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原染色PAS法的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陈凤鸣,王雷[1](2021)在《一种改良的真菌PAS染色方法》文中提出目的拟改进PAS染色方法,以降低染色背景。方法取标本进行常规PAS染色,比较亮绿和苏木精衬染的染色效果,比较铬酸溶液浓度分别为5%、10%及20%的染色效果;采用10%浓度的铬酸溶液,比较Schiff溶液染色时间分别为15、30、60 min的染色效果;采用多种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切片,包括体癣、脓癣以及深部真菌病行PAS-铬酸染色,验证改良PAS皮肤真菌染色的可靠性。结果常规PAS染色显示,亮绿衬染效果较好,且10%铬酸溶液氧化10 min浓度较佳;采用10%浓度的铬酸溶液,Schiff溶液染色时间为30 min最佳;体癣、脓癣以及深部真菌病的切片PAS-铬酸染色验证发现,该方案质量可靠。结论改良的PAS-铬酸染色方法比经典的PAS染色方法背景更干净,染色对比度较高。
杨姿[2](2021)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生酮饮食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寻找合适的饮食干预措施迫在眉睫。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是可能会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由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脂肪含量低于生酮饮食,因此可能可以改善这些副作用。但是目前关于二者对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尚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首先将C57BL/6J型小鼠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然后探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生酮饮食对小鼠肝脏和骨骼肌中糖脂代谢的影响。首先研究饮食对2型糖尿病小鼠总体代谢表征的影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生酮饮食都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说明二者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控制都有益处。其次分析饮食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糖脂代谢的影响。在糖代谢方面,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糖原含量(18.76 mg/g)高于生酮饮食组(4.89 mg/g),糖异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低于生酮饮食组,进一步探究糖异生变化的机制,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抑制了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的表达,说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通过AMPK活化抑制了糖异生。在脂代谢方面,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肝损伤标志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49.8 U/L、156.3 U/L)低于生酮饮食组(110.9 U/L、213.9 U/L),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肝损伤;同时,生酮饮食抑制了脂肪从头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了脂质氧化,表明生酮饮食由于提供过量的脂肪而迫使机体利用脂肪酸供能。最后探究饮食对2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糖脂代谢的影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腓肠肌、胫骨前肌重量(328.4 mg、205.8 mg)高于生酮饮食组(301.5 mg、189.8 mg),且骨骼肌萎缩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显着低于生酮饮食组。另外,分析了肌纤维分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生酮饮食促进了肌纤维由Ⅱ型向Ⅰ型的转变,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维持了更多的Ⅱb型肌纤维。为了进一步探究肌纤维类型转变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测定了叉头转录因子O1(Fox O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DK4)、磷酸化丙酮酸脱氢酶(p-PDH)的表达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DHC)活性,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Fox O1、PDK4、p-PDH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水平低于生酮饮食组,并且PDHC活性高于生酮饮食组,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促进了葡萄糖利用;在脂代谢方面,生酮饮食组肌内甘油三酯含量(0.11 mmol/g)高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0.08 mmol/g),并且促进了骨骼肌脂解,进一步说明生酮饮食组小鼠被迫利用脂肪酸供能。综上所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生酮饮食均降低了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但二者对机体内在影响不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抑制了肝脏糖异生,改善骨骼肌萎缩并促进骨骼肌葡萄糖利用,而生酮饮食迫使机体利用脂肪酸供能,并激活肝脏糖异生,促进骨骼肌脂解。因此,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对机体代谢更有益,本文为选择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张虔[3](2021)在《幼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组织学结构观察及TGF-β2与HIF-1α差异性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目的牦牛是高原地区特有牛种,长期生活于高寒、低氧的恶劣环境,这使其拥有独特的皮肤结构。由于牦牛夏季发情的繁殖特性,使得幼年牦牛常面临高原冬季恶劣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深入了解幼年牦牛皮肤组织学结构和皮肤毛囊发生发育及相关因子调控机制,本试验首先采用一般组织化学技术对幼年牦牛的皮肤组织学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接着将TGF-β2及HIF-1α在幼年牦牛皮肤表达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为幼年牦牛皮肤组织学结构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和进一步探究TGF-β2及HIF-1α差异性表达对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影响奠定基础。试验方法选取10头健康幼年牦牛,采集其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小腿部、腋下及阴囊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采用H.E、Sacpic、PAS和AB-PAS染色进行观察和计数,并筛选出多毛及少毛部位。利用q RT-PCR、Western-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GF-β2及HIF-1α在幼年牦牛多毛皮肤和少毛皮肤进行定位和定量的初步研究。结果幼年牦牛皮肤的毛囊分布于真皮层,周围伴有汗腺及皮脂腺,毛髓质及内根鞘结构不完整。Sacpic染色可使毛囊的内根鞘呈红色,外根鞘呈苍绿色,结缔组织鞘呈蓝绿色。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及小腿部皮肤的汗腺管腔形状不规则,除颈部为管状腺外,其他部位均为泡状腺,腺体中糖原含量高,所分泌的物质呈酸性。皮脂腺均为泡状腺,位于毛囊和竖毛肌之间。靠近真皮乳头层的皮脂腺体积小,略扁。皮脂腺中糖原的含量低,其分泌物呈中性。毛细血管常与神经伴行,大量分布于真皮乳头层。