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一、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一些重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胡尧尧,张静,毛芳莹,姜鑫,刘琳,邬青[1](2022)在《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通过文献回顾、访谈、德尔菲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形成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初始量表,对390例冠心病病人进行正式调查以检验量表信效度,并形成最终的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结果:最终形成的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包括疾病知识认知、危险因素认知、健康行为认知、疾病监测认知、身心健康认知和应对策略认知6个维度,共36个条目。效度分析显示,量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6~1.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17;探索性因子分析测得6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51%;量表6个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397~0.570,各维度与量表总体间的相关系数为0.649~0.903。信度分析显示,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6,6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9,0.956,0.858,0.835,0.829和0.904;量表总体折半信度为0.841,6个维度的折半信度分别为0.825,0.905,0.808,0.808,0.789和0.819;量表总体的重测信度为0.921,6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34,0.890,0.912,0.907,0.922和0.950。验证性因子分析测得卡方自由度比值为1.559,比较拟合指数为0.935,增值拟合指数为0.936,Tucker-Lewis指数为0.930,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51。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以测评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

郑晓芳,胡淑芬,石晶[2](2021)在《基于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危险因素控制及预后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电话随访的形式开展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危险因素控制及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行PCI术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出院后实施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干预,经不同干预后比较两组PCI术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及预后质量。结果出院时,两组PCI术后危险因素BP、FBG、LDL-C、BMI、戒烟及运动控制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年,干预组BP、FBG、LDL-C、BMI、戒烟及运动6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较出院时比较均显着提高,对照组BP、FBG、戒烟及运动4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但LDL-C、BMI较出院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出院后1年BP、FBG控制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1年的预防行为、康复知识评分较出院时均明显提高,干预组预防行为、康复知识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精神状态、精力状况、情感职能、身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及社会职能)各维度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在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遵医用药及定期复诊方面的依从性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实施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1年危险因素控制率,加强了患者对相关康复知识的学习,使患者自愿采取相关预防行为,并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从而改善预后,是一种冠心病PCI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一重要护理措施。

石瑞,徐建萍,郭青,郭明媚,王晓成,常晓红[3](2021)在《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8月选择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的20所综合医院(12所三级医院和8所二级医院)及1所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1 087名心血管科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包括一般资料、知识维度、态度维度、行为维度)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 087名心血管科护士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血管科护士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增强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自我管理的依从性。

石瑞[4](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张贺[5](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何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依然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既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较难体现出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因此,选用怎样的临床研究方法来科学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实际临床效果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突破口。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干预措施在患者个体临床实际中的效果,这一特性符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个体化诊疗的特点,无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中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优势。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探索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以期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心血管血栓事件的预防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一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成功纳入50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时长(≥12周/年,或入组前已持续服用12周/年以上时间的中药/中成药,入组后继续服用的)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2431例)和西医治疗组(n=2649例),并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详细记录随访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为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服药情况及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中药联合西药使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除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脑卒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搭桥史、超敏C反应蛋白、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中医证素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外,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空腹血m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性格特点、运动频率上存在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有153例(6.29%)患者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西医治疗组共有228例(8.61%)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调整后得HR,0.72;CI,0.58-0.89;P=0.003)。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比较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比西医治疗组有显着降低趋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81;95%(CI,0.66-0.99;P=0.039)。由于患者发生血运重建的结局事件可能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心血管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硬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36;95%CI,0.09-0.85;P=0.010)。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低于西医治疗组,但两组的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调整后 HR,0.87;95%CI,0.73-1.04;P=0.116)。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重新匹配,成功匹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1097)、西医组(n=1097)两组新的患者数据,匹配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基线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匹配后的两组数据再次进行临床结局指标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以上结果具有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CI,0.49-0.85;P=0.002)、次要复合终点事件(HR,0.75;95%CI,0.56-0.99;P=0.040)、“硬终点”事件(HR,0.69;95%CI,0.43-0.92;P=0.032)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HR,0.93;95%CI,0.73-1.17;P=0.522),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比较可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皮肤瘀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随访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因UA/HF/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且中药联合西药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研究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方法,结合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临床结局指标,进一步探索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研究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结果:随访1年后共有54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42.73%有吸烟史,36.65%有饮酒史,高血压史的患者有80.11%,48.25%的患者有高脂血症史,有糖尿病史的占47.70%;既往行CABG的有5.16%,54.14%有PCI史,28.5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史,24.49%的患者有脑卒中病史,32.60%患者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BMI中位水平为25.83kg/m2,空腹血糖中位水平为6.20mmol/L,Hs-CRP中位水平为1.35mg/L,HDL-C中位水平为1.1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2.37mmol/L,TC 中位水平为 4.05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62mmol/L。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LDL-C、TG 5个因素Sig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性。根据《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筛选出稳定性冠心病血瘀证毒证患者987例,血瘀证非毒证患者1159例。随访1年后,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138例(13.98%),非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88例(7.59%)。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P<0.001)。相对危险度(RR)为1.841,归因危险度(AR)为6.39%,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R)为45.65%,0R为1.978(95%CI 1.492-2.623),由上可以看出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作为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别及“因毒致病”的诊断。两组风险生存分析显示: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 HR,1.452;95%CI,1.066-1.978;P=0.018)。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SCAD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近一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医生仍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及二级预防用药的宣教及健康生活内容知识的普及。2“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用于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识,对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优势,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冠心病二级预防水平奠定基础。

