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DM光通道传送网的保护策略和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董冰润[1](2020)在《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综合保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光传送网作为高速铁路地面基础设施的中枢系统,承担着列车运行过程中信息传递工作,包括状态检测,故障诊断,调度指挥相关工作中的关键信息,当出现故障导致传输中断时,不但将引起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降级工作,也有可能导致列车运行中止,进一步严重影响高速铁路正常的运行秩序。随着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载业务种类及容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光传送网的稳定性与实时性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保证高速铁路光传送网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的保护与恢复技术成为重点研究问题。本篇论文主要研究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链路故障保护方法,重点研究基于不同链路故障场景的光传送网络保护与恢复技术,以满足不同类型业务对稳定性与实时性的要求,提高链路故障场景下网络的生存性及恢复能力。1.本文提出了一种P-Cycle构造启发式优化算法L-Grow(Limited-Grow)。此算法在评价P-Cycle保护质量时充分考虑了构造P-Cycle的实际成本与最大保护能力的比值,通过定义P-Cycle评价指标保护成本比率T完成对构造过程中前K个中间环的选择,使用环选择性合并的方式,严格控制最终构造P-Cycle的数量,提升了P-Cycle的保护质量。在COST239、Small Net两种网络拓扑中的仿真结果表明相同的链路及节点权重下,L-Grow算法在P-Cycle数目、平均保护成本比率、平均先验效率方面均优于目前常用的P-Cycle构造算法Grow算法。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链路故障保护恢复结构P-MLP(Pre-Configured MultiLevel Protection)。针对高速铁路光传送网承载的业务对网络稳定性与实时性要求将多链路故障场景分类。该保护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拓扑的连通性在网络拓扑中预先构造保护结构,并通过MLPRA(P-MLP Protection Routing Algorithm)路由算法为故障链路寻找保护路径以完成恢复。通过COST239、Small Net两种网络拓扑中的仿真结果表明,P-MLP保护结构在双链路故障场景下具备更灵活的保护资源分配方案,可以使用更少的资源成本完成对双链路故障场景的保护,实现对故障链路近乎100%的保护恢复效果,具有较好的保护恢复性能。
董敏[2](2020)在《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链路故障保护恢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担着列车运行控制,调度指挥,状态监测和故障应急处理等工作,保障了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随着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载业务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对于网络的可靠性与实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光传送网络的保护方案已成为铁路通信网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链路故障保护技术。研究重点为基于分域的网络保护方案和空闲容量分配的网络保护方案,满足不同业务场景和拓扑结构下的可靠性与实时性要求,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1)针对目前P-Cycle保护算法在构造扩展圈时,没有考虑链路上未保护工作容量分布,导致构造的P-Cycle质量性能不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扩展边约束的P-Cycle构造算法ERPA(Extended Edge Restriction based P-Cycle Construction Algorithm)。该算法在圈扩展时充分考虑链路上未保护工作容量分布情况,通过引入方差与均值的比值扩展参数P来对扩展圈进行筛选,有效的限制所需要的保护圈个数,提升了圈的性能。该算法在COST239网络拓扑中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保护相同的网络工作容量下,ERPA算法在算法运行时间,实际保护效率,总冗余度,平均保护效能均优于已有的POCA(P-Cycle Optimization Configuration Heuristic Algorithm)算法。(2)针对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跨域保护会带来的时延问题,以及网络保护中构造的P-Cycle过长引起的时延和损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域技术的P-Cycle保护算法DA-ERPA(Division of Area Extended edge Restriction based P-Cycle construction Algorithm)。该算法首先建立ILP模型,将整个光传送网网络拓扑分割成多个区域。然后,对于域间链路和域内链路分别进行P-Cycle保护策略。将DA-ERPA算法与ERPA算法在COST239中进行仿真,选取算法运行时间,P-Cycle平均长度,实际保护效率等参数指标进行验证,证明了保护相同业务请求时,DA-ERPA算法性能更优。(3)针对光传送网络中链路总容量有限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容量分配的P-Cycle保护算法SC-APCA(Spare Capacity Allocation based P-Cycle Construction Algorithm),并与传统CIDA(Capacitated Iterative Design Algorithm)算法进行比较来验证其优越性。SC-APCA算法是建立在每条链路上总容量是一定的基础上。在P-Cycle扩展边的选择时充分考虑链路上空闲容量的分布情况,引入重要参考标准,该值表示扩展圈上空闲容量的均值。通过优先选取空闲容量均值较大的路径进行P-Cycle构造,提升了在空闲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的网络可靠性。该算法在COST239网络拓扑中的仿真结果表明SC-APCA算法可以提升网络可靠性,并降低网络管理压力。