腹部皮肤的毛囊数量最多(2085±14.58个/cm2),胸部汗腺(1093±17.73个/cm2)、皮脂腺(706±12.02个/cm2)、毛细血管(441±1.25个/cm2)和神经(163±0.67个/cm2)数量最多。根据毛囊计数,我们将腹部和背部皮肤分为多毛部位,腋下和阴囊分为少毛部位。q RT-PCR结果显示,TGF-β2在阴囊和腋下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背部和腹部。HIF-1α在腹部的基因转录水平显着高于背部、腋下及阴囊。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TGF-β2在少毛皮肤的阴囊和腋下表达量高,而在多毛皮肤的腹部和背部表达量低。HIF-1α在腹部表达量高,其次为背部、腋下和阴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2及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外根鞘、皮脂腺及汗腺。结论幼年牦牛各部位皮肤组织学结构基本相似,毛囊处于退行期。毛囊、汗腺、皮脂腺、毛细血管和神经各部位数量存在显着差异,汗腺除颈部为管状腺,其他四个部位(背部、胸部、腹部和小腿部)均为泡状腺,腺细胞胞质和基膜中糖原多,分泌物呈酸性;皮脂腺为泡状腺,腺细胞胞质中糖原少,分泌物呈中性;毛细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同,但二者相互伴行。除腋下和阴囊外,胸部的汗腺、皮脂腺、毛细血管和神经数量最多,且汗腺和皮脂腺的直径、长度和深度数值最大。TGF-β2和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TGF-β2在少毛皮肤中相对表达量较高,而HIF-1α在多毛皮肤中相对表达量较高,推测TGF-β2和HIF-1α在毛囊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胡冠宇[4](2021)在《“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治神调形”中医理论,探讨头针疗法通过对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和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促进对缺血性PSS大鼠受损脑组织细胞修复和细胞保护作用,进而改善缺血性PSS症状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实验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确立和验证采用文献检索和文献计量学统计的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以及Pubmed等主要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统计中风后肢体痉挛及相关疾病研究的动物实验中造模方法出现的频数,并根据实验中头针干预条件的情况确定恰当的缺血性PSS模型的造模方法。将60只Sprague Dawley大鼠(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对模型组大鼠进行已确立的造模方案造模。造模后于1d、3d、7d、14d记录各组大鼠的死亡只数、痉挛发生只数、改良Ashworth(MAS)评分。2.实验二:缺血性PSS动物研究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将1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实验组100只,对实验组大鼠进行PSS模型建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平均分到模型组、头针A组(200r/min,3min)、头针B组(200r/min,1min)、头针C组(100r/min,3min)、头针D组(100r/min,1min),给予相应的治疗7天,并于第7d观察记录Zea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3.实验三: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以缺血性PSS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20只,实验组40只。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缺血性PSS模型建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到模型组和头针组,给予相应的治疗7天,并每2日观察记录Zea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平衡木行走实验评分等动物行为学数据。4.实验四: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恢复的影响7d后对大鼠脑皮质组织进行取材,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观察缺血性PSS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变化,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缺血损伤病变部位的病理改变及神经元细胞和尼氏小体的变化,采用FITC-葡聚糖脑血管灌注的方法观察脑组织血管状态变化。5.实验五: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对缺血性PSS大鼠损伤的脑皮质运动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检测脑皮质中的BDNF、TrkB、CREB、p-CREB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6.实验六: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对缺血性PSS大鼠损伤的脑皮质运动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检测脑皮质中的PI3K、Akt、p-Akt、GSK-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实验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验证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发表数量为25例,其中中文18篇、英文7篇。所出现的造模方法主要包括:线栓法MCAO(包括再灌注)、线栓MCAO+内囊注射NMDA法、光栓法三种。其中线栓法MCAO在卒中后肢体痉挛动物研究中应用概率最大(60%),其次为线栓MCAO+内囊注射NMDA法(32%),最后为光栓法(8%)。并且考虑后两者均会造成颅损,因此初步确定线栓法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为造模方法。对模型组大鼠进行线栓法MCAO造模,造模后,模型组存活15只,造模过程中死亡5只。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14d内均无死亡、痉挛状态出现,且MAS评级为0级。与空白对照组,1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1例,痉挛状态出现3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3例,痉挛状态出现8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7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4例,痉挛状态出现10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14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7例,痉挛状态出现6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线栓法MCAO可以作为本研究中的动物造模方法。2.实验二:缺血性PSS动物研究中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头针干预7d时,头针B组相较头针A、C、D组Zealonga评分与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1d组相比,头针B组7d后Zealonga评分与改良Ashworth评分显着性(P>0.05)。因此最终选择200r/min,1min为头针的行针方案。3.实验三: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Zealonga评分上升,平衡木行走评分下降,说明运动神经功能下降,改良Ashworth评分上升,说明肢体痉挛程度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Zealonga评分下降,平衡木行走评分上升,说明经头针治疗后运动神经功能提升,改良Ashworth评分下降,说明肢体痉挛程度减小(P<0.05)。4.实验四: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脑组织缺血性梗死灶占比显着性增高(P<0.05),有明显液化性坏死区域,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不规整。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脑组织缺血性梗死灶占比显着性减小(P<0.05),无明显病理改变,细胞数量增多,神经元数量及形态正常。