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道高二赛题的统一解法(高二、高三)(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彦[1](2020)在《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作为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推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了中学数学正高级教师蔡玉书老师作为数学名师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旨在探索影响蔡玉书老师名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或启示.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涵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基于研究问题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梳理已有研究结果.其次笔者利用见习之便,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蔡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科研和竞赛等工作.然后围绕研究问题制定访谈提纲,通过对蔡老师的访谈深入了解蔡老师名师专业发展之路.最后对以上所有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蔡老师的名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影响数学名师蔡玉书老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①具有崇高的教育理念;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③具有坚定的科研信念;④坚持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2)对青年教师有三点启示:①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②学会科研、合理科研;③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陈杰双[2](2020)在《SOLO理论下高中生数学知识理解水平调查研究 ——以《圆与方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版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过程性评价不容忽视。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以层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可以为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提供一个通用的模板,所以教师可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过程性评价。众所周知,圆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由于圆知识的特殊性,多数教师不重视圆的教学,给学生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文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中生圆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行调查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SOLO分类理论及圆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其次,依据SOLO分类理论制定圆与方程理解水平层次表,改编出一套具有层次梯度的测试卷,通过测试卷法和案例分析法了解学生圆知识的理解水平现状。然后,通过访谈调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进一步区分易错点、难点等。最后,将SOLO分类理论的五种思维理解水平划分成学习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具体分析学生每个学习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学生对圆知识的总体理解呈中等水平,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层级有待提高。分析结果可知,处于低思维水平阶段的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定义由来模糊;处于中思维水平阶段的学生过度反复操练,实质理解不足;处于高思维水平阶段的学生解题思维僵化,缺乏反思精神。据此,本论文建构相应的对策,即低思维水平阶段的学生需注重基础知识,把握核心内容;中思维水平阶段的学生需加强知识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高思维水平阶段的学生需注重个人能力培养,提升数学素养。
汪晓晓[3](2020)在《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基于SOLO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指既可用数学式、也可用图形来表达的物理知识,能灵活转变及应用,并且结合这两种形式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发现最佳解决途径和表达方式。在高考考纲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能力。但从有限的研究来看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情况不太理想。为了探究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本文计划从高考试题和测评两方面开展研究,为物理教学和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为了保证整个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阐明“数形结合”与“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概念,并将SOLO理论运用到数形结合中实现思维可视化,为后续的考察和测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近三年高考试题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从数形结合能力考察最高能力水平、所占分值最高的能力水平两方面展开。总体上看,随着年份的增加高校对于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要求呈现上升的趋势,甚至要达到E水平,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要求也达到R2水平。在分析高考题数形结合能力的基础上,再对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调查,编制一份测试卷,探寻高中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发展状况。本研究针对高一和高二学生展开调查,利用Rasch模型对试卷的信效度分析。从对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数据分析得出,高二年级数形结合能力要比高一年级强,两年级存在显着差异,但主要集中在M水平,但高一年级更倾向于M水平以下的水平。虽然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增加但是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从他们的答题情况上来看不能很好地将各部分知识结合分析的原因在于其未能理解函数图像所表达的含义,所以大部分学生停留在M水平。除了R水平,在E水平中学生表现较差的原因在于未能把握图形的特征。从性别上看,男女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存在差异,男生要强于女生
杨南南[4](2020)在《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时代要求与17版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而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升刚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屡错屡犯”的现象相当普遍,本研究从元认知理论切入,分别测量了排名靠前、排名中等、排名靠后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和物理错题成因,并结合这两个调查统计,诊断分析出三类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最后针对三类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提出了以降低出错率、优化物理元认知水平为目的的教学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据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明确了物理元认知水平可分为3个维度和9个子维度。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年级125名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物理错题成因进行了调查。一方面,通过对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与物理成绩排名呈正相关;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体验普遍偏低,尤其是情感体验子维度的得分更低;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学生的物理元认知知识维度偏低;排名靠后学生的物理元认知监控维度得分最低等。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调查,诊断分析出三类学生的错题成因普遍表现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其中排名靠前学生在简单题目的审题上不够重视;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学生在物理思维方面有待提升等。第三部分是基于元认知理论,并结合归因理论和试误学习理论,针对三类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诊断,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优化的教学建议。排名靠前学生应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注重深入反思,提升物理元认知监控能力。排名中等学生应提升审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弱化思维定势负迁移。排名靠后学生应激发物理学习动机;夯实物理基础;提升物理思维能力。之后,笔者进行了教学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第四部分对本课题研究的结论、不足及前景进行了阐述。
《数学通讯》编辑部[5](2017)在《2016年(第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文中指出为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支持中学生开展数学论文写作这一活动,我刊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开展了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写作竞赛.2016年(第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来稿踊跃.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出特等奖5篇,一等奖60篇,二等奖282篇,现将获奖论文公布如下(同等奖次排名不分先后).
