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稗蚕危害樟树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上海地区稗蚕危害樟树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一、上海地区危害樟树的樗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峰,吴珑,尹丽钦,张运根,江晓丽,杨希[1](2021)在《我国樟树害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1980—2021年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165篇关于樟树害虫研究的中文文献,系统梳理了我国樟树害虫研究概况,明确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樟树害虫研究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应用VOSviewer软件分析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历年来相关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上的樟树害虫,研究方向主要关注樟树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虫情调查和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通过中文文献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可知,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在樟巢螟、樟颈曼盲蝽、黑翅土白蚁、樟叶蜂等樟树害虫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结果为我国樟树害虫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单体江,叶聪,冯冲,郑滢淋,林健洛,丁平[2](2021)在《肉桂、樟树和阴香病害及其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肉桂、樟树和阴香同为樟科樟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3种樟科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也日趋严重。本文对文献报道的肉桂、樟树和阴香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发现3种樟科植物病害共有22种,包括非侵染性病害1种,细菌性病害1种,真菌性病害17种,寄生性藻类1种,寄生性叶螨1种,其他病害1种。其中樟树病害报道的最多,有21种,其次是肉桂11种,阴香最少,为3种。同时对各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为3种植物的病害研究及治理提供参考。

秦倩[3](2021)在《枳壳溃疡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枳壳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是江西的道地药材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枳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江西省枳壳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本文针对近年来江西省枳壳生长期发生的溃疡病进行分离及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和16Sr DNA全序列分析,确定其致病菌,并对其致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室内药剂的筛选试验,了解病原菌的发生规律,明确其致病菌引起病害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的田间防治奠定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通过对7个不同基地的枳壳溃疡病叶片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共得到31株菌株,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获得9株能够引起枳壳溃疡病的致病菌,对引起枳壳溃疡病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6Sr DNA全序列分析,最终确定了引起枳壳溃疡病的致病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2.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中,枳壳溃疡病致病菌可在SOC、SOB、LB培养基中较好的生长,生长最适培养基为SOC,在温度16~40℃范围内均可生长,32℃为生长最适温度,在p H=5.0~10.0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p H=8时最适宜该病菌生长,可在1%~3%Na Cl浓度下很好的生长,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能够不同程度的利用双糖和单糖,对木糖、半乳糖、果糖的利用程度较高,除菌株Xg7对半乳糖的利用最强(OD600=0.6194)以外,其余菌株均对果糖的利用程度最强,其OD600值分别为:0.7998、0.7139、0.7609和0.7466。所分离出的菌株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程度不高,对菌株的生长无显着的影响。该病菌可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很好的生长,对其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敏感性最弱,对其他所供试抗生素几乎没有抗性,敏感性较强。3.在41种杀菌剂对Xcc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发现50%氯溴异氰尿酸、53%中生·多菌灵、4%春雷·中生等9种药剂对枳壳溃疡病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EC50的大小是衡量药剂毒力大小的重要指标,EC50值越小,明药剂的毒力越强。由此可见,9种防治药剂对枳壳溃疡病致病菌的抑菌效果,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4%春雷·中生(EC50=0.0222)>53%中生·多菌灵(EC50=45.8775)>8%苯甲·中生(EC50=64.5654)>50%福美双(EC50=232.1133)>50%氯溴异氰尿酸(EC50=402.9953)>80%乙蒜素(EC50=527.1085)>32%唑酮·乙蒜素(EC50=1438.7986)>70%代森锰锌(EC50=1489.7041)>64%恶霜·锰锌(EC50=2224.3340)。