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适方便的美国绿色住宅小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芳[1](2021)在《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安徽六安远大雍华府项目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和“可持续”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引导和评价,能够有效的从各方面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住宅是人居环境的科学层次之一,也是组成城市的基础性环节。它能够将宏观的生态城市与微观层面的绿色建筑联系起来,组建人类聚居栖息地,具有减少居住建筑的能量使用层级、提高社区的居住环境品质、保障城市的绿色发展的作用。绿色住宅建筑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住宅空间的设计,它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住宅空间的设计包含:室外空间设计,即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整体效果,不仅应关注空间的合理使用,更要关注声、光、风等因素对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影响,通过对环境的模拟分析,更加科学的设计出舒适的居住环境。本文以实际项目六安远大·雍华府规划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其次,对绿色住宅相关理论及绿色住宅空间设计理念进行概述,简述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评级体系,并对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进行了解读。之后,以六安市远大·雍华府工程项目为研究案例,对住宅室外及室内空间进行光环境、声环境和风环境等方面的软件模拟,指出项目中绿色建筑技术策略。最后,针对性地给出了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方法。图[33]表[18]参[60]
李倩文[2](2021)在《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的驱动机理、溢价测度及演化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建筑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中国建筑行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筑部门要想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实现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而绿色住宅作为该理念指导下逐渐兴起的建筑产品,助推其实现快速化、常态化与实质化的推广和使用是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由市场驱动的绿色住宅发展的模式不同,中国绿色住宅的初期发展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虽然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公共建筑中可以起到显着成效,但是商品住宅的发展主要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因此绿色住宅长期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来源于市场。在绿色住宅发展初期,其供给有限,卖方市场中多由供给者主导交易价格。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绿色住宅的供给势必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在未来,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行为将对绿色住宅溢价决定与市场推广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探究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的前置驱动因素、溢价支付水平以及支付行为演化稳定路径更具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问题提出—理论溯源—实证研究—实验测度—演化仿真—政策建议”研究思路,结合管理学、行为经济学、行为决策学、社会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探析了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理论模型,并基于现实情境构建了立体的、演进的绿色住宅推广路径。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居民的支付响应细分为支付意愿响应与支付行为响应,基于4862份有效问卷与2858组实验数据(包括干预实验的1616组数据和情境实验的1242组数据),使用文献研究、质性分析、实证研究、实验测度等方法剖析了绿色住宅支付意愿的驱动机理及溢价支付水平;进一步地,解析了不同现实情境下“个体-群体-社会”对绿色住宅支付行为响应的演化路径及稳定策略,并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综合性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内涵界定。从支付意愿发生的动机视角,结合质性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的五维结构:经济实惠型支付意愿、功能偏好型支付意愿、投资理财型支付意愿、生态环保型支付意愿和自我认同型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开发、验证了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及其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总体均值仅为3.49,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均值最低的为自我认同型支付意愿(M=2.490),整体上处于劣性状态。(2)对于已购买/未购买绿色住宅的居民,其当时的购买动机/支付意愿的排序均为:功能偏好>经济实惠>投资理财>生态环保>自我认同。(2)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及检验。结果表明:(1)支付意愿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包含正在攻读的)、行业类型、职位层级、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及家庭住宅面积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居民个体心理因素中的支持态度、带动态度、当地环境关心、获得账户、高解释水平、低解释水平、主观认知、客观认知、道德内隐、道德外显会显着正向预测绿色住宅支付意愿,损失账户则为负向预测作用;(3)环境关心、获得账户、高解释水平和道德内隐完全通过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完全中介),而个体态度、损失账户、低解释水平、主观认知、客观认知和道德外显则不完全通过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部分中介);(4)情境因素中的信息诉求、政策标准、群体规范对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路径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而属性壁垒中的成本壁垒、技术壁垒、品牌壁垒和标识壁垒分别对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路径具有负向的调节效应。(3)支付意愿关键驱动因素的干预效度及溢价测度的现场实验。居民对绿色住宅支付意愿与支付行为研究落实在现实经济层面上即是“愿意为绿色住宅多支付多少钱”的问题,即“溢价支付水平”。实验结果表明:(1)针对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中的关键驱动因素(中介变量运行信任)进行干预实验后,实验组居民(绿色小区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从269元/m2增加到291元/m2,增加8%;而控制组居民(普通小区居民)的支付意愿从170元/m2增加到236元/m2,增加39%。在运行信任干预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居民的支付意愿差距从99元/m2减少到55元/m2,差距显着缩小。