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训师要有真功夫(论文文献综述)
岳封疆[1](2020)在《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平常大学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近年来女生宿舍矛盾的问题也越发的频繁。如2016年7月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女生宿舍言语发生不和,导致误会引发矛盾,有肢体冲突,最终双方住院接受治疗;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女生因纠纷未解,发生持刀砍人情况;2011年郑州女生宿舍因矛盾升级,发生绑架案。小到平常宿舍中言语冲突,大到由冲突引发的威胁生命的事件。本研究通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筛选在宿舍关系中问题较大的女大学生,运用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她们积极干预,以达到良好宿舍人际水平。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在有设定规则的情形下进行的团体箱庭疗法。二到六位成员参加,仅要一个沙箱就可满足。每位成员的次序为抽签或者猜拳决定,共发生若干轮,整个箱庭过程中,不允许任何眼神、言语、身体的交流互动。每次每人只可以做一个动作(若拿玩具,可以选择一个玩具或一类玩具),也可以选择放弃做任何动作,不可以拿走他人或自己的玩具,但可以移动他人或自己的玩具。最后一次的最后一个人可以对整个箱庭做一次微调。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更代表真实的现实生活状况,它是真实社会生活的象征。在共同创作箱庭作品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作品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因为是共同创作一个箱庭,不可避免在起初时候出现误会和摩擦,这就需要每个人主动调整自己,互相共感理解,以达成一种信任,最终达到团体的整合。对应到宿舍中,有宿舍人际困扰的女大学生在平常的宿舍人际关系中,正是因为不善交流、沟通,意见时常闷于心中不善表达,导致矛盾、误会重重,在限制性团体箱庭的干预下,积极的与彼此沟通交流,反思自我,认识他人,最终宿舍人际关系得以改善。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研究来探索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与女生宿舍的关系。研究一和研究二均采用实验法,研究一旨在验证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提升散拼组(非同一宿舍)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否有效。研究二是为了验证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提升同一宿舍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否有效。研究结果表明:(1)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后,研究一散拼实验组女大学生前后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分数显着性差异,说明本研究干预是有效的,交际方面、交谈方面两维度显着性降低,说明其在宿舍人际交往中有更多的交际与交谈。和对照组相比,散拼实验组女大学生后测总分差异显着,说明经过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宿舍关系得到了显着改善。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交际方面、交谈方面、待人接物维度上显着降低,说明对比与对照组,实验组在交际、交谈、待人接物方面有着显着提高。(2)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后,研究二实验组同一宿舍女大学生前后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分数差异不显着,说明干预并不明显,室友支持这一维度显着性降低,说明实验组同学在宿舍中经过本研究干预后,有着更多的室友支持。和对照组相比,同一宿舍实验组的女大学生后测分数差异不显着,说明经过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实验组宿舍关系并未得到良好改善,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交谈方面维度上显着降低,说明虽然总分数下降不显着,但实验组在宿舍中有着更多的交谈。(3)团体箱庭的主题上,和初始箱庭作品相比,结束箱庭作品创伤主题显着减少、治愈主题显着增加。(4)实验组团体箱庭的沙具使用与全国常模比较,散拼实验组沙具使用生活用品与全国常模比较呈显着性差异。同一宿舍实验组沙具使用人物数量与生活用品与全国常模比较呈差异性显着。(5)质性研究结果显示,42位被试分别从团体箱庭疗法本身的特点、心理咨询老师、团体成员以及团体氛围方面做了解释,认为团体箱庭疗法有效。
秦苗苗[2](2020)在《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随之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并成为关涉“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关键。教师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特殊主体,其师德起到决定性作用。习近平非常关注师德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到学校实地调研、与师生促膝长谈,并且通过书信来往,勉励慰问广大师生。同时掌握学生成长需要、教师发展特点的一手资料,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师德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了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条件。他先后于2013年教师节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三个牢固树立”;2014年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引路人”及“四个统一”;2018年教育大会上提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标准等一系列关于师德的最新论断,为新时代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师德建设相关论述。该论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教师队伍需求的正确把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理论支撑。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高。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年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当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一些学术成果对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大多聚焦于习近平师德建设内容的简单论述,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观点重复率高。综合考虑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与国家教育发展迫切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立足于习近平教育施政实践,系统阐述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路径探索,深入分析理论特征、继承发展和时代价值,力求在前人研究水平上、尤其是针对不足,再做深入探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了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介绍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梳理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进而提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教师引入培养考核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等措施,切实推进了师德建设。