电压绝对值、电容量初值差等简单判据即可达到预警目的。在试运行过程中,系统在线监测功能正常,电压、电流等直接特征量采样数据无异常中断,电容、差流、离散度等间接特征量计算结果未出现大的波动,由于投运时间尚短,尚未监测到电容器组早期故障,该系统在真实电网工况下的故障预警表现仍有待跟踪验证。
刘志同[9](2018)在《抚顺和平变电站SVC的研制及事故处理》文中提出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研制进行详细的介绍,抚顺直挂66k V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和平网内所带铝厂产生的大功率非线性负荷对电网造成的谐波污染,站内电压波动的幅度与频率趋于稳定,大幅提高了电能质量,同时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抚顺和平变电站的运行方式以及母线的相关测试,进行SVC装置的研制,并在解决技术难题后,投入运行。该论文针对抚顺和平变电站SVC装置投运后发生的事故,进行现场考察,数据分析论证,展开故障研究与分析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意见。最后,本文对SVC装置内相控电抗器(TCR)的工作原理、故障类型及防范措施进行了重点介绍。阐述了相控电抗器运行中的注意事项,对相控电抗器正常运行方式、运行维护和巡视检查和相控电抗器异常及事故处理等进行论述,为保证SVC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依据。
高三策,孙添资,张平,张欣伟[10](2018)在《110 kV电容器组保护缺陷分析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场进行1000 kV特高压变电站电容器组保护竣工验收过程中,发现在模拟电容器组单相、两相相间短路故障时保护拒动,存在功能性缺失缺陷。通过运用对称分量法及电路叠加原理进行故障定性分析,发现保护设置违反了继电保护设计规范。修改过电流闭锁保护判断逻辑,解决了设计缺陷问题,防止后续新建变电站工程中电容器保护出现类似缺陷,保证了设备稳定运行。
二、兴城变电站电容器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城变电站电容器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串补技术国内外应用情况 |
1.2.1 串补在国外的应用 |
1.2.2 国内串补应用情况 |
1.2.3 串补在南网超高压公司的使用和运行情况 |
1.2.4 近年来串补运行的突出问题 |
1.2.5 脉冲气流灭弧装置的提出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串补原理和MOV、保护间隙典型故障 |
2.1 串补装置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 |
2.1.1 串联补偿的原理及作用 |
2.1.2 500kV平果串补站 |
2.1.3 平果串补设备参数 |
2.2 串补MOV工作原理、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
2.2.1 串补MOV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 |
2.2.2 串补MOV常见故障及原因 |
2.2.3 MOV压力释放现有防范措施 |
2.3 串补放电间隙工作原理、故障原因和对策 |
2.3.1 放电间隙工作原理、结构和参数 |
2.3.2 串补放电间隙常见故障及原因 |
2.3.3 放电间隙误触发的现有防范措施 |
2.4 串补MOV压力释放、放电间隙故障改进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500kV交流电弧形成机理及相关特性分析 |
3.1 电弧的形成机理 |
3.2 电弧物理特性 |
3.2.1 电弧温度 |
3.2.2 电弧的等离子流 |
3.2.3 电弧的电压电流关系 |
3.3 空气间隙击穿放电物理过程 |
3.4 电弧游离和去游离 |
3.4.1 电弧游离 |
3.4.2 电弧去游离及能量置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气流灭弧原理、气流耦合电弧数学模型及仿真 |
4.1 脉冲气流及其灭弧原理 |
4.1.1 工作的内在机理 |
4.1.2 脉冲气流的产生 |
4.2 脉冲气流耦合电弧数学模型建立 |
4.3 脉冲气流耦合电弧过程仿真分析 |
4.3.1 仿真简介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灭弧试验与应用 |
5.1 工频电流灭弧试验 |
5.1.1 灭弧试验原理 |
5.1.2 灭弧试验结果 |
5.2 500kV电压等级下的脉冲气流灭弧装置试验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流程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现场应用 |
5.3.1 220kV电压等级线路上的使用情况 |
5.4 与串补保护间隙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2)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试验及其软件方面 |
1.2.2 继电保护及其整定计算软件方面 |
1.3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铁路供电设备试验和保护整定理论基础 |
2.1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
2.2 铁路供电设备预防性试验理论 |
2.2.1 预防性试验必要性 |
2.2.2 绝缘性能试验 |
2.2.3 绝缘耐压试验 |
2.2.4 供电系统绝缘配合 |
2.3 关键供电设备的保护配置与整定原则 |
2.3.1 牵引变压器保护 |
2.3.2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 |
2.3.3 自耦变压器保护 |
2.3.4 电力变压器保护 |
2.3.5 并联补偿电容器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需求性分析与开发的关键技术 |
3.1 软件的功能性需求 |
3.2 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 |
3.2.1 软件的硬件需求 |
3.2.2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 |
3.2.3 软件安全性需求 |
3.3 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 |
3.3.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
3.3.2 Client/Server结构 |
