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雨水收集高效种植技术

清水河县雨水收集高效种植技术

一、清水河县集雨高效种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霞[1](2020)在《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阶段,农业要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产业化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所以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应重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快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本论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着眼于内蒙古杂粮产业化龙头企业——呼和浩特市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蒙清农业公司),通过其“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创客中心+项目”的发展模式;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发展环境,进一步重点分析其绿色化、智慧化、优质化、品牌化、多元化的典型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并从公司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其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成效,为更多杂粮企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案例经验。通过梳理蒙清农业公司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促进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为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刘洋[2](2020)在《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业产业结构运行不合理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与此同时,随着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变,杂粮成为当下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热门选择,绿色杂粮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时代春风,而优质的品牌化道路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营销7P理论与品牌资产理论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的品牌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阅读了大量关于绿色农业、杂粮产业与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文献,熟悉了目前国际及我国在绿色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成果,并且也熟悉了当下我国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与之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供了经验之鉴。其次,运用实地研究法对蒙清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与一线生产者、农业技术指导者、企业家等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和调查,分析了蒙清公司品牌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得出目前该品牌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形成完备的杂粮全产业链,增强企业收益;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助力生态发展;品牌定位精准,形成多元化宣传体系;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组建稳定的产品销售体系;依托政府帮扶,形成契合自身的运营模式;形成稳固的战略合作圈。随后又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目前该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品牌个性不鲜明,未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品牌知名度有限,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宣传规划;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低;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特色产品种类较少;产品分销渠道单薄,品牌推广受到限制;战略合作伙伴较少,未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未能汲取先进建设经验等。这些因素的分析为后续对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蒙清公司的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牢记品牌使命,坚持品牌特色定位;二是优化品牌推广体系,与时俱进文化融合;三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时代新农人;四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五是从供给侧提升品牌价值,以优质产品塑造品牌实力;六是拓展分销渠道,建立多元融合的销售网络;七是积极达成多领域战略合作,深化合作机制;八是融入时代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目前,研究整体地区杂粮品牌建设的文献较多而聚焦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个体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蒙清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在落后地区如何打造农业企业标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填补了对贫困落后地区绿色杂粮品牌研究对象较少的缺憾。除此之外,本文将营销7P理论与品牌资产理论相结合,从品牌发展的外在形式与内涵培养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案例与理论的结合方面实现了创新。

刁生鹏[3](2019)在《增施有机肥对旱作农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降水稀少,水分利用率低、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和养分失调等问题,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用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增施有机肥能显着提高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有机肥用量为22500kg/hm2时,较不施有机肥(CK)处理提高了 2.290%~8.69%、叶面积指数提高17.47%~18.09%;且增施有机肥具有很好的保水作用,在玉米全生育期能显着提高土壤含水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较不施有机肥(CK)提高9.71%~21.33%。2、增施有机肥能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含量,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其中有机肥用量为22500kg/hm2较不施有机肥处理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 56.52%~70.45%、54.35%~73.92%和 9.78%~18.26%。3、增施有机肥能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机肥用量为22500kg/hm2较不施有机肥(CK)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1.52%~12.65%,脲酶活性提高5.54%~19.42%,蔗糖酶活性提高9.12%~24.78%;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11.97%~12.58%、11.430%~12.85%和34.93%~36.98%,差异显着,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4、增施有机肥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不施用有机肥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显着分开,且随着施用有机肥的量呈现梯度性变化。增施有机肥处理均以Sphingomonas(5.90%~8.08%)菌属相对丰度最高。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逐渐增加。5、增施有机肥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作物产量及养分积累量,有机肥用量为22500kg/hm2时,较不施有机肥(CK)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1.14%~11.63%,籽粒产量提高30.25%~28.24%,玉米经济部氮、磷、钾分别提高14%~61.2%,30.39%~38.58%和 47.05%~62.20%。