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其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本思维;其二,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锻造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体现战略思维;其三,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划定了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其四,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深化了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这几个理论特征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共同彰显了习近平的教育管理智慧。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在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教师队伍建设。这其中既有对以往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炼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中关于师德建设初心、建设内容、建设路径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探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应然之举。第六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的理论升华。其次,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在他的领导下,师德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化了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赵香[3](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G市X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是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最新版本。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中英语教学的根本指南,对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阅读教学在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新时期我国高中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由于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历时较短,加之应试教育影响深远,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中选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倾向依然明显,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英语阅读课堂学习策略的形成,进而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外语学习者而言,培养自主阅读学习策略,离不开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或者说,教师的教学策略是触发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与价值。本文通过选取G市某中学作为案例,选择31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式对该校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现阶段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总体向好,但仍然存在着部分教师未使用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使用不当等问题。论文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尝试提出加强新课标培训、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背景知识渗透策略、阅读策略渗透策略、图式构建策略、语境导学策略)、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等改进建议,期望能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借鉴与帮助,改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郑英[4](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赵景磊[5](2019)在《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武术拳种丰富且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其研究与保护工作既繁琐而又迫切。身份认同是群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在于解读“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群体成员关系和组织特征的重要切入点。梅花拳是兼具组织传播和民间信仰特征的传统武术代表性拳种,在传承中群体成员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身份认同危机对当前武术拳种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解读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有助于发现其传承机制和规律,有助于梅花拳等传统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保护。本研究以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专家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梅花拳传承中梅花拳弟子对于个体、群体认知的社会行为进行描述、判断与诠释。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从梅花拳弟子身份的获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身份认同的确认表征三个方面对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究,以对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与阐释,进而为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启示。主要结论归纳如下。本研究将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明确为:个体基于获得梅花拳弟子的身份对于梅花拳门内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主要通过“我是梅花拳弟子”“我们是梅花拳弟子”的社会行为来体现。进而结合身份认同理论将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标志明确为拜师递贴,拜师贴主要是在拜师仪式上递交,但也存在由于距离相距较远通过“飘贴”方式完成的情况。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原因包括:(1)梅花拳弟子身份的获得受单一或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先赋条件的独特优势、治病养生的广泛影响、防身自卫的个性需求、学校传播的时代特征、文化感召的自身魅力等。因此在梅花拳弟子获得身份过程中已经对梅花拳的价值、理念等有了初步的见解和认同,并与其他已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2)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过程是受到严格规范的,具体表现为:通过长时间的考察、通过严格要求的选择、通过精细化的程序等。严格筛选的过程有助于提升门内弟子的整体结构与质量,也有助于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得到其他门内弟子的认同。(3)从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表现来看,体现了人文关怀和集体理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双向选择的准入理念;个体主动权让于集体;拜师入门不收取费用等。这使最终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充分感受到集体关怀,从而对门内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4)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动机为技法追求、获得归属感与实现自我价值,这使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会主动通过模仿学习、沟通互动等方式建构身份认同。(5)集体制约也是梅花拳弟子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当群体中存在“不符合梅花拳规矩”的个体时,通过教化或对其已获得身份的“剥夺”也是维护门内弟子成员团结与稳定的重要方式。