从EC50值的大小可以看出,4%春雷·中生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尤为突出,其次为53%中生·多菌灵和8%苯甲·中生,而70%代森锰锌和64%恶霜·锰锌在各稀释倍数下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效果较差。4.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溃疡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为70%代森锰锌(67.81%)>47%春雷·王铜(65.28%)>8%苯甲·中生(56.12%)>45%春雷·喹啉铜(41.78%),6%春雷霉素和80%乙蒜素对溃疡病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王超超[4](2019)在《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名优干果,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种类鉴定等工作,整理了30种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等信息数据,并拍摄相应害虫及为害状的高清照片1320张。采用LUCID多途径诊断系统,构建Fact Sheet Fusion基础信息数据库,并针对多途径检索方式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期”、“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以及10个2级特征和19个3级特征,共组成56个特征状态,设计出Web版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多途径诊断系统,并设计出基于微信APP的《浙江省珍稀干果病虫害防治》的公众号,为林农和森防一线工作者对山核桃害虫快速的识别和防治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王芳芳[5](2019)在《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衡阳地区拥有大面积适于鲜食枣栽培的红壤土和紫色页岩土。近年来,南方鲜食枣已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特色高效水果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枣树病害发生又严重制约着鲜枣产业发展。为此,本试验以衡阳地区的衡山县、祁东县、衡南县等6个鲜枣基地的沾化冬枣和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在进行鲜枣病害种类与发病规律调查基础上,进行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中药丙酮提取物及5种药剂对枣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的抑菌活性,并就5种药剂对链格孢菌、科氏丽赤壳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植物源性药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衡阳地区4个冬枣基地和2个中秋酥脆枣基地进行病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冬枣有炭疽病、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枣疯病、白绢病、缩果病、褐斑病等8种病害,缩果病与褐斑病为主要病害,其中褐斑病的发病症状与已知的枣褐斑病发病症状不同,为枣树上一种新的病害,为了区别,将其称之为“枣果面褐斑病”;中秋酥脆枣有白绢病、焦叶病、缩果病、枣叶黑斑病等4种病害,白绢病、枣叶黑斑病为主要病害,分别主要危害根颈部、枣叶。(2)对采集的发病根、茎、叶、果等器官进行病菌分离、纯化和保存,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回接验证试验,确定为病原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鉴定,经鉴定:缩果病的病原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枣果面褐斑病的病原为细枝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枣叶黑斑病病原为科氏丽赤壳Calonectria colhounii(无性阶段为柱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中秋酥脆枣为科氏丽赤壳Calonectria colhounii新的寄主植物。(3)以9种中药丙酮提取物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对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中药丙酮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0 mg/mL的条件下,皂角刺对两种致病菌的生长均有100%的抑制效果,抑菌效果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荆芥与桂皮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好,对链格孢菌不同生长阶段的抑制率均在40%以上;荆芥和大黄对科氏丽赤壳的生长抑制率为100%,丁香在科氏丽赤壳生长前期的抑制率为100%,在培养96h后有所下降,但抑制率仍在65%以上,具体的抑菌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4)以5种药剂(4种生物药剂和1种化学药剂)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对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药剂在其田间建议施用浓度的条件下,均对枣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及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4种生物药剂的抑菌效果均优于化学药剂噻菌铜;对于链格孢菌,4种生物药剂的抑菌效果相差不大,但以大蒜油1500倍液的抑菌效果较好(病菌生长抑制率>40%,抑菌直径为12.5 mm),其次是多抗霉素1000倍液;对于科氏丽赤壳,大蒜油15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病菌生长抑制率>50%,抑菌直径为10.7 mm),其次为多抗霉素1000倍液、禾奇正中药肥800倍液(抑制率为30%左右,抑菌直径>7.5 mm)。

