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胰岛β细胞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武,刘彩玲[1](2021)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2月收治的1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92例和参照组91例。其中,参照组91例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研究组92例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评估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及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血糖指标及血脂指标水平均显着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β细胞功能(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βcell function,HOMA-β)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MDA、SOD活性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MDA、SOD活性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显着降低血糖及血脂水平,调节MDA和SOD活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路婷婷[2](2021)在《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也为今后临床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60例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住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一科的符合新诊断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人。两组患者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消丸口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证候总积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所需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低血糖发生次数,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记录不良事件,评估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疗效与安全性,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处理。结果:(1)FPG、2h PG:两组治疗前后FPG、2h PG水平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FPG差异显着(P<0.01),2h P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INS、FC-P、HOMA-IR:治疗后两组FINS、FC-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HOMA-IR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FINS、FC-P、HOMA-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一般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过敏反应。结论:(1)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在降低FPG、2h PG水平上优于单纯胰岛素泵组,且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更为显着。(2)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和单纯胰岛素泵组均可以提高患者FINS和空腹C肽水平,降低HOMA-IR,两组在提高空腹胰岛素和空腹C肽水平,降低HOMA-IR方面疗效相当。(3)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可使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缩短,较快解除高糖毒性,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次数,优于单纯胰岛素泵组。(4)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单纯胰岛素泵组。(5)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作用,证实了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患者具有安全性。通过试验初步得出,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更快地使新诊断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糖毒性得到解除,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水平,降低HOMA-IR,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张杨[5](2020)在《2型糖尿病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向。方法选取2017年11月到2018年6月新诊断的T2DM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已诊断T2DM患者共300例,随机分为A、B、C组分别进行两个阶段的治疗研究:1第一阶段:入院1-14天,A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2次或3次;B组: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4次;C组:胰岛素泵。监测相关指标。2第二阶段:治疗14天后,各组均分为两组。A组:将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为A1组,每日2次为A2组;B组:B1为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4次,B2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2次或3次;C组:C1为胰岛素泵组,C2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或2次。随访3个月,观察记录临床及各项指标。结果1第一阶段治疗,三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BG)、低血糖发生率、BMI、C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肠促胰素(GIP)无明显差异(P>0.05),C组FPG、2h PBG达标时间最短(P<0.05),A、B组FPG、2h PBG达标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C组胰岛素日用量最少,B组胰岛素日用量大于A组(P<0.05),A组的医疗费用最低,患者满意度最高(P<0.05)。2第二阶段治疗,A1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下降幅度、Hb A1c达标率、胰岛素日用量均高于A2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BMI、C肽、GLP-1、GIP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B1组除胰岛素日用量大于B2组外(P<0.05),其余指标对比统计学均无显着差异(P>0.05)。C1组Hb A1c下降幅度、达标率、C肽、GLP-1、GIP大于C2组(P<0.05),C1组胰岛素日用量小于C2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BMI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第一+第二阶段,Hb A1c下降幅度、达标率、C肽、GLP-1、GIP C1组大于C2,C2大于A组(P<0.05),A组胰岛素日用量组大于C2组(P<0.05),C2组大于C1组(P<0.05)。A2组医疗费用最低、满意度最高,C1组医疗费用最高,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较其它强化治疗方案,不论是持续治疗、还是短期治疗后转化为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均好,但医疗费用最高;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次或2次较基础+餐时每日4次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但治疗费用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表25个;参90篇。
黄信平[6](2020)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存在显着高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接受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患者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血糖明显偏高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36例(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满足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进行2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专业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指导,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指尖随机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C肽释放试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 hPG)、空腹C肽(FCP)、糖负荷后1小时C肽(1 hC-P)、糖负荷后2小时C肽(2 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MI)、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L)、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结果:1.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空腹C肽、糖负荷后1小时C肽较治疗前升高(P<0.05),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下降(P<0.05)。糖负荷后2小时C肽较治疗前下降(P>0.05),无统计学意义。2.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治疗180天后,患者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下降(P<0.05);空腹C肽、糖负荷后2小时C肽较治疗前升高(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分布宽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同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
