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理论、信道理论与技术、编解码器

编码理论、信道理论与技术、编解码器

一、编码理论、信道理论与技术、编译码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强[1](2017)在《无速率Spinal码的编码、译码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pinal码是一类容量可达的无速率码。通过采用hash函数,Spinal码可以顺序生成近乎无限长的伪随机序列。无速率Spinal码的编码结构简单、能适应多变或者未知的信道条件,速率性能极为优秀,即使在很短的信息位长度下,都可以很好的逼近信道容量。尽管无速率Spinal码具有极佳的速率性能,并且有着完善的容量可达的理论证明方案,但是Spinal码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无速率传输机制下,Spinal码的译码复杂度仍旧较高;Spinal码的串行编码结构限制了纠错能力的提升,导致Spinal码具有错误概率高、传输时延大的弱点;同时Spinal码在除点对点以外的通信场景中的适用性也存在争议。本文重点研究了无速率Spinal码的编译码改进与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针对无速率Spinal码的译码复杂度高的问题,基于卷积码的堆栈译码算法设计了一种低复杂度的序列译码算法。该译码算法对Spinal码的码树进行分层,并在划分之后的层内进行独立的堆栈搜索获取最终译码路径。该算法每次堆栈搜索中都只搜索当前层内的节点,有效抑制了堆栈算法中频繁发生的大尺度“跳跃”现象,降低了搜索量,同时降低了译码实现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从仿真性能看,所提算法能够在不损失Spinal码的传输速率的条件下,显着降低Spinal码的译码复杂度。同时,该算法的复杂度会随着信道条件的改善得到进一步降低。针对Spinal码纠错能力弱、传输时延过大的问题,设计了双向Spinal编码方案。通过双向编码方式,双向Spinal码中的每一个信息分段都与所有信息分段的编码符号建立了联系。针对所设计的双向编码方案,设计了一种迭代的译码算法,该算法只需要很小的迭代次数就可以使译码器快速收敛。此外,还讨论了双向Spinal码的传输方案。研究结论指出,双向Spinal码的纠错能力及迭代译码复杂度与前向编码传输符号数和后向编码传输符号数之间的比例相关。通过调节该比例,能够寻找到一个折中方案,使得双向Spinal码在具有良好性能的同时,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译码复杂度。结果表明,双向Spinal码可以提供极为优秀的差错控制性能、速率性能,且只需要维持较小的接收缓存。针对场景适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线中继信道的叠加Spinal编码方案。通过在信源节点处进行信息重排、中继信号混叠等策略,所设计的编码方案完整实现了信息理论中的叠加编码和随机装箱结构。叠加Spinal编码方案的实现高效而灵活,且编译码器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在变化或者未知的信道条件下能够维持不变。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还研究了叠加Spinal编码方案的优化方法。在所设计的优化方案中,只存在两个优化变量,因此解优化的复杂度极低。该优化方案不仅能够提供最优的编码参数,从而获取良好的传输性能,还可以作为性能估计方法,准确预测编码方案的实际性能。仿真结果指出,不论是对于高斯中继信道还是衰落中继信道,叠加Spinal编码方案都能够提供非常接近理论极限的速率性能。此外,在理论上分析了叠加Spinal编码方案的错误概率,证明了叠加Spinal编码方案的理论速率可以达到半双工译码转发中继信道的理论极限。叠加Spinal编码方案是第一种可以证明达到无线中继信道理论最大速率的无速率编码方案。

聂娟[2](2015)在《滑窗法Turbo码译码算法研究及其FPGA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信道的带宽在不断增大,数据传输的速度一直在加快,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通信的质量。信道编码是提高通信可靠性非常有效的方法,因而引发了人们研究信道编码的热潮。多种设计结构简单,性能优越的编码方案被提出,而Turbo码由于很好地应用了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编译码条件,从而获得了几乎接近Shannon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远远超过其他编码方案。Turbo码不仅在信道信噪比很低的高噪声环境下性能优越,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衰落、抗干扰能力。然而,Turbo码的译码计算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指数运算和乘法运算,从而使得译码运算复杂度非常高,这样由硬件实现起来就变得相当困难。另外Turbo码属于块状编码,即只能在接收到完整的一帧数据后才能开始进行译码,当编码器交织深度比较大时,这不仅要耗费很大的存储空间,同时也会造成极大的译码时延,系统实时性下降。本论文在译码中引入滑窗算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本文首先学习了数字通信、信道编码以及香农限等基础概念,概述了Turbo码的提出背景、研究及应用现状;然后深入研究了Turbo码的编译码原理与结构,编译码器各组成部分特点与功能;最后详细推导了Turbo码三种常见的MAP类译码算法:MAP算法、Log-MAP算法与Max-Log-MAP算法。在这些基础上,本人主要做了以下三大部分的工作。1.深入研究了Turbo译码中的滑窗算法;详细分析了滑窗算法的原理与结构,解决了Turbo码属于块状译码所造成的消耗存储资源多,译码时延大的问题;并剖析了滑窗算法相对于传统的非滑窗译码算法是如何达到节约存储资源、缩短译码时延目的的。2.通过C++编程实现了滑窗法Turbo编译码器;并改变程序中某些参数,分别从编码、译码、滑窗算法以及硬件实现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影响Turbo码性能的参数;通过仿真对比找出滑窗法Turbo码编译码器硬件实现的最佳参数。3.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在Quartus II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Verilog编程,实现了编译码器的FPGA设计;并通过ModelSim仿真软件得到了编译码模块的时序仿真图,最终在硬件平台上进行实测并与理论值比对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完成了Turbo码编译码器的硬件设计。其中第1部分和第2部分的内容集中在第三章,第3部分的内容主要在第四章。

