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沥青相容性分析

改性沥青相容性分析

一、改性沥青的相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嘉琛[1](2021)在《废胶粉-再生塑料复合改性高黏沥青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排水沥青路面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潮湿多雨地区由于路面积水产生的诸多安全隐患。目前各国大多采用高黏沥青用作排水路面的结合料,该类沥青价格昂贵,且不同种类之间存在较大性能差异,导致排水路面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受到较大阻碍。鉴于此,本文采用废胶粉-再生塑料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制备出橡塑复合高黏改性沥青,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黏度调控剂对其黏度进行有效调控,制备出黏度可控的橡塑复合高黏改性沥青(Rubber-Plastic Regulated Asphalt,简称RPRA)并对其性能及微观结构进行探究。采用不同种类与掺量改性剂制备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材料,对其常规性能和黏温曲线进行分析,最终制备出RPRA高黏沥青。通过RTFOT与PAV老化试验对所制备的RPRA高黏沥青的老化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接触角试验、DSR和BBR试验对RPRA高黏沥青的黏附性能、高低温流变性和黏弹性进行分析探索。结果表明,在推荐配合比为废胶粉20%、再生塑料5%和聚乙烯蜡3%时所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符合高黏沥青各项性能指标,具备良好的性价比;RPRA高黏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废胶粉、塑料和聚乙烯蜡的掺入使沥青中弹性成分得到明显增加,显着改善了沥青抗车辙性能与感温性。在低温条件下,几种改性剂的掺入能够使沥青抗瞬时形变与抗永久形变能力得到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上选用RPRA高黏沥青制备沥青混合料,对其施工温度做出确定,并与其他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评测。此外,通过荧光显微镜试验、红外光谱扫描试验和凝胶色谱试验对改性剂在沥青中分布情况、共混方式和沥青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橡塑复合高黏改性沥青中胶粉与塑料会形成网状结构,易产生分布不均、结团等现象,而掺入聚乙烯蜡会使RPRA高黏沥青体系交联网状结构得到强化;在其共混方式方面,RPRA高黏沥青的共混方式主要以物理共混为主,同时伴随少量化学变化;聚乙烯蜡的掺入会使复合改性沥青中的大分子比例得到提升,提高RPRA高黏沥青中各组分间的相容性。

孙启宇[2](2020)在《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质研究》文中提出SBS改性沥青由于其优秀的高低温性能被广泛应用在道路工程中,但是存在着抗老化能力不足及储存稳定性差的缺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交通材料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纳米材料改性沥青就是其中一种。作为目前性能较为优异的纳米材料之一,由于碳纳米管中存在大量共轭π键和环状结构,将其掺入到SBS改性沥青中进行改性,能够改善SBS改性沥青原有的缺点,进一步提升其路用性能。论文采用高速剪切法制备了不同掺量的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通过基础指标试验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结合料老化前后的常规性能指标、黏度。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构建了不同掺量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复数模量主曲线,分析了其相态结构、高温性能、抗疲劳性能以及多应力重复蠕变特性,表明掺入碳纳米管到SBS改性沥青中可以显着改善其高温抗车辙能力以及温度敏感性。利用弯曲梁流变仪研究了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蠕变特性,采用Burgers模型对其低温指标进行了拟合,指出碳纳米管在较低掺量时可以改善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通过对比不同老化状态下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指标发现,掺入碳纳米管可以有效提高其抗老化性能。采用离析试验、荧光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法对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的相容性、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碳纳米管对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改性机理。综合考虑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得出碳纳米管的最佳掺量约为0.9%。

田玉军[3](2020)在《纳米ZnO对EPDM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橡胶沥青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因此其在寒冷地区路面中被广泛使用。但是,橡胶沥青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老化。老化使得沥青路面出现坑槽、松散等病害,也会使橡胶沥青路面的低温性能出现严重劣化,导致路面产生低温裂缝。纳米ZnO具有较强的屏蔽紫外光的能力,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沥青的抗热氧老化性能。采用纳米ZnO对三元乙丙橡胶(EPDM)沥青进行改性,旨在提高其抗老化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首先对原材料进行试验分析,测定原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采用共混的方式制备复合改性沥青,并通过离析试验、三大指标试验以及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研究纳米ZnO对三元乙丙橡胶(EPDM)沥青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纳米ZnO的加入改善了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能,提高了其高低温性能,其抗变形能力也有所增强。其次根据确定的老化方案,对不同EPDM、纳米ZnO掺量下的复合改性沥青分别进行短期老化以及长期紫外老化,并对其老化残留物进行性能测试。研究两种改性剂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确定改性剂的合理掺量。结果表明,纳米ZnO的掺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沥青的抗热氧老化性能。并能明显提高改性沥青抗紫外老化能力,但其改善效果会随着紫外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其中,纳米ZnO掺量为3%时的复合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最佳。而EPDM掺量的变化对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影响较小。最后通过对未老化以及老化后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纳米ZnO对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EPDM沥青混合料,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老化后抗弯拉强度、弯拉应变、弯曲劲度模量变化幅度均较小;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与冻融劈裂比均高于EPDM沥青混合料,且老化后它们的变化率较小。

