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萃取物、石油类、动植物油及其准确度之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仝坤,宋启辉,刘光全[1](2017)在《固废及土壤含油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含油固废与含油污染土壤目前国家和行业无明确的含油检测方法现状,总结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现有方法主要存在污染物名称不统一、标准油不统一、前处理和检测方法不统一、标准油成分单一、萃取剂多样且有毒等问题。建议尽快编制含油固废和含油污染土壤的检测方法,统一污染物名称、统一前处理和检测方法,根据含油量选用适宜方法,选用绿色环保萃取剂以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制定覆盖面相对广泛、环保、便捷、较为精确的检测方法,为污染监测、治理和土壤修复提供依据。
吕琦玮[2](2018)在《土壤修复剂降低石油污泥中矿物油含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日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石油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开采量日益增加,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石油污泥的污染日渐严重。因此,研发出一种油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势在必行。石油污泥一般是由水包油和油包水以及悬浮固体组成的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脱水效果差,油泥成分和物性受处理工艺、加药剂等因素影响,差异性大,处理难度高,含油量差别较大。目前国内外处理石油污泥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在诸多的处理方法中,采用土壤修复剂处理石油污泥以降低油泥中的矿物油含量,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矿物油去除率为目标,研究了不同比例复配修复剂对石油污泥的处理效果。得出了最佳复配比例为MgO:CaO=l:2。在此比例下进行了处理条件实验,主要研究了修复剂投加比例、加水量和混合方式对油泥中矿物油去除效果的影响。综合考虑修复成本和修复效果,采用机械搅拌方式,确定最佳实验条件为清洗固液比为1g/5mL、投加30%质量比修复剂。针对不同含油率的石油污泥,衡量了土壤修复剂的去除能力,最终得到了不同性质石油污泥的处理工艺。针对矿物油含量在20000mg/kg以下的石油污泥样品,处理流程为:水洗涤处理→修复剂处理,处理完成的样品达到国家标准。针对矿物油含量在60000mg/kg左右的石油污泥样品,处理流程为:水洗涤处理→混合无污染土→修复剂处理,处理完成样品达标。最后通过热重、红外等表征验证,探讨了 土壤修复剂降低石油污泥中矿物油含量的机理。
张利飞,刘昉,任玥,刘爱民,吴忠祥,黄业茹,李国刚[3](2017)在《环保领域石油烃类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烃类是基于方法定义的目标物,在《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中称为"石油烃总量",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称为"石油类"。当前,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监测类标准还存在一些涉及石油烃类的标准体系完善和履行国际公约压力等问题。从石油烃类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出发,系统梳理了当前各类环保标准中有关石油烃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统一石油烃类概念、以"石油烃总量"代替"石油类"修订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增加生物法和石油烃标样的研制、加大科研投入和部门协调等完善土壤和水体中石油烃类标准体系的建议。
吴文剑,卢珊,吴斌,张雨阳,文少白[4](2016)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柴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一种检测水中柴油的简单、可靠而适用的测定方法,笔者通过向去离子水中添加柴油的回收率试验,研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柴油。本研究考查了柴油的最佳紫外吸收光谱条件、不同溶剂的提取效率、不同震荡时间的提取效果以及最佳的溶剂提取量等关键参数。结果表明: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测定水溶液中的柴油回收率在90%120%之间,平行间变异系数小于10%,回收率试验效果较好。
曲作明[5](2015)在《土壤中石油类的监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测定土壤中石油类含量的方法,采用直接用CCl4从土壤中萃取石油类的方法,再借用HJ637—2012《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萃取液CCl4中石油类的含量。该分析方法在土壤分析样品为10g时,确定了最佳的萃取剂体积50mL、萃取时间6h、萃取温度55℃等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经济、省时、省力,而且测定结果也较为接近真实数值,填补了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判定土壤污染严重程度时缺少监测分析方法的空白。
