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测绘仿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数字测绘仿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一、数字化测图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樊思嘉[2](2021)在《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的“产生-发展-演化”的完整过程,并对其中的建造实践、设计思想与建造精神进行了重点剖析。在系统梳理层面,首先从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自然资源条件分析了机械艺术的缘起,然后从发展模式、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三个角度分析了机械艺术的发展繁荣过程,最后研究了在后机械时代,现代建筑、当代艺术、当代装置创作等领域以机械艺术为灵感,而产生的演化性创作。在机械艺术的整体脉络理清后,文章以“绘图-模型-建造”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深入研究了机械艺术的实践探索,以及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建筑与机械领域不断的交叉、分离与集成过程。其中,以机械艺术时期的建造实践作为特色研究:从技术角度分析了为特定建筑部件的建造而发明的吊车装置,解读了装置的机械性能、一对一的建造过程,以及装置与建筑部件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艺术角度讨论了为建筑局部定制的吊车装置与建筑部件在建造中的共生与一体化,这种一对一的定制使得用于建造的装置与所建造的建筑同时成为了艺术,建造过程也因此成为了类似于雕塑的建造艺术景观。通过对于建造中的装置的研究,体现了机械艺术时期,“精在体宜”的设计建造思想,与技术与艺术趋向统一的建造精神。

廖怡[3](2021)在《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山五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香山静宜园在“三山五园”中占有一山一园,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体现出特殊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对于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和“别垣二景”的个例研究与复建工程正在逐步开展,“别垣二景”之一的见心斋是静宜园内唯一一处具有江南文人园特色的园中园,其保存完好、文化价值突出,值得深入研究挖掘。当今快速发展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为见心斋园林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古典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方面的不足。第二章本文梳理了信息模型理论源流,分析国内外信息模型建构的实践案例。第三章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讨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的体系和方法。该信息模型包括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建构步骤包括园林数据数字化采集、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三个方面。第四章,在见心斋园林数字化采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考量了工作环境、条件、效率等因素,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与配准,最终获得见心斋全园点云模型及二维测图。证明该技术在古典园林实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中的可行性。第五章,在见心斋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风景园林、测绘实操、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提出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需求的要素分类系统。将点云滤波、分类方法应用于见心斋中,探究园林环境中点云数据的分类方法,印证了以上分类系统的可行性。第六章,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以数字化采集和精细化分类的结果为基础,构建见心斋园林管理系统,分别利用BIM技术和GIS技术对见心斋内建筑单体和园林环境进行系统性管理。该部分证明了北京皇家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需要BIM和GIS技术的综合应用,文化遗存的数字化管理已成必然发展趋势。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结论。本文首次提出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该信息模型包含了园林各方面的信息,是集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其文件形式是点云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场地模型、文字及图片信息,具有检索、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以上数据中,实体信息数据主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利用激光雷达处理软件进行分类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古典园林地形环境及假山空间的采集和处理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数据主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在处理时应注意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匹配度和全面性。已完成的信息模型建构逻辑和方法可靠,预计达到多源信息的可视化录入、管理、查询、展示效果,在北京皇家园林的研究与保护领域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未来新兴技术和平台的更加成熟,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中多源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会更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实现检索、交互等功能。

王龙[4](2021)在《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处理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以低成本、大范围的获取高精度的场景信息,已经成为新时代下“数字城市”建设中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无人机平台搭载GPS、IMU和非量测相机,采集高精度位置、地面影像数据和姿态数据,可利用计算机视觉的运动恢复目标结构算法(Structure Form Motion,SFM)和多视图立体视觉重构算法(multi View Stereo,MVS),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表面模型和密集点云数据等。在摄影测量方面,大多数的应用都是基于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表面模型和实景三维模型进行,点云作为影像与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过度产物往往是被忽略的,以至于对影像密集点云的应用及研究相对较少。而Li 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点云因为其准确的描述了空间目标地物的形态、大小和其他属性特征被广泛应用地形测图、林业检测,救灾减灾等领域。但是雷达设备成本高、对作业人员的门槛相对较高,加之获取的点云不包含物体光谱信息和无任何语义信息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影像匹配点云除了在精度上弱于Li DAR点云外,其拥有丰富的纹理和光谱特征,容易引入植被指数等特征用于点云分类,加之是基于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其成本相比于Li DAR大幅下降。并且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地形不复杂的区域,影像匹配点云在精度和密度上能够媲美Li DAR点云。鉴于影像匹配点云所具巨大优势,如何对影像匹配的点云进行应用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匹配的点云中包含了地面点、地表上的建筑物、植被等信息,并不能直接对其进行测图和提取森林结构参数等应用,需要对其滤波和分类,按需提取有用信息。