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账户管理

电子银行账户管理

一、e化银行帐户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提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穆塔西[2](2020)在《信息技术应用对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引入使银行业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旨在从巴基斯坦银行员工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探讨了巴基斯坦银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程序来提高其雇员的工作满意度。本研究采用工作满意度自评量表作为测评工具,应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收集了巴基斯坦银行员工满意度自评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用于测试信息技术应用与银行员工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对员工满意度影响的显着水平。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应用与银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显着相关。信息技术帮助银行降低了运营成本,改善了服务质量并改善了客户关系。在复杂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运作的银行业已经意识到需要以电子方式为其客户提供服务,提高了银行员工的绩效,进而大幅度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这项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深入分析了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不足及其成因,并给出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制度建设、减少冗余审批环节、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和推行员工帮助计划。

臧泓翔[3](2018)在《流程银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都扩展自己的业务,不仅仅包括目前的国有四大银行,许多中小银行的业务也逐步从单个处理业务向流程化业务进行转变。设计之前本文针对银行已有的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分析了业务的基础上才开始对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的相关工作。本文设计和开发选用ASP.NET技术,利用B/S开发模式,主要工作如下:(1)在系统开发和设计之前进行分析和了解,确定系统各个功能的可实现性,并且利用UML建模的方式辅助设计工作。(2)在系统功能设计过程中,使用传统的三层次架构进行开发和设计,最终解决了对公自助业务和个人业务两大模块。其中本文对公业务实现了企业电子银行、单位存款业务、信贷业务等,本文个人业务实现包含了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投资理财等部分功能模块。(3)在实现功能模块时,展示出系统功能界面以及实现的关键代码。在所有的功能完成以后,通过设计用例,并结合黑白盒方法进行分析和测试,各项功能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同时系统经过长时间运行,可靠性得到了认证。通过设计和实现流程银行管理系统,为城乡中小银行的流程管理系统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这类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参考。

孙喆[4](2013)在《浅析电子银行产品设计策略 ——以浙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渠道,银行用户无需抵达银行物理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ATM、POS、短信等电子终端或者方式,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贩物、三方支付、外汇买卖、国债、基金、保险、股票等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2006年中国银监委发布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POS机具、自助银行以及ATM机等纳入到电子银行的范畴。电子化银行初始于20世纪70年左右,经过多年的发展。因为其便捷、成本较低,已经是国内外各个商业银行服务客户、产品创新和竞争的舞台。采用实际案例实证分析,阐述电子化银行业务的优势、特点,开展电子化银行业务对于国内各个商业银行业的意义,与此同时也分析了电子化银行目前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问题及其控制手段方法,从而为我国电子化银行的发展理清思路并分析具体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通过以下四部分本文进行论述。1)、电子化银行定义、特点、形式,对比传统银行业务的区别、特征,安全风险问题。2)、国内外电子化银行业务发展情况。采用量化数据,分析电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说明其重要意义。3)、根据案例来阐述国内电子化银行业务的发展目标、模式和实现办法。并分析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监管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方案。4)、指导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化银行业务方案和具体案例合理化建议。国内同类论文大部分是依照理论对银行业发展电子银行发展的剖析,案例也多采用国外银行较为早期数据。本文采用最新国内统计数据,行业分析和客户行为统计为依据试图解析我国浙商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路径,通过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路径的剖析希望对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

张维材[5](2009)在《台湾彰化银行在大陆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情况,金融监理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有签订的必要,两岸金融合作渐露曙光。面对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台湾彰化银行需要把握契机,适时进入大陆市场制定竞争战略,增强独特核心能力,创建持续竞争优势。超越现有竞争,找到定位,不但对彰化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现有金融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掌握大陆的金融行业充分资料基础上,本文运用战略研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具,提出彰化银行应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和创新业务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选择并实施集聚化竞争战略,就如何实施集聚化提出解决方案,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方法。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及可能的新意与不足;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理论叙述,对商业银行、金融模式、目标客户等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国内外竞争理论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运用PESTEL模型,进行了宏观环境分析,并运用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价值链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战略群组分析等,对彰化银行战略环境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是彰化银行的资源与能力VRIO模型分析及利益攸关者分析;第五部分运用了SWOT分析,确定了彰化银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竞争战略选择,乃是基于彰化银行本身的条件与优势考虑,决定应采取的是目标集聚化的竞争战略,将目标客户集中于境内台商,并以IT产业为主;第六部分则介绍了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些创新和改革,重视优良品牌,注重优质客户之开发,并维系客户关系(CRM),重视人员的培训与素质的提升,创新业务开展能力;第七部分则提出了政策建议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如经营业务之放宽,人民币业务的早日开放,放宽对中国公民业务的限制;另外建议二岸银行互相参股及策略联盟,以合作代替竞争的新思维,建议对大陆的台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给以关注,并提出发展及健全担保公司以解决问题;最后作出结论说明。