5.实验五: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相较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脑皮质运动区组织中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达下降(P<0.05),BDNF、TrkB、CREB 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达及BDNF、TrkB、CREB相关mRNA的表达上升(P<0.05)。6.实验六: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相较于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脑皮质运动区组织中PI3K、Akt、p-Akt、p-GSK-3β表达降低(P<0.05),GSK-3β表达增高(P<0.05),PI3K、Akt 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PI3K、Akt、p-Akt、p-GSK-3β表达升高(P<0.05),GSK-3β表达降低(P<0.05),PI3K、Akt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及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对脑组织中神经、血管等组织细胞的修复与保护作用,促进损伤的神经与血管网络的改善,进而改善缺血性PSS大鼠的痉挛状态,起到所提出中医康复理论中的‘治神调形’作用”的科学假说,从动物行为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说明了头针具有改善PSS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肌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效用,证明了头针疗法通过调节头部治疗区具有“调形”的治疗作用。2.从组织学层面说明了头针能有效减小缺血性PSS模型大鼠缺血梗死灶的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状态,促进上运动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数量上的恢复,以及脑血管状态的恢复。结合行为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头针能通过对病机中提出的“脑损”的治疗,能起到“调形”,也就是促进行为学改善的功效。3.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证明了头针能有效提高BDNF、TrkB、CREB等蛋白的表达,上调BDNF/TrkB/CREB信号通路,从而促进BNDF自分泌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BDNF对脑组织细胞的修复作用和细胞保护作用,结合行为学和病理组织学的结论,头针对这一信号通路的影响证明了头针“治神”能改善“髓虚”,进而起到“调形”的功效。4.证明了头针能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并可能通过激活该信号通路促进GSK-3β的磷酸化,抑制GSK-3β的促凋亡作用,从而对脑组织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头针可能通过上调BDNF与TrkB的表达,进一步激活的下游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起到了对“脑损”组织的治疗作用,即“治神”,进而促进了行为学的恢复,即“调形”,从这一角度阐释了“治神”与“调形”的关系。
顾丽媛[5](2021)在《黄葵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体外(以高糖(High glucose,HG)刺激HK-2细胞)和体内(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Sprague Dawley(SD)大鼠诱导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模型)的角度,探讨黄葵胶囊(Huangkui capsule,HKC)与二甲双胍(Metformin,MET)联合给药对HG诱导的HK-2细胞和STZ诱导的SD大鼠肾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1.体外实验:选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为试验对象,根据葡萄糖对照组(4.5 mmol/L葡萄糖)、渗透压对照组(4.5 mmol/L葡萄糖+24.4 mmol/L甘露醇)、实验组(15、20、25、30、50 mmol/L葡萄糖)进行分组。MTT法筛选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诱导HK-2细胞增殖的最佳时间、浓度。根据HKC、MET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后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的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及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值,确定最佳联用方案。采用AO/EB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水平;ELISA 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含量生成;免疫荧光法观察纤维化相关蛋白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荧光表达;Western blotting 法测定 Klotho、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P38、磷酸化(phosphorylation,p)P38(p-p38)、E-cadherin、α-SMA、FN 蛋白表达水平。为了进一步探讨HKC+MET是否能通过调控Klotho/TGF-β1/p38通路发挥改善肾纤维化从而改善DN作用,在造模给药前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HK-2细胞上游基因Klotho,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Klotho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2.体内实验: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模型组(DN model,DN)、实验组(HKC 组(1 g/kg/d)、MET 组(100 mg/kg/d)、HKC-MET 组(1 g/kg+100mg/kg/d)),每组8只。除NC组外,其余各组均在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以60 mg/kg STZ(溶于0.1 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DN模型(以血糖值大于16.6 mmol/L且尿蛋白值大于30mg/24h作为模型成功的指标)。正常组注射等体积的0.1 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按上述剂量分组灌胃给药(NC组、DN组给予等容积的双蒸水)8周后,收集大鼠血液、尿液、肾脏组织。检测大鼠血糖(Blood glucose,BG)、尿蛋白(Urine protein,UP)、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肾脏肥大指数(Kidney hypertrophy index,KH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none,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Klotho、TGFβ1 和 p-p38 阳性染色程度。Western blotting 法测定 Klotho、TGFβ1、P38、p-p38、E-cadherin、α-SMA、FN蛋白表达水平,探讨HKC与MET联用对DN大鼠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1.HKC+MET对HG诱导的HK-2细胞肾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1)模型条件的探索及建立:根据HK-2细胞在不同浓度葡萄糖作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增殖情况,摸索模型建立的最佳条件。MTT结果显示30 mM葡萄糖作用48 h时,HK-2细胞异常增殖和炎症损伤最明显,是为最佳造模条件。(2)HKC+MET对HG诱导的HK-2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给予不同浓度HKC和MET单独或联合给药,观察不同的给药方案对HG诱导的HK-2细胞增殖影响。结果表明,当HKC浓度为100μg/mL,MET浓度为10 mM时,CI值为1.162,表现出协同作用(CI>1.15)。后续实验联合用药组皆采用此浓度。