由此推知,实验组居民从绿色住宅居住体验获得的运行效用感知导致的支付意愿增量为44元/m2,而另外的55元/m2则应为两组居民本身的偏好差异导致的。(2)针对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中的关键驱动因素(调节变量信息诉求)进行30种情境实验,联合选择实验法显示信息干预后居民支付意愿提升27.5%,比直接询问支付意愿得到的结果(29.4%)更小,表明联合选择实验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回答绿色支付意愿时可能存在的社会赞许性反应偏差。其中,功能类信息诉求更受居民关注。(4)“共生-共赢”视角下绿色住宅支付行为的演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1)对于个体支付行为响应层面,在交互干预机制下、固定响应效度情景中,政策情境因素与内化心理因素的交互干预促使个体自我认同型支付行为的学习速率高于其自学习的速率,其中最关键的三类政策情境干预因素依次为政策执行度、组织规范、被动型信息诉求。不同响应效度的情景中,高响应效度促使交互干预机制下的自我认同型支付行为最快形成与复现;低响应效度下行为收敛速度最慢。(2)对于群体支付行为响应层面,比较有政策激励和无政策激励情境下个体独立购买和共生购买四种演化博弈,通过对比四项收益,表明无论在有政策激励还是无政策激励情境下,共生购买产生的个体收益(经济以及非经济收益)均优于独立购买。此外,人际交往成本越小,约有利于共生购买的快速形成;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共生购买的形成。(3)对于社会支付行为响应层面,将绿色住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虚拟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居民)纳入模型,四方演化博弈结果表明,在引入“虚拟博弈方”(虚拟政府)后,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怠政损失越大,政府演化速度越快;政府惩罚越大,房地产商演化速度越快,随之也推动了政府和居民演化速度的提升;政府补贴越大,房地产商和居民演化速度越快,随之也推动了政府演化速度的提升;房地产商补贴系数越大,房地产商演化速度越快,居民演化速度越慢;信任系数越大,居民演化速度越快,随之也推动了政府和房地产商演化速度的提升;支付风险越小,居民演化速度越快,进而也推动了政府和房地产商演化速度的提升。最后根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从行为意愿驱动、溢价支付水平推动及现实机制交互干预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城市居民支付响应水平的源泉型建议、枢纽型建议、助推型建议、靶向型建议、内促型建议和滋养型建议。该论文有图209幅,表243个,参考文献186篇。
任翌晨[3](2021)在《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后,在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建筑业是消耗资源最多的行业之一,住宅建筑又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我国建筑总面积的81.9%,所以大力推进绿色住宅的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建筑业目前最迫在眉睫的。建筑数字化技术尤其是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其集成化、可视化、精细化的特征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独特优势,弥补传统住宅建筑设计方法的不足和弊端。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相关设计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西安地区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开展大范围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和典型案例住宅,范围包括既有绿色住宅和普通住宅。通过对案例住宅的性能数据采集,使用BIM建模技术,开展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风环境模拟分析,同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住户满意度,总结西安地区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以BIM技术为辅助工具,结合西安地区气候特征,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环境宜居、资源节约和生活便利等方面,探索适宜西安地区气候与建造特征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并对某典型既有住宅案例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前后的数据对比实证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包括:(1)通过对西安地区既有住宅建筑的大范围实地调研和4栋典型住宅的数据采集,深入分析总结西安地区住宅绿色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2)推广了将BIM技术与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全新设计思路,促进西安地区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3)提出了适用于西安地区的绿色住宅设计策略并对典型住宅案例进行了实证性优化设计,补充和完善了相关设计理论,为今后西安地区绿色住宅设计和改造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宇[4](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建筑高能耗的背景下,响应国家“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强化建筑节能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住宅作为建筑商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住宅需要提供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夏热冬冷地区由于其气候的特殊性,夏季需要制冷,冬季需要采暖,能源消耗严重。本文的目的是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被动式设计策略、优化住宅的体验感从而达到绿色住宅的标准。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即符合绿色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又能缓解当前住宅高能耗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建筑群体、单体布局、体型系数、开窗方式及节能构造的合理确定等方式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宜居的室内环境。本文从绿色住宅的评价体系和理念出发归纳出一些适合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一方面探究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在保证住宅舒适度的前提下对节约住宅能耗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探究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对提升绿色住宅等级方面的作用。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实例,归纳出示范项目中运用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得出示范项目的节能率为86.6%,远远超过同地区普通住宅的节能率;再通过对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相关条例,发现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的运用在绿色住宅星级评定中有很多加分项,示范项目为2星绿建。最后得出结论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对住宅能耗的节约和提升绿色住宅星级评分都有很大的作用。