现阶段针对影像匹配点云滤波与分类的方法较少,而Li DAR点云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比较成熟,虽说影像匹配点云与LIDAR点云存在数据源差异和滤波算法能否兼容的问题。但总的来说两种方式获取的点云之间有共同点,所以本次研究主要是借鉴Li DAR点云的处理方法对影像匹配点云处理,利用影像匹配点云具有丰富的纹理和光谱信息等特点,进行自动分类和目视分类编辑。在点云数据中划分地面点与非地面点的过程称为点云滤波。目前各种经典的点云滤波算法都需要在算法中设置较为复杂的参数,需要专业人员对作业区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滤波效果。由于自然和人为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影像匹配点云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故在点云滤波之前需采用合适的点云粗差剔除算法对点云中的噪声点去除。本次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相机成像模型、二维相片到三维空间的坐标转换、相机的检校、特征点的提取与匹配、运动恢复结构、多视影像密集匹配六方面讲述无人机倾斜影像进行匹配获取三维点云的关键技术和原理,并整理无人机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影像处理生成点云的具体方法。(2)滤波和分类作为点云应用的基础环节,为了能够对影像匹配点云进行高精度的滤波和分类,在滤波开始前,充分分析点云的特点,运用高程统计和基于密度的算法对点云进行误差的剔除;对于滤波,则深入研究了目前几种经典点云滤波算法,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分析各滤波算法在不同地物地貌区域的滤波结果,找到适用于本次研究的最佳算法;分类则是先对点云进行特征统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特征运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3)结合获取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滤波后地面点数据,进行数字线划图的制作。首先对密度较大的点云数据进行抽稀处理,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和等高线数据;然后将生成的等高线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矢量化的部分地物结合,局部修改后制作数字线划图;最后选取视图立体视觉重构算法。

孙丽红[5](2021)在《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由于以往矿山开采方式不合理,管理模式粗放混乱等诸多原因,大量遗留的露天废弃矿山亟待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景观以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的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露天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日益重视。本文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手段获取云南省禄劝县某废弃矿山区域数据。对矿区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同时对三维模型成果的精度进行评定;最后对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及三维模型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展开相关探讨。分析和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1)阐述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及建模方式,并与传统的3ds Max、三维GIS及三维激光扫描等建模技术进行对比,重点阐述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建模相关技术,并分析了其优势。(2)以云南省禄劝县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以项目中的某个工程治理矿区图斑为研究区,从矿区数据获取、基于Context Capture Center软件矿区三维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对构建的三维模型的空三、整体模型及模型几何精度进行评定,并与传统测量技术在效率、方法及成果资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及三维模型能够满足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需求。(3)结合项目需求,论证了倾斜摄影测量成果DOM、DSM及矿区三维模型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地形图的绘制,进行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方案拟定、后期施工、评估及监测等诸多方面,结合Skyline软件实现生态修复后三维效果图可视化展示。

程耀[6](2020)在《面向精细化管理的城市级三维模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必然的趋势,传统的二维平面场景已不能满足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需求,以三维模型为基础的三维数字城市成为城市运行管理的“新宠”。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对三维模型的数字化、立体化、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构建高精度、离散三维要素的城市场景成为研究的热门。传统的城市三维建模方法存在效率低、现势性差、成本高等劣势,虽然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构建城市三维场景,但该三维场景无完整的拓扑结构和语义信息,且城市建筑、城市部件要素是一个整体,无法进行离散化的城市三维要素信息管理。城市要素的重要程度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据,城市三维管理的差异化需求影响着三维模型的精细化粒度。因此,城市级三维场景构建存在着效率化、精细化与管理化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本文从城市三维场景、城市建筑体和城市部件的三维模型构建展开研究: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的城市三维场景为基础,根据城市管理需求构建不同精细程度的城市建筑体三维模型,结合城市部件三维模型库和实测部件数据,参数化构建城市部件三维模型。最后,基于OsgEarth三维数字地球引擎库,融合多源城市三维数据,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分层组织管理,初步实现了基于倾斜模型的城市三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能满足不同领域用户多元化的应用需求,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城市三维模型,更好地致力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城市三维场景的构建方法。基于建模软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点云的构建方法,探讨了城市三维场景的构建,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确定倾斜实景模型在城市级三维场景构建中具有明显优势。2.研究三个层级的城市建筑体三维模型构建方法。根据城市建筑体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程度设计三个层级的城市建筑体快速构建方案:利用DLG快速构建三维白模(V0级别建筑体模型),结合建筑纹理库进行纹理映射(V1级别建筑体模型),使用DP-Modeler软件进行精细单体化建模(V2级别建筑体模型),完成实验区域V0~V2三层级别的城市建筑体三维模型构建。3.研究城市部件三维模型动态构建方法。利用3DSMax完成城市部件三维标准库的构建,结合实测部件点,通过设计城市部件参数化映射关系,实现参数化动态生成城市部件三维模型。4.研究城市三维要素统一可视化的方法。为实现城市要素统一组织管理,以数字地球的形式,设计多元城市三维要素的集成框架,基于OsgEarth三维数字地球引擎库,通过城市三维场景、城市建筑体三维模型进行高效合理组织与管理,根据城市部件参数化映射关系,利用MySQL数据库实现城市部件三维模型的渲染及动态调度,完成面向精细化管理的城市级三维模型构建、组织、渲染及管理。