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不同组别的HK-2细胞形态学进行观察,HG组HK-2细胞形态由正常铺路石样变成长梭形,且异常增殖,AO/EB结果显示凋亡细胞数量增多,较正常组增加64.9%。HKC+MET组长梭形凋亡细胞较HG组减少36.3%,表现出明显抑制HG诱导的HK-2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荧光探针DCFH-DA实验结果显示,HKC+MET组荧光强度较HG组明显降低,同样表现出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3)HKC+MET对HG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及氧化应激生成影响:IL-6和TNFα是炎症因子,两者在DN中表达升高。发生氧化应激损伤时MDA和ROS水平明显升高,SOD含量降低。ELISA结果显示,HG组血清中IL-6、TNF-α和MDA含量较NC组显着增加,SOD含量显着降低。HKC+MET组IL-6、TNF-α和MDA含量较HG组显着降低,SOD含量显着升高。此结果提示:HKC+MET联合用药能有效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的生成。(4)HKC+MET对肾小管EMT形成影响及其机制初探:当发生肾小管EMT时,α-SMA蛋白增加、E-cadherin减少。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HKC+MET能明显降低HG诱导的HK-2细胞α-SMA蛋白、增加E-cadherin蛋白的荧光表达,表现出对肾小管EMT形成的抑制作用。为探讨HKC+MET对EMT影响的机制,我们对Klotho、TGF-β1、P38和p-p38蛋白进行检测,发现Klotho蛋白表达显着上调,TGF-β1和p-p38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由此说明,HKC+MET抑制EMT形成与其抑制Klotho/TGF-β1/p38信号通路有关。(5)SiRNA-Klotho转染后对HG诱导的HK-2细胞肾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HKC+MET对HG诱导的HK-2细胞活力及Klotho/TGF-β1/p38信号通路的影响,我们用siRNA敲低HK-2细胞上游基因Klotho。当siRNA-Klotho转染细胞后,经HG诱导的HK-2细胞中Klotho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TGF-β1、p-p38蛋白表达明显上升。此时,HKC+MET抑制HG诱导的HK-2细胞增殖作用消失,HKC+MET对HG诱导的HK-2细胞的肾脏保护作用也消失,说明siRNA-Klotho逆转了 HKC+MET对HG诱导的HK-2细胞肾保护作用。2.HKC+MET对DN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1)HKC+MET对STZ诱导的DN大鼠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HKC(1 g/kg/d)与MET(100 mg/kg)联合给药8周后,显着增加DN大鼠的体重,降低BG、KHI值。此外,HKC+MET 还能明显降低 DN 大鼠的 BUN、SCR、24 h-UP、LDC-C、T-CHO、TG值,显着增加HDL-C值,表现出改善大鼠生理生化功能的作用。(2)HKC+MET对STZ诱导的DN大鼠炎症影响:IL-6和TNF-α是炎症因子,我们采用ELISA法对不同组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进行检测,观察到DN组大鼠IL-6和TNF-α含量较NC组明显升高,HKC+MET组IL-6和TNF-α含量较DN组明显降低,此结果表明HKC+MET联合给药能有效抑制炎症生成。(3)HKC+MET对STZ诱导的DN大鼠肾脏形态学影响:取固定、包埋后的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验,HE结果显示,DN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厚度较NC组明显增加,并伴有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与DN相比,HKC+MET组肾脏破坏程度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asson结果显示,联合给药组较DN大鼠肾脏中的胶原蛋白沉积显着减少,有效改善肾脏纤维化。PAS结果显示,HKC+MET明显减少DN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糖原沉积,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4)HKC+MET对EMT导致的肾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EMT是肾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发生EMT时,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α-SMA与FN蛋白表达升高。与DN组大鼠相比,HKC+MET能显着上调大鼠肾脏中Klotho、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下调下游因子TGF-β1、p-p38、α-SMA、FN的表达,对DN大鼠上皮间质转化具有保护作用。由此说明,HKC+MET抑制肾纤维化的效应与其抑制Klotho/TGF-β1/p38信号通路有关。结论:HKC与MET联用对HG诱导的HK-2细胞和STZ诱导的SD大鼠肾纤维化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此作用与调节EMT相关蛋白和抑制Klotho/TGF-β1/p38信号通路有关。
谭朦[6](2021)在《藏荆芥提取物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与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荆芥(Nepeta angustifolia C.Y.Wu)是我国西藏地区治疗中风、脑溢血等多种血管相关疾病的民间传统药材,是多种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表明,该植物对脑出血和糖尿病大鼠的血管功能障碍有出色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藏荆芥新的药理活性,包括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糖尿病肾病(DN)是否有抑制作用。在体外采用H2O2诱导的HBZY-1细胞氧化应激凋亡模型研究藏荆芥提取物(NA,50μg/mL、100μg/mL、200μg/mL)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检测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情况,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 3和caspase 9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动物实验中,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HGHFD/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研究藏荆芥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给药8周后,收集血样、尿样和肾组织进行后续实验。检测血清及尿液中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及尿蛋白含量。同时检测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标志物和促炎介质的释放。对于肾脏组织病理学,采用H&E染色、PAS染色法和Masson染色进行观察。体外实验表明,藏荆芥提取物(50μg/mL、100μg/mL、200μg/mL)可显着抑制H2O2诱导的HBZY-1细胞损伤。藏荆芥提取物预给药可显着逆转H2O2引起的HBZY-1细胞中SOD活力的下降及ROS、MDA的上升。此外,藏荆芥预处理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线粒体膜电位损伤同时抑制caspases3/9的激活。体内实验表明,藏荆芥给药组大鼠血糖、尿液体积、肾脏指数和蛋白尿明显改善,同时相较于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及尿液中的Cr和BUN水平也恢复正常。藏荆芥提取物可显着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和促炎症介质的释放。肾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藏荆芥可显着改善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小球肥大,糖原沉积和肾脏纤维化。综上所述,在体外,藏荆芥可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HBZY-1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并减少caspases介导的信号通路。在体内,藏荆芥对HGHFD/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损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研究提供了藏荆芥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潜力。