李天雨[3](2020)在《考虑生存性的OTN网中波长转换器的放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OTN光传送网作为下一代骨干传送网的发展方向,充分结合了电域和光域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大容量的传送带宽和多样化的保护策略,切合当下大颗粒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是光网络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在如此大容量、高速率的网络中,网络故障一旦发生,会直接影响大量业务,如果业务不能及时恢复传输,将导致业务中承载的信息大量丢失甚至直接失败,这种情况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OTN网络的生存性成为网络规划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对网络中业务进行生存性保障需要提供额外的冗余资源,增加了网络的组建成本,如何在保障业务生存性的同时减少冗余资源是当下运营商关注的问题。通过在网络中稀疏放置波长转换器,打破波长一致性约束,提高网络的灵活性,节约网络的波道资源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在硕士在读期间,作者参与实验室开发的多个项目,实际编写OTN网络规划与优化软件,根据实际软件的需求,对OTN网络生存性与波长转换器放置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对OTN网络生存性进行研究,明确OTN网络中各种保护技术的分类与实现。研究网络规划中关键的RWA问题,并实现基于业务生存性的波长转换网络中路由与资源分配算法。总结了各种现有研究中对波长转换器放置问题的解决方案。2.根据图的中心性思想,提出了三种考虑生存性和中心性的波长转换器放置的启发式算法,并且在NSFNet网络和US Backbone网络中进行仿真。通过对比三种放置算法与基础算法的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三种启发式算法的可用性。3.在对遗传算法原理和主要构成因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文中实现的启发式算法,设计并实现了考虑生存性的波长转换器放置的遗传算法。在NSFNet网络中进行仿真,并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对网络剩余资源的节约和优化。
杨乃欢[4](2020)在《光网络中拓扑分析及优化策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光网络正在朝着长距离、高带宽的方向飞速演变,这使得光网络故障导致的通信业务中断损失更加巨大,因此,光网络生存性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同时,光网络的生存性以及其他传输性能会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极大影响,且拓扑影响很难在网络运维阶段进行改变。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光网络中拓扑分析与优化策略展开研究,以提高网络的生存性,并降低业务传输距离。本文针对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分别提出了分析指标与优化策略算法。对于物理拓扑,本文提出拓扑收益函数、拓扑成本函数、链路密度、拓扑连通度四个分析指标。其中拓扑收益函数和拓扑成本函数基于节点的度、节点的交换能力和链路长度,评估了物理拓扑中链路的连接方式是否合理;拓扑连通度基于图论中割边集的概念,分析了物理拓扑的连通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物理拓扑优化算法GA-PTOA,算法综合拓扑收益函数和拓扑成本函数,对现有物理拓扑进行合理优化。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理拓扑的联通性,使网络在发生故障时更容易采取保护与恢复策略,从而了提高网络的生存性,同时算法还降低了路由距离,从而减小传输时延。对于逻辑拓扑,因为光网络虚拟化的核心是网络映射问题,所以逻辑拓扑的映射方式直接影响网络的生存性和传输质量。当全网逻辑链路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一致时,映射过程中对物理链路的资源占用越均衡,故障发生时受损的业务就更少,每个业务的风险也就越低,网络的生存性越好。因此,为了提高虚拓扑的生存性,降低路由距离,本文提出了针对虚拓扑的五个分析指标:资源占用方差、资源占用比例、波长独立性函数、路由距离代价函数、平均物理路由距离。其中资源占用方差主要分析虚拓扑映射时资源是否均衡分配;路由距离代价函数和平均物理路由距离用于分析映射时路由距离的合理性。本文还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虚拓扑优化算法GA-VTOA,算法以满足波长独立性原则、路由距离合理、资源占用较为均衡的虚拓扑映射为最终的求解目标,优化了传统遗产算法的交叉及变异过程。仿真结果显示,GA-VTOA算法优化后的虚拓扑映射可以尽可能实现负载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并降低了路由距离,占用更少的资源。
熊壮壮[5](2020)在《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中RWA算法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给高速铁路OTN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作为高速铁路快速、稳定、安全运行的保障,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承担着为列车的运行调度、列车运行状态监测、铁路沿线环境监测、故障应急处理以及各方之间的语音和视频需求等提供业务服务的责任。一旦网络发生故障,导致业务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中断,将会对铁路网络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为了保障OTN网络的平稳、安全的运行,本文结合KSP(K-Shortest Paths,K最短路径)算法和RWA(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提出优化算法。本文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以改善业务进行保护倒换的时间为目的,提出了基于业务快速恢复的FSRA(Fast Service Recovery Algorithm)算法。当网络中链路发生故障后,通过分析网络中业务由工作通路转移到保护通路的保护倒换过程、业务保护倒换所需的时间,改善保护倒换时间。同时,在为业务配置网络资源时,使得配置的工作路径与保护路径不经过相同的节点和链路,提高业务倒换成功概率。将FSRA算法和MTW(Minimum the Total Weight)进行仿真分析,在10个业务请求和20个业务请求下,FSRA算法为业务配置的路由资源在进行倒换时所需要的时间较MTW算法都有明显的改善。同时,在网络资源占用和平均路由跳数方面,FSRA算法也有一定的改善。总体来说,FSRA算法性能优于MTW算法。(2)针对光网络中静态RWA算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容量限制的CL-SRWA(Capacity Limited-Static 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算法。在对静态业务进行路由分配时,在备选路径中加入链路容量限制要求,可以使得网络资源负载更加均衡,减少阻塞概率发生。本文将CL-SRWA算法与传统的静态RWA算法进行仿真,通过比较改进后的阻塞率和均衡度,在15个静态业务配置完成后,阻塞概率降低了25%,均衡度也小于传统的算法。总体来说,CL-SRWA性能优于传统RWA算法。