赵兵[7](2020)在《基于机载多源遥感数据的地物目标定位与分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地物目标的高精度、自动化定位及分类技术在3D数字城市构建,甚至在“智慧城市”、“智慧中国”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是国家大力倡导和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在抗震救灾、人员搜救、军事侦察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本论文研究课题即在此背景下提出。传统方法中,实现定位通常采用人工测绘或(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实现,但该方法需要布设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GCP),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人工无法到达区域难以实现。随着惯性导航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的飞速发展,机载定姿定位系统(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POS)应运而生,并逐步商业化,使得航空对地观测中布设少量的地控点或无需布设地控点进行目标定位,逐渐成为现实。不仅如此,作为当今航测与遥感中对地观测的新型传感器,机载激光扫描雷达(Lighting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的出现,有效弥补了数字航空相机只能捕获地物平面信息的不足,不仅可以提供地物高分辨率影像(强度图像或者高度图像),同时能提供精确的距离信息,为航空摄影测量中地物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及处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论文紧跟国内外研究前沿,通过引入机载POS系统和机载LiDAR技术,以期实现对地物目标的自主定位和复杂背景下的城市目标自动分类。该课题试图探索提升机载POS系统本身输出精度的方法,针对基于机载POS的目标定位技术展开研究,利用全微分方法建立出定位误差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某仿真软件(M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分析。此外,本论文研究了融合航空光学影像和机载LiDAR三维点云数据的典型城市地面目标的分类问题,在LiDAR点云和光学影像配准的基础上,提出三步法(Three Steps,TS)用于LiDAR点云自动分割处理后,通过融合策略与航空影像中特征相结合,分类提取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地面目标,该算法的分类精度理论上达到90%。总体来讲,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针对机载POS系统内部的差分GPS(Differential GPS,DGPS)及惯性导航(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的联合滤波融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估计器的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利用容积卡尔曼滤波(Cubature Kalman Filter,CKF),通过引入矩阵的正交三角QR分解和Cholesky分解因数的更新技术,直接传播并相应地更新状态协方差矩阵的平方根。该算法将自适应的噪声估计器和小波卡尔曼滤波结合,建立附加权值的量测噪声的协方差矩阵,因该矩阵通过INS和DGPS的实时观测值计算得出,保证了其计算值和实际系统基本一致。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滤波精度和较强的鲁棒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外方位元素的解算方法针对机载POS系统辅助航空摄影测量中传统坐标变换方法解算航摄影像外方位元素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BP Neural Network,BP-NN)航摄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解算方法。将机载POS的输出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结合笛卡尔直角坐标变换,并采用M软件对BP网络进行训练和调整,构造出15-4-6型结构的三层神经网络。机载POS系统的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及DGPS的输出经神经网络的每个神经元加权运算,求和结果反向传播,利用非线性激励函数作矩阵运算,最后在神经网络的输出层得到航摄像片的六个外方位元素值。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解算精度,可实现无GCP布设的航摄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获取。3)提出了一种基于航空影像与机载LiDAR点云数据融合的目标分类算法针对3D城市建模中城市地面典型目标物的分类提取问题,通过融合航空光学影像与机载LiDAR点云数据,提出一种城市地面目标的分类算法,该算法包括图像与点云的预处理、LiDAR点云的滤波分割、图像与点云中关键特征信息的提取,以及目标物的自动分类三部分。通过该算法可高精度地获取四类城市目标信息并且给出相对充分的误差精度信息。具体而言,首先利用多向地面滤波算法(Multi-Directional Ground Filtering,MGF)对LiDAR点云数据分割,同时提取LiDAR点云和航摄影像的特征量,最后,利用改进的区域增长算法(Regional Increasing,RI)和多级分类器对已经分割好的LiDAR点云和航摄图像进行对应的城市地面目标物的分类。

张军[8](2020)在《影响无人机测绘技术获取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分析及实用性处理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无人机测绘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以无人机为平台进行航空摄影对比传统航空摄影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低、操作简单、快速、灵活等方面,其不足点主要表现在无人机航空摄影获取的数据在影像质量方面有所不足。为了获取高精度测绘成果数据,以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为技术手段进行测绘工作,在外业数据采集及内业数据处理两个方面都与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有所区别,规范要求也有所不同。本论文研究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基于无人机影像数据特点,研究提高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方案,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本论文从理论层面分析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影响无人机测绘精度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影像采集所选地面分辨率,分辨率越高成果精度越高;第二是像点自身量测误差,这与影像自生坐标的准确率也有直接关系;第三是影像采集时所选用的基高比,基高比越大,高程精度越高,在硬件条件确定的条件下,这些是制约无人机测绘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如何去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挥无人机快速测绘的优势。基于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两项提高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方案,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从无人机自身特点出发,研究影响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精度的因素,例如航摄相机、曝光延迟、飞行控制、控制点布设等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因子,基于这些研究给出了控制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框架;(2)无人机搭载非量测数码相机不同于传统的量测型数码相机,不能用统一的畸变模型去模拟相机的畸变规律,容易出现模型差,本文给出基于格网的影像畸变纠正的方法,能有效模拟无人机搭载非量测数码相机的不规则畸变,提高影像坐标量测精度,并通过实验进行成果精度的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无人机测绘工作中广泛推广;(3)无人机飞行高度较低,若测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飞行安全就很难保障,对于航测本身来说会出现同一影像或相邻影像分辨率不一致的情况,且由于无人机姿态不稳定、相对航高差大,会造成相邻影像存在较大的几何畸变及辐射畸变,给影像匹配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提出针对无人机的变航高航线设计的思路,并将设计思路进行了实践。