张霞[4](2019)在《路用石墨烯研制及其改性沥青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耐久型沥青路面建设需求,结合碳纳米复合材料科学前沿,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庆科委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开发和制备路用石墨烯及改性沥青,并对其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展开研究,奠定了路用石墨烯改性沥青应用基础。研究中,自主研发石墨烯,基于分子动力学建模优选表面活性分散剂,评价不同分散剂对石墨烯的分散作用,通过分散剂作用先将石墨烯制成分散悬浮液,再以提高沥青各项性能指标(尤其是断裂能和弹性恢复能力)为目标,寻求制备石墨烯改性沥青的合理工艺和最佳材料组成,并通过纳微尺度的表征探究石墨烯对沥青的改性机理。得到以下结论:采用球磨法制备石墨烯,通过均匀设计优化球磨剥离法制备工艺,获得石墨掺量、助磨剂掺量及钢砂粒径级配等小罐球磨生产石墨烯的优化制备参数,借助XRD、XRF、BET比表面积以及AFM图像技术等微观表征方法,证明自主研发石墨烯在XRD峰强、比表面积等方面均优于商用NK-1石墨烯。在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中,遵循“分子模拟技术初选-宏观分散试验优选-紫外可见光吸光度法(UV)优选验证”的研究路线,构建选择分散剂与有机溶剂的有效方法。研究中优选出两种表面活性剂和相匹配的有机溶剂:乙撑双硬脂酰胺(EBS)与三氯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无水乙醇。高速剪切制备改性沥青过程中,氧老化是影响沥青老化的关键因素,研发基于N2保护的装置,解决了高速剪切中沥青热氧老化问题,进而采用溶液超声共混与高速剪切结合的方法制备石墨烯改性沥青。采用表面活性分散剂-乙撑双硬脂酰胺(EBS),将石墨烯悬浮液掺入三氯乙烯溶解的沥青溶液中,通过高速剪切、超声混溶、蒸发的工艺制备石墨烯改性沥青,给出了制备工艺关键控制参数。基于均匀设计方法,建立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数学模型,获得EBS石墨烯改性沥青的最优材料组成。采用表面活性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创建了一种基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设计石墨烯改性剂母液材料配比的方法。通过吸光系数大小与石墨烯掺量及分散剂(与石墨烯)掺比变化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求得沥青中石墨烯的最佳掺量与分散剂最佳掺比。提取石墨烯悬浮液中的上层清液掺入沥青溶液中,采用与EBS石墨烯改性沥青相同的制备工艺,获得PVP石墨烯改性沥青的最优材料组成。基于两种石墨烯改性沥青,采用微观解析方法探索石墨烯与沥青协同作用的工作机制。通过金相显微观测石墨烯在沥青中的分散情况,并借助图像分析评价石墨烯团聚物在沥青中的分布特征,发现PVP石墨烯改性沥青中的石墨烯分散更均匀;通过XRD和FT-IR分析,发现石墨烯与沥青仅为物理共混作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通过DSC扫描分析,发现石墨烯改性沥青的玻璃态转变温度下降,说明沥青的抗低温性能提高。研究表明石墨烯在沥青中的均匀分散状态对沥青性能存在重要影响,聚乙烯吡咯烷酮比乙撑双硬脂酰胺对石墨烯的分散作用更优,沥青性能试验研究表明,两种石墨烯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变形恢复能力均改善,说明石墨烯对基质沥青产生协同增强作用,但分散剂不同,增强效能不同:EBS石墨烯改性沥青对沥青拉伸强度、断裂能改善显着,说明沥青中弹性成分增多,沥青弹性变形能力得到改善;PVP石墨烯改性沥青在石墨烯掺量较低时仍保持较高断裂能,同时抗车辙因子和蠕变恢复能力增加明显,证明沥青的高温性能、低温抗裂性能、弹性恢复能力显着提高。光、热及水老化试验表明,石墨烯改性沥青抗老化能力比基质沥青更强。对沥青胶浆性能的研究表明,石墨烯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发现采用弯曲应变能密度表征石墨烯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比弯曲劲度模量更合理。基于表面能研究发现石墨烯改善了沥青与集料界面的黏附性,与岩石的粘结强度得以提高。总之,石墨烯的掺入使沥青在低温、高温、抗老化及抗疲劳性能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石墨烯在沥青中的均匀分散程度是提升沥青性能的关键因素,若进一步改善石墨烯在沥青中的均匀分散程度,石墨烯改性沥青性能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郑木莲,范贤鹏,李洪印,林小玉,刘鹏[5](2019)在《道路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促进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在中国道路工程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综合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对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展开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了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的改性机理、性能提升及相容性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最新室内研究进展概述了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及路用性能,介绍了部分已有的实际工程运用。结果表明:水性环氧树脂达到一定掺量后,对沥青的各项性能尤其是高温性能提升极大;用作拌和混合料时,配合其他增韧类改性剂可以对混合料的性能起到均衡提升作用;当前规范中的常规试验难以准确评价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性能,下一步应根据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自身的特性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以指导其试验、设计及施工。

孙思敖[6](2019)在《紫外光吸收剂插层OMMT对沥青老化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沥青胶结料的热氧老化和紫外光(Ultraviolet,UV)老化是引起沥青路面病害和耐久性不足的重要原因,向沥青中添加改性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蒙脱土(Montmorillonite,MMT)能够显着改善沥青的耐热氧老化性能,但对其低温性能具有不利影响;紫外光吸收剂(Ultraviolet absorber,UVA)的掺入可以起到抑制UV老化进程的效果,但UVA的耐热性较差,极易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摊铺等过程中受热失效。本文将UVA与有机化蒙脱土(Organic Montmorillonite,OMMT)进行插层复合,旨在同时显着改善沥青的耐热氧和耐UV老化性能,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采取有机化插层的方法制备不同的UVA/OMMT复合改性剂(UV326/OMMT、UV328/OMMT、UV531/OMMT、UV770/OMMT),并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XRD)、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试验(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试验(UV-vis)对其结构、紫外光吸收和反射能力进行表征;制备5种掺量(0 wt%、1 wt%、2 wt%、3 wt%、4 wt%)的UVA/OMMT复合改性沥青,并进行热氧老化和UV老化试验,通过物理和流变性能试验对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性能进行评价,进而优选出最佳的UVA/OMMT种类和掺量;最后,借助荧光显微镜(FM)、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仪(TLC-FID)和FTIR试验,研究了老化前后UVA/OMMT对沥青微观形貌、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影响,揭示了UVA/OMMT改善沥青耐老化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经有机化插层处理后,UVA/OMMT的层间距显着扩大,4种UVA与OMMT均形成了插层结构的复合材料。