杨雨蒙[6](2020)在《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载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不同业务类型对于网络的可靠性与实时性要求不断提高,保障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的安全运行是铁路通信网络保护与恢复技术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为解决光网络中故障的保护与恢复问题,提出了改进型P-Cycle优化保护技术与基于动态路由与波长分配(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RWA)的蚁群恢复技术,以此来满足不同场景中业务可靠性与实时性的要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型P-Cycle容量优化算法(Improved P-cycle Capacity Optimization Algorithm,ICOA)来解决静态业务下的单链路故障问题。该算法在计算P-Cycle保护性能时,充分考虑了构造P-Cycle时候选圈未来的扩展能力,通过引入节点度数方差的概念,提升了P-Cycle的实际性能。在COST239网络拓扑中,在业务容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未保护链路比率和可调参数K的限制比较分析了不同K值下的仿真结果。ICOA算法在P-Cycle数量、平均保护效率、总冗余度、算法时间、消耗的空闲容量方面均优于已有的P-Cycle优化配置启发式算法(P-Cycle Optimization Configuration Heuristic Algorithm,POCA)。ICOA算法使空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有效地提高了未来P-Cycle的扩展能力。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选定了最适合此网络拓扑的K值。(2)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蚁群优化算法(Link State Base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LS-ACO)来恢复多链路故障后业务的重新传输。针对多链路故障恢复问题利用动态RWA进行解决,分别对路由与波长分配两个子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波长分配问题采用首次命中算法,路由问题利用LS-ACO进行解决。LS-ACO在传统蚁群优化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的基础上引入链路访问率以及链路负载均衡的概念,有效地改善蚁群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降低了业务阻塞率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经过仿真验证,LS-ACO和原算法相比,在两种故障场景下的业务阻塞率和资源利用率均有所改善,证明LS-ACO具有较好的恢复性能。
李晶晶[7](2020)在《基于波分复用光网络的ROADM节点升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econfigur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ROADM)是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WDM光网络中常见的ROADM节点为支持无色(Colorless,C)特性的C ROADM。但是,CROADM节点的方向性限制了 WDM光网络的性能。得益于光器件的不断发展,ROADM技术不断演进,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无色、无向(Colorless and Directionless,CD)和无色、无向、无竞争(Colorless,Directionless,and Contentionless,CDC)ROADM架构。另一方面,为应对网络流量的快速增长,运营商正升级其网络节点,部署更加灵活的CD ROADM和CDC ROADM节点以提升其网络性能。本文分别针对静态和动态业务,开展对网络节点升级问题的研究。在静态业务下,本文首先定义了静态业务下节点升级问题。然后,以最大化网络成功建立的光通道业务数为目标,构建了整型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模型。同时,考虑ILP优化模型的高计算复杂度,也提出了三种节点升级策略,包括随机节点升级策略、基于业务分布的节点升级策略和基于路由密度的节点升级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路由密度升级策略可以实现与ILP优化模型非常相近的性能,并且远优于其它两种策略,从而证明了该节点升级策略的高效性。此外,我们也分别评估了链路上最大可用波长数和节点上最大可用端口数对网络节点升级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波长数的增加,网络中增加CDC ROADM节点的比例对成功建立的光通道业务数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端口数的增加,网络中增加CDCROADM节点的比例对成功建立的光通道业务数的影响逐渐增强。在动态业务下,本文首先定义了动态业务下节点升级问题。然后,提出了三种节点升级策略,包括随机节点升级策略、基于路由密度的节点升级策略和基于阻塞原因的节点升级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阻塞原因的节点升级策略性能最优,与路由密度策略相比,最大可降低网络业务阻塞率达39.5%。最后,我们也分别评估了动态业务下链路上最大可用波长数和节点上最大可用端口数对网络升级节点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与静态业务下类似的两个结论:随着波长数的增加,网络中增加CDCROADM节点的比例对网络业务阻塞率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端口数的增加,网络中增加CDC ROADM节点的比例对网络业务阻塞率的影响逐渐增强。
李昊纬[8](2018)在《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不断加大推广并普及4G技术、互联网技术,因此对网络的安全性、城域网的传输速度以及稳定性等各方面均提出较高要求,加之不断扩大发展的IP业务促使通信领域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加大探索力度,研究出带宽更高的城域网应用模式及更先进的设备、应用技术,构建灵活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借助路由器设备实现网络的稳定运行,快速开通业务。光传送网(OTN)和分组传送网(PTN)的联合组网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适用于各类网络层次,可利用OTN技术大颗粒容量调度大容量业务,利用PTN技术精细化服务客户及管理业务。基于WDM、SHD技术发展起来的PTN、OTN具备多重优势。OTN作为第三代传输网络的技术标准,继承了SDH和WDM的双重优点,是用于承载大颗粒带宽业务的极佳方案;PTN技术是以分组交换为核心,面向分组数据业务的新一代传送技术,可以完全取代SDH技术。在当今通信运营商以客户为需求的网络运行背景下,OTN和PTN的有效结合,使光缆资源的利用率及传送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适宜全业务运营对网络传输的要求,具有智能化、IP化通信网络的作用并提供高带宽、高稳定性和高传送距离的条件推进通信网络发展。本文主要是以云南省普洱移动城域网中的OTN技术和PTN技术作为研究对象,指出联合组网PTN、OTN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围绕普洱移动详细的分析了其网络,结合网络特点及业务发展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组网方案。对普洱移动的OTN与PTN联合组网进行了规划,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容量。最后进一步探讨了OTN技术与PTN技术的演进需求,PTN与OTN联合组网的目标以及网络演进方案。
