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阻燃剂硼酸锌的分析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蒋铭豪[1](2021)在《环保型无卤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酰胺是一种具有耐磨性好、机械强度高等诸多优点的工程塑料,而聚酰胺6(PA6)和聚酰胺66(PA66)作为聚酰胺下属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凭借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各工业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是将新型有机磷系无卤阻燃剂二乙基次膦酸铝(ADP)应用于制备环保型无卤阻燃PA6和PA66复合材料。通过研究ADP阻燃剂与其他无卤阻燃剂组合及其组合物对PA6和PA66复合材料性能的性能影响,获得了应用于环保型阻燃PA6和PA66复合材料制备的系列阻燃剂组合物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的系列阻燃剂组合物在环保型无卤阻燃PA6和PA66复合材料应用效果达到了所对应的德国克莱恩生产的OP系列阻燃剂水平。材料经环保质量通用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SGS)检测,达到了欧盟颁布的《RoHS》和《REACH》指令的环保要求。本课题利用水平垂直燃烧仪和氧指数测定仪测得垂直燃烧等级(UL-94)、极限氧指数值(LOI),研究了环保型无卤阻燃PA6和PA66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并探讨了阻燃机理;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的测试,利用摆锤式冲击试验机进行冲击强度的测试,研究了环保型无卤阻燃PA6和PA6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环保型无卤阻燃PA6和PA66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经氧指数燃烧测试后标准试样表面残炭的形貌;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环保型无卤阻燃PA6和PA66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环保型无卤阻燃PA6复合材料的研究。本研究以ADP为阻燃成炭剂、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为阻燃协效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无卤阻燃PA6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制备的阻燃PA6复合材料均能通过垂直燃烧测试的V-0级别;当ADP添加量为18%,LOI可达33.3%;当添加14%ADP时,ADP/MCA复配阻燃体系的LOI保持在31%左右;MCA对ADP产生协效阻燃作用,MCA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降低,促使材料在燃烧时迅速成炭,有效改善了炭层的结构,同时使阻燃PA6复合材料保持着较好的力学性能。研究了次磷酸铝、ADP(XHPFR-1030、XHPFR-1040)分别与MCA、三聚氰胺聚磷酸盐(MPP)组成的复合阻燃剂对PA6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均适用于无卤阻燃PA6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无卤阻燃PA6复合材料的结晶过程中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同时存在;提高降温速率有利于无卤阻燃PA6复合材料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更高的结晶度。(2)环保型无卤阻燃增强PA6复合材料的研究。研究了ADP与MCA、二乙基次膦酸锌、TAF、硼酸锌等化合物在增强PA6中的阻燃效果,研制出以ADP与MCA、二乙基次膦酸锌、TAF、硼酸锌为主体材料的复合阻燃性体系用作阻燃增强PA6的高效复合阻燃剂XHPFR-2041,研究了XHPFR-2041复合阻燃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阻燃增强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XHPFR-2041复合阻燃剂用量为18份时,阻燃增强PA6复合材料的LOI基本保持在31%左右,且均通过UL-94测试的V-0级别;阻燃剂的加入会降低阻燃增强PA6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剂XHPFR-2041中的ADP与MCA之间有较好的协效阻燃效果,在阻燃增强PA6复合材料中的相互作用能形成致密良好的炭层,抑制材料进一步燃烧。(3)环保型无卤阻燃增强PA66复合材料的研究。研究了ADP与MPP、二乙基次膦酸锌、TAF、硼酸锌等化合物在增强PA66中的阻燃效果,研制出以ADP与MPP、二乙基次膦酸锌、TAF、硼酸锌为主体材料的复合阻燃性体系用作阻燃增强PA66的高效复合阻燃剂XHPFR-2042,研究了XHPFR-2042复合阻燃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阻燃增强聚酰胺66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XHPFR-2042复合阻燃剂用量为14份时,阻燃增强PA66复合材料均通过UL-94测试的V-0级别,随着阻燃剂XHPFR-2042添加量的增多,LOI随之增大,当添加量为22%时,LOI可达35.2%;ADP与MPP协同作用促进PA66基体材料成炭,这种残炭的存在可以阻止内外部热量的传递,防止内部材料进一步受热分解,而且隔绝了与可燃气体的接触,终止了燃烧进程。
贾宇琛[2](2021)在《水菱镁矿及协效剂在EVA中阻燃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菱镁矿(Hydromagne Site,Mg5(CO3)4(OH)2·4H2O,简称HM)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天然碱式碳酸镁矿物。作为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天然矿物阻燃剂,HM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天然HM可以替代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作为新型矿物型阻燃填料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是应用非常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之一。但是其极限氧指数值(LOI)只有17%~19%,火灾危险性大。这些严重制约了EVA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因此,降低EVA自身的火灾危险性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首先采用两种粒径(D50=4.04μm和12.38μm)HM制备阻燃复合材料HM1/EVA和HM2/EVA,并与水镁石矿(MDH)复合材料MDH/EVA进行对比,明确了HM作为高分子复合材料阻燃填料的可行性,较小粒径D50=4.04μm制得的复合材料HM1/EVA其阻燃和力学性能整体优于复合材料HM2/EVA。其次通过添加三种不同的协效剂硅酮(SIC)、棒状硼酸锌(ZB)、海泡石(SEP)与HM复配制备复合材料,考察了协效剂类型、协效剂添加量、协效剂与HM的总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采用O174硅烷偶联剂对HM进行干法改性,SEP与改性后HM复配制备复合材料,对比研究改性前后HM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HM作为阻燃填料,与水镁石MDH的性能较相近,能提高复合材料HM/EVA的LOI值、垂直燃烧UL-94和成炭性。当HM添加量的增加至60 wt.%时,HM的粒径大小对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已基本无影响。与复合材料HM2/EVA相比,粒径D50=4.04μm制得的复合材料HM1/EVA其TTI、THR和TSP整体性能较优,残炭更加致密,且较轻微地提升EV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2)使用SIC、ZB和SEP作为协效剂时:(1)当ZB和SEP添加量均为9wt.%时,复合材料中ZB与HM总添加量(wt.%)分别是40、50和60,SEP与HM总添加量(wt.%)分别是50和60时,复合材料ZB-HM/EVA和SEP-HM/EVA的LOI都可以达到30%以上,满足了阻燃材料的一般要求。(2)当HM与ZB总添加量为40 wt.%时,协效剂ZB与HM对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UL-94协效作用较显着。当其总添加量大于等于50 wt.%时,两种协效剂SIC和SEP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性能均趋向良好,燃烧过程中无滴落物,且均达到V-0阻燃级别,特别是当HM与协效剂总添加量为60 wt.%,协效剂SEP添加量(wt.%)为3、6和9时,复合材料的燃烧时间(t1+t2)均小于1.0 s,表现出优异的垂直燃烧UL-94性能。(3)SIC作协效剂与HM复配,对复合材料SIC-HM/EVA的抑烟性能起到负面影响。棒状ZB和SEP作协效剂与HM复配,能优化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和抑烟性能,尤其是复合材料SEP9-HM51/EVA同时表现出了良好的抑烟和隔热性能。但ZB和SEP添加量的变化对其抑烟性能优化不显着。(4)添加量9 wt.%SEP相比与SIC和ZB的复合材料燃烧后残炭的成炭性较好,且表面形成了硅碳保护层。当总添加量增加至60 wt.%时,复合材料SIC-HM/EVA、ZB-HM/EVA和SEP-HM/EVA的燃烧残炭表面均已形成较平整致密的炭层,残炭表面白灰残余质量更大。特别是9 wt.%SEP添加量制得的复合材料SEP9-HM51/EVA,其残炭外表面基本无裂缝,残炭结构更加密实,其完整性保持得相对更好,残炭表面形成了致密的Mg O保护层。(3)三种协效剂与HM总添加量增加,复合材料HM/EVA、SIC-HM/EVA、ZB-HM/EVA和SEP-HM/EVA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纯EVA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但横向上对比三种协效剂与HM的协效复配,当HM与SEP总添加量为60 wt.%时,SEP-HM/EV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优。当协效剂与HM总添加量相同时,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缓解程度:(SEP+HM)>(ZB+HM)>(SIC+HM),对断裂伸长率的缓解程度:(SEP+HM)>(SIC+HM)>(ZB+HM),表明SEP与HM的协效复配对复合材料SEP-HM/EVA的力学性能下降缓解较佳,ZB与HM的协效复配相比SIC与HM的协效复配,在拉伸强度方面较优,但断裂伸长率则相反。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降低的因素按降序如下:HM>SEP>ZB≈SIC。说明HM添加量的增加是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降低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4)使用O174硅烷偶联剂对HM粉体进行干法改性,得到O174硅烷偶联剂干法改性HM粉体较优条件:改性时间10 min,改性温度140℃,O174硅烷偶联剂用量为1.5 wt.%。相比未改性的复合材料SEP9-HM51/EVA,O174硅烷偶联剂改性后复合材料m SEP9-HM51/EVA的LOI值达到34.2%,提高率为2.9%。垂直燃烧UL-94均保持在V-0级别且同时均没有滴落现象。THR降低了19.72%,TSP降低了7.14%。拉伸强度提高了21.32%,其断裂伸长率相应地增大了27.45%。说明O174硅烷偶联剂改性HM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m SEP9-HM51/EVA的阻燃抑烟和力学性能。
