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贲门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夏兆立[1](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临床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吻合口漏的早期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7长海医院和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8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生吻合口漏和未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吻合口漏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以期帮助临床评估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同时对815例资料按是否行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期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1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34例(4.18%)。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BMI、低蛋白血症(<35g/L)、合并肺功能障碍(FEV1<70%或肺活量<80%)、手术时间(≥240min)、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等因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合并肺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是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依据这四个因素构建了预测模型及风险预测列线图,并对列线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区分度(C指数,0.76;95%可信区间,0.68-0.84)。按是否置空肠营养管分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5天血清白蛋白、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准确评估TNM分期、术中预防性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nomogram列线图模型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预测性能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能使患者在术后营养支持、加快术后恢复、节约经济成本等方面获益。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王洪昌[3](2020)在《不同手术入路对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效果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经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的Siewert Ⅱ型AEG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包括住院时长、淋巴结清扫数量、并发症等级以及远期生存结局等差异,来研究患者术后获益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探讨经不同入路手术对Siewert Ⅱ型AEG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并对其他可能存在影响因素也进行了部分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询证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使用山东省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查询采集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胃肠外科及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Siewert Ⅱ型AEG患者病案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根据明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病例181例。其中行经腹AEG切除者(经腹入路组)41例,行经胸AEG切除术者(经左胸入路组)135例,行开腹、开右胸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切除术(胸腹联合入路组)患者4名,经腹腔镜手术者1名。校正基线水平后,比较经腹入路组与经胸入路组手术治疗Siewert Ⅱ型AEG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的差异。然后通过单因素筛查筛选对预后有显着关联的因素,并对互相影响的因素进行相关性排除。然后根据已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随着生存时间延长,不同入路手术组的生存率略有差异,经腹入路略显优势,但经Log-Rank检验表明,经腹入路手术组与经胸入路手术组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总体平均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445)。(2)在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后并分别以各相关因素分层做生存曲线,发现术后生存时间与年龄、肿瘤长径、T分期、N分期、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数、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分级)、印戒细胞等因素显着相关(95%CI:38.51~44.22,P<0.05)。(3)对不同手术入路组病例的住院时长及淋巴结清扫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见经腹入路组患者与经胸入路组患者相比,住院时长较短(F=0.705,P<0.05)。且淋巴结清扫数量上占优(F=7.892,P<0.05)。结论:(1)经胸入路组在术后恢复及并发病方面劣于经腹入路组;经腹入路组在于腹腔淋巴结清扫方面占优,且在总淋巴结清扫数目上明显优于经胸入路组。在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方面,经腹入路组略有优势,但二者差异并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2)经腹入路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经腹入路在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方面是要优于经胸入路的。(3)对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因素、ASA分级、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是否有印戒细胞、T分期、N分期、pTNM分期等均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有关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
康宁宁[4](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田广金[5](2018)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离断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性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对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和常规液体治疗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性液体复苏中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评价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性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5例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常规液体治疗组(对照组)22例,进行常规补液治疗,维持中心静脉压(CVP)5~12mmHg,平均动脉压(MAP)65~90mmHg;目标导向性补液治疗组(GDFT组)23例,进行目标导向性补液治疗,维持CI波动于2.5~4L/minm2且SW<13%,尿量>0.5ml/(kg·h)。比较两组以下指标:完成抢救性液体复苏目标所需时间、补液量、输血量;抢救性液体复苏治疗达标72h后再出血患者例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液体复苏前(T0)、抢救性液体复苏达标时(T1)和达标后24h(T2)时两种补液策略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肝脏功能及其灌注、全身氧代谢和组织灌注的影响。结果(1)初始入选患者45例,抢救性液体复苏达标前,对照组中2例患者急诊手术,GDFT组中1例患者死亡退出研究,最终入选患者42例。对照组20例,GDFT组2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完成抢救性液体复苏目标耗时51.95±1.64h,补充液体3495.45±56.23ml,输血912.05±35.95ml;抢救性液体复苏达标后72h,再出血患者9例,呼吸系统并发症9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11例,其它并发症3例。GDFT组完成抢救性液体复苏目标耗时34.09±2.16h,补充液体2800.05±56.27ml,输血798.18±51.07ml;抢救性液体复苏达标后72h,再出血患者3例,呼吸系统并发症5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4例,其它并发症4例。