蔡文亮[9](2019)在《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技术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光传输网,是基于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和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技术不能满足网络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光传输技术。OTN具有SDH和WDM的技术优势。同时,它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提供大颗粒服务,并监控端到端的性能和故障。随着大颗粒高带宽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和OTN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OTN构建更高效可靠的传输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阐述和分析了OTN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以及OTN与SDH、WDM的关系,提出了OTN网络规划的基本要素和规划过程。重点介绍了OTN技术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在对抚州联通的传输网现状和未来3年城域网容量要求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OTN网络作为抚州联通传输网的设想。最后,详细介绍了抚州联通传输网的相关部署方案,如拓扑结构、网络保护方案、服务通道配置等。目前,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满足抚州联通未来3-5年光宽带、4G业务和后期5G业务的发展需求,效益评估结果表明,OTN技术是目前抚州联通应对传输网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赵阳[10](2017)在《基于OpenFlow的IP和光传送网统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飞速发展的IP化业务需求逐渐呈现出与传统电信业务不同的特征,进而对光传送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IP层与光层的控制分别独立运行,两层之间的交互只是请求和应答,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这种控制架构导致了网络传输质量低,运维效率低,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因此,网络扁平化和多层统一控制成为了目前传送网的重要需求,光传送网多层协同控制的相关问题成为了当前光网络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多层统一控制光传送网控制结构、资源调度策略、生存性保证算法及网络资源规划方案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主要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多层协同控制已经成为下一代光传送网的重要需求之一,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架构和OpenFlow协议是目前多层智能控制的重要实现技术。然而,当前在SDN/OpenFlow控制平面的具体实现方案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针对光传送网的多层协同需求以及控制平面现存的控制平面单点失效问题和多控制域网络控制平面如何协同的问题,本文在基于SDN架构和OpenFlow协议的IP层与光层统一控制传送网体系结构下,提出了一种避免单点失效并支持多域控制的SDN/OpenFlow控制平面实现方案。首先,本文对比了 SDN/OpenFlow集中式控制架构和 ASON (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自动交换光网络)/GMPLS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分布式控制架构,说明了 SDN架构和OpenFlow协议相对于GMPLS体系的优势,以及集中式控制对控制平面复杂度和运维成本的影响。同时,针对SDN控制平面的单点失效和多域控制问题,本文设计了带有备份控制器的域内/域间层次化协同控制平面实现方案,通过域内控制器备份,提高控制平面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域内控制器处理域内路由等控制逻辑,域间控制器处理域间的跨域路由等协同控制逻辑,实现大范围光传送网的多域协同控制。另外,本文设计了 OpenFlow统一控制光交换机的实现方案及OpenFlow流表向光层的扩展方案,实现通过OpenFlow协议控制光交叉连接。(2)数据中心间的多点间大数据同步形成了 “大象流”。大象流带宽需求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导致网络中部分链路负载过大,产生拥塞和丢包。而传统的控制机制下,IP层和光层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协同调度机制,通常是传送网根据IP层所计算的路由来分配光通道和带宽,这需要大量的上下路操作,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的拥塞程度。另外,由于带宽需求较大,网络资源紧张出现竞争的情况下,各个大象流所分得的带宽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确保公平性。同时,大象流具备延迟容忍度高、带宽需求弹性的特点,这使得周期性的资源调度成为可能。针对大象流造成的问题及特点,本文在基于SDN架构和OpenFlow协议的统一控制“IP over OTN”传送网架构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平性和多路径传输的跨层全局路由和带宽调度算法。所提算法根据大象流的优先级和带宽需求,周期性地调整数据中心间的跨层路径和带宽资源。一方面将IP层的大象流归并,通过IP层与传送层协同,采用多路径ODU (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通道以Bypass的方式直接承载,减少对路由器端口的占用,减轻对其他业务流(老鼠流)的影响;另一方面根据具体业务流的重要程度,调度ODU通道带宽资源,实现在尽量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增大网络吞吐量(业务带宽满足度),提高传送层(ODU通道带宽资源)和IP层(路由器端口资源)的资源利用效率。