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包草料包加工饲喂方式初探

青贮包草料包加工饲喂方式初探

一、牧草捆裹青贮加工饲喂模式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苏强[1](2021)在《玉米全株青贮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文中指出青贮玉米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是不可替代的青绿饲料。传统的青贮方式是将人工收割的玉米秸秆运输到养殖场粉碎揉丝后,再利用青贮池或青贮窖进行装填、压实和密封等一系列技术流程。与玉米全株青贮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相比,传统青贮方式制作复杂,费时费力,饲喂需要专门设备,表层容易腐烂造成浪费。基于此,笔者着重介绍了玉米青贮机械化技术的内涵和工艺流程。

李福厚[2](2021)在《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青贮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粗饲料,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占比达一半以上,是现代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饲草类型,也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实施“粮改饲”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有效提升我国青贮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可为加快我国现代草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乳酸菌青贮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在高品质青贮饲料生产和牧草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牧草产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青贮乳酸菌制剂其主要功能为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防止霉变。而开发既能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又具有降解纤维功能的青贮乳酸菌制剂一直以来是青贮饲料乳酸菌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论文结合目前国际上对青贮发酵调控的形势以及大量前人的研究,对定向筛选出的一株能够有效改变青贮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结构的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通过高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青贮及酶解糖化试验,阐述了其改变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及家畜消化代谢试验,证明了其作为青贮添加剂对饲草消化率及家畜健康等的影响。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玉米秸秆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玉米秸秆青贮常温下(~25℃)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青贮的pH值,增加乳酸含量改善青贮的发酵品质。单独使用植物乳杆菌A1对青贮过程中结构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性能不高,但植物乳杆菌A1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玉米秸秆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9.38%、17.2%、8.24%、18.8%。然而,在酶解糖化试验中,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AC及AC+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分别比对照、AC和AC+Lp处理组高出23.3%、26.7%、43.3%。但植物乳杆菌A1的特性只能在25℃而不是40℃下有效。这为植物乳杆菌A1以后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以及生产生物燃料的前期预处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2.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物质巨菌草中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pH值很好的保存牧草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在低干物质(L-DM)巨菌草青贮中,AC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10.4%、7.19%、17.1%、8.31%。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11.5%、7.64%、19.4%、8.31%。酶解消化率AC+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AC+Lp、AC和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60.0%、45.0%、40.0%。在高干物质(H-DM)巨菌草青贮中,Lp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且青贮60天后,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5.38%、5.36%、6.48%、6.17%。同样,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7.87%、7.84%、9.26%、10.21%。酶解消化率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AC+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Lp、AC和AC+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317%、283%、250%。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和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均降低了巨菌草青贮木质纤维素结构的结晶度,从而提高了纤维素酶对多糖的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了L-DM或H-DM青贮饲料木质纤维素的纤维素转化效率。在L-DM青贮中,利用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可以有效地降解巨菌草青贮的木质纤维素,提高青贮的酶解糖化程度。然而,当巨菌草在H-DM水平青贮时,推荐植物乳杆菌A1单独或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最佳。3.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苜蓿青贮时接种植物乳杆菌A1(Lp A1)能够明显改善其发酵品质,降低青贮饲料pH值,并提高其乳酸浓度。青贮90天后,Lp A1处理组青贮干物质损失和非蛋白氮浓度最低。同时,接种Lp A1也降低了青贮后期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浓度,提高了整个青贮过程中游离阿魏酸的浓度。Lp A1处理组的青贮饲料中阿魏酸浓度在30天时最高(P<0.05)。此外,在青贮的第30-90天,Lp A1和植物乳杆菌24-7(Lp 24-7)接种的苜蓿青贮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和商品植物乳杆菌MTD/(Lp MTD/1)处理组。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Lp A1和Lp 24-7接种的青贮中脂肪氧合酶活性均较低。与对照组和Lp MTD/1处理组相比,Lp A1和Lp 24-7均能提高青贮90天后苜蓿中总脂肪酸的浓度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P<0.05)。因此,青贮时接种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Lp A1或抗氧化菌株Lp 24-7,不仅能提高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和保存更多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改善青贮苜蓿的抗氧化状态。4.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能提高饲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总产气量,但对甲烷产量没有影响。苜蓿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能明显促进瘤胃发酵,增加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各脂肪酸组分及氨态氮浓度,特别是乙酸、丙酸、丁酸及支链脂肪酸的浓度。此外,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可明显增加一些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及碳水化合物利用菌属的相对丰度,如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属等。5.奶山羊消化代谢试验表明,苜蓿裹包青贮中接种Lp A1较常用商品菌株Lp MTD/1具有更好的发酵品质,且能够显着提高裹包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苜蓿裹包青贮接种Lp A1能显着增加山羊的干物质、有机物以及粗蛋白质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Lp A1能显着促进奶山羊的瘤胃发酵,增加了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以及异丁酸的浓度。奶山羊采食Lp A1处理组日粮能显着增加其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乳清的抗氧化性能影响较小。Lp A1处理组奶山羊血清的免疫球蛋白A浓度显着高于Lp MTD/1处理组,但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显着低于Lp MTD/1处理组。此外,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青贮中接种Lp A1对奶山羊产奶量影响较小,但对乳成分影响较大,能显着增加乳成分中乳脂、乳蛋白质、总固体以及尿素的含量。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内、体外试验证明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能显着提高饲草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家畜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为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在青贮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张心钊[3](2021)在《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混贮原料配比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体外产气法和体外发酵试验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饲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所制作的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作为粗饲料饲喂湖羊,通过比较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体内消化、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等指标,确定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最佳饲养方案,为燕麦草和稻秸在肉羊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试验一、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原料配比和制作工艺的筛选本试验以燕麦草和稻秸为制作原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稻秸青贮(RS)、处理1燕麦草+稻秸(3:7)常规混贮(OR30),处理2燕麦草+稻秸比例为(4:6)常规混贮(OR40),处理3燕麦草+稻秸比例为(5:5)常规混贮(OR50),处理4燕麦草+稻秸(3:7)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30),处理5燕麦草+稻秸比例为(6:4)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40),处理6燕麦草+稻秸(5:5)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50)。