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新变化:日本共产党新党章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邓粲[1](2020)在《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共产党的政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日本国内政治总体趋向右倾化,并出现反共高潮,日本共产党却在逆境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面对极其不利的国内外环境,日本共产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实情实况修改纲领,调整政策,积极探索,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力量逐渐恢复。目前已经成为日本第五大政党,在日本地方议员中人数最多。相比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组织,日本共产党党员最多,规模最大。本文的正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对日本共产党冷战结束后发展作出整理和分析:第二章概述了冷战结束后日本共产党的机构设置、组织发展和议会斗争。针对党内存在老龄化问题、活跃度低等问题,首先日共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解决集权有余而民主不足的问题。密切党群联系,增强基层支部活跃度。最后,从中央到地方重视新老更替和干部年轻化,储存后备力量。90年代中后期,日本国内政局不稳,政界频繁重组,日本共产党抓住机会,利用有利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进入新世纪,日本共产党的议会斗争出现反复,党势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日共历次选举的数据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一方面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国内、国外的形势变化,另一方面又与日共的选举策略有关,即其坚持以议会选举为中心,并不断适时调整选举的实践路线。第三章主要针对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共产党吸取前苏联、东欧诸国、中国、越南等教训和经验,分析日本政治经济现状,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有了新的进步,具体体现在日本共产党理论的发展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在基础理论上对党的性质重新定义,修改最终目标为建立共同社会;提出对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立场;提出资本主义的框架下进行民主改革论;经济上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交上秉承“独立自主、和平开放”原则。在政策上,多党合作,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在天皇制、自卫队问题上采用柔软路线;反对修改和平宪法。其次,对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共产党理论发展和政策调整的得失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分析日共冷战结束后一系列发展的影响。日共短期内仍很难取得政权。客观来看日共积极活动对日本政治有牵制作用,对中日友好交流关系有积极作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有贡献作用。
史帅瑜[2](2020)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为世界各国左翼政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契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积极调整自身策略,并对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而努力。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社主义运动仍在低谷中前进,但其中也不缺乏亮点,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中表现最抢眼的莫过于日本共产党。日本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积极调整自身策略,使其获得了长足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日本共产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日本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结合时代的特征对其自身理论进行完善与发展。经济上,日本共产党不仅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分析,对日本的救市理论进行批判,与此同时提出了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的主张。政治上,日本共产党希望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实现自身目标,为此提出“国民联合政府”的构想。外交上,日本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从国际、党际交往两个维度论述自身主张。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日本共产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主要从积极参加议会选举、建立联合政权、反对冲绳基地搬迁三个方面展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现实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制约,其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世界各国共产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通过对日本共产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探讨,以期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刘展旭[3](2019)在《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亚洲各国中日本最早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亚洲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亚洲乃至整个东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成立近百年的日本共产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沧桑岁月,从非法走向合法,从毁灭到重建,从低谷到高峰,尽管作为社会主义的政党日本共产党至今没能走上执政党的地位,但是日本共产党却一直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最活跃的社会主义政党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特别是在20世界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创之时,日本共产党不但没有改旗易帜放弃社会主义事业,反而明确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的日本化做了进一步推进,积极探索“新日本式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历经百年沉浮的日本共产党是世界左翼共产党的重要代表,无论在党的精神、党的宗旨、党的目标上都体现了左翼政党维护下层人民利益、追求自由民主、追求社会公平、追求全体国民幸福的特征。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态势低迷、世界左翼政党普遍衰落的今天,日本共产党依然在不断地进行着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同时在实践上一面保持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上活跃度,一面赢得了日本国民的尊重与支持,实属难得。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了日本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第一,回顾和介绍了日本共产党的历史沿革。日本共产党的发展与日本历史和日本社会的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而言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以二战为分割点日本共产党也经历了非法与合法的两大时期。走过百年岁月、历尽沧桑的日本共产党经历过在天皇反动政府血腥镇压下的残酷摧残,经历过非法期间的地下辗转,经历过分裂混乱的不成熟,经历过大国干涉的不独立,也经历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失利的巨大压力,然而,抵抗、挣扎、重建、复兴、低落、创新、突破、平稳,经过百年的奋斗日本共产党顽强地在天皇制军国主义、发达资本主义的日本生存并成长起来。回顾日共的百年历史才能真正理解日本的今天,是透彻理解日本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础,是深刻认知新时期日共所提出的“新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前提。第二,分析了日本共产党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流变与思想创新。由于成立之初受到共产国际的大量援助与指导,日共在理论上的认知缺乏独立思考,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过程。