本文可能的新意在于三方面:一是明确了大陆金融市场结构属于高度监管与保护垄断,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并识别出在金融业行业竞争环境中对彰化银行影响的最大因素;二是针对一个特定金融行业,系统地使用VRIO分析框架,识别出其独特资源和核心能力;三是以全面系统的分析支持彰化银行集聚化竞争战略定位,并就如何进行战略实施提出了建议。可能的不足在于由于台湾的银行在大陆没有先入者经验可供学习及参考,所有的数据皆属于臆测判断性质,无法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这对于提出更科学更有价值竞争战略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王越[6](2003)在《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确保网络交易支付的安全性、有效性。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它构成了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是交易双方实现各自交易目的的重要一步,也是电子商务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电子支付并不仅限于消费者购物后的支付过程,还包括银行或其它发行机构的责任问题以及随着互联网而出现的各种电子支付工具及资金划拨系统等问题。在电子支付中,交易各方最关心的就是支付的安全性。国际间正尝试建立可为各方所接受的电子支付制度,以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 当前我国电子支付的立法严重滞后于金融电子化的步伐,研究和参照国际相关立法完善我国该领域的法律规定已迫在眉睫。本文从电子货币、网络银行和电子资金划拨三方面介绍了目前电子支付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电子支付对传统支付方式的冲击,并详细阐述了国外有代表性的法律规定。最后,结合目前我国电子支付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立法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规定,提出了健全我国电子支付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吕耀明[7](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三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顾明宇,汪涛,庄华,王伟,聂月红[8](2002)在《e化银行帐户管理》文中提出 银行帐户管理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第一道关口,健全和完善的帐户管理体系,规范的帐户档案信息数据库,有利于中央银行随时监控企、事业单位开立基本存款帐户和其他各类帐户的情况急资信状况,有效禁止违规开设各种帐户,促进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与结算监督和现金管理工作。如何勾画银行帐户管理的未

镇江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9](2001)在《银行业务电子化有关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商业银行运用电子化手段服务于客户,既为客户带来了便利,也为自己扩大了商机,但同时潜在的法律风险却不容忽视。 据权威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国内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类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其中金融行业发案比例占61%,平均每起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单起犯

李建平,马化业[10](2001)在《虚拟银行——未来银行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世界银行业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自助化和网络化,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助银行设备,改变银行业务主要依赖柜员处理的状况,使客户不受银行营业地点限制地享受3A服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办理银行业务,形成一个融外延银行帐户和银行自身于一体的全开放式银行体系。

二、e化银行帐户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化银行帐户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2)信息技术应用对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信息技术应用对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研究现状
        1.3.1 中国的研究现状
        1.3.2 巴基斯坦的研究现状
        1.3.3 其他国家的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技术
        2.1.2 工作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理论
        2.2.2 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问卷设计
    3.3 数据收集和处理
        3.3.1 抽样设计
        3.3.2 研究工具
        3.3.3 数据处理方式
    3.4 数据分析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3.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4.3 皮尔逊相关分析
        3.4.4 回归分析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4.1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信息
    4.2 信效度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4.4 回归分析
    4.5 信息技术应用程序对银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4.5.1 自动柜员机的应用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4.5.2 手机银行的应用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4.5.3 网上银行的应用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4.5.4 电子资金转账的应用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4.6 银行员工满意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4.6.1 员工满意度分析
        4.6.2 员工满意度差异分析
        4.6.3 信息技术应用对员工满意度分析
        4.6.4 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因素分析
        4.6.5 工作满意度三个维度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1.1 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贡献
        5.1.2 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应用面临的挑战
    5.2 银行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
        5.2.1 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有效薪酬制度
        5.2.2 减少冗余审批环节,加强绩效考核
        5.2.3 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建立培训机制
        5.2.4 推行员工帮助计划和员工公平分配计划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流程银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成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2.1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调研
    2.2 数据库技术调研
    2.3 MVC三层次架构介绍
    2.4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2.4.1 工作流介绍
        2.4.2 工作流的优点