青贮45天后开封,对各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燕麦草和稻秸混合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均优于稻秸青贮饲料(RS组)。2)与稻秸青贮组相比,其他各组青贮饲料的pH、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OR30、OR40和OR50组乳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使用添加剂处理后的T30、T40和T50组乳酸、乙酸、TSCFA含量和乙丙比显着低于比例相同的OR30、OR40和OR50组(P<0.05),且T50组pH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与OR30、OR40组相比,T30、T40和T50组NH3-N/TN显着降低(P<0.05),添加剂青贮组之间相比,T50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T40组(P<0.05)。3)营养成分方面,T30组、T40组、T50组WSC 含量均显着高于 OR30、OR40 和 OR50 组(P<0.05),DM、CP、EE 和 NDF 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剂青贮组之间相比,T30组DM、NDF含量显着高于T50组(P<0.05),而T50组CP、WSC含量要显着高于T30组和T40组,3个处理组EE、Ash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组ADF含量亦均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优于稻秸裹包青贮;当燕麦草和稻秸混合比例在4:6时,添加甲酸、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后青贮效果最佳。试验二、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制作及其饲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将刈割的燕麦鲜草与稻秸用切草机切碎,并按干物质含量4:6的比例充分混合添加0.6%甲酸、5×105 cfu/g乳酸菌和80 mg/kg纤维素酶制作混合裹包青贮,同时采用相同的添加剂处理制作燕麦草以及稻秸裹包青贮,裹包青贮采用Mk5050-G型号圆捆包膜机制作。采用体外产气法和体外发酵试验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饲用价值进行评定,将燕麦草青贮(OS组)、燕麦草:稻秸4:6混合青贮(OR组)、稻秸青贮(RS组)以及自然状态保存的稻秸(RH组)作为发酵底物,进行连续72 h的体外产气试验和体外发酵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OS组在各个时间点的产气量最大;OS、OR组在各时间点产气量均显着高于RH组(P<0.05),72h累积产气量显着高于RS、RH组(P<0.05),而OS组和OR组在除12h以外的其余时间点差异均不显着(P>0.05)。2)在 12h、24h、48h 和 72h 时,OS、OR 和 RS 组 pH 均显着低于 RH组(P<0.05),在 12h、24 h 和 48 h 时,OS 组 pH 显着低于 RS 组(P<0.05)。3)各组培养液中TVFA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在12 h时,OS组培养液TVFA浓度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6h、48 h和72 h时,OS、OR、RS和RH组培养液TVFA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3 h、6h、12 h、24 h和72h时,各组培养液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各处理组丁酸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3 h、6 h时,各处理组乙酸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3 h、6 h、12 h和24 h时,各处理组丙酸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48 h时,各组培养液丙酸和丁酸浓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乙酸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各时间点各处理组培养液乙丙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在3h、24h时,OS组培养液的NH3-N浓度显着高于RH组(P<0.05);在48h时,OS组和OR组培养液NH3-N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都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5)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的IVDOM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在3h、6h、24h、48 h和72h时,OS、OR组IVDOM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其中在 3h、6h 和 72 h 时,OS 组IVDOM 显着高于 OR 组(P<0.05)。综上所述,燕麦草裹包青贮、燕麦草与稻秸4:6混合裹包青贮能够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其中燕麦草裹包青贮的利用效果最好。试验三、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平均体重为27±1.3K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湖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分别饲喂试验二中所制作的裹包青贮,处理组1为燕麦草裹包青贮(OS)组,处理2为燕麦与稻秸按4:6的比例混合裹包青贮(OR)组、处理3为稻秸裹包青贮(RS)组、处理4为稻秸干草(RH)组。试验期为54天,试验预饲期为14天,正饲期为40天,分别于第1天、20天、40天采集瘤胃液。结果表明:1)OS组净增重和平均日增重要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但与OR组无显着差异(P>0.05);OS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RH组(P<0.05),与OR、RS组差异不显着(P>0.05)。2)OS组的DM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RH组(P<0.05);OS组和OR组的EE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RS组的NDF和ADF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OS组(P<0.05),与OR组和RH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3)第1天RS组瘤胃液的NH3-N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第20天RH组瘤胃液的乙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OS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OR组和RS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OS组和OR组的乙酸/丙酸的值显着低于RH组,其中以OS组最小为2.92;各组试验羊瘤胃液的pH、NH3-N、MCP、TVFA、乙酸、和丁酸含量以及亦没有显着差异(P>0.05);第40天OS组瘤胃液的TVFA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4)OS组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肌酐含量显着低于RS组和RH组(P<0.05);OS组和OR组血液中尿素氮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低于RH组(P<0.05)。5)OS组背最长肌肉色H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RS组背最长肌的失水率和剪切力均显着高于RH组(P<0.05),但与OS组合OR组差异不显着(P>0.05);OS组前腿肌的蒸煮损失显着低于RH组(P<0.05),与OR组、RS组无显着差异(P>0.05);OR组后退肌的pH45min显着高于OS组和RS组(P<0.05);各组不同部位肌肉的pH24h、肉色L和肉色C差异都不显着(P>0.05)。6)OS 组背最长肌 C14:0、C15:0、C16:0、C18:0 和 C18:ln9c 含量均显着高于RS组(P<0.05),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OS组C17:0和C18:3n3的含量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C22:6n3的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其余肌肉脂肪酸指标亦无显着差异(P>0.05)。

王福成[4](2021)在《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发酵特性及发酵品质改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牧场。西藏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制约了其高寒地区的饲草生产,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青贮能最大程度保留饲草营养,提高适口性,是解决西藏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有效途径。受高寒环境影响,西藏地区青贮成功率较低,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为解决西藏燕麦贮藏难题,改善燕麦青贮品质,研究以在曲尼帕、斯布和那曲种植的青海444燕麦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拔对青贮的影响。青贮中用甲酸、尿素、EM复合菌剂、玉米粉处理,探索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品质改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燕麦原材料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青贮后那曲燕麦饲料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其他地区燕麦中为变形菌门。燕麦青贮后较原材料降低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青贮60 d时提高了粗蛋白含量。曲尼帕和斯布燕麦青贮后降低了干物质含量,那曲燕麦青贮60 d时降低了干物质含量。斯布燕麦青贮后p H最低,丙酸和丁酸的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燕麦,青贮30 d时丁酸含量略高于优质饲料标准。那曲燕麦青贮60 d时乳酸含量和产酸型菌种丰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尤其是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Alpha多样性指数也高于其他处理组。2.西藏燕麦在不同海拔青贮点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随不同海拔青贮点的变化,燕麦青贮后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显着变化。曲尼帕和斯布燕麦在那曲青贮后p H值下降,氨态氮、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斯布燕麦在那曲青贮后干物质含量显着降低(P<0.05),乙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那曲燕麦在异地青贮后粗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乳酸和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发酵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异地青贮后其相对丰度显着下降(P<0.05)。曲尼帕和斯布燕麦青贮后的优势菌属为哈夫尼亚-肥杆菌属。3.添加剂对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的改善从有机酸和氨态氮综合评价法、Kaiser评价法可知,曲尼帕和斯布燕麦青贮中甲酸处理分值最高,其次为玉米粉处理,那曲燕麦常规青贮(CK)分值最高。燕麦青贮中用甲酸处理显着提高了干物质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氨态氮和有机酸含量(P<0.05),使饲料p H值降到了4.2以下;玉米粉处理显着提高了曲尼帕和斯布燕麦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显着提高了那曲燕麦中粗蛋白和乙酸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氨态氮/总氮的比值(P<0.05)。综上,燕麦青贮时因来源和青贮点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高海拔燕麦青贮效果优于低海拔燕麦,低海拔燕麦在高海拔那曲青贮时改善了青贮品质。高海拔环境有利于乳杆菌属繁殖,可有效抑制有害菌属,提高青贮品质。甲酸处理能有效改善低海拔燕麦青贮品质,那曲燕麦常规青贮(CK)效果最佳。