朱梓豪[6](2019)在《栀子褐斑病病原菌鉴定、理化特性及生物学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江西省的道地药材,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热病心烦、黄疽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肿疡、扭挫伤痛等证的常用药材;在工业中,随着人工合成色素不良影响的连续报道,栀子色素作为天然色素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栀子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均有种植,褐斑病是栀子种植中常见的叶部病害,在我国发生严重,导致栀子果实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对栀子的生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栀子褐斑病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栀子褐斑病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褐斑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褐斑病菌侵染栀子叶片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栀子在病害胁迫下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接着对栀子褐斑病菌的生防细菌展开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栀子褐斑病致病菌,研究植物病害状态下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筛选对栀子褐斑病病原具有防治作用的细菌,以期为褐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试验基础。以典型栀子褐斑病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病原菌常用的组织分离法对褐斑病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验证,确定栀子褐斑病的致病菌株,观察致病菌株显微形态特征、真菌rDNA-ITS序列结果对比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到的典型栀子褐斑病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致病菌株在平板培养皿中培养观察,初期有白色的气生绒毛状菌丝,菌落白色,随后逐渐加深呈浅褐色、深褐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白色、有分支、有隔,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Genbank中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病原为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将分离得到的褐斑病菌侵染健康栀子叶片,测定病原侵菌染后的0-72 h小时不同时间段内CAT、POD、SOD、PPO、PAL活性,研究栀子褐斑病侵染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其中CAT在0-6 h活性持续升高,在6 h达到活性高峰之后缓慢减低;POD在0-12 h活性持续升高,在3 h和12 h活性高峰,随后活性呈现缓慢下降趋势;SOD在0-3 h活性先降低,而后的3 h-12 h活性持续增高,在12 h达到活性高峰,随后缓慢降低;PPO在0-12 h活性不断升高,在12 h活性达到高峰之后便缓慢降低;PAL在0-12 h内活性不断升高,在12 h活性达到高峰,随后12-24 h活性迅速降低,随后小幅下降。结果表明不同酶在抵抗病原侵入时或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发生作用,产生抗性。选用栀子根际土壤,采用土壤系列稀释法分离筛选细菌,对得到的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初步筛选对栀子褐斑病菌抑制作用的细菌,选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制备发酵液,与PDA混匀后接种褐斑病菌,再次测定抑制率,最后取发酵液进行叶片防治率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N-1具有较高的防治率,其防治效率高达62.50%。对其进行分子学鉴定,16S rDNA序列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对比,确定该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杨鼎超,衷诚明,郭铧艳,陈言柳,张林平,黄永平[7](2018)在《我国樟树病害分布及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樟树是我国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树种,具有用材、园林绿化、油料、药用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一些樟树栽植区的病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樟树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国内樟树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病害的种类、分布、病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樟树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樟树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郭先见[8](2017)在《合肥市区香樟树主要虫害生活史及发生规律》文中认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隶属樟科樟属。香樟是樟科的代表树种,是合肥市代表树种之一,香樟树的姿态秀丽优美,枝繁叶茂的样子广受人民喜爱。香樟树不仅作为行道树,还广泛适用于街道,公园,高速路、铁路等绿地种植。但是近年来,樟树虫害越来越泛滥成灾,导致樟树苗木损失,降低了樟树城市绿化效果。就合肥本地区而言,樟树的虫害有数种,严重危害樟树的生长,破坏樟树的形体,影响其美化城市的效果。然而,对合肥地区樟树的虫害的系统调查研究几近空白。本研究在合肥8大行政区中每个区域选择2-3个标准样地,通过灯诱法和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每月定期进行调查,研究的重点为香樟主要虫害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其危害程度等。调查显示合肥市樟树的虫害种类达27种,其中主要虫害种类有6种:樟脊冠网蝽(半翅目网蝽科)、樟细蛾(鳞翅目细蛾科)、樟巢螟(鳞翅目螟蛾科)、黑刺粉虱(同翅目粉虱科)、樟个木虱(同翅目个木虱科)、樟叶蜂(膜翅目叶蜂科)。它们的叶片害率:樟巢螟(21%)>樟脊冠网蝽(20%)>樟个木虱(19%)>樟细蛾(14%)>黑刺粉虱(9%)>樟叶蜂(9%)。樟巢螟在合肥地区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6月及9月是樟巢螟幼虫危害盛期。幼虫吐丝结巢,远看似鸟窝,在巢内留下明显的虫道。樟巢螟在合肥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其中新站区北环高速危害率达30%,各大公园也需要注意防范。对樟巢螟进行药剂实验,实验得出30%乙酰甲胺磷EC对樟巢螟的防治效果最好,且持续性强。樟个木虱在合肥地区1年发生2-3代,5月底,6月初时进入虫害危害盛期。被危害的叶片出现黑色、紫色虫洞孔并突起。在靠近中心城区(比如蜀山区)的香樟树上樟个木虱的病害处于中度危害,而在城郊的香樟树(庐州公园、植物园)樟个木虱的病害虽然存在,但不是很严重。樟细蛾在合肥地区1年发生9-10代,世代重叠,6月上旬到8月下旬为危害高峰期。