屈宇澄[3](2015)在《高移动性无线通信中的编码调制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信道编码是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技术,在通信系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高铁日益普及的今天,对高移动环境下的高可靠性、高谱效率通信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给高速移动列车上的乘客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质量。本文根据适用于高速移动列车通信的信道模型,主要研究高移动性环境下编码调制系统的性能。在高斯信道下,Turbo码、二元/多元LDPC码的都具有十分有益的性能,采用OFDM技术可以有效抵抗多径衰落对通信系统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对于高移动环境下的通信系统,找到基于OFDM传输下在快速变化信道中性能良好的信道编码技术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一种非平稳基于几何随机模型的高移动信道的各统计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分析。接着,研究了OFDM系统中适用于快速变化信道的信道估计技术与信道均衡技术,对它们的特点、计算复杂度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对比。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高移动性环境下,基于OFDM技术的编码调制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仿真流程图,重点对Turbo码、二元LDPC码和多元LDPC码分别结合QPSK、16QAM和64QAM所组成的编码调制系统在快变信道下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际结果表明,对于360km/h及以上的列车移动速度,限于均衡能力有限,64QAM的高阶数调制已经不再适用;在各种编码方式中,相比于Turbo码与二元LDPC码,多元LDPC码在列车高速运行的信道状况下的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5G高移动通信系统强有力的一种备选编码方案。

李坤[4](2011)在《基于Turbo码的水声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海洋水声信道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时-空-频变参信道,并具有信道带宽窄、多径干扰强、信号衰落严重等特点,因此如何在海洋水声信道中实现数据的高速可靠传输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难题。要保证信号在水声信道中可靠传输,除了应用先进的调制解调、信道均衡等技术外,还必须采用具有很好纠错性能的信道编码技术来进行差错控制,以进一步降低误码率。Turbo码是一种性能优异的信道编码方案,它在编码时巧妙地将交织器与递归系统卷积码结合起来,实现了近似随机编码的思想,并在译码时采用软输入软输出的迭代译码方法,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达到了接近香农限的纠错性能,是信道编码理论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本文以提高水声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为目标,对水声信道的特性、水声通信的原理与技术、Turbo码编码与迭代译码原理和如何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Turbo编译码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对水声信道的特性和水声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做了介绍,并针对水声信道误码产生的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同时存在且以密集型突发错误为主的规律提出了将Turbo码作为信道纠错编码方案应用于水声通信技术中。其次,在参考了大量信道编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Turbo码编译码器的结构和组成、译码准则和软输出维特比算法(SOVA)做了深入研究,并且针对SOVA算法回溯过程运算量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其基本原理是在每个序列回溯之前增加一个判断过程,只对满足条件的序列进行回溯,这样在不影响纠错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节省大量不必要的回溯操作,进而减少译码延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SOVA译码算法和影响其性能的编码长度、约束长度、迭代次数、码率、交织器等重要参数在不同的取值下做了Matlab仿真。再次,在综合考虑了仿真结果、综合性能、实现复杂程度、系统延时和系统兼容性等各个因素后,提出了一套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Ⅱ器件实现Turbo码编码和译码算法的方案,并详细介绍了方案整体和其各个组成部分,并说明如何降低编译码实现的复杂度和减少时延。最后,对课题来源中的水声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做了整体介绍,并说明了为提高通信性能在水声通信节点设计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殷致云[5](2009)在《FSO广义信道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自由空间光通信(FSO)技术直接利用激光在大气或外太空中进行信息传递,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FSO作为一种视距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距离与信号质量的矛盾突出,受传输介质影响严重,所以必须采用适当的调制和编码技术,来克服信道特性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实现高效可靠的通信。本文从FSO广义信道理论出发,以研究FSO系统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为目标,研究了调制信道、编码信道、信道容量和信道均衡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FSO调制信道几种典型的调制编码技术,从符号结构、数学模型等方面比较了它们的性能。讨论了不同调制编码方式在频带利用率和功率利用率上的利弊,为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选择调制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广义信道理论,通过信道建模分析了几种典型信道的信道容量。基于理想Q元删除信道模型,推导了PPM和MPPM调制编码方式下的信道容量,给出了最佳信道容量的调制参数的选择方法。3、推导和证明了RS码、Turbo码和LDPC码编解码流程中的关键算法,设计了编码信道中典型的编码技术的实现流程。根据伽罗华域GF(3m)的数学拓展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3状态基的BCH码的编码方法和硬件设计方案,使其与非二元调制编码方式形成更好的映射机制,提高信号空间利用率。4、研究了基于高斯加性白噪声模型的PPM、MPPM和DPPM的最大似然解调方法,建立了调制/解调系统模型,设计了硬件实现方案。针对编码信道RS码、Turbo码和LDPC码提出了硬件设计方案,并在实际系统中进行了应用验证。5、为了验证典型信道编码方法在FSO系统中的性能,研制了FSO实验测量系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场外测量实验,分析了误码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6、为了进一步消除FSO信道特性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探讨了信道均衡技术在FSO系统中的应用,对类LMS算法进行了仿真和分析。通过对FSO系统调制信道、编码信道、信道容量和信道均衡的系统研究,表明基于上述关键技术设计实现的FSO系统在工程中是切实可行的,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杨鹏[6](2007)在《无线通信中Turbo迭代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无线移动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下一代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目标是实现无所不在的、大容量、高质量和高速率的移动多媒体传输。Turbo迭代技术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无线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是十分恶劣的无线信道,特别是在信道特性具有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变性的条件下,系统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数据吞吐量,以及如何降低系统的复杂度等。针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信道特性,在Turbo码迭代译码原理的基础上,本文研究探索迭代检测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Turbo TCM迭代均衡译码结构及算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低复杂度的TTCM接收系统。该系统接收机是用交织器和解交织器将软输入软输出(SISO)的均衡器和基于符号的TTCM译码器级联起来进行迭代均衡译码,这样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频带利用率,而且可以消除码间干扰(ISI)。采用一种次优的低复杂度的均衡算法—基于MMSE的线性均衡算法代替基于最大后验概率(MAP)的均衡算法,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通过仿真表明,这种新型低复杂度的TTCM迭代均衡译码系统的性能可以接近于高斯信道下TTCM系统的性能。2.MIMO信道下空时迭代均衡译码结构及算法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MIMO空时迭代均衡译码系统,系统在软输入软输出(SISO)的均衡器和译码器之间,以及译码器和MIMO信道估计器之间加入交织器和解交织器,这样进行迭代信道估计和均衡译码。采用一种次优的均衡算法—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均衡器(MMSE)以及基于最大后验概率(MAP)译码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在误码率性能上满足要求,而且在复杂度上优于以前的MIMO系统。3.MIMO信道下空时BICM迭代均衡译码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时比特交织编码调制(Space-Time BICM)的均衡迭代译码方法,该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发送端采用的空时BICM技术。BICM与其他编码调制技术相比,码字离散度更大,在MIMO衰落信道中,能消除传输符号比特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加了编码分集增益。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在误码率性能上满足要求,而且复杂度较低。4.MIMO信道下自适应预编码方法提出一种具有低复杂度的自适应预编码方案,系统可以随信道信息自适应地改变预编码矩阵,该方案分别在发端和收端放置了预编码器和基于迫零算法(ZF)的接收机。接收机在进行均衡译码的同时,将信道信息反馈给发端,这样发端就可以通过改变发送子载波的数目以及预编码矩阵,实现了自适应预编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在传输信道信息未知的情况下,不但满足误码率性能要求,而且复杂度呈数量级下降。