3.3.3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
3.3.4 云(Web)服务器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
4.1 软件的设计思路 |
4.2 软件的总体结构 |
4.3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4.3.2 试验数据管理 |
4.3.3 试验数据分析 |
4.3.4 试验报表管理 |
4.4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4.4.2 定值单生成 |
4.5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6 软件数据库的设计 |
4.6.1 数据库的选择 |
4.6.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6.3 本软件数据库的数据构成 |
4.6.4 本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功能的实现 |
5.1 软件的开发工具 |
5.2 用户登录和注册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3 软件主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5.4.2 试验数据管理 |
5.4.3 试验数据分析 |
5.4.4 试验报表管理 |
5.5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5.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5.5.2 定值单生成 |
5.6 系统管理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管理平台的实验与分析 |
6.1 实验与分析的流程 |
6.2 实验与分析的环境 |
6.3 软件功能的实验与分析 |
6.4 软件性能的实验与分析 |
6.5 软件安全性的实验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负荷分析与改造方案设计 |
2.1 负荷预测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1 负荷预测 |
2.1.2 存在问题分析 |
2.2 设计依据及主要设计原则 |
2.2.1 设计依据 |
2.2.2 主要设计原则 |
2.3 改造方案设计 |
2.3.1 主变压器改造方案设计 |
2.3.2 开关柜改造方案设计 |
2.3.3 其它一次设备改造方案设计 |
2.3.4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改造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短路电流计算 |
3.1 概述 |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
3.2.1 假设计算条件 |
3.2.2 短路电流计算的步骤 |
3.3 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3.3.1 系统基准值计算 |
3.3.2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
3.3.3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4.1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要求与原则 |
4.2 10kV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
4.2.1 10kV电流计算 |
4.2.2 10kV断路器选择与校验 |
4.3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3.1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3.2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4.4 10kV母线与穿墙套管设计 |
4.4.1 10kV母线设计 |
4.4.2 穿墙套管设计 |
4.5 站用变设计 |
4.5.1 站用变负荷计算 |
4.5.2 站用变设计 |
4.6 电容器设计 |
4.6.1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原则 |
4.6.2 变压器无功损耗计算 |
4.6.3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
4.6.4 电容器投入后高压侧功率因数及主变档位校验 |
4.7 本章小结 |
5 10kV母线弧光保护分析与设计 |
5.1 弧光保护分析 |
5.2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及弧光保护时间 |
5.2.1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 |
5.2.2 一般切除弧光的方法 |
5.3 电弧光保护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5.3.1 电弧光速断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
5.3.2 断路器失灵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
5.4 本期弧光保护计划配置情况 |
5.4.1 母线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
5.4.2 出线柜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变压器风冷系统分析与改造设计 |
6.1 改造前变压器散热效果分析 |
6.1.1 变压器现状分析 |
6.1.2 变压器温升计算分析 |
6.2 改造方案设计及温升计算 |
6.2.1 影响冷却效果的因素分析 |
6.2.2 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比值计算 |
6.2.3 冷却系统片散数组的确定 |
6.2.4 冷却系统控制单元功能设计 |
6.2.5 冷却系统改造后的温升计算 |
6.3 改造效果的现场校核 |
6.3.1 改造后变压器及冷却系统技术参数 |
6.3.2 改造后外绝缘距离的校核 |
6.3.3 储油柜校核 |
6.3.4 瓦斯继电器校核 |
6.4 改造效果对比 |
6.4.1 改造前后的参数比较 |
6.4.2 改造前后经济分析 |
6.4.3 检修维护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