姜贝贝,刘晓红,曹瑞雪,于国丽,李培峰[7](2021)在《油红O染色在甲醛固定的乳腺富于脂质癌中的实践应用》文中指出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常规HE切片中常可见到胞质透亮或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此现象是水泡样变、黏液样物质、脂肪或脂质组织,还是溶解了的糖原,往往不易区分,这就要依赖于脂肪染色、黏液染色、糖原染色等来鉴别。黏液染色和糖原染色可用石蜡包埋后切片染色即可,而脂肪染色不能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日常病理诊断工作中,很多标本可能未行冷冻或者在冷冻时未考虑脂肪染色的问题,但在常规HE染色切片观察时却要考虑或验证其脂质或脂肪成分。为弥补新鲜冷冻时未行脂肪染色,本文收集1例已明确诊断为乳腺富于脂质癌的剩余标本,用甲醛固定后的标本来制作冷冻切片进行油红O脂肪染色,并记录甲醛固定30天内的标本中脂肪染色情况。
赵婷[8](2021)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改善VVC小鼠阴道黏膜屏障及主要组分小檗碱抑制白念珠菌黏附阴道上皮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小鼠阴道黏膜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以及体外进一步探究其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黏附人阴道上皮细胞的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1.SPF级雌性昆明种小鼠皮下隔天注射苯甲酸雌二醇3次诱导至假发情期;并将其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氟康唑组,模型组,BAEB高、中、低剂量组);除去空白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以每只20μl菌液(2×106 CFU·ml-1)接种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SC5314标准株至小鼠阴道,悬空倒立5 min,连续7天以构建VVC模型。再用BAEB(80 mg/kg、40 mg/kg、20 mg/kg)按对应组别分别灌胃,连续治疗7天。BAEB治疗后,革兰染色观察白念珠菌在小鼠阴道分泌物中的形态;平板法检测小鼠阴道内的真菌载荷量;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法观察小鼠的阴道黏膜组织病理损伤;MT(Masson’strichrome staining),HE及PAS(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ing)染色法观察小鼠阴道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阴道黏膜上皮细胞黏蛋白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第0,3,7天黏膜上皮细胞黏蛋白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的动态表达。2.体外观察BAEB的主要组分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对人阴道上皮细胞A431早期黏附的影响。CCK8检测A431细胞的最适生长浓度、盐酸小檗碱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汇合度及形态变化;革兰染色法观察1 h、2 h、3 h白念珠菌早期黏附细胞的动态变化及盐酸小檗碱干预后对白念珠菌早期黏附A431细胞的动态影响;ELISA检测白念珠菌刺激下细胞上清液IL-2、IL-4的水平变化及IL-2/IL-4的动态比例;免疫荧光观察白念珠菌刺激下细胞膜上黏附分子ICAM-1的动态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白念珠菌刺激下A431细胞黏附分子ICAM-1、黏蛋白(mucin-1、mucin-4)的动态变化。结果:1.革兰染色与平板涂布发现模型组比空白对照组小鼠阴道内的白念珠菌菌丝量多、密集、且较长以及高真菌载荷量;HE染色、MT染色及PAS染色观察到VVC模型组小鼠阴道黏膜结构严重受损,角化层脱落,上皮细胞出现增生,炎症浸润加剧;免疫组化定位与Western blot定量均检测到阴道上皮细胞表面黏蛋白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多(p<0.0001);VVC小鼠经BAEB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BAEB(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阴道内菌丝的形成明显受到抑制,真菌载荷量显着下降(p<0.05);炎症浸润相应降低,阴道黏膜组织损伤也逐渐改善,上皮屏障修复并恢复其完整性;阴道上皮细胞表面的黏蛋白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蛋白水平显着下调(p<0.001)。2.CCK8检测和倒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表明,2×105个/ml细胞为A431细胞最适生长密度,且细胞铺展较大,胞间连丝紧密,褶痕突出,漂浮物极少。革兰染色结果表明白念珠菌在早期黏附时间及不同菌的浓度下,2 h时2×107CFU·ml-1的白念珠菌黏附A431细胞的量最多(p<0.0001)。ELISA检测表明较正常组细胞模型组的IL-2分泌增加,上升幅度极大,IL-4分泌也增加,但幅度极小;而盐酸小檗碱干预后IL-2分泌明显下调,IL-4分泌显着上调。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较正常组细胞,模型组的黏附分子ICAM-1表达显着增加(P<0.0001)且2h ICAM-1的表达量最多;盐酸小檗碱干预后,ICAM-1表达显着降低(P<0.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较正常组细胞,模型组的黏附分子ICAM-1、mucin-1和mucin-4表达显着增加,且具有短暂的时间依赖性;而盐酸小檗碱干预后,ICAM-1、mucin-1及mucin-4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模型,并发现BAEB对VVC小鼠的治疗与阴道上皮屏障的修复及黏膜完整性的重塑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固有免疫相关免疫分子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等的表达而实现。体外实验表明,BAEB的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在低于其MIC浓度时,能够抑制白念珠菌对阴道上皮细胞的早期黏附和损伤,降低IL-2的分泌同时促进IL-4的分泌,并下调黏附相关分子ICAM-1及黏蛋白mucin-1、mucin-4的表达,从阴道上皮细胞及相关免疫分子角度进一步阐明了BAEB抗VVC的作用与机制。
何立,张裕,吴溯,陈国安,江妍霞[9](2021)在《乳腺富脂质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乳腺富脂质癌(LRC)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乳腺LRC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该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右乳LRC,后行清蛋白紫杉醇、卡铂、赫赛汀联合化疗。结论乳腺LRC是一类特殊类型乳腺癌,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提高其预后的有效手段。
崔斌,于世勇,赵晓辉,李佳蓓,秦浙学,喻杨,黄岚[10](2020)在《抑制糖原合酶激酶活性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活性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增殖、迁移及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As小鼠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As小鼠骨髓源EPC,基因转染法转染抑制GSK3β活性的重组缺陷型腺病毒(基因转染组)至对数生长期的EPC。采用镜下计数法、MTT法、改良Boyden小室迁移试验及黏附试验法测定GSK3β活性对As小鼠EPC数量、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小鼠EPC数量显着减少,细胞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明显受损(P<0.01,n=5)。与As组比较,抑制GSK3β活性的基因转染组EPC数量(P<0.01,n=5)及增殖能力(P<0.05,n=5)显着增加,EPC的迁移功能及黏附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n=5)。结论抑制GSK3β活性可增加As小鼠EPC数量并显着改善其增殖、迁移及黏附功能。