虽然从诞生之日起,日本共产党就明确日本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但直到《1961年纲领》之时,日本共产党才真正开启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国实际结合的真正探索,在理论的理解和阐释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飞跃,明确了日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带领日本人民展开斗争。而后在实践中日共进一步将指导思想日本化、时代化,提出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替代了原来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倡导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科学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同时结合日本国情与国际形势新变化不断推进具有日本特色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突破了原来的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提出了以“多数人支持”的议会民主来实现社会主义革新的方式,并且以实现“共同社会”的目标替代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日本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政党在世界共产主义理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创新与贡献。第三,研究了日本共产党在建设和治理党方面的主要经验。党的建设和治理是政党生存和进步的重要保障。处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之中的日共能够长期生存并不断发展依靠的就是一套行之有效地建党治党的措施。除了思想上的建设与持续深化之外,严密有序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对以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的重视是日共党组织迅速并稳固发展的重要武器;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组织机制既保证了党组织运行的效率,也起到了体现全党意愿不独裁、不集权的重要作用,为党的发展铺垫更广泛更深厚的大众基础,增强了对社会团体的影响力,也是党员和“党势增加”的必要途径。此外,日本共产党较为突出的党的形象与作风建设使得日共得到了更多国民的认可与支持;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党的纯洁性,树立了廉洁性政党的好形象。第四,研究了日本共产党对日共苏共关系、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现行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与经验的认知和有益的建议。首先,苏联共产党与日本共产党有着深刻的渊源,与日共的关系也经历了由指导到干涉的演变,在这样变化中日共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体制出现了问题,对外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内的官僚主义、专制主义,以及苏共党的腐败堕落是苏联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对于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以中国为代表,日共一方面高度肯定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分析、认真思考了日本共产党可以跟中国学习、像中国借鉴的关键之处,另一方面也以旁观者的立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中肯建议。第五,展望了未来日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发展机遇和必须迎接的挑战,在日本的发展道路、政治改革、日美关系等重大政治问题上日共的观点主张和政策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共产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上政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左翼政党势力明显下滑。另一方面,日共自身也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断层化,政治资金匮乏,党的思想和主张需要进一步明确化等几个方面的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当然,在日本国内经济环境低迷国民对执政党政府不满日增的背景下,日共也面临一些新的机遇。日共以其提出的积极的经济复兴政策和为广大国民争取切身利益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民的支持,同时在面对修改宪法、天皇制、发展日美战略关系等问题上日共也持续保持与国民利益一致的立场和主张,为日共在未来的发展中争取了光明前景。总之,作为当下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体制下最活跃的社会主义政党,日本共产党近百年的建立与发展历史,其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性探索,在党的建设与治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对党际关系的思考,对前苏联模式的思考以及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审视和评价都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参考与借鉴。在未来,日本共产党也将继续在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日本化的进程,继续朝着“新日本式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陈锐[4](2019)在《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20世纪初期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任意大利共产党的总书记。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大利的忠实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葛兰西在参与和领导意大利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意大利的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对意大利共产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宝库。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学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发展成果,其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有机的构成部分,不仅从理论上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体系,而且在实践上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本文在深入研读葛兰西经典着述、认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性视域出发,以葛兰西对无产阶级政党问题的深度思考为主线,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历史贡献及历史局限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以期努力探索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本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是文章整体架构的概括性呈现,该部分涉及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等问题。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该部分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考察了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意大利无产阶级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兴起为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思想的继承、对意大利本土思想家政治思想及其他有关理论家思想的批判性借鉴和吸收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葛兰西个人的品性修养是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内在主体因素。第二部分对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分期进行了考察。研究人物的思想,首先就要结合人物的生平经历弄清楚该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基于此,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进行历史分期的必要性、标准、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发展的演进脉络划分为了孕育、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五个历史时期。第三部分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基本内容。该部分立足于整体性视角,主要从党的基本性质是“现代君主”、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实践哲学”、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争夺“领导权”、党的组织原则是“‘有机的’民主集中制”、党的革命战略应当采取“阵地战”、党的斗争策略是建立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党在处理与共产国际及国内外其他党派的关系应当遵从独立自主的原则等七个方面,概括和归纳了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目的就是为了在全面、系统、深入地挖掘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力图探析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本质内核,从而呈现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丰富内涵。