夏名出[3](2021)在《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协效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磷酸铵(APP)和硼酸锌(BZ)均为木塑复合材料(WPC)的常用阻燃剂。APP单独应用于WPC的阻燃研究已经较多,但存在添加量较大且燃烧时复合材料的发烟量大的问题;而BZ单独使用时阻燃效率不高。本文研究了 APP与BZ复配对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协同阻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与复配磷硼阻燃剂在WPC中的协同阻燃作用。此外,由于阻燃剂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差会导致WPC力学性能下降,因此对其中的APP及nano-SiO2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对APP、BZ及nano-SiO2三元复配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APP和BZ复配和其他组分一同制备了阻燃WPC,对样品进行了水平-垂直燃烧测试、极限氧指数测试(LOI)、热重分析(TG)、锥形量热测试(CONE)以及力学性能等检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当APP:BZ为4:1,总添加量为25 wt%时,WPC的各项性能最佳;CONE测试表明,此时协同阻燃性能比单一阻燃剂阻燃性能好;TG结果表明,WPC热稳定性提升较大,残炭量最高增加了 266%,达23.95%;CONE残炭形貌及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表明,此时复合材料燃烧后形成了更加致密的炭层;水平-垂直燃烧和极限氧指数测试表明,材料能满足阻燃要求。(2)研究了添加nano-SiO2增强APP/BZ改性WPC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no-SiO2最佳添加量为4wt%;此时APP/BZ/nano-SiO2WPC极限氧指数最大达25.65%,垂直燃烧等级为V-0等级;CONE测试表明,nano-SiO2能有效降低WPC的总热释放量和烟释放总量,并降低总燃烧时间;TG测试表明,nano-SiO2使WPC的残炭率最大增至32.32%,且使最大热失重速率降低;SEM结果表明,nano-SiO2能使复合材料燃烧后的炭层更加致密,说明nano-SiO2有效提高了 WPC燃烧成炭性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nano-SiO2加入能稍微增加的WPC拉伸强度。(3)利用KH-550对APP和nano-SiO2进行表面改性。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表明,KH-550成功接枝改性APP和nano-SiO2。将改性APP(k-APP)、改性nano-SiO2(k-nano-SiO2)和BZ复配后制备阻燃WPC,研究其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能等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三元复配阻燃剂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力学强度分析显示KH-550 表面改性处理能改善 APP 和 nano-SiO2 与基体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制备的 k-APP/BZ/k-nano-SiO2复配协效改性WPC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比APP/BZ/nano-SiO2WPC增加了 5.40%和45.91%,且吸水增重率明显下降,低于未添加阻燃剂的空白组WPC;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测试断面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可明显观察到断面处空洞减少且没有明显间隙;复配阻燃剂气相阻燃作用原理为:APP分解可以释放出NH3,BZ能够释放出水分可以稀释基材周围的氧气浓度及碳氢化合物及羰基化合物等可燃组分,水分蒸发也能够吸收部分热量;拉曼光谱测试进一步说明了 nano-SiO2能在固相阻燃作用的机理——提高复合材料燃烧后残炭的石墨化程度,从而提高其隔热性能。
苗月珍[4](2021)在《氢氧化镁/硼酸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密度聚乙烯(LDPE)具有韧性高,无毒,价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领域。但其耐热性较差且极易燃烧,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本论文以氢氧化镁(MH)和硼酸锌(ZB)为阻燃剂,LLDPE为基体材料,通过熔融共混分别制备了MH/LLDPE、ZB/LLDPE、15%MH/ZB/LLDPE三种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拉伸试验、阻燃试验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分析和测试方法,探讨了不同MH和ZB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阻燃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1)三种复合材料的FTIR、XRD、DSC和TG分析显示,由于偶联剂的作用使得阻燃剂的红外特征吸收峰的峰位发生了偏移,但阻燃剂的加入并未改变LLDPE的结构。此外,热分解残渣余量均随着阻燃剂含量的增大而增加,SEM显示阻燃剂在基体材料中均分布均匀。(2)以MH为阻燃剂,LLDPE为基体材料制备的MH/LLDPE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随着MH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MFR、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添加少量MH可提高材料的流动性和拉伸性能,但大量添加则降低材料的流动性和拉伸性能。此外,随着MH含量的增加,LOI值逐渐增大,水平燃烧速率逐渐降低,阻燃性逐渐提高。当MH添加量为15%时,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8.1MPa和505.3%,LOI值和水平燃烧速率分别为18.1%和14.7mm/min。(3)以ZB为阻燃剂,LLDPE为基体材料制备的ZB/LLDPE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随着ZB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MFR和断裂伸长率均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而断裂强度逐渐降低。此外,随着ZB含量的增加,LOI值逐渐增大,水平燃烧速率先降低后增加,说明少量添加ZB有助于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添加5%ZB时,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8.1MPa和496.6%,LOI值和水平燃烧速率分别为15.9%和8.9mm/min。(4)以MH和ZB为阻燃剂,LLDPE为基体材料,制备的15%MH/ZB/LLDPE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随着ZB添加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MFR逐渐增大,流动性逐渐增加,添加8%ZB时,材料的MFR基本与纯LLDPE的相等。此外,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随ZB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断裂伸长率则先增大后减小,ZB含量为2%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7.6MPa和528.3%。再者,加入少量ZB后,15%MH/ZB/LLDPE复合材料的LOI值均大于15%MH/LLDPE复合材料的相应值。添加6%ZB时LOI值为20.6%,相对于纯LLDPE提高了34.6%,相对于15%MH/LLDPE复合材料提高了10.7%。(5)由于LLDPE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出现变形以及大块滴落现象,导致LOI值偏低,燃烧速率加快。为了分析基体强度对阻燃性能的影响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代替部分LLDPE制备了15%MH/6%ZB/HDPE复合材料。结果发现,15%MH/6%ZB/HDPE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燃烧性能均明显优于15%MH/6%ZB/LLDPE复合材料,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也未发生变形以及熔融滴落现象,说明阻燃效果与基体材料的强度有关。(6)通过Kissinger法,分析了LLDPE、15%MH/LLDPE、15%/MH/6%ZB/LLDPE和15%MH/6%ZB/HDPE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活化能。ELLDPE=237.9k J/mol、E15%MH/LLDPE=220.7k J/mol、E15%MH/6%ZB/LLDPE=237.5k J/mol和E15%MH/6%ZB/HDPE=246.7k J/mol,说明MH的添加降低了材料的热稳定性,而ZB的添加则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此外,在相同阻燃剂的情况下,HDPE为基体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优于LLDPE为基体的复合材料。