(6)梅花拳传承中有丰富的身份认同建构材料:具有“明文规训”作用的门规戒律;“约定俗成”形成的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存在的文化底蕴。这有助于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也有助于梅花拳弟子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建设。(7)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内容是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集体伦理关系建构、集体亲近关系建构、师徒传承关系建构。极具特色的关系建构方式有助于梅花拳传承有序、梅花拳弟子相互认同,也有助于梅花拳传承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关于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表现特征,本研究主要从“我是谁”“我们是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他者的认同”三个方面来进行了阐述。(1)“我是谁”是指梅花拳弟子自我身份认同的确认,主要表现为:个体信仰特征的仪式表现;个体行为特征的显性表现;组织价值属性的认同表现。(2)“我们是谁”是指梅花拳弟子集体身份认同的确认,主要表现为:门内弟子间互相照应;严谨有序的伦理关系;门内弟子间技法相传;门内分支不影响认同。(3)“他者的认同”主要表现为梅花拳传承中的社会影响与评价。研究认为,梅花拳弟子在“他者的认同”方面表现较好主要是由于梅花拳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与沿承,具体体现在: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与评价;民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当代社会他者对梅花拳弟子的认同表现。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对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启示:(1)对于群体成员身份获得过程进行把控,提升群体成员整体的结构和质量。(2)注重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3)群体成员应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陈丽榕[6](2019)在《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状况不太理想,学生的表达有困难,教师的教学不得法,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不满意。其实,我们如今遇到的许多难题叶圣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遇到过了,并且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给出了许多对策,许多见解和对策至今对我们还是很有指导作用的。叶圣陶对学生作文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使他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作文教学观。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把写作和做人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他的作文教学观的指导下,他对学生、教师和家长分别提出了一些要求:学生作文要“求诚”;语文教师必须对作文有正确的看法,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个合格的家长,承担起自己本就应该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责任,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孩子成长。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叶圣陶独立撰写的着作为主,结合他人对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从写作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进行研究,力图运用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中的精华,为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棘手问题提出一些供以参考的解决方法。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实用性强,涵盖范围广,有些小学语文名师已经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来进行独具特色的作文教学。在他们的实践应用下,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广龙[7](2019)在《有谁见过呜呼鸟 长篇小说》文中研究指明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支番号169的石油野外队,营地在西部山区一个叫太阳坡的山上,四十多号人,全是男人,日子过得单调苦闷,又不得不忍受。由于再也挖不出油,准备到遥远的中原去谋求生路。就在等待搬迁的这些天,平静的营地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青年工人郑在在杜梨树下发现了太岁,搬回自己的活动房,却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成了灰烬。会些法术的李双蛋,引出了当地的一个传说:野外队现在的营地,原来是一座叫真无观的道观,道观里的无真道长就在即将修炼成仙时错过时机,真无观倒塌,无真道长变成了呜呼鸟。还有一种说法,本来只要吃了太岁,无真道长就能恢复真身,却因此再也无
张莉莉[8](2019)在《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承载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平台,课堂教学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因而,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教学惯习的影响,把“德育课堂”当作“知性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而“对话教学”在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其理念、特征切合小学德育课程的特性,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打牢人才的道德根基。“对话教学”与常规意义上的主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结合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没有将“对话教学”放置于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为核心目标,以主体教育论、生活德育论为理论视角,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在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混合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掌握本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比较法、归纳法等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结合问卷调查法,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实践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在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和德育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步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本研究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从内涵、价值、类型、特征四个方面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品性进行了探讨,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有初步的概括。基于生活德育论,提出了“与生活世界对话”这一新的对话类型。