崔锦[6](2017)在《高中数列教学及解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与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数列教学与解题的研究一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数列的教学与研究都应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这篇论文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与课堂观察,分析了数列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主要对高中数列教学与解题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论:在教学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知识结构特点和本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列知识体系,体会数列内部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奠定基础;合理融入数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解题方面,应分析清楚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如何将题目条件为我所用、题中涉及何种解题技巧、渗透何种解题思想,重视解题的思维过程;加强数学运算能力,养成严谨的解题习惯;解题训练应对题型分类,加强题组教学,尽量避免使用题海战术;解题中深化数列与其他知识之间迁移能力的培养。
《数学通讯》编辑部[7](2015)在《2014年(第十四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文中提出为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支持中学生开展数学论文写作这一活动,我刊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开展了十四届高中生数学论文写作竞赛,2014年(第十四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来稿踊跃,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出特等奖5篇,一等奖35篇,二等奖140篇,现将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公布如下(同等奖次排名不分先后)。
叶诚理[8](2009)在《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逐步展开,数学竞赛也开启了新的篇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数学竞赛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作者在高中一线教学,怀着对竞赛数学浓厚的兴趣,密切关注数学竞赛的发展,积极探求竞赛数学教与学的方法与规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数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出发,透过新课程的视角,探寻竞赛数学与与新课程数学的联系,比如与高考、高等数学的关系;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研究数学竞赛活动与日常数学教学的内在联系,比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的关系.本文将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与数学竞赛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探讨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竞赛活动中,以提高参赛者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并对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周银霞[9](2008)在《新课程中孙子定理的教育功能》文中提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学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增加一些数学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研究孙子定理的教育功能前,我重点研究了中国的大衍求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撰写了一篇《例说大衍求一术》文章,发表在《中学数学月刊》的2008年的第五期上。本研究将从教科书中新增内容“算法”的角度,将我国古代的“孙子定理”这个辉煌成就介绍给学生,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算法,使学生对算法的特征有更清楚的认识,可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思想,并让学生从此定理中体会古人的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态度,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本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孙子定理相关史料综述,通过史料中古人对孙子定理的研究历程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第三部分是孙子定理数学原理的研究与其教育功能。通过对孙子定理数学原理的研究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第四部分是研究的结果与讨论。从数学原理中得到此定理在数学竞赛中的一些应用,并给出此定理在生活以及当代密码中的应用,从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部分是教学建议。笔者通过对本市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给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
蔡琳[10](2008)在《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然。众所周知,国外60年代至70年代的“新数”运动虽然在轰轰烈烈中开始,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下子把太多的新的东西塞到中学,使老师和学生感到突如其来,难以接受。而数学奥林匹克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活动,不仅能发现和培养人才,而且有助于数学的普及,对于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从内容、思想方法到教师的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必会对数学奥林匹克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推进数学奥林匹克向前发展及为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持。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等。第二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分析,评述了我国和国外部分国家不同时期数学课程改革的面貌。接下来的第三章简述了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及其试题的演变,并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第四章研究了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结合案例,系统地研究了数学奥林匹克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了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以及详细分析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是如何普及到中学数学中的。本文的第六章探讨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奥林匹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二、几道高二赛题的统一解法(高二、高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道高二赛题的统一解法(高二、高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 |
