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和血管生成

血细胞和血管生成

一、血细胞与血管新生(论文文献综述)

陈雯[1](2021)在《血细胞指标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早期预测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发生于未成熟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也是全球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国内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由此ROP的发病率随之提高。本研究拟探讨血细胞指标对ROP的早期预测价值,为临床医师提供一种新的、便捷的监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救治中心住院治疗并行眼底照相检查的早产儿。根据眼底照相的结果分为ROP组与非ROP组,并在根据病变分区、分级的情况,将ROP组患儿分为轻度与重度ROP。收集患儿围生期情况(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宫内窒息、羊水胎粪污染等),生后情况(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败血症、真菌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氧方式、氧疗时间,输血次数),以及出生后24小时内,生后1周,生后3周的血常规资料(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不同组别各指标的差异,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引起ROP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血细胞指标对ROP的早期预测价值,并找到预测RO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1.生后24小时,ROP组相较于非ROP组患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比值显着降低,LMR比值显着增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后1周时,ROP组相较于非ROP组患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LMR比值显着降低,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比值显着增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后3周时,ROP组相较于非ROP组患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LMR比值显着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比值显着增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胎龄、出生体重、BPD、出生时NLR、生后1周NLR、生后1周LMR、生后3周NLR、生后3周LMR是ROP发病的危险因素。5.重度ROP组患儿NLR在出生时[1.680(1.1,2.0)vs0.750(0.5,1.3)]、第1周[1.900(1.6,2.5)vs1.540(1.2,2.1)]、第3周[1.280(0.7,1.5vs0.760(0.5,1.3)]均显着高于轻度ROP患儿。LMR值在出生时[5.290(3.4,7.2)vs7.240(5.7,10.2)]、第1周[2.010(1.4,2.6)vs2.290(1.7,2.7)]、第3周[2.660(1.8,5.3)vs3.550(2.6,4.3)]均显着小于轻度ROP患儿。6.第1周NLR、LMR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且与其他时期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两组数据的曲线下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NLR的曲线下面积0.756(95%CI:0.697~0.815)、最佳预测值1.470;第1周LMR的曲线下面积0.786(95%CI:0.732~0.839)、最佳预测值2.930。结论:1.血细胞比值NLR、LMR与ROP的发病相关,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2.胎龄、BPD、出生时NLR、生后1周NLR、生后1周LMR、生后3周NLR、生后3周LMR是ROP发病的危险因素。3.第1周NLR、LMR对ROP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王一同[2](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刘青武[3](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郭孝菊[4](2021)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是骨科领域较为复杂的问题,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可以通过激活后所释放的生长因子对创面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达到治愈创面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探究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机制,为PRP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推广。[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0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因创伤、压疮、糖尿病、脉管炎等所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52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0例,实验组32例。