于首涛[4](2015)在《绥远省的粮食生产与家庭副业(1928-1937)》文中指出历史上,绥远地区一般指内蒙古西部地区。清朝建立后,为了强化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以“蒙汉分治”为政策,设立总管旗和扎萨克旗在绥远地区实行封禁。然而,自明朝后期,在绥远以土默川平原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封禁之后,口内农民仍然持续不断向该区域流入,农业垦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牧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被蚕食削弱。雍正时期,增设管理汉民的机构“厅”,以后陆续增加,光绪时期“厅”的权限由理事而抚民,独立的农业行政区域自此形成。1928年绥远建省,蒙旗在不断受到农耕侵蚀的同时得以保留牧业生产,而各县局最终形成了粮食生产为主、副业为辅的生产结构,牧业习惯却也得到普遍遗留,家畜牧放是副业生产的核心。绥远省共包括农业区18个县局、牧业区18个蒙旗,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专指绥远省农业区18个县局而言。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一,对1928—1937年间绥远省粮食生产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首先,分析了粮食种类并依据总产量和种植面积将其分为大宗、中等规模、小宗三个层次,大宗占其比重80%。其生产排序为:莜麦、小麦、糜子、谷子、豆类、高粱、油菜籽(菜子)、大麦、荞麦、黍子、马铃薯、玉米、胡麻。其次,分析了粮食种植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物候、土质、水条件。再次,分析了十年间绥远粮食总产的变动情况,并从大宗粮食的历年产量和各县局的历年粮食生产上进行了考察,结论是:绥远的粮食生产正处于一个由大灾背景下的历史低谷逐步恢复并持续增长超越灾前的过程。又次,分析了绥远省的耕地情况,在1930年代,已放垦土地约3140万亩,实耕地约1800万亩,已放垦地闲置率43%。最后,对十年间各种粮食的种植面积、亩产变动逐一剖析,勾勒出绥远农村的食粮结构。就大宗粮食而言:在1930年代,莜麦是最主要的粮食,农户种植偏好最强,亩产小幅提高,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糜子为第二粮食,亩产、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小麦亩产波动大,因其单产低,农户追加种植时小心翼翼,种植面积总体上升;豆类亩产小幅上升,因其经济属性较高,农户市场化意识加强,种植面积增幅最大;谷子、高粱亩产大幅下降,谷子种植面积持续大幅下滑,绥远农户用小麦、莜麦替代谷子的意愿强烈,高粱种植面积则因畜用需求下滑到一定水平后稳定下来。二、对绥远省粮食生产率、人均占有、流通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绥远省农业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在1930年代,绥远省的人口约230万,农村人口约130万,农业劳动力约80万,农业劳动力户均3.2人。其次,分析了粮食生产率及人均占有,并放之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绥远农村人均实耕地14亩,是全国平均值的3.5倍,依靠薄收广种,绥远每一农业劳动力产粮1808斤,比全国平均多140斤,人均粮食占有818斤,高出全国人均45%,也明显高于临近的晋、察、冀诸省。再次,分析了粮食的生产率区域差别及流通的路径与手段。绥远省总体粮食充足,粮食生产率地域性明显,以占尽灌溉之利的绥西为最高,依次绥中、绥东、绥北、绥南。这也造成各县局间粮食占有不平衡,形成了三大粮食需求中心:武川——固阳、凉城——和林格尔——托克托、归绥——包头地区,共外需粮食约1.4亿斤;与此相对应的是三个粮食输出中心:萨拉齐县、集宁——丰镇、临河——安北,最高可外供粮食约3.4亿斤,粮食的流通由此展开,包头、归绥是粮食贸易与流通的中心。三、对绥远当局促进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绥远当局的农业试验、改良及建立并发展农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绥远当局盘活农村金融、降低高利贷对农户的盘剥进行了分析。再次,对绥远当局的水利渠道建设与造林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减轻匪患和加强农村政权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绥远当局通过以上诸多方面的积极努力,试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总体上效果是明显的。四、对绥远省家庭副业及农户收入的分层进行了探讨。首先,估算了各县局农户家庭副业年收入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其次,估算了绥远农户粮食年收入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再次,对绥远农户年收入的区域和类型进行了分层。绥远农户家庭年均收入约160元,其中,粮食年收入约127元,副业约为33元。以县局观察,体现出明显的均衡阶梯性和两极分化性。以各类农户观察,大地主家庭粮食及副业收入一般为自耕农户家庭收入的55—70倍左右;中、小地主家庭收入在四百元至一千余元;自耕农家庭收入一般在二三百元;半自耕农户收入约为自耕农的三分之二;佃农收入最微薄,仅为半自耕农的一半左右;绥远雇农工资在全国属于较高水平。1928—1937年间,绥远省的农户收入较1920年代呈现逐步恢复、超越的趋势,尤其是在1935—1937年间,收入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虽然绥远农村民食结构以莜麦、糜、谷占据绝对,与以米、面为主的省分相比堪属粗劣,但因其粮食充足、人均肉类消费量居全国之首,与全国粮食整体不充足相比,绥远农户的整体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然而这一切均因日寇入侵戛然而止。

陈杰[5](2014)在《清水河县旱作农业实施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清水河县面对当地年年干旱和瘠薄坡梁旱地等自然、地理条件,试验推广以地膜覆盖、坐水点种、节水灌溉等为主要内容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旱作农业初步显现出抗旱、节本、增效的作用,找到了一条适合中西部干旱山区发展种植业的道路。一、清水河县基本情况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多沟深、土地零散、水源奇缺。全县总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水浇地不足3万亩,基本是

陈利文[6](2012)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生态移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呼和浩特市管辖。该县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脆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靠天吃饭,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为了缓解该县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从2001年—2003年连续三年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从总体上来看,成效显着。但是在生态移民后期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李善学[7](2009)在《清水河县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发展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中依据清水河县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情况及现有水利设施状况,阐述了清水河县如何进行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合理利用、开发水资源的潜力。