杨慧娟[6](2013)在《土壤中石油烃分段测定方法及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石油勘探、开采、运输与加工等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或偶然事故使相当量石油进入环境,这已成了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石油污染是石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之一。在我国北方产油区原油污染面积逐年扩大,石油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如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修复方法有处理成本低、不存在二次污染,绿色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石油污染土壤,开展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测定及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为石油污染土壤的评估和生物修复提供一些技术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本文建立了一套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检测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检测方法,检测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评价修复效果。确定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前处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有机萃取方法提取土壤中石油烃,然后通过柱层析方法分离石油烃。确定了不同馏分的替代化合物,通过替代化合物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研究结果均能满足分析中定性定量的要求,可以用来检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确定了检测土壤中石油烃的仪器分析方法中的定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法(GC/MS)全离子扫描模式(SCAN),分段积分的方式计算不同馏分石油烃的量。本方法不仅能测定C8-C34所有结构的烃类,还能确切的计算出不同馏分化合物的含量,准确反映土壤的污染程度和毒性。本文利用改进的根系分泌物循环收集装置准确收集和研究根系分泌物,通过GC-MS鉴定,检测到高羊茅根系分泌物中主要物质有苯酚、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棕榈酸、硬脂酸等5种组分。研究4种有机酸对在植物修复中具有促生能力的Klebsiella sp.D5A菌株的化感作用。这四种有机酸对D5A趋化作用结果表明:D5A菌株在有机酸浓度为10-40μM的条件下趋化性指数均大于2,趋化效果显着,D5A菌对这四种有机酸均有积极依赖的趋化行为,其中棕榈酸的趋化性效果最好;在有机酸为30μM时D5A菌的趋化性指数最大。研究以上四种酸对菌群的迁移性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硬脂酸对菌群没有明显的诱导效果,苯甲酸及棕榈酸对菌群则产生明显的迁移诱导效果,苯甲酸、棕榈酸对应的菌圈的直径分别为对照的1.58倍和1.98倍。本文还研究了实验室筛选到的植物促生菌D5A对盐分和酸碱逆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D5A在pH范围为4-10的四种培养基中的均能正常生长,说明菌株D5A具有较强的酸碱耐性。D5A的生长随盐含量的增加逐渐受到抑制,但在9%盐浓度的环境下,菌株D5A的OD值仍为1.2,且能产生一定量的IAA,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试管琼脂试验,结果显示:高羊茅根系总长度、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平均直径,经接种D5A菌处理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4.6%、29.1%、146.9%,根平均直径降低了40.7%。接种S-B菌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加了80.1%、0.5%、73.1%,根平均直径降低了40.0%。菌株D5A和S-B在不同程度上都促进了高羊茅根系的发育,对高羊茅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5A促进效果更为显着。通过盆栽试验,本文在研究高羊茅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强化的植物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盆栽试验中结果显示:高羊茅+D5A处理组修复后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降低了66.4%,而对照组为51.2%。接菌处理组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降解土壤中石油烃效率高于不接菌处理组,菌株能促进高羊茅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生长,根际促生菌D5A的促生效果更加明显。
罗国兵[7](2011)在《对城市污水厂污泥中矿物油和动植物油测定方法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用超声波萃取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动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方法,并与索氏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萃取法对污泥中矿物油和动植物油测定操作简单快速,标样回收率高,精密度好。
黄龙,陈勇,韩春元,王萍,尹辉[8](2011)在《红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烃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解析红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烃的各前处理阶段萃取物组分变化情况,探讨了用石油醚萃取土壤中石油烃空白高的原因,发现采用二氯甲烷为萃取剂,空白值低且精密度提高。
沈跃文,高翔,田甜[9](2011)在《土壤中石油类检测前处理方法的改进》文中提出以四氯化碳为萃取剂,选择振荡提取和浸泡提取两种前处理方法,采用红外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考察了两种提取方法对土壤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推荐振荡提取时间为9 h,振荡频率为150次/min;推荐浸泡提取时间为16 h。
刘欣[10](2011)在《红外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石油类和动植物油存在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对国标中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际样品时存在的采样量、萃取破乳、吸附分离步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改进方法的尝试实验,并对国内外分析土壤、污水处理厂污泥、油田含油污泥样品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做了概括归纳及初步探讨。