乔汪鹏[5](2020)在《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测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建筑业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占全球50%以上,建筑垃圾占全球垃圾总量的40%,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所造成的空气、光、水等污染占全球的34%,建筑业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并且这样的现状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与此同时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绿色住宅在整个建筑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绿色住宅用户的满意度情况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当前绿色住宅的评价指标很多,但缺少从用户视角对绿色住宅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将顾客满意度理论运用到绿色住宅中,从用户视角测量和分析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情况。本文以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顾客满意度理论、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等相关文献,确定以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作为理论基础模型,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并且可以通过少量样本作出精确测量。在构建完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测评模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测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再运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IPA)模型对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从而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最后本文以“扬州·华鼎星城”项目为实例,该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入住率较高,在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充分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对该项目进行满意度测量后,发现该小区用户的整体满意度为比较满意,小区的舒适性、可持续性、便利性、安全性和绿色住宅形象这五项指标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这些指标反映的问题与实际调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况相符合,接着运用IPA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对策。
徐博闻[6](2020)在《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各国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到建筑行业领域,绿色建筑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伴随着绿色建筑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中的质量与节能减排等指标已经逐渐变成评价绿色建筑的基本标准,而更具体的,人们对于所处环境地宜居高效性、健康舒适性、生活便利性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方面是绿色建筑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绿色建筑未来必定会向注重运行实效方向发展。但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运营研究也才刚刚起步,2018年底,国内取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超过1.3万个,具体而言,其中的运营标识项目数仅占标识项目总量的6%左右。因此,如何进行基于运营层面的绿色建筑发展是目前建筑业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绿色住宅方面,虽然各国尝试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绿色住宅和社区评价标准,但大体上是基于住宅性能角度的评价。学者们对绿色住宅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的大部分也主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和室内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考虑到住户角度。同时绿色住宅的运营效果是经过实际使用后的评估进行的,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设计角度评价绿色住宅,也是目前绿色建筑重建轻管环境的一种体现。而实际上,绿色住宅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高满意度的居住环境,住户的感受将对住户评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从用户满意度理论及人居环境理论出发,意在建立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用以分析影响绿色住宅满意度的因素,进而分析现阶段影响绿色住宅运营质量的指标,为绿色建筑运营研究作补充,对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做出相关建议。本文基于用户角度,设定了构建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架构,即绿色住宅提供给用户的感受依次为获得感、满足感和归属感,同时根据相关理论、各国建筑评价标准和学者文献研究,本文对影响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的相关指标进行整理。本文将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指标体系分为硬环境指标和软环境指标,最终确定了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和三十二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其中硬环境指标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质量安全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宜居性,而软环境指标包括两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健康舒适性、精神生活。经过对评价体系特点分析,本文最终确定了AN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同时咨询专家,请他们对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指标进行判别,最终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影响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的五个一级指标按照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环境宜居性、健康舒适性、精神生活、质量安全性、资源节约性。而二级指标中权重占比较大的以此为社区布局合理性、物业服务、健身场地与健身设施配备、服务设施便捷度等,这反映了绿色住宅用户对绿色住宅的质量和生活情况的重视度较高。最后本文依据确定的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三个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代表性项目(分别为三星级运营标识、三星级设计标识、一星级设计标识)进行满意度评价,在验证评价体系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的同时,也考虑目前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发展为运营标识项目存在的阻碍,指出目前发展绿色住宅的关键性指标即小区整体质量、社区配套、运营管理和精神生活等,并从政府、建设单位、住户角度给出相关建议。