第二,探寻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对话教学”实际上是作为对话主体的师生利用各项对话条件和教学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从物理条件、理智条件、情感条件三个方面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材与教学具有整体性,教材对教法的选择和指导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统编版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寻找出新教材与“对话教学”的勾连点,对两者间进行适切性分析。第三,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实践,提出了设计策略、实施策略和改进策略。学生道德的形成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寻访探究活动等各种活动与生活世界发生对话,故而在教学设计时特别增加了活动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话题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评价的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科学的实施策略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对话教学”的理论结合德育课程自身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性,依托文本对话、人际对话、自我对话、生活世界对话这四种类型的对话,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现行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虽有些许对话精神,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对话教学”的真正开展。本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源,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
张禹飞[9](2018)在《“冯志强拳法”武学轨迹探秘》文中研究表明大凡学术之人,都有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学术思想的积累过程,便会形成个人独特的学术轨迹。武学亦如此。但在旧中国,能够留下武学思想轨迹的武术家寥若晨星,究其原因大致有:一是文化水平所限;二是社会条件及生存条件所限;三是个人功夫及武学天赋所限。冯志强先生(以下简称冯师)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一门武术流派的创始人,其中亦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本文欲就冯师的武学路径予以全面解析,以求对其武学思想做一个总体全面的把握,为后
朱君[10](2017)在《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文中提出本论文所涉及的“京师”指国家首都。由于我国历代首都众多,故选北京为个案进行研究。京师武术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北京地区为主体,并进行研究;但作为首都,研究所涉及的层面还要兼顾国家层面。因此,京师武术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是以北京地域存在的与武术活动相关的所有文化为主体,兼顾国家层面的武术文化研究。为了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先后七个月深入北京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学口述历史方法调查,并通过对京师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现状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把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对于繁多的文献资料,运用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对历史资料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去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最终形成完整性论文,并为京师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策略。同时,查阅和学习论文所涉及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地理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作思路上,紧紧围绕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这根主线,分析京师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文化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归纳、总结京师武术文化的特征、发展规律、演进动因等,逐步形成论文主体框架。在谋篇布局上,全文共分10个章节。2-5章围绕京师武术文化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土壤、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与影响、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转型和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定位四大部分展开书写。6-9章围绕京师武术文化的内容、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特征、京师武术文化发展规律与演进动因、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策略四大部分书写。第10章为本文的结论。论文有资料、有论证、有结论,逻辑思维严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论文内容及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重点、难点、可能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假设,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2、“京师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通过对“武术文化”、“京师”、“京师武术文化”的界定,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认为:京师武术文化是以国家意志为导向的,以包容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为典型特征的,在首都从事与武术相关的社会活动的主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这个创造活动的本身。3、京师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认为定都主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关,同时受到民族融合、自然环境、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成为首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融合因素。地理环境对北京的民众性格有影响,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融合“胡风”色彩的文化。4、古代京师武术文化与其它地域武术文化的区别之一在于宫廷武术文化。古代京师武术文化以宫廷武术文化为核心,包括帝王武术、宫廷娱乐武术和大内高手武术。宫廷武术以骑射、摔跤为主要运动形式,以技击搏杀为运动特征。军旅武术是御林军武术,是为保卫宫廷和首都而设立的。民间武术以入仕、糊口和立势为目的。统治阶级对武术有时禁止、有时倡导,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相互促进,民间武术的立势有时对政府产生较大冲击,这些对京师武术文化发展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搏杀。5、民间武术的兴盛是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成就之一,也是与其它地域武术文化的主要区别之一。民间武术的兴盛与近代武术军事功能的让位、武科举制度的废止、内忧外患的时局不无关系。民间武术的兴盛也与京师义和团运动、近代的“强国强种”思想和西方文化的侵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批农民武术家奔向京师,纷纷开门立拳,但由于近代枪炮的盛行致使武术在战场的威力大大削弱,迫使其向体育方向转型。因而,近代京师武术文化以八卦掌、太极拳的防身健身为主要特征。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搏杀与健身。6、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定位有三,向体育(广义)、教育和文化传播方向发展。竞技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领头羊,一度唱独角戏。