对照组和GDF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性液体复苏治疗,血常规、凝血功能主要指标均得以改善,但对照组和GDFT组间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经抢救性液体复苏治疗,血流动力学出现了明显的改善。HR明显下降,MAP和CVP逐渐升高,GDFT组优于对照组,趋势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对照组和GDFT组HR、MAP和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2时,GDFT组HR、MAP和CVP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抢救性液体复苏目标过程中,对照组有12名患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平均剂量0.20±0.02μg/kg·min;GDFT组有6名患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平均剂量0.13±0.01μg/kg·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0、T1和T2时,对照组和GDFT组患者肝功能主要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对照组和GDFT组的肝脏ICG-R15均高于正常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液体复苏治疗的实施,两组患者的ICG-R15逐渐改善,GDFT组优于对照组,趋势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2时,GDFT组ICG-R15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抢救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和GDFT组患者PH在T0、T1和T2时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对照组和GDFT组的血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抢救性液体复苏的实施,血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尿量逐渐增加,GDFT组优于对照组,趋势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2时,GDFT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FT液体管理策略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性液体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组织器官微循环和氧代谢以及应激状态下肝脏组织灌注。第二部分经脾床入路腹腔镜巨脾脏切除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对经脾床入路和前入路腹腔镜巨脾切除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评价经脾床入路腹腔镜巨脾切除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症并巨脾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2例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经前入路的腹腔镜巨脾切除术,设为对照组;17例采用经脾床入路的腹腔镜巨脾切除术,设为观察组。比较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脾大原因和脾脏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中转开腹例数、胃短静脉出血例数,术后胃瘘例数、胰瘘例数、术后出血例数和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脾大原因和脾脏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9.33±22.75min、168.82±24.4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480.00±106.57ml、350.00±95.20ml,输血量分别为 382.93±66.62ml、219.94±44.05ml。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胃短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别为7例、2例,术中中转开腹患者分别为6例、1例,术中输血患者分别有7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胰瘘6人,其中A级胰瘘3人,B级胰瘘2人,C级胰瘘1人,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出血4人,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患者急诊手术止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40±0.74d。观察组术后胰瘘3人,其中A级胰瘘3人,经保守治疗治愈,无B、C级胰瘘和术后出血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3±0.7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胃瘘,经保守治疗治愈,观察组无胃瘘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前入路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相比,经脾床入路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治疗中更安全,更有优势。第三部分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研究目的通过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策略(ERAS)和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评价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腔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3例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RAS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ERAS组23例,采用ERAS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情况、术后胃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输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术后胃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输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ERAS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生命质量评价的8个维度: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比较,ERAS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应用于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安全可行的,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第四部分加速康复外科对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的影响目的比较加速外科围术期管理策略(ERAS)和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对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RAS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ERAS组23例,采用ERAS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天清晨同一时间点空腹外周静脉血CRP、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IL-6、TNF-α和HSP70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患者围术期的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变化趋势相同。术前血糖、胰岛素和IR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迅速上升,至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对照组高于ERAS组,趋势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天时,对照组的血糖、胰岛素和IR均高于ER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术前CRP和HSP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RP和HSP70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高于术前水平;术后第1、3、5天CRP水平,对照组高于ERAS组,而HSP70水平,对照组低于ERAS组,趋势变化比较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术前两组的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L-6、TNF-αα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均高于术前水平,术后第1、3、5天IL-6、TNF-α水平,对照组均高于ERAS组,趋势变化比较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优化了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围手术期管理,可以降低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围手术期患者术后早期的应激反应。