曾德才[7](2007)在《基于DVD应用的RS编译码器的研究和FPGA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纠错码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一定冗余信息来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的有效方法。RS码是一种典型的纠错码,在线性分组码中,它具有最强的纠错能力,既能纠正随机错误,也能纠正突发错误,在深空通信、移动通信、磁盘阵列、光存储及数字视频广播(DVB)等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DVD是一种高容量的存储媒质。DVD技术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字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DVD系统中采用里德.所罗门乘积码(RS-PC:Reed-Solomon ProductCode)进行纠错,RS码译码器在伺服芯片中具有重要作用。 FPGA在开发阶段具有安全、方便、可随时修改设计等不可替代的优点,在电子系统中采用FPGA可以极大的提升硬件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可靠性,同时提高硬件开发的速度和降低系统的成本。FPGA的固有优点使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FPGA设计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所掌握。 本文首先介绍了编码理论和常用的RS编译码算法,提出RS编码器实现方案,详细分析了译码器的ME算法和改进BM算法的实现,针对ME算法提出了一种流水线结构的纠删纠错RS译码器实现方案,在译码器复杂度和延时上作了折衷,降低了译码器的复杂度并提高了最高工作频率,利用有限域乘法器的特性对编译码电路进行优化。这些技术的采用大大的提高了RS编译码器的效率,节省了RS编译码器占用的资源。在Xilinx公司的Virtex-Ⅱ系列FPGA上设计并成功实现了RS(208,192)编译码器。

张烁[8](2006)在《应用PID的信道估计方法以及编译码器的DSP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随着3G通信系统的推广以及B3G中关键技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如何应用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怎样实践优异的计算方法的问题渐渐凸现出来。其中有关物理层信道理论应用的尤为突出。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要使性能优良的信道编码充分发挥其性能,必须在接收端为译码器提供正确及时的信道信息,信道信息的及时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译码结果的好坏。尤其对于迭代译码的信道编码,这一点更为重要,它是影响迭代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准确实时地对信道信息进行估计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的主要工作包括: 1.文章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利用信道译码的结果对信道信息进行估计,利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对信道信息的变化进行跟踪预测,提出了信道估计与信道译码相联合的盲估计方法。介绍了线性回归模型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分析了它在Rayleigh信道中与Turbo码相结合的性能。并给出了在Rayleigh信道中运用Turbo码时所提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性能比较。 2.另外,文章还开创性的提出一种新颖的信道估计算法应用在OFDM系统中。这种方法将信道估计与信道译码结合,采用PID控制器在小波去造的协助下完成估计。并在仿真中给出这种方法与线性方法的性能比较。 3.文章提出了Turbo码与低密度校验(LDPC)码的编译码器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中实现的高效解决方案。将块操作和简化的译码算法引入LDPC码的编译码器,减少其编译码运算时间。在时钟频率600MHz的德州仪器TMS320C64xxDSP芯片上试验,积累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Turbo码与LDPC码在运算量、数据吞吐量、误码率及运行时间等方面的性能比较,以及帧长度和信噪比对它们编译码的影响程度。