(4)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章 建设必要性 |
2.1 电力系统现状 |
2.2 负荷预测 |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
2.4 系统对变电站的要求 |
2.5 主要设计原则与方案 |
2.6 主要经济指标 |
第3章 变电站站址选择 |
3.1 站址方案 |
3.1.1 站址自然条件 |
3.1.2 工程地质 |
3.1.3 水文条件 |
3.1.4 气象条件 |
3.2 站址的条件分析比较 |
第4章 电力系统一次 |
4.1 建设规模 |
4.2 电气主接线 |
4.3 主要设备选择 |
4.3.1 短路电流计算 |
4.3.2 主要电气装置的确定 |
4.3.3 导体的确定 |
4.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4.5 防雷、接地及过电压保护 |
4.6 站用电及照明 |
第5章 电力系统二次 |
5.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5.1.1 系统概况 |
5.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
5.1.3 220k 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5.1.4 110k 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5.1.5 其它 |
5.2 调度自动化 |
5.2.1 调度关系 |
5.2.2 远动信息 |
5.2.3 远动系统方案 |
5.2.4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和纵向加密认证设备 |
5.2.5 关口电能计量设备 |
5.2.6 网络安全监测装置 |
5.2.7 远动信息通道 |
5.3 通信部分 |
5.3.1 概述 |
5.3.2 光缆通信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5.3.3 系统通信部分 |
5.3.4 通道组织 |
5.3.5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中继距离及长度计算 |
5.3.6 站内通信部分 |
5.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
5.4.1 设计基本总原则 |
5.4.2 监控功能 |
5.4.3 系统网络 |
5.4.4 接口要求 |
5.4.5 设备配置 |
5.5 元件保护方面 |
5.6 交直流电源设备 |
5.6.1 系统的结构 |
5.6.2 交流电源部分 |
5.6.3 直流电源方面 |
5.7 非关口电能计算设备 |
5.8 二次设备组屏 |
5.8.1 二次设备相关 |
5.8.2 电气二次设备布置 |
5.8.3 柜体统一要求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电网综合仿真系统的甘肃白银电网故障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网仿真系统进行故障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网综合仿真系统介绍 |
2.1 电网综合仿真系统概述 |
2.2 电网综合仿真系统框架 |
2.3 电网综合仿真系统的功能 |
2.3.1 信息子站仿真 |
2.3.2 调控中心监控系统 |
2.3.3 变电站三维组件库及三维场景生成器 |
2.3.4 教员管理系统 |
2.4 仿真系统设计原则与标准 |
2.4.1 设计原则 |
2.4.2 设计标准 |
2.5 仿真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
2.5.1 电磁暂态仿真技术 |
2.5.2 三维组件化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利用电网综合仿真系统进行故障分析 |
3.1 利用电网仿真培训系统进行事故反演 |
3.1.1 1120山水线及水川变1号主变跳闸 |
3.1.2 1119新一线及二泵变1号主变跳闸 |
3.2 事故原因的理论分析 |
3.2.1 1120山水线及水川变1号主变跳闸事故原因分析 |
3.2.2 1119新一线及二泵变1号主变跳闸事故原因分析 |
3.3 故障要因的确定 |
3.4 利用仿真系统进行解决方案设计及实施 |
3.4.1 方案一 |
3.4.2 方案二 |
3.4.3 方案三 |
3.5 解决措施提出及对比 |
3.6 利用电网综合仿真系统进行方案验证 |
3.6.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3.6.2 保护动作及开关跳闸情况 |
3.6.3 故障分析及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4 利用电网综合仿真系统解决问题的效果分析 |
4.1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 |
4.2 电网经济运行方面 |
4.3 本章小结 |
5 发展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研究背景 |
1.2 枣庄地区用电发展背景 |
1.3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1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
1.3.2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3 五防装置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基本方案设计及设备选择 |
2.1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必要性 |
2.1.1 本地区电网现状 |
2.1.2 本地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1.3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优势 |
2.2 站址选择及介绍 |
2.2.1 站址地理位置 |
2.2.2 站址概况 |
2.2.3 站外交通运输及进出线走廊条件 |
2.3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4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 |
2.4.1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原则 |
2.4.2 智能主变压器容量选择 |
2.4.3 智能主变压器台数选择 |
2.4.4 智能主变压器类型选择 |