所有病例均给予门诊手术彻底清创,实验组清创术后给予自身PRP凝胶覆盖创面,3天更换一次凝胶,4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术后常规换药,根据创面愈合情况选择植皮或皮瓣转移术加速创面愈合,1月后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效果,并选用Elase试剂盒对两组创面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的浓度进行检测,做统计学分析。分别统计两组的VAS评分、伤口完全愈合时间、治疗费用等并予以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经统计发现实验组32例病人创面经过2至4次PRP凝胶治疗后,均获得痂下愈合,平均换药5.09次,伤口愈合时间25.25天。对照组16例经常规换药后愈合,3例植皮后愈合,1例行带蒂皮瓣转移术后愈合,平均换药24.7次,伤口愈合时间42.95天。治疗过程中实验组VAS评分、伤口完全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创面内EGF、IGF、TGF-β、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治疗方式相比,PRP凝胶通过激活的方式长期缓慢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增加创面内生长因子浓度,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减轻病人痛苦。综上,PRP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办法。但本研究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论还有待随机性、前瞻性的大样本调查进一步证实。

范玉苹,杨秀霞[5](2021)在《海鞘再生的细胞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再生现象在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但不同物种的再生能力存在显着差别。无脊椎动物如水螅和涡虫等再生能力较强,具有部分组织或细胞即可再生出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被称为整体再生;而脊椎动物的再生能力相对较弱,局限在某些特定器官或身体结构,被称为部分再生,如蝾螈的附肢。海鞘作为进化上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尾索动物,既包括具备整体再生能力的群居类型,如拟菊海鞘(Botrylloides leachii),其可以利用部分血管残片即可再生出完整个体;也包括只具有部分再生能力的单体海鞘类型,如玻璃海鞘(Ciona robusta),其只有出入水管和神经复合体等器官才可再生。鉴于海鞘的进化地位及其具有的不同再生能力类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再生的理想模式动物。该文系统分析总结了海鞘不同类群所具备的整体再生和部分再生的各自细胞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比较归纳了导致海鞘不同群体具有不同再生能力差别的可能机制,展望了海鞘再生研究的未来方向,为理解后生动物再生能力的演化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王岩森[6](2021)在《功能化多孔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调控及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战场、事故或灾害中伤员大出血的快速止血与创面的护理修复是创伤救治的两个重要问题。研究新型高效的大出血止血材料和创面修复材料对救治伤员、挽救生命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的大出血止血材料存在诸多问题:生物类止血材料单独使用时稳定性差、使用条件要求苛刻;多糖类止血材料缺乏机械强度,仅适用于低、中度出血,对大出血的止血效果不理想;对于爆炸伤、火器伤或躯干贯通伤等深、狭窄或不规则的大出血伤口缺少形状自适、及迅速封堵伤口的能力。此外,现有的创面修复材料功能单一,大都缺乏固有的抗菌性能,对于深层、多渗液或慢性创面的修复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针对现有止血材料存在的以上问题,以多孔材料为基体,通过引入物理吸液富集、生物刺激、电荷刺激、机械封堵等多重止血机制,设计和构建了三种大出血止血材料体系,分别是:生物因子锚定增强多孔复合材料(TCP)、双网络多机制多孔复合材料(PACF)、纤维增强形状自适应多孔复合材料(CMCP),并对这三种多孔止血材料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体外凝血性能进行了系统地调控和表征,最后通过动物体大出血模型分别对三种材料的体内止血效力进行评价。此外,针对创面修复材料存在的问题,以细菌纤维素(BC)为基体,设计和构建了抗菌增效柔性超透明多孔复合膜材料(PHMB-PBC),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表征,最后通过动物皮肤缺损模型对其促愈合性能进行了评价。基于聚乙烯醇(PVA)多孔材料的三维网络结构和高吸液特性,将生物活性因子凝血酶通过物理吸附和共价结合双重作用均匀地锚定到多孔材料的表面和内部网络上,制备得到的T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体外凝血性能。TCP对大鼠肝脏出血的止血时间仅为31 s;但对大鼠股动脉大出血进行止血时,由于机械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不足,不能及时封堵伤口并有效止血。此外,室温存放超过12周后,TCP上的凝血酶活性急剧降低,导致其无法实现对肝脏出血的有效止血。将天然多糖海藻酸钠(SA)与PVA复合,通过戊二醛和Ca2+的双交联作用,制备了具有稳定双网络结构的PACF。