第四部分从总体上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进行了客观评析。该部分认为,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属性、坚持“绝对的历史主义”原则、研究重心转向上层建筑和呈现出“总体性”的逻辑主线等;在历史贡献方面,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不仅创新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还为意共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命题的理解稍显偏颇、对经济基础作用稍显重视不足、对相关问题的探索构想多于实践等不足之处。最后是结语部分,从整体上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尹倩[5](2018)在《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的探索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2年7月15日成立的日本共产党,历史悠久,多年来的奋斗目标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探索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特别是冷战后,日本共产党迎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面对新的环境与形势,日本共产党积极作出了一系列调整,既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又使自身得到了一定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日本共产党的关注与研究,能更好地了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动态。本文以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理论上的新探索,实践上的新发展作为研究主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总结出日本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进程、变化特点、存在的问题等,分析日本共产党未来的发展定位。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对象和目标、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日本共产党的探索进程”,论述日本共产党在冷战结束前的历史发展,包括日本共产党的成立、二战前的探索与斗争、二战后独立自主的探索。第二部分“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理论上的探索与发展”,介绍冷战后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着重论述了日本共产党理论上的探索与发展。第三部分“冷战后日本共产党实践上的新挑战”,介绍冷战后日本共产党实践上的变化,本文搜集到了较新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第四部分“当代日本共产党的新探索”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尝试回答了日本共产党发展至今的原因,并简要对其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冷战后的日本共产党发展曲折,在当代日本政党政治实践中仍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但必须认识到日本共产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意义。
陈佳丽[6](2018)在《美国共产党三十大新党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共产党作为美国最大的左翼政党,长期坚守在最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核心地带。自1919年成立至今,历经坎坷与磨难,仍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发展实现美国社会主义的道路。2014年6月召开的美国共产党第三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修订并通过了新的党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如何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带开展无产阶级运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契机。本文以美国共产党党章的修订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党在组织原则、组织建设、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改变。通过新党章更为深入的了解美国共产党的方针主张;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美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的五个时期,分别是成立初期、二战时的高潮期、二战后的低潮期、70-80年代的过渡期、苏东剧变的复苏期。然后以党章修订为主线,划分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党章修订历程。第二部分主要从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两方面对美国共产党修订党章的背景进行剖析。国际环境主要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三方面进行分析。国内局势主要从经济恢复、贫富分化、种族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剖析。第三部分则主要阐述了美国共产党新党章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的变化。主要内容从指导思想、党的性质、组织结构、组织纪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突出的变化从生态社会主义引入美国共产党三十大新党章中、努力扩大党员队伍以及美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构想的不断完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美国共产党三十大新党章进行评析。三十大新党章体现了美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根据国情的变化调整和完善党的主张,根据党情的变化改变党的策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美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三个方面。美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主要从思想领域和组织建设两个方面的挑战进行分析。
谢忠强[7](2017)在《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日本共产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认为1980年代以来,基于重要的学术关怀和现实关怀,国内学术界对日本共产党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日本共产党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日本共产党的反战表现、中日两国共产党的党际关系以及日本共产党的自身发展等三个方面展开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日本共产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整体上而言,其研究仍有待于继续深化。
吴立红[8](2017)在《二战后日本阶级结构的变化及日共的调适与应对》文中提出自二战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仍旧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二是工人阶级内部的构成日益分层化且呈现出相对贫困化的趋势;三是近90%以上的日本国民在阶层归属意识方面定位为“中流”,中产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四是包括农民、青年人、妇女、老年人以及外国劳工等在内的其他社会阶层呈现出日益边缘化的新特征等等,这些新变化无疑给日共在政治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日共原有的一些理论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但是日共又没有及时地找到一系列可替代的新理论,致使日共不仅在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方面逐渐萎缩,而且在政治选举中的表现也令人感到差强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日共必须适时地、灵活地在理论、实践层面上作出一系列新的调整来代替那些旧的理论和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日共在党的建设方面作出一系列的调整,诸如:将党的性质的定位逐渐从“工人阶级政党”转向“群众性政党”,在党的组织原则方面更为强调“发扬民主”,在党的斗争策略、方式上强调“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改革”,在党的意识形态方面奉行“无国家哲学”论,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进一步地壮大党的队伍等等,这些新政策的及时出台确实在近年来的日本大选中为日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支持。