二、糖原染色PAS法的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原染色PAS法的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改良的真菌PAS染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染液配制 |
1.3 染色步骤 |
1.4 方法 |
1.4.1 比较亮绿与苏木素衬染 |
1.4.2 比较不同浓度铬酸溶液氧化后的染色 |
1.4.4 确立最终的改良条件 |
2 结果 |
2.1 亮绿与苏木素衬染比较 |
2.2 不同浓度的铬酸溶液氧化后染色效果比较 |
2.3 Schiff溶液染色不同时间的结果比较 |
2.4 验证试验 |
3 讨论 |
(2)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生酮饮食对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1 绪论 |
1.1 2 型糖尿病 |
1.1.1 2 型糖尿病概述 |
1.1.2 2 型糖尿病与肝脏代谢 |
1.1.3 2 型糖尿病与骨骼肌代谢 |
1.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生酮饮食 |
1.2.1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生酮饮食的定义 |
1.2.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生酮饮食的研究现状 |
1.3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饲料配方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实验 |
2.2.2 葡萄糖耐量实验 |
2.2.3 胰岛素耐量实验 |
2.2.4 血清及组织生化指标测定 |
2.2.5 酶联免疫分析(ELISA) |
2.2.6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DHC活性测定 |
2.2.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 |
2.2.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2.9 组织化学分析 |
2.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总体代谢表征的影响 |
3.1.1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血清β-羟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
3.1.2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
3.1.3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含量的影响 |
3.1.4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3.1.5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耐量的影响 |
3.1.6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肝脏糖脂代谢的影响 |
3.2.1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肝脏糖代谢的影响 |
3.2.2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
3.3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糖脂代谢的影响 |
3.3.1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 |
3.3.2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
3.3.3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糖代谢的影响 |
3.3.4 不同饮食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脂代谢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幼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组织学结构观察及TGF-β2与HIF-1α差异性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皮肤的组织学结构 |
二、组织化学技术在皮肤组织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三、皮肤功能的相关研究 |
四、毛囊的相关研究 |
五、汗腺的相关研究 |
六、皮脂腺的相关研究 |
七、毛细血管和神经的相关研究 |
八、TGF-β2 因子的相关研究 |
九、HIF-1α因子的相关研究 |
十、TGF-β2与HIF-1α的相互联系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第一章 幼年牦牛皮肤的附属物、毛细血管和神经的组织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组织样品制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Sacpic染色法 |
1.2.1.1 染液配制 |
1.2.1.2 染色步骤 |
1.2.2 PAS染色法 |
1.2.2.1 染液配制 |
1.2.2.2 染色步骤 |
1.2.3 AB-PAS染色法 |
1.2.3.1 染液配制 |
1.2.3.2 染色步骤 |
1.2.4 数据测量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部位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及数量 |
2.1.1 不同部位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 |
2.1.2 不同部位皮肤毛囊的数量 |
2.2 不同部位皮肤汗腺的组织学结构及相关测量 |
2.2.1 不同部位皮肤汗腺的组织学结构 |
2.2.2 不同部位皮肤汗腺的相关测量 |
2.3 不同部位皮肤皮脂腺的组织学结构及相关测量 |
2.3.1 不同部位皮肤皮脂腺的组织学结构 |
2.3.2 不同部位皮肤皮脂腺的相关测量 |
2.4 不同部位皮肤毛细血管的组织学结构及数量 |
2.5 不同部位皮肤神经的组织学结构及数量 |
3 讨论 |
3.1 不同部位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及数量 |
3.2 不同部位皮肤汗腺的组织学结构及相关测量 |
3.3 不同部位皮肤皮脂腺的组织学结构及相关测量 |
3.4 不同部位皮肤毛细血管和神经的组织学结构及数量 |
4 小结 |
第二章 TGF-β2与HIF-1α在幼年牦牛多毛和少毛皮肤部位的表达差异性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组织样品制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2 Western-blotting |
1.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qRT-PCR检测TGF-β2及HIF-1α基因的表达 |
2.2 Western-blotting检测TGF-β2及HIF-1α蛋白的表达 |
2.2.1 TGF-β2 在幼年牦牛多毛皮肤和少毛皮肤内的蛋白表达检测 |
2.2.2 HIF-1α在幼年牦牛多毛皮肤和少毛皮肤内的蛋白表达检测 |
2.3 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GF-β2及HIF-1α表达部位进行定位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
1 PSS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 |
3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评价现状 |
4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康复治疗现状 |
文献综述二 头针疗法的源流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头针理论的中医内涵 |
2 头针的主要流派 |
3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建立 |
4 头针在PSS治疗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确立和验证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缺血性PSS动物研究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讨论 |
5 小结 |
实验四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恢复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五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讨论 |
5 小结 |