近年来,京师武术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学校武术方面,京师的中小学、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都十分重视武术。在传播文化方面,社团组织和国家层面都发挥了作用。现代以太极拳、竞技武术的普及、提高为主要运动特征,具有引领全国武术发展的作用。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健身、教育与文化传播。7、京师武术文化丰富多彩,拳种具有的特点是:一是以北方拳种为主。二是摒弃“门户之见”,形成完整的拳种体系。三是展现大气磅礴的首都气概。在武术精英方面,列举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突出贡献,并研究了天桥、庙会及武术小说现象,拓宽了武术文化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涵。最后,以八卦掌和太极拳为例,分析了其源流、北京发展状况、内容体系、技术特点等。指出北京拳种的发展与京师的文化、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京师武术文化形成的重要部分。8、京师武术文化精神内涵。京师武术文化有包容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文化特色。其气质特征包括“慷慨悲歌、气劲人豪”、“风气刚劲、剽悍尚武”的文化心理。“反帝爱国、舍身取义”、“救国图存、大义凛然”的文化气质。蕴含“天人合一”、“阴阳互转”、“中庸和谐”等文化精神。9、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为:第一,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京师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第二,搏击价值盛于乱世,健身价值兴于盛世。第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引导京师武术文化走向辉煌。演进动因有四:第一,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第二,复杂的人文背景。第三,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迁都的影响。10、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包括:引领全国武术的发展方向,能够弘扬民族精神,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为京师竞技武术、社会武术和学校武术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并为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策略。
二、培训师要有真功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训师要有真功夫(论文提纲范文)
(1)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宿舍人际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
2.1.2 国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
2.1.3 国内女大学生宿舍关系现状及特点 |
2.1.4 影响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
2.1.5 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 |
2.1.6 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可能性 |
2.2 箱庭疗法概述 |
2.2.1 箱庭疗法概念 |
2.2.2 箱庭疗法的治愈机制 |
2.2.3 对箱庭作品的分析与评价 |
2.2.4 团体箱庭疗法基础 |
2.2.5 团体箱庭疗法研究现状 |
2.2.6 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的基本原理 |
2.2.7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关系干预的适切性 |
3 研究一 |
3.1 研究方法 |
3.1.1 问卷法 |
3.1.2 访谈法 |
3.1.3 实验法 |
3.1.4 参与观察法 |
3.2 研究假设 |
3.3 被试选取 |
3.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5 研究工具 |
3.5.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 |
3.5.2 干预工具 |
3.5.3 作业记录表 |
3.5.4 统计工具 |
3.6 研究程序 |
3.6.1 实验过程 |
3.6.2 被试访谈 |
3.6.3 干预实施 |
3.7 研究一量性结果与分析 |
3.7.1 研究一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数据分析 |
3.7.2 研究一实验组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3.7.3 研究一对照组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3.7.4 研究一实验组对照组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后测数据分析 |
3.7.5 研究一箱庭沙具使用与全国常模差异性检验 |
3.8 研究一质性结果分析 |
3.9 研究一质性分析部分的讨论分析 |
4 研究二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假设 |
4.3 被试选取 |
4.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5 研究工具 |
4.6 研究程序 |
4.6.1 实验过程 |
4.6.2 被试访谈 |
4.6.3 干预实施 |
4.7 研究二量性结果与分析 |
4.7.1 研究二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数据分析 |
4.7.2 研究二实验组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4.7.3 研究二对照组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4.7.4 研究二实验组对照组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后测数据分析 |
4.7.5 研究二箱庭沙具使用与全国常模差异性检验 |
4.7.6 研究一、研究二团体箱庭疗法的制作时间 |
4.7.7 研究一、研究二箱庭疗法创伤主题与治愈主题的差异性检验 |
4.8 研究二质性结果分析 |
4.9 研究二质性分析部分的讨论分析 |
4.10 研究一、研究二质性处理结果讨论 |
5 总讨论 |
5.1 团体箱庭疗法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改善的有效性 |
5.1.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讨论 |
5.1.2 团体箱庭时间分析 |
5.1.3 箱庭主题 |
5.1.4 实验组箱庭作品使用的沙具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性检验 |
5.2 研究一、研究二箱庭过程的再讨论 |
5.2.1 研究一 |
5.2.2 研究二 |
5.2.3 研究一与研究二的区别性 |
5.3 咨询师个人的成长 |
6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1 研究反思 |
6.1.1 研究方法反思 |
6.1.2 研究伦理反思 |
6.2 研究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 |
2.1.1 世界交往环境对师德提出新的挑战 |
2.1.2 建设教育强国对师德提出新的亟需 |
2.1.3 教师队伍建设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
2.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2 列宁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4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建设的历史积淀 |
2.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过程 |
2.3.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萌芽期(1982-2012年) |
2.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期(2012-2017年) |
2.3.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成熟期(2017-今)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习近平对新时代师德的内涵界定 |
3.1.1 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 |
3.1.2 高尚师德体现在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 |
3.1.3 高尚师德体现在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 |