孙曼珊[6](2021)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现状;2.利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与常规延续性护理对比,探讨出—种更有效可行的延续性护理策略,以改善患者双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本研究共分为2部分。1.横断面调查: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进行PCI术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自我管理行为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2.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胸痛中心首次行急诊PCI术的7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试验组40人,对照组39人。试验组患者采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在后续的随访中,动态关注患者的双心健康,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躯体症状,并进行汇总和分析,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及定期推送资料进行健康指导。两组患者出院后—周、—月、三月、六月进行随访。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横断面调查:300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实际得分为(67.85±6.46)分,得分指标为50.26%,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34.33%和41.00%,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1、-0.20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指出,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文化程度、吸烟、住院次数是影响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因素(P<0.05)。2.随机对照试验: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月均收入、医保、地区、支架个数、合并症、吸烟、喝酒等基本资料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服药依从性、SBP、DBP、HR、TC、TG、HDL-C、LDL-C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心理状态评分量表SAS/SDS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生活质量SF-36得分高,除生理职能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率、收缩压降低程度及心功能分级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及血脂的控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处于中低水平,且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4.33%和41.00%。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吸烟情况及住院次数是影响PCI术后患者疾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可能因素。2.双心医学模式下的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心功能情况,缓解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双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龙许娥[7](2021)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全面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ed coronary arteries,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MINOCA的认识、诊断水平,促使MINOCA能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对MINOCA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用药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成成分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其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及预后情况,总结该疾病患者出院后的管理,旨在改善MINOCA患者的预后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收集自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且CAG提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程度<50%的MINOCA患者(共118例)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25.0软件,根据入院时间±10天,按照1:2随机匹配出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obstructed coronary arteries,MICAD)患者(共236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病例数据库、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后续随访12个月内患者用药情况、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成成分的概率,汇总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出院后药物治疗情况、预后情况等。结果自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2851例,符合MINOCA诊断标准的患者118例,患病率为4.1%,其中女性58例(49.2%),男性60例(50.8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03:1,平均发病年龄为64.2±13.2岁。与MICAD组相比,MINOCA组患者女性发病率(49.2%vs 23.3%)高,合并吸烟史(41.1%vs 25.4%)、高血压病史(52.1%vs 36.3%)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年龄(63.8±13.2 vs 64.2±13.2)岁相近,合并家族史、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别。与MICAD组相比,MINOCA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糖化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峰值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左室射血分数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肌钙蛋白T、白蛋白、尿酸、降钙素原在两组患者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MICAD组患者相比,MINOCA组患者出现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波改变、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两组结果相近。MINOCA患者出院后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较MICAD低。在MINOCA组患者中,与非事件组患者相比,事件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心律失常较高、而其他基线资料未见明显异常,出院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等未见明显异常。MINOCA患者与MICAD患者发病后1年累计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8%与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ACE组成事件中MINOCA心绞痛再住院率比MICA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1年内心力衰竭再住院、靶血管血运重建、全因死亡、脑卒中发生率相似。通过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合并吸烟史(HR=2.628,95%CI:1.238-5.578,P<0.05)是两组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院后服用他汀类药物(HR=0.299,95%CI:0.090-0.991,P<0.05)是两组患者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与MICAD相比,MINOCA患者发病较早、而且女性偏多,但两组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2.MINOCA患者1年内发生MACE事件较MICAD低,但事件数仍较高,需引起注意。3.吸烟史是两组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其减少不良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瞿建宇[8](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 coronary heart disease,即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冠心病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病情复杂化的趋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最完全和最持久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冠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CABG可为患者带来明显获益。