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优先级的顺序路由带宽调度算法相比,全局路由带宽调度算法能够提高请求带宽满足率约10%,并显着提升带宽分配的公平性。同时,与纯IP层控制的网络相比,“IP over OTN”网络结合跨层全局路由带宽调度算法能够节约网络建设成本40%。(3)由于IP层承载在光传送网之上,因此传送网的一处故障往往导致IP层多处故障。传统的控制架构下,IP层和光层之间缺乏有效的生存性协同机制,生存性措施通常是在光层设置冗余资源作为备份,当故障发生时直接切换,或者在IP层重新计算路由,并向光层请求资源。以上两种做法都有可能由于网络资源利用率低而导致网络生存性较差。同时,当故障发生时,大规模的恢复请求导致网络资源竞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基于SDN架构和OpenFlow协议的统一控制“IP over OTN”传送网架构下,提出了一种基于IP层和光层协同的并发恢复机制。当光层故障发生时,由集中式控制器收集IP层中断的业务连接,综合考虑所有恢复请求,为其分配资源。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顺序控制的资源竞争规避并发恢复路由算法。通过计算恢复请求对网络资源的占用,动态地控制请求的处理顺序,保证在网络负载均匀分布的前提下提高业务生存性,降低和避免带宽资源竞争。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启发式基于动态顺序控制的资源竞争规避并发恢复路由算法结果与MILP (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最优解相近。另外,在 NSFNET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拓扑下,相对于传统的顺序恢复机制,本文所提的算法可提高请求恢复率15%,并提高带宽恢复率15%。(4)在传统控制模式下,IP层和光层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协同优化机制,IP层和光层分别进行资源规划,这导致传送网资源(光收发器和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同时,在传送层,光收发器资源和频谱资源的使用也没有完善的协调机制,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具体的需求对光收发器的数量或频谱带宽的占用进行单独优化,这并不能整体上优化网络建设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基于SDN架构和OpenFlow协议的统一控制“IP over灵活光传送网”架构下,建立了量化的多层灵活光传送网建设成本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成本最优化的多层网络资源规划方案,包括多层灵活光网络建设成本模型、传输距离自适应的光通道建路原则、扩展辅助图和逻辑路径计算方案,以及动态请求处理顺序控制机制。仿真结果表明,在6节点网络拓扑下,本文所提出的启发式成本优化的网络规划算法计算的网络建设成本与MILP最优解求得的网络建设成本相近,同时节省计算时间最多可达4个数量级。本文提出的算法在光收发器数量和频谱带宽占用之间进行了权衡,优化了网络建设总成本。同时,本文所提出的动态请求处理顺序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减少频谱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频谱碎片,进一步地优化了频谱资源的分配。相对于其他算法策略,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规划算法大幅度降低了网络建设成本,最多可达25%。
二、WDM光通道传送网的保护策略和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DM光通道传送网的保护策略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综合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Cycle保护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多链路故障保护与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概况与保护恢复策略 |
2.1 铁路光传送网组网结构 |
2.1.1 铁路光传送网骨干层建设情况 |
2.1.2 铁路光传送网汇聚层建设情况 |
2.1.3 铁路光传送网接入层建设情况 |
2.2 铁路光传送网拓扑结构 |
2.2.1 OTN链型拓扑结构 |
2.2.2 OTN星型拓扑结构 |
2.2.3 OTN环型拓扑结构 |
2.2.4 OTN网状拓扑结构 |
2.3 OTN组网保护方式 |
2.3.1 光线路保护 |
2.3.2 光复用段保护 |
2.3.3 OCh保护 |
2.3.4 OCh SPRing保护 |
2.3.5 OTN倒换性能要求及遵循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铁路光传送网P-CYCLE保护算法研究 |
3.1 P-CYCLE保护方法分类 |
3.1.1 故障类型分类 |
3.1.2 业务类型分类 |
3.2 P-CYCLE评价指标 |
3.3 经典P-CYCLE构造算法 |
3.3.1 SLA算法 |
3.3.2 SP-Add算法 |
3.3.3 Grow算法 |
3.4 P-CYCLE启发式优化构造算法L-GROW |
3.4.1 L-Grow算法思想阐述 |
3.4.2 L-Grow算法参数与性能指标 |
3.4.3 L-Grow算法流程 |
3.5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3.5.1 K限制下的P-Cycle数量仿真对比 |
3.5.2 K限制下平均保护成本比率仿真对比 |
3.5.3 K限制下P-Cycle平均长度仿真对比 |
3.5.4 K限制下算法耗时仿真对比 |
3.5.5 K限制下平均先验效率仿真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铁路光传送网P-MLP保护方法研究 |
4.1 光网络双链路故障场景与影响 |
4.1.1 双链路故障场景 |
4.1.2 双链路故障影响 |
4.2 常用双链路故障保护方案 |
4.2.1 线性保护 |
4.2.2 平面保护 |
4.2.3 立体保护 |
4.3 一种多层次保护结构P-MLP |
4.3.1 P-MLP保护方法思想阐述 |
4.3.2 P-MLP的连通性 |
4.3.3 P-MLP保护结构构造条件 |
4.3.4 P-MLP保护路由算法 |
4.3.5 P-MLP保护资源分配 |
4.4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4.4.1 静态指标分析 |
4.4.2 保护资源利用率仿真对比 |
4.4.3 保护路径的平均跳数仿真对比 |
4.4.4 保护成功率仿真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全文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链路故障保护恢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传送网保护研究现状 |
1.2.2 P-Cycle保护策略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保护恢复机制 |