樟细蛾喜欢为害幼芽及嫩叶,会造成长长的隧道,并形成白膜状圆形斑点。樟脊冠网蝽在合肥地区1年发生3代左右,7月下旬之后,其虫口危害数量累积从而达到为害的最高峰,为害后叶子两面形成明显褐色斑。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适宜的防治农药,研究发现5%吡虫啉乳油对樟脊冠网蝽的防治效果最好,14天内可保持在90%的功效以上,虫害防治效果与药剂的浓度相关。黑刺粉虱在合肥地区1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以及9月下旬。粉虱极小,群集性强,危害后叶面污黑,叶片出现细小密集黑点。樟叶蜂在合肥地区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危害盛期是春、夏梢萌发时期。成虫后缘三角形,有X形凹纹,危害叶片形成穿孔的现象。通过研究,初步了解合肥市香樟主要虫害的生活史及发生规律,为园林绿化及病虫害防治部门提供基础数据,使得合肥市的樟树虫害能够尽可能的得到有效的治理,优化人们居住的环境,为合肥建设绿色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秋炎,易红仔[9](2016)在《樟树樗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要点》文中指出樗蚕以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危害多种园林植物。樟树樗蚕在江西1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可发生3代。以茧蛹在树枝上垂吊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樟树樗蚕的防治可通过物理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途径来实现。

冯皓,钟慧霞,单体江,王伟,王军[10](2015)在《樟树虫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樟树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绿化和珍贵用材树种。近年来,随着人工纯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樟树虫害的发生和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对樟树25种虫害的发生、为害情况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期为我国樟树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二、上海地区危害樟树的樗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地区危害樟树的樗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樟树害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分析
    1.1 数据采集
    1.2 研究方法
2 国内相关文献发展变化趋势
    2.1 论文数量和类型变化分析
    2.2 高频发文作者和机构分析
    2.3 发表论文期刊和学科分布情况分析
    2.4 研究热点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肉桂、樟树和阴香病害及其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病害及其危害
    1.1 非侵染性病害
    1.2 细菌性病害
    1.3 真菌性枝叶病害
        1.3.1 炭疽病
        1.3.2 枝枯病
        1.3.3 溃疡病
        1.3.4 褐斑病
        1.3.5 白粉病
        1.3.6 煤污病
        1.3.7 叶枯病
        1.3.8 灰斑病
        1.3.9 其他枝叶病害
    1.4 真菌性干部和根部病害
        1.4.1 烂皮病
        1.4.2 白绢病
        1.4.3 根腐病
        1.4.4 其他干部和根部病害
    1.5 真菌性果实病害
    1.6 寄生性藻类
    1.7 寄生性螨类
    1.8 其他病害
2 肉桂、樟树和阴香主要病害的防治
    2.1 严格植物检疫,防止病害远距离传播
    2.2 选用抗病品种,做好种质资源收集
    2.3 加强管理和养护,做好林业防治
    2.4 保护和利用天敌,增强物种多样性
    2.5 充分利用化学防治,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
3 讨论与结论

(3)枳壳溃疡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溃疡病研究进展
        1.1.1 柑橘溃疡病的病原
        1.1.2 柑橘溃疡病的症状
        1.1.3 柑橘溃疡病的病因
        1.1.4 柑橘溃疡病的发生规律
    1.2 柑橘溃疡病的检测
    1.3 柑橘溃疡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1.3.1 加强柑橘溃疡病的检疫
        1.3.2 农业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化学防治
    1.4 柑橘抗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4.1 抗病品种的培育
        1.4.2 抗病品种的筛选
    1.5 新型农药的研究与利用
    1.6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枳壳溃疡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枳壳溃疡病田间危害症状调查
        2.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2.2.4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2.2.5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枳壳溃疡病田间病害症状
        2.3.2 枳壳溃疡病分离纯化
        2.3.3 枳壳溃疡病致病性检测
        2.3.4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2.3.5 病原菌的16S r DNA全序列检测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枳壳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验试剂
        3.1.4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p 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4 盐浓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5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而影响