李小玮[9](2006)在《MIMO系统空时编码的Turbo迭代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通信MIMO技术是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多天线系统的先进通信技术,为解决无线接入所需的高容量和高速率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空时编码是一种基于MIMO架构的信道编码方法,它通过融合空间分集(天线)和时间分集(时隙)于一体的思想,获得联合最佳的信道分集增益,能取得比单发单收天线系统大得多的信道容量,因此被认为是承载下一代无线通信高速率业务的关键技术。 MIMO系统是一种自干扰系统,所有天线在相同频率工作,不可避免的相互发生干扰,因此,空时编码主要研究的问题在于其检测技术;同时,MIMO系统同时具有天线分集和信道复用两大功能,如何取得很好的折衷性能也是空时编码必须处理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分层空时码(BLAST)通过结合纠错编码方法和空时分层技术,使得天线分集和传输速率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兼顾,而应用Turbo原理的迭代检测方法则能大大提高其检测性能,在未来的MIMO系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在结合Turbo码的Turbo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分层空时码及其检测和译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在Turbo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交织器的设计方法。交织器在Turbo码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交织器在优化Turbo码距离谱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三维矩阵的交织器设计方法,通过距离分隔和随机化步骤,使得交织器具有更好的输入输出分隔谱性能和随机特性,满足交织器设计准则中所提出的要求,新方法相比于其它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误码率性能。 2.提出了一种BLAST系统的迭代检测方法。在研究了BLAST系统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并行处理的迭代干扰消除检测算法,新方法通过软信息的估计、软干扰消除等步骤较好的降低了传统检测中的错误传播现象的影响,通过极少量次数的迭代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性能,在实际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3.提出了一种应用于H-BLAST系统的联合检测方法。本文针对H-BLAST系统的特点采用了一种新的联合检测算法,将检测器和译码器进行联合考虑,通过软信息的传递,有效地抑制了检测过程中的错误传播影响,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性能。 4.设计出一种采用Turbo原理进行迭代检测-译码的BLAST系统。编码BLAST系统的不足在于系统很难达到最优的联合MAP检测-译码结果,而Turbo

赵磊[10](2005)在《TURBO码在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从Turbo 码应用于无线多媒体通信环境中遇到的困难出发,对Turbo 码的关键技术:编码器结构设计、交织器的选择、译码器的设计以及Turbo 码同信源编码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迭代译码停止准则和传输的参考方案。通过进行大量仿真实验的方法,得出了分量编码器的类型、约束长度的大小、帧长的长短、交织器的类型和交织深度等参数的参考值,并验证其对Turbo 码性能的影响。大量的仿真实验结果也表明本文提出的新迭代停止准则和译码结构方案能够在保证一定性能的前提下,减少了迭代次数、降低了译码复杂度、缩短了时延,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为Turbo 码在时延要求相对较高的多媒体通信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选择。

二、编码理论、信道理论与技术、编译码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码理论、信道理论与技术、编译码器(论文提纲范文)