二、红外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萃取物、石油类、动植物油及其准确度之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萃取物、石油类、动植物油及其准确度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废及土壤含油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标准 |
1.1 污染控制标准 |
1.2 油含量检测方法 |
1.3 油含量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
1.4 建议 |
2 结束语 |
(2)土壤修复剂降低石油污泥中矿物油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石油污泥概述 |
1.1.1 石油污泥定义 |
1.1.2 石油污泥来源 |
1.1.3 石油污泥危害 |
1.2 石油污泥处理现状 |
1.2.1 物理化学法 |
1.2.2 生物法 |
1.3 土壤修复剂处理石油污泥 |
1.4 矿物油检测分析方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建立 |
2.1 试剂及仪器 |
2.2 分析方法 |
2.2.1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矿物油 |
2.2.2 表征方法 |
2.3 操作流程 |
第3章 复配土壤修复剂处理石油污泥实验 |
3.1 石油污泥性质分析 |
3.2 无机土壤修复剂分析 |
3.2.1 SEM分析 |
3.2.2 XRD分析 |
3.3 复配药剂处理石油污泥实验 |
3.4 小结 |
第4 石油污泥处理条件实验 |
4.1 石油污泥前期处理实验 |
4.1.1 热水洗涤法 |
4.1.2 表面活性剂清洗法 |
4.2 条件优化实验 |
4.2.1 修复剂投加比例 |
4.2.2 加水量 |
4.2.3 混合方式 |
4.3 小结 |
第5章 除油工艺流程优化实验 |
5.1 石油污泥处理小试实验 |
5.1.1 低含油率油泥 |
5.1.2 高含油率油泥 |
5.2 中试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
5.2.1 处理设备 |
5.2.2 处理流程 |
5.3 小结 |
第6章 土壤修复机理探讨 |
6.1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6.2 石油污泥热重分析 |
6.2.1 试样制备 |
6.2.2 热重实验 |
6.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6.4 反应机理探讨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环保领域石油烃类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烃类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2土壤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石油烃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3土壤和水体中石油烃类的环境监测类标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国内外有关石油烃类监测方法标准情况 |
3.2石油烃类环境监测类标准制修订现状和存在问题 |
4完善石油烃类标准体系的建议 |
4.1统一石油烃类概念, 共同推进石油烃类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 |
4.2以“石油烃总量”代替“石油类”修订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
4.3增加生物筛查方法和石油烃标样的研制, 完善石油烃类标准体系 |
4.4加大科研投入, 开发和建立环境石油烃类污染鉴别新技术和新方法 |
(4)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柴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仪器 |
1.1.2试剂 |
1.2 测定方法 |
1.2.1柴油标准曲线的测定 |
1.2.2提取溶剂 |
1.2.3提取时间 |
1.2.4提取溶剂的量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波长选择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提取溶剂 |
2.3 提取时间 |
2.4 提取溶剂的量 |
3 结论 |
(5)土壤中石油类的监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实验 |
1.1仪器和药品 |
1.2测定步骤 |
1.2.1土壤前期处理及标准土样制作 |
1.2.2萃取剂体积的选择 |
1.2.3萃取时间的选取 |
1.2.4萃取温度的选取 |
1.3现场实际土样测定实验 |
2实验结果分析 |
2.1现场无石油污泥土壤的背景值 |
2.2最佳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
2.3最短萃取时间的选择 |
2.4萃取温度的控制 |
3结论 |
(6)土壤中石油烃分段测定方法及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石油污染土壤 |
1.1.1 土壤石油污染途径 |
1.1.2 土壤石油污染的影响 |
1.2 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分析方法 |
1.2.1 前处理方法 |
1.2.2 测定方法 |
1.3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
1.3.1 物理修复 |
1.3.2 化学修复 |
1.3.3 生物修复 |
1.4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植物根系分泌物 |
1.4.1 根系分泌物的定义 |
1.4.2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1.4.3 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
1.4.4 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