王雪松[7](2020)在《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村镇人口众多,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发展比较滞后,许多村落还沿用原有的建造方式,对绿色技术的应用极度缺乏,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大多是针对城市建筑开发编制的,在农宅建设中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可供参考的建造标准和技术体系,有的是针对乡村建设中某一环节或一部分,例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这部分标准在全局内容上相对欠缺,大多局限于某一环节的介绍,2014年出台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是国家层面上首个与乡村系统性建设的相关标准,其内容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的方向,但是在技术细节和地域性适用上比较欠缺,所以在现有的关于不同建筑类型和适用范围的绿色(节能)建筑标准下探讨适合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的设计策略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目前国家和行业相关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共31个标准规范、2791个条例)作为理论基础和宏观的技术框架。首先根据建筑类型和适用范围对其细分为4大类别,并对每一个标准的框架内容和条例进行归纳和整理。其次从气候、经济、技术、文化几方面因素充分了解地域性乡村建筑的特殊性与局限性,探讨每类标准对地域性乡村住宅建设的适用性和可借鉴性,充分挖掘标准体系内的绿色技术因子,并在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之间建立良好的结合点。通过对寒冷地区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目前乡村住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上述的研究对这些标准条例根据科学的耦合路径进行删减、修改、增加和整合并根据指标内容转化为设计方法,从而提炼出适合寒冷地区绿色农宅设计的策略。在构建的策略指导下进行试设计实践,验证其适用性和可行性,从而为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建设提供系统规范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韩雨钦[8](2020)在《开发商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市场营销以消费者对各类住宅商品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和开发各类住宅产品,通过营销活动向购房者传递相关信息。其中,标签是常用的信息载体,“绿色”、“教育”、“轨道交通”、“公园”等营销标签将住宅产品的特征显性化,影响了消费者的购房行为。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营销标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探讨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基于2016年新建住宅小区数据,构建多组特征价格模型,定量分析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为了研究不同价位水平下购房者的消费行为差异,本文进一步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营销标签对低、中、高价位住宅价格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营销标签显着影响住宅价格。不同类型的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不同,且与开发商广告宣传利用的营销标签相比,经官方认证的标签信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更强。(2)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当开发商利用住宅小区毗邻的城市公共品进行营销宣传时,相应的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了显着的差异。营销标签对位于公共品服务半径内的住宅价格产生显着影响,且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影响效应不同。(3)营销标签对低、中、高价位住宅的影响存在差异。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与高价房相比,营销标签对低价房的影响更大。通过比较各营销标签对低、中、高价位住宅的影响,发现不同收入购房者的住宅偏好存在差异。
张路平[9](2019)在《低碳视角下的绿色住宅市场激励政策优化仿真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发各国关注,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国际减排压力巨大,建筑业作为社会三个主要耗能行业之一,对节能减排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乡建设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但目前西安市绿色住宅市场发展较缓慢。国际实践表明激励政策对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促进绿色住宅市场的快速发展,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成为西安市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绿色住宅市场系统结构复杂,涉及供方、需方、政府等主体及众多因素。论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根据我国绿色住宅市场发展的特征,将其划分为宏观经济、市场、技术、碳排放、政策5个子系统,建立因果回路图和系统流图。在此基础上,运用西安市绿色住宅市场相关数据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仿真模型。根据我国各省市绿色建筑的政策现状,论文分别从开发者和消费者角度讨论了信贷政策、税费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容积率政策对绿色住宅市场发展的有效性及带来的碳减排量,通过调整政策参数,分析目标变量的变化趋势,提出优化的政策策略组合,为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有效措施。结果表明:(1)在当前西安市只实施财政补贴的政策下,绿色住宅发展缓慢,2025年以后市场占有率有了明显提升,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但减排效果并不显着;(2)开发税费优惠、容积率奖励、开发贷款利率优惠使绿色住宅总供给量明显增多,促进建筑业节能减排;购房贷款利率优惠对绿色住宅需求有较大的激励效果;而财政补贴和新房购置税费优惠对绿色住宅的发展无特别明显促进作用,但财政补贴越向开发商倾斜效果越好;(3)考虑激励成本时,开发贷款利率、购房贷款利率、开发税费率、容积率的优化调整幅度分别为30%、20%、20%、5%。为实现西安市“十三五”规划要求,论文提出两种综合政策,边际效益最大政策和规模最大政策。规模最大政策比边际效益最大政策的激励效果略好,但激励成本却高出很多,因此论文建议优先选择边际效益最大政策。最后论文根据仿真结果提出推动绿色住宅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宋兴涛[10](2018)在《基于住户评价的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始终保持大幅度增长趋势,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评出39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6亿㎡,绿色建筑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绿色住宅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使用后评价对监测绿色住宅的运行品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绿色高层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住宅的发展经验,研究绿色住宅设计特点。展开对广东地区绿色高层住宅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结合整理分析国内绿色高层住宅设计的技术发展现状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广东地区不同平面组合形式下的典型绿色高层住宅案例及其技术运用特点。