张同喜[5](2020)在《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分子阻尼材料是一种减少振动和降低噪声的常用材料,其中水性涂料和阻尼片材因为产业化可行性高且效果好被人们广泛研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逐渐追求阻尼材料应用多元化,高阻尼及宽温域是研究的主要热点,而附加值高的阻尼材料亦成为研究人员逐渐涉猎的领域,诸如高防火性能、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等等,所以追求阻尼性能的同时兼具多元化发展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第一部分工作以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0 oC和55 oC的水性丙烯酸树脂为基体,通过交联剂聚碳化二亚胺(UN-557)交联共混,制备一种宽温域水性阻尼复合涂料。研究发现,当交联剂比例为3%时,损耗因子(tanδ)0.4以上的有效阻尼温域达到106 oC,拉伸强度达3.81 MPa,断裂伸长率由40.38%提高到146.07%;并通过钛酸酯偶联剂(NDZ-401)研究了阻尼涂料的疏水性,通过抗氧剂264(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研究了其对阻尼性能的影响;最后用复配型阻燃剂协效阻燃,得到一种氧指数(OI)为35.0的宽温域水性阻尼涂料。本文第二部分工作以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0 oC的水性丙烯酸树脂为基础加入不同含量(0、0.05%、0.1%、0.15%、0.2%)的石墨烯(经表面处理或未处理)。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艺(磁力搅拌与热反应改性处理)得到系列掺杂石墨烯的水性丙烯酸树脂,SEM、DSC、TG测试表征发现采用热反应工艺和经钛酸酯处理后的石墨烯(MGO,含量为0.15%)得到的丙烯酸树脂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热稳定性。进一步以该丙烯酸树脂乳液为基体制备了一种阻尼性能优异(损耗因子为1.17),力学性能好(拉伸强度3.81 MPa,断裂伸长率为140.4%)、耐腐蚀性(Ecorr最大为-0.5430 V,Icorr最小为1.435*10-5A/cm2)的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本文第三部分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意在开发一种防火性能优异的产业化阻尼片材。通过抗氧剂2246及改性氧化石墨烯制备了玻璃化温度为室温范围(10oC-40 oC)的阻尼片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首先添加不同的复配型阻燃剂对阻尼片材的烟密度进行研究,发现三氧化钼/硼酸锌(4:1)复配加入到基体(比例为1:1),烟密度提高明显(氧指数为36,最大烟密度为0.6,烟密度等级为2.3);进行中试放大防火测试,发现火焰延伸指标不理想。进一步采用聚磷酸铵/聚磷酰胺(4:1)与三氧化钼/硼酸锌(4:1)复配加入到基体(比例为0.6:1:1),采用锥形量热测试发现总的热释放(THR)为28.4 MJ/m2,间接证明了火焰延伸指标得到改善,最终得到一种兼具阻尼和防火性能的新型阻尼片材,为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刘畅[6](2020)在《一种陶瓷化EVA阻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因其优异的柔韧性、黏着性、耐冲击性、热密封性与填料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但是EVA的易燃特性使得其适用范围难以拓展。一般采用添加阻燃剂的方法延缓材料燃烧,但在持续供火或高温条件下,EVA阻燃材料仍会被烧蚀成炭渣,失去结构强度,无法保证被保护设施的正常运行。本论文通过添加成瓷填料、助熔剂、阻燃剂等助剂,使EVA材料在常温时,保持原有性能,高温时则转变成一类具有坚硬特质并且有一定防火性能的类陶瓷体,即可陶瓷化复合材料。主要通过研究添加助剂对陶瓷化EVA阻燃材料成瓷性能、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配比及工艺方法和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实验探究了三种加工助剂白炭黑、石蜡以及聚乙二醇对EVA基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量分别为白炭黑25 phr、石蜡5 phr以及聚乙二醇6 phr时,EVA基材的力学性能最佳。研究了硅灰石/滑石成瓷填料体系适宜的配比及添加量,当硅灰石/滑石比例在3:2时,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成瓷填料含量的增大,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添加量为60 phr,1000℃时质量烧蚀率为0.00356 g/s,相较于添加量为20 phr时,降低幅度为53.98%。填料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体系的力学性能;烧蚀残余物较好地维持了烧蚀前的形状,但烧蚀残余物弯曲强度较低,较小的力作用下即会出现塌陷的现象。为了改善陶瓷化阻燃材料的成瓷性能与阻燃性能,对比了三种不同助熔剂对材料烧蚀率、尺寸变形率、烧蚀残余物强度的影响,采用UL-94燃烧等级测试和极限氧指数表征阻燃性能。其中助熔剂A在添加量为50 phr时,对复合材料陶瓷化性能具有最好的提升效果。质量烧蚀率降为0.00162 g/s,烧蚀残余物弯曲强度为2.49 MPa。阻燃剂三聚氰胺聚磷酸盐/次磷酸铝(MPP/AHP)复配比例为1:1,添加量为50 phr时,阻燃水平达到V-0级别,极限氧指数达到了30.7%的难燃水平。阻燃剂对复合材料的陶瓷化性能略有影响,质量烧蚀率降为0.00148 g/s。阻燃剂热解释放的气体维持了材料的形变,尺寸变形率小于10%(1000℃)。通过对燃烧残炭的红外、TG和DTG数据分析表明,阻燃剂的加入提高了体系的成炭量以及初始分解温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结炭现象,炭层的形成起到了隔绝氧气的作用,为陶瓷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也能部分地参与到生成陶瓷复合材料的反应中。阻燃剂本身会释放气体,这些气体在稀释氧气的同时,也起到了维持材料形状的目的。相对于EVA在高温下生成的无定形炭,成瓷填料以及阻燃剂的加入使得体系在高温下成瓷填料间发生反应,生成了主要组分为SiO2、Al2O3和TiO2等的无定形炭的陶瓷体。探究了三种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硬度、压缩变形性、抗拉强度、延伸率、撕裂强度)的影响,影响原因主要体现在混炼程度上。P1和P2工艺中由于双螺杆的引入,使得后段黏性拖拽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缺陷结构。单一混炼程序的P3工艺具有更好的混炼效果。偶联剂的添加可以增加复合材料体系的力学性能,本实验中发现硅烷偶联剂KH-570对体系性能的增强效果最好。在最佳配方(EVA 80 phr、氧化锌3 phr、EPDM 20 phr、硬脂酸2 phr、BIBP 2.5 phr、石蜡5 phr、聚乙二醇6 phr、硅烷偶联剂KH-570 6 phr、硅灰石36 phr、白炭黑25 phr、滑石24 phr、助熔剂50 phr、三聚氰胺聚磷酸盐25 phr、次磷酸铝25 phr)及最优工艺条件下(P3工艺,加工温度:95℃,加工时间:20 min)。陶瓷化EVA阻燃材料的硬度84(shore A),压缩永久变形性11.3%,拉伸强度6.91 MPa,断裂伸长率235%,撕裂强度26.9 KN/m。
刘佳宁[7](2020)在《硼酸锌改性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及其对聚乙烯与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获得较高膨胀性能与阻燃性能的石墨插层化合物,本文制备了一种硼酸锌(ZB)改性可膨胀石墨(EGZn),并测试了其对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及硬聚氨酯泡沫(RPUF)的阻燃性能及机械性能的影响。首先,以H2SO4为主插层剂、ZB为辅助插层剂制备了EGZn。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确定了的C、KMnO4、H2SO4(98%)与ZB的适宜质量比为1:0.25:4.5:0.3。同时,反应前H2SO4需稀释至75%,然后在50℃下反应40min。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得到EGZn的膨胀体积可达520mL/g。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EGZn的存在。然后,将EGZn分别添加于LLDPE和RPUF中,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实验、热重分析、力学性能实验对比考察了单一硫酸插层可膨胀石墨EG0、聚磷酸铵(APP)以及EGZn与APP的混合物对材料的燃烧性能、热稳定性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EGZn对LLDPE有明显的阻燃效果,添加30%的EGZn可以使LLDPE的LOI值由17.6%提高到26.5%,比EG0提高了2.7%。EGZn与APP二者复配阻燃效果明显优于单一EGZn、APP阻燃LLDPE体系,证明EGZn与APP有协同作用。70LLDPE/20EGZn/10APP的LOI值高达29.8%,垂直燃烧UL-94等级达到V-0。2.改性LLDPE热重及燃烧残炭形貌结果证实,尽管70LLDPE/20EGZn/10APP的残炭率低于70LLDPE/30EGZn,但是同时添加APP与EGZn的样条燃烧后的残炭变得更加致密且紧实。残炭的致密性比残炭率对阻燃效果的影响更重要。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证实,阻燃剂的加入使得LL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3.阻燃剂的添加使得RPUF体系的密度增大。EGZn和APP对泡沫的压缩强度影响表现不一。APP的成核作用使得RPUF的压缩强度有一定提高;而加入EGZn后导致RPUF的泡孔产生塌陷,压缩强度下降。单一阻燃体系中,EGZn较EG0、APP对RPUF表现出更高的阻燃效果。而EGZn与APP之间存在协同阻燃效果。70RPUF/20EGZn/10APP的LOI值为29.3%,明显高于LOI理论值。并且,其垂直燃烧等级达到了V-0级。4.RPUFs热重与燃烧残炭形貌结果表明:与其它阻燃RPUF复合材料相比,70RPUF/20EGZn/10APP不仅表现出最高的残炭产率,同时其呈现高的致密。凝聚相阻燃是提高该阻燃体系阻燃性能的主要方面。其残炭形成既有来自于EGZn与APP之间的物理协效,还存在APP催化下RPUF发生缩合反应的因素,以及EGZn与APP共同作用产生稳定的磷酸盐的化学成炭作用。