付瑾瑜[9](2020)在《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工业遗产近几十年逐渐成为进入公众视野的遗产保护热点。工业遗产的记录档案中保存有大量信息,其中物质类遗产记录信息主要是针对工业遗产的建筑物、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的图纸和文字;非物质类遗产记录信息主要是针对工艺流程、工作组织形式、历史回忆的纪实影像和文字。这两类记录信息由于过于专业和琐碎,公众难以对这些文字及二维图像形成系统认知,导致公众难以正确理解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这是当下工业遗产以及现代建筑遗产记录方法研究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而三维可视化是一项应用于诸多学科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字与二维信息转化为直观精确的三维信息模型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帮助公众认知与了解工业遗产价值的有效途径。“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隶属于西安市东部的原陕西钢厂,是西安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之一。陕西钢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至今,历经多个时期,保留有丰富的档案资料、历史影像。本论文拟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基于其保存丰富的遗产信息,借助数字化技术转化为公众直观和易读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其工业遗产内涵与价值向公众的有效传递。论文第一部分为工业遗产信息记录基础研究,总结出国际国内遗产保护文件和实践案例中遗产信息记录中涉及的被记录主体、记录内容和记录方法,针对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的被记录主体,找出其相应的记录内容和方法,并应用于本次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研究。第二部分是三维可视化在遗产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三维可视化可以通过史迹信息数据化,阐释与解读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通过遗产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可以解决对遗产的信息处理及展示和遗产本身具有的历史、艺术、文化、科技价值的解读。对比三维可视化研究多种数字化建模方法,确定其中Sketch up软件由于其简单易掌握的特性非常适用于工业遗产记录信息的三维模型建立。第三部分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根据陕西钢厂历史发展分为诞生、发展、破产、改造再利用时期四个时期,通过资料阅读和实地调研梳理四个时期的环境和厂址条件、建筑物、设备和生产线、非物质性相关记录信息,依托价值评估,运用Sketch up软件,构建有效实现遗产记录信息文字与二维图片的三维可视化转换,通过对遗产基本信息、建筑空间演化信息、特殊工艺信息、非物质遗产信息等提取适合于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的遗产信息。还原历史场景,直观呈现其遗产价值,为其进一步应用于工业遗产的记录信息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

焦旺[10](2020)在《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是工程测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利用倾斜摄影数据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已经成为倾斜摄影测量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本文选用大量项目生产数据,对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与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两种常用倾斜摄影方案的实施方法和成果精度进行研究,选用不同密度像控点处理倾斜摄影数据并对成果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在当前倾斜摄影测量缺乏具体规范的情况下,总结出两种倾斜摄影方案布设像控点间距的推荐值。对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生产大比例尺地形图相关软硬件和技术流程进行了梳理,对使用该方法绘制的地形图精度进行了检验。对倾斜摄影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大比例尺地形测量生产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无人机平台搭载不同任务设备,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方法制作不同精度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像控点布设方案各有不同。对于纵横CW-10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CW10-WP五拼相机的倾斜摄影方案,测量1:1000地形图,摄影航高宜在300m350m选择,如测图等高距取0.5m,建议按800m1000m间距布设像控点,如测图等高距取1.0m,像控点间距可放宽至1200m。(2)利用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获取高程要素,利用倾斜摄影DOM数据获取平面要素,在南方Cass软件中完成等高线的生成和地形图编辑整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技术可行,精度可靠。经检定,利用上述方法制作的某丘陵地1:500地形图,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为±0.131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为±0.231m,满足规范要求。(3)对于沙漠、秃山等地表裸露度较高的测区,可使用倾斜摄影DSM数据自动提取等高线,选择合适的采样间距,可以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减少编辑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倾斜摄影生产的真正射影像对细条状地物表达有损失,将倾斜摄影垂直影像按垂直摄影数据进行处理,再用立体测图方法补绘错漏地物,可减少外业调绘工作量。

二、数字化测图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化测图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一、国内缺乏机械艺术的深入研究
        二、机械艺术发明启发当代设计
        三、机械艺术文化在当代广泛传播
        四、个人建筑与装置设计经验作为基础
    第二节 研究内容、路径与意义
        一、体系梳理:以历史视角理清机械艺术脉络
        二、线性深入:以设计视角剖析机械艺术实践
        三、重点特色:以艺术视角升华建造中的装置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达芬奇手稿类研究
        二、欧洲机械艺术研究
        三、机械技术类研究
        四、当代艺术类研究
        五、技术哲学与技术史类研究
        六、达芬奇其他类研究
        七、国内论文类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框架
第一章 机械艺术的产生缘由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范围界定
        一、工具、机械、机器
        二、建造中的装置
        三、“机械艺术”与“机械的艺术”
        四、机械发明家达芬奇
    第二节 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时空文化的转变
        二、资本与科学的催化
        三、宗教的变革
    第三节 意大利的自然与人文优势
        一、区位优势:海陆商贸枢纽,平原水能丰富
        二、政治格局:城邦发展成熟,转向文化竞争
        三、经济发达:城邦财力雄厚,资本主义崛起
        四、文化语境:古典文化遗迹,市民人文主义
    第四节 机械发展的东西方同步
        一、东西方机械繁荣在时间上重叠
        二、东西方机械发展阶段基本同步
    章节小结
第二章 机械艺术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在技术史体系中的定位
    第二节 机械艺术萌芽的外在客观体系
        一、驱动能源:水能、风能、畜能
        二、媒介材料:木材
        三、制作方法:科学实验
        四、外在客观体系总结
    第三节 机械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模式
        一、特色激励机制:优先权
        二、劳动者技能需求:全能型人才
        三、劳动场所与机构:手工作坊
        四、核心驱动力:科学实验与资本激励
    第四节 代表性机械发明与人物
        一、代表性机械发明
        (一) 水车与风车
        (二) 磨坊:机械与建筑的集成
        二、代表性人物
        (一)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