与OMMT改性沥青相比,UVA/OMMT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有所改善。不同UVA/OMMT均可改善沥青的耐热氧和UV老化性能,其中UV326/OMMT和UV328/OMMT的改善效果较为显着。机理分析表明,不同类型UVA/OMMT对沥青性能的改善作用主要受其层状结构、UVA自身特性以及插层效果三者的综合影响,在老化前主要受UVA/OMMT整体的插层效果影响,插层率越低,分散在沥青中的“游离态”UVA越多,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越好;TFOT过程中,UVA/OMMT与沥青形成了插层结构,氧气进入沥青内部的路径因此被延长和阻隔,沥青的热氧老化性能得到改善;UV老化过程中,大量与OMMT成功形成插层结构的UV328和UV326在沥青中通过捕获自由基和吸收紫外光的方式来抑制UV老化反应的进行,改性沥青的耐UV老化性能得到显着改善。

杜晓明[7](2019)在《环氧沥青铺面材料相态结构控制与增韧研究》文中提出环氧沥青是一种利用树脂的热固性弥补沥青的热塑性所研发出的一种路桥铺面材料,其具有强度高、粘结性好和抗腐蚀性强等普通沥青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在路桥面的铺装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热固性环氧沥青由于环氧树脂与基质沥青的相容性较差,固化后的环氧沥青易出现离析分层的现象,并且环氧树脂固化后刚度大,容易出现脆性断裂的现象,导致环氧沥青材料仍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因此,提高环氧沥青铺面材料的性能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具有显着地意义。本文以溶解度参数的理论为基础,选择与基质沥青溶解度参数相近的线型环氧树脂并且可以与固化剂发生交联反应的线型环氧树脂替代部分双酚A型环氧树脂,并研究了不同含量的线型环氧树脂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BDDGE)与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与基质沥青出现部分混溶的现象,这说明BDDGE与HDDGE这两种线型环氧树脂与基质沥青有较好的相容性。相比于环己烷-1,2-二羧酸二缩水甘油酯(184)与聚丁二烯环氧树脂(2000#)来说,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可以显着地提高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断裂伸长率,通过测试结果可以发现BDDGE与HDDGE这两种线型环氧树脂对于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增韧效果非常显着。随着四种线型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双酚A型环氧树脂在低温下储能模量(E′)都出现了降低的现象。但是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的引入使双酚A型环氧树脂在低温下的E′降低效果更为明显,并且对于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Tg降低效果更为显着,由此可以判断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的引入可以改善双酚A型环氧树脂在低温下的韧性,这也可以说明含有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可以在更广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高弹态。通过低温韧性实验数据比较也可以发现BDDGE与HDDGE可以提高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低温韧性。将与基质沥青溶解度参数相近的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引入环氧沥青体系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分别研究了不同含量的BDDGE与HDDGE对环氧沥青性能的影响。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可以在粘度测试试验中显着的降低环氧沥青体系在拌和过程中的粘度。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的引入可以提高环氧沥青的相容性,沥青相在连续树脂相中的分散颗粒直径可以低至9μm。力学性能结果也显示出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有较强的增韧效果,BDDGE的添加量达到20%时,环氧沥青的断裂伸长率可高达590.15%;HDDGE的添加量为20%时,环氧沥青的断裂伸长率可高达602%。在硬度实验的测试数据也可以说明引入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的后,环氧沥青没有出现离析现象,同时也可以说明环氧沥青的相容性得到改善。由动态热机械性能结果发现:引入BDDGE与HDDGE两种线型环氧树脂可以降低环氧沥青低温下的E′,并且Tg也有了显着的降低。将不同含量的环氧端基超支化聚酯加入环氧沥青中,并研究了环氧端基的超支化聚酯对环氧沥青相容性及韧性性能的影响。添加环氧端基超支化聚酯后对环氧沥青也可形成降粘效果,这种降粘效果可提高环氧沥青的加工韧性。由荧光显微结果发现引入环氧端基的超支化聚酯之后环氧沥青的相结构得到了稳定的控制。在环氧端基的超支化聚酯的参与下环氧沥青的断裂伸长率得到了提高,并且依然维持着很高的拉伸强度。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对环氧沥青的断裂面的形态进行观察,含有环氧端基的超支化聚酯的环氧沥青的断裂面表现出了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随着环氧端基超支化聚酯含量的增加,断裂特征更为明显。含有环氧端基的超支化聚酯的环氧沥青在低温下表现出低的E′但是在室温下却表现出高的E′,并且这种环氧沥青的tanδ低于纯环氧沥青的,这说明添加环氧端基的超支化聚酯可以使环氧沥青不仅拥有好的韧性而且抗变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李东东[8](2019)在《SBS相对分子质量对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由于SBS对沥青性能具有优异的改善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道路材料领域。但不同SBS结构参数存在差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可能也不尽相同。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作为SBS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对其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具有较大影响,研究其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SBS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为道路沥青改性用SBS相对分子质量的优选提供依据。本文选取五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7.9万、8.7万、10.6万、12.4万、13.8万)的线型SBS,进行沥青的改性。通过常规指标测试方法、测力延度试验及DSR、BBR流变试验,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SBS对沥青高、低温性能的影响,并对SBS改性剂与沥青的相容性进行探讨。