张静雅[8](2020)在《玻纤增强阻燃半芳香族耐高温聚酰胺PA10T/66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酰胺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腐蚀性、耐化学性,可广泛应用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领域。脂肪族聚酰胺分子链规整、柔软,结晶度高,但普遍熔点低;全芳香族聚酰胺的熔点高、强度大、模量高,但是熔点高于分解温度,无法通过熔融方式加工;半芳香族聚酰胺是二者的结合,熔点较高,在300°C以上,综合性能优良。半芳香族聚酰胺PA10T是一种生物基半芳香族聚酰胺,合成单体癸二胺提取于蓖麻油,是可再生能源,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PA10T的熔点与分解温度很接近,给后期加工改性成型带来了困难,PA10T/66是基于PA10T的共聚改性产物,降低了熔点,加工窗口变宽。出于对环境和人身安全的保障,市场对材料的阻燃性能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制造出阻燃聚酰胺材料也是市场所需求的。本课题针对PA10T/66制备阻燃及增强改性复合材料,通过共混改性的加工方式,将氢氧化镁、玻纤和硼酸锌与PA10T/66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得到不同体系的复合材料,探究PA10T/66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和阻燃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氢氧化镁可以起到阻燃的作用,热重测试结果复合材料的分解为两步降解,起始分解温度降低,氢氧化镁提前分解,起到保护基体的作用,残炭率增加,但是残炭稀疏,燃烧较完全;氢氧化镁的阻燃效率低,添加至50%阻燃等级才能达到V-0级,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2)加入玻纤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强度模量变大,塑性降低;添加玻纤含量为30%复合材料的阻燃等级可以达到V-0级,氧指数达到36%;玻纤对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和起始分解温度没有影响,复合材料的终止分解温度略微升高,残炭量不断增加,且最大分解速率随之下降,残炭坚固,致密度高。(3)通过Mo法分析复合材料的非结晶过程,计算F(T)值和α值,发现在玻纤含量较少时,能够加快结晶进程,而玻纤含量较大,尤其时在结晶后期,结晶速率反而下降。(4)用硼酸锌部分代替氢氧化镁,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改善,在4%含量时综合力学性能最优;阻燃性能达到V-0级,起始分解温度有所提高,终止分解温度几乎没有影响,最大降解速率k1有所增大,残炭量略微增加,说明硼酸锌与氢氧化镁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效果有协同作用。
刘明胜[9](2020)在《三种棉用无卤膨胀型协同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棉纤维为主要原料的各种织物往往具有吸湿保暖,透气性好,经久耐用等优点,所以,棉织物从古至今都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然而,棉织物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巨大的火灾隐患,因为棉织物极为易燃,这个特点同时也限制了棉织物的应用。因此,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处理,使其从易燃物转变为难燃物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追求所在。在含卤阻燃剂因环保因素而被逐渐禁用后,各种新型阻燃剂被开发出来。无机阻燃剂包括金属氧化物及氢氧化物,无机含硅化合物,红磷,可膨胀石墨等,它们的使用方式主要是直接掺杂填充到基体材料中,在提高基体材料的耐火性能的同时还会抑制烟雾的产生,并且无毒,无腐蚀性,但由于用量大而会对基体材料的机械性能造成影响;相比之下,有机磷氮类阻燃剂近年来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因为有机磷氮类阻燃剂通常是通过化学反应接枝到基体上,用量少,效果好。大量实验测试结果证实,与只含P或只含N的阻燃剂相比,同时包含二者的阻燃剂更为高效。除此之外,Si类阻燃剂和含S阻燃剂也可作为P-N阻燃剂的增效剂。因此,利用这些元素的协同作用以开发新的阻燃剂,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思路。本文中设计,合成和应用了三种新型多元素协同棉用阻燃剂,第一种为典型的P-N协同阻燃剂,而后两种阻燃剂中分别在P,N的基础上引入了Si和S,并研究其对棉织物阻燃性的影响。合成过程都相对简单,而且成本低,阻燃效率高。(1)阻燃剂五亚甲基磷酸铵基胍唑(AGPMPA)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以水合肼,双氰胺合成胍唑后,利用其活泼氢与甲醛和亚磷酸反应,合成了一种应用于棉织物的新型磷氮协同阻燃剂五亚甲基磷酸铵基胍唑(AGPMPA),并用过核磁数据验证了其结构。红外图谱表明,经过阻燃整理后AGPMPA与棉织物形成P-O-C键。而极限氧指数(LOI)和耐久性测试表明20%的AGPMPA即可将棉织物的LOI值从18.6%提升至43.7%,且经过50次洗涤后仍能保持在26.8%。在垂直燃烧测试过程中发现,处理棉无法被点燃,点火处会留下明显碳架。由热重数据证实,处理棉的降解程度被抑制,留下的炭渣量增加。热重-红外(TG-IR)测试表明,相较于对照棉,处理棉降解产生的挥发性产物量明显下降,热释放速率(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均大幅降低,意味着阻燃剂可在凝固相和气相同时发挥作用。扫描电镜(SEM)观测结果表明在阻燃处理前后棉织物的纤维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整理后棉纤维的撕裂强力部分降低,但幅度不大。(2)P-N-Si协同阻燃剂六-(胺基乙醇磷酸酯磷酸铵盐)基氨基丙基二乙氧基硅烷(HPAPA)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由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五氯化磷,乙醇胺,磷酸等合成了一种同时富含P,N,Si三种阻燃元素的高效阻燃剂。使用NMR验证了该阻燃剂的化学结构。FT-IR和EDS结果表明,这三种阻燃元素均被引入到棉织物表面。经30%HPAPA阻燃处理后,棉织物的LOI从18.2%提高到52.0%,在洗涤50次后,仍能保持在27.9%,表明该阻燃剂不但提高了棉织物的阻燃性,而且具有耐久性。TG分析结果表明,与处理前相比,棉织物在阻燃处理后的降解温度明显下降,而且残渣率大幅提高,表明棉织物的降解程度减弱,热降解稳定性提高。TG-IR分析也证实,处理棉的THR,HRR和EHC值明显低于对照棉。由SEM观察确定,燃烧前后处理棉纤维的主体结构都保持完好。棉织物的机械性能变化不大。(3)P-N-S协同阻燃剂二(磷酸铵乙醇酯基)聚硫脲磷酸基磷酸胺(DAPEPPAP)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由硫脲,磷酸,乙醇胺,五氯化磷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富含磷、氮、硫等元素的新型聚硫脲-磷酸型阻燃剂,并成功地应用于棉织物。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证实了阻燃棉中存在磷、氮和硫元素。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引入对棉织物纤维结构影响不大。而TG测试结果证实,在氮气气氛下,处理棉的降解温度比对照棉降低了72℃,降解程度减弱,残渣率从15.57%显着提高到49.06%。TG-IR结果表明,对照棉的平均放热率由9.20 kW/m2降至4.83 kW/m2,总放热量由2.83 MJ/m2降至1.45 MJ/m2。实验结果表明,30%的阻燃剂可使棉织物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优良的阻燃性。此外,力学性能试验表明,该阻燃剂对棉纤维的强度影响不大。
戴勇[10](2016)在《含硅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高温热硫化硅橡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阻燃剂大部分含有卤系元素,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毒气及烟雾,对人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为了发展绿色经济,减少对人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开发去卤化、环保型阻燃剂是近年的研究趋势。磷系、氮系和硅系阻燃剂都是目前效果较好且环保的阻燃剂,但由于各自阻燃机理不同,其功效和应用范围也有所差异。基于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本文合成了两种含磷含氮有机硅阻燃剂和一种含硼无机硅阻燃剂,并对其应用于高温热硫化硅橡胶(HTV)后的性能和阻燃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与六氯环三磷腈(HCCP)为原料,合成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三磷腈(APTSCP)。采用元素分析(EA)、红外(FTIR)、核磁(1HNMR)对所合成的阻燃剂进行结构表征,证实所得产物是目标产物。并研究其在高温热硫化硅橡胶(HTV)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当添加5份APTSCP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7.9 MPa,伸长率达1614%;而当添加量为20份时,复合材料的LOI值超过27%,并通过UL94V-2级。