2.1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概况 |
2.2 OTN概念与网络结构 |
2.3 OTN保护策略 |
2.3.1 光线路保护 |
2.3.2 光复用段保护 |
2.3.3 OCh保护 |
2.3.4 OCh Spring保护 |
2.3.5 OTN倒换性能要求及原则 |
2.4 P-Cycle保护策略概念及分类 |
2.4.1 P-Cycle概念 |
2.4.2 P-Cycle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3 链路型P-Cycle保护策略研究 |
3.1 P-Cycle评价指标 |
3.2 经典P-Cycle构造算法 |
3.2.1 SLA算法 |
3.2.2 SP-Add算法 |
3.2.3 Grow算法 |
3.3 一种基于扩展边约束的P-Cycle保护算法 |
3.3.1 ERPA算法基本思想 |
3.3.2 ERPA算法性能指标 |
3.3.3 ERPA算法参数定义 |
3.3.4 ERPA算法流程 |
3.4 ERPA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M值下的P-Cycle个数 |
3.4.2 不同M值下的算法运行时间 |
3.4.3 不同M值下的实际保护效率PE |
3.4.4 不同M值下的总冗余度 |
3.4.5 不同M值下的平均保护效率 |
3.4.6 不同M值下的P-Cycle平均长度 |
3.4.7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分域故障保护恢复算法研究 |
4.1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分域保护概况 |
4.2 一种基于分域技术的P-Cycle保护算法 |
4.2.1 DA-ERPA算法思想阐述 |
4.2.2 DA-ERPA算法性能指标 |
4.2.3 DA-ERPA算法参数定义 |
4.2.4 DA-ERPA算法流程 |
4.3 DA-ERPA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M值下的算法运行时间 |
4.3.2 不同M值下的P-Cycle平均长度 |
4.3.3 不同M值下的实际保护效率 |
4.3.4 不同M值下的双链路故障实际保护成功率 |
4.3.5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容量分配保护和恢复算法研究 |
5.1 容量分配数学模型 |
5.1.1 最大恢复率模型 |
5.1.2 最少空闲容量模型 |
5.2 常用的P-Cycle容量分配算法 |
5.2.1 ILP算法 |
5.2.2 ER单位圈算法 |
5.2.3 CIDA算法 |
5.3 一种基于空闲容量分配的P-Cycle保护算法 |
5.3.1 SC-APCA算法思想阐述 |
5.3.2 SC-APCA算法性能指标 |
5.3.3 SC-APCA算法参数定义 |
5.3.4 SC-APCA算法流程 |
5.4 SC-APCA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大容量下仿真结果 |
5.4.2 小容量下仿真结果 |
5.4.3 随机容量下仿真结果 |
5.4.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全文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1]基本信息 |
[2]教育经历 |
二、发表论文 |
三、参与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考虑生存性的OTN网中波长转换器的放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光传送网概述 |
1.1.2 OTN技术展望 |
1.1.3 光网络生存性的意义 |
1.1.4 光网络中的波长转换技术 |
1.2 论文的结构与主要工作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OTN网络规划与波长转换器放置 |
2.1 光网络规划概述 |
2.2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概述 |
2.2.1 光网络生存性的实现方案 |
2.2.2 OTN网络中保护技术的分类 |
2.2.3 光网络生存性的评价指标 |
2.3 路由与波长分配问题 |
2.3.1 路由子问题 |
2.3.2 波长分配子问题 |
2.4 波长转换器的放置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生存性和中心性的波长转换器放置的启发式算法 |
3.1 图论中网络的中心性算法 |
3.1.1 度中心性 |
3.1.2 中介中心性 |
3.1.3 紧密中心性 |
3.1.4 特征向量中心性 |
3.1.5 PageRank算法 |
3.2 算法提出与实现 |
3.2.1 算法提出的启发式思想 |
3.2.2 算法具体实现 |
3.3 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1 仿真场景与波长转换器放置位置的排序结果分析 |
3.3.2 放置算法B-DB针对生存性优化的结果分析 |
3.3.3 三种放置算法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生存性的波长转换器放置遗传算法 |
4.1 遗传算法概述 |
4.2 算法实现 |
4.3 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算法运行时间的优化效果分析 |
4.3.2 算法收敛性仿真结果分析 |
4.3.3 结合启发式节点排序放置算法的遗传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光网络中拓扑分析及优化策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光网络概述 |
1.1.2 光网络拓扑概述 |
1.1.3 遗传算法的应用现状 |
1.1.4 光网络拓扑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光网络拓扑分析与优化问题的研究基础 |
2.1 光网络的优化 |
2.1.1 光网络优化的工作内容 |
2.1.2 光网络优化的方法分类 |
2.2 光网络的生存性问题 |
2.3 光网络两种拓扑的联系和区别 |
2.4 逻辑拓扑的映射问题 |
2.4.1 嵌入物理拓扑 |
2.4.2 资源分配 |
2.5 遗传算法 |
2.5.1 遗传算法概述 |
2.5.2 遗传算法的要点 |
2.5.3 遗传算法与其他典型算法的分析比较 |
2.5.4 遗传算法应用于拓扑优化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理拓扑分析与优化策略 |
3.1 物理拓扑的结构分类 |
3.2 物理拓扑的分析指标 |
3.2.1 拓扑的收益函数 |
3.2.2 拓扑的成本函数 |
3.2.3 链路密度 |
3.2.4 拓扑联通度 |
3.3 GA-PTOA算法 |
3.3.1 编码策略 |
3.3.2 种群初始化 |
3.3.3 适应度函数 |
3.3.4 遗传操作 |
3.4 GA-PTOA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逻辑拓扑分析与优化策略 |
4.1 逻辑拓扑的体系架构 |
4.2 逻辑拓扑的分析指标 |
4.2.1 波长独立性函数 |
4.2.2 资源占用方差 |
4.2.3 路由距离代价函数 |
4.2.4 平均物理路由距离 |
4.2.5 资源占用比率 |
4.3 GA-VTOA算法 |
4.3.1 筛选基因 |
4.3.2 编码策略 |
4.3.3 种群初始化 |
4.3.4 适应度函数 |
4.3.5 遗传操作 |
4.4 三种常见的映射算法 |