在案例分析基础上,选取广东地区6个绿色高层住宅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调查,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初步总结现阶段绿色高层住宅平面设计及室内环境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归纳整理华南地区绿色高层住宅平面户型单元组合形式及其可用绿色技术建议,并针对现有问题,通过标准层平面和具体户型的优化设计分析,提出优化设计策略。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内容与背景,总结了该领域的有关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内容和框架。第二章阐述了国外典型绿色住宅案例的现状特征及其技术特色。第三章重点分析广东地区绿色住宅的发展现状及其技术特色,研究分析不同平面组合形式对室内环境质量的影响。第四章,结合之前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实测,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住户的角度对绿色住宅进行使用后评价,探索绿色高层住宅的运行性能现状特点与问题。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总结出适宜华南地区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汇总表,并通过具体平面户型优化设计探讨绿色住宅平面设计及室内环境质量的优化策略。
二、舒适方便的美国绿色住宅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舒适方便的美国绿色住宅小区(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安徽六安远大雍华府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解析 |
2.1 绿色建筑 |
2.2 绿色住宅 |
2.2.1 绿色住宅的概念 |
2.2.2 绿色住宅建筑设计核心理念 |
2.2.3 绿色住宅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 |
2.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 |
2.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2.3.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解读 |
2.4.1 评价阶段 |
2.4.2 评价指标体系 |
2.4.3 评价定级方法 |
3 案例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2 项目绿色建筑技术策略 |
3.2.1 规划设计 |
3.2.2 建筑单体设计 |
3.2.3 结构设计 |
3.2.4 给排水设计 |
3.2.5 暖通设计 |
3.2.6 电气设计 |
3.2.7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
3.2.8 景观环境设计 |
4 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方法 |
4.1 空间规划设计 |
4.2 室外环境设计 |
4.3 水资源系统设计 |
4.4 室内空间设计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的驱动机理、溢价测度及演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绿色住宅研究的发展脉络 |
2.3 支付响应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 |
2.4 绿色住宅溢价测度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简要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3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驱动机理的理论模型 |
3.1 质性分析 |
3.2 模型构建与基本假设 |
3.3 本章小结 |
4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驱动因素的量表开发 |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 |
4.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实证分析 |
5.1 支付意愿响应的现状及差异分析 |
5.2 支付意愿响应与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3 支付意愿响应的直接驱动效应分析 |
5.4 普遍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 |
5.5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
5.6 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
5.7 本章小结 |
6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溢价测度实验 |
6.1 基于运行信任的干预实验 |
6.2 基于信息诉求的情境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7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行为响应的演化仿真 |
7.1 支付行为响应的政策激励与约束 |
7.2 交互干预机制下的个体支付行为响应的仿真 |
7.3 “共生”视角下群体支付行为响应的仿真 |
7.4 “共赢”视角下社会支付行为响应的仿真 |
7.5 本章小结 |
8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提升的政策建议 |
8.1 优化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枢纽型建议 |
8.2 提升城市居民溢价支付水平的内促型建议 |
8.3 助推绿色住宅支付行为“共生-共赢”的滋养型建议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示例) |
附录2 实验1问卷 |
附录3 共生支付博弈仿真代码(示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
1.1.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
1.1.3 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发展现状及问题 |
1.1.4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 |
1.2 论文研究范围界定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绿色住宅建筑方面 |
1.4.2BIM技术方面 |
1.4.3 研究现状述评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BIM技术与绿色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 |
2.1 BIM技术概述 |
2.1.1 BIM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
2.1.2 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2.2 绿色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 |
2.2.1 绿色住宅的含义与理论 |
2.2.2 绿色住宅的意义 |
2.2.3 中外绿色住宅发展历程 |
2.2.4 绿色住宅的相关评价标准与政策 |
2.2.5 绿色住宅的设计要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现状调研及分析 |
3.1 西安地区的自然特征 |
3.1.1 气候特征 |
3.1.2 地形地貌特征 |
3.2 调研概要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方法 |
3.3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现状调研及分析 |
3.3.1 西安地区既有住宅建筑现状 |
3.3.2 调研住宅建筑概况 |
3.3.3 调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典型案例现状调研与热工测试 |
4.1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典型案例现状调研及分析 |
4.1.1 典型案例小区选取依据与概况 |