        3.2.6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7 抗生素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p 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4 盐浓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5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而影响
        3.3.6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7 抗生素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枳壳溃疡病病菌室内药剂筛选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仪器
        4.1.4 供试药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悬液的制备
        4.2.2 枳壳溃疡病防治药剂初筛
        4.2.3 枳壳溃疡病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枳壳溃疡病防治药剂初筛
        4.3.2 枳壳溃疡病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枳壳溃疡病田间药效验证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
        5.1.2 供试药剂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施药方法
        5.2.3 调查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1.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1.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1.3 山核桃的应用价值
    1.2 山核桃主要虫害调查概况
        1.2.1 食叶害虫
        1.2.2 枝干害虫
        1.2.3 花蕾害虫
        1.2.4 根部害虫
    1.3 研究背景
2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2.1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2.1.1 山核桃害虫标本采集
        2.1.2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2.1.3 山核桃害虫种类的鉴定与核实
    2.2 构建山核桃主要害虫FSF数据库
        2.2.1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主题
        2.2.2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对象
    2.3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2.4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展示
    2.5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3 研究结果
    3.1 山核桃主要害虫检索策略的确立
    3.2 山核桃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使用简介
    3.3 山核桃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展示
        3.3.1 网络平台展示
        3.3.2 微信公众号展示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山核桃主要害虫文字信息
    二、山核桃已记录害虫图片
    三、以山核桃为寄主新发现的害虫图片
    四、山核桃上新发现的栖息昆虫图片
个人简介
致谢

(5)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枣树栽培现状
        1.1.2 衡阳鲜食枣栽培现状研究
        1.1.3 枣病害种类研究概况
        1.1.4 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研究概况
        1.1.5 中药提取物对枣病害防治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病害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采样工具
        2.1.3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冬枣病害调查结果
        2.2.2 中秋酥脆枣病害调查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缩果病
        3.2.2 枣果面褐斑病
        3.2.3 白绢病
        3.2.4 枣叶黑斑病
    3.3 小结与讨论
        3.3.1 缩果病
        3.3.2 枣果面褐斑病
        3.3.3 白绢病
        3.3.4 枣叶黑斑病
第四章 中药提取物药物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抑菌试验
        4.2.2 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抑菌试验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生物药剂的筛选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缩果病链格孢菌生物药剂抑菌
        5.2.2 枣叶黑斑病科氏丽赤壳试验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栀子褐斑病病原菌鉴定、理化特性及生物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栀子褐斑病研究进展
    1 栀子概况
    2 褐斑病的概况
        2.1 褐斑病病原
        2.2 褐斑病危害症状
    3 栀子褐斑病的研究概况
        3.1 栀子褐斑病症状
        3.2 栀子褐斑病病原
        3.3 栀子褐斑病发病规律
        3.4 防治方法
    4 结语
第二章 栀子褐斑病菌的分离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病原菌分离
        2.2 致病菌检测
        2.3 病原菌的再分离
        2.4 病原菌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褐斑病症调查
        3.2 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检测
        3.3 扩增及测序
        3.4 同源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褐斑病对栀子防御酶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供试菌株