实验六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讨论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黄葵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黄葵胶囊与二甲双胍联用对HG诱导的HK-2细胞纤维化影响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高糖模型建立 |
2.2 两药联用协同指数确定 |
2.3 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 |
2.4 AO/EB法观察细胞凋亡数量 |
2.5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生成 |
2.6 ELISA法检测HK-2细胞上清液SOD、MDA、TNF-α和IL-6含量 |
2.7 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内E-cadherin、α-SMA表达 |
2.8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CP-1、Klotho、TGF-β1、P38、p-p38、E-cadherin、α-SMA、FN蛋白表达量 |
2.9 siRNA-klotho转染后的细胞增殖率与蛋白表达变化检测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HG制备HK-2细胞DN模型的建立 |
3.2 联合给药对HG诱导的HK-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3 联合给药对HG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及氧化应激生成的影响 |
3.4 联合给药对HG诱导的HK-2细胞肾纤维化的影响 |
3.5 联合给药改善HG诱导的HK-2细胞肾纤维化机制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黄葵胶囊与二甲双胍联用对STZ诱导的SD大鼠肾保护作用及机制探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药品和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 建立大鼠DN模型 |
2.3 大鼠肾功能指标检测 |
2.4 ELISA法检测肾脏组织中IL-6、TNF-α含量 |
2.5 HE法观察大鼠肾脏病变程度 |
2.6 PAS法观察大鼠糖原染色程度 |
2.7 改良Masson法观察胶原纤维染色程度 |
2.8 免疫组化法检测Klotho、TGF-β1和p-p38阳性细胞数 |
2.9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α-SMA、E-cadherin、FN、Klotho、TGF-β1和p-p38蛋白的表达 |
2.10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联合给药改善DN大鼠生化指标 |
3.2 联合给药减轻DN大鼠肾脏病变程度 |
3.3 联合给药改善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Klotho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藏荆芥提取物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与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细胞死亡 |
1.1.1 定义 |
1.1.2 分类 |
1.1.3 细胞凋亡与线粒体 |
1.1.4 细胞凋亡与caspase家族 |
1.1.5 内源性凋亡 |
1.1.5.1 线粒体外膜通透性与Bcl-2 蛋白家族 |
1.1.5.2 线粒体外膜通透性与其他促凋亡细胞因子 |
1.1.6 外源性凋亡 |
1.2 糖尿病肾病 |
1.2.1 研究现状 |
1.2.2 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 |
1.2.3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 |
1.2.3.1 肾脏中活性氧的来源 |
1.2.3.2 NOX4 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
1.2.3.3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
1.2.3.4 氧化应激介导肾脏炎症 |
1.2.3.5 氧化应激介导肾脏纤维化 |
1.2.4 天然抗氧化植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
第二章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活力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细胞株 |
2.1.2 试剂与材料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药物及试剂的配制 |
2.2.1.1 藏荆芥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2.1.2 过氧化氢溶液(H_2O_2) |
2.2.1.3 藏荆芥乙醇提取物母液 |
2.2.2 液相色谱条件 |
2.2.3 不同浓度藏荆芥提取物对HBZY-1 细胞活力的影响 |
2.2.4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HBZY-1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藏荆芥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
2.3.2 藏荆芥提取物不同浓度对HBZY-1 细胞活力影响 |
2.3.3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HBZY-1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试剂与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活性氧(ROS)的检测 |
3.2.2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 |
3.2.3 细胞丙二醛(MDA)的检测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3.3.2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SOD水平的影响 |
3.3.3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DA水平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藏荆芥提取物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1 试剂与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凋亡检测 |
4.2.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4.2.3 细胞蛋白提取 |
4.2.4 Western blot法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2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4.3.3 藏荆芥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caspase3/9 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藏荆芥提取物对HGHFD/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1.1 试剂与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动物 |
5.3 实验方法 |
5.3.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5.3.2 动物分组 |
5.3.3 大鼠血糖的测定 |
5.3.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5.3.5 尿液体积及尿蛋白检测 |
5.3.6 血清及尿液中肌酐(Cr)和尿素氮(BUN)检测 |
5.3.7 肾脏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
5.3.8 肾脏中炎症因子的检测 |
5.3.9 肾脏石蜡切片的制作 |
5.3.10 H&E染色 |
5.3.11 PAS染色 |
5.3.12 Masson染色 |
5.3.13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藏荆芥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及肾脏功能相关参数的影响 |
5.4.2 藏荆芥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