4.5 GA-VTOA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语 |
(5)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中RWA算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高速铁路光输送网概述 |
1.2.2 WDM(波分复用)光网络概述 |
1.2.3 RWA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OTN故障来源分析及保护方式 |
2.1 OTN故障产生来源 |
2.1.1 自然环境引发故障 |
2.1.2 自然灾害引发故障 |
2.1.3 设备自身因素引发故障 |
2.1.4 外力因素引发故障 |
2.2 OTN保护方式 |
2.2.1 OTN光层保护 |
2.2.2 OTN电层保护 |
2.2.3 OTN设备保护 |
2.3 RWA算法 |
2.3.1 静态RWA算法 |
2.3.2 动态RWA算法 |
2.4 本章总结 |
3 基于业务快速恢复的路由算法 |
3.1 保护倒换时间 |
3.1.1 保护倒换过程 |
3.1.2 保护倒换时间计算 |
3.2 算法仿真性能指标 |
3.2.1 资源占用情况 |
3.2.2 平均路由跳数 |
3.3 FSRA算法描述 |
3.3.1 FSRA算法阐述 |
3.3.2 FSRA算法思路及流程 |
3.3.3 FSRA算法仿真方案 |
3.4 FSRA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3.4.1 10个业务需求仿真结果分析 |
3.4.2 20个业务需求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4 基于链路容量限制的RWA算法研究 |
4.1 静态RWA算法容量问题描述 |
4.2 基于容量限制的静态RWA算法思路和流程 |
4.2.1 基于容量限制的静态RWA算法思路 |
4.2.2 基于容量限制的静态RWA算法流程 |
4.3 基于容量限制的静态RWA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4.3.1 阻塞率仿真结果分析 |
4.3.2 均衡度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5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生存性研究现状 |
1.2.1 光传送网保护机制 |
1.2.2 光传送网恢复机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铁路光传输网络概要与生存性策略 |
2.1 铁路光传输网传输技术介绍 |
2.1.1 同步数字体系 |
2.1.2 波分复用 |
2.1.3 光传送网络 |
2.2 铁路光传输网络拓扑结构 |
2.3 铁路光传输网组网架构 |
2.4 光传送网生存性策略研究 |
2.4.1 P-Cycle分类及概念 |
2.4.2 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子问题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光传送网络链路保护机制研究 |
3.1 P-Cycle评价指标 |
3.2 常用的P-Cycle算法 |
3.2.1 经典P-Cycle构造算法 |
3.2.2 容量分配算法 |
3.3 改进型P-Cycle容量优化算法ICOA |
3.3.1 ICOA算法原理 |
3.3.2 ICOA算法评价指标 |
3.3.3 ICOA算法的实现过程 |
3.4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
3.4.1 仿真模型及环境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光传送网络故障恢复机制研究 |
4.1 蚁群算法理论基础分析 |
4.1.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2 蚁群算法的特性 |
4.1.3 蚁群算法的定义 |
4.2 基于链路状态的蚁群算法LS-ACO |
4.2.1 LS-ACO算法原理 |
4.2.2 LS-ACO算法的实现过程 |
4.3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
4.3.1 仿真模型及环境 |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全文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波分复用光网络的ROADM节点升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OADM节点架构 |
1.2.2 ROADM节点性能评估 |
1.2.3 WDM光网络中ROADM节点升级 |
1.2.4 WDM光网络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ROADM的WDM光网络 |
2.1 引言 |
2.2 WDM传输技术 |
2.3 ROADM架构及特性 |
2.4 光网络中光通道及其路由与波长分配 |
2.4.1 光通道的建立 |
2.4.2 路由与波长分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静态业务下的光网络节点升级策略 |
3.1 引言 |
3.2 静态业务下的光网络节点升级问题 |
3.2.1 静态业务下的光网络节点升级实例 |
3.2.2 问题定义 |
3.3 ILP优化模型 |
3.4 节点升级策略和启发式算法 |
3.4.1 节点升级策略 |
3.4.2 启发式算法 |
3.5 仿真条件与结果分析 |
3.5.1 仿真条件 |
3.5.2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态业务下的光网络节点升级策略 |
4.1 引言 |
4.2 动态业务下的光网络节点升级问题定义 |
4.3 节点升级策略 |
4.3.1 基于路由密度的节点升级策略 |
4.3.2 基于阻塞原因的节点升级策略 |
4.4 动态业务通信模型和仿真过程 |
4.4.1 动态业务通信模型 |
4.4.2 动态业务仿真过程 |
4.5 仿真条件与结果分析 |
4.5.1 仿真条件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8)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OTN技术与原理分析 |
2.1 OTN概述 |
2.2 OTN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
2.2.1 OTN技术的特点 |
2.2.2 OTN技术的优势 |
2.3 OTN技术的应用 |
第三章 PTN技术与原理分析 |
3.1 PTN概述 |
3.2 PTN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
3.2.1 PTN技术的特点 |
3.2.2 PTN技术的优势 |
3.3 PTN技术的应用 |
3.3.1 PTN技术的应用场景 |
3.3.2 PTN组网架构分析 |
第四章 普洱移动的OTN与PTN联合组网 |
4.1 OTN与PTN的联合组网模式 |
4.1.1 联合组网模式一 |
4.1.2 联合组网模式二 |
4.1.3 联合组网模式三 |
4.1.4 联合组网模式四 |
4.2 普洱市概况 |
4.3 普洱市网络概况 |
4.4 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现状 |
4.4.1 普洱移动OTN网络现状 |
4.4.2 普洱移动PTN网络现状 |
4.4.3 普洱移动网络传输能力评估 |
4.5 网络演进需求 |
4.5.1 OTN技术 |