不容忽视的是,日共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操之过急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日共在调整改革过程中潜藏着从传统共产党色彩向社会民主党色彩转变的危险。本文主要以阶级作为分析视角,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分析方法等来全面地对二战以来日本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进行系统地阐述,进一步地厘清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与日共的理论政策的调整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日共从“工人阶级政党”转向“群众性政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王婷[9](2017)在《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破哲三的“日本式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大地上的成果结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主义理论到现在已然发展成熟,组织严密,并且核心成果已经产生。因此研究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是研究日本共产党,研究马克思主义日本化,尤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日本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把握日本共产党的理论路线,并前瞻其发展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无产阶级”执政思想和列宁的执政理论阐明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从日本的现实国情和日本共产党的经验教训阐明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背景。然后分别从革命手段上的“人民议会主义”论,政治上的“工人阶级政权论”,经济制度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及国际政策上“独立自主”论等方面概括了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出不破哲三的“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日本这样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日本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日本共产党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对中日两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影响三方面研究了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刘艳玲[10](2016)在《“科学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 ——不破哲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日本是东亚最早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方面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性方面研究成果显着。因此,在中国学术界,主张将日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范畴的观点正逐渐成为热议。日本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可划分为以大学学者为代表的理论学术型研究者和以日本共产党领袖人物为代表的现实实践型研究者两类,后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始文献为出发点,结合日本政治以及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发展现状,着力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应用价值,即日本社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研究。不破哲三作为连续40年在日本共产党内担任要职的日本共产党领袖人物之一,是日本共产党的理论权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的杰出代表。他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的解读,通过对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基础性问题的新探索,对马克思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新理解,对马克思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关系的新探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考,以及对21世纪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和日本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分析,构建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新地阐释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不破哲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不破哲三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革命家、经济学家的有机统一体来总体认识。不破哲三通过“科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析找到了马克思作为可以改造社会的思想家、诊断资本主义制度的“病理学家”,以及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拓荒者而存在的当代价值,指出了马克思的社会观与自然观已成为一种常识的客观事实。因此在不破哲三看来,“马克思仍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健康”。本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不破哲三对科学社会主义几个基础性问题的新探索。不破哲三认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视角”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问题所在,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势力是无产阶级,因而无产阶级能够完成建立新社会的任务。科学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已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一种常识,而辩证的方法论在日本共产党的政治活动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此外,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不破哲三首先分析指出把“社会经济形态”理解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表现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社会经济形态”一词恰好诠释了社会的变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两个领域里的社会运动的必然性。同时,不破哲三还指出了“经济基础”说的片面性所在,强调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有机结合才能体现辩证方法论的真谛。第二,不破哲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新思索。在不破哲三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理论经历了由《共产党宣言》时期的初步形成到第二国际时期的成熟飞跃,马克思、恩格斯从而最终完成了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革命家的转变。不破哲三重点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探明了“过渡时期”理论从无到有的发展动因及轨迹,并指出“过渡时期”理论是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所产生的必然结论,同时批判了斯大林对“过渡时期”理论的歪曲。此外,对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政权的问题,不破哲三提出了新的思索,他否定了通常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认为“无产阶级执政”的论断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方法,无产阶级与其他各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治体制等方面更能体现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本意。第三,不破哲三对马克思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的新探求。在不破哲三眼中,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存在着“一种空白”,即没能对经济危机的问题作出深刻的讨论,未能说明经济危机由可能变为现实的缘由,未能阐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周期性地打破社会再生产的均衡条件的。因此,他以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文献,特别是手稿和笔记等为研究素材,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以再生产理论为根基探明了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机制所在。