第五部分加速康复外科对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比较加速外科(ERAS)围术期管理策略和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对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RAS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ERAS组23例,采用ERAS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天清晨同一时间点空腹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的 CD3、CD4、CD8 含量和 IgA、IgM、IgG 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患者CD3+T和CD4+T细胞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第1天至最低值,后逐渐回升,ERAS组均高于对照组,趋势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天CD3+T和CD4+T细胞表达,ERAS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CD8+T细胞表达趋势变化比较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术前CD4+/CD8+T细胞的比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术后下降,术后第1天出现最低值,以后逐渐升高,ERAS组均高于对照组,趋势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和5天CD4+/CD8+T细胞比值,ERAS组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术后第5天CD4+/CD8+T细胞比值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ERAS组术前的IgA、IgG和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gA、IgG和IgM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第3天均下降至最低值,之后逐渐升高,术后第1、3和5天ERAS组的IgA、IgG和IgM值均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术前水平,趋势变化比较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围术期管理策略比较,ERAS可减轻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抑制,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徐东[6](2018)在《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108例食管癌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目的:手术中采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是否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吻合方式。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随机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记录并观察及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共入组患者108例,胸上段30例,胸中段50例,胸下段28例,Ⅰ期12例(ESD失败,或手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淋巴结阴性的患者),ⅡA期(T2-3NOM0)50例,ⅡB期(T1-2N1M0)34例,Ⅲ期(T3-4N0-1M0)12例。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截至随访期末(2018年06月),随访患者1-42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共有30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死亡7例,吻合口瘘或管状胃瘘发生例数为10例,均经过保守治疗,在吻合口瘘发生后1周至5周内愈合。吻合口狭窄需要进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患者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均在胸腹腔镜的技术下进行,手术采用腔镜微创方式,管状胃与食管T型侧侧吻合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极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少。将腔镜技术与T型吻合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采用和推广,促使食管癌手术的优化。第二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目的:采用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的手术方式中,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右胸内吻合与左颈部吻合不同吻合部位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肿瘤上缘距门齿30cm以内的患者,行颈部吻合;距门齿大于30cm行右胸内吻合。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记录观察患者的一般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无中转开胸及无剖胸探查后关胸病例。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吻合手术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T型吻合。右胸内吻合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和平均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数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少,但两组总转移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右胸内T型吻合组的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低(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中渗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随访108例(100%),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06月,随访时间跨度为术后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所有I期患者均无化疗,所有Ⅱ、Ⅲ期患者均采用标准的4-6次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随访观察食管癌局部复发率或远处转移率、反流性食管炎、T型吻合口的狭窄、无复发生存率、总死亡及总生存率等指标。两组随访指标中,左颈部吻合组复发或转移率较右胸内组低(P<0.05),故左颈部吻合组无复发生存率较右胸内组高。结论:所有食管癌患者均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吻合采用T型吻合术。上述对比研究验证了 T型吻合无论是右胸内和左颈部都是安全可行的,两组均可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与左颈部吻合相比,右胸内T型吻合在术后吻合口瘘、左右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并发性更低,返流性食管炎左颈部更低。两组患者的其他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性。食管癌微创手术T型吻合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等特点,值得推广。第三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后管胃食管左颈部行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微创食管癌左颈部吻合手术(微创Meckown食管癌手术)中,统计出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病例共174例,T型吻合组(82例)和圆形吻合组(92例),分别接受管胃食管左颈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对比分析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乳糜胸、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返流等)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型吻合组与圆形吻合组对比,T型吻合组吻合时间更短,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需处理的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及声音嘶哑等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吻合口返流发生率与圆形端侧吻合比未见明显改善;而T型吻合组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颈部全机械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相比,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吻合方式。T型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并不高于圆形吻合,具有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等优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孙京涛,孙丽娜[7](2016)在《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实施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观察其1年、2年、3年生存率。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切除率达100%,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3%。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率达100%。1年生存率为98.3%(59/60);2年生存率为91.7%(55/60);3年生存率为83.3%(50/60)。结论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具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外科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血糖控制,进而提升治疗效果及生存期。