添加APTSCP后的复合材料,通过锥形量热(CONE)测试,其热释放速率(HRR)、生烟速率(SPR)、总释热量(THR)、质量损失率(MLR)较纯HTV有所降低,且火势增长指数(FGI)也相应减小。说明添加APTSCP阻燃剂可以有效地提升HTV的阻燃性能。(2)以乙二胺(EDA)、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为原料,合成螺环1,1-乙二胺基-3,3,5,5-四(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三磷腈(SEAAPTSCP)阻燃剂,采用元素分析(EA)、红外(FTIR)、核磁(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证实所得产物是目标产物。并研究其在高温热硫化硅橡胶(HTV)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添加5份SEAAPTSCP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以达到8.1MPa;而当添加量为20份时,复合材料的LOI值超过27%,并通过UL94 V-2级。且添加SEAAPTSCP后的复合材料,通过CONE测试,与纯HTV相比,其HRR、THR、MLR和SPR都有所降低,且火势增长指数(FGI)也相应减小,说明SEAAPTSCP是一种性能良好的HTV阻燃剂。(3)以四硼酸钠、硫酸锌为原料在SiO2表面生成硼酸锌片,得到了硼酸锌/SiO2复合阻燃剂。通过SEM、XRD和FTIR对它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高温热硫化硅橡胶(HTV)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加入阻燃剂硼酸锌/二氧化硅后,HTV的拉伸性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当添加量为20份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到7.6 MPa;而当添加量为15份时,复合材料的LOI值超过27%,并通过UL94 V-1级。添加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后的复合材料,通过CONE测试,与纯HTV相比,其HRR、THR、MLR和SPR都有所降低,且火势增长指数(FGI)也减小。说明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添加同时提升HTV的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是性能优异的阻燃剂。
二、阻燃剂硼酸锌的分析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燃剂硼酸锌的分析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环保型无卤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阻燃PA6 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2 阻燃PA66 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 阻燃剂 |
1.3.1 阻燃剂简介 |
1.3.2 阻燃机理 |
1.3.3 二乙基次膦酸铝 |
1.3.4 三聚氰胺聚磷酸盐 |
1.3.5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阻燃PA6 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复合材料制备 |
2.2.4 测试样条制备 |
2.2.5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样品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垂直燃烧性能测试 |
2.3.2 极限氧指数(LOI) |
2.3.3 热失重分析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5 力学性能 |
2.3.6 差示扫描量热(DSC) |
2.3.7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阻燃性能分析 |
2.4.2 热稳定性能分析 |
2.4.3 燃烧炭层形貌分析 |
2.4.4 力学性能分析 |
2.4.5 结晶行为分析 |
2.5 阻燃PA6 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
2.5.1 结果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阻燃增强PA6 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复合材料制备 |
3.2.4 测试样条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垂直燃烧性能测试 |
3.3.2 极限氧指数(LOI) |
3.3.3 热失重分析 |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3.5 力学性能 |
3.3.6 差示扫描量热(DSC)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阻燃增强PA6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3.4.2 XHPFR-2041 复合阻燃剂应用于阻燃增强PA6 复合材料实验结果 |
3.4.3 阻燃环保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阻燃增强PA66 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复合材料制备 |
4.2.4 测试样条制备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垂直燃烧性能测试 |
4.3.2 极限氧指数(LOI) |
4.3.3 热失重分析 |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4.3.5 力学性能 |
4.3.6 差示扫描量热(DSC)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阻燃增强PA66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4.4.2 XHPFR-2042 复合阻燃剂应用于阻燃增强PA66 复合材料实验结果 |
4.4.3 阻燃环保测试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水菱镁矿及协效剂在EVA中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菱镁矿物性 |
1.2 国内外水菱镁矿资源概况 |
1.2.1 国外资源概况 |
1.2.2 国内资源 |
1.2.3 水菱镁矿的应用 |
1.3 高分子材料阻燃 |
1.4 常见的阻燃剂 |
1.4.1 镁铝系阻燃剂 |
1.4.2 硅系阻燃剂 |
1.5 协效剂 |
1.5.1 硼酸锌 |
1.5.2 硅酮 |
1.5.3 海泡石 |
1.6 表面改性 |
1.7 EVA的性质 |
1.8 燃烧过程 |
1.9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菱镁矿性质与粒径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分析与表征 |
2.2.4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原料分析 |
2.3.2 复合材料阻燃和抑烟性能分析 |
2.3.3 力学性能分析 |
2.4 结论 |
第3章 三种协效剂协效水菱镁矿/EVA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测试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分析与表征 |
3.2.4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协效剂原料分析及表征 |
3.3.2 阻燃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种协效剂-水菱镁矿/EVA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分析与表征 |
4.2.4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菱镁矿改性及SEP-HM/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分析与表征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O174硅烷偶联剂干法改性 |
5.3.2 海泡石协效改性HM在EVA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协效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 |
1.1.1 木塑复合材料应用及特点 |
1.1.2 木塑复合材料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1.2 常用阻燃剂及阻燃方法 |
1.2.1 磷系阻燃剂 |
1.2.2 硼系阻燃剂 |
1.2.3 硅系阻燃剂 |
1.3 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 |
1.3.1 木塑复合材料阻燃研究现状 |
1.3.2 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机理 |
1.3.3 木塑复合材料阻燃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3 论文构成及创新点 |
2 APP/BZ复配阻燃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2.3 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4 性能测试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阻燃性能分析 |
2.3.2 锥形量热分析 |
2.3.3 热降解分析 |
2.3.4 残炭形貌及微观形貌分析 |
2.3.5 力学性能分析 |
2.3.6 断面形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纳米SiO_2/APP/BZ协效阻燃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和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3.2.3 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性能测试和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阻燃性能分析 |