李立琴[7](2020)在《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及脂肪因子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短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目的:本研究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观察短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治疗与单纯应用CSII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二科住院的新诊断肥胖或超重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进入试验,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指导。2.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均强化治疗2周,所有患者入院后应用CSII降糖治疗并佩戴雅培瞬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对照组:单纯CSII治疗组(CSII组);试验组(CSII+利拉鲁肽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以0.6 mg/d起始,若无不良反应逐渐增至1.2或1.8 mg/d。两组治疗期间均依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以空腹血糖小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小于10.0 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3.应用FGM提供的血糖数据,比较两组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预估糖化血红蛋白(estimated Hemoglobin A1C,e Hb A1c)、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并分析两组平均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血糖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ucose excursions,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 Difference,MODD)的差异。4.比较两组的胰岛素用量及体重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5-脱水葡萄糖醇(1,5-Anhydroglucitol,1,5-AG)水平变化。结果:1.两组入选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血压、体重指数、Hb A1c、C肽、血糖、血脂、用药情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MBG、e Hb A1c、日间、夜间、全天血糖AU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CSII+Lira组与CSII组相比,CSII+Lir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着,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CSII+利拉鲁肽组与CSII组相比,TIR更高,高血糖发生率(血糖高于10.0mmol/L、13.9mmol/L、及22.2mmol/L)更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低血糖发生率(血糖低于2.8 mmol/L,3.3 mmol/L及3.9 mmol/L)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CSII+利拉鲁肽组与CSII组相比,治疗后血糖波动相关指标SDBG、IQR、LAGE和MODD下降更为显着,CSII+Lira组1,5-AG上升幅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有下降(P<0.05),CSII+利拉鲁肽组的下降程度显着高于CSI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CSII+利拉鲁肽组的最终胰岛素用量显着少于CSI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SII+利拉鲁肽组与CSII组均可平稳控制血糖、降低e Hb Alc、血糖AUC。2.CSII+利拉鲁肽组与CSII组相比可显着增加TIR,改善SDBG、IQR、LAGE和MODD,并减少胰岛素剂量及降低体重。第二部分短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影响目的:观察短期利拉鲁肽联合CSII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方法:1.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二科住院的血糖控制欠佳的新诊断肥胖或超重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进入试验,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指导。2.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均强化治疗2周,所有患者入院后应用CSII降糖治疗。对照组为单纯CSII治疗组(CSII组);试验组(CSII+利拉鲁肽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以0.6 mg/d起始,若无不良反应逐渐增至1.2或1.8mg/d。3.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羟基壬烯醛(4-hydrox ynonenal,4-HNE)、8-羟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 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观察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1.基线时两组氧化应激指标8-OHd G和4-HN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2周后,两组8-OHd G和4-HN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性下降,CSII+利拉鲁肽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CSII+利拉鲁肽组TNF-α水平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SII组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CSII+利拉鲁肽组与CSII组相比,TNF-α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SII+利拉鲁肽组较单纯CSII组,明显降低新诊断肥胖或超重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指标8-OHd G和4-HNE水平。2.CSII+利拉鲁肽组较单纯CSII组,明显降低新诊断肥胖或超重T2DM患者炎症因子指标TNF-α水平。第三部分短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因子Omentin-1和PANDER影响目的:观察短期CSII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对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肥胖或超重T2DM患者网膜素-1(Omentin-1)和胰腺衍生因子(Pancreati c-derived factor,PANDER)的影响,为肥胖或超重T2DM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二科住院的血糖控制欠佳的新诊断肥胖或超重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进入试验。2.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为单纯CSII治疗组(CSII组);试验组(CSII+利拉鲁肽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以0.6 mg/d起始,若无不良反应逐渐增至1.2或1.8 mg/d,均强化治疗2周。3.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Omentin-1和PANDER,比较两组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Omentin-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Omentin-1水平上升,以CSII+利拉鲁肽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PANDE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PANDER水平均下降,以CSII+利拉鲁肽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SII+利拉鲁肽组与单纯CSII组相比,Omentin-1水平有较大改善,CSII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使胰岛素敏感性因子Omentin-1水平增加。2.CSII+利拉鲁肽组与单纯CSII组相比,患者血清胰岛素抵抗性因子PANDER下降幅度更大。