随着人群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CABG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及工作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如何有效降低CABG手术近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维持血运重建的长期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是冠心病外科领域始终关注的重要话题。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联合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可显着降低ACS患者死亡率和心梗等缺血事件发生率,并已成为这类患者的标准药物治疗策略。然而,约10%的ACS患者需要接受CABG进行外科血运重建,对于这类患者,如何平衡术前停用DAPT导致的缺血事件风险和持续使用DAPT造成的手术相关出血风险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国际上对CABG术前DAPT最佳停药时间与最佳外科手术时机选择仍然缺乏统一认识。此外,现行指南建议ACS患者CABG术后继续使用DAPT进行二级预防,但相关推荐主要基于专家共识以及有限的低级别证据,这种策略的实际有效性与安全性尚不明确。同时,尽管阿司匹林己经成为CABG患者术后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基石,但由于潜在的阿司匹林抵抗以及系统性高凝状态等因素,CABG术后静脉桥血管衰败率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DAPT是否是更好的CABG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以及其在重要临床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亟需进一步研究。针对以上冠心病外科临床实际需求缺口与指南关键证据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围绕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CABG人群中的应用相关核心问题开展了系列分析。本研究首先探讨了正在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CABG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与围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血制品使用的关系,然后评价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作为CABG术后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最后对CABG二级预防新型抗栓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及关键证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与围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关系目的对于正在接受DAPT治疗并计划行CABG的ACS患者,术前应该如何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最大限度保留其缺血保护作用同时降低手术相关出血及输血风险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ACS患者CABG术前持续使用氯吡格雷至术前5天以内与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出血并发症的关系,并探索术前氯吡格雷的最佳停药时间。方法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院诊断为ACS并接受了初次单纯CABG的成年患者,并根据术前氯吡格雷使用时间将患者分为术前5天以内使用氯吡格雷组与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0天内由全因死亡、心梗、卒中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出血学术研究联盟定义的CABG相关大出血事件、围术期输血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方法校正研究组间患者基线资料。结果一共5543名患者纳入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其中820名患者(14.8%)CABG术前5天以内接受了氯吡格雷治疗(即氯吡格雷≤5天组),4723名患者术前5天内未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即氯吡格雷>5天组)。使用逆概率加权方法校正患者基线资料后,CABG术前5天以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较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显着增加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4.3%vs 2.0%;odds ratio[OR],1.63,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6-2.29;P=0.005),尤其是卒中风险(2.0%vs 0.6%;OR,3.13,95%CI,1.82-5.39;P<0.001),但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梗事件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术前5天以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也与更多的围术期大出血事件(OR,2.01,95%CI,1.56-2.58;P<0.001)、输血制品(OR,2.05,95%CI,1.82-2.30;P<0.001)和因出血再次手术(OR,1.49,95%CI,1.02-2.17;P=0.040)有关。随着氯吡格雷术前停药时间的延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大出血事件、输血制品的发生风险均有逐步降低的趋势,但即使术前停用氯吡格雷3-5天,不良事件发生率仍显着高于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结论对于因ACS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术前5天内使用氯吡格雷较停用氯吡格雷5天以上显着增加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大出血事件以及输血制品的风险。第二部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预后分析目的指南推荐CABG患者术后如无禁忌症均应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但CABG患者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本研究旨在探索单纯CABG患者术后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二级预防策略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初次单纯CABG的成年患者,根据CABG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DAPT组)与术后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组(单纯阿司匹林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6个月内由全因死亡、心梗、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构成的复合终点,即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研究终点的各个组成事件,以及由院内因出血再次手术和出院后因出血再次住院构成的出血事件复合终点。研究使用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方法校正患者基线资料,使用加权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描述,使用加权Cox 比例风险模型和竞争风险模型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风险比。结果一共18069名符合研究人群标准的CABG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0854(60.1%)名患者术后接受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组)。校正患者基线特征后,DAPT组患者术后6个月MACCE发生风险显着低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组(2.9%vs 4.2%;HR,0.65,95%CI,0.55-0.77;P<0.001),并且全因死亡风险也更低(0.6%vs 0.9%;HR,0.61;95%CI,0.41-0.90;P=0.012)。校正死亡的竞争风险后,DAPT组心梗和卒中事件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组。DAPT组与单纯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6个月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0.5%vs 0.4%;HR,1.11;95%CI,0.69-1.78;P=0.67)。亚组分析显示,DAPT 与 MACCE 事件的关系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CABG患者、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等重要患者人群中均保持一致。结论对于接受初次单纯CABG的患者,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二级预防策略较单纯阿司匹林显着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同时不增加大出血事件发生率。