李若灵[5](2020)在《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加上非洲猪瘟对养猪产业而供应不足的间接影响,牛肉消费总体上仍将继续增长。肉牛生产效益的提高,关键是养殖规模。我国很多地区肉牛生产,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肉牛产业新型经营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规模经营示范区。《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肉牛业的产业布局提出明确要求:巩固发展中原产区,稳步提高东北产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一般,饲草料占肉牛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南方有较好的水热资源,随处可见草地山坡,有一定规模的面积适宜人工种草,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加上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难点,在饲草料的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普及不够,草畜不平衡严重。在目前发展规模化养殖肉牛的背景下,草畜矛盾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横向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肉牛产业相关研究,以长宁县九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了解该肉牛养殖场饲草料供需情况,因地制宜提供解决办法和措施,化解草畜供需矛盾,对稳定发展肉牛业、提高经济效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对南方一些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四川省宜宾市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发展肉牛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占地380亩的养殖基地,公司建有3500余亩的优质饲草种植基地,肉牛品种为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养殖以短期育肥为目的,引进1周岁左右的架子牛,平均育肥4个月出栏。2019年肉牛平均存栏量约3500头,引进架子牛平均体重约300kg。2019年共出栏肉牛约9000头,其中西门塔尔牛约7500头,安格斯牛约1500头,出栏平均体重约为600kg。一年该养牛场需鲜草31937.5t,如果换算成干草,一年大约需要15968.75t。饲喂过程中皇竹草、黑麦草、玉米秸秆、稻草可以根据季节产量互相替代,另外,养牛场全年酒糟需求量为5110t。九牛养殖场精饲料主要选用了玉米、豆粕、菜粕、麦麸、预混料、食盐,配比分别为60%、15%、10%、10%、4%、1%,平均1头牛1天喂精料4kg,一年需消耗精料共5110t。养殖场的饲草料供应体系,主要包括自给、项目配合和收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1)种植皇竹草600亩,亩产20t;黑麦草400亩,亩产8t。全年可提供15200t草料。(2)长宁县种植青贮玉米,2018年收获1.5万亩青贮玉米,总产4万多t。另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带动农户种植牧草5000亩。(3)向酒厂收购酒糟,向农户收购玉米秸秆、牧草用于青贮,精料组分别来自饲料公司和市场。肉牛行业在当地农民增收、调节居民膳食结构等有重要作用,饲草料供应成为制约当地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寻找一种完善、均衡的规模化肉牛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突破饲草料供应局限,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对当地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肉牛养殖中,应从肉牛场规模、肉牛生理参数、饲料需要量、饲草料供应等对其进行分析,寻找一种良好的规模化肉牛养殖模式以及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以促进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蔺芳[6](2019)在《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其生产潜力和营养品质机理及家畜对其利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间作种植因具有高效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关注。而豆/禾牧草间作在具备上述优点的同时,还有利于间作牧草收获同步实现养分均衡的豆、禾牧草混合青贮(裹包青贮、窖贮)。为此,本研究于2017、2018和2019年在河南新乡地区通过3年田间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小黑麦(Secale sylvestre)、紫花苜蓿/燕麦(Avena sativa)、紫花苜蓿/玉米(Zea mays)和紫花苜蓿/甜高粱(Sorghum dochna)4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该模式豆/禾牧草行数比为生产中已证实的生产性能较好且其混合收获产物的豆/禾牧草质量比较接近于最佳混合青贮比例),针对牧草间作模式、栽培管理、生产加工及家畜转化利用等全产业链,首先,探讨了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牧草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光能利用的诸多因子中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单作、间作下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与此同时还探究了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下的根系特性及其土壤微生态效应;然后,进一步对本研究的4种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下的牧草及其不同加工方式的草产品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感官品质及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纤维显微结构的改变进行了评价;最后,还将以上4种紫花苜蓿/禾本科间作牧草的混合青贮产品,进行了反刍家畜的饲喂效果试验和模拟消化试验,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通过研究家畜利用过程中不同加工方式牧草纤维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探究了青贮对禾本科牧草利用特性的影响。所获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生产潜力提升机制从生产性能来看,牧草种间表现为各间作模式中禾本科牧草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而紫花苜蓿表现出间作产量劣势,与种间竞争力表现情况相吻合,说明4种禾本科牧草在间作系统资源利用方面具有更大的侵占性,它的生产力是决定总体产量的主要因素;间作模式间表现为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模式的生物产量最高,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间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最大。从经济效益来看,紫花苜蓿/小黑麦间作模式具有较高纯利润、收益成本比和货币优势指数。从光能利用来看,牧草种间表现为与单作比,间作提高了4种禾本科牧草的光能利用率、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PAR截获率,降低了冠层开度和胞间CO2浓度,而紫花苜蓿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间作模式间表现为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的光能利用提升潜力更大。从单作和间作下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机制来看,间作禾本科牧草在强光下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是通过增强CO2的羧化固定能力实现的,而并非是光能捕获、传递和转化效率的提高。间作紫花苜蓿在强光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于对CO2的羧化固定能力降低引起的,在弱光下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是通过增加其功能叶的叶绿素b含量,改变叶绿素构成,增强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来实现的。从代谢特征来看,间作下4种禾本科牧草的平均日茎流速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物质含量均大于各自单作,紫花苜蓿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小黑麦和燕麦以上指标的3年平均增幅大于玉米和甜高粱,且与小黑麦、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以上指标的3年平均降幅小于与玉米、甜高粱间作。可见,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这2种间作模式在代谢特征方面综合表现最佳。从根系特性来看,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参数明显优化,而紫花苜蓿根系特性与单作相比表现不一,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根系特性受到了明显地抑制(显着低于单作),表现为竞争弱势,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未受影响。总体来看,4种间作模式中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2种间作模式在根系特性方面表现更佳。从间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来看,间作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禾本科单作,4种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尤其是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着提高;间作种植第3年,土壤3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着增加,<0.25 mm粒径显着减少;间作下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降低,细菌/真菌比升高。此外,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土壤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种植第3年,与禾本科单作土壤相比,间作土壤的团聚体凝聚程度较高,土壤表面孔隙较多且较为疏松,较大粒径团聚体较多,说明间作下土壤结构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2.