双网络结构不但使PACF获得了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还使其具有促进血细胞的粘附、促进血栓快速形成和激活凝血系统的能力,能够通过吸液富集、多孔效应、电荷刺激多重止血机制协同作用促进快速止血。PACF具有优异的液体触发自膨胀性能,膨胀倍率超过2000%,同时膨胀过程中可产生3.8 N的动态膨胀力。与军用止血材料HemCon(?)、QuikClot(?)和CELOXTM相比,PACF具有更优异的止血效力,在大鼠肝脏出血模型和猪股动脉切断伤模型中均能实现止血并有效减少出血量。将高取代度的新型羧甲基纤维素(CMC)纤维和PVA复合,通过交联反应和超临界气体发泡技术制备了 CMCP。CMC独特的纤维散布穿插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承压能力、抗疲劳特性和吸液膨胀性,吸液过程中能够产生最高8 N的动态膨胀力并能承受超过0.083 MPa的液体冲击力。CMCP能够通过促进血细胞粘附和血小板的聚集活化、加速血栓形成、激活凝血系统等多重止血机制协同作用实现体外快速凝血。动物实验研究表明,CMCP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动脉大出血伤口的救治,止血时间小于95 s;同时,CMCP接触血液后迅速自膨胀,能够适应性的改变形状,完全贴合伤口组织并充分填充伤口腔隙或伤道,有利于有效压迫伤口出血部位、抑制出血并防止伤口感染。在BC的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聚六亚甲基双胍-聚乙二醇(PHMB-PEG)胶束液滴,通过特殊成型工艺制备了表面平滑且具有多孔结构的PHMB-PBC复合膜。PHMB-PEG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多孔复合膜的柔韧性,同时使膜具有优异的持续吸水性能、保水性、超高透明度和气体透过率;PHMB-PBC具有杀菌、阻菌、抗粘附等多重抗菌效果,纳米孔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使PHMB-PBC具有缓释抗菌功效和持久的抗菌活性;在大鼠皮肤全层缺损模型中,与两种商业化敷料产品相比,PHMB-PBC表现出更短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过程中创面未发现感染且未出现水肿和炎症反应,表现出优异的抑菌抗感染效果。

李美蓉[7](2020)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白血病发病迅猛、耐药、易复发、复发后更难治、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近几十年药物研发和风险分类管理的不断改善,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得到了巨大进步,然而成年尤其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许多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最终死亡。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失败或疾病复发时,才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化疗副作用强,耐药易复发,经常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及手术过程痛苦难耐等问题,且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且经济的治疗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获得自发缓解的临床报道,结合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肿瘤细菌疗法,提示细菌疗法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个新方向。在多种用于肿瘤治疗研究的细菌中,沙门氏菌因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治疗。但是沙门氏菌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未见报道。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产生的内毒素毒力减少了5万倍,且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研究细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想菌株。本课题首次分别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1210、人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人源AML融合蛋白MLL-AF9驱动的系统性AML小鼠模型,评估了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抑制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能抑制急性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免疫荧光结果表明VNP20009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细胞核破碎、DNA降解、胞膜解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蛋白表明,VNP20009能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的表达,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3.MLL-AF9驱动的AML模型小鼠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显着抑制小鼠体内AML细胞的增殖;降低AML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五分类数值,使其恢复至近正常生理水平;延长了AML小鼠的生存期。4.