第四,不破哲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思考。不破哲三解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阐述,并透析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首次挑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他还思考了当前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防止腐败与官僚主义、人民监督与人民自律、环境保护与防治污染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同时结合日本国情,阐明了日本共产党将积极推动在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孕育社会主义市场,从而最终在经济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目标。第五,不破哲三的21世纪时代观及对日本实现社会主义的展望。不破哲三在认识当今世界新局势的基础上指出,21世纪将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上由资本主义体制向社会主义体制过渡的重要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所论证的“两个必然”将在21世纪得到实现。他还针对列宁对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的理解提出了质疑,认为列宁的“阶段论”以及以分配方式作为高低阶段的标识是对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的误读。此外,不破哲三明确了日本的未来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并阐明了日本共产党将通过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变革和政治上的寻求国民多数支持的民主改革来达成未来社会的具体实现路径。总之,不破哲三以“科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个方面做出了解析: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概念做出了新的诠释;明晰了“无产阶级执政”的新观点;在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危机理论的集合中揭示了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机制;发现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价值,明确了市场社会主义的方向;对21世纪的世界及日本做出了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描述一般的展望。不破哲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析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初步构成了不破哲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二、新世纪·新变化:日本共产党新党章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新变化:日本共产党新党章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共产党的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4.3 不足 |
第2章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共产党的组织与行动 |
2.1 冷战结束以后日共的机构设置 |
2.1.1 中央机构 |
2.1.2 地方与基层结构 |
2.2 冷战结束以后日共的组织发展 |
2.2.1 重新定义民主集中组织原则 |
2.2.2 提高基层支部吸引力增加党员活跃度 |
2.2.3 调整党员结构 |
2.3 冷战结束以后日共的议会行动 |
2.3.1 20 世纪90 年代日共的议会行动 |
2.3.2 21 世纪日共的议会行动 |
2.3.3 议会行动艰难行进的原因 |
第3章 冷战结束后日本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 |
3.1 冷战结束后日共理论的发展 |
3.1.1 重申社会主义政党性质和最终目标 |
3.1.2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立场 |
3.1.3 提出资本主义框架下的民主革命论 |
3.1.4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和平外交论 |
3.2 冷战结束后日共的政策调整 |
3.2.1 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 |
3.2.2 柔软对待天皇制、日美安保体系和自卫队 |
3.2.3 反对修改和平宪法 |
3.3 冷战结束后日共理论与政策的得与失 |
3.3.1 理论发展与政策调整之所得 |
3.3.2 理论发展与政策调整之所失 |
第4章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共产党政党建设的影响 |
4.1 对于日本政坛的影响 |
4.1.1 对日本政府外交具有辅助作用 |
4.1.2 .对保守势力政权具有牵制作用 |
4.1.3 是日本政坛的革新力量和批判者 |
4.2 对中日两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影响 |
4.2.1 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拉进两党关系 |
4.2.2 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共同需求促进两党交流 |
4.2.3 党际互动的深入发展推动两党共同进步 |
4.3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
4.3.1 拓张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视野 |
4.3.2 提供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路径 |
4.3.3 表达未来社会主义的未定设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录 |
(2)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
第一节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国际环境 |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低潮中奋进 |
二、中国应对危机取得积极成效 |
三、美国实施重返亚太再平衡战略 |
第二节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国内环境 |
一、经济持续低迷 |
二、政治右倾化加剧 |
第二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的基本主张 |
第一节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探析 |
一、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剖析 |
二、对日本政府救市措施的批判 |
三、探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张 |
第二节 提出建立国民联合政府构想 |
一、“国民联合政府”构想的提出 |
二、“国民联合政府”构想实现的基础 |
三、“国民联合政府”构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一、摆脱对美从属状态,构建平等外交关系 |
二、坚持党际“三原则”调整党际交往中心 |
三、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东北亚问题 |
第三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的主要举措 |
第一节 调整选举策略实现议会选举目标 |
一、制定切合民意的选举纲领 |
二、“在野党统一战线”成为日后重要的选举策略 |
三、发挥基层支部作用,争取中产阶级支持 |
第二节 推进“国民联合政府”构想实现的斗争 |
一、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 |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三、充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
第三节 反对冲绳基地搬迁的斗争 |
一、议会外联系群众的斗争 |
二、以议会选举为中心的斗争 |
第四章 日本共产党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
第一节 日本共产党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 |
一、作为革新力量的代表,赢得更多选民支持 |
二、拓宽对外交流,提升国际形象 |
三、统一战线初见成效,为实现目标奠定基础 |
第二节 日本共产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右翼势力打压,日共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
二、保守势力占据上风,日共发展空间受限 |
三、党势处于弱势地位,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
第三节 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前景 |
第五章 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探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
第二节 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三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第四节 强化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日本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战略演变 |
2.1 二战前的日本社会与日本共产党 |
2.1.1 日本共产党诞生 |
2.1.2 日共成立初期的斗争 |
2.1.3 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 |