胡兵辉[8](2006)在《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以及在这种新形势下该区必然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现实选择,紧紧抓住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环节——降水资源化,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通过对黄土高原资源环境进行辨识,并结合可行性评价,得出该区降水数量满足降水资源化的要求,且在降水资源化技术上,该区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降水资源化技术不但增产增收效果显着,且降水资源利用工程区位优势明显,不会引发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故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2)本文阐述了降水资源化理论潜力(Rt)、可实现潜力(Ra)、现实潜力(Rr)三个概念及相应的计算公式,将降水资源化分为三种主要方式:降水就地利用、降水叠加利用和改变地表入渗能力降水异地利用。依据降水资源化的理论潜力开发度(Ra/Rt)、现实潜力开发度(Rr/Rt)和实际需水程度(Rd/Rt)三个指标可对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地区——渭北旱塬为代表,通过对该区生态用地构成及降水量等资料的分析,初步估算了其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潜力,认为渭北旱塬降水资源化潜力是相当大的,目前的开发度较低,尚需通过各种降水资源化技术增进。并针对旱作农田,提出了降水资源化潜力开发增进的技术途径。(3)综合考察黄土高原半干旱生态类型区主要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和水分影响率,发现主要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较大,但现实水平较低。并依据降水资源化现实,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的制约因素。(4)依据黄土高原旱区人民群众长期与干旱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最新农业工程技术措施,依托农业科技进步,结合三种降水资源化利用方式,提出了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方式的技术体系(如图5-9所示)。具体技术措施的实施,需要重视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与农业生产的总体布局,以建立有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结构,包括造林草、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小型水利以及作物配置、合理耕作等措施都要加以采取,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以提高降水生产力的目的。最后,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冯浩,吴普特,李少斌,余海龙,李巧珍,唐小娟[9](2006)在《内蒙准格尔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投资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目前集雨节灌工程投资、效益状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内蒙准格尔地区集雨工程进行了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旱井和水窖年收集1 m3水的成本分别为0.95元和1.56元,窖水滴灌玉米、蔬菜、果树的单方水平均产投比为6.14、12.52、9.1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内蒙准格尔地区,由于集雨工程及配套设施投资较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近期内农民不可能成为集雨工程投资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纳入国家农村基本建设投资范畴,多方投入,加快工程发展速度,降低技术设备成本,完善集雨管理制度和办法等建议。

盖志毅[10](2005)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广阔的草原是占我国土地面积比重最大的一个土地利用类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无论从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还是从文化学、民族学角度看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多年来,人们对这一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导致退化的原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存在着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少,特别是从经济、社会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更少,研究表面化、浅层次等问题。 本文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非常严重的退化现状,总结出其退化造成的恶果和损失。分析了制约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向草原地区增加了过大的人口压力,对草原的过度无节制开发与利用,资本投入不足,草原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草原土地制度设计不当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设计:在其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应着重于让草原休养生息,充分认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采用草原封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游牧业是一种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但要与时俱进发展现代游牧业,赋予游牧业以现代化时代特征,在限制畜群数量规模条件下走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道路。在适当的条件下,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改造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二、三产业,积极发展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例如草原旅游业;用产业化拉动牧区产业多样化。积极组织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内向系统外移民:向农村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减轻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压力。由于草原周边的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经济系统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相关性很强,因此推动生态脆弱地区还草,扩大草原周边农牧交错带草原面积成为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阐述了实现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雄厚的粮食、饲草料安全基础和充足的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合理的制度安排,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制度:合理的有形草原产权制度,无形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 为了给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参照物,本文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国外经验、教训做了探讨。

二、清水河县集雨高效种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水河县集雨高效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背景目的意义