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VNP20009一方面能上调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产生,并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来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显着上调分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2,CCL-2),招募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以CD4+为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VNP20009还能进一步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IFN-γ+和CD8+IFN-γ+效应T淋巴细胞极化,释放IFN-γ,进一步维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结论: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起到治疗和延缓白血病的作用。一方面VNP20009进入机体后,能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和杀伤白血病细胞,延长AML小鼠生存期。另一方面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增加,提示VNP20009感染后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该研究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理论基础。

朱迎男[8](2020)在《两性离子水凝胶伤口敷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皮肤创伤是最常见的身体损伤之一,对于伤口处理方法和伤口敷料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纱布、绷带等伤口敷料可以保护伤口,吸收渗液,但是这类干性敷料存在诸多缺陷不利于伤口愈合。随着伤口愈合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人们发现湿润环境更有利于伤口愈合。基于湿性愈合理论和亲水抗生物粘附的两性离子材料,本文设计并开发了多种两性离子水凝胶伤口敷料,并研究这些敷料对急性和慢性伤口愈合过程的影响,以获得防止伤口粘连、促进伤口愈合、防治伤口感染的理想敷料。本文首先研究了两性离子水凝胶伤口敷料对小鼠烫伤伤口的影响。通过制备两性离子羧酸甜菜碱(PCB)水凝胶敷料,发现和商业敷料Duoderm?相比,PCB水凝胶敷料含水量高,能够持久为伤口部位提供湿性愈合环境,促进细胞迁移和增殖,使伤口的愈合速度提高1/3。此外,将PCB水凝胶与传统的纱布、创可贴相结合,制备了便携的新型水凝胶纱布,水凝胶创可贴,能够有效防止伤口粘连。细菌入侵是造成伤口感染,阻碍愈合的重要因素。两性离子水凝胶具有抗细菌附着和定殖的性质,但不足以杀灭病菌治疗伤口感染。我们采用“一步法”,在两性离子水凝胶形成的同时原位还原生成纳米银(Ag NPs),发现当Ag NO3的浓度为10 m M时,制备的PCB-Ag NPs水凝胶敷料能有效杀灭E.coli和S.aureus。将该PCB-Ag NPs水凝胶敷料用于小鼠感染伤口的治疗,证明该敷料能有效缩小伤口感染面积,在两周时间内实现完全愈合。本文还合成了具有双重抗菌效应的卟啉镓抗菌剂(Ga PP、Ga MP),并利用合成的新型抗菌剂制备了具有缓释作用的PCB水凝胶。其能够同时发挥卟啉类光敏剂的光动力抗菌作用和镓离子阻断细菌铁代谢的抗菌作用,协同抗菌,相比暗反应抗菌效率显着提高。针对糖尿病慢性伤口愈合缓慢且困难的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可实时监测糖尿病伤口p H值和葡萄糖浓度的多功能水凝胶敷料。在复杂生物溶液环境中有效保持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PR)的酶活,使其Kcat/Km分别提高1.7倍和5.5倍。该多功能伤口敷料能实现p H 4-8和葡萄糖0.1-10 m M浓度范围内的精准检测,满足人体伤口环境的检测需求。通过手机采集和分析图像数据,精准定量分析伤口p H值和葡萄糖浓度,为糖尿病伤口提供非侵入式实时监测并且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

王志婷[9](2020)在《Klf17基因敲除小鼠表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Klf17在小鼠组织中的表达研究目的:Sp1/Kruppel样转录因子(Specific protein 1-like/Kruppel-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s,Sp1/KLFs)是一组含有锌指的转录因子,主要参与调控真核细胞的转录。KLF17(Kruppel-like transcriptionfactor17)是该家族的成员之一,在人睾丸、肾上腺、阑尾、子宫内膜、食管、胆囊、肺、膀胱中表达。在小鼠中首先在睾丸、卵巢检测到其表达,随后在脑组织中检测到Klf17的表达,其他组织中是否表达尚不清楚。本章节中,我们将检测Klf17在C57BL/6J小鼠组织中的表达。研究方法:1.取野生型C57BL/6J小鼠组织,并提取组织mRNA。2.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小鼠各组织Klf17 mRNA的表达情况。3.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小鼠各组织中Klf17蛋白的表达及在组织细胞中的定位。结果:1.在小鼠脾、肺、肾、胃、睾丸、小脑、气管和卵巢中检测到Klf17mRNA的表达,其中Klf17mRNA在睾丸和卵巢中的表达较高。2.Klf17蛋白在肺组织支气管杯状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肾组织的肾小管、胃组织的主细胞和睾丸组织的精子细胞中表达。结论:我们对Klf17在小鼠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我们检测到Klf17在小鼠睾丸中表达,这一结果与之前的报道一致。