(1)无速率Spinal码的编码、译码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信道编码发展历程
        1.1.1 经典线性分组码
        1.1.2 卷积码
        1.1.3 现代编码理论的发展
        1.1.4 容量可达编码的发展
        1.1.5 无速率码的提出与发展
    1.2 无速率Spinal码及其研究现状
    1.3 Spinal码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速率Spinal码原理
    2.1 无速率Spinal码的编码
        2.1.1 无速率Spinal码的hash函数
        2.1.2 无速率Spinal码的编码结构
    2.2 无速率Spinal码的译码处理
        2.2.1 Spinal码的树结构
        2.2.2 Spinal码的ML译码
        2.2.3 Spinal码的截断译码
        2.2.4 Spinal码的Bubble译码
        2.2.5 截断译码与Bubble译码的选择
        2.2.6 译码校验与反馈
    2.3 无速率Spinal码的打孔传输
    2.4 Spinal码的仿真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速率Spinal码的前向堆栈译码算法
    3.1 引言
    3.2 Spinal码的堆栈译码算法
        3.2.1 Spinal码的树结构回顾与译码路径定义
        3.2.2 Spinal码的堆栈译码
        3.2.3 堆栈译码存在的问题
    3.3 Spinal码的前向堆栈译码算法
        3.3.1 FSD算法思想
        3.3.2 FSD算法
        3.3.3 FSD算法的优点
    3.4 性能仿真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向Spinal码
    4.1 引言
    4.2 BEC下的无速率Spinal码
        4.2.1 BEC下的Spinal码编译码方案
        4.2.2 Spinal码的纠错能力
    4.3 针对删除信道的无速率双向Spinal码的编译码设计
        4.3.1 双向Spinal码的编码器设计
        4.3.2 双向Spinal码的译码器设计
    4.4 双向Spinal码的传输结构
    4.5 性能仿真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于无线中继信道的无速率叠加Spinal编码
    5.1 引言
    5.2 半双工中继信道
        5.2.1 系统模型
        5.2.2 信息理论结果
    5.3 叠加Spinal编码方案
        5.3.1 编码设计
        5.3.2 叠加Spinal编码方案的译码设计
        5.3.3 适用于实际应用的无速率传输设计
    5.4 叠加Spinal码的优化设计
        5.4.1 理想高斯假设条件下的优化设计
        5.4.2 高斯中继信道下的有限长编码优化
        5.4.3 一个近似优化方案
        5.4.4 面向打孔传输的优化方案
        5.4.5 面向衰落信道的优化方案
        5.4.6 关于优化问题的讨论
    5.5 数值结果与分析
        5.5.1 高斯中继信道下的性能
        5.5.2 衰落中继信道下的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叠加Spinal编码方案的性能分析
    6.1 Spinal码在AWGN信道下的性能分析
    6.2 叠加Spinal编码方案在高斯中继信道下的性能
        6.2.1 叠加Spinal编码的传输速率
        6.2.2 有噪中继信道下的叠加Spinal编码方案的速率
    6.3 定理 6.4 的证明
        6.3.1 目的节点处的错误概率
        6.3.2 中继节点处的错误概率
        6.3.3 整体的速率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滑窗法Turbo码译码算法研究及其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通信和信道编码
        1.1.1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1.2 信道编码技术
    1.2 信道编码定理和Shannon极限
        1.2.1 信道编码定理
        1.2.2 Shannon限
    1.3 Turbo码的产生背景及提出
    1.4 Turbo码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Turbo码的编译码原理
    2.1 Turbo码的编码
        2.1.1 Turbo码编码原理
        2.1.2 Turbo编码器的组成
    2.2 Turbo码的译码
        2.2.1 Turbo码的译码原理
        2.2.2 Turbo码译码的相关算法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滑窗算法的研究与Turbo码性能分析
    3.1 滑窗算法原理
        3.1.1 传统的Log-MAP译码算法
        3.1.2 滑窗Log-MAP译码算法
        3.1.3 滑窗译码算法存储资源与时延分析
    3.2 Turbo码性能仿真与分析
        3.2.1 编码参数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3.2.2 译码参数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3.2.3 滑窗算法参数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3.2.4 硬件实现参数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Turbo码编码器和译码器的硬件实现
    4.1 设计流程与集成开发环境
        4.1.1 FPGA设计流程
        4.1.2 集成开发环境
    4.2 设计工具与硬件描述语言
        4.2.1 设计工具
        4.2.2 硬件描述语言
    4.3 Turbo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4.3.1 编码器整体设计
        4.3.2 FPGA实现中的交织原理
        4.3.3 编码器的顶层输入输出信号描述
        4.3.4 编码器功能仿真图
        4.3.5 编码器资源消耗情况
    4.4 Turbo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4.4.1 译码器设计原理
        4.4.2 译码器设计整体结构图
        4.4.3 译码器的顶层输入输出信号描述
        4.4.4 交织与解交织的实现
        4.4.5 控制部分的实现
        4.4.6 各模块具体算法与实现
        4.4.7 性能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移动性无线通信中的编码调制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FDM技术的主要特点
    1.3 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HST信道模型
    2.1 无线信道概述
    2.2 无线信道的特征
        2.2.1 衰减作用
        2.2.2 多径效应
        2.2.3 时变性
    2.3 常用信道模型
        2.3.1 FWGN模型
        2.3.2 Jakes模型
        2.3.3 基于射线的信道模型
    2.4 HST信道特点
        2.4.1 HST沿线场景分类
        2.4.2 HST信道的特殊性
    2.5 HST信道模型
        2.5.1 宽带MIMO HST信道理论模型
        2.5.2 宽带MIMO HST信道仿真模型
        2.5.3 宽带MIMO HST信道仿真结果
第三章 高速移动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
    3.1 高速移动环境下的OFDM模型
    3.2 信道估计
        3.2.1 信道估计方法的分类
        3.2.2 基于导频序列的信道估计
        3.2.3 完全已知时域信道信息的情况
    3.3 信道均衡
        3.3.1 频域单抽头均衡
        3.3.2 LS均衡
        3.3.3 全抽头LMMSE均衡
        3.3.4 部分LMMSE均衡
        3.3.5 等效噪声
第四章 基于HST信道的编码调制系统性能
    4.1 基于HST信道的编码调制系统模型
    4.2 软解调
    4.3 编码调制方案
        4.3.1 Turbo编码调制
        4.3.2 二元LDPC编码调制
        4.3.3 多元LDPC编码调制
    4.4 仿真结果
        4.4.1 弱均衡下的编码系统性能
        4.4.2 部分LMMSE均衡下的编码系统性能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Turbo码的水声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 整体内容与结构安排
2 信道编码理论
    2.1 信道编码定理
        2.1.1 信道编码定理
        2.1.2 香农限
    2.2 纠错码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 纠错码的发展
        2.2.2 Turbo 码的提出与发展
    2.3 水声信道的特性分析
        2.3.1 水声信道的特性
        2.3.2 水声信道误码产生的统计特性
        2.3.3 水声通信系统
    2.4 卷积码
3 Turbo 码的编译码原理
    3.1 Turbo 码编码器结构
        3.1.1 并行级联编码结构
        3.1.2 串行级联编码结构
        3.1.3 混合级联编码结构
    3.2 Turbo 码编码的几个关键问题
        3.2.1 分量编码器的选择
        3.2.2 交织器的选择
        3.2.3 删余矩阵
    3.3 Turbo 码的译码
        3.3.1 硬判决译码与软判决译码
        3.3.2 Turbo 码的译码原理
        3.3.3 PCCC 译码器结构
        3.3.4 译码准则与译码算法的分类
        3.3.5 软输出维特比译码算法
    3.4 Turbo 码性能的物理解释
    3.5 SOVA 算法中的回溯判决过程及其优化
        3.5.1 回溯判决过程
        3.5.2 回溯判决过程的优化
4 Turbo 码纠错性能的 Matlab 仿真
    4.1 Matlab 简介
    4.2 Turbo 码性能特点
    4.3 Log-MAP 与SOVA 译码算法对比
    4.4 不同参数对SOVA 译码算法性能的影响
        4.4.1 编码长度的影响
        4.4.2 分量编码器约束长度的影响
        4.4.3 迭代次数的影响
        4.4.4 码率的影响
        4.4.5 交织器的影响
    4.5 回溯判决过程优化结果仿真
5 Turbo 码的 FPGA 实现
    5.1 FPGA 的简介
        5.1.1 FPGA 的特点
        5.1.2 Cyclone II 系列
    5.2 Turbo 码编译码方案
    5.3 Turbo 码编码器的实现
        5.3.1 编码器整体结构
        5.3.2 分量编码器模块
        5.3.3 交织器模块
        5.3.4 删余模块
        5.3.5 复接器模块
        5.3.6 编码器实现中的注意事项
        5.3.6.1 同步处理
        5.3.6.2 分量编码器的归零
    5.4 Turbo 码译码器的实现
        5.4.1 译码器硬件整体结构
        5.4.2 解复用模块
        5.4.3 SISO 模块
        5.4.3.1 分支度量计算模块
        5.4.3.2 ACS 模块
        5.4.3.3 软信息计算模块
        5.4.4 译码硬判决模块
        5.4.5 解交织模块
    5.5 SOVA 译码算法的一些考虑
        5.5.1 路径存储的截断
        5.5.2 译码的位同步
        5.5.3 SOVA 算法的回溯修正
6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平台
    6.1 实验平台简介
    6.2 水声通信节点设计
    6.3 水声通信算法半物理仿真平台简介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录用)论文