        2.4.3 工作流框架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程银行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3.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1.3 系统运行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角色分析
    3.3 系统功能分析
        3.3.1 系统设置功能分析
        3.3.2 企业电子银行功能分析
        3.3.3 单位存款业务功能分析
        3.3.4 企业信贷业务功能分析
        3.3.5 个人存款业务功能分析
        3.3.6 个人贷款业务功能分析
        3.3.7 个人投资理财功能分析
    3.4 其它需求分析
        3.4.1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3.4.2 系统安全性需求分析
        3.4.3 系统可靠性需求分析
        3.4.4 运行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程银行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软件架构设计
        4.2.2 系统物理拓扑结构设计
        4.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2.4 系统关键功能设计
    4.3 系统静态结构模型设计
        4.3.1 系统实体类设计
        4.3.2 系统边界类设
    4.4 系统动态结构模型设计
        4.4.1 系统设置功能设计
        4.4.2 企业电子银行功能设计
        4.4.3 单位存款业务功能设计
        4.4.4 企业信贷业务功能设计
        4.4.5 个人存款业务功能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逻辑设计
        4.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功能实现及界面展示
        5.2.1 系统设置功能实现
        5.2.2 单位存款业务功能实现
        5.2.3 个人存款业务功能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测试概述
        5.3.2 系统运行环境
        5.3.3 系统功能测试
        5.3.4 系统性能测试
        5.3.5 系统安全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4)浅析电子银行产品设计策略 ——以浙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1.1 背景分析
    1.2 业务概述
    1.3 业务特点
    1.4 业务范围
    1.5 业务优劣势
    1.6 业务风险
第2章 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电子化银行发展现状
    2.2 国内电子化银行发展现状
        2.2.1 中国电子银行发展环境
        2.2.2 网银发展现状
        2.2.3 网上银行竞争情况
        2.2.4 手机银行发展情况
        2.2.5 电子银行用户黏性
        2.2.6 电子银行用户群体行为
第3章 未来发展模式
    3.1 业务特点分析
    3.2 国内外业务发展差异
    3.3 发展趋势
第4章 案例分析——浙商银行
    4.1 背景说明
    4.2 突出存在的问题
        4.2.1 缺少统一的客户体验
        4.2.2 缺少统一的客户信息中心
        4.2.3 缺少统一的管理平台
    4.3 解决方案
        4.3.1 客户为中心
        4.3.2 产品设计以营销为导向
        4.3.3 创新机制化
        4.3.4 系统渠道整合
        4.3.5 个性化差异服务
        4.3.6 标准与原则
    4.4 发展战略规划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台湾彰化银行在大陆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逻辑框架与基本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新意与不足
        1.4.1 可能的新意
        1.4.2 可能的不足
2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商业银行
        2.1.2 金融模式
        2.1.3 目标客户
    2.2 基本理论
        2.2.1 国外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
        2.2.2 国内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
3 彰化银行在大陆开展业务的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EL
        3.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3.1.2 经济环境(Economical)
        3.1.3 社会文化(Socialize)
        3.1.4 技术(Technical)
        3.1.5 环保(Environment)
        3.1.6 法律(Legal Factor)
    3.2 产业环境
        3.2.1 产业生命周期
        3.2.2 产业价值链
        3.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4 战略群组分析
4 内部资源、能力及利益攸关者期望分析
    4.1 有形的资源和能力分析
    4.2 无形的资源和能力分析
        4.2.1 悠久的历史信誉及服务理念
        4.2.2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4.2.3 研发创新商品能力
        4.2.4 信息透明公开
        4.2.5 优秀的人力素质
        4.2.6 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
    4.3 资源和能力VRIO框架分析与运用
        4.3.1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RBV)
        4.3.2 VRIO的框架分析与运用
    4.4 利益攸关者期望分析
        4.4.1 大陆政府的期望分析
        4.4.2 台湾总行的期望
        4.4.3 广大台商企业的期望
        4.4.4 全体股东与员工的期望
5 彰化银行竞争战略分析
    5.1 SWOT分析
        5.1.1 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
        5.1.2 彰化银行SWOT分析矩阵
    5.2 可选择的竞争战略
    5.3 目标集聚化竞争战略的确定
6 彰化银行目标集聚化战略的实施
    6.1 组织机构的调整
    6.2 优良品牌形象的定位
    6.3 优质客户的开发
        6.3.1 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6.4 优质产品的设计
    6.5 人力资源的提升
        6.5.1 人员培训
    6.6 创新模式的开展
        6.6.1 研发创新金融商品
        6.6.2 加强信息化功能
        6.6.3 开展资本营运
        6.6.4 构建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
7 政策建议、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结论
    7.1 对大陆及台湾政府的政策建议
        7.1.1 国民待遇
        7.1.2 业务开放
        7.1.3 人民币业务
        7.1.4 对大陆居民的业务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7.2.1 两岸银行业互相参股
        7.2.2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7.2.3 担保公司
    7.3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支付的概念和种类
    1.2 电子支付的法律问题
        1.2.1 电子货币衍生的法律问题
        1.2.2 网络银行衍生的法律问题
        1.2.3 电子资金划拨衍生的法律问题
    1.3 电子货币、网络银行和电子资金划拨系统的关系
        1.3.1 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的关系
        1.3.2 电子货币和电子资金划拨的的关系
第2章 电子货币
    2.1 电子货币的概述
        2.1.1 电子货币的定义
        2.1.2 电子货币的优点
        2.1.3 电子货币的特征
        2.1.4 电子货币的起源及发展形态
    2.2 电子货币的法律性质
        2.2.1 电子货币不是新型货币
        2.2.2 电子货币不是法偿货币
    2.3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潜在影响
        2.3.1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问题