2.2 二战后日本的社会重建与发展中的日本共产党 |
2.2.1 战后日共的重建 |
2.2.2 从分裂混乱到统一成熟 |
2.2.3 20世纪后半期日共的发展 |
2.3 新时期的日本共产党 |
2.3.1 进入不破哲三时期的日共 |
2.3.2 新世纪初的日共党在章和党纲上的大调整 |
2.3.3 志位和夫领导下日共“建设性参与的反对党”的新定位 |
第3章 日本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新探索 |
3.1 日本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确立与流变 |
3.1.1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初步确立 |
3.1.2 以“科学社会主义”替代“马克思列宁主义” |
3.1.3 日本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日本化的新认识 |
3.2 日本共产党奋斗目标的确立与新调整 |
3.2.1 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确立 |
3.2.2 信奉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 |
3.2.3 突破“两个阶段”论,建设真正平等自由的共同社会 |
3.3 斗争方式从暴力革命到议会斗争的转变 |
3.3.1 对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在认识 |
3.3.2 日共的人民议会主义与民主联合政府思想 |
3.3.3 走向社会主义的民主改革道路 |
3.4 日共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特殊性的理论探索 |
3.4.1 对马克思列宁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研究 |
3.4.2 日共对日本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思考 |
第4章 日本共产党建党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4.1 严密有序的政治与组织建设 |
4.1.1 强化以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 |
4.1.2 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
4.1.3 “开放门户”扩大党的社会基础 |
4.2 加强提升日共形象的作风建设 |
4.2.1 重视党风建设的悠久历史教育 |
4.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党风建设具体方式 |
4.2.3 践行规范有序的财政制度保障党的廉洁性 |
第5章 日共对日苏党际关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反思.. |
5.1 日共对日苏党际关系问题的理论反思 |
5.1.1 苏共指导下的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党的关系 |
5.1.2 苏联指导下的共产国际对日共的组建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
5.1.3 苏共对日共事务的干涉 |
5.1.4 对苏共领导不力导致苏联解体的理论反思 |
5.2 日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认识与政策建议 |
5.2.1 对21世纪世界总体形势与总体状态的认知 |
5.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与政策建议 |
第6章 新世纪日共关于日本政治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主张 |
6.1 新世纪日本共产党自我政治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6.1.1 明确日本共产党在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 |
6.1.2 抓住日本经济困局下党势的政治发展机遇 |
6.2 日共对解决日本政治敏感问题的态度及政策选择 |
6.2.1 反对军国主义选择和平发展道路 |
6.2.2 日本国家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方向 |
6.2.3 发展日美战略关系的方向与政策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难点 |
1.4.2 研究的尝试性创新点 |
第2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2.1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国际背景 |
2.1.2 国内背景 |
2.2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 |
2.2.2 意大利本土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
2.2.3 其他理论家的政治思想 |
2.3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
2.3.1 顽强刚毅的个性使葛兰西勇于坚守革命信念 |
2.3.2 求真务实的作风使葛兰西善于掌控革命时局 |
2.3.3 心系人民的情怀使葛兰西牢记自身所负使命 |
2.3.4 追求平等的意识使葛兰西注重党内民主建设 |
2.3.5 独立探索的精神使葛兰西重视党的创新发展 |
第3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分期考察 |
3.1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历史分期的必要性 |
3.1.1 局部性研究的需要 |
3.1.2 整体性研究的需要 |
3.1.3 比较性研究的需要 |
3.2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历史分期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
3.2.1 历史分期的标准 |
3.2.2 历史分期的原则 |
3.2.3 历史分期的方法 |
3.3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分期 |
3.3.1 孕育时期(1906—1913) |
3.3.2 萌芽时期(1914—1916) |
3.3.3 形成时期(1917—1921) |
3.3.4 发展时期(1922—1926) |
3.3.5 成熟时期(1927—1937) |
第4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党的基本性质:“现代君主” |
4.1.1 从“君主”到“现代君主” |
4.1.2 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
4.1.3 党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 |
4.1.4 党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
4.2 党的意识形态:“实践哲学” |
4.2.1 “实践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 |
4.2.2 对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的批判 |
4.2.3 提高全党政治理论水平 |
4.3 党的基本任务:争夺领导权 |
4.3.1 “领导权”概念的总体性意蕴 |
4.3.2 文化领导权是党争夺领导权的前提 |
4.3.3 政治领导权是党争夺领导权的目标 |
4.3.4 经济领导权是党争夺领导权的基础 |
4.3.5 培养无产阶级“‘有机的’知识分子” |
4.4 党的组织原则:“‘有机的’民主集中制” |
4.4.1 对官僚主义集中制的批判 |
4.4.2 民主集中制的“有机性” |
4.4.3 “有弹性的”民主集中制 |
4.5 党的革命战略:“阵地战” |
4.5.1 “阵地战”与“运动战”的区别与联系 |
4.5.2 市民社会是“阵地战”思想建构的基础 |
4.5.3 “阵地战”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文化领导权 |
4.6 党的斗争策略:建立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
4.6.1 对“左”倾宗派主义的批判 |
4.6.2 “自愿”的同意是建构统一战线的政治心理基础 |
4.6.3 统一战线是党的全部活动的综合准则 |
4.7 党际关系原则:独立自主 |
4.7.1 对党际关系处理中几种错误倾向的批判 |
4.7.2 自主而团结地发展与社会党的关系 |
4.7.3 正确处理国际主义与民族特殊性的关系 |
第5章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评析 |
5.1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主要特点 |
5.1.1 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与政治立场 |
5.1.2 坚持“绝对的历史主义”原则 |
5.1.3 研究重心由经济基础移向上层建筑 |
5.1.4 呈现出“总体性”的逻辑主线 |
5.2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贡献 |
5.2.1 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
5.2.2 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
5.2.3 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 |
5.2.4 为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及左翼运动提供了参考 |
5.3 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历史局限 |
5.3.1 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命题的理解较为偏颇 |
5.3.2 过于强调上层建筑作用导致对经济基础作用重视不足 |
5.3.3 对无产阶级政党相关问题的探索构想多于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附录 D 葛兰西政党思想源流简图 |
附录 E 葛兰西的革命足迹 |
致谢 |
(5)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的探索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综述与界定 |