不同加工方式对4种间作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于干草品质而言,与单作比,间作下紫花苜蓿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增加,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间作下4种禾本科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提高,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降低,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青贮前后相比,青贮后牧草的营养品质主要表现为在粗蛋白含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2.67%10.14%和3.29%9.83%),相对饲用价值提高(增幅为5.08%17.7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贮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纤维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青贮前相比,4种禾本科牧草青贮后叶片表皮细胞排列较为凌乱,细胞边界不清晰,表面结构较为粗糙。可见,4种禾本科牧草青贮后叶纤维结构可被部分降解。4种间作模式牧草混合青贮效果来看,(1)感官品质。4种混贮处理均优于紫花苜蓿单一青贮。其中,紫花苜蓿+玉米和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处理的感官评价最好(1级优等),其次是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混贮处理(2级尚好)。(2)营养品质。4种混贮处理的营养成分介于禾本科牧草单贮与紫花苜蓿单贮之间,可形成养分互补。其中,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混贮组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较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其余3个混贮组(P<0.05),达到3.43%。(3)发酵品质。4种混贮处理的V-Score等级为良好,Kaiser等级为1级。可见,4种混合青贮处理均达到优良青贮饲料的标准。(4)纤维显微结构。青贮后4种禾本科牧草相比叶纤维的显微结构差异不大。3.家畜对4种间作下的混合青贮牧草利用效果通过模拟瘤胃消化环境进行体外消化试验,在24h的体外消化结束时,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和乙酸/丙酸比表现为: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紫花苜蓿+玉米混贮>紫花苜蓿+小黑麦混贮>紫花苜蓿+燕麦混贮。氨态氮浓度表现为:紫花苜蓿+燕麦混贮>紫花苜蓿+小黑麦混贮>紫花苜蓿+玉米混贮>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通过对各单项指标综合指数求和得到的多项指标综合指数表明,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紫花苜蓿+玉米混贮>紫花苜蓿+小黑麦混贮>紫花苜蓿+燕麦混贮。可见,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的体外消化效果最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消化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纤维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同新鲜叶片直接用于瘤胃液体外消化相比,青贮叶片用于瘤胃液体外消化后,小黑麦、燕麦、玉米和甜高粱叶片表皮纤维组织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程度更高,细胞轮廓基本消失,说明青贮牧草更易于家畜消化利用。通过对家畜直接投喂4种混合青贮牧草进行饲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直接投喂紫花苜蓿单贮饲草相比,投喂4种混合青贮饲草后,试验羊的采食时长、反刍时长、咀嚼时长和每食团咀嚼时长均不同程度地缩短,平均日采食量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投喂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饲草后,试验羊的采食时长、咀嚼时长和每食团咀嚼时长最低,日采食量最大,说明紫花苜蓿+甜高粱混贮饲草的采食效果最好。综上所述,从生物产量来看,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模式有更好的生产性能;从土地利用率来看,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间作模式有更好的生产潜力;从经济效益来看,紫花苜蓿/小黑麦间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纯利润、收益成本比和货币优势指数。从青贮营养品质、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以及瘤胃体外消化效果和家畜的采食效果来看,均表现为紫花苜蓿/甜高粱混合牧草在4种间作模式中最适宜用于青贮。

都帅[7](2019)在《典型草原牧草安全收贮及高效利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典型草原不仅是我国北方蒙古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天然青干草主要生产区。目前,典型草原牧草收获技术和调制方法不当,干草品质较差,导致饲草品质下降,饲草利用率和转化率降低,严重影响天然干草饲用价值和商品化价值。此外,典型草原牧草收获后,针茅属植物颖果随水分含量的减少变得尖锐,易刺破家畜口腔及消化道,降低了干草的适口性和饲用价值,使天然青干草的商品化价值进一步下降。为解决典型草原牧草收获、加工、贮藏和利用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典型草原牧草适时收获、加工调制、安全储藏和牧草产品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内容:(1)研究天然牧草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变化动态,在质、量兼优时收获,确定了典型草原牧草适时收获技术。(2)研究选择天然干草捆堆垛方式、打捆密度和贮藏时间等影响干草储藏的关键因素,结合其营养品质劣变机制和真菌生命代谢规律,确定干草安全储藏条件。(3)利用本研究收获干草,开展乌珠穆沁羊饲喂试验,测定试验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关键特征指标,揭示典型草原牧草及其产品与草食家畜生产性能和畜产品品质的相关性,为典型草原牧草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为试验地,以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和乌珠穆沁羊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裂区设计,开展对比试验,科学研究手段与实际生产技术融合,通过田间试验和草食家畜饲喂试验对典型草原牧草收获、调制、储藏和利用关键环节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结合牧草再生性能和返青率,在牧草质量兼优时收获,以禾本科为建群种典型草原最佳收获期在抽穗期-开花期。(2)典型草原牧草收获72 h后调制的干草均达到安全含水量,可打捆储藏。刈割和晾晒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典型草原天然干草干物质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天然牧草干草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表明典型草原干草品质受刈割和晾晒时间共同影响,返潮和晾晒共同作用使营养物质流失严重,增加有效晾晒时间能提高干草品质。(3)典型草原干草营养成分和真菌毒素含量对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响应机制表明,打捆密度对粗灰分、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黄曲霉毒素B1、T-2毒素和赭曲霉毒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影响显着(P<0.05)。堆垛方式对粗灰分、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B1、T-2毒素和赭曲霉毒素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影响显着(P<0.05)。且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交互作用对干草营养品质和真菌毒素含量存在正效应。典型草原区,天然干草打捆密度160 kg/m3,采用交叉堆垛储藏干草效果最佳。(4)典型草原牧草产品种类对乌珠穆沁羊的饲喂效果影响显着,鲜草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P<0.05)草颗粒采食量,草颗粒采食量显着高于(P<0.05)干草采食量。干草组日增重-58.67 g/d,草颗粒和鲜草组日增重分别为76.11 g/d和80.00 g/d,均显着高于(P<0.05)干草组。鲜草和草颗粒组试验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眼肌面积和脂肪厚度显着高于干草组(P<0.05)。与干草组对比发现,鲜草组和草颗粒组大理石纹得分,失水率和蛋白质含量显着(P<0.05)提高。表明典型草原牧草颗粒不仅能满足家畜生长需求,还能改善肉品质。(5)典型草原牧草产品补饲精料对乌珠穆沁羊饲喂效果影响显着,鲜草干物质采食量显着(P<0.05)高于干草补饲精料组,干草补饲精料组采食量显着(P<0.05)高于干草组。干草组日增重-58.67 g/d,干草补饲精料和鲜草组日增重分别为42.33 g/d和80.00 g/d,均显着(P<0.05)高于干草组。鲜草组和干草补饲精料组胴体重、净肉重、眼肌面积和脂肪厚度显着(P<0.05)高于干草组,而各组屠宰率、骨重、净肉率、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与干草组相比,鲜草和干草补饲精料组蛋白质、钙、大理石纹得分和失水率显着(P<0.05)提高,而脂肪、磷、黄度和胆固醇含量显着(P<0.05)降低。表明典型草原干草补饲精料后能改善反刍家畜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能缓解饲草不足带来的危害,可在冬春季节或饲草供应不足时期使用。

刚永和,张海博,杜江,李生彬,安林昌,萨仁花,陈志强[8](2018)在《高寒地区捆裹青贮燕麦饲草饲喂绵羊效果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寒地区选择青海欧拉型藏羊在饲养管理完全相同且同等补饲精饲料[0.25 kg/(只·d)]的情况下,分组饲喂捆裹青贮燕麦饲草、全株玉米青贮饲草、燕麦青干草和小麦秸秆51 d。结果表明,捆裹青贮燕麦饲草(全干物质%)粗蛋白较全株玉米青贮饲草、燕麦青干草和小麦秸秆分别提高13.77%、94.23%和130.13%,粗纤维较全株玉米青贮饲草高52.35%,较燕麦青干草和小麦秸秆分别降低11.14%和26.73%;捆裹青贮燕麦饲草日均饲草采食量较燕麦青干草和小麦秸秆分别提高130.93%和199.58%,差异均极显着(P<0.01),较全株玉米青贮饲草提高4.28%,差异显着(P<0.05);饲喂捆裹青贮燕麦饲草日增重达197.35 g/(只·d),较全株玉米青贮饲草提高10.85%,差异不显着(P>0.05),较燕麦青干草和小麦秸秆分别提高40.96%和101.71%,差异均极显着(P<0.01);捆裹青贮燕麦饲草日均盈利1.71元/(只·d),较小麦秸秆、燕麦青干草和全株玉米青贮饲草分别多盈利1.17、0.96和0.50元/(只·d),分别提高216.67%、128.00%和41.32%。捆裹青贮燕麦饲草饲喂绵羊经济效益明显,在高寒地区可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郭文[9](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喀斯特极其发育作用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出现逆向演替趋势,随之出现石漠化问题。草地畜牧业是缓解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加快群落演替,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而青贮是发展草地畜牧业必备的一项技术,它具有高效、便利、保质期长、调节家畜消化率、抑制疾病发生率等优点。此外,通过开发利用乡土灌草资源青贮不但能够突破畜牧业发展遇到的缺粮少饲的瓶颈,整合乡土灌草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还能缓解饲料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压力。