        (二)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
        (三) 弗朗切斯科·迪·乔尔乔·马尔蒂尼亚
        (四) 莱奥纳多·达·芬奇
    第五节 机械艺术时代的优势与劣势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机械艺术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传统“几何学实践”发展
        一、用于土地与构筑物测量--斐波那契
        二、转向建筑与建造场地--阿尔伯蒂
        三、导向建筑绘图技术--皮耶罗
        四、用于地形地貌的测绘--卢卡
    第二节 建筑、机械与“几何学实践”
        一、用于机器建筑工程--弗朗西斯科
        二、向科学拓展的机械研究--达芬奇
    章节小结
第四章 机械艺术的绘图实践
    第一节 从多样到系统的建筑绘图
        一、多样化的建筑绘图
        (一) 建筑结构-“Xray”节点透视
        (二) 建筑立面细部-平立剖轴测并存
        (三) 建筑整体空间形态--轴测与平面简图
        (四) 城市规划-总平面图
        二、系统化的建筑绘图
        (一) 工程化的统一比例图纸
        (二) 专业化的视觉抽象图纸
    第二节 从装配到集成的机械绘图
        一、装配属性的图标式绘图
        (一) 服务于专家的图标式绘图
        (二) 服务于装配式制造的绘图
        二、整体框架中的精细化绘图
        (一) 框架中的爆炸视图
        (二) 框架中的透视收缩
        (三) 框架中的视点扭转
        (四) 框架中的中心透视
        三、实用的集成式机械绘图
        (一) 达芬奇的单向交替起重机
        (二) 达芬奇的单轴纺织旋转机
        (三) 达芬奇的连贯的图示语汇与图像独立性
        四、机械与建筑图纸的分离与集成
        (一) 机械与建筑图纸的分离发展
        (二) 两者在建造场地图纸中的集成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机械艺术的模型实践
    第一节 模型的产生与应用
        一、模型的产生缘由
        (一) 建筑领域中的尺度转换与静态模型
        (二) 机械领域中的尺度转换与阻力科学
        (三) 模型作为解决机械尺度转换的实验品
        二、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 设计竞赛环节
        (二) 公众辩论环节
        (三) 施工指导环节
        (四) 建造施工环节
        三、模型在设计中的合法化
    第二节 从分离到集成的转变
        一、以模型作为建筑创造中的形式控制-阿尔伯蒂
        (一) 模型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二) 模数理论与古典形式修正
        (三) 被分离的实际操作问题
        二、以模型推进机械中能效与力学的研究--弗朗西斯科
        (一) 模型在磨坊中的重要性
        (二) 用模型进行水能计算研究
        (三) 科学的模型融合机械与建筑
        三、以模型的集成应用推动实践-达芬奇
        (一) 达芬奇对模型的信赖
        (二) 达芬奇对模型的集成应用
        (三) 以模型的集成应用作为媒介
    第三节 专利下的模型文化
        一、模型在专利中的角色
        (一) 模型在专利中的普遍使用
        (二) 模型在专利中的行政功能
        (三) 模型在专利中的证明功能
        (四) 模型在专利中的实验属性
        二、模型与专利主导的机械发明实践
        (一) 机械发明用于军事防御
        (二) 机械发明参与真实建造
    章节小结
第六章 机械艺术的建造实践
    第一节 中世纪教堂建造中的起重装置
        一、抬升重物的吊车
        (一) 单一机械垂直抬升重物
        (二) 多机械配合,梯级抬升重物
        (三) 垂直向抬升重物+水平向少量位移
        二、建堂塔顶的吊车
        (一) 脚手架+塔顶吊车
        (二) 符合教堂尺寸的吊车
    第二节 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中的吊车装置
        一、大教堂塔亭简介
        (一) 生长于穹顶之上
        (二) 塔亭的功能、结构、空间
        (三) 建造塔亭需要的机器
        二、有砝码的旋转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穹顶高度安装石块
        (二) 对应部件:穹顶石链与塔亭外圈扶壁柱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重物平衡系统与自由悬臂
        (四) 建造方式:装置在两柱之间,四队工人协作建造
        (五) 装置略高于扶壁柱,呈相似形
        三、有中心支点的灯笼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局促的内圈柱空间内安装石块
        (二) 对应部件:塔亭内圈半露壁柱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装置抬升与框架旋转
        (四) 建造方式:抬升与建造同步进行
        (五) 吊车与建筑的一体化
        四、有环形平台的灯笼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极小的尖顶空间内,精确建造圆锥形顶
        (二) 对应建筑部件:塔亭的圆锥尖顶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柔性绳索吊装与螺杆移动完成倾斜安装
        (四) 建造方式:装置操作与人工调整并行
        (五) 包含着塔尖的吊车
    第三节 “精在体宜”的建造装置
        一、建造装置与建筑部件的集成
        二、人力操作的“一对一”装置
        三、建造中的特殊艺术景观
        四、“精在体宜”的建造美感
        五、突破极限的精神追求
        六、建造精神的延伸
    章节小结
第七章 机械艺术在后机械时代的演化
    第一节 基于机械艺术的现代科学发展
        一、以机械艺术作为发明灵感的科技创新
        二、以机械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
        三、以机械艺术为研究主题的科学理论
    第二节 基于机械发明手稿的数字化绘图
        一、数字化视觉语言简介
        二、达芬奇的绘图特点
        三、数字视觉语言的传承与进步
        四、数字化衍生的相关产品设计
    第三节 基于机械模型的当代艺术创作
        一、对于“达芬奇热”的艺术回应
        二、《农民达芬奇》简介
        三、《农民达芬奇》的模式与意义
        四、达芬奇在《农民达芬奇》中的角色
        五、当代艺术中的机械艺术
        六、艺术、科学与工程的融合
    第四节 基于机械建造的现代建筑创作
        一、建造的“艺术化”--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二、“建筑的机械化”与“机械的建筑化”--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三、建筑空间中的机械感
        (一) 脚手架引发的建筑设计--隈研吾
        (二) 脚手架引发的建构设计—如恩设计
        (三) 室内设计中的机械感
        (四) 家具设计中的机械感
        (五) 公共装置中的机械感
    第五节 基于传统机械的当代装置创作
        一、传统织造机械中的技术与艺术
        (一) 妆花
        (二) 妆花织机
        (三) 白局
        二、“妆花”系列装置—南艺设计学院
        (一) “妆花”实验艺术展-2016年
        (二) “妆花”装置-江宁织造博物馆-2020年
        三、 “诗意的机器”工作坊—南艺设计学院
        (一) “诗意的机器”工作坊简介
        (二) 机械艺术形式的自鸣性体现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
第二章 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理论源流
    2.1 信息模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1 早期信息模型理论
        2.1.2 中期信息模型理论
        2.1.3 近期信息模型理论
    2.2 几种主要信息模型系统的结构
        2.2.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结构
        2.2.2 景观信息模型(LIM)的结构
        2.2.3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的结构
    2.3 近年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相关的实践及评价
        2.3.1 古典园林数字化测绘
        2.3.2 嘉峪关信息化测绘研究
        2.3.3 苏州环秀山庄三维数字化信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体系建构