进一步优选了三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SBS,对其自身及其改性沥青进行TFOT、PAV及紫外光UV老化试验,对不同老化方式下各改性沥青常规指标及流变性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试验对SBS改性剂自身的老化程度及其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差异进行揭示,采用热重试验对各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热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混合料性能测试,评价SBS相对分子质量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BS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使改性沥青高温性能明显增强,而低温性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相对分子质量为8.7万的SBS所制备的改性沥青低温性能最佳,相对分子质量为7.9万的SBS改性效果较差。改性沥青粘度随SBS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大幅增加,相对分子质量为13.8万时沥青粘度超过规范上限,且与沥青相容性较差。相对分子质量为8.7万、10.6万、12.4万的SBS对沥青具有较好的改性效果。在不同老化方式下,SBS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改性沥青其基本指标、流变性能与老化前相比变化程度较小。SBS改性剂老化前后红外光谱显示,随老化程度的加深,相对分子质量对SBS自身的抗老化性能影响不显着,而当SBS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时,其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明显增强。此外,SBS相对分子质量为12.4万的改性沥青在TFOT、PAV老化后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而UV老化后各改性沥青差异不大。混合料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BS相对分子质量为8.7万的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优异的低温抗裂性能,SBS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时,混合料高温抗车辙能力增强,并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

王长远[9](2018)在《一种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无机粉体改性沥青因其良好的路用性能及成本优势,已经成为了道路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工业固体废弃物陶瓷抛光砖粉为无机填料型沥青改性剂,利用硅烷偶联剂及NaOH碱溶液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工艺参数对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根据聚合物与无机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测试分析改性沥青胶浆的基本技术性能,探讨陶瓷抛光砖粉对沥青的改性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与传统填料矿粉相比,陶瓷抛光砖粉具有质轻、粒度小、比表面积大、憎水亲油、表面粗糙等特点,其表面呈酸性,与沥青相容性较差。剪切速率和加粉后剪切时间对改性沥青三大指标和离析程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制备温度次之,预剪切时间的影响最小。最佳剪切工艺为:制备温度145℃、剪切速率4000 r/min、预剪切时间15 min、加粉后剪切时间60 min。(2)硅烷偶联剂可在陶瓷抛光砖粉颗粒表面引入亲有机基团,而NaOH碱溶液对粉体颗粒表面有溶蚀作用,使其表面更粗糙,并使颗粒表面呈弱碱性。上述两种表面改性方法,均可弥补陶瓷抛光砖粉与沥青的相容性差的不足。利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粉体表面改性的合理方案为:混合溶剂的水醇比3:7、pH值为5、水解时间30 min、浸泡时间60 min;利用NaOH水溶液对粉体表面改性的合理方案为:溶液浓度2 mol/L、浸泡时间2 h。(3)在表面改性前,当陶瓷抛光砖粉的掺量为4wt%6wt%时,可使沥青与粗集料的黏附性由3级提高到4级。其中,单掺6wt%陶瓷抛光砖粉的改性沥青,其温度敏感性、高温性能、抗热氧老化性能以及与粗集料的黏附性能较好,但在-10℃以下时才表现出对低温抗裂性能有利。经表面改性后,KH-550/陶瓷抛光砖粉复合改性效果沥青的上述性能最佳;NaOH/陶瓷抛光砖粉复合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高温性能、抗热氧老化性能均介于单一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之间。(4)AFM测试结果表明,经6wt%陶瓷抛光砖粉改性后,沥青中两相分布的对比明显,陶瓷抛光砖粉可均匀分散于基质沥青中,改性沥青图像的表面粗糙度较高。FTIR测试结果表明:KH-550和NaOH对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影响极小,表面改性前后的陶瓷抛光砖粉与基质沥青之间无明显化学反应,二者通过物理意义上的共混共融,利用物相之间的吸附、润湿、分散和交联来达到改性效果。

谷雨,何丽红,杨帆[10](2018)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是近几年路面工程领域的一个热点,其相容性又是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对路面工程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改善思路出发,总结了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机理与相容性分析方法,介绍了面向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的水性环氧体系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配方、制备工艺对相容性的影响以及相容性对路用性能的影响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二、改性沥青的相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沥青的相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废胶粉-再生塑料复合改性高黏沥青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黏沥青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废胶粉与再生塑料改性沥青应用及研究
        1.2.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RPRA高黏沥青的组成设计与制备
    2.1 原材料性能
    2.2 RPRA高黏沥青外加剂种类和掺量确定
        2.2.1 WTR与RPE掺量的确定
        2.2.2 RPRA高黏改性黏度调控效果分析
        2.2.3 黏度调控剂种类和掺量的确定
        2.2.4 RPRA高黏沥青制备工艺
    2.3 RPRA高黏沥青黏韧性能研究
    2.4 RPRA高黏沥青技术指标与经济效益分析
        2.4.1 RPRA高黏沥青技术指标对比
        2.4.2 RPRA高黏沥青经济效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PRA高黏沥青性能分析
    3.1 RPRA高黏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3.2 高黏改性沥青老化过程模拟
        3.2.1 RPRA高黏沥青短期老化模拟过程(RTFOT)
        3.2.2 RPRA高黏沥青长期老化模拟过程(PAV)
    3.3 RPRA高黏沥青黏附性能分析
        3.3.1 表面能理论