1.2 课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师专业发展 |
2.1.2 名师教师 |
2.1.3 正高级教师 |
2.1.4 特级教师 |
2.1.5 数学名师——蔡玉书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2.2.2 名师相关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问题 |
3.4 研究重点和难点 |
3.4.1 研究重点 |
3.4.2 研究难点 |
第4章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数学教育理念 |
4.1.1 数学观 |
4.1.2 数学教学观 |
4.2 数学教学工作 |
4.2.1 专业基础 |
4.2.2 教学能力 |
4.2.3 教学设计 |
4.2.4 教学特色 |
4.3 科研工作 |
4.3.1 论文与专着 |
4.3.2 课题与项目 |
4.3.3 名师工作室 |
4.4 竞赛工作 |
4.4.1 教练工作 |
4.4.2 学生成绩 |
4.5 小结 |
4.5.1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
4.5.2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
第5章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1 访谈目的及提纲 |
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2.1 访谈结果 |
5.2.2 归纳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1.1 崇高的教育理念 |
6.1.2 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 |
6.1.3 坚定的科研信念 |
6.1.4 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 |
6.2 对青年教师的启示 |
6.2.1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 |
6.2.2 学会科研,合理科研 |
6.2.3 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蔡玉书老师大事记 |
附录B 蔡玉书老师的科研论着汇总 |
致谢 |
(2)SOLO理论下高中生数学知识理解水平调查研究 ——以《圆与方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
2.1.2 与圆相关的研究现状 |
2.1.3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SOLO分类理论 |
2.2.2 数学理解模式 |
第三章 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 调查工具的制定 |
3.2.1 测试试卷的编制 |
3.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 调查的实施过程 |
3.3.1 预测试 |
3.3.2 测试卷的优化 |
3.3.3 正式测试 |
3.4 数据的编码与说明 |
第四章 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4.1 学生测试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4.1.1 圆的方程理解水平分析 |
4.1.2 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理解水平分析 |
4.1.3 圆与圆位置关系理解水平分析 |
4.1.4 圆的综合应用的理解水平分析 |
4.2 学生访谈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4.3 教师访谈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圆与方程理解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策略 |
5.1 各思维水平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低思维水平阶段——知识掌握不牢,定义由来模糊 |
5.1.2 中思维水平阶段——过度反复操练,实质理解不足 |
5.1.3 高思维水平阶段——解题思维僵化,缺少反思精神 |
5.2 促进思维水平发展的圆教学策略 |
5.2.1 低思维水平阶段——注重基础知识,把握核心内容 |
5.2.2 中思维水平阶段——加强知识联系,渗透数学思想 |
5.2.3 高思维水平阶段——注重能力培养,提升数学素养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2015-2019 年高考(理)有关圆知识的考查情况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圆与方程测试卷(预) |
附录5 圆与方程测试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基于SOLO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数形结合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理论研究 |
3.1 数形结合理论研究 |
3.2 基于SOLO理论的数形结合能力的分层研究 |
第四章 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
4.1 2017 年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
4.2 2018 年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
4.3 2019 年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 |
4.4 近三年高考数形结合能力考察整体分析 |
第五章 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调查 |
5.1 调查目的 |
5.2 调查方法 |
5.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5.4 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调查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思考 |
6.3 研究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问题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试误学习理论 |
2.1.2 归因理论 |
2.1.3 元认知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错题 |
2.2.2 物理元认知水平 |
第3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调查 |
3.1 调查的目的 |
3.2 调查的对象 |
3.3 调查的方法 |
3.4 高二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调查结果数据 |
3.4.3 调查结果分析 |
3.4.4 调查结果总结 |
3.5 定量分析高二物理错题成因的研究内容与过程 |
3.5.1 研究准备 |
3.5.2 调查结果数据与分析 |
3.5.3 调查结果总结 |
第4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1 排名靠前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1.1 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