(三)当前学术界研究综述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一、日本共产党的探索进程 |
(一)日本共产党的成立 |
(二)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的探索与斗争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上独立自主的探索道路 |
二、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理论上的探索与发展 |
(一)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国际环境 |
(二)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国内环境 |
(三)基本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
(四)基本政策主张上的新变化 |
(五)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 |
三、冷战后日本共产党实践上的新挑战 |
(一)以议会选举为中心的实践路线 |
(二)具体议题上与自民党的不懈斗争 |
(三)日本共产党实践探索的特点 |
四、当代日本共产党的新探索 |
(一)日本共产党坚守与发展的原因探析 |
(二)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美国共产党三十大新党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1.1 选题目的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0.4 本文创新之处 |
1 美国共产党发展及其党章修订的历程 |
1.1 美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
1.1.1 美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19年—1928年) |
1.1.2 美国共产党的高潮期(1929年—1945年) |
1.1.3 美国共产党的低潮期(1945年—1969年) |
1.1.4 美国共产党的恢复期(1970年—1989年) |
1.1.5 世纪之交后的复苏期(1989年—至今) |
1.2 美国共产党党章修订历程 |
1.2.1 二十世纪美国共产党党章的修订历程 |
1.2.2 二十一世纪美国共产党党章的修订历程 |
2 美国共产党三十大修改党章的背景 |
2.1 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 |
2.1.1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多极化带来的诸多全球性问题 |
2.1.2 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 |
2.1.3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对各国共产党提出新的要求 |
2.2 严峻的国内形势 |
2.2.1 从金融危机中不断恢复的美国 |
2.2.2 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导致社会运动的涌现 |
2.2.3 美国社会无法根除的顽疾——种族问题 |
3 三十大新党章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的变化 |
3.1 三十大新党章的主要内容 |
3.1.1 指导思想 |
3.1.2 党的性质 |
3.1.3 组织机构 |
3.1.4 组织纪律 |
3.2 三十大新党章突出的变化 |
3.2.1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引入三十大新党章中 |
3.2.2 努力扩大党员队伍 |
3.2.3 美国共产党完善社会主义构想 |
4 评析美国共产党三十大新党章 |
4.1 三十大新党章体现了美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 |
4.1.1 根据国情的变化调整和完善党的主张 |
4.1.2 依据党情的变动改变党的策略 |
4.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美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4.2 美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 |
4.2.1 思想领域的挑战 |
4.2.2 组织建设的挑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日本共产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日本共产党反战的研究 |
二、关于中日两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日本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研究 |
(一) 关于日本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方面 |
1. 日本共产党建党研究。 |
2. 日本共产党发展策略研究。 |
3. 日本共产党发展前景研究。 |
(二)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章、党纲的研究 |
(三)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建的研究 |
(四) 关于日本共产党理论探索的研究 |
(五) 关于日本共产党在日本国内影响力的研究 |
四、几点总结与反思 |
(8)二战后日本阶级结构的变化及日共的调适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关于自二战以来日本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方面的研究 |
2、关于二战后日共所进行的理论调整方面的研究 |
3、关于以阶级视角来分析一国政党的理论调整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一、二战后日本阶级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化特征 |
(一) 资产阶级 |
1、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
2、管理方式由统治趋向合作 |
(二) 工人阶级 |
1、工人阶级内部结构日益分化 |
2、相对贫困扩大化 |
(三) 中产阶级 |
1、中产阶级的队伍日趋壮大 |
2、中流意识的泛化 |
(四) 其他社会阶层 |
1、农民 |
2、妇女 |
3、青年 |
4、老年人 |
5、移民 |
二、日本阶级结构的变化给日本共产党带来的挑战 |
(一) 日共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差强人意 |
1、资产阶级利用自身强大的影响力以排挤日共的生存空间 |
2、资产阶级管理方式的变化使日共缺少工会组织的有力支持 |
(二) 日共的社会基础模糊不清 |
1、工人内部的分层化使日共传统的阶级基础不断萎缩 |
2、其他社会阶层的变化使日共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
(三) 中产阶级的扩大化和中流意识的泛化使日共的革命主张曲高和寡 |
三、二战后日本阶级结构变化下日共的调适与应对 |
(一) 在党的性质上,由工人阶级政党转向群众性政党 |
(二) 在党的组织原则上,民主集中制由强调“集中”转而注重“民主” |
(三) 日共的思想日益呈现出包容开放的新特征 |
1、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由“马克思列宁主义”转为“科学社会主义” |
2、在党的意识形态方面,日共奉行“无国家哲学”论 |
3、在思想宣传方式上,从以“机关报”为主到宣传方式日益多元化 |
(四) 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认识方面,强调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民主改革 |
1、在党的斗争策略、方式上,由“暴力革命”转向“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改革” |
2、在党的奋斗目标上,由“民主联合政府”转向“国民联合政府” |
3、在经济制度上,由“国有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
(五) 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进一步扩大党的队伍 |
1、修改、简化党员的入党、退党等的程序 |
2、扩大党对青年的吸引力 |
3、赢得更多妇女的支持 |
4、扩大党在农民中的影响力 |
5、坚持为老年人谋福利 |
6、积极维护移民工人的权利 |
四、对日共应对日本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的评价 |
(一) 日共取得的成就 |
1、日共党势有所增加 |
2、日共对执政党的牵制作用持续增强 |
(二) 日共存在的问题 |
1、党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
2、面临由传统共产党色彩向社会民主党色彩转变的危险 |
(三) 日共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
一、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理论 |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无产阶级”执政思想 |
(三)列宁的“执政”理论 |
二、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
(一)日本的现实国情 |
(二)日本共产党的经验教训 |
第二章 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革命手段上的“人民议会主义”论 |
(一)“人民议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
(二)“人民议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
二、政治制度上的“工人阶级政权”论 |
(一)建立“工人阶级政权” |
(二)实行多党制和政权交替制度 |
三、经济制度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产生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
四、国际政策上的“独立自主”论 |
(一)“独立自主”论的主要内容 |
(二)日本共产党与苏、中两党关系 |
(三)国际政策上的经验教训 |
第三章 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
一、对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影响 |