2.4.5 智能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短路电流计算 |
2.5.1 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
2.5.2 不同情况下的短路电流计算 |
2.6 电气设备选择 |
2.6.1 设备环境运行参数 |
2.6.2 110kV侧设备选择及校验 |
2.6.3 10kV侧设备选择 |
2.6.4 变电站电气设备智能化 |
第三章 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设计 |
3.1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及整定计算 |
3.1.1 南石变电站一次电力系统现状 |
3.1.2 枣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 |
3.1.3 继电保护设计及整定计算 |
3.2 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1 枣庄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3.2.2 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3 调度远动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4 电能计量系统设计及配置 |
3.3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 |
3.3.1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现状 |
3.3.2 电力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3.3.3 南石变电站站内通信方案 |
第四章 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及研究 |
4.1 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4.1.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4.2 监控目标设计 |
4.2.1 电网运行数据 |
4.2.2 电网故障信号 |
4.2.3 电气设备监控数据 |
4.3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
4.4.1 站控层设备 |
4.4.2 间隔层设备配置 |
4.4.3 过程层设备配置 |
4.5 变电站五防一体化监控系统平台设计 |
4.5.1 监控平台建立及数据采集 |
4.5.2 监控平台界面设计及功能数据关联 |
4.5.3 监控平台规约及通信通道配置 |
4.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研究 |
4.6.1 短信报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6.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硬件搭建 |
4.6.3 系统软件设计 |
4.6.4 系统可行性研究模拟测试 |
4.6.5 系统硬件设计 |
4.6.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实验测试 |
第五章 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 |
5.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5.2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设计 |
5.2.1 南石地区太阳能资源分析 |
5.2.2 主要器件选型 |
5.2.3 项目总体设计 |
5.2.4 效益分析 |
5.3 抗震设计 |
5.4 站用电及照明设计 |
5.4.1 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
5.4.2 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
5.4.3 站用配电系统配置 |
5.4.4 照明系统设计 |
5.5 防雷接地设计 |
5.5.1 防直击雷保护方式设计 |
5.5.2 接地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STM32F103RBT6 单片机主程序 |
附件2:枣庄市高新区电网地理接线示意图 |
附件3: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图 |
附件4: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布置设计图 |
附件5:南石110kV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
附件6:南石110kV变电站平面布置设计图 |
(7)中性点电压偏移对外熔断器动作时机和电容器组保护顺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考虑中性点偏移因素的单台电容器故障电流 |
2 对外熔断器动作时机的影响 |
3 对电容器组实际保护顺序的影响 |
4 结语 |
(8)10k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相电流或相电容的监测 |
1.2.2 基于单台电流或单台电容的监测 |
1.2.3 基于电容器介质损耗的监测 |
1.2.4 基于红外成像或表面温度的监测 |
1.2.5 基于局部放电信号的监测 |
1.2.6 基于其他状态量的监测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仓电网并联电容器组配置及运行情况 |
2.1 太仓电网无功补偿总体构成 |
2.2 并联电容器组配置情况及发展趋势 |
2.2.1 按电压等级 |
2.2.2 按接线形式 |
2.2.3 按电容器(组)容量 |
2.2.4 按保护方式 |
2.2.5 按生产厂家 |
2.2.6 按运行年限 |
2.3 近十年10kV并联电容器组缺陷分析 |
2.3.1 按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 |
2.3.2 按所在间隔及电能质量 |
2.3.3 按故障时间及运行年限 |
2.3.4 按电容器单元厂家及型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电容器组保护机制及理论预警策略 |
3.1 并联电容器单元内部故障发展分析 |
3.1.1 并联电容器单元内部结构分类 |
3.1.2 无内熔丝电容器故障发展过程 |
3.1.3 有内熔丝电容器故障发展过程 |
3.2 理想条件下的保护动作顺序及动作条件 |
3.2.1 现行标准规定的保护动作顺序 |