        2.3.2 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2.3.3 对央行铸币税收入的影响
        2.3.4 央行的对策
    2.4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
第3章 网络银行
    3.1 网络银行概述
        3.1.1 网络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3.1.2 网络银行的优点
        3.1.3 网络银行的性质
    3.2 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挑战和对策
        3.2.1 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挑战
        3.2.2 网络银行的发展前景
        3.2.3 传统银行网络化转轨的发展策略
    3.3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第4章 电子资金划拨
    4.1 电子资金划拨概述
    4.2 《电子资金划拨法》对小额电子资金划拨的调整
        4.2.1 《电子资金划拨法》概述
        4.2.2 小额电子资金划拨各当事方法律关系
        4.2.3 《划拨法》对小额电子资金划拨消费者的保护
    4.3 《统一商法典》第4A编对大额电子资金划拨的调整
        4.3.1 《统一商法典》第4A编概述
        4.3.2 资金划拨当事人
        4.3.3 资金划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4.3.4 责任承担
    4.4 《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对贷记划拨的调整
        4.4.1 《示范法》概述
        4.4.2 国际贷记划拨各当事方的义务
        4.4.3 国际贷记划拨的责任承担
第5章 电子支付的安全风险
    5.1 电子支付中的法律责任
    5.2 电子货币的安全风险
        5.2.1 电子货币的安全风险
        5.2.2 责任承担问题
    5.3 网络银行的安全风险
        5.3.1 网络银行的安全风险
        5.3.2 责任承担问题
    5.4 电子资金划拨的安全风险
        5.4.1 小额电子资金划拨中消费者对未经授权的划拨的责任
        5.4.2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A编对欺诈损失分担的规定
        5.4.3 《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对欺诈损失分担的规定
第6章 电子支付立法建议
    6.1 我国电子支付立法概述
        6.1.1 我国电子支付立法现状
        6.1.2 电子支付立法的重要性
    6.2 电子支付立法设想
        6.2.1 确立逐步完善的立法原则
        6.2.2 初步建立电子支付法律体系
    6.3 电子货币立法建议
        6.3.1 完善货币发行法
        6.3.2 完善清算法律
        6.3.3 当事人责任的认定
    6.4 网络银行立法建议
        6.4.1 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法
        6.4.2 确定事故、故障造成损失的责任承担
    6.5 电子资金划拨立法建议
        6.5.1 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6.5.2 权利和义务
        6.5.3 责任承担
    6.6 电子支付安全的刑法建议
        6.6.1 增加侵犯电子商务秘密的犯罪
        6.6.2 增加盗用客户网上支付帐户的犯罪
        6.6.3 将电子货币列为盗窃罪的客体加以保护
        6.6.4 增加伪造并使用网上支付帐户的犯罪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7)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 文章架构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主要学术观点与结论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在信用经济中的运用
        (二) 创新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三) 创新与商业银行的理论分析
        (四) 商业银行的职能演变及其界定
        (五) 商业银行创新涵义的剖析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激发与管理
        (一) 商业银行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变革
        (二) 商业银行创新流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形式与方法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形式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法
        四、 商业银行创新形成过程的管理
        (一) 创意或构思的产生
        (二) 创意或构思的筛选
        (三) 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四) 创新项目的测试与修正
        (五) 总结与推广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 影响面广、作用力大
        (二) 易模仿性
        (三) 无形性
        (四) 多样性
        (五) 高风险性
        (六) 持续性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四)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五) 商业银行技术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因
        一、 社会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决定因素
        二、 科技进步是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推动力
        三、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外在压力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和效率
        (二) 商业银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负面影响
        (一)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影响
        (二) 商业银行创新带来新风险
        (三) 商业银行创新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
        三、 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认识与判断
    第五节 小结
        一、 商业银行创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
        二、 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创新是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定义与特征
        (一) 产品的无形性
        (二) 质量的差异性
        (三) 产品的同质性
        (四) 价值的可变性
        (五) 无存货性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分类
        (一) 按业务范围分类
        (二) 按创新的内容分类
        (三) 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形式分类
        (四) 按期限长短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金融市场的规范
        一、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意义
        二、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 金融市场人为分割
        (二) 金融市场与社会投融资者的分离
        (三) 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不够完善
        (四) 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单一,缺乏市场传导机制
        (五) 信息系统相对滞后,市场透明度差,交易率低
        四、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规范
        (一) 建立健全各类金融市场,并将其有机结合
        (二) 塑造和培育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活跃市场交易