根据生态修复理论、耦合效益理论、边际成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营养优化配置理论及循环经济理论等为及理论依据,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采用文献分析法、实验法、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确定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在2015-2016年本底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与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分布广泛的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与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6种原料于2017年夏季进行青贮实验。青贮实验基于3种不同的晾置水平、2种不同的青贮方式、5种青贮发酵添加剂浓度梯度进行处理,对84个样品17个指标2个重复,共计2856个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不同乡土灌草青贮品质、青贮营养成分变化、有氧稳定性及青贮的相对饲用价值,结合牛羊消化代谢原理进行牛羊健康饲喂评价,探讨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技术。1.在常规营养变化方面,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中,五节芒的DM含量青贮后提高,而一年蓬和大籽蒿均有所下降,五节芒CP含量变化明显,均较青贮原料含量增加,三种灌草的CF含量均较青贮前降低,EE含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小,根据营养成分变化,五节芒青贮效果最佳。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中DM、EE含量变化与青贮原料的含水量有关,马桑经过晾置处理后CP含量均较青贮前有所提升,三种灌草的CF含量除马桑和金丝梅未经晾置处理的青贮料高于青贮前,其他处理组均下降,因此综合分析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马桑青贮效果最佳。2.在相对饲喂价值方面,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经不同晾置时间后青贮,DMI、DDM以及RVF都具有显着差异(P<0.05),相对饲用价值构树>一年蓬>五节芒;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经不同晾置时间后青贮DMI、DDM具有显着差异(P<0.05),晾置处理组与未处理组RVF具有显着差异(P<0.05),相对饲用价值大籽蒿>马桑>金丝梅。3.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单独青贮中,青贮料的发酵品质:五节芒>构树>一年蓬,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单独青贮中,青贮料的发酵品质:马桑>大籽蒿>金丝梅。在中-强度石漠化地区与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混合青贮实验中,前者在不同的添加剂水平上,青贮效果均劣于后者,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灌草之间的差异,此外,前者NH3-N含量极显着高于后者,营养成分流失严重,前者青贮效果较差。4.通过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技术创新,集成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技术体系。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根据乡土灌草青贮营养变化规律与牛羊代谢机理的研究成果,针对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的关键技术创新,通过成果转换,提出乡土灌草青贮技术、青贮设施设备改良技术、TMR配方技术以及利用青贮滤液回收利用并用于牛羊饲喂的技术,并根据不同石漠化等级进行技术集成,形成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技术体系。

钟波,闵令强,梁荣庆,张军强,仪垂良,孙志民[10](2017)在《裹包青贮技术特点及设备配置概述》文中研究指明裹包青贮作为青饲料的主要贮存方式之一,与青贮方式相比,具有饲料品质好、贮存方便、发酵过程可控及经济效益显着等特点,发展及推广前景广阔。结合青贮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及裹包青贮技术的优点,对裹包青贮装备种类和生产作业模式进行概述,旨在为青饲料的裹包青贮技术的发展及相关设备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及参考。

二、牧草捆裹青贮加工饲喂模式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牧草捆裹青贮加工饲喂模式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全株青贮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全株青贮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内涵
    1.1 高密度裹包技术模式
    1.2 小型裹包技术模式
2 玉米全株青贮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的优势
    2.1 有利于种养结合
    2.2 可降低农民种植成本
    2.3 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
3 玉米全株青贮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3.1 适时收获
    3.2 恰当调节秸秆切断长度
    3.3 合理控制割茬高度
    3.4 保证机械收获的适应性
    3.5 减少污染

(2)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1.1 “粮改饲”政策的出台
        1.1.2 食品安全
        1.1.3 生物质资源利用
    1.2 文献综述
        1.2.1 木质纤维素结构
        1.2.2 家畜日粮纤维素研究进展
        1.2.3 增加木质纤维素消化率的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温度下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及添加剂
        2.2.2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制备
        2.2.3 分析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特性
        2.3.2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结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2.3.3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的影响
        2.3.4 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残余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5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酶解糖化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青贮原料及添加剂
        3.2.2 巨菌草青贮饲料的制备
        3.2.3 分析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发酵特性
        3.3.2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干物质损失和结构碳水化合物属性
        3.3.3 青贮过程中阿魏酸浓度的变化
        3.3.4 青贮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3.3.5 添加剂对巨菌草青贮酶解糖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化学成分及抗养化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采用乳酸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4.2.2 苜蓿青贮制备
        4.2.3 分析方法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青贮前苜蓿的化学组成及脂肪酸浓度
        4.3.2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特征
        4.3.3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纤维降解特征
        4.3.4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阿魏酸含量
        4.3.5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抗氧化酶和脂肪氧合酶活性
        4.3.6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4.3.7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化学组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体外瘤胃消化、产气量、甲烷及微生物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5.2.2 体外消化试验
        5.2.3 DNA提取、PCR扩增和Illumina MiSeq测序
        5.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青贮后期不同乳酸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干物质消化率
        5.3.2 青贮60天后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的体外产气及消化特性
        5.3.3 不同处理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挥发性脂肪酸及氨态氮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3.5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瘤胃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苜蓿青贮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关中奶山羊消化性能、瘤胃发酵、血液及奶样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6.2.2 试验材料
        6.2.3 裹包青贮制作及成分分析
        6.2.4 日粮配置
        6.2.5 消化代谢试验程序
        6.2.6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7 样品分析
        6.2.8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苜蓿裹包青贮发酵特性、化学组成、抗氧化酶活性
        6.3.2 不同处理组家畜采食量及消化率
        6.3.3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瘤胃液发酵参数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及乳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免疫球蛋白、促炎症因子的影响
        6.3.6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产奶量及奶品质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江苏省山羊生产及饲料资源利用现状
        1.1.1 江苏省粗饲料资源现状
        1.1.2 农作物秸秆等非常规粗饲料资源在肉羊生产中的应用途径
    1.2 燕麦作为粗饲料利用的研究进展
        1.2.1 燕麦草的分布与产量调查
        1.2.2 燕麦草的饲用价值与有效利用
        1.2.2.1 燕麦草的营养价值
        1.2.2.2 燕麦草在肉羊产业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原料配比和制作工艺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2.1 试验设计
        2.2.2.2 青贮饲料的调制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3.1 感官评定