3.2.2 理想条件下的外熔断器动作条件 |
3.2.3 理想条件下的继电保护动作条件 |
3.3 理想条件下的保护配合机制及预警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实条件下的保护协同与故障预警策略 |
4.1 外熔断器与继电保护动作时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初始偏差 |
4.1.2 运行条件 |
4.1.3 动作特性 |
4.1.4 保护整定 |
4.2 现实条件下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分析 |
4.2.1 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保护协同机制 |
4.2.2 太仓地区继电保护动作时的电容器单元故障分期 |
4.2.3 基于工程实践的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参量的早期故障预警装置 |
5.1 预警判据的设计与比较 |
5.1.1 三类新判据的设计 |
5.1.2 不同预警判据的综合比较 |
5.2 早期故障预警系统介绍 |
5.2.1 系统功能 |
5.2.2 系统构成 |
5.3 预警功能的实验室验证 |
5.3.1 主机采样精度 |
5.3.2 告警逻辑验证 |
5.3.3 故障模拟测试 |
5.4 入网检测及安装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专利 |
(9)抚顺和平变电站SVC的研制及事故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和平变电站SVC装置的研制 |
2.1 SVC装置基本结构 |
2.2 研制SVC装置的原因及意义 |
2.2.1 研制SVC装置的原因 |
2.2.2 研制SVC装置的意义 |
2.3 SVC装置设计参数的确定 |
2.4 SVC装置研制的方案 |
2.4.1 SVC控制策略设计方案 |
2.4.2 施工方案 |
2.5 SVC装置的研究内容 |
2.5.1 研究目标 |
2.5.2 SVC装置技术性研究 |
2.5.3 SVC装置工程应用性研究 |
2.6 SVC装置研制的技术难点 |
2.7 和平变电站SVC装置的优化 |
2.7.1 SVC控制策略优化 |
2.7.2 LTT脉冲触发分配装置优化 |
2.7.3 其他性能优化 |
2.7.4 技术标准优化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VC装置实际应用效益分析 |
3.1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直接、间接经济性分析 |
3.1.1 直接经济效益 |
3.1.2 间接经济效益 |
3.1.3 经济效益小结 |
3.2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静态、动态经济性分析 |
3.2.1 静态经济效益 |
3.2.2 动态经济效益 |
3.2.3 经济性分析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和平变电站SVC装置的故障分析 |
4.1 SVC装置应用概况 |
4.2 和平变电站SVC装置故障分析 |
4.2.1 电容器跳闸 |
4.2.2 TCR烧毁故障 |
4.2.3 同步脉冲板丢脉冲故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CR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 |
5.1 TCR简介 |
5.1.1 TRC结构原理 |
5.1.2 TCR的作用 |
5.1.3 TCR运行特性 |
5.1.4 6脉冲TCR |
5.1.5 12脉冲TCR |
5.2 TCR常见故障及原因 |
5.2.1 相间短路 |
5.2.2 匝间短路 |
5.2.3 树枝状放电 |
5.2.4 机械震动 |
5.2.5 温升 |
5.2.6 谐波 |
5.3 TCR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
5.3.1 TCR正常运行方式 |
5.3.2 运行维护和巡视检查 |
5.3.3 TCR故障防范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110 kV电容器组保护缺陷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并联电容器组作用及其保护配置 |
2 电容器保护现场试验 |
2.1 电容器保护逻辑 |
2.2 保护模拟试验 |
3 110 k V电容器组短路故障分析 |
3.1 单相接地故障 |
3.2 两相短路故障 |
3.3 三相短路故障 |
4 保护装置拒动原因分析 |
5 采取的措施 |
6 结语 |
四、兴城变电站电容器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脉冲气流灭弧装置在500kV串补上的机制研究[D]. 黄金领.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D]. 王喆.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3]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D]. 庞日成.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D]. 李钻钻.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电网综合仿真系统的甘肃白银电网故障分析与研究[D]. 靳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D]. 刘晓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性点电压偏移对外熔断器动作时机和电容器组保护顺序的影响[J]. 张鹏,杨栋,杨焘,高瑜焓.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20(01)
- [8]10kV单星型并联电容器组早期故障预警研究与实践[D]. 张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9]抚顺和平变电站SVC的研制及事故处理[D]. 刘志同.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10]110 kV电容器组保护缺陷分析及处理[J]. 高三策,孙添资,张平,张欣伟.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8(03)
标签:变电站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间隙配合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