4.1.2 实地调研分析 |
4.1.3 调研问卷分析 |
4.2 典型案例住宅热工测试 |
4.2.1 典型案例住宅的选取依据 |
4.2.2 典型案例住宅的基本概况 |
4.2.3 测试指标与仪器 |
4.2.4 测试方式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3.1 夏季测试结果分析 |
4.3.2 冬季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安地区典型案例住宅绿色性能数字化模拟分析 |
5.1 BIM模型建立 |
5.1.1 建模对象的选取依据 |
5.1.2 建模软件介绍 |
5.1.3 建立模型 |
5.2 基于BIM技术的住宅建筑模拟分析 |
5.2.1 BIM分析软件介绍 |
5.2.2 建模软件与分析软件的数据交互 |
5.2.3 分析模型参数设置 |
5.2.4 热环境分析 |
5.2.5 光环境分析 |
5.2.6 风环境分析 |
5.3 西安地区住宅建筑绿色性能问题总结 |
第六章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
6.1 基于西安地区气候数据的节能设计策略 |
6.2 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
6.2.1 安全耐久 |
6.2.2 健康舒适 |
6.2.3 生活便利 |
6.2.4 资源节约 |
6.2.5 环境宜居 |
6.3 方案对比优化实证设计策略 |
6.3.1 既有典型案例的优化方案 |
6.3.2 既有典型案例优化前后的模拟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本文结论 |
1.1 西安地区住宅设计存在的问题 |
1.2 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策略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陕西省西安市居民住宅室内环境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生态环境与能源 |
1.1.2 中国城市化和住宅建筑 |
1.1.3 住宅的高能耗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软件模拟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住宅 |
2.1 研究的范围 |
2.1.1 夏热冬冷地区 |
2.1.2 绿色住宅 |
2.1.3 被动式节能设计 |
2.2 绿色评价体系 |
2.2.1 国外绿色评价体系 |
2.2.2 国内绿色评价体系 |
2.3 绿色住宅 |
2.3.1 绿色住宅的概念 |
2.3.2 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
3.1 建筑气候区划 |
3.1.1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区划 |
3.1.2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热工设计 |
3.2 自然整体通风 |
3.2.1 自然通风的作用 |
3.2.2 自然通风的设计原理 |
3.2.3 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节能设计 |
3.3 自然采光 |
3.3.1 自然采光的作用 |
3.3.2 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采光的节能设计 |
3.4 建筑遮阳 |
3.4.1 建筑遮阳的作用 |
3.4.2 建筑遮阳的方式 |
3.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遮阳的节能设计 |
3.5 其他策略 |
3.5.1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 |
3.5.2 生态绿化 |
3.5.3 热桥处理 |
3.5.4 气密性处理 |
3.5.5 太阳能的利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通三建超低能耗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的被动式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1.1 项目简介 |
4.1.2 方案简介 |
4.1.3 南通地区气候简介 |
4.2 场地规划中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
4.2.1 引导通风的平面布局 |
4.2.2 风环境模拟 |
4.2.3 日照分析采光与遮阳 |
4.3 建筑单体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
4.3.1 建筑体形系数 |
4.3.2 合理的平面设计 |
4.3.3 造型与遮阳相结合的建筑立面 |
4.3.4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构造 |
4.3.5 节能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 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对于绿色住宅评分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的总结与展望 |
5.1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
5.2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被动式设计的发展方向 |
5.3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被动式设计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应用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顾客满意度研究现状 |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1.3.3 绿色建筑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相关理论 |
2.1.1 绿色住宅概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顾客满意度相关理论 |
2.1.4 满意度测评模型 |
2.2 结构方程模型相关理论 |
2.2.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2.2.2 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
2.2.3 结构方程模型求解方法 |
2.3 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IPA)模型 |
2.3.1 IPA模型介绍 |
2.3.2 结构方程和IPA模型的结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
3.1 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测评模型建立 |
3.1.1 住宅产品用户特征分析 |
3.1.2 ACSI模型结构变量介绍 |
3.1.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3.2 模型观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观测指标的初步选取 |
3.2.2 观测指标的构建 |
3.3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检验 |
3.3.1 问卷结构与原则 |
3.3.2 问卷内容分析 |
3.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 模型计算与检验 |
3.4.1 模型的数学表达 |
3.4.2 模型检验 |
3.5 IPA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2 问卷调查 |
4.2.1 调查问卷样本的发放与回收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信度分析 |
4.2.4 效度分析 |
4.3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
4.3.1 测量模型效度检验 |
4.3.2 结构模型效度检验 |
4.3.3 PLS路径模型估计参数检验 |
4.3.4 PLS路径分析 |
4.4 IPA模型计算 |
4.4.1 重要性计算 |
4.4.2 满意度计算 |
4.5 IPA模型分析 |
4.5.1 IPA模型绘制 |
4.5.2 基于IPA模型的现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绿色建筑及绿色住宅 |
二、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
三、用户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 |