        2.2.3.2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2.3.3 发酵品质分析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燕麦草和稻秸的营养成分
        2.3.2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品质感官评定
        2.3.3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营养成分
        2.3.4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发酵品质
    2.4 讨论
        2.4.1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2.4.2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2.4.3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饲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现场制作
        3.2.2 试验动物及瘤胃液的采集
        3.2.3 微生物培养液的配制
        3.2.4 试验设计
        3.2.4.1 体外发酵产气试验
        3.2.4.2 体外发酵批次培养试验
        3.2.5 体外发酵指标的测定
        3.2.5.1 产气量和产气参数的计算
        3.2.5.2 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测定
        3.2.5.3 NH_3-N浓度的测定
        3.2.5.4 MCP浓度的测定
        3.2.5.5 有机物消化率的测定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发酵底物的营养成分
        3.3.2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产气试验结果
        3.3.3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培养液pH值
        3.3.4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培养液VFA浓度
        3.3.5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的IVDOM及其培养液的NH_3-N、MCP浓度
    3.4 讨论
        3.4.1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产气的影响
        3.4.2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pH的影响
        3.4.3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VFA的影响
        3.4.4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NH_3-N、MCP浓度和IVDOM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肉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2.3.1 生长性能指标
        4.2.3.2 消化代谢指标
        4.2.3.3 瘤胃发酵指标
        4.2.3.4 血液生化指标
        4.2.3.5 屠宰性能指标
        4.2.3.6 肉品质指标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营养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3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4.3.4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3.5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6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肉品质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营养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4.3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4.4.4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4.6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肉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发酵特性及发酵品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西藏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西藏地区燕麦的生产和利用现状
    1.3 海拔对燕麦品质、产量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1 海拔对燕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3.2 海拔对燕麦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 高寒地区青贮研究进展
        1.4.1 青贮原理
        1.4.2 高寒地区青贮饲料研究现状
        1.4.3 影响高寒地区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主要因素
        1.4.4 海拔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1.4.5 添加剂对高寒地区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1.6.2 西藏燕麦在不同海拔青贮点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1.6.3 添加剂对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品质改善研究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青贮调制
        2.1.4 青贮指标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海拔区燕麦原材料营养成分分析
        2.2.2 不同海拔区燕麦原材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2.3 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饲料营养品质
        2.2.4 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2.2.5 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西藏燕麦在不同海拔青贮点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青贮调制
        3.1.4 青贮指标测定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海拔青贮点燕麦青贮饲料营养品质
        3.2.2 不同海拔青贮点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3.2.3 不同海拔青贮点燕麦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对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品质改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青贮调制
        4.1.4 青贮指标测定方法
        4.1.5 青贮发酵品质评价
        4.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加剂对燕麦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添加剂对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
        4.2.3 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1 中国肉牛产业在世界肉牛生产中地位
        1.1.2 中国肉牛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地位
        1.1.3 中国牛肉消费现状
        1.1.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5 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意义
    1.2 我国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1.2.1 规模化肉牛养殖
        1.2.2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1.2.3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趋势
        1.2.4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1.3 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
        1.3.1 国外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1.3.1.1 澳大利亚饲草料供应现状
        1.3.1.2 新西兰饲草料供应现状
        1.3.1.3 美国饲草料供应现状
        1.3.2 国内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1.3.3 我国西南地区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饲草料供应现状
第2章 引言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3.1 文献查阅
        2.3.2 实地调查相关材料
        2.3.3 横向比较进行分析
        2.3.4 技术路线图
        2.3.5 数据来源
第3章 九牛肉牛养殖场情况
    3.1 养殖场基本情况
        3.1.1 养殖场概况
        3.1.2 养殖规模与牛群结构
    3.2 饲草料需求情况
    3.3 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
        3.3.1 已有的饲草料供应体系
        3.3.2 饲草料供应缺陷
第4章 饲草料均衡供应
    4.1 粗饲料的均衡供应
        4.1.1 干草
        4.1.2 农作物秸秆
        4.1.3 青贮
    4.2 精饲料的均衡供应
    4.3 日粮的均衡供应
        4.3.1 青贮饲料类型的日粮配方
        4.3.2 酒糟类型的日粮配方
        4.3.3 氨化稻草类型的日粮配方
第5章 讨论
    5.1 饲草料运输
    5.2 饲草料储备
        5.2.1 现阶段困境
        5.2.2 秸秆收储
        5.2.3 广泛开展青干草调制
        5.2.4 继续加强饲草储备库建设、优化饲草储备方式
    5.3 饲草料机械化问题
        5.3.1 加强机械化程度
        5.3.2 加强机械化、规模化
        5.3.3 加强机械化生产
    5.4 产业扶持问题
        5.4.1 优化饲草料产业结构和布局
        5.4.2 扶持优秀企业
        5.4.3 增加补贴力度
        5.4.4 提高饲草料生产的保障
        5.4.5 加强领导
    5.5 草畜配合问题
        5.5.1 多种饲草料综合利用
        5.5.2 草畜结合,畜牧发展带动饲草发展
        5.5.3 草畜联动
    5.6 技术服务问题
        5.6.1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5.6.2 建立饲草料科技支撑及信息服务体系
    5.7 生产技术问题
        5.7.1 种子的生产难题
        5.7.2 生产加工技术
        5.7.3 提高饲草加工技术,提高饲草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5.8 建设绿色安全的草料供应体系
        5.8.1 大力开发利用优势酒糟资源
        5.8.2 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农作物副产物
        5.8.3 大力发展人工种草