        3.3.2 表面能参数测定
    3.4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研究
        3.4.1 试验仪器
        3.4.2 基于频率扫描的RPRA高黏沥青黏弹性分析
        3.4.3 基于温度扫描的RPRA高黏沥青黏弹性分析
        3.4.4 老化后RPRA高黏沥青高温流变性能研究
    3.5 弯曲梁流变试验(BBR)分析
        3.5.1 弯曲量流变试验方法及原理
        3.5.2 不同温度下低温蠕变性能分析
        3.5.3 老化后低温蠕变性能分析
        3.5.4 基于Burgers模型的低温蠕变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PRA高黏沥青微观结构与共混方式分析
    4.1 红外光谱(FTIR)试验分析
        4.1.1 红外光谱试验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荧光显微镜试验结果分析
    4.3 凝胶色谱试验结果分析
        4.3.1 试验原理及方法
        4.3.2 GPC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PRA高黏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性能研究
    5.1 原材料性能
        5.1.1 沥青
        5.1.2 集料
        5.1.3 填料
    5.2 目标空隙率与级配的确定
        5.2.1 目标空隙率的确定
        5.2.2 最佳沥青用量和级配的确定
    5.3 RPRA高黏沥青施工温度确定
    5.4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
    5.5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
    5.6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5.6.1 浸水马歇尔试验
        5.6.2 冻融劈裂试验
        5.6.3 浸水飞散试验
    5.7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2 碳纳米管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3 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方法
        2.3.1 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2.3.2 沥青基础指标测定
        2.3.3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
        2.3.4 弯曲梁流变试验(BBR)
        2.3.5 老化试验
        2.3.6 荧光显微镜
        2.3.7 红外光谱试验
第三章 沥青基础指标试验分析
    3.1 三大指标
        3.1.1 针入度
        3.1.2 软化点
        3.1.3 延度
    3.2 针入度指数、当量软化点、当量脆点
    3.3 布氏黏度
    3.4 老化对基础指标的影响分析
        3.4.1 残留针入度比
        3.4.2 软化点增量
        3.4.3 质量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高温粘弹性研究
    4.1 试验条件及线粘弹性范围的确定
        4.1.1 平行板尺寸选择
        4.1.2 平行板间距确定
        4.1.3 线粘弹性范围确定
    4.2 频率扫描试验研究
        4.2.1 时温等效主曲线的构建
        4.2.2 相态结构特性研究
    4.3 温度扫描试验研究
        4.3.1 高温性能分析
        4.3.2 抗疲劳性能分析
    4.4 温度敏感性研究
    4.5 多应力重复蠕变特性研究
        4.5.1 蠕变恢复率
        4.5.2 不可恢复蠕变柔量
        4.5.3 R与Jnr的应力敏感性
    4.6 老化对高温粘弹特性的影响研究
        4.6.1 高温性能分析
        4.6.2 抗疲劳性能分析
        4.6.3 多应力重复蠕变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低温蠕变性能研究
    5.1 低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5.1.1 蠕变劲度
        5.1.2 蠕变速率
        5.1.3 临界温度
    5.2 老化对低温蠕变试验的影响
    5.3 基于Burges模型的蠕变特性分析
        5.3.1 Burgers模型简介
        5.3.2 粘弹性参数的计算
        5.3.4 蠕变柔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及微观机理分析
    6.1 相容性分析
        6.1.1 软化点差值
        6.1.2 分离指数
        6.1.3 荧光显微镜分析
    6.2 微观机理分析
        6.2.1 不同掺量复合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6.2.2 老化前后复合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和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纳米ZnO对EPDM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沥青抗老化研究现状
        1.2.2 橡胶沥青抗老化研究现状
    1.3 EPDM沥青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纳米ZnO
        2.1.3 EPDM改性剂
        2.1.4 矿料
    2.2 试验方案与方法
        2.2.1 老化方案设计
        2.2.2 沥青物理性能试验
        2.2.3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
        2.2.4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EPDM/纳米ZnO复合改性沥青及其老化性能
    3.1 改性沥青的制备
    3.2 改性沥青相容性分析
    3.3 改性沥青常规性能试验分析
    3.4 改性沥青流变性能试验分析
    3.5 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试验分析
        3.5.1 纳米ZnO掺量对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
        3.5.2 EPDM掺量对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纳米ZnO对EPDM沥青混合料抗老化性能影响
    4.1 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4.1.1 级配选择
        4.1.2 最佳沥青用量
    4.2 改性沥青混合料抗老化性能分析
        4.2.1 低温弯曲试验
        4.2.2 浸水马歇尔试验分析
        4.2.3 冻融劈裂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路用石墨烯研制及其改性沥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石墨烯沥青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石墨烯沥青的研究现状
        1.2.3 石墨烯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3.1 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初探
        1.3.2 石墨烯的制备及微观表征
        1.3.3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石墨烯分散母液研究