我们还检测到Klf17在肺、肾、胃中表达,这些结果让我们对Klf17在小鼠中的表达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有助于我们在后面的章节对小鼠Klf17生理功能的研究。第二章:Klf17敲除小鼠基础表型分析研究目的:与Sp1/KLFs家族其他成员不同,Klf17的生理功能尚不清楚。在一些报道中,人KLF17主要通过抑制肿瘤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参与抑制肿瘤的转移。鼠Klf17是第一个在生殖细胞中报道的含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其功能可能与生殖相关。此外,Klf17参与了斑马鱼胚胎期红系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在本章节中,我们获得了Klf17敲除(Klf17 knockout,Klf17 KO)小鼠,并且对Klf17敲除小鼠的基础表型进行了研究,以了解Klf17在小鼠胚胎发育和出生后存活的生理功能。研究方法:1.取小鼠鼠尾组织,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进行基因型分析。2.用RT-PCR法对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组织Klf17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3.用IHC法对Klf17敲除小鼠组织Klfl7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4.将Klf17杂合子雄鼠和Klf17杂合子雌鼠进行交配,对子代进行基因型鉴定并确定子代基因型分布情况。5.对Klf17敲除小鼠进行解剖,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stained,H&E stained)对小鼠组织进行形态结构的分析。6.观察并统计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600天内的生存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7.观察并统计雄性和雌性Klf17敲除小鼠出生后生长情况并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比较。8.用血细胞分析仪对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的血细胞进行分析。结果:1.Klf17敲除小鼠组织未检测到Klf17mRNA和Klf17蛋白。2.杂合型Klf17敲除小鼠子代基因型分布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3.与野生型小鼠相比,Klf17敲除小鼠的心、肝、脾、肺、胃、小肠和睾丸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无明显差异。4.与野生型小鼠相比,Klf17敲除小鼠长期生存无明显差异。5.与野生型小鼠相比,Klf17敲除小鼠出生后体重无明显差异。6.与雄性野生型小鼠相比,雄性Klf17敲除小鼠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平均体积降低,其白细胞计数较高,血小板平均容积、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较低。在雌性Klf17敲除小鼠与雌性野生型小鼠之间没有观察到这些差异。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Klf17基因的缺乏对小鼠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生存没有影响。但Klf17基因的缺乏对小鼠血细胞有影响,表现在红细胞数量升高、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和血细胞压积升高。此外,缺乏Klf17对小鼠血细胞的影响仅在雄性小鼠中明显,在雌性小鼠中不明显,提示该作用可能与性激素有关。这些结果提示Klf17可能参与了红细胞的生成。第三章:敲除Klf17对妊娠子宫的影响研究目的: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5-8%的孕妇。严重的子痫前期会导致母体和胎儿死亡。螺旋动脉重塑不足是子痫前期的重要机制之一,Corin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对妊娠子宫螺旋动脉的重塑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实验室前期体外实验研究提示KLF17与Corin启动子直接结合参与妊娠子宫中Corin表达的调控。本章节中我们用Klf17敲除小鼠对Klf17调控体内妊娠子宫中Corin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 Klf17敲除小鼠妊娠期表型。研究方法:1.用RT-PCR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Conin mRNA在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妊娠子宫不同时期的表达。2.用不同交配策略对雄性和雌性Klf17敲除小鼠的生育情况进行分析。3.用H&E染色和IHC对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妊娠子宫中螺旋动脉重塑情况进行分析。4.用尾套法测量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不同妊娠期的血压情况。5.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量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不同妊娠期的尿蛋白情况。6.用H&E染色、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不同妊娠期肾小球的形态结构变化。7.对野生型小鼠和Klf17敲除小鼠妊娠后期肾小球单位体积内红细胞数进行计数。结果:1.Klf17敲除小鼠妊娠子宫中未检测到Corin mRNA的表达,在心脏中检测到Corin mRNA 的表达。2.