        (三) 丰富金融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四)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
        (五) 吸收西方创新成果,规范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六) 提高金融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三节 负债业务创新及其借鉴
        一、 客户存款业务(被动型负债)创新
        (一) 客户存款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
        二、 借入负债业务(主动型负债)创新
        (一) 借入负债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借入负债业务创新的意义
    第四节 贷款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三) 我国商业银行多种选择贷款的创新
        二、 票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票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创新票据贷款新业务的意义与作用
        (三)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贷款的创新
        三、 贷款销售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贷款销售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销售的创新实践
        四、 风险投资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风险投资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创新实践
        五、 项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项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贷款的借鉴与创新
        六、 国际合作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国际合作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国际合作贷款的创新实践
    第五节 投资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投资业务创新的概念
        二、 债券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垃圾债券
        (二) 离岸债券和欧洲债券
        (三) 浮动利率债券
        三、 中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直接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包销和分销等活动
        (二) 代理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三) 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扩大业务范周
        (四)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最佳的证券投资形式
        (五) 不断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券新品种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 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 汽车贷款证券化
        (三) 信用卡贷款证券化
        (四) 应收帐款证券化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二)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设想
    第七节 个人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里程碑
        一、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实践
        (一) 个人消费贷款
        (二) 个人理财业务
        二、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状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金融业务的机遇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一)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二) 强化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调查与发展规划
        (三) 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人金融商品
        (四) 丰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方式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特征
        (一) 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资金向商业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转变
        (二) 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
        (三) 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
        (四)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实现了对传统中间业务的突破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一)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
        (二) 按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分类
        (三) 按中间业务是否与银行信用直接有关分类
        (四) 按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分类
        (五) 按中间业务的审批与备案的形式分类
        (六) 按中间业务功能和形式分类
    第二节 不断丰富传统中间业务的内涵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
        一、 代理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代理收付款业务
        (二) 代保管业务
        (三) 代理保险业务
        (四) 代理清欠、代理监督和代购代销业务
        (五) 代理证券业务
        二、 信托和租赁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托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二) 租赁业务创新的种类与实践
        三、 结算业务自动化和电子化创新
        (一) 支付系统的创新
        (二) 清算系统的创新
        四、 担保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备用信用证
        (二) 保证付款
        (三) 监督付款
        (四) 履约担保
        (五) 投标担保
    第三节 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战场
        一、 商业银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的概述
        二、 证券承销业务创新与实践
        三、 证券交易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证券经纪业务
        (二) 证券自营业务
        四、 其它收费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息咨询业务
        (二) 财务顾问业务
        (三) 资产管理业务
    第四节 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新领域
        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概述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及风险防范
        (一)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实践
        (一) 传统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二) 现代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研究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 渐进式发展的原则