    3.1 见心斋园林概况
        3.1.1 见心斋园林造园意匠
        3.1.2 见心斋园林价值评价
        3.1.3 见心斋园林数字化研究特点
    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与结构
        3.2.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创新性
        3.2.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
        3.2.3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结构
    3.3 实现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与技术条件
        3.3.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
        3.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技术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见心斋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实体信息采集
    4.1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采集方案选择
        4.1.1 见心斋园林测绘内容及难点
        4.1.2 各测量技术适用性比较
        4.1.3 数据测量方法确定
    4.2 见心斋园林优化布站方案及数据获取
        4.2.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4.2.2 三维激光扫描布站要求
        4.2.3 见心斋全园数据获取
    4.3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预处理
        4.3.1 数据导入
        4.3.2 数据预处理
        4.3.3 点云配准
    4.4 处理结果表达
        4.4.1 见心斋全园三维点云模型
        4.4.2 见心斋园林总览图量化研究
        4.4.3 现状点云正射影像图
        4.4.4 二维图纸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实体信息处理
    5.1 古典园林信息要素的分类
        5.1.1 古典园林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1.2 风景园林理论中已有园林要素分类
        5.1.3 基于测绘需求的园林要素分类的提出案例
        5.1.4 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
    5.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系统的提出
        5.2.1 古典园林要素量化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5.2.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的原则
        5.2.3 基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园林要素分类
    5.3 点云分类处理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3.1 点云数据格式对接与转换
        5.3.2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分类处理的目标
        5.3.3 见心斋园林要素点云量化分类方法
    5.4 点云的精细分类与目标提取在古典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4.1 见心斋山地条件下的地面点改进式渐进加密滤波提取
        5.4.2 人机交互提取见心斋假山点
        5.4.3 见心斋各植被单体信息精细区分
        5.4.4 见心斋全园建筑单体分离
    5.5 基于见心斋园林要素特征的点云数据处理
        5.5.1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特征提取及处理目标
        5.5.2 见心斋三维数据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处理
        5.5.3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基本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应用
    6.1 见心斋信息化平台选择
        6.1.1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的需求分析
        6.1.2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所需的关键平台
    6.2 见心斋三维数据信息的管理
        6.2.1 见心斋园林环境要素的管理
        6.2.2 见心斋园林建筑要素的管理
    6.3 见心斋三维信息系统的应用
        6.3.1 见心斋系统的使用
        6.3.2 信息化视野下的古典园林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处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倾斜摄影测量现状
        1.2.2 影像匹配密集点云现状
        1.2.3 点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倾斜摄影测量密集匹配点云的原理
    2.1 相机成像模型
        2.1.1 坐标系统
        2.1.2 相机标定
    2.2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
    2.3 基本矩阵和本质矩阵求解
    2.4 三角测量
    2.5 光束法平差
    2.6 多视影像密集匹配
第三章 影像匹配点云的生产流程
    3.1 研究区概况
    3.2 点云数据获取
        3.2.1 数据获取
        3.2.2 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获取
        3.2.3 影像匹配点云的精度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像匹配点云的滤波与分类
    4.1 影像匹配点云与LIDAR点云的特点
        4.1.1 无人机倾斜影像匹配点云的特点
        4.1.2 Li DAR点云获取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2 点云粗差剔除
        4.2.1 粗差点分类
        4.2.2 点云粗差剔除的主要算法
        4.2.3 实验与分析
    4.3 点云滤波算法简介
        4.3.1 坡度法
        4.3.2 移动曲面拟合法
        4.3.3 数学形态学
        4.3.4 不规则三角网加密法
        4.3.5 布料滤波
    4.4 滤波实验及质量分析
        4.4.1 实验地块的滤波实验
        4.4.2 实验结果质量分析
        4.4.3 研究区域的滤波结果
    4.5 倾斜摄影测量点云分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像匹配点云的应用
    5.1 构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
    5.2 地形测图
        5.2.1 点云抽稀
        5.2.2 数字高程模型和等高线的生成
        5.2.3 地物数字化
    5.3 成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矿山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及三维建模技术
    2.1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2.1.1 倾斜摄影测量概念
        2.1.2 倾斜摄影测量原理
        2.1.3 倾斜摄影测量的系统组成
    2.2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技术
        2.2.1 技术简介
        2.2.2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相关技术
    2.3 三维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2.3.1 传统3ds Max建模简介
        2.3.2 三维GIS建模简介
        2.3.3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ntext Capture Center的倾斜摄影模型构建
    3.1 Context Capture Center简介
        3.1.1 Context Capture Center的发展进程