        1.3.4 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与材料组成研究
        1.3.5 石墨烯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与微观表征
        1.3.6 石墨烯改性沥青胶浆的性能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及行为特性初探
    2.1 基于膨胀石墨制备石墨烯改性沥青
        2.1.1 实验材料
        2.1.2 基于膨胀石墨的改性沥青制备
        2.1.3 基于膨胀石墨的改性沥青基本性能研究
    2.2 干法制备的石墨烯改性沥青
        2.2.1 干法制备石墨烯改性沥青
        2.2.2 石墨烯改性沥青评价指标
        2.2.3 石墨烯改性沥青性能
        2.2.4 石墨改性沥青与石墨烯改性沥青的性能对比
        2.2.5 石墨烯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研究
    2.3 石墨烯与沥青相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观表征
    3.1 石墨烯制备的常见方法
    3.2 石墨烯制备方法
        3.2.1 制备原理
        3.2.2 制备原料及仪器
        3.2.3 制备工艺参数
        3.2.4 确定助磨剂的目数
        3.2.5 均匀设计优化制备工艺
    3.3 石墨烯粉体的纯化
        3.3.1 碱洗法提纯石墨烯
        3.3.2 油萃-碱洗法提纯石墨烯
    3.4 石墨烯质量检验
        3.4.1 石墨烯XRD衍射分析
        3.4.2 BET法测石墨烯比表面积
        3.4.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石墨烯分散母液研究
    4.1 石墨烯分散研究现状
    4.2 石墨烯分散剂选择
        4.2.1 分子动力学建模初选
        4.2.2 基本溶剂的选择原则
        4.2.3 分散剂优选分析
        4.2.4 分散剂及基本溶剂的类型对沥青性能影响
        4.2.5 分散剂掺比对石墨烯的分散效果影响
        4.2.6 分散剂种类不同对石墨烯分散效果的影响
    4.3 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石墨烯分散效果评价
        4.3.1 基本原理
        4.3.2 最大吸收波长λ_(max)
        4.3.3 吸光系数ε
        4.3.4 紫外/可见光吸收谱(UV-vis)对分散剂优选验证
    4.4 基于PVP-K15的石墨烯分光度实验研究
        4.4.1 基于PVP-K15的石墨烯分光度实验设计
        4.4.2 基于PVP-K15的石墨烯分光度实验结果
        4.4.3 石墨烯悬浮液中石墨烯有效浓度的测定及评价
        4.4.4 石墨烯浓度、吸光度与分散剂掺比关系分析
    4.5 表面活性剂对石墨烯的分散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与材料组成研究
    5.1 石墨烯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5.1.1 高速剪切中的沥青老化问题及其预防
        5.1.2 两种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方法对比
        5.1.3 石墨烯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环节
        5.1.4 石墨烯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优化
    5.2 基于均匀设计的石墨烯改性沥青材料组成
        5.2.1 石墨烯改性沥青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5.2.2 配方设计建模实验及计算分析
        5.2.3 石墨烯改性沥青的配方确定
        5.2.4 最佳组成材料性能验证
    5.3 基于UV-vis优化的石墨烯改性沥青材料组成
        5.3.1 不同分散剂掺比对吸光系数的影响
        5.3.2 不同石墨烯掺量对吸光系数影响
        5.3.3 确定石墨烯、分散剂的最佳掺量
        5.3.4 基于PVP-K15分散剂的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
        5.3.5 最佳材料组成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墨烯改性沥青性能研究与微观表征
    6.1 两种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与性能比对
        6.1.1 两种石墨烯改性沥青制备工艺比对
        6.1.2 两种墨烯改性沥青性能比对
    6.2 光、热及水作用下石墨烯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分析
        6.2.1 老化实验方案
        6.2.2 老化实验结果分析
    6.3 微观分析石墨烯在沥青中的分散
        6.3.1 实验主要仪器与材料
        6.3.2 显微观测结果及分析
    6.4 石墨烯改性沥青的微观表征
        6.4.1 XRD分析
        6.4.2 红外光谱分析
        6.4.3 示差扫描量热(DSC)分析
        6.4.4 ICT扫描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石墨烯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7.1 石墨烯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7.1.1 沥青胶浆粉胶比优化设计
        7.1.2 石墨烯改性沥青胶浆测力延度试验分析
        7.1.3 石墨烯改性沥青胶浆流变性能
        7.1.4 石墨烯改性沥青胶浆力学性能
    7.2 石墨烯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能分析
        7.2.1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分析
        7.2.2 沥青与岩石之间的粘结性能分析
    7.3 经济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创新点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道路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性环氧树脂的概况
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研究进展
    2.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制备方法
    2.2 水性环氧树脂与乳化沥青的相容性
    2.3 水性环氧树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2.3.1 对沥青本体性能的影响
        2.3.2 对界面性能的影响
        2.3.3 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的改性机理
    2.4 复配型水性环氧乳化沥青
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研究进展
    3.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
    3.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4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及其混合料的应用进展
    4.1 在微表处中的应用
    4.2 在雾封层中的应用
    4.3 在坑槽修补中的应用
    4.4 在黏层材料中的应用
5 结论

(6)紫外光吸收剂插层OMMT对沥青老化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老化的研究进展