李春楠[8](2020)在《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评价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气阴两虚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spexin(SPX)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新诊断T2DM的作用机制,为T2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并整理符合研究要求的64例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生活指导(饮食+运动)的常规治疗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八味芪丹胶囊(4粒/次,3次/天,口服),观察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血糖血脂指标、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血清spexin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等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1.血糖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FPG、2h PG、GA较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的GA较对照组降低的更显着(P<0.05),两组间FPG、2h P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TG、TC、LDL-C均较前降低(P<0.05),两组HDL-C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TG、TC、LDL-C的降低及HDL-C的升高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3.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HOMA-β均较前升高(P<0.01),两组HOMA-IR均较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HOMA-β的升高及HOMA-IR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4.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比较:在2周的治疗时间内,治疗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血清spexin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spexin水平均较前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的更显着(P<0.01)。6.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更好的调节糖脂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因子spexin的水平,影响受胰岛素受体介导的spexin基因的表达,从细胞因子途径,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参与糖脂代谢过程,调节代谢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新诊断T2DM的目的。通过研究证实八味芪丹胶囊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吕丹[9](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及后续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不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及后续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选取新诊断T2DM患者168例,已诊断患者162例,分别随机分为两组,A组:基础+餐时4次胰岛素,B组: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强化治疗14天,监测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2.14天后,达标新诊断患者随机分为:口服药组、基础胰岛素组、预混胰岛素组,达标已诊断患者随机分为:口服药+基础胰岛素组、口服药+预混胰岛素组,维持3个月,随访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 globin,HbA1c)、低血糖发生情况。3.根据入选时HbA1c、病程分层分析,新诊断患者:HbA1c<9%、≥9%;已诊断患者:HbA1c<9%、≥9%,病程<5年、5-10年、≥10年。结果:1.强化阶段:新诊断T2DM患者,两种强化治疗后血糖、血糖达标率、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A1c<9%者,达标时胰岛素用量B组较A组少(P=0.015),HbA1c≥9%者强化后餐后血糖B组高于A组(P=0.02)。已诊断T2DM患者,两种强化治疗后血糖、血糖达标率、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较B组达标时间短(P=0.000);HbA1c<9%者,达标时胰岛素用量B组较A组少(P=0.022);病程≥10年者,A组较B组达标时间短(P=0.000)。2.后续阶段:新诊断/已诊断T2DM患者,不同后续治疗后HbA1c、HbA1c达标率、HbA1c下降幅度、低血糖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诊断T2DM患者,两种强化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显着差别,基线HbA1c<9%者,预混胰岛素用量更少,HbA1c≥9%者基础+餐时4次降餐后血糖更显着。2.已诊断T2DM患者,两种强化方案降糖水平、达标率、胰岛素用量无显着差别,但4次较3次方案达标时间更短,基线HbA1c<9%者预混胰岛素用量更少。3.新诊断/已诊断患者不同后续方案的短期有效性、安全性均无明显差别。
陈泽冰[10](2019)在《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观察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并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糖尿病中医发病机制及舒正颗粒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中西医作用契合切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方法:根据随机单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抽样选取66例符合标准的脾虚痰湿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糖尿病健康宣教及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试验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正颗粒(1包日2次),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AUCBG0-120、AUCCP0-120、Homa-islet、Homa-IR、EISI、PI/I 比值及中医症状积分,使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组内前后及组间对比分析,评估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HbA1c、FBG、G30、G,20、CP0、CP30、CP120、AUCBG0-120、AUCCP0—120、Homa-islet、Homa-IR、EISI、PI/I 比值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治疗后:在血糖控制方面,两组AUCBG0-120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在胰岛功能改善方面,两组AUCCP0—120、Homa-islet、Homa-IR、EISI、PI/I比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或P<0.05),组间对比,试验组Homa-IR、EISI、PI/I比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或P<0.05),虽然Homa-islet、AUCCP0-120无显着性差异性(P>0.05),但从C肽释放曲线图像看,试验组C肽分泌曲线升高较对照组更明显;中医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症状积分改善更显着(P<0.01),总有效率为96.7%,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3.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舒正颗粒,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更显着,胰岛功能恢复较显着,因而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疗效显着,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胰岛β细胞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胰岛β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血脂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4 指标观察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血糖指标FBG、Hb A1c及血脂指标TC、TG水平对比 |
2.2 两组MDA、SOD活性指标对比 |
2.3 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对比 |
3 讨论 |
(2)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血糖监测 |
3.4 低血糖的预防对策 |
3.5 观察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1 性别 |
2.2 年龄、病程、BMI、HbA_(1c) |
3 疗效性指标 |
3.1 FPG、2hPG |
3.2 FINS、FC-P、HOMA-IR |
3.3 血糖达标时间 |
3.4 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 |
3.5 中医证候总积分与中医证候临床疗效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2 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本研究方药分析 |
3.1 组方思路及依据 |
3.2 三消丸组方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疗效分析 |
4.1 血糖水平(FPG、2hPG) |
4.2 FINS、HOMA-IR、空腹C肽 |
4.3 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 |
4.4 中医证候总积分与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分析 |
4.5 安全性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2 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2型糖尿病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排除标准 |
1.1.3 基线调查 |
1.1.4 治疗方案 |
1.1.5 观察指标及相关标准 |
1.1.6 实验仪器 |
1.1.7 治疗质量监控准则 |
1.1.8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第一阶段治疗疗效评价 |
1.2.2 第二阶段治疗疗效评价 |
1.2.3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治疗疗效评价 |
1.3 讨论 |
1.3.1 胰岛素强化治疗 |
1.3.2 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疗效比较 |
1.3.3 GIP与 T2DM |