(5)FSO广义信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FSO的发展历史和应用
        1.1.2 FSO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1.3 FSO的网络拓扑
        1.1.4 FSO与其它接入技术的比较
        1.1.5 FSO的发展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已有的研究基础
    1.3 FSO通信系统组成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FSO调制信道技术及性能分析
    2.1 调制信道的调制编码理论
        2.1.1 开关键控调制OOK
        2.1.2 单脉冲位置调制PPM
        2.1.3 多脉冲位置调制MPPM
        2.1.4 差分脉冲位置调制DPPM
    2.2 性能分析
        2.2.1 传信能力分析
        2.2.2 误码特性分析
        2.2.3 功率利用率分析
    2.3 几种调制方式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FSO广义信道容量分析
    3.1 信道容量的定义
        3.1.1 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1.2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3.2 几种信道条件下的信道容量分析
        3.2.1 二元对称信道(BSC)
        3.2.2 二元删除信道(BEC)
        3.2.3 Q元删除信道(QEC)
        3.2.4 连续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C)
    3.3 调制信道信道容量分析
    3.4 编码信道信道容量分析
        3.4.1 香农限的作用
        3.4.2 信道编码方法的选择
        3.4.3 基于香农理论的信道编码发展
    3.5 本章小结
4. FSO编码信道技术及性能分析
    4.1 基于RS码的信道编码技术
        4.1.1 伽罗华域(GF)研究
        4.1.2 RS码的参数
        4.1.3 RS码的编码方法
        4.1.4 RS码的译码方法
        4.1.5 运算复杂度分析
    4.2 基于TURBO码的信道编码技术
        4.2.1 Turbo码的编码原理
        4.2.2 Turbo码的译码原理
        4.2.3 运算复杂度分析
    4.3 基于LDPC码的信道编码技术
        4.3.1 LDPC码的基本原理
        4.3.2 LDPC码的编码原理
        4.3.3 LDPC码的译码原理
        4.3.4 运算复杂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硬件实现和实验测量
    5.1 调制信道实验系统
        5.1.1 DSP与FPGA组合硬件设计方案
        5.1.2 FPGA硬件设计方案
    5.2 编码信道实验系统实现
        5.2.1 GF(2~m)域RS码的硬件设计
        5.2.2 GF(3~m)域BCH码的硬件设计
        5.2.3 Turbo码的硬件设计
        5.2.4 LDPC码的硬件设计
    5.3 实验测量与分析
        5.3.1 FSO系统大气信道特性
        5.3.2 FSO实验测量系统设计
        5.3.3 信道编码的仿真结果
        5.3.4 信道编码的测量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FSO广义信道的均衡技术
    6.1 概述
        6.1.1 均衡技术的发展
        6.1.2 均衡技术的性能指标
    6.2 自适应均衡技术
        6.2.1 基本原理
        6.2.2 数学模型
        6.2.3 LMS类自适应算法
        6.2.4 RLS自适应算法
    6.3 均衡技术在FSO系统中的应用
    6.4 算法仿真
        6.4.1 定步长LMS算法仿真
        6.4.2 变步长LMS算法仿真
    6.5 本章小结
7.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收录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利申请情况