高娟[9](2021)在《医联体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PCI病人术后危险因素及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医联体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PCI病人术后危险因素及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PCI病人根据入院时间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采用医联体模式进行延续护理,比较两组出院后3个月疾病危险因素及二级预防用药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3个月后饮酒、吸烟、收缩压、舒张压的控制情况及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能够预防冠心病PCI病人术后危险因素,提高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10](2021)在《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

二、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一些重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一些重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1.3 量表编制
        1.3.1 条目池构建
        1.3.2 量表初稿修订
        1.3.3 专家咨询
        1.3.4 预调查
        1.3.5 正式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专家咨询结果
    2.2 预调查结果
    2.3 正式调查结果
        2.3.1 项目分析
        2.3.2 效度分析
        2.3.2. 1 内容效度
        2.3.2. 2 结构效度
        2.3.2. 3 内在相关性分析
        2.3.3 信度分析
        2.3.3. 1 内部一致性
        2.3.3. 2 重测信度
        2.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 讨论
    3.1 编制的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具有科学性
    3.2 编制的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具有较强实用性
4 小结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3 相关理论基础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2.3 问卷质量评定
        2.4 问卷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过程
        3.2 统计学方法
        3.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5 讨论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6 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主题
        2.2 访谈过程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5 结论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证据评价标准
        2.4 证据评价过程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5 结论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3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1 西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2 中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现状
        1 RWS定义与中医药领域应用
        2 SCAD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RWS特点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研究进展
        4 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RWS中的应用
        5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招募完成情况
        2 SCAD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 临床结局指标
        4 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SC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2 SCAD患者血瘀证毒证临床表征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背景
    3 理论框架-健康信念模式
    4 研究假设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技术路线图
    7 伦理审查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的确定
        3 研究工具
        4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1 研究对象
        2 干预方案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1 基本情况
        2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3 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两者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4 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5 影响PCI术后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AS/SDS)得分情况比较
        3 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4 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5 患者心率、血压、血脂比较
        6 两组患者心功能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7 两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结局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1 冠心病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情况分析
        2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3 影响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4 启示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1 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2 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外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一般信息登记表
    附录二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
    附录三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
    附录四 中文版SF-36量表
    附录五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六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七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中文修订版)
    附录八 ACS患者健康教育随访手册
    附录九 互联网健康教育资料
    附录十 互联网平台呈现形式
    附录十一 知情同意书(Ⅰ)
    附录十二 知情同意书(Ⅱ)
缩写词表
综述: 冠心病双心护理的慢病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局限性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与围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关系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人群
        2.3 数据收集
        2.4 研究终点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主要分析结果
        3.3 亚组分析结果
        3.4 敏感性分析结果
        3.4.1 敏感性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患者人群临床结局分析
        3.4.2 敏感性分析:所有计划接受CABG患者人群临床结局分析
        3.4.3 敏感性分析3:仅纳入术前5天以内同时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3.4.4 敏感性分析4:校正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预后分析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方案概述
        2.2 研究人群
        2.3 数据收集
        2.4 研究终点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主要分析结果
        3.3 亚组分析结果
        3.4 敏感性分析结果敏感性分析结果
        3.4.1 敏感性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患者人群中的临床结局分析
        3.4.2 敏感性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双重鲁棒估计方法分析
        3.4.3 敏感性分析:校正术后其他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与校正主刀医师因素
        3.4.4敏感性分析:排除DAPT组中术后非同一天开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
        3.4.5 敏感性分析:排除术前5天内使用P2Y12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3.4.6 敏感性分析:量化未测量混杂因素对研宄结果的影响程度(E值)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级预防抗栓治疗策略优化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9)医联体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PCI病人术后危险因素及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方法
        1.2.1 常规延续护理
        1.2.2 医联体延续性护理
    1.3 观察指标
        1.3.1 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
        1.3.2 二级预防用药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一些重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认知水平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胡尧尧,张静,毛芳莹,姜鑫,刘琳,邬青. 护理研究, 2022(02)
  • [2]基于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危险因素控制及预后质量的影响[J]. 郑晓芳,胡淑芬,石晶.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5)
  • [3]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石瑞,徐建萍,郭青,郭明媚,王晓成,常晓红.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1)
  •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D]. 张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D]. 孙曼珊. 汕头大学, 2021(02)
  • [7]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龙许娥.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效果评价研究[D]. 瞿建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9]医联体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PCI病人术后危险因素及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 高娟. 全科护理, 2021(07)
  • [10]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2020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2)

标签:;  ;  ;  ;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