王鑫[8](2016)在《代谢手术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以肥胖、2型糖尿病等疾病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疾病,部分患者用传统的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方法难以取得持久满意疗效。近年来,外科手术方法治疗代谢综合征成为新的治疗手段,代谢外科也随之兴起。我国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亟需发展和提升代谢外科治疗水平和规模。然而,我国代谢外科起步较晚,国内人群种族和饮食习惯与西方人群有较大差异,在开展中面临着术式选择、手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手术改善代谢机制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现有的代谢外科手术疗效的报道中缺乏我国大陆人群的疗效报道,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与种族因素、地域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果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疗效报道不能照搬适用于我国大陆人群,亟需总结针对我国大陆人群的疗效及手术经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主要采用LAGB、LSG、LRYGB三种术式,这三种术式各有特点,存在差异。在术式选择上目前还缺乏客观依据,常根据术者习惯、患者意愿等因素决定。代谢手术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其作用机制仍无定论。代谢外科的疗效机制研究的突破将可能提供代谢综合征治疗方法的新靶点,为开发新式的安全高效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为了研究代谢手术对于我国人群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本课题通过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施行过的代谢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成功建立的2型糖尿病(diabetes mouse db)小鼠的胃袖状切除术模型,对胃袖状切除术改善糖代谢的机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代谢手术三种术式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目的:对LAGB、LSG、LRYGB三种术式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我国代谢外科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病例资料及术后3年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于减重及降糖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共43例患者入选,其中14例施行LAGB手术、13例施行LSG手术、16例施行LRYGB手术。三组术前一般情况无显着差异,LAGB手术时间较其他两种术式短,且出血量较少。使用多种指标评价减重疗效,LSG手术与LRYGB手术疗效接近,均优于LAGB手术。以体重、BMI指标评价,自术后6个月起LAGB组与LRYGB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LAGB组与LSG组比较自术后24月起有统计学差异,而LSG组与LRYGB组术后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EWL%指标评价,LAGB组与LRYGB组比较自术后第1月起有统计学差异,LAGB组与LSG组比较自术后第3月起有统计学差异;除第1月、第6月时间点外,LSG组与LRYGB组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以腰围指标评价,LAGB组与LRYGB组自术后第12月起有统计学意义,LAGB组与LSG组第24月起有统计学差异,LSG组与LRYGB组无统计学差异。以FPG指标评价,LAGB术式降糖作用弱于LSG及LRYGB术式,自术后第3月起有统计学差异,而LSG术式与LRYGB术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以Hb A1c%指标评价,LAGB术式降糖作用弱于LSG及LRYGB术式,自术后第12月起有统计学意义。LSG术式与LRYGB术式比较,使用上述指标评价两者降糖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中国大陆人群患者,LSG与LRYGB术式在术后3年时间内疗效接近,在减重及降糖疗效方面均优于LAGB术式。第二部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目的:对施行LSG手术的中国大陆人群病例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并为手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自2011年1月到2012年2月期间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普外科施行LSG的病例资料及术后3年时间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EWL%及合并症改善、并发症等情况。结果:70例施行LSG手术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40例女性,30例男性。术前平均BMI为40.8±5.9 kg/m2,合并症中2型糖尿病最多(29/70,41.4%)。术后第1、2、3年的%EWL分别为77.1±13.0、77.9±12.2、77.2±13.1。术后第3年有85%的患者%EWL>50%。以%EWL为评判标准,高BMI组(BMI≥40 kg/m2)组减重效果不如低BMI组(BMI<40kg/m2)。血糖控制理想(空腹血糖<5.6mmol/L;Hb A1c<6.5%)的比例在术前、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分别为0%、17.9%、47.9%、60%、69.2%。高BMI组(BMI≥40kg/m2)组糖代谢改善情况优于低BMI组(BMI<40kg/m2)。早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7.1%。结论:LSG手术对中国大陆人群安全有效,BMI<40kg/m2组减重效果较好,BMI≥40 kg/m2组降糖效果较好。第三部分胃袖状切除术后糖代谢改善机制研究目的:建立db/db小鼠胃袖状切除术的动物模型,对VSG手术改善糖代谢机制进行研究。方法:db/db小鼠50只随机分组,分别施行VSG手术及Sham假手术。完成术后2月观察及检测术后体重及糖代谢的相关指标。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RT-PCR等方法分析小鼠胰腺、肠道和肝脏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其中重要糖代谢相关分子表达情况的改变。结果:VSG组存活21只,Sham组存活23只。两组间术后体重、进食量改变无差异。VSG组糖代谢明显改善,优于Sham组。两组胰岛形态无差异,VSG组胰岛内功能细胞分布情况较Sham组改善,VSG组各肠管GLP-1表达较Sham组增加,VSG组肝脏、空肠、回肠中FXR表达较Sham组增加。结论:建立了db/db小鼠VSG代谢手术模型,该模型可以排除体重变化对于降糖效果的影响。VSG手术术后糖代谢改善机制可能与胰岛功能细胞分布改善、肠管GLP-1表达增加、肝脏、空肠、回肠中FXR表达增加有关。
郭考辰,韩运明,张秀军,刘保林,孔令军,吕振江[9](2015)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龄贲门癌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高龄贲门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高龄贲门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为上腹正中入路,对照组27例为左胸后外侧入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切缘癌阳性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腹入路切除贲门癌创伤小,对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干扰轻,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清扫腹腔淋巴结较彻底,有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高龄贲门癌患者首选手术入路。