3.3.2 锥形量热分析 |
3.3.3 热降解分析 |
3.3.4 复合材料燃烧残炭形貌及微观形貌 |
3.3.5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改性APP/改性纳米SiO_2/BZ木塑复合材料性能及协效阻燃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4.2.3 KH-550表面改性APP和纳米SiO_2 |
4.2.4 改性APP/改性纳米SiO_2/BZ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5 性能检测和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4.3.2 力学性能分析 |
4.3.3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
4.3.4 木塑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
4.3.5 阻燃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氢氧化镁/硼酸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乙烯的改性 |
1.1.1 抑菌性 |
1.1.2 耐热性 |
1.1.3 吸水性 |
1.1.4 阻燃性 |
1.1.5 其它性能 |
1.2 聚乙烯的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
1.2.1 常用阻燃剂的种类 |
1.2.2 氢氧化镁阻燃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
1.2.3 硼酸锌阻燃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
1.2.4 氢氧化镁、硼酸锌复合阻燃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和设备 |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1 不同MH含量的MH/LLDPE复合材料 |
2.2.2 不同ZB含量的ZB/LLDPE复合材料 |
2.2.3 不同ZB含量的15%MH/ZB/LLDPE复合材料 |
2.2.4 15%MH/6%ZB/HDPE复合材料 |
2.3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
2.3.1 熔融指数(MFR) |
2.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5 热重分析(TG) |
2.3.6 拉伸性能 |
2.3.7 极限氧指数(LOI) |
2.3.8 水平燃烧性能 |
2.3.9 微观形貌 |
第三章 MH/LLDPE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3.1 熔融指数(MFR) |
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3.5 热重(TG)分析 |
3.6 拉伸性能 |
3.7 微观形貌 |
3.8 阻燃性能 |
3.8.1 极限氧指数(LOI) |
3.8.2 水平燃烧性能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B/LLDPE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4.1 熔融指数(MFR) |
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4.5 热重(TG)分析 |
4.6 拉伸性能 |
4.7 微观形貌 |
4.8 阻燃性能 |
4.8.1 极限氧指数(LOI) |
4.8.2 水平燃烧性能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5%MH/ZB/LLDPE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5.1 熔融指数(MFR) |
5.2 拉伸性能 |
5.3 微观形貌 |
5.4 阻燃性能 |
5.4.1 极限氧指数(LOI) |
5.4.2 水平燃烧性能 |
5.5 相同阻燃剂不同基体材料的性能对比分析 |
5.6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5)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分子阻尼材料 |
1.2.1 阻尼的概念及应用 |
1.2.2 阻尼的机理 |
1.2.3 阻尼的结构 |
1.2.4 阻尼的测试方法 |
1.3 水性阻尼涂料 |
1.3.1 水性阻尼涂料的特点 |
1.3.2 水性阻尼涂料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3 水性阻尼涂料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4 阻尼片材 |
1.4.1 阻尼片材的特点 |
1.4.2 阻尼片材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4.3 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的研究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宽温域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制备工艺与流程 |
2.2.4 测试方法及性能表征 |
2.3 宽温域涂料基体的选择及性能分析 |
2.3.1 不同比例乳液基体共混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
2.3.2 共混乳液的XPS分析 |
2.4 交联剂UN-557对阻尼涂料性能的影响 |
2.4.1 交联度分析 |
2.4.2 硬度测试 |
2.4.3 力学性能测试 |
2.4.4 阻尼性能测试 |
2.5 钛酸酯偶联剂NDZ-401对阻尼涂料的影响 |
2.5.1 SEM分析 |
2.5.2 表面接触角测试 |
2.5.3 阻尼性能测试 |
2.6 抗氧剂264对涂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
2.7 复配阻燃剂对阻尼涂料氧指数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墨烯改性丙烯酸树脂基阻尼涂料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及测试设备 |
3.3 实验部分及测试方法 |
3.3.1 GO改性树脂复合膜的制备 |
3.3.2 MGO改性树脂复合膜的制备 |
3.3.3 测试方法及性能表征 |
3.4 石墨烯改性丙烯酸树脂性能表征 |
3.4.1 石墨烯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2 改性前后树脂的表观形貌 |
3.4.3 SEM测试分析 |
3.4.4 TG测试分析 |
3.4.5 DSC数据分析 |
3.5 阻尼涂料的性能测试 |
3.5.1 拉伸数据分析 |
3.5.2 耐磨性能分析 |
3.5.3 耐腐蚀性能分析 |
3.5.4 阻尼性能测试 |
3.5.5 氧指数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合物基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及测试设备 |
4.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流程 |
4.2.4 石墨烯改性阻尼片材的制备流程 |
4.3 阻尼片材性能评价标准 |
4.3.1 阻尼性能评价 |
4.3.2 力学性能评价 |
4.3.3 阻燃性能评价 |
4.4 片材阻尼性能的改性研究 |
4.4.1 抗氧剂2246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
4.4.2 氧化石墨烯的微结构表征 |
4.4.3 氧化石墨烯的形貌表征 |
4.4.4 氧化石墨烯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
4.5 阻尼片材烟密度测试及性能优化 |
4.5.1 不同复配阻燃剂对烟密度的影响 |
4.5.2 阻燃剂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
4.5.3 阻燃剂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阻尼片材中试放大性能测试 |
4.6.1 中试烟密度测试结果 |
4.6.2 中试阻尼性能测试结果 |
4.6.3 中试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4.7 锥形量热法测试阻尼片材的阻燃性能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作者简历 |
2、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一种陶瓷化EVA阻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陶瓷化聚合物研究进展 |
1.2.1 陶瓷化聚合物材料简介 |
1.2.2 陶瓷化聚合物的瓷化机理 |
1.3 陶瓷化阻燃聚合物填料研究进展 |
1.3.1 成瓷填料 |
1.3.2 改性成瓷填料 |
1.3.3 助熔剂 |
1.3.4 阻燃助剂 |
1.4 陶瓷化EVA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及器材 |
2.3 试样制备 |
2.3.1 陶瓷化EVA阻燃材料试样的制备工艺 |
2.3.2 陶瓷化EVA阻燃材料的配方确定实验 |
2.3.2.1 EVA基体材料配方的确定实验 |
2.3.2.2 成瓷填料添加量的确定实验 |
2.3.2.3 助熔剂添加量的确定实验 |
2.3.2.4 阻燃剂添加量的确定实验 |
2.4 测试表征 |
2.4.1 力学性能测试 |
2.4.1.1 抗拉强度及延伸率测试 |
2.4.1.2 硬度测试 |
2.4.1.3 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
2.4.1.4 撕裂强度测试 |
2.4.1.5 材料综合力学性能 |
2.4.2 陶瓷化性能测试 |
2.4.2.1 材料烧蚀实验 |
2.4.2.2 烧蚀率测试 |
2.4.2.3 体积膨胀率 |
2.4.2.4 弯曲强度 |
2.4.3 阻燃性能测试 |
2.4.3.1 水平垂直燃烧指数测试 |
2.4.3.2 最低氧指燃烧指数测试 |
2.4.3.3 材料综合阻燃性能 |
2.4.4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测试 |
2.4.5 材料粘度测试 |
2.4.6 热重分析 |
2.4.7 红外分析 |
第3章 陶瓷化EVA阻燃材料基础配方的确定 |
3.1 引言 |
3.2 加工助剂对EVA基材力学性能及硫化性的影响 |
3.2.1 白炭黑用量对EVA基材力学性能及硫化性能影响 |
3.2.2 石蜡用量对EVA基材力学性能影响 |