        3.1.2 Context Capture Center软件优势
        3.1.3 Context Capture Center建模原理与方法
    3.2 矿区模型构建
        3.2.1 矿区概况
        3.2.2 矿区数据获取
        3.2.3 矿区三维模型构建及DOM、DSM数据生成
    3.3 矿区模型精度评定
        3.3.1 空三精度评定
        3.3.2 整体模型精度评价
        3.3.3 模型几何精度评定
    3.4 与传统测量技术对比分析
        3.4.1 工作效率及方法分析
        3.4.2 成果资料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4.1 矿区地形图绘制
        4.1.1 EPS三维测图系统简介
        4.1.2 实景三维模型在地形图绘制方面的应用
    4.2 生态修复规划
        4.2.1 场地分析
        4.2.2 生态修复方案设计
    4.3 生态修复施工、评估及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6)面向精细化管理的城市级三维模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城市模型单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城市三维场景构建方法
    2.1 基于建模软件的模型构建方法
        2.1.1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2.1.2 三维场景构建过程
    2.2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模型构建方法
        2.2.1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2.2.2 三维场景构建过程
    2.3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模型构建方法
        2.3.1 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2.3.2 三维场景构建过程
    2.4 城市三维场景构建方法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建筑体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3.1 基于DLG快速构建三维白模
        3.1.1 基于DLG快速构建三维白模算法过程
        3.1.2 实验及效果
    3.2 基于建筑纹理库的纹理映射
    3.3 基于DP-Modeler精细化建模
        3.3.1 数据准备
        3.3.2 精细单体化模型构建实验
        3.3.3 Mesh地表模型修饰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部件三维模型库参数化设计
    4.1 城市部件分类编码
    4.2 城市部件三维数据采集
    4.3 城市部件三维库构建
    4.4 城市部件映射关系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城市三维数据可视化模块
        5.3.1 OsgEarth数据组织及渲染过程
        5.3.2 基于QT界面的图形显示
    5.4 城市部件参数化模块
    5.5 城市三维模型编辑与应用模块
        5.5.1 线面绘制
        5.5.2 三维量测
        5.5.3 模型压平
    5.6 城市三维数据查询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机载多源遥感数据的地物目标定位与分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航空遥感的数字化发展及现状
        1.2.2 机载POS系统发展及现状
        1.2.3 直接对地目标定位技术发展及现状
        1.2.4 城市目标分类技术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基于A-SRCKF的机载POS输出精度提升
    2.1 POS系统工作原理
    2.2 POS系统精度提升算法
        2.2.1 算法设计
        2.2.2 实验与结果分析
    2.3 机载稳定平台精度提升
        2.3.1 稳定平台控制方法
        2.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机载POS的直接对地目标定位
    3.1 直接目标定位DG技术
    3.2 目标定位精度的数学模型建立
        3.2.1 定位系统各种误差源
        3.2.2 外方位元素转换与获取
        3.2.3 DG理论精度模型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GF和 MCS的典型城市地物目标分类
    4.1 LiDAR原理及数据处理
        4.1.1 LiDAR工作原理
        4.1.2 LiDAR数据分析与处理
    4.2 基于MGF和 MCS的城市目标分类
        4.2.1 机载LiDAR点云与影像配准
        4.2.2 基于MGF和 MCS的目标分类
    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数据源简述
        4.3.2 配准实验及结果分析
        4.3.3 目标分类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存在问题及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影响无人机测绘技术获取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分析及实用性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无人机测绘技术研究动态及发展展望
        1.2.1 国内外无人机测绘技术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测绘技术发展展望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影响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原理分析
    2.1 影响无人机测绘平面精度的原理分析
    2.2 影响无人机测绘高程精度的原理分析
    2.3 影响无人机测绘空三成果精度的其他因素分析
第三章 影响无人机测绘精度的因素研究
    3.1 航摄相机的影响
        3.1.1 航摄相机成像质量分析
        3.1.2 从成像原理角度分析无人机航摄影像质量
        3.1.3 曝光延迟的影响
        3.1.4 像点位移的影响
    3.2 无人机的影响
        3.2.1 无人机拍摄影像与传统影像对比分析
        3.2.2 无人机自身特点对于航空摄影的影响
    3.3 像控点布设方案的影响
        3.3.1 无人机航摄像控点布设方案影响空三成果精度研究
        3.3.2 无人机航测免相控的可行性分析
    3.4 航测软件及从业者经验水平的影响
        3.4.1 航测软件对于内业数据处理的影响
        3.4.2 从业工作者经验的影响
第四章 控制无人机测绘成果精度的方案研究
    4.1 数字影像畸变纠正
        4.1.1 数码相机畸变的影响
        4.1.2 数码相机成像原理与影像畸变
        4.1.3 数码相机畸变模型
        4.1.4 数码相机检校方法
    4.2 参数畸变+格网畸变模型
        4.2.1 格网畸变模型的建立
        4.2.2 传统畸变模型与格网畸变模型精度对比分析
        4.2.3 格网畸变模型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航飞过程中的控制方案
        4.3.1 应用构架航线
        4.3.2 控制飞行质量
    4.4 自适应变航高航线设计
    4.5 其他控制精度的方案
        4.5.1 选择适合的空三处理软件及数据处理方案
        4.5.2 全自动处理减少人工交互
        4.5.3 倾斜摄影测技术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文化遗产信息记录相关综述
        1.2.3 国内外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相关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工业遗产信息记录方法
    2.1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发展历程
        2.1.1 遗产信息记录的演变
        2.1.2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现状研究
    2.2 工业遗产相关文件中涉及的信息记录分析研究
        2.2.1 国际工业遗产和其它遗产相关文件中谈及的工业遗产信息记录
        2.2.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法规中谈及的工业遗产信息记录
    2.3 工业遗产相关文件中的记录方法
        2.3.1 编目的记录方法
        2.3.2 建立档案的记录方法
        2.3.3 适宜的记录方法选取