        (三) 创新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四) 讲效益的原则
        (五) 以优质服务取胜的原则
        三、 创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好运行环境
        (一) 培育和创造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
        (二)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的研究
        (三)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电子化含量
        (四) 构建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 建立健全中间业务法规制度
        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 创新与发展我国传统中间业务的设想
        (二) 开拓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构思
        (三)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演变
        一、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回顾
        (一) 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
        (二)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四) 20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中国古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中国近代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比较
        一、 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是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史上最耀眼的明珠
        (二) 贴现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一大特色
        (三) 承兑行是世界商人银行的鼻祖
        (四) 总分行管理模式是世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样板
        (五) 专业化管理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点
        (六)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国际化发端于英国
        二、 美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双轨制”和“单一银行制”体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 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银行持股公司是其最富特色的组织创新
        (四) 组织机构多样化是其组织创新的特点
        (五) 组织创新国际化在美国得到高度的发展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综合化是其组织创新最大的特色
        (二) 高度集中的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密度高且国有化程度高
        (四) 国际化是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重要特征
        四、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征
        五、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总体特征
        (一) 并购促进了商业银行大型化
        (二) 组织结构综合化
        (三) 竞争形成银行非中介化的趋势
        (四)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五)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第三节 从分业经营到合业经营是历史的必然
        一、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 投资银行的定义
        (二) 当代投资银行的功能作用和特征
        (三) 西方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四) 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二、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比较
        (一)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二) 不同的职能作用
        (三) 不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方式
        (四) 不同的资金和利润来源
        (五) 不同的竞争力
        三、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分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二) 合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三)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究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选择
        一、 运用并购等创新手段构造中国的航空母舰
        (一)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意义
        (二)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则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二、 以组织结构多元化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多元化的必要性
        (二) 我国经济结构变革为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三) 大力创新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积极推进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途径思考
        (三)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捷径--分拆改制上市
        (四)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上市应注意的问题
        四、 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创新
        (一) 按照扁平化和集约化的要求改造内部组织架构
        (二) 强化商业银行组织的活力
        五、 加快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步伐
        (一) 中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与发展的概况
        (二) 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策略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 资产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商业贷款管理
        (二) 可转换性管理
        (三) 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传统负债管理
        (二) 当代负债管理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涵义
        (二)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
        四、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五、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借鉴
        一、 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二、 商业银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三、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
        (二) 商业银行营销因素组合
        (三)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四) 实现商业银行营销目标的基本策略