四、绿色住宅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 |
五、现有研究评析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绿色住宅的概念及特征 |
一、绿色住宅概念 |
二、绿色住宅特征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可持续社区 |
第三节 人居环境理论 |
第四节 用户满意度理论 |
一、用户满意度理论涵义 |
二、满意度模型研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二节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析 |
一、国外相关标准分析 |
二、国内相关标准分析 |
第三节 指标选取与确定 |
一、指标选取 |
二、指标确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方法选取 |
第一节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一、方法列举 |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则 |
三、“组合评价”方法的讨论 |
四、模型选择 |
第二节 方法原理 |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 |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三节 权重计算 |
一、指标关联性分析 |
二、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 |
三、指标权重计算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项目简介 |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整理 |
二、信度分析 |
三、问卷数据整理 |
四、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分析 |
第三节 模糊综合评价 |
第四节 指标分析 |
一、整体满意度对比 |
二、一级指标对比 |
三、结果分析 |
第五节 绿色住宅运营发展的讨论 |
一、小区整体质量 |
二、社区配套 |
三、运营管理 |
四、精神生活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
一、研究建议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优势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绿色住宅小区用户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技术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框架 |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1.5.1 国外研究概况 |
1.5.2 国内研究概况 |
2 相关标准的论述分析及其耦合路径研究 |
2.1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
2.2 国家和行业相关绿色建筑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
2.2.1 适用所有民用建筑类型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
2.2.2 适用住宅(住区)建筑类型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
2.3 乡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导则的论述与分析 |
2.3.1 适用村庄建设方面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
2.3.2 适用农宅设计方面相关标准的论述与分析 |
2.3.3 相关指导意见的论述与分析 |
2.4 多标准耦合路径研究与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设计策略框架的提出 |
2.5 本章小结 |
3 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概况及问题分析 |
3.1 寒冷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概况 |
3.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
3.1.2 调研地区环境介绍 |
3.2 村落规划与施工安全现状 |
3.2.1 村落选址与规划现状 |
3.2.2 室外环境与宜居 |
3.2.3 建设施工与安全 |
3.3 农宅设计与室内环境现状 |
3.3.1 农宅类型的划分 |
3.3.2 功能与空间布局 |
3.3.3 室内环境满意度 |
3.4 建筑结构与维护结构现状 |
3.4.1 建筑结构 |
3.4.2 维护结构 |
3.5 农宅节能与资源利用现状 |
3.5.1 能源利用现状 |
3.5.2 材料利用现状 |
3.5.3 水资源利用现状 |
3.6 本章小结 |
4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相关适应性设计策略 |
4.1 村落规划与施工安全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
4.1.1 村落选址与规划 |
4.1.2 室外环境与宜居 |
4.1.3 建设施工与安全 |
4.2 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环境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
4.2.1 形体设计 |
4.2.2 平面功能 |
4.2.3 通风设计 |
4.2.4 遮阳设计 |
4.2.5 室外环境 |
4.3 建筑结构与维护结构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
4.3.1 建筑结构 |
4.3.2 维护结构 |
4.4 能源利用与资源节约相关适应性技术策略 |
4.4.1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4.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4.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试设计实践 |
5.1 生产型农宅设计 |
5.2 生活别墅型农宅设计 |
5.3 经营型农宅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标准以及规范汇编 |
附录 B 乡村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农宅现状调研统计表 |
附录 D 试设计农宅相关图纸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开发商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章节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消费者理论 |
2.1.2 房地产营销理论 |
2.1.3 地方公共品理论 |
2.1.4 特征价格理论 |
2.2 住房市场中常见的营销标签 |
2.2.1 绿色营销标签 |
2.2.2 教育营销标签 |
2.2.3 轨道交通营销标签 |
2.2.4 公园营销标签 |
2.3 营销信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2.3.1 绿色营销信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2.3.2 教育营销信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2.3.3 轨道交通营销信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2.3.4 公园营销信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数据获取与量化 |
3.1 研究区域 |
3.2 数据获取 |
3.2.1 住宅数据 |
3.2.2 电子地图数据 |
3.3 变量选择与量化 |
3.4 本章小结 |
4 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实证研究 |
4.1 模型的设定 |
4.1.1 特征价格模型 |
4.1.2 样本与变量选择 |
4.2 模型的检验 |
4.2.1 函数形式的选择 |
4.2.2 模型估计与检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一般特征变量对房价的影响 |
4.3.2 绿色营销标签对房价的影响 |
4.3.3 教育营销标签对房价的影响 |
4.3.4 轨道交通营销标签对房价的影响 |
4.3.5 公园营销标签对房价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 |