3.1.4 高尚师德体现在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 |
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五个抓手 |
3.2.1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 |
3.2.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3.2.3 完善“引培考”机制 |
3.2.4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3.2.5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 |
4.1 突出立德树人体现人本思维 |
4.1.1 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双主体 |
4.1.2 将满足师生需要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 |
4.1.3 将优秀教师和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推力 |
4.2 锻造师德师风体现战略思维 |
4.2.1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上强调政治战略 |
4.2.2 教师师德师风锻造上体现目标战略 |
4.2.3 教师师德师风培养上立足知行战略 |
4.3 划定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 |
4.3.1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底线 |
4.3.2 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教学的底线 |
4.4 深化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 |
4.4.1 定义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体现整体性 |
4.4.2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育共同体体现协同性 |
4.4.3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体现建设开放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
5.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与发展 |
5.1.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 |
5.1.2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发展 |
5.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
5.2.1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 |
5.2.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发展 |
5.3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与发展 |
5.3.1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 |
5.3.2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 |
6.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 |
6.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 |
6.1.2 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理论升华 |
6.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实践意义 |
6.2.1 领导师德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
6.2.2 深化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 |
6.2.3 丰富师德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G市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4.1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 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3 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4 课例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应用现状 |
5.1.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总体情况向好 |
5.1.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5.2 对策与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
二、核心概念 |
(一)学徒制 |
(二)现代学徒制 |
(三)艺徒制 |
(四)现代艺徒制 |
(五)苏州评弹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方法 |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
五、理论基础 |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
(二)活态传承理论 |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
一、自我 |
二、选择 |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
一、意料之中 |
二、意料之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
第三节 技能大赛 |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
一、五四歌会 |
二、寻师问道 |
第五节 其他活动 |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
一、考取“传预班” |
二、升入“传承班” |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
一、抄脚本 |
二、背书 |
三、跟码头 |
四、毕业公演 |
五、毕业考核 |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
一、拜师仪式 |
二、师徒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
第一节 开码头 |
第二节 独做 |
第三节 夫妻档 |
第四节 老听客 |
一、三类听客 |
二、听客的影响 |
第五节 评弹团体 |
第六节 行会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
(5)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梅花拳传承研究 |
(二)身份认同研究 |
(三)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研究 |
四、研究对象、方法与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设计说明 |
(四)信度效度说明 |
(五)研究伦理说明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六、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身份获得是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基础 |
第一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标志 |
一、拜师递贴是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显性标志 |
二、“飘贴”是特殊场域中拜师递贴的独特方式 |
第二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影响因素 |
一、先赋条件的独特优势 |
二、治病养生的广泛影响 |
三、防身自卫的个性需求 |
四、学校传播的时代特征 |
五、文化感召的自身魅力 |
第三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过程 |
一、通过长时间的考察 |
二、通过严格要求的选择 |
三、通过精细化的拜师程序 |
四、特殊情况的出现 |
第四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特征 |
一、双向选择的准入理念 |
二、个体主动权让与集体 |
三、拜师入门不收取费用 |
小结 |
第二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 |
第一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动因 |