        1.1.1 背景
        1.1.2 目的
        1.1.3 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1.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杂粮
        2.1.2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现代化发展
        2.2.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3 蒙清农业公司发展状况
    3.1 蒙清农业公司基本情况
        3.1.1 蒙清农业公司简介
        3.1.2 蒙清农业公司组织架构
    3.2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发展模式
        3.2.1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3.2.2 “公司+创客中心+项目”的发展模式
    3.3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分析
        3.3.1 宏观层面:“政府+市场”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3.2 中观层面: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3.3 微观层面:发展战略和管理为其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4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4.1 绿色化发展路径
        4.1.1 开展旱作农业集雨灌溉
        4.1.2 采用中药喷洒种子、轮作种植方式
        4.1.3 采用全覆膜精量穴播种植方式
        4.1.4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4.2 智慧化发展路径
        4.2.1 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4.2.2 采用半自动化生产和全程可追溯体系
        4.2.3 采用多种网络销售方式
    4.3 优质化发展路径
        4.3.1 选取优势地理位置种植杂粮
        4.3.2 进行杂粮标准化种植
        4.3.3 实行统一的农资供应
    4.4 品牌化发展路径
        4.4.1 注重品牌塑造
        4.4.2 进行品牌宣传
    4.5 多元化发展路径
        4.5.1 开发多样化的产品
        4.5.2 发展杂粮餐饮业
        4.5.3 开展乡村体验旅游活动
        4.5.4 开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5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5.1 公司层面
        5.1.1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5.1.2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5.2 社会层面
        5.2.1 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5.2.2 利用农村闲置资源
        5.2.3 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5.2.4 节约资源
        5.2.5 促进杂粮文化传播
6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的问题与挑战
    6.1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6.1.1 杂粮种子研发不足
        6.1.2 覆膜种植会带来地膜残留问题
        6.1.3 杂粮精深加工的常态化产品少
        6.1.4 智慧农业设施作用有限
        6.1.5 乡村体验项目少且时间短
    6.2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面临的挑战
        6.2.1 作物抵御灾害能力不足
        6.2.2 发展资金不足
        6.2.3 缺乏专业化技术人才
        6.2.4 缺乏适应性好的农业机械
7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7.1 政府方面
        7.1.1 宣传普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念
        7.1.2 不断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7.1.3 积极培养引进农业人才
        7.1.4 加强农资研发创新力度
        7.1.5 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监管机制体制
    7.2 蒙清农业公司方面
        7.2.1 严格把握产品质量
        7.2.2 选用绿色合格农资产品
        7.2.3 进一步改良杂粮种子、机械
        7.2.4 不断开发杂粮深加工产品
        7.2.5 创新乡村体验项目和营销手段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研究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6 创新点与不足
    1.7 技术路线图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杂粮
        2.1.2 绿色农产品
        2.1.3 绿色营销
        2.1.4 品牌
    2.2 理论基础
        2.2.1 营销7P理论
        2.2.2 品牌资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蒙清公司品牌发展成效
    3.1 形成完备的杂粮全产业链,增强企业收益
        3.1.1 杂粮全产业链模式
        3.1.2 企业收益实现质变
    3.2 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助力生态发展
        3.2.1 采用科学环保的种植技术
        3.2.2 注重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3 品牌定位精准,形成多元化宣传体系
        3.3.1 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品牌理念
        3.3.2 品牌线上宣传方式
        3.3.3 产品线下展示方式
    3.4 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
        3.4.1 成立研发中心
        3.4.2 把握市场需求,研发绿色杂粮产品
    3.5 组建稳定的产品销售体系
        3.5.1 “线上”与“线下”统筹发展
        3.5.2 农旅文融合发展带动产品分销
    3.6 依托政府帮扶,形成契合自身的运营模式
        3.6.1 企业组织架构与人员现状
        3.6.2 龙头企业带动乡村发展
        3.6.3 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3.7 形成稳固的战略合作圈
        3.7.1 合作对象与项目
        3.7.2 组建企业资源共享平台
    3.8 本章小结
4 蒙清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品牌个性不鲜明,未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4.2 品牌知名度有限,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宣传规划
    4.3 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4.4 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低
    4.5 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特色产品种类较少
    4.6 产品分销渠道单薄,品牌推广受到限制
    4.7 战略合作伙伴较少,未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8 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未能汲取先进的建设经验
    4.9 本章小结
5 蒙清公司品牌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5.1 牢记品牌使命,坚持品牌特色定位
    5.2 优化品牌推广体系,与时俱进文化融合
    5.3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时代新农人
    5.4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