5.1 模型的设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一般特征变量的结果统计 |
5.2.2 营销标签特征的结果统计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筒历 |
(9)低碳视角下的绿色住宅市场激励政策优化仿真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住宅 |
2.1.2 绿色住宅市场 |
2.1.3 低碳概念 |
2.2 绿色住宅的经济学属性 |
2.2.1 绿色住宅的经济外部性 |
2.2.2 绿色住宅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2.3.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及政策现状 |
3.1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及政策现状 |
3.1.1 国外建筑业碳排放基本情况 |
3.1.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
3.1.3 国外绿色建筑政策现状 |
3.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及政策现状 |
3.2.1 国内建筑业碳排放基本情况 |
3.2.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
3.2.3 国内绿色建筑政策现状 |
3.3 西安市绿色建筑发展及政策现状 |
3.3.1 西安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
3.3.2 西安市绿色建筑政策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西安市绿色住宅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1 建模目的及系统设计 |
4.1.1 建模目的 |
4.1.2 系统设计思路 |
4.2 模型边界确定及系统结构分析 |
4.2.1 模型边界的确定 |
4.2.2 宏观经济子系统分析 |
4.2.3 市场子系统分析 |
4.2.4 技术子系统分析 |
4.2.5 碳排放子系统分析 |
4.2.6 政策子系统分析 |
4.3 因果回路图的建立及分析 |
4.3.1 因果回路图的建立 |
4.3.2 因果关系分析 |
4.4 系统流图的建立 |
4.5 模型方程构建 |
4.5.1 变量间关系确定的方法 |
4.5.2 数据来源 |
4.5.3 变量说明及方程建立 |
4.6 模型检验 |
4.6.1 历史检验 |
4.6.2 现实性检验 |
4.6.3 极限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5.西安市绿色住宅市场激励政策仿真分析 |
5.1 西安市绿色住宅市场基准情景仿真 |
5.2 灵敏政策的识别 |
5.2.1 政策仿真情景设计 |
5.2.2 信贷政策仿真分析 |
5.2.3 税费政策仿真分析 |
5.2.4 财政补贴政策仿真分析 |
5.2.5 容积率政策仿真分析 |
5.3 政策参数优化值选取 |
5.4 综合方案仿真 |
5.5 绿色住宅市场政策优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基于住户评价的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2.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外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2.1 国外绿色住宅发展历程 |
2.1.1 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2.1.2 国际发展动态 |
2.2 国外绿色住宅发展现状与实践案例 |
2.2.1 美国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2 德国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3 日本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4 英国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5 新加坡绿色住宅的发展 |
2.2.6 经验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与案例分析 |
3.1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3.1.1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历程及重要政策 |
3.1.2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现状 |
3.2 华南地区绿色住宅实践案例分析 |
3.2.1 芳和花园(设计标识) |
3.2.2 广州黄沙地铁南站项目(设计标识) |
3.2.3 龙樾·生态城项目4#地块(设计标识) |
3.2.4 广州市东新高速保障房项目(设计标识) |
3.2.5 韶关市保利中滨花园项目(设计标识) |
3.3 分析案例的横向比较 |
3.3.1 自然通风横向比较 |
3.3.2 自然采光横向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地区典型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调查与评价 |
4.1 研究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概况及其特征 |
4.1.3 调查流程图 |
4.1.4 调查方法与内容 |
4.2 绿色高层住宅室内环境影响要素调查结果分析 |
4.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4.2.2 室内环境质量问卷结果分析 |
4.3 绿色高层住宅入户调查 |
4.3.1 入户调查方法 |
4.3.2 入户调研实例分析 |
4.4 调研结论 |
4.4.1 居住尺度方面 |
4.4.2 自然采光方面 |
4.4.3 自然通风方面 |
4.4.4 隔音性能方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高层住宅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5.1 广东地区可用绿色技术建议 |
5.1.1 广东地区绿色住宅建设特点分析 |
5.1.2 户型单元组合形式总结 |
5.1.3 广东地区绿色住宅可用绿色技术建议 |
5.2 绿色高层住宅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5.2.1 居住空间灵活化设计 |
5.2.2 遮阳降温策略 |
5.2.3 隔音性能优化 |
5.3 户型具体设计及标准层优化策略 |
5.3.1 标准层形成的制约条件分析 |
5.3.2 户型单元模块尺度研究 |
5.3.3 户型及标准层优化设计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舒适方便的美国绿色住宅小区(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安徽六安远大雍华府项目为例[D]. 王迪芳.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的驱动机理、溢价测度及演化仿真研究[D]. 李倩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西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研究[D]. 任翌晨. 长安大学, 2021
- [4]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例[D]. 张宇.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绿色住宅用户满意度测评研究[D]. 乔汪鹏. 扬州大学, 2020(04)
- [6]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研究[D]. 徐博闻.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基于多标准耦合下的寒冷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策略研究[D]. 王雪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开发商营销标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D]. 韩雨钦. 浙江大学, 2020(02)
- [9]低碳视角下的绿色住宅市场激励政策优化仿真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张路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基于住户评价的绿色高层住宅影响要素及设计研究[D]. 宋兴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