4.5.2 PTN技术 |
4.6 普洱移动OTN与PTN 联合组网目标 |
4.6.1 OTN目标网络架构 |
4.6.2 PTN目标网络架构 |
4.7 PTN和OTN网络演进方案 |
4.7.1 PTN网络近中期演进方案 |
4.7.2 OTN网络近中期演进方案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1.3 OTN应用现状、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
1.3.1 OTN应用现状 |
1.3.2 OTN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OTN技术 |
2.1 基本概念和特点 |
2.1.1 OTN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发展历程 |
2.1.2 OTN技术特点及优势 |
2.2 体系结构 |
2.2.1 ROADM |
2.2.2 OTH |
2.2.3 G.709 封装与复用 |
2.2.4 OTN子层介绍 |
2.2.5 开销定义 |
2.2.6 OTM映射及复用结构 |
2.3 与SDH、WDM网络互通的实现方案 |
2.3.1 OTN与现有SDH网络的互通性 |
2.3.2 OTN与传统WDM设备的网络互通 |
第3章 OTN网络规划 |
3.1 OTN规划四要素 |
3.1.1 色散 |
3.1.2 光功率 |
3.1.3 光信噪比 |
3.1.4 非线性效应 |
3.2 OTN网络规划基本流程 |
3.2.1 网络拓扑规划 |
3.2.2 网络容量及保护规划 |
第4章 抚州联通OTN建设及部署方案 |
4.1 总体方案 |
4.1.1 建设思路 |
4.1.2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建设指导思想 |
4.1.3 网络现状 |
4.1.4 城域网容量需求 |
4.1.5 传输网技术与设备选型 |
4.2 OTN网络部署方案 |
4.2.1 网络拓扑图 |
4.2.2 网络保护方案 |
4.2.3 传输系统设置 |
4.2.4 业务波道配置 |
4.2.5 传输系统现场验收指标 |
4.3 抚州联通OTN光传输网建设方案效益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光网络发展趋势分析及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OpenFlow的IP和光传送网统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电信网流量IP化 |
1.1.2 骨干传送网需求 |
1.1.3 骨干传送网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技术难题 |
1.2.1 IP光传送网多层统一控制 |
1.2.2 多层资源调度 |
1.2.3 多层生存性协同 |
1.2.4 多层网络资源规划 |
1.3 论文的组成和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IP和光多层网络统一控制架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软件定义网络概念及原理 |
2.3 多层统一控制光传送网网络架构 |
2.3.1 集中式控制方案与ASON/GMPLS分布式控制平面的对比 |
2.3.2 支持主备控制器切换和域间控制的OpenFlow光传送网统一控制方案 |
2.3.3 OpenFlow流表扩展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多层光网络中的全局优化资源调度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公平性和多路径传输的全局优化资源调度方案 |
3.2.1 全局优化资源调度问题描述 |
3.2.2 方案概述 |
3.2.3 基于权重的公平性评价机制 |
3.2.4 业务流汇聚机制 |
3.2.5 多路传输机制 |
3.2.6 基于公平性和多路径传输的全局优化资源调度算法设计 |
3.3 仿真分析 |
3.3.1 基于多路径传输的全局优化算法与传统路由算法对比分析 |
3.3.2 多层统一控制与单层控制下的全局路由算法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层光网络中的并发恢复路由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动态顺序控制的资源竞争规避并发恢复路由方案 |
4.2.1 多层光传送网中的恢复问题描述 |
4.2.2 控制架构概述 |
4.2.3 并发恢复流程 |
4.2.4 并发恢复数学建模 |
4.2.5 基于动态顺序控制的资源规避并发恢复启发式算法 |
4.3 仿真分析 |
4.3.1 启发式算法与MILP最优解对比分析 |
4.3.2 并发恢复机制与顺序恢复机制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成本优化的多层光网络资源规划算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成本优化的多层光网络资源规划方案 |
5.2.1 多层网络路由与频谱规划问题描述 |
5.2.2 方案概述 |
5.2.3 多层网络模型及建设成本模型 |
5.2.4 基于成本优化的网络路由与频谱规划数学建模 |
5.2.5 基于成本优化的多层网络资源规划启发式算法 |
5.3 仿真分析 |
5.3.1 启发式算法与MILP最优解对比分析 |
5.3.2 逻辑路由成本调节参数分析 |
5.3.3 全局频谱优化性能分析 |
5.3.4 与其他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附录 缩略词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四、WDM光通道传送网的保护策略和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综合保护方法研究[D]. 董冰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链路故障保护恢复机制研究[D]. 董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考虑生存性的OTN网中波长转换器的放置问题研究[D]. 李天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光网络中拓扑分析及优化策略问题研究[D]. 杨乃欢.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中RWA算法应用研究[D]. 熊壮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研究[D]. 杨雨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波分复用光网络的ROADM节点升级策略研究[D]. 李晶晶. 苏州大学, 2020(02)
- [8]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应用研究[D]. 李昊纬.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9]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D]. 蔡文亮.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基于OpenFlow的IP和光传送网统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赵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