    5.5 从供给侧提升品牌价值,以优质产品塑造品牌实力
    5.6 拓展分销渠道,建立多元融合的销售网络
    5.7 积极达成多领域战略合作,深化合作机制
    5.8 融入时代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3)增施有机肥对旱作农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增施有机肥的必要性
        1.2.2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3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4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影响
        1.2.5 增施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肥施用量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3.2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3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1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2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3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3.4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4.2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脲酶的影响
        3.4.3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3.5 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5.1 有机肥施用量对细菌的影响
        3.5.2 有机肥施用量对真菌的影响
        3.5.3 有机肥施用量对放线菌的影响
    3.6 有机肥施用量对养分吸收影响
    3.7 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7.1 测序结果评价
        3.7.2 有机肥施用量对α多样性的影响
    3.8 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8.1 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
        3.8.2 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基于门水平分类)
    3.9 有机肥施用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9.1 有机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3.9.2 有机肥施用量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有机肥用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2 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3 有机肥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4 有机肥用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5 有机肥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6 有机肥用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7 有机肥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结论
    5.1 增施有机肥会对植株生长指标产生影响
    5.2 增施有机肥会对土壤理化性状产生影响
    5.3 增施有机肥会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影响
    5.4 合理增施有机肥会促进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率提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绥远省的粮食生产与家庭副业(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资料综述
    四、相关问题研究说明
第一章 1928—1937年间绥远省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绥远地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概况
        (一) 绥远省的来历
        (二) 绥远地区粮食生产的历史
    二、绥远省粮食种植的种类及生产排序
        (一) 绥远省粮食的种植种类
        (二) 绥远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排序
    三、绥远省粮食种植分布
        (一) 绥远省粮食种植分布及特点
        (二) 绥远省粮食种植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1928—1937年绥远省粮食生产的变动情况
        (一) 1928—1937年绥远省粮食总产及其变动
        (二) 绥远省土地的耕种面积
    五、1928—1937年绥远省各种粮食种植面积、均产及其变动情况
        (一) 大宗粮食的生产及变动情况
        (二) 绥远省中等规模粮食生产及小宗粮食生产的变动情况
        (三) 绥远省农村食粮消费结构
第二章 绥远省农业劳动力粮食生产率、粮食人均占有及流通
    一、1928—1937年绥远省的人口
    二、绥远省的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数量
        (一) 1930年代绥远的农村人口
        (二) 1930年代绥远的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三、绥远省农业劳动力粮食的生产率与粮食人均占有
        (一) 绥远省农业劳动力的粮食生产率
        (二) 绥远省内粮食生产率的地区差别、农户的生产意愿及粮食人均占有
    四、绥远省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一) 绥远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二) 绥远省大宗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五、绥远省粮食的市场流通
        (一) 1930年代绥远省各主要粮食的商品化
        (二) 粮食市场流通的路线
        (三) 粮食流通的工具
第三章 绥远当局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试验、改良及建立并发展农业组织
        (一) 创办并发展农林试验场,改良种子,进行农产比赛,推广农民试种
        (二)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屯垦
        (三) 督促鼓励扩大农业生产
        (四) 发展农村建设组织
    二、盘活农村金融,降低高利贷对农户的盘剥
        (一) 1930年代绥远省的农村借贷
        (二) 绥远省当局增加低息借贷方式与途径,减轻农户受高利贷盘剥之苦
    三、水利渠道建设与造林
        (一) 水利渠道建设
        (二) 植树造林
    四、减轻匪患加强农村政权组织建设
第四章 绥远省的家庭副业及农户收入的分层
    一、各县局农户家庭副业年收入情况估算
        (一)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农村家畜、家禽养殖及副产品年收入估算
        (二) 绥远省各县农村土特产猎采及种植收入估算
        (三)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农村渔业收入估算
        (四)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农村矿业务工收入估算
        (五) 1930年代绥远省各县局农户家庭副业年收入
    二、绥远省农户粮食年收入估算
        (一) 绥远省各县局各种粮食产量的权重及绥远省粮食的价格
        (二) 绥远省各县局农户粮食年收入及分层
    三、绥远省农户年收入及分层
        (一) 绥远省各县局农户年收入对比
        (二) 各类农户的收入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清水河县旱作农业实施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水河县基本情况
二、清水河县旱作农业实施情况
三、实施旱作农业的主要成效
    1. 实现了由浇地到浇作物的转变。