    2.4 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文件中档案录入的遗产信息
        2.4.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着录说明》中的遗产信息
        2.4.2 《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中的遗产信息
        2.4.3 《爱尔兰工业遗产记录和保存原则》中的遗产信息
        2.4.4 工业遗产档案中遗产信息的分类
    2.5 本章小结
3.工业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路线
    3.1 工业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内容的确定
        3.1.1 工业遗产的三维可视化基于遗产信息提取
        3.1.2 工业遗产的三维可视化基于遗产价值的判断
    3.2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三维可视化建构软件比选
        3.2.1 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软件
        3.2.2 不同三维可视化软件适合建构的遗产信息
        3.2.3 不同被记录主体中遗产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
    3.3 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应用实践
        3.3.1 遗产信息记录案例中的三维可视化
        3.3.2 相关三维可视化研究案例
    3.4 基于sketch up软件建立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模型
        3.4.1 基于su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技术特点
        3.4.2 基于su软件建立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模型实践应用
        3.4.3 基于su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动态化记录
    3.5 本章小结
4.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认知
        4.1.1 区位条件
        4.1.2 发展历史
        4.1.3 历史分期
        4.1.4 调研范围
        4.1.5 调研范围内建筑情况
    4.2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4.2.1 工业遗产宪章中谈及的价值
        4.2.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4.2.3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价值
        4.2.4 不同遗产信息所记录的陕西钢厂遗产价值
    4.3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遗产基本信息三维可视化
        4.3.1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历史规模演变
        4.3.2 陕西钢厂历史规模演变三维可视化
    4.4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特殊工艺信息三维可视化
        4.4.1 诞生时期工艺流程三维可视化
        4.4.2 诞生时期生产场景三维可视化
        4.4.3 发展时期工艺流程三维可视化
    4.5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建筑空间演化信息三维可视化
        4.5.1 建筑功能演变
        4.5.2 单体建筑建筑功能和空间演变
    4.6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非物质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6.1 发展时期非物质性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6.2 再利用时期非物质性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7 本章小结
5.结论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三维可视化展望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10)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流程
    1.4 论文结构
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相关理论
    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2.2 航摄参数
    2.3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关键技术
    2.4 倾斜摄影处理软件介绍
        2.4.1 Context Capture Center
        2.4.2 Pix4DMapper
3 两种常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施方案
    3.1 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
        3.1.1 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施方案
        3.1.2 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实例
    3.2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倾斜摄影
        3.2.1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倾斜摄影实施方案
        3.2.2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倾斜摄影实例
    3.3 两种方案比较
4 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
    4.1 数据和软件平台
    4.2 高程要素获取
        4.2.1 在EPS三维测图平台中加载OSGB数据
        4.2.2 高程点与辅助线生成
        4.2.3 高程点与辅助线输出
    4.3 平面要素获取
        4.3.1 批量加载正射影像
        4.3.2 绘制地物
    4.4 高程和平面要素叠加与整饰
    4.5 外业调绘与内业修测
    4.6 地形图精度评定
        4.6.1 实验2项目1:500地形图精度评定
        4.6.2 实验4项目1:1000地形图精度评定
        4.6.3 本节小结
5 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中特殊情况处理方法探索
    5.1 地表裸露区域的等高线快速获取方法
        5.1.1 问题提出
        5.1.2 方法探索
    5.2 漏绘地物的内业补绘
        5.2.1 问题提出
        5.2.2 方法探索
    5.3 植被覆盖区域高程打点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数字化测图模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D]. 樊思嘉.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3]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D]. 廖怡.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处理与应用[D]. 王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D]. 孙丽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面向精细化管理的城市级三维模型关键技术研究[D]. 程耀.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7]基于机载多源遥感数据的地物目标定位与分类技术研究[D]. 赵兵.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06)
  • [8]影响无人机测绘技术获取测绘成果精度的因素分析及实用性处理方案研究[D]. 张军. 长安大学, 2020(06)
  • [9]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D]. 付瑾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研究[D]. 焦旺.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数字测绘仿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