        四、 两方商业银行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崇尚战略眼光
        (二) 强调准确定位
        (三) 注重形象塑造
        (四) 强化情感管理
        (五) 追逐金融人才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文化
        一、 商业银行文化定义与意义
        二、 商业银行文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核心
        四、 构建商业银行文化的关键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历史追溯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实践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 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创新的力度
        (三)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的优秀文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一般分析
        一、 商业银行监管的概念
        二、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一) 一元化监管模式
        (二) 多元化监管模式
        (三) 跨国化监管模式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初始时期
        (二)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成熟期
        (三)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实践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初始阶段(1978-1984)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长阶段(1984-1995)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熟阶段(1995-)
        三、 商业银行创新与金融管制创新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一) 明确银行监管体系的法律地位,强化监管的法制建设
        (二) 健全商业银行的互律监管系统,促进同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 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二、 构造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一) 重构内控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三) 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
        (四) 提高内控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五) 注意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相互衔接
        三、 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信评估制度
        (二) 加快配套改革,为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创造条件
        四、 加强国际间商业银行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一) 采取综合性和国际性的监管策略
        (二) 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与合作
        五、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自由化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国际化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电子化
        四、 商业银行创新的综合化
        五、 商业银行创新的多样化
        六、 商业银行创新的持续化
        七、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三) 现代企业制度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四) 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五) 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六) 国际化程度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分析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 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造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力量
        (三) 市场机制的确立产生了强大的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动力
        (四) 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扩大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应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一) 商业银行创新应适应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
        (二) 以渐进式创新为基础,积极追求突变式创新
        (三) 以需求适应型创新为基点,增强商业银行创新供给能力
        (四) 以智能化改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
        (五) 坚持放松管制和完善监管同时并举的方针
        (六) 抓住加入WTO机遇,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后记

(10)虚拟银行——未来银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Internet在银行中的应用
二、Internet与网上银行
    1. 网上银行的优势
        (1)降低银行服务成本,提高服务品质
        (2)降低了银行软件开发和硬件维护费用
        (3)降低了客户成本,客户操作更加生动、友好
    2. 网上银行实例
三、虚拟银行及其特点
    1. 银行电子化的几个发展阶段
    2. 虚拟银行的概念和特点
        (1)虚拟银行实现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
        (2)传统银行机构虚拟化
    3. 虚拟银行是未来银行的归宿
    4. 创建虚拟银行的环境和条件
        (1)客户获得银行电子化服务的工具发展很快
        (2)面向客户的自动化银行设备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3)在线服务发展很快
        (4)银行全能化和国际化发展迅速
四、虚拟银行的发展
    1. 虚拟银行多功能化与传统银行的虚拟化
    2. 虚拟银行的高度安全化
    3. 虚拟银行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4. 虚拟银行的产品不断创新
    5. 虚拟银行与电子化服务工具的高度结合
五、结束语

四、e化银行帐户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信息技术应用对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穆塔西.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流程银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臧泓翔. 青岛大学, 2018(02)
  • [4]浅析电子银行产品设计策略 ——以浙商银行为例[D]. 孙喆.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5)
  • [5]台湾彰化银行在大陆的竞争战略研究[D]. 张维材. 复旦大学, 2009(S1)
  • [6]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D]. 王越. 大连海事大学, 2003(03)
  • [7]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02)
  • [8]e化银行帐户管理[J]. 顾明宇,汪涛,庄华,王伟,聂月红. 金融电子化, 2002(01)
  • [9]银行业务电子化有关法律问题研究[J]. 镇江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01(06)
  • [10]虚拟银行——未来银行发展趋势[J]. 李建平,马化业. 中国信用卡, 2001(01)

标签:;  ;  ;  ;  ;  

电子银行账户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