        5.8.4 发展牛羊专用饲料
参考文献
致谢

(6)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其生产潜力和营养品质机理及家畜对其利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间作研究进展
        1.1 概念和意义
        1.2 产量效应
        1.3 光能利用
        1.3.1 光能利用率
        1.3.2 冠层结构特征
        1.3.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1.4 代谢特征
        1.5 根系特性
        1.6 土壤特性
    2 牧草生产与加工研究进展
        2.1 牧草栽培与生产
        2.1.1 牧草栽培
        2.1.2 牧草生产
        2.2 牧草加工
        2.2.1 干草
        2.2.2 青贮
        2.2.3 草粉及其它加工形式
        2.3 牧草品质评价
        2.3.1 干草评价体系
        2.3.2 青贮评价标准
    3 家畜对牧草的利用
        3.1 饲料营养成分可消化利用性的评定
        3.2 饲喂试验
    4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4种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产量
        1.3.2 土地当量比
        1.3.3 种间竞争力
        1.3.3.1 侵占力
        1.3.3.2 相对拥挤系数
        1.3.3.3 竞争比率
        1.3.4 经济效益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2.2 种间竞争力评价
        2.3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间作对牧草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冠层开度和叶面积指数
        1.3.2 PAR截获率
        1.3.3 气体交换参数
        1.3.4 光能利用率
        1.3.5 叶绿素含量
        1.3.6 光合-光强响应和光合-CO2响应特征参数
        1.3.7 叶绿素荧光参数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下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的光能利用特性
        2.1.1 冠层开度和叶面积指数
        2.1.2 PAR截获率和气体交换参数
        2.1.3 光能利用率
        2.1.4 产量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2.2 不同间作模式下净光合速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2.2.1 叶绿素含量
        2.2.2 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及相关参数
        2.2.3 光合-CO_2响应曲线及相关参数
        2.2.4 叶绿素荧光参数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4种间作模式下的碳、氮代谢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茎流速率
        1.3.2 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碳含量
        1.3.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氮含量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流速率
        2.2 碳代谢
        2.2.1 碳代谢关键酶
        2.2.2 碳水化合物含量
        2.3 氮代谢
        2.3.1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2.3.2 全氮含量
        2.4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间作下豆/禾牧草的根系特性及土壤微生态效应
    第一节 基于原位根系扫描的间作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根系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长
        2.2 根尖数
        2.3 根表面积
        2.4 根体积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供试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微观结构
        2.2 土壤养分
        2.2.1 土壤有机碳
        2.2.2 土壤全氮和碱解氮
        2.2.3 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
        2.3 土壤物理性状
        2.3.1 土壤容重
        2.3.2 土壤孔隙度
        2.3.3 土壤团聚体
        2.4 土壤微生物数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不同加工方式下的间作牧草营养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干草调制
        1.3.2 青贮制作
        1.3.2.1 青贮样品制备
        1.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方法
        1.3.3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1.4 测定指标
        1.4.1 干草品质指标
        1.4.2 青贮品质指标
        1.4.2.1 营养品质
        1.4.2.2 感官品质
        1.4.2.3 发酵品质
        1.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1.4.3 经济效益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草品质
        2.2 青贮品质
        2.2.1 营养品质
        2.2.2 感官品质
        2.2.3 发酵品质
        2.2.4 青贮前后4种禾本科牧草叶片显微结构的变化
        2.3 不同加工方式下的间作牧草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家畜对混合青贮下的间作牧草的利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设计一:体外消化试验
        1.1.2 试验设计二:饲喂试验
        1.2 方法及指标
        1.2.1 方法
        1.2.1.1 试验一:体外消化试验
        1.2.1.2 试验二:饲喂试验
        1.2.2 指标
        1.2.2.1 试验一:体外消化试验
        1.2.2.2 试验二:饲喂试验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外消化效果
        2.1.1 体外产气量
        2.1.2 甲烷产量
        2.1.3 NH3-N浓度
        2.1.4 pH值
        2.1.5 挥发性脂肪酸
        2.1.6 体外干物质降解率
        2.1.7 各项体外消化参数的综合评定
        2.2 4种禾本科牧草在不同状态下的体外消化效果
        2.3 饲喂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典型草原牧草安全收贮及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牧草利用现状
    1.3 收获技术对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1.3.1 生育期对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1.3.2 植物细胞呼吸作用对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1.3.3 光照作用对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1.3.4 降水对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1.4 天然牧草干草贮备研究概况
        1.4.1 我国天然牧草贮备存在的意义与问题
        1.4.2 天然牧草干草安全贮备的关键因子
        1.4.3 天然牧草干草贮藏期间主要真菌毒素及危害
    1.5 天然牧草利用模式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期研究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测定指标
        2.1.5 指标测定方法
    2.2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最适刈割时间研究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试验测定指标
        2.2.5 指标测定方法
    2.3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安全贮藏机制研究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材料
        2.3.3 试验设计
        2.3.4 试验测定指标
        2.3.5 指标测定方法
    2.4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饲用价值评价研究
        2.4.1 试验地概况
        2.4.2 试验材料
        2.4.3 试验设计
        2.4.4 饲养管理
        2.4.5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4.5.1 采食量和生产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4.5.2 屠宰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4.5.3 肉品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2.4.5.4 肉中化学成分测定指标及方法
        2.4.5.5 肉中脂肪酸测定及方法
        2.4.5.6 肉中氨基酸测定及方法
        2.4.5.7 经济效益测定及方法
    2.5 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利用技术研究
        2.5.1 试验地概况
        2.5.2 试验材料
        2.5.3 试验设计
        2.5.4 饲养管理
        2.5.5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5.5.1 采食量和生产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5.5.2 屠宰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5.5.3 肉品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2.5.5.4 肉中化学成分测定指标及方法
        2.5.5.6 肉中氨基酸测定及方法
        2.5.5.7 经济效益测定及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期研究
        3.1.1 刈割期对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
        3.1.2 刈割期对典型草原天然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最适刈割时间研究
        3.2.1 刈割时间对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水分散失规律的影响
        3.2.2 刈割时间对典型草原天然草地干草品质的影响
        3.2.3 晾晒时间与刈割时间及交互作用对典型草原天然草地干草品质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安全贮藏机制研究