3.2.3 PEG用量对EVA基材力学性能影响 |
3.2.4 加工助剂协同作用对EVA基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成瓷填料对EV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硅灰石/滑石不同配比对EV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硅灰石/滑石添加量对EV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硅灰石/滑石成瓷填料对EVA复合材料热行为的影响 |
3.4.1 成瓷填料对EVA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
3.4.2 成瓷填料对EVA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3.5 成瓷填料对EVA复合材料热解残余物形貌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4章 助熔剂与阻燃剂对陶瓷化EVA阻燃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助熔剂添加对复合材料陶瓷化性能影响 |
4.2.1 助熔剂对复合材料烧蚀性能影响 |
4.2.2 助熔剂对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
4.2.3 助熔剂对复合材料热解残余物弯曲性能的影响 |
4.3 助熔剂添加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4.4 阻燃剂添加对CFR/EVA阻燃性能的影响 |
4.5 阻燃剂复配对CFR/EVA成瓷性能的影响 |
4.5.1 阻燃剂复配对质量烧蚀率的影响 |
4.5.2 阻燃剂对 CFR/EVA 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
4.5.3 阻燃剂对 CFR/EVA 热解残余物弯曲性能的影响 |
4.6 阻燃机理分析 |
4.6.1 宏观形貌分析 |
4.6.2 燃烧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4.6.3 陶瓷化EVA阻燃材料TG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陶瓷化EVA阻燃材料制备工艺的探讨 |
5.1 引言 |
5.2 CFR/EVA生产工艺简介 |
5.2.1 工艺路线一 |
5.2.2 工艺路线二 |
5.2.3 工艺方案三 |
5.3 不同工艺路线制备的CFR/EVA力学性能的比较 |
5.3.1 硬度及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比较 |
5.3.2 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比较 |
5.3.3 撕裂性能的比较 |
5.3.4 综合力学性能的比较 |
5.4 不同工艺路线制备陶瓷化EVA阻燃材料阻燃性能的比较 |
5.4.1 水平垂直燃烧性能的比较 |
5.4.2 极限氧指数及综合阻燃性能的比较 |
5.5 不同工艺路线下加工性能比较 |
5.5.1 陶瓷化EVA阻燃材料熔体质量流动指数的对比 |
5.6 配方及工艺的优化 |
5.6.1 偶联剂添加对陶瓷化EVA阻燃材料性能的影响 |
5.6.1.1 偶联剂的种类对陶瓷化EVA阻燃材料性能的影响 |
5.6.1.2 偶联剂的添加量对陶瓷化EVA阻燃材料性能的影响 |
5.6.2 工艺参数优化 |
5.6.2.1 混炼温度对粘度、不均匀度影响 |
5.6.2.2 混炼时间对粘度、不均匀度影响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硼酸锌改性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及其对聚乙烯与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可膨胀石墨的阻燃机理及制备方法 |
1.3 硼酸盐的阻燃应用 |
1.4 聚乙烯(PE)及其阻燃现状 |
1.4.1 PE的燃烧机理 |
1.4.2 聚乙烯的阻燃现状 |
1.5 聚氨酯泡沫及阻燃现状 |
1.5.1 聚氨酯泡沫燃烧机理 |
1.5.2 聚氨酯泡沫的阻燃现状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硼酸锌改性可膨胀石墨的制备与表征 |
2.1 原料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硼酸锌改性可膨胀石墨EGZn的制备 |
2.3.2 石墨插层物(GIC)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EG_(zn)的制备 |
2.4.2 产品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硼酸锌改性可膨胀石墨对LLDPE阻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原料及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LLDPE复合材料加工 |
3.3.2 阻燃性能的测定 |
3.3.3 燃烧后残炭形貌表征 |
3.3.4 LL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定 |
3.3.5 LLDPE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LLDPE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
3.4.2 燃烧后的残炭表征 |
3.4.3 添加剂对LLD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4 阻燃剂及部分阻燃样品的TG/DTG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硼酸锌改性可膨胀石墨对聚氨酯泡沫阻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RPUF的制备 |
4.3.2 RPUF复合材料的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RPUFs的泡孔结构、形貌 |
4.4.2 RPUFs体系的阻燃性能测定 |
4.4.3 RPUFs体系力学性能及密度的测试 |
4.4.4 锥形量热分析 |
4.4.5 RPUFs残炭的宏观形貌以及微观形貌 |
4.4.6 RPUF阻燃体系热重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玻纤增强阻燃半芳香族耐高温聚酰胺PA10T/66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半芳香族耐高温聚酰胺 |
1.2.1 聚对苯二甲酰丁二胺 |
1.2.2 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 |
1.2.3 聚对苯二甲酰壬二胺 |
1.2.4 聚对苯二甲酰癸二胺 |
1.2.5 其他半芳香族聚酰胺 |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聚合物阻燃机理 |
1.3.1 气相阻燃 |
1.3.2 凝聚相阻燃 |
1.3.3 协效阻燃 |
1.4 用于聚酰胺的阻燃剂分类 |
1.4.1 卤系阻燃剂 |
1.4.2 磷系阻燃剂 |
1.4.3 氮系阻燃剂 |
1.4.4 无机系阻燃剂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氢氧化镁阻燃PA10T/66 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用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复合材料制备 |
2.2.4 测试样条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力学机械性能测试 |
2.3.2 扫描电镜测试 |
2.3.3 阻燃性能测试 |
2.3.4 热重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力学机械性能 |
2.4.2 扫描电镜分析 |
2.4.3 阻燃性能分析 |
2.4.4 热重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玻纤增强阻燃PA10T/66 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复合材料制备 |
3.2.4 测试样条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力学机械性能测试 |
3.3.2 扫描电镜测试 |
3.3.3 阻燃性能测试 |
3.3.4 热重测试 |
3.3.5 熔融温度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力学机械性能 |
3.4.2 扫描电镜分析 |
3.4.3 阻燃性能分析 |
3.4.4 熔融温度曲线和热重曲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玻纤增强阻燃PA10T/66 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结晶动力学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行为 |
4.3.2 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 |
4.3.3 Mo法研究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4.4 本章小结 |
5 硼酸锌对玻纤增强阻燃PA10T/66 的性能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复合材料制备 |
5.2.4 测试样条制备 |
5.3 测试与表征 |
5.3.1 力学机械性能测试 |
5.3.2 扫描电镜测试 |
5.3.3 阻燃性能测试 |
5.3.4 热重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力学机械性能 |
5.4.2 扫描电镜分析 |
5.4.3 阻燃性能分析 |
5.4.4 热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锥形量热结果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用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样品制备 |
6.2.4 测试与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值 |
6.3.2 烟生成速率和总烟生成量 |
6.3.3 残余物质量 |
6.3.4 复合材料的残炭形貌 |
6.3.5 PA10T/66 及其复合材料的残炭SEM形貌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三种棉用无卤膨胀型协同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棉织物阻燃必要性 |