第二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路径 |
一、模仿学习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自我提升 |
二、沟通互动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集体强化 |
三、集体制约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组织规范 |
第三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材料 |
一、制度规范:门规戒律的“明文规训” |
二、惯例制约: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 |
三、思想浸染:潜移默化的“文化底蕴” |
第四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内容 |
一、集体伦理关系建构 |
二、集体亲近关系建构 |
三、师徒传承关系建构 |
小结 |
第三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确认表征 |
第一节 我是谁:梅花拳弟子自我身份认同的确认 |
一、梅花拳弟子个体信仰特征的仪式表现 |
二、梅花拳弟子个体行为特征的显性表现 |
三、梅花拳弟子组织价值属性的认同表现 |
第二节 我们是谁:梅花拳弟子集体身份认同的确认 |
一、门内弟子间相互照应 |
二、严谨有序的伦理关系 |
三、门内弟子间技法相传 |
四、门内分支不影响认同 |
第三节 他者的认同:梅花拳传承中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
一、梅花拳弟子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与沿承 |
二、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
三、民国时期重要事件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 |
四、当代社会中他者对于梅花拳弟子的认同表现 |
小结 |
第四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对当代武术拳种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
一、对于群体成员身份获得过程进行把控,提升群体成员整体的结构和质量 |
二、注重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
三、群体成员应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6)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当今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二章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 |
第一节 正确地认识作文 |
第二节 学生作文:“立诚”第一,习惯第二 |
第三节 教师指导:提高素养,学生为本 |
第四节 家长辅助:家教为辅,家校共赢 |
第三章 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实际应用 |
第一节 叶圣陶父子、肖复兴父子对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实践 |
第二节 小学名师对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实践 |
结论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有谁见过呜呼鸟 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后记 |
(8)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一) 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 |
(二) 有利于道德教育新理念落实 |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
(四) 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五) 有利于课堂教学教育性发挥 |
三、概念界定 |
(一) “对话教学” |
(二) 小学德育课程 |
(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五、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性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内涵 |
(一)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 |
(二)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视界融合”的过程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类型 |
(一) 不同划分标准产生的不同对话类型 |
(二) “关系重建”理论下的四种对话类型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特征 |
(一) 主体关系平等性 |
(二) 对话主体交往性 |
(三) 对话过程开放性 |
(四) 对话效果生成性 |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建构分析 |
(一) 教材编写的立论:德育实质是“学德” |
(二) 教材编写的定位:“教材”实为“学材” |
(三) 教材建构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 |
二、统编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 新教材改变了“说教者”的面孔,构建了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平等关系 |
(二) 新教材以“学”为核心的内容设置,利于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互动对话 |
(三) 新教材体现“交往互动”的编排体例,便于有效组织各种“对话”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物理条件 |
(一) “对话”的开展需要合适座位的摆放 |
(二) 班级规模的适当控制可以保证“对话”效果 |
二、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理智条件 |
(一) 在理智和规则下“对话” |
(二) 师生双方皆要有“对话素养” |
(三) “对话”要秉持“在场因素” |
三、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情感条件 |
(一) 相互信任是“对话”发生的基础 |
(二) 共情心促使“对话”持续发生 |
(三) 尊重保障“对话”的深入开展 |
第五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 |
一、目标设计策略 |
(一) 目标设计包含的内容 |
(二) 目标设计具备的特点 |
(三) 目标设计着眼的要求 |
(四) 目标设计遵循的步骤 |
二、话题设计策略 |
(一) 话题设计的分类 |
(二) 话题设计的要求 |
(三) 话题设计的要点 |
三、活动设计策略 |
(一) 活动的分类 |
(二) 活动设计的原则 |
(三) 活动设计的步骤 |
四、评价设计策略 |
(一) 评价的特征 |
(二) 评价设计的内容 |
(三) 评价设计的原则 |
(四) 评价设计的步骤 |
第六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文本对话策略 |
(一) 师本对话策略 |
(二) 生本对话策略 |
二、人际对话策略 |
(一) 师生对话策略 |
(二) 生生对话策略 |
(三) 生与他人对话策略 |
三、自我对话策略 |
(一) 师与自我对话策略 |
(二) 生与自我对话策略 |
四、生活世界对话策略 |
(一)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方式 |
(二)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策略 |
第七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存在问题 |
(一) 把“对话”窄化为“问答” |
(二) “对话”中教师仍是“主导” |
(三) “对话”超越学生的自身经验 |
(四) “对话”过程缺乏情感的支撑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问题探源 |
(一) 教师对“对话式”德育课堂存在误区 |
(二) 主客观因素使教师不愿放弃权威地位 |
(三) “对话”的话题或活动设计不恰当 |
(四) 传统的教学惯习使课堂冰冷无情味 |
(五) 课程管理的不到位影响课堂有效性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改进策略 |
(一) 厘清“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 |
(二) 淡化“对话”中教师权威角色 |
(三) “对话”要以学生“在场因素”为出发点 |
(四) “对话”要秉持师生间的共情心和信任感 |
(五) 重视、规范课程管理和教学培训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问卷 |