        1.2.2 沥青抗老化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UVA/OMMT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2.2.1 原材料性质
        2.2.2 UVA/OMMT的制备过程
        2.2.3 UVA/OMMT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UVA/OMMT的 XRD分析
        2.3.2 UVA/OMMT的 FTIR分析
        2.3.3 UVA/OMMT的 UV-vis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VA/OMMT对沥青物理流变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3.2.1 原材料性质
        3.2.2 UVA/OMMT改性沥青的制备
        3.2.3 UVA/OMMT改性沥青物理流变性能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UVA/OMMT对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3.3.2 不同UVA/OMMT对沥青黏度的影响
        3.3.3 不同UVA/OMMT对沥青动态剪切流变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UVA/OMMT对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
        3.3.5 不同UVA/OMMT与沥青的相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VA/OMMT对沥青老化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4.2.1 原材料性质
        4.2.2 UVA/OMMT改性沥青的制备
        4.2.3 UVA/OMMT改性沥青老化试验
        4.2.4 UVA/OMMT改性沥青老化特性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UVA/OMMT对沥青TFOT老化特性的影响
        4.3.2 不同UVA/OMMT对沥青UV老化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VA/OMMT对沥青组成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5.2.1 原材料性质
        5.2.2 UVA/OMMT改性沥青的制备
        5.2.3 UVA/OMMT改性沥青老化试验
        5.2.4 UVA/OMMT改性沥青组成结构分析试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UVA/OMMT改性沥青的FM分析
        5.3.2 不同UVA/OMMT改性沥青的TLC-FID分析
        5.3.3 不同UVA/OMMT改性沥青的FTIR分析
        5.3.4 不同UVA/OMMT与沥青的作用机理探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环氧沥青铺面材料相态结构控制与增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氧沥青材料的概述
    1.2 环氧沥青的性能及应用
    1.3 环氧沥青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环氧沥青用线型环氧树脂体系的选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线型环氧树脂与基质沥青的混合物试样制备
        2.2.3 环氧树脂浇铸体的制备
        2.2.4 测试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溶解度参数计算
        2.3.2 基质沥青与线型环氧环氧树脂的相容性
        2.3.3 树脂浇铸体力学性能
        2.3.4 动态热机械性能
        2.3.5 树脂浇铸体冲击强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型环氧树脂对环氧沥青的增容增韧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环氧沥青的试样制备
        3.2.3 测试方法
        3.2.3.1 粘度
        3.2.3.2 机械性能
        3.2.3.3 相容性
        3.2.3.4 硬度测试
        3.2.3.5 动态热机械性能
    3.3 结果分析
        3.3.1 粘度
        3.3.2 相容性
        3.3.3 力学性能
        3.3.4 邵氏硬度A
        3.3.5 动态热机械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端基超支化聚酯对环氧沥青的增容增韧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环氧沥青的试样制备
        4.2.3 环氧基端基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4.2.4 测试方法
        4.2.4.1 粘度
        4.2.4.2 机械性能
        4.2.4.3 相容性
        4.2.4.4 断裂面形貌
        4.2.4.5 动态热机械性能
        4.2.4.6 红外测试
    4.3 结果分析
        4.3.1 红外分析
        4.3.2 粘度分析
        4.3.3 相容性分析
        4.3.4 断裂表面分析
        4.3.5 力学性能分析
        4.3.6 动态热机械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SBS相对分子质量对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BS结构对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1.2.2 SBS改性沥青热氧老化性能
        1.2.3 SBS改性沥青紫外光老化性能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技术性能
        2.1.1 基质沥青
        2.1.2 SBS改性剂
        2.1.3 相容剂
        2.1.4 稳定剂
    2.2 试验方法
        2.2.1 SBS改性沥青制备
        2.2.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2.2.3 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
        2.2.4 沥青短期老化试验
        2.2.5 沥青长期老化试验
        2.2.6 沥青紫外光老化试验
        2.2.7 红外光谱试验
        2.2.8 热重试验
第三章 SBS相对分子质量对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3.1 改性沥青常规指标
        3.1.1 针入度
        3.1.2 软化点
        3.1.3 延度
        3.1.4 布氏粘度
    3.2 测力延度分析
        3.2.1 测力延度指标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高温动态剪切流变性能
        3.3.1 温度扫描
        3.3.2 频率扫描
    3.4 低温弯曲梁流变性能
        3.4.1 蠕变劲度模量S值
        3.4.2 蠕变速率m值
    3.5 SBS改性沥青相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BS相对分子质量对改性沥青老化性能影响
    4.1 SBS改性沥青老化后基本指标分析
        4.1.1 针入度
        4.1.2 软化点
        4.1.3 延度
        4.1.4 布氏粘度
    4.2 老化后高温动态剪切流变性能
        4.2.1 TFOT老化后温度扫描结果
        4.2.2 PAV老化后温度扫描结果
        4.2.3 紫外光UV老化后温度扫描结果