4.1.2 思考不够细致和全面 |
4.2 排名中等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2.1 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
4.2.2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
4.2.3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偏弱 |
4.2.4 物理计算的“数学化”倾向 |
4.3 排名靠后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3.1 审题能力亟需提高 |
4.3.2 物理思维能力偏差 |
4.3.3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 |
第5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1 排名靠前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1.1 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
5.1.2 注重深入反思意识的培养,提升物理元认知监控能力 |
5.2 排名中等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2.1 字斟句酌,提升审题能力 |
5.2.2 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5.2.3 重视解题过程分析,弱化思维定势负迁移 |
5.3 排名靠后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3.1 合理归因,激发学习物理动机 |
5.3.2 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奠定物理学习能力之基 |
5.3.3 以“问题解决”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
5.4 教学案例 |
5.4.1 测验、校本练习《电路》的典型错题分析教案 |
5.4.2 教学案例分析 |
5.4.3 评价与反思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6.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数列教学及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列学习的重要性 |
1.1.2 数列在高考中的演进 |
1.1.3 数列在高中数学教学及高考中的地位 |
1.1.3.1 教材中的数列 |
1.1.3.2 《课标》中数列的内容及要求 |
1.1.3.3 《2016 年高中数学考试大纲》中数列的考查内容及要求 |
1.1.3.4 数列知识在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中的分布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数列 |
1.2.2 数学教学 |
1.2.3 数学教学设计 |
1.2.4 解题策略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 |
2.2 数列教学与解题的研究现状 |
2.2.1 数列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2 数列解题的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学习迁移理论 |
3.1.1 学习迁移的概念 |
3.1.2 迁移的分类 |
3.1.3 学习迁移理论的历史演进 |
3.1.4 数学学习迁移对数列学习的意义 |
3.2 HPM理论 |
3.2.1 HPM概述 |
3.2.2 HPM理论 |
3.2.3 HPM理论在数列教学中的应用 |
3.2.3.1 教材中的数学史呈现方式 |
3.2.3.2 数学史对数列教学的意义 |
3.3 学习迁移理论和HPM理论结合后对数列教学的意义 |
3.3.1 两种理论在数列学习中结合的可行性 |
3.3.2 两种理论在数列学习中的操作流程 |
3.4 波利亚解题理论 |
3.4.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
3.4.2 波利亚解题理论对数列解题能力培养的意义 |
3.5 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2.4 课堂观察法 |
4.2.5 案例研究法 |
4.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4.4 研究伦理 |
4.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6 小结 |
第5章 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
5.1 学习迁移和数学史在高中数列学习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
5.1.1 调查问卷设计 |
5.1.2 实施调查 |
5.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5.2 对高中数学教师数列教学(学生学习)及解题的访谈研究 |
5.2.1 访谈设计 |
5.2.2 实施访谈 |
5.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2.3.1 教师访谈结果 |
5.2.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2.3.3 学生访谈结果 |
5.2.3.4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3 课堂观察 |
5.4 调查结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数列教学及解题的策略分析 |
6.1 数列教学策略分析 |
6.1.1 新授课教学策略 |
6.1.2 习题课教学策略 |
6.2 数列解题策略分析 |
6.2.1 常见的数列问题 |
6.2.2 数列问题的解题策略 |
6.2.2.1 牢牢掌握等差(比)数列的性质、“基本量”等基础知识 |
6.2.2.2 熟练掌握数列求通项的基本方法 |
6.2.2.3 理解并掌握数列求和的一些基本方法 |
6.2.2.4 关注数列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迁移应用 |
6.3 数列学习策略分析 |
6.3.1 基础知识学习 |
6.3.2 解题能力的培养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习迁移和数学史在高中数列学习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学竞赛的历史及现状 |
1.2 数学竞赛教与学的研究现状与文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意义、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竞赛数学 |
2.1 竞赛数学的理论基础 |
2.2 竞赛数学内容与新课程数学课程的联系 |
2.3 竞赛数学与高考数学 |
2.4 高观点下的竞赛数学 |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竞赛 |
3.1 数学竞赛与日常教学 |
3.2 数学竞赛与校本课程 |
3.3 数学竞赛与研究性学习 |
3.4 数学竞赛与数学建模 |
3.5 数学竞赛与数学文化 |
第四章 开展数学竞赛的实践 |
4.1 成为一名优秀的奥赛教练员 |
4.2 选拔优秀的苗子 |
4.3 扎扎实实搞好竞赛辅导 |
第五章 数学竞赛的问卷调查 |
5.1 问卷调查的内容 |
5.2 问卷调查的分析 |
5.3 问卷调查的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课程中孙子定理的教育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 |
1.1 我的经历 |
1.2 研究背景 |
1.2.1 新课标下数学史的特殊地位 |
1.2.2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
1.2.3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结合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孙子定理相关史料与背景 |