1.2 聚合物燃烧及棉织物降解机理 |
1.3 阻燃剂 |
1.3.1 阻燃剂起源与发展 |
1.3.2 阻燃机理 |
1.3.3 阻燃剂分类 |
1.3.4 膨胀型阻燃剂 |
1.3.5 常见的棉织物阻燃整理方式 |
1.4 阻燃测试方法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P-N协同阻燃剂胍唑基五亚甲基磷酸铵盐(AGPMPA)的合成与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4 样品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
2.2.5 实验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和XRD图谱 |
2.3.2 元素分析 |
2.3.3 棉织物处理前后的表面形态 |
2.3.4 燃烧行为测试 |
2.3.5 热重分析 |
2.3.6 TG-IR分析 |
2.3.7 棉织物的阻燃性和耐久性 |
2.3.8 机械性能 |
2.4 小结 |
第3章 P-N-Si协同阻燃剂HPAPA的合成与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4 样品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
3.2.5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阻燃处理前后棉织物结构变化分析 |
3.3.2 阻燃处理前后棉织物表面形态分析和元素分析 |
3.3.3 阻燃前后棉织物的热重(TG)分析 |
3.3.4 锥形量热 |
3.3.5 棉织物的阻燃性和耐久性测试 |
3.3.6 机械性能 |
3.3.7 透气性能 |
3.4 小结 |
第4章 P-N-S阻燃剂DAPEPPAP的合成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4 样品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
4.2.5 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阻燃剂处理前后棉织物的结构变化分析 |
4.3.2 元素分析 |
4.3.3 表面形态 |
4.3.4 棉织物处理前后热氧稳定性变化 |
4.3.5 棉织物阻燃处理前后TG-IR测试和阻燃行为分析 |
4.3.6 燃烧行为 |
4.3.7 垂直燃烧测试,LOI和耐久性 |
4.3.8 机械性能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10)含硅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高温热硫化硅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0.1 前言 |
0.2 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与阻燃机理 |
0.2.1 高分子材料的燃烧过程 |
0.2.2 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机理 |
0.3 阻燃剂的分类 |
0.3.1 卤系阻燃剂 |
0.3.2 矿石系阻燃剂 |
0.3.3 硼系阻燃剂 |
0.3.4 氮系阻燃剂 |
0.3.5 磷系阻燃剂 |
0.3.6 硅系阻燃剂 |
0.4 硅橡胶的概况 |
0.5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0.5.1 立题依据 |
0.5.2 研究思路 |
0.5.3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三磷腈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
1.1 前言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部分 |
1.3.1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三磷腈(APTSCP)的合成 |
1.3.2 阻燃HTV复合材料的制备 |
1.4 样品表征与测试 |
1.4.1 APTSCP的表征 |
1.4.2 阻燃HTV复合材料的测试 |
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1.5.1 APTSCP和HCCP的FTIR 表征 |
1.5.2 APTSCP的~1HNMR谱图分析 |
1.5.3 APTSCP的元素分析 |
1.5.4 APTSCP/HTV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 |
1.5.5 APTSCP/HTV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测试 |
1.5.6 APTSCP/HTV复合材料极限氧指数和UL94垂直燃烧测试 |
1.5.7 热重分析测试 |
1.5.8 APTSCP/HTV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测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螺环1,1-乙二胺基-3,3,5,5-四(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三磷腈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部分 |
2.3.1 螺环1,1-乙二胺基-3,3,5,5-四(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三磷腈阻燃剂的合成 |
2.3.2 阻燃HTV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
2.4.1 螺环1,1-乙二胺基-3,3,5,5-四(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环三磷腈阻燃剂的表征 |
2.4.2 阻燃HTV复合材料的测试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SEAAPTSCP及中间产物SEATCCP的FTIR表征 |
2.5.2 SEAAPTSCP及中间产物SEATCCP的~1HNMR谱图分析 |
2.5.3 SEAAPTSCP及中间产物SEATCCP的元素分析 |
2.5.4 SEAAPTSCP/HTV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 |
2.5.5 SEAAPTSCP/HTV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测试 |
2.5.6 SEAAPTSCP/HTV复合材料的LOI和UL94垂直燃烧测试 |
2.5.7 SEAAPTSCP/HTV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测试 |
2.5.8 SEAAPTSCP/HTV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部分 |
3.3.1 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制备 |
3.3.2 硼酸锌与二氧化硅物理混合样品的制备 |
3.4 阻燃HTV复合材料的制备 |
3.5 样品表征与测试 |
3.5.1 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表征 |
3.5.2 阻燃HTV复合材料的测试 |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6.1 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SEM谱图分析 |
3.6.2 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XRD谱图分析 |
3.6.3 硼酸锌/二氧化硅复合阻燃剂的FTIR谱图分析 |
3.6.4 HTV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 |
3.6.5 HTV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测试 |
3.6.6 HTV复合材料极限氧指数和UL94垂直燃烧测试 |
3.6.7 HTV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测试 |
3.6.8 HTV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阻燃剂硼酸锌的分析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环保型无卤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的研究[D]. 蒋铭豪.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2]水菱镁矿及协效剂在EVA中阻燃性能研究[D]. 贾宇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1(01)
- [3]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协效阻燃性能研究[D]. 夏名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4]氢氧化镁/硼酸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苗月珍.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阻尼片材的防火性能研究[D]. 张同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一种陶瓷化EVA阻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畅. 华侨大学, 2020(01)
- [7]硼酸锌改性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及其对聚乙烯与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性能研究[D]. 刘佳宁. 河北大学, 2020(08)
- [8]玻纤增强阻燃半芳香族耐高温聚酰胺PA10T/66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静雅. 中北大学, 2020(10)
- [9]三种棉用无卤膨胀型协同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D]. 刘明胜.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含硅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高温热硫化硅橡胶中的应用[D]. 戴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