(一)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视野 |
(二)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方式 |
(三)对未来社会主义设想 |
二、对日本共产党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活动的影响 |
(一)日本共产党纲领路线的调整 |
(二)日本共产党未来走向 |
三、对中日两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影响 |
(一)两党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
(二)增进两党在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交流 |
(三)两党站在同一战线共同增进两国人民情感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科学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 ——不破哲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不破哲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础性问题的新探索 |
2.1 不破哲三对“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思考 |
2.1.1 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 |
2.1.2“科学视角”的科学社会主义 |
2.2 不破哲三对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新阐释 |
2.2.1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价值 |
2.2.2 辩证的方法论及其在政治上的现实价值 |
2.3 不破哲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探索 |
2.3.1 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及“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 |
2.3.2 对列宁关于社会经济形态观点的辨析 |
2.3.3 对“经济基础”说的理论辨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破哲三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新思索 |
3.1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初步形成 |
3.1.1 马克思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革命家的初步转变 |
3.1.2 《共产党宣言》中革命理论的发展 |
3.1.3 1848年各国革命实践中革命论的提升 |
3.2 欧洲革命后各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 |
3.2.1 法兰西第二帝国与国家论 |
3.2.2 德国的统一与波拿巴主义 |
3.2.3 英国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化 |
3.2.4 美国南北战争 |
3.3 国际工人组织及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飞跃 |
3.3.1 第一国际与马克思主义革命论 |
3.3.2 巴黎公社与国家机器 |
3.3.3 第二国际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3.3.4 工人阶级政党的议会斗争与多数人革命理论 |
3.4 不破哲三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思想的新理解 |
3.4.1“过渡期”理论的产生、发展与确立 |
3.4.2 不破哲三对斯大林歪曲“过渡期”理论的批判 |
3.5 不破哲三对“无产阶级执政”问题的思索与理论创新 |
3.5.1 对“无产阶级执政”的思考 |
3.5.2 无产阶级执政与革命的方法问题 |
3.5.3 无产阶级执政和其他各阶级的关系问题 |
3.5.4 无产阶级执政与民主共和制的政治体制 |
3.5.5 无产阶级执政理论与日本共产党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破哲三对马克思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的新探求 |
4.1 不破哲三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探索 |
4.1.1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可能性理论的初探 |
4.1.2 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到动态发展 |
4.1.3 判断经济危机存在的依据 |
4.1.4 资本主义内部诸矛盾与经济危机 |
4.1.5 作为经济危机根源的生产与消费的根本矛盾 |
4.2 不破哲三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探求 |
4.2.1 关于再生产理论的最初命题 |
4.2.2 三次探索攻克简单再生产 |
4.2.3 进军扩大再生产 |
4.3 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危机理论的结合 |
4.3.1 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的最初关联 |
4.3.2 扩大再生产中显露出经济危机的基础 |
4.3.3 再生产的独立化与经济危机 |
4.3.4 信用制度与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
4.3.5 商人资本与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破哲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思考 |
5.1 不破哲三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反思 |
5.1.1 新经济政策前俄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
5.1.2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发展与确立 |
5.1.3 新经济政策的后续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
5.2 不破哲三对中国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索 |
5.2.1 不破哲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建议 |
5.2.2 不破哲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 |
5.3 日本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
5.3.1 主张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探阶段 |
5.3.2 提出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深化阶段 |
5.3.3 确立资本主义中孕育社会主义市场的方针的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6 章不破哲三的21世纪时代观及对日本实现社会主义的展望 |
6.1 不破哲三的21世纪时代观 |
6.1.1 不破哲三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新认识 |
6.1.2 探究资本主义制度存亡的新时代 |
6.1.3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
6.2 马克思的未来社会论与对日本未来的展望 |
6.2.1 对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新理解 |
6.2.2 对日本未来社会的展望及具体实现路径的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新世纪·新变化:日本共产党新党章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共产党的政党建设研究[D]. 邓粲.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2]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 史帅瑜.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日本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刘展旭. 吉林大学, 2019(10)
- [4]葛兰西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研究[D]. 陈锐. 湖南大学, 2019(07)
- [5]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的探索与发展[D]. 尹倩.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美国共产党三十大新党章研究[D]. 陈佳丽. 辽宁大学, 2018(04)
- [7]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日本共产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谢忠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05)
- [8]二战后日本阶级结构的变化及日共的调适与应对[D]. 吴立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9]不破哲三“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王婷.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3)
- [10]“科学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 ——不破哲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刘艳玲. 吉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