(6)无线通信中Turbo迭代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纠错编码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1.3 Turbo码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论文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章 Turbo基本原理及Turbo均衡技术
    2.1 Turbo码基本原理
        2.1.1 Turbo码的编码原理
        2.1.2 Turbo码的译码原理
        2.1.3 性能分析
    2.2 Turbo均衡技术
        2.2.1 系统传输模型
        2.2.2 Turbo均衡原理
        2.2.3 Turbo均衡算法
        2.2.4 Turbo均衡的性能分析与仿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urbo TCM迭代均衡译码系统的研究
    3.1 移动无线信道
        3.1.1 移动无线信道特点
        3.1.2 衰落信道动态特性
        3.1.3 移动无线信道模型
    3.2 Turbo TCM技术
        3.2.1 引言
        3.2.2 带限信道的编码调制(TCM技术)
        3.2.3 Turbo TCM的编码调制
        3.2.4 Turbo TCM的解调译码
        3.2.5 Turbo TCM的性能仿真
    3.3 Turbo TCM迭代均衡译码系统
        3.3.1 引言
        3.3.2 传输模型
        3.3.3 算法描述
        3.3.4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MO信道下空时迭代均衡译码系统研究
    4.1 MIMO信道理论
        4.1.1 引言
        4.1.2 分集技术
        4.1.3 MIMO系统模型
    4.2 空时编码系统
        4.2.1 引言
        4.2.2 空时编码系统模型
        4.2.3 空时码性能分析
        4.2.4 空时码设计准则
    4.3 MIMO信道下空时迭代均衡译码系统
        4.3.1 引言
        4.3.2 MIMO系统模型
        4.3.3 空时Turbo均衡译码
        4.3.4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MO信道下空时BICM迭代均衡系统的研究
    5.1 BICM技术
        5.1.1 引言
        5.1.2 BICM编码器及交织器
        5.1.3 BICM的调制解调器及译码器
    5.2 基于迭代译码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ID)
        5.2.1 BICM-ID技术
        5.2.2 仿真结果
    5.3 MIMO信道下基于空时BICM迭代均衡译码系统
        5.3.1 引言
        5.3.2 系统模型
        5.3.3 空时BICM均衡译码
        5.3.4 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
    6.1 预编码技术
        6.1.1 引言
        6.1.2 线性预均衡算法
        6.1.3 THP算法
    6.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下低复杂度的自适应预编码方法
        6.2.1 引言
        6.2.2 系统模型
        6.2.3 自适应预编码
        6.2.4 仿真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进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7)基于DVD应用的RS编译码器的研究和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光盘的发展
    1.2 DVD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DVD的主要特点
    l.4 RS码的发展和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数学基础和编码理论
    2.1 差错控制编码介绍
        2.1.1 数字通信系统
        2.1.2 信道编码定理
        2.1.3 差错控制系统及分类
        2.1.4 差错控制编码的纠检错性能
    2.2 有限域
    2.3 编码理论
        2.3.1 线性分组码
        2.3.2 循环码
        2.3.3 BCH码
        2.3.4 RS码
    2.4 RS码在 DVD差错控制中的应用
        2 4 1 DVD的工作原理
        2.4.2 DVD中RS-PC的编码原理
第三章 RS码的编译码算法
    3.1 RS编码算法
    3.2 RS译码算法
        3.2.1 伴随式的计算
        3.2.2 错误位置多项式和错误值多项式的求解
        3.2.3 计算错误位置
        3.2.4 计算错误值
    3.3 RS码译码性能分析
    3.4 纠删纠错 RS码译码的算法
第四章 RS码编译码器的设计实现
    4.1 基本运算电路
        4.1.1 加法运算
        4.1.2 乘法运算
        4.1.3 求逆运算
    4.2 RS编码实现
    4.3 RS译码实现
        4.3.1 伴随式计算
        4.3.2 错误位置多项式和错误值多项式的求解
        4.3.3 计算错误位置
        4.3.4 计算错误值
        4.3.5 FIFO控制器
    4.4 纠删纠错 RS码译码实现
        4.4.1 删除位置多项式计算
        4.4.2 修正伴随式计算
第五章 RS码编译码器的FPGA实现和验证
    5.1 RS编译码器的实现方式
    5.2 FPGA设计流程简介
    5.3 验证方案和结果
        5.3.1 验证方案
        5.3.2 RTL仿真
        5.3.3 逻辑综合
        5.3.4 设计实现
    5.4 经验总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应用PID的信道估计方法以及编译码器的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章 无线通信中的信道估计
    1.1 信道估计背景及概述
    1.2 无线通信信道
        1.2.1 信道传播机制
        1.2.2 多径信道的信号衰落
    1.3 信道估计算法
        1.3.1 宽带系统中的信道模型
        1.3.2 经典信道估计算法
        1.3.3 新型信道估计算法
第二章 PID的结构和理论分析
    2.1 PID控制器模型
    2.2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2.3 常用的PID参数整定方法
        2.3.1 凑式法[38]
        2.3.2 临界比例度(Z-N)法[39]
        2.3.3 衰减曲线法[40]
    2.4 小结
第三章 应用PID控制的信道估计
    3.1 信道估计的系统模型
    3.2 系统组成模块
        3.2.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3.2.2 信道估计中的PID控制器
    3.3 Rayleigh信道中的仿真与分析
        3.3.1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3.3.2 结论
    3.4 OFDM中的信道估计与PID控制器
        3.4.1 OFDM中的信道估计
        3.4.2 OFDM中PID控制器的应用
        3.4.3 仿真与结果分析
        3.4.4 结论
第四章 Turbo码与LDPC码在DSP中的编译码实现
    4.1 Turbo码的实现
        4.1.1 编码器实现
        4.1.2 译码器实现
    4.2 LDPC码的实现
        4.2.1 编码器实现
        4.2.2 译码器实现
    4.3 性能比较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MIMO系统空时编码的Turbo迭代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信道编码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3 Turbo码研究现状
    1.4 空时码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Turbo码技术和交织器设计
    2.1 引言
    2.2 Turbo码编码器结构和译码算法
        2.2.1 Turbo码的构造
        2.2.2 Turbo码的译码器结构
        2.2.3 Turbo码的 BCJR译码算法
        2.2.4 Turbo码的 SOVA译码算法
    2.3 基于三维矩阵的交织器设计研究
        2.3.1 几种常用的交织方法
        2.3.2 交织器的理论分析
        2.3.3 新交织算法的基本思想
        2.3.4 新交织算法的步骤
    2.4 实验仿真结果与分析
        2.4.1 交织器分隔谱的比较
        2.4.2 误码率性能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MO信道理论和空时编码技术
    3.1 引言
    3.2 移动无线信道特点和分集技术
        3.2.1 移动无线信道特点
        3.2.2 衰落信道的统计模型
        3.2.3 分集技术
    3.3 MIMO系统模型
        3.3.1 MIMO系统的信道模型
        3.3.2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3.3.3 随机慢衰落 MIMO信道的系统容量仿真
    3.4 空时编码系统
        3.4.1 空时编码系统模型
        3.4.2 空时码性能分析
        3.4.3 空时码设计准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时码系统的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空时分组码
        4.2.1 Alamouti空时编码方法
        4.2.2 空时分组码
        4.2.3 空时分组码的性能仿真
    4.3 分层空时码
        4.3.1 分层空时码收发模型
        4.3.2 分层空时码的数学模型
    4.4 BLAST系统的检测算法
        4.4.1 最大似然检测
        4.4.2 迫零检测
        4.4.3 最小均方误差检测
        4.4.4 串行判决反馈检测
        4.4.5 实验仿真
    4.5 BLAST系统的迭代干扰消除检测
        4.5.1 算法概述
        4.5.2 软干扰消除器
        4.5.3 软信息估计
        4.5.4 初始条件估计
        4.5.5 实验结果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编码 BLAST系统的检测算法
    5.1 引言
    5.2 基于卷积码的几种分层空时码结构
        5.2.1 V-BLAST系统
        5.2.2 H-BLAST系统
        5.2.3 D-BLAST系统
        5.2.4 R-BLAST系统
        5.2.5 实验结果仿真
    5.3 H-BLAST系统的一种联合检测译码算法
        5.3.1 系统概述
        5.3.2 BLAST检测
        5.3.3 SISO译码器
        5.3.4 实验仿真结果
    5.4 BLAST系统的 Turbo检测-译码算法
        5.4.1 发送端框图
        5.4.2 最优 MAP检测原理
        5.4.3 Turbo检测-译码方法
        5.4.4 实验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论文
致谢