    2. 实现了节水、增产、增效, 降低了生产成本。
    3. 实现了水分和肥料利用率的最大化。
    4. 延长了无霜期, 改善了农作物品质。
    5. 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主要做法及经验
    1. 转变观念, 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关键。
    2. 积极探索, 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前提。
    3. 宣传培训, 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动力。
    4. 统筹力量, 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基础。
    5. 加强领导, 是发展旱作农业的保证。

(6)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生态移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水河县生态移民战略的提出及实施
二、清水河县生态移民战略有效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移民的扶贫作用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凸显
    2.资源的缺乏,制约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
    3.后期规划设计欠科学,地方政府官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策和行为的错位
三、生态移民存在问题原因之分析
    1.政策因素
    2.社会和自然因素
    3.文化因素
四、解决清水河县生态移民问题之对策
    1.生态移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2.生态移民的前提是良好的条件
    3.生态移民的关键是稳得住
    4.生态移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8)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内外降水资源利用的研究与进展
    1.1 雨水利用的含义与途径
    1.2 国外雨水资源利用进展
    1.3 国内外雨水高效利用的主要类型
    1.4 中国雨水资源农业利用进展
    1.5 国内外雨水高效利用的共同特点
    1.6 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本研究工作设计
    2.1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
    2.2 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
    2.3 研究区自然降雨特征分析
    2.4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2.5 本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潜力研究
    3.1 降水资源化潜力计算与评价
    3.2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潜力的初步估算
    3.3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降水资源化潜力的开发与增进
第四章 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制约因素分析
    4.1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系统的降水生产潜力
    4.2 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方式的技术体系
    5.1 降水就地入渗自然利用方式的技术体系
    5.2 降水就地富集叠加被动利用方式的技术体系
    5.3 降水汇集异地主动利用方式的技术体系
    5.4 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方式的技术体系
第六章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
    6.1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6.2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建议
    6.3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有关问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内蒙准格尔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投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工程投资与效益分析
    2.1 投资分析
    2.2 效益分析
        2.2.1 经济效益
        1) 玉米
        2) 蔬菜
        3) 果树
        2.2.2 生态效益
        2.2.3 社会效益
    2.3 投入产出分析
3 结 论

(10)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2.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2.1 几个基本概念
        2.1.1 草原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生态经济系统
        2.1.4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
    2.2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
        2.2.1 从自然资源价值论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价值
        2.2.2 从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
        2.2.3 从文化学、民族学角度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的价值
    2.3 生态经济系统退化原因的理论探讨
        2.3.1 人口数量的增加超出了生态经济系统承载能力
        2.3.2 对生态经济系统索取大大大于投入
        2.3.3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破坏草原生态经济系统
        2.3.4 产权不明造成对生态经济系统的保护与投入动力的缺失
        2.3.5 公共管理制度不合理难以对生态经济系统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2.4 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探讨
        2.4.1 可持续的人口质量观
        2.4.2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和资源利用观
        2.4.3 建立对生态经济系统产品的可持续的消费观
        2.4.4 从老庄思想中汲取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元素
        2.4.5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对资源树立欲取先予投入观
        2.4.6 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产权明晰观
        2.4.7 建立合理的资源产品价格
        2.4.8 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和共同观
3.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国外经验和借鉴意义
    3.1 世界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情况
    3.2 国外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教训及原因
        3.2.1 开垦草原
        3.2.2 草原过牧
        3.2.3 发展中国家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不足
        3.2.4 草原产权不明晰
    3.3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造成恶果
        3.3.1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导致了沙化
        3.3.2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4 国外实现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4.1 加大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