附录四: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冯志强拳法”武学轨迹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一、冯志强先生的武学历程 |
二、混元太极创立期:冯志强先生的武学思想与实践 |
1、少林及通背拳阶段的武学思想与实践 |
2、形意及六合心意拳与道功阶段的武学思想与实践 |
3、陈式太极拳阶段的武学思想与实践 |
4、混元太极拳创立阶段的武学思想与实践 |
三、冯师的武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归纳 |
1、“拳功一体”论: |
2、“练法、用法、研究法”“三法”论: |
3、重拳理、提境界 |
4、“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修炼思想 |
5、“四家合一”的拳法技术 |
(10)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
1.2.2 京师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
1.2.3 对文献研究的简要评说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可能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假设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 京师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 |
2.1 京师地理位置的历史变迁 |
2.1.1 历代京师 |
2.1.2 京师选址的社会背景 |
2.1.3 北京成为京师的历史缘由 |
2.2 京师的地理环境 |
2.2.1 北京行政区划 |
2.2.2 北京建制的历史沿革 |
2.2.3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
2.2.4 北京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2.3 京师的人文土壤 |
2.3.1 先秦燕国文化 |
2.3.2 秦汉唐宋时期的文化融合 |
2.3.3 建都后的首都文化 |
本章小结 |
3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与影响 |
3.1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形态 |
3.1.1 宫廷武术是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核心 |
3.1.2 担负重则的军旅武术文化 |
3.1.3 边缘化的民间武术文化 |
3.2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 |
3.2.1 统治阶级的尚武与禁武 |
3.2.2 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的相互促进 |
3.2.3 武术文化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
3.3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
本章小结 |
4 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转型 |
4.1 民间武术文化的兴盛 |
4.1.1 民间武术文化兴盛的时代背景 |
4.1.2 民间武术文化兴盛的人员流动 |
4.1.3 民间武术文化的健身趋势 |
4.2 民间武术文化的历史使命 |
4.2.1 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武术 |
4.2.2 近代革命中的武术价值 |
4.2.3 尚武立国思想的传播 |
4.3 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
本章小结 |
5 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定位 |
5.1 重新赋予的体育价值 |
5.1.1 建国初期的体育化改造 |
5.1.2 全国武术的领头羊 |
5.2 国民教育的新载体 |
5.2.1 政府引导武术进入教育行列 |
5.2.2 中小学对京师武术文化的重视 |
5.2.3 高校对京师武术文化的重视 |
5.3 传播文化的时代责任 |
5.3.1 社团组织对京师武术文化的促进 |
5.3.2 国家层面的传播 |
5.4 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
本章小结 |
6 丰富多彩的京师武术文化 |
6.1 恢宏大气-京师武术本体文化通览 |
6.1.1 京师武术拳种特征 |
6.1.2 当代京师武术拳种发展状况 |
6.1.3 当代京师武术技术及理论要点分析 |
6.2 藏龙卧虎-武林精英的栖息地 |
6.2.1 近代救国图强的志士 |
6.2.2 现代传播武术文化的英才 |
6.3 光彩夺目-民俗体育与文艺中的武术存在 |
6.3.1 天桥杂耍的武功绝活 |
6.3.2 庙会娱乐的武艺展演 |
6.3.3 京师小说中的武术文化 |
6.4 雍容华贵-着名拳种的演绎场 |
6.4.1 八卦掌的京师发展 |
6.4.2 太极拳的京师发展 |
本章小结 |
7 京师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
7.1 京师武术文化特色 |
7.1.1 拳种众多彰显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包容性 |
7.1.2 都市地位决定了京师武术文化的权威性 |
7.1.3 人才济济促进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
7.1.4 与时俱进推动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创新性 |
7.2 京师武术文化气质特征 |
7.2.1 悠久民俗武风折射的京师武术文化心理 |
7.2.2 反帝爱国运动反映的京师武术文化气质 |
7.2.3 大型武术活动传递的京师武术文化精神 |
本章小结 |
8 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与演进动因 |
8.1 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 |
8.1.1 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京师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 |
8.1.2 搏击价值盛于乱世,健身价值兴于盛世 |
8.1.3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京师武术走向辉煌 |
8.2 京师武术文化的演进动因 |
8.2.1 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 |
8.2.2 复杂的人文背景 |
8.2.3 经济发展的需要 |
8.2.4 迁都对京师武术文化的冲击 |
本章小结 |
9 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未来发展策略 |
9.1 京师武术的当代价值 |
9.1.1 先进文化的当代标准 |
9.1.2 引领武术发展的京师武术文化 |
9.1.3 弘扬民族精神的京师武术文化 |
9.1.4 构建和谐社会的京师武术文化 |
9.2 京师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策略 |
9.2.1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
9.2.2 社会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
9.2.3 学校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
9.3 发展京师武术文化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培训师要有真功夫(论文参考文献)
- [1]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D]. 岳封疆.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4)
- [2]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 秦苗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G市XX中学为例[D]. 赵香. 宁夏师范学院, 2020(06)
-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 赵景磊.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6]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D]. 陈丽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有谁见过呜呼鸟 长篇小说[J]. 第广龙. 地火, 2019(02)
- [8]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莉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冯志强拳法”武学轨迹探秘[J]. 张禹飞. 武当, 2018(12)
- [10]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D]. 朱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