    4.3 老化后低温弯曲梁流变性能
    4.4 SBS改性剂及其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4.4.1 SBS改性剂红外光谱分析
        4.4.2 SBS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4.5 SBS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热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BS相对分子质量对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
    5.1 原材料技术性能
    5.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1 矿料级配确定
        5.2.2 最佳油石比确定
    5.3 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5.3.1 高温稳定性
        5.3.2 低温抗裂性
        5.3.3 水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一种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陶瓷抛光废料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2.2 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3 沥青改性机理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陶瓷抛光砖粉
        2.1.2 沥青
        2.1.3 表面改性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陶瓷抛光砖粉理化特性测试
        2.2.2 陶瓷抛光砖粉的表面改性
        2.2.3 改性沥青的制备
        2.2.4 改性沥青胶浆性能测试
        2.2.5 微观结构测试
第三章 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制备
    3.1 陶瓷抛光砖粉的理化特性
        3.1.1 陶瓷抛光砖粉的物理特性
        3.1.2 陶瓷抛光砖粉的化学成分
        3.1.3 陶瓷抛光砖粉的显微形貌
    3.2 单一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制备
        3.2.1 剪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2.2 剪切工艺优化
    3.3 硅烷偶联剂/陶瓷抛光砖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3.3.1 表面改性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2 表面改性工艺优化
    3.4 NaOH/陶瓷抛光砖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
        3.4.1 NaOH/陶瓷抛光砖粉复合改性沥青三大指标测试
        3.4.2 NaOH溶液浓度和浸泡时间对基质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4.1 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
        4.1.1 陶瓷抛光砖粉掺量对沥青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4.1.2 表面改性剂对沥青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4.2 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高温和低温性能
        4.2.1 陶瓷抛光砖粉掺量对沥青高温和低温性能的影响
        4.2.2 表面改性剂对沥青高温和低温性能的影响
    4.3 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抗热氧老化性能
        4.3.1 陶瓷抛光砖粉掺量对沥青抗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4.3.2 表面改性剂对沥青抗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4.4 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抗水损害性能
        4.4.1 陶瓷抛光砖粉掺量对沥青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
        4.4.2 表面改性剂对沥青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陶瓷抛光砖粉对沥青的改性机理探究
    5.1 陶瓷抛光砖粉与基质沥青的相容性
        5.1.1 离析试验
        5.1.2 相容性分析
    5.2 陶瓷抛光砖粉在基质沥青中的分散性
    5.3 陶瓷抛光砖粉与基质沥青界面间的化学反应
        5.3.1 表面改性前后陶瓷抛光砖粉的红外光谱分析
        5.3.2 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改善思路
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相容机理
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分析方法
4 面向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的水性环氧体系
5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配方对其相容性的影响
6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制备工艺对其相容性的影响
7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对其路用性能的影响
8 未解决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四、改性沥青的相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废胶粉-再生塑料复合改性高黏沥青制备及性能研究[D]. 马嘉琛. 长安大学, 2021
  • [2]碳纳米管/SBS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质研究[D]. 孙启宇. 长安大学, 2020(06)
  • [3]纳米ZnO对EPDM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性能影响的研究[D]. 田玉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路用石墨烯研制及其改性沥青性能研究[D]. 张霞. 重庆交通大学, 2019
  • [5]道路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研究进展[J]. 郑木莲,范贤鹏,李洪印,林小玉,刘鹏. 中国科技论文, 2019(08)
  • [6]紫外光吸收剂插层OMMT对沥青老化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D]. 孙思敖. 长安大学, 2019(01)
  • [7]环氧沥青铺面材料相态结构控制与增韧研究[D]. 杜晓明. 长安大学, 2019(01)
  • [8]SBS相对分子质量对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D]. 李东东. 长安大学, 2019(01)
  • [9]一种陶瓷抛光砖粉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长远.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10]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研究综述[J]. 谷雨,何丽红,杨帆. 石油沥青, 2018(01)

标签:;  ;  ;  ;  ;  

改性沥青相容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