(10)TURBO码在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发展现状
    1.2 TURBO 码在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现状
    1.3 TURBO 码应用于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研究方向
    1.4 无线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1.4.1 信道的概念
        1.4.2 信道的分类
        1.4.3 信道的容量
        1.4.4 信道编码
        1.4.4.1 信道编码定理
        1.4.4.2 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
        1.4.4.3 信道编码技术的分类
        1.4.5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
    1.5 本文主要应用的信道模型及信道容量
        1.5.1 AWGN 信道
        1.5.2 AWGN 信道的容量
    1.6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TURBO 码基础
    2.1 TURBO 码的编码结构
        2.1.1 TURBO 码的PCCC 编码结构
        2.1.2 TURBO 码的SCCC 编码结构
        2.1.3 TURBO 码的HCCC 编码结构
        2.1.4 TURBO 码的编码实例
    2.2 TURBO 码的译码结构
        2.2.1 TURBO 码的PCCC 译码结构
        2.2.2 TURBO 码的SCCC 译码结构
        2.2.3 TURBO 码的HCCC 译码结构
    2.3 TURBO 码的性能
第3章 适于多媒体通信的TURBO 码编译码器的设计
    3.1 分量编码器的设计
        3.1.1 分量编码器类型的选取
        3.1.2 分量编码器约束长度的选取
        3.1.3 TURBO 码帧长的选取
        3.1.4 各参数仿真结果的分析
        3.1.5 TURBO 码编码器的MATLAB 实现
    3.2 交织器的设计
        3.2.1 交织器的基本原理
        3.2.2 交织器的分类
        3.2.3 常见交织器的性能比较
        3.2.4 交织器在TURBO 码中的应用
        3.2.5 TURBO 码交织器优化设计的原则
        3.2.6 TURBO 码交织器的实现
    3.3 译码算法的设计
        3.3.1 TURBO 码译码算法的起源和发展
        3.3.2 TURBO 码串行算法的基本原理
        3.3.3 两类串行算法的比较
        3.3.4 TURBO 的并行译码算法
        3.3.4.1 基于图论的并行译码算法
        3.3.4.2 基于神经网络的并行译码算法
        3.3.5 TURBO 的串并行译码算法的仿真结果比较
    3.4 一种加速TURBO码实现的改进判决方法
        3.4.1 改进的判决方法的原理
        3.4.2 改进的判决方法的性能分析
    3.5 TURBO 码译码器的MATLAB 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均匀纠错TURBO 码在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
    4.1 TURBO 码与信源编码的联合
        4.1.1 TURBO 与信源编码联合的必要性
        4.1.2 联合编码的类别
        4.1.3 非均匀纠错TURBO码
    4.2 非均匀纠错TURBO码和小波变换技术的结合
    4.3 非均匀纠错TURBO码和MPEG-4技术的结合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与作者介绍

四、编码理论、信道理论与技术、编译码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速率Spinal码的编码、译码与应用研究[D]. 杨伟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2]滑窗法Turbo码译码算法研究及其FPGA实现[D]. 聂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3]高移动性无线通信中的编码调制系统性能研究[D]. 屈宇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4]基于Turbo码的水声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D]. 李坤.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5]FSO广义信道特性研究[D]. 殷致云.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2)
  • [6]无线通信中Turbo迭代技术的研究[D]. 杨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1)
  • [7]基于DVD应用的RS编译码器的研究和FPGA实现[D]. 曾德才.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8]应用PID的信道估计方法以及编译码器的DSP实现[D]. 张烁. 山东大学, 2006(12)
  • [9]MIMO系统空时编码的Turbo迭代检测方法研究[D]. 李小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06(10)
  • [10]TURBO码在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D]. 赵磊. 吉林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编码理论、信道理论与技术、编解码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