刘春齐,万小云,龙浩,戎铁华,林志潮,司徒冬荣[10](2015)在《合并糖尿病食管贲门癌患者血糖浓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浓度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从2 5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中筛选出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发生以入院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入院基线阶段)、以术前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术前状态),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为4.4411.1 mmol/L和≥11.1 mmol/L两组(术后状态)进行分析。结果以入院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以术前平均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和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术前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方式,营养给予方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基线阶段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术后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有效控制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食管贲门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贲门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 基本情况 |
(二) 纳入标准 |
(三) 研究对象分组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围手术期处理 |
(六) 手术方法 |
(七) 数据来源 |
(八) 观察指标 |
(九) 吻合口漏的诊断标准 |
二、统计分析 |
(一) 临床特征描述 |
(二) 危险因素分析 |
(三) 列线图的建立 |
(四) 列线图的验证 |
第3章 结果 |
一、基线资料分析 |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 |
四、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及验证 |
五、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病例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围手术阶段的营养支持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3)不同手术入路对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效果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流行病学背景 |
1.2 AEG的定义及分型 |
1.2.1 Nishi分型 |
1.2.2 Siewert分型 |
1.2.3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
1.2.4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分期 |
1.2.5 AEG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定义 |
1.3 Siewert Ⅱ型AEG手术治疗当前存在的争议 |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一般材料收集 |
2.1.1 病案资料采集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分组情况 |
2.2 手术方式 |
2.2.1 经左胸入路 |
2.2.2 经腹入路 |
2.3 评价标准 |
2.3.1 ASA分级: |
2.3.2 TNM分期 |
2.3.3 并发症分级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以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比结果 |
3.2 经腹入路手术组与经胸入路手术组术后生存的比较 |
3.3 影响AEG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3.1 双变量分析法对所有统计量进行两两相关性筛查 |
3.3.2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筛检 |
3.3.3 住院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差异 |
3.4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离断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性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经脾床入路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在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巨脾的临床应用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加速康复外科对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加速康复外科对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成绩 |
(6)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0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 |
序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围手术期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 |
序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手术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思考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手术效果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
2.2 术后1、2、3年生存率分析 |
3 讨论 |
(8)代谢手术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
代谢手术三种术式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1、对象与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第二部分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1 |
对象与方法 2 |
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
胃袖状切除术后糖代谢改善机制研究 1 |
材料和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9)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龄贲门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结果 |
3讨论 |
(10)合并糖尿病食管贲门癌患者血糖浓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一般资料 |
1. 2 方法 |
1. 3 分组标准 |
1. 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 1 入院血糖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
3. 2 术前血糖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
3. 3 术后血糖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
四、食管贲门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D]. 夏兆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手术入路对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效果的回顾性研究[D]. 王洪昌. 山东大学, 2020(02)
- [4]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康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5]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离断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田广金. 郑州大学, 2018(04)
- [6]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徐东. 苏州大学, 2018(04)
- [7]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 孙京涛,孙丽娜. 糖尿病新世界, 2016(19)
- [8]代谢手术的临床及机制研究[D]. 王鑫.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2)
- [9]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龄贲门癌分析[J]. 郭考辰,韩运明,张秀军,刘保林,孔令军,吕振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1)
- [10]合并糖尿病食管贲门癌患者血糖浓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 刘春齐,万小云,龙浩,戎铁华,林志潮,司徒冬荣. 实用癌症杂志,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