1.4.5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1.5 石油污染土壤中根际促生菌对植物修复的影响 |
1.5.1 植物根际促生菌 |
1.5.2 植物根际促生菌-植物联合修复的生物强化作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测定土壤中的可提取总石油烃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 |
2.2.2 实验材料用品与试剂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石油烃标准化合物的确定及GC-MS图谱 |
2.3.2 石油烃化合物的分段方式 |
2.3.3 不同分段化合物的保留时间 |
2.3.4 校正曲线 |
2.3.5 精密度和检测限 |
2.3.6 回收率 |
2.3.7 石油污染土壤样品测定实例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高羊茅的根系分泌物收集和鉴定及其对植物促生菌的化感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仪器 |
3.2.2 实验材料用品和试剂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高羊茅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
3.3.2 不同有机酸对克雷伯氏菌D5A趋化性的影响 |
3.3.3 不同有机酸对克雷伯氏菌D5A菌群迁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植物促生菌的耐胁迫性研究及强化高羊茅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仪器 |
4.2.2 实验材料用品和试剂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论与分析 |
4.3.1 植物促生菌D5A对不同培养基酸碱的耐性 |
4.3.2 植物促生菌D5A对盐毒害的耐性 |
4.3.3 菌株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试验 |
4.3.4 修复实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对城市污水厂污泥中矿物油和动植物油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测定步骤 |
1.2.1 样品制备[5] |
1.2.2 超声波萃取法 |
1.2.3 索氏提取法 |
1.3 矿物油的吸附 |
1.4 样品测定与结果计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测定参数的选择 |
2.1.1 过滤方法的选择 |
2.1.2 比色皿厚度的选择 |
2.2 萃取时间 |
2.3 萃取温度 |
2.4 风干/不风干污泥样品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2.5 与标准方法的比对 |
2.5.1 模拟标样的制备[6] |
2.5.2 两种方法的加标回收实验 |
2.6 精密度实验 |
3 结论 |
(8)红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烃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概述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 |
2.2 试剂 |
2.3 实验步骤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试剂空白和全程序空白 |
3.2 萃取物有机组分 |
3.3 萃取结果比较 |
3.4 前处理时间和效果 |
4 结论 |
(9)土壤中石油类检测前处理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土壤样品制作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土壤样品测定结果 |
2.2 振荡提取试验结果 |
2.3 浸泡提取试验结果 |
2.4 结果分析 |
3 结语 |
四、红外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萃取物、石油类、动植物油及其准确度之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废及土壤含油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仝坤,宋启辉,刘光全.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7(06)
- [2]土壤修复剂降低石油污泥中矿物油含量研究[D]. 吕琦玮.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3]环保领域石油烃类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张利飞,刘昉,任玥,刘爱民,吴忠祥,黄业茹,李国刚. 化学试剂, 2017(12)
- [4]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柴油的研究[J]. 吴文剑,卢珊,吴斌,张雨阳,文少白.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7)
- [5]土壤中石油类的监测方法[J]. 曲作明.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5(04)
- [6]土壤中石油烃分段测定方法及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研究[D]. 杨慧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7]对城市污水厂污泥中矿物油和动植物油测定方法的改进[J]. 罗国兵. 中国环境监测, 2011(06)
- [8]红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烃的改进研究[J]. 黄龙,陈勇,韩春元,王萍,尹辉. 中国环境监测, 2011(06)
- [9]土壤中石油类检测前处理方法的改进[J]. 沈跃文,高翔,田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05)
- [10]红外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石油类和动植物油存在问题的探讨[J]. 刘欣.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08)
标签:石油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标准石油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