5.4.3 藏荆芥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5.4.4 藏荆芥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切片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油红O染色在甲醛固定的乳腺富于脂质癌中的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配方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改善VVC小鼠阴道黏膜屏障及主要组分小檗碱抑制白念珠菌黏附阴道上皮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小鼠阴道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菌株与药物 |
1.2 动物 |
1.3 试剂 |
1.4 主要溶液配制 |
1.5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液配制 |
2.2 小鼠VVC模型的构建 |
2.3 药物治疗 |
2.4 小鼠阴道局部症状体征及活动状态观察 |
2.5 小鼠阴道涂片镜检(观察小鼠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菌形态) |
2.6 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荷计数 ( 平板法计数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荷量) |
2.7 小鼠阴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 |
2.8 组织学观察(HE染色、PAS染色、MT染色)VVC小鼠阴道黏膜上皮的完整性 |
2.9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阴道黏膜上皮细胞黏蛋白(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 蛋白的表达 |
2.10 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阴道黏膜上皮黏蛋白(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 蛋白水平 |
2.11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整体状态及阴道局部体征 |
3.2 BAEB对 VVC小鼠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菌形态的影响 |
3.3 BAEB对 VVC小鼠阴道真菌载荷的影响 |
3.4 BAEB对 VVC小鼠阴道黏膜组织病变的影响 |
3.5 BAEB对 VVC小鼠阴道黏膜上皮完整性的影响 |
3.6 BAEB对 VVC小鼠阴道黏膜上皮细胞黏蛋白mucin1、mucin4及β-防御素2 表达的影响 |
3.7 BAEB对 VVC小鼠阴道黏膜上皮mucin1、mucin4和β-防御素2 蛋白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主要组分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黏附阴道上皮细胞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细胞 |
1.2 实验菌株与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与药物(母液)处理 |
1.5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复苏、换液、传代及冻存) |
2.2 A431 细胞浓度确定 |
2.3 不同时间段盐酸小檗碱最佳浓度确定与形态学观察 |
2.4 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于不同时间对 A431 细胞黏附的影响 |
2.5 细胞分组 |
2.6 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在不同时间黏附A431 细胞的影响 |
2.7 ELISA法检测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在不同时间段刺激下A431 细胞分泌IL-2、IL-4 水平的影响 |
2.8 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间点 A431 细胞 ICAM-1 表达 |
2.9 Western blot 检测盐酸小檗碱干预白念珠菌不同时间点刺激下A431 细胞 ICAM-1、mucin-1、mucin-4 蛋白表达 |
2.10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A431 细胞最适浓度的确定 |
3.2 不同时间段盐酸小檗碱安全浓度的确定 |
3.3 盐酸小檗碱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于不同时间对A431 细胞的黏附 |
3.5 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在不同时间黏附A431 细胞的影响 |
3.6 盐酸小檗碱对A431 细胞在白念珠菌不同时间刺激下分泌IL-2、IL-4 水平的影响 |
3.7 盐酸小檗碱对A431 细胞在白念珠菌不同时间刺激下IL-2/IL-4比例的影响 |
3.8 盐酸小檗碱对A431 细胞在白念珠菌不同时间的刺激下黏附分子ICAM-1 表达的影响 |
3.9 盐酸小檗碱对A431 细胞在白念珠菌不同时间的刺激下ICAM-1、mucin-1、mucin-4 蛋白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阴道黏膜屏障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乳腺富脂质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病理学特点 |
3.3 鉴别诊断 |
3.4 治疗与预后 |
(10)抑制糖原合酶激酶活性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材料 |
1.3 EPC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1.4 实验分组 |
1.5 As小鼠血管染色 |
1.5.1 油红O染色 |
1.5.2 HE染色 |
1.6 基因转染 |
1.7 蛋白印迹法 |
1.8 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
1.8.1 镜下细胞计数法 |
1.8.2 MTT检测法 |
1.9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
1.10 细胞黏附能力测定 |
1.11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 果 |
2.1 As小鼠血管染色 |
2.2 基因转染对EPC中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抑制GSK3β活性增加As小鼠EPC数量及增殖能力 |
2.4 抑制GSK3β活性增强As小鼠EPC迁移能力 |
2.5 抑制GSK3β活性改善As小鼠EPC黏附能力 |
3 讨 论 |
四、糖原染色PAS法的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改良的真菌PAS染色方法[J]. 李娜,陈凤鸣,王雷. 医学信息, 2021(21)
- [2]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生酮饮食对糖脂代谢的影响[D]. 杨姿. 江南大学, 2021(01)
- [3]幼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组织学结构观察及TGF-β2与HIF-1α差异性表达分析[D]. 张虔.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D]. 胡冠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黄葵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D]. 顾丽媛. 扬州大学, 2021(08)
- [6]藏荆芥提取物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与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谭朦.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油红O染色在甲醛固定的乳腺富于脂质癌中的实践应用[J]. 姜贝贝,刘晓红,曹瑞雪,于国丽,李培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03)
- [8]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改善VVC小鼠阴道黏膜屏障及主要组分小檗碱抑制白念珠菌黏附阴道上皮的作用研究[D]. 赵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乳腺富脂质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何立,张裕,吴溯,陈国安,江妍霞. 重庆医学, 2021(05)
- [10]抑制糖原合酶激酶活性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J]. 崔斌,于世勇,赵晓辉,李佳蓓,秦浙学,喻杨,黄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