        3.4.2 明晰草原的产权
        3.4.3 教育牧民与尊重牧民创造力相结合
        3.4.4 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各因子生产的耦合与协调
    3.5 国外实现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3.5.1 理念的借鉴
        3.5.2 可供我国借鉴的措施
        3.5.3 借鉴中的独立思考
4. 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现状及造成的危害
    4.1 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现状
        4.1.1 我国草原的概况
        4.1.2 草原退化现状
    4.2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造成的恶果
        4.2.1 大大减少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4.2.2 降低了大气的质量
        4.2.3 造成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
        4.2.4 日益严重的沙尘暴产生的重要原因
        4.2.5 造成的生物物种损失
        4.2.6 导致了牧民收入的下降
    4.3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所造成的损失
        4.3.1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程度的计算
        4.3.2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
        4.3.3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损失
5. 影响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成因
    5.1 人口压力过大
        5.1.1 大量移民造成人口密度的上升
        5.1.2 大量移民改变了牧区人口的民族比例
        5.1.3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密度超过草原承载能力
    5.2 过度牧垦
        5.2.1 对草原的滥垦
        5.2.2 对草原过度放牧
        5.2.3 对草原乱樵滥采
        5.2.4 无计划的乱开矿
    5.3 资本投入不足
        5.3.1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是粗放的经营系统
        5.3.2 牧区积累无法提供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
    5.4 经济结构不合理
        5.4.1 牧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小
        5.4.2 牧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结构决定了人的生存基本上依赖于草原
    5.5 土地制度设计不当
        5.5.1 草原产权制度设计不当
        5.5.2 无形制度中不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5.5.3 公共政策偏差
6. 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设计
    6.1 关于对草原体养生息的认识
        6.1.1 应充分认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
        6.1.2 休养生息就要减少对草原产品的需求
    6.2 游牧业是一种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
        6.2.1 与时俱进发展现代游牧业
        6.2.2 赋予游牧业以现代化时代特征
    6.3 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
        6.3.1 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原则
        6.3.2 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的可能性
        6.3.3 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的障碍
        6.3.4 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的途径
    6.4 减轻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内的人口压力
        6.4.1 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
        6.4.2 向农村转移
        6.4.3 向城镇转移
    6.5 推动生态脆弱地区还草,扩大草原周边农牧交错带草原面积
        6.5.1 从历史经验看应扩大草原周边农牧交错带草原面积
        6.5.2 从市场需求出发应扩大草原周边农牧交错带草原面积
        6.5.3 调整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结构,应以还草为主
7. 实现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7.1 确定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硬件—物质基础
        7.1.1 雄厚的粮食和饲草料安全基础
        7.1.2 充足的资金保障
    7.2 确定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软件—制度保障
        7.2.1 设计适当的有形草原产权制度
        7.2.2 设计适当的无形制度
        7.2.3 设计适当的公共管理制度
8. 结论
    8.1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巨大价值
    8.2 我国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已严重退化
    8.3 人类经济活动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8.4 设计科学合理的思路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
    8.5 实现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强有力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清水河县集雨高效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D]. 王晓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增施有机肥对旱作农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 刁生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绥远省的粮食生产与家庭副业(1928-1937)[D]. 于首涛. 内蒙古大学, 2015(11)
  • [5]清水河县旱作农业实施情况调查[J]. 陈杰. 现代农业, 2014(12)
  • [6]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生态移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陈利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7]清水河县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发展潜力分析[J]. 李善学. 内蒙古水利, 2009(06)
  • [8]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研究[D]. 胡兵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9]内蒙准格尔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投资效益分析[J]. 冯浩,吴普特,李少斌,余海龙,李巧珍,唐小娟. 灌溉排水学报, 2006(01)
  • [10]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盖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清水河县雨水收集高效种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