2.1.1 新标准课程中的叙述 |
2.1.2 《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问题 |
2.1.3 深入浅出讲清数学计算 |
2.1.4 小学参考资料的叙述 |
2.1.5 华罗庚先生的解释 |
2.2 国内外史料上的通俗叙述 |
2.2.1 明代程大位的孙子歌 |
2.2.2 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叙述 |
2.2.3 朝鲜数学家庆善征的叙述 |
2.3 孙子定理的历法背景 |
2.4 孙子定理的史料中渗透的教育功能 |
2.4.1 历法发展需要数学 |
2.4.2 物不知数题的理解 |
2.4.3 史料中渗透的教育价值 |
第三章 孙子定理数学原理的研究与分析 |
3.1 孙子定理现代证明 |
3.1.1 孙子定理两两互素形式 |
3.1.2 孙子定理非两两互素形式 |
3.1.3 孙子定理的现代证明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
3.2 现代数学对剩余定理的叙述 |
3.2.1 高斯对剩余定理的叙述 |
3.2.2 高斯解释的影响 |
3.2.3 唯一的反调 |
3.3 孙子定理的数学原理在中学教学上的功能体现 |
3.3.1 中国的大衍求一术 |
3.3.2 苏教版《数学必修三》叙述 |
3.3.3 数例分析一 |
3.3.4 数例分析二 |
3.3.5 算法的典范 |
第四章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
4.1 孙子定理算法的推广形式中的教育价值 |
4.2 孙子定理在应用中体现的教育功能 |
4.2.1 孙子定理在高中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
4.2.2 孙子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4.2.3 孙子定理在当代密码中的应用 |
第五章 教学建议 |
5.1 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2.1 数学教师要先充实自己的数学史知识 |
5.2.2 教学建议——开设《孙子定理》专题讲座 |
5.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10)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2.1 国外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2.1.1 “培利—克莱因”运动 |
2.1.2 “新数”运动 |
2.1.3 “回到基础” |
2.2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2.2.1 学习外国 |
2.2.2 自主探索 |
2.3 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2.3.1 国外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2.3.2 我国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
3.1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
3.2 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
3.3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的演变 |
3.3.1 数学奥林匹中的染色问题 |
3.3.2 案例:三届国际数学奥林匹试题的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 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 |
4.2 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
4.3 有利于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
4.4 有利于现代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的普及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学奥林匹克促进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5.1 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
5.1.1 “大众数学”基本理念 |
5.1.2 “数学应用能力”理念 |
5.1.3 “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理念 |
5.1.4 “教师角色转换”理念 |
5.1.5 “学习方式”理念 |
5.2 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
5.2.1 数学奥林匹克促使中学数学课程不断更新内容 |
5.2.2 数学奥林匹克是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试验田 |
5.2.3 案例: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成了中学数学教材课后习题 |
5.3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 |
5.3.1 从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到高考试题 |
5.3.2 数学奥林匹克方法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
5.4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 |
5.4.1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
5.4.2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思想与方法 |
5.5 案例: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影响着数学奥林匹克的发展 |
6.1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为数学奥林匹克提供了新的机遇 |
6.2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数学奥林匹克更新内容 |
6.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四、几道高二赛题的统一解法(高二、高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D]. 王素彦. 苏州大学, 2020(02)
- [2]SOLO理论下高中生数学知识理解水平调查研究 ——以《圆与方程》为例[D]. 陈杰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基于SOLO理论的视角[D]. 汪晓晓.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D]. 杨南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2016年(第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J]. 《数学通讯》编辑部. 数学通讯, 2017(05)
- [6]高中数列教学及解题研究[D]. 崔锦.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7]2014年(第十四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J]. 《数学通讯》编辑部. 数学通讯, 2015(05)
- [8]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D]. 叶诚理.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3)
- [9]新课程中孙子定理的教育功能[D]. 周银霞. 苏州大学, 2008(06)
- [10]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D]. 蔡琳. 广州大学, 2008(06)
标签:数学论文; 孙子定理论文; 数形结合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