        1.3 仪器
        1.4 试剂
    2 方法
        2.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2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3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4 栀子褐斑病菌菌对叶片PPO活性的影响
        3.5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栀子褐斑病生防细菌的研究
    1 材料
        1.1 样品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1.4 试剂
    2 方法
        2.1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 生防菌株的筛选
        2.3 生防细菌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细菌的分离纯化
        3.2 生防细菌的筛选结果
        3.3 生防细菌的鉴定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7)我国樟树病害分布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樟树分布及其病害发生状况
    1.1 我国樟树分布情况
    1.2 我国樟树病害发生状况
2 樟树病害种类及分布
    2.1 樟树真菌性病害
        2.1.1 叶部真菌病害
        2.1.2 茎部真菌病害
        2.1.3 根部真菌病害
        2.1.4 果实真菌病害
    2.2 樟树细菌类病害
    2.3 樟树生理性病害
    2.4 樟树螨类病害
    2.5 樟树有害植物危害
3 樟树病害防治主要措施
    3.1 植物检疫
    3.2 加强栽培管理
    3.3 农业与生态治理
    3.4 化学防治
4 展望

(8)合肥市区香樟树主要虫害生活史及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香樟价值
        1.1.1 经济价值
        1.1.2 园林价值
        1.1.3 药用价值
    1.2 园林虫害研究现状
    1.3 香樟虫害研究现状
    1.4 香樟虫害研究意义
2. 引言
3. 调查区域及研究方法
    3.1 调查区域及标准地
    3.2 虫害研究器材及方法
        3.2.1 实验器材
        3.2.2 灯诱法
        3.2.3 人工调查监测方法
    3.3 重要虫害形态学研究
    3.4 合肥香樟害虫危害程度统计规定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合肥市香樟虫害种类
    4.2 合肥市主要虫害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危害症状及其在本市分布特点
        4.2.1 樟巢螟Orthagach atina
        4.2.2 樟个木虱Trioza camphorae
        4.2.3 樟细蛾Acrocercops ordinatalla
        4.2.4 樟脊冠网蝽Stephanitis macaona
        4.2.5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4.2.6 樟叶蜂Mesonura rufonota
    4.3 合肥市各区域虫害发生特点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樟树虫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樟树虫害的种类
    1.1 膜翅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1.2 鳞翅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1.3 同翅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1.4 半翅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1.5 等翅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1.6 鞘翅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1.7 蜱螨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2 樟树虫害的防治
    2.1 农业防治
    2.2 诱杀
    2.3 化学防治
    2.4 生物防治
3 结语

四、上海地区危害樟树的樗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樟树害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张华峰,吴珑,尹丽钦,张运根,江晓丽,杨希. 江苏林业科技, 2021(05)
  • [2]肉桂、樟树和阴香病害及其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单体江,叶聪,冯冲,郑滢淋,林健洛,丁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3]枳壳溃疡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研究[D]. 秦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D]. 王超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5]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D]. 王芳芳.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栀子褐斑病病原菌鉴定、理化特性及生物学防治研究[D]. 朱梓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我国樟树病害分布及防治研究进展[J]. 杨鼎超,衷诚明,郭铧艳,陈言柳,张林平,黄永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18(03)
  • [8]合肥市区香樟树主要虫害生活史及发生规律[D]. 郭先见.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4)
  • [9]樟树樗蚕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要点[J]. 王秋炎,易红仔.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1)
  • [10]樟树虫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冯皓,钟慧霞,单体江,王伟,王军.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2)

标签:;  ;  ;  ;  ;  

上海地区稗蚕危害樟树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