        3.3.1 打捆密度对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3.3.2 堆垛方式对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3.3.3 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及交互作用对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3.3.4 打捆密度、堆垛方式和贮藏时间及交互作用对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品质的影响
        3.3.5 打捆密度对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中真菌毒素的影响
        3.3.6 堆垛方式对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中真菌毒素的影响
        3.3.7 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及交互作用对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中真菌毒素的影响
        3.3.8 贮藏时间对真菌毒素的影响
        3.3.8.1 贮藏时间对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3.3.8.2 贮藏时间对赭曲霉毒素A的影响
        3.3.8.3 贮藏时间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影响
        3.3.8.4 贮藏时间对玉米赤霉希酮的影响
        3.3.8.5 贮藏时间对T-2毒素的影响
        3.3.9 打捆密度、堆垛方式和贮藏时间及交互作用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中真菌毒素的影响
    3.4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饲用价值评价研究
        3.4.1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采食量的影响
        3.4.2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3.4.3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3.4.4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肉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3.4.5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肉品质的影响
        3.4.6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肉中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3.4.7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3.4.8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3.4.9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肉中N-6和N-3脂肪酸的影响
        3.4.10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羊肉中氨基酸的影响
        3.4.11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饲草产品对乌珠穆沁经羊济效益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利用技术研究
        3.5.1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采食量的影响
        3.5.2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3.5.3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3.5.4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肉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3.5.5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肉品质的影响
        3.5.6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肉中脂肪酸的影响
        3.5.7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3.5.8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3.5.9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肉中N-6和N-3脂肪酸的影响
        3.5.10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羊肉中氨基酸的影响
        3.5.11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干草及补饲对乌珠穆沁经羊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收获技术对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机制
    4.2 典型草原干草品质和真菌毒素含量对关键因子的响应机制
    4.3 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高效利用技术
        4.3.1 典型草原不同类型牧草产品影响机制
        4.3.2 典型草原牧草补饲精料影响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高寒地区捆裹青贮燕麦饲草饲喂绵羊效果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时间
    1.2 实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1.3 供试饲草与制作
        1.3.1 小麦秸秆制作:
        1.3.2 燕麦青干草制作:
        1.3.3 捆裹青贮燕麦饲草制作:
        1.3.4 全株玉米青贮饲草制作:
        1.3.5 精饲料制作:
    1.4 饲养管理
    1.5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饲草营养成分分析
    2.2 青贮饲草采食量测定
    2.3 增重效果分析
    2.4 经济效益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9)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
    2 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
    3 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案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消化吸收机制
    1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
        1.1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环境特征及饲草青贮现状
        1.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
    2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
        2.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环境特征及饲草青贮现状
        2.2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
    3 乡土灌草青贮营养成分变化规律
        3.1 常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
        3.2 青贮开封后好气安定性变化规律
    4 牛羊采食青贮饲料及消化代谢机理
        4.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4.2 牛羊前胃消化代谢机理
        4.3 牛羊雏胃消化代谢机理
    5 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消化吸收机制
四 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关键技术
    1 乡土灌草青贮现有技术与创新
        1.1 现有青贮技术
        1.2 乡土灌草青贮技术创新
    2 石漠化地区现有青贮设备设施及改良技术
        2.1 现有青贮设备设施
        2.2 青贮设备设施改造与创新
    3 牛羊现有日粮结构搭配与全混合日粮(TMR)技术
        3.1 现有日粮结构搭配
        3.2 牛羊健康饲喂技术创新
    4 牛羊饲喂中现有的补饲技术与创新
        4.1 牛羊饲喂现有补饲技术
        4.2 牛羊饲喂补饲技术创新
五 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饲喂技术集成
    1 潜在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饲喂技术集成
    2 轻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饲喂技术集成
    3 中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饲喂技术集成
    4 强度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饲喂技术集成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体系集成对比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部分缩略词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10)裹包青贮技术特点及设备配置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裹包青贮技术的特点
    1.1 青贮技术关键因素
    1.2 裹包青贮的优点
2 裹包青贮装备种类和生产作业模式
    2.1 裹包青贮生产相关机械设备
    2.2 裹包工艺流程及作业模式
    2.3 设备现状
3 结论

四、牧草捆裹青贮加工饲喂模式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全株青贮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J]. 苏强. 畜牧兽医杂志, 2021(06)
  • [2]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福厚. 兰州大学, 2021(09)
  • [3]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D]. 张心钊. 扬州大学, 2021(09)
  • [4]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发酵特性及发酵品质改善研究[D]. 王福成.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5]长宁县九牛肉牛养殖场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模式研究[D]. 李若灵. 西南大学, 2020(01)
  • [6]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其生产潜力和营养品质机理及家畜对其利用效果研究[D]. 蔺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7]典型草原牧草安全收贮及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 都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高寒地区捆裹青贮燕麦饲草饲喂绵羊效果的试验研究[J]. 刚永和,张海博,杜江,李生彬,安林昌,萨仁花,陈志强.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10)
  • [9]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技术[D]. 郭文.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
  • [10]裹包青贮技术特点及设备配置概述[J]. 钟波,闵令强,梁荣庆,张军强,仪垂良,孙志民.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12)

标签:;  ;  ;  ;  ;  

青贮包草料包加工饲喂方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