1.3.4 GLP-1与T2DM |
1.3.5 相关建议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简述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意义 |
2.1 我国T2DM流行病学 |
2.2 我国T2DM管控现状 |
2.3 对T2DM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
2.3.1 T2DM与胰岛素 |
2.3.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定义 |
2.3.3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意义 |
2.3.4 国内相关调查与研究 |
2.4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计算指标 |
2.6 治疗药物及设备 |
2.7 给药方法 |
2.8 血糖监测 |
2.9 血糖控制水平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变化情况 |
2.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C肽变化情况 |
3.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HOMA-IR变化情况 |
4.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80天后各指标对比 |
讨论 |
1.糖尿病的危害 |
2.高血糖与胰岛β细胞功能 |
3.2型糖尿病治疗模式的变革 |
4.胰岛素强化治疗与早期2型糖尿病 |
5.持续皮下胰岛素治疗的优势 |
6.胰岛素、C肽是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及脂肪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短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短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短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因子Omentin-1和PANDER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新诊断T2DM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病例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2.1 基础治疗 |
3.2.2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
3.2.3 对照组 |
3.2.4 治疗组 |
3.2.5 疗程 |
4.观察内容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指标 |
5.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5.3 主要试剂盒及仪器设备 |
6.统计学处理 |
观察结果与分析 |
1.一般临床资料 |
2.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
3.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
4.治疗前后HOMA-β、HOMA-IR比较 |
5.治疗后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
6.治疗2周内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 |
7.治疗前后血清spexin水平的比较 |
8.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9.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10.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新诊断T2DM的认识 |
1.1 T2DM主要发病机制 |
1.2 新诊断T2DM的临床特点 |
1.3 T2DM的治疗方法 |
1.3.1 生活指导 |
1.3.2 口服药物降糖药治疗 |
1.3.3 注射降糖药物治疗 |
2.胰岛素强化治疗 |
2.1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适应证 |
2.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优势 |
2.3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陷 |
3.Spexin的相关研究 |
3.1 Spexin与 T2DM的关系 |
3.2 Spexin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4.中医对T2DM的认识 |
4.1 中医关于T2DM的历史源流 |
4.2 中医学对T2DM病因的认识 |
4.2.1 禀赋不足 |
4.2.2 情志失调 |
4.2.3 饮食不节 |
4.2.4 劳欲过度 |
4.3 中医学对T2DM病机的认识 |
4.4 中医学对T2DM的治疗 |
5.导师对T2DM的病因病机认识 |
6.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
6.1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6.2 临床常见中医证型 |
6.2.1 气阴两虚型 |
6.2.2 脾虚痰湿型 |
6.2.3 阴虚血瘀型 |
6.2.4 湿热中阻型 |
7.八味芪丹胶囊的前期研究 |
7.1 八味芪丹胶囊的方药分析 |
7.2 八味芪丹胶囊临床研究 |
7.2.1 八味芪丹胶囊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7.2.2 八味芪丹胶囊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 |
7.2.3 八味芪丹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
7.2.4 八味芪丹胶囊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白内障防治的机制研究 |
7.2.5 八味芪丹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制研究 |
8.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T2DM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
8.1 安全性评价 |
8.2 对血糖的影响 |
8.3 对血脂的影响 |
8.4 对HOMA-β、HOMA-IR的影响 |
8.5 对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的影响 |
8.6 对血清spexin水平的影响 |
8.7 对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中药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
1.1 胰岛素强化的优势 |
1.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点 |
1.3 中药在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2.中医辨证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
2.1 气阴两虚型 |
2.2 脾虚痰湿型 |
2.3 阴虚血瘀型 |
2.4 湿热中阻型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及后续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2DM胰岛 β 细胞功能变化及短期强化、后续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
一、消渴病名溯源 |
二、消渴病因病机论述 |
三、从脾虚痰湿论治消渴病 |
四、导师对消渴病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识 |
一、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糖尿病发病的基础 |
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胰岛功能的改善 |
三、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课题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选择标准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项目 |
六、实验检测方法和主要试剂盒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 |
二、治疗前后结果对比 |
第三节 安全性指标 |
第四节 病例脱落及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舒正颗粒组方分析 |
一、立法依据 |
二、组方原则 |
三、单药分析 |
四、前期研究 |
第二节 选择简易OGTT-C肽释放实验的依据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舒正颗粒对AUCBG_(0-120)的影响 |
二、舒正颗粒对AUCCP_(0-120)的影响 |
三、舒正颗粒对Homa-IR的影响 |
四、舒正颗粒对Homa-islet的影响 |
五、舒正颗粒对EISI的影响 |
六、舒正颗粒对PI/I比值的影响 |
七、舒正颗粒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
第四节 舒正颗粒治疗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作用机制 |
第五节 本课题昀创新点 |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胰岛β细胞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及血脂指标的影响[J]. 徐武,刘彩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24)
- [2]三消丸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临床观察[D]. 路婷婷.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2型糖尿病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研究[D]. 张杨.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D]. 黄信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新诊断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及脂肪因子研究[D]. 李立琴.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8]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 李春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及后续治疗的临床研究[D]. 吕丹.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泽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