与野生型小鼠每胎产仔数相比,Klf17敲除小鼠每胎产仔数下降(4.1±0.3vs.7.1±0.4;p<0.001),Klf17敲除雌鼠与野生型雄鼠交配的每胎产仔数下降(3.3±0.3 vs.7.3±0.5;p<0.001),野生型雌鼠与Klf17敲除雄鼠交配的每胎产仔数无统计学差异(6.5±0.2 vs.7.3±0.5;p=0.1294)。3.Klf17敲除小鼠妊娠期胚胎部分死亡,死亡胚胎占总胚胎的32.2%。4.在Klf17敲除小鼠的妊娠子宫观察到胎盘来源的滋养细胞侵袭不足并且子宫螺旋动脉重塑不足。5.Klf17敲除小鼠妊娠后期血压升高。6.Klf17敲除小鼠妊娠后期尿蛋白升高。7.与野生型小鼠相比,Klf17敲除小鼠妊娠后期单位体积的肾小球红细胞数下降。结论:正常野生型小鼠妊娠子宫表达Corin,并且随着妊娠期的延长而增加。在Klf17敲除小鼠妊娠子宫中,我们检测不到Corin的表达,提示Klf17是调节Corin基因在妊娠子宫中表达的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其缺失会导致Corin在妊娠子宫中表达不上调,进而导致小鼠类子痫前期表型的发生,表现为妊娠后期血压增高,尿蛋白增高和胎儿生长受限。并且有子宫螺旋动脉重塑不足的病理表现。

孟志军[10](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二、血细胞与血管新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细胞与血管新生(论文提纲范文)

(1)血细胞指标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早期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与分级标准
        2.2.1 ROP诊断标准
        2.2.2 ROP分级标准
        2.2.3 其他疾病诊断标准
    2.3 仪器与检查
        2.3.1 眼底检查
        2.3.2 血常规检查
    2.4 研究与方法
        2.4.1 资料收集
        2.4.2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1.2 两组患儿危险因素情况
        3.1.3 眼底病变情况
        3.1.4 输血与ROP
        3.1.5 氧疗与ROP
    3.2 两组患儿血细胞参数比较
        3.2.1 两组患儿出生时血细胞参数比较
        3.2.2 两组患儿生后1 周血细胞参数比较
        3.2.3 两组患儿生后3 周血细胞参数比较
    3.3 不同严重程度患儿间NLR、LMR值比较
    3.4 ROP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5 NLR、LMR对 ROP的预测价值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ROP的危险因素
    4.3 血细胞指标与ROP
        4.3.1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4.3.2 血小板及其参数
        4.3.3 输血及贫血
        4.3.4 血细胞比值NLR、LMR、PLR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感染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 表皮干细胞
        2 间充质干细胞
        3 毛囊干细胞
        4 细胞外囊泡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海鞘再生的细胞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海鞘整体再生
    1.1 海鞘整体再生的细胞学过程
    1.2 海鞘整体再生的分子调控
2 海鞘部分再生
    2.1 海鞘部分再生的细胞学过程
    2.2 海鞘部分再生的分子调控
3 思考及展望

(6)功能化多孔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调控及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大出血救治及常用的止血材料
        2.1.1 大出血救治背景
        2.1.2 凝血系统
        2.1.3 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
        2.1.4 止血机理及止血性能的评价方法
    2.2 皮肤创面修复及创面敷料的研究进展
        2.2.1 创面愈合过程
        2.2.2 皮肤创面愈合理论
        2.2.3 皮肤创面修复材料
    2.3 多孔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3.1 多孔材料简介
        2.3.2 多孔材料的分类
        2.3.3 多孔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4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2.4.1 课题来源
        2.4.2 课题目的和意义
        2.4.3 课题研究内容
3 生物因子锚定强化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创伤止血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TCP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
        3.3.2 TCP的理化性能表征
        3.3.3 TCP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3.3.4 TCP的体外凝血性能评价
        3.3.5 TCP中凝血酶固化的稳定性测试
        3.3.6 TCP的动物体内止血性能评价
        3.3.7 TCP中凝血酶的长期稳定性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TCP化学结构表征
        3.4.2 凝血酶在TCP上的分布及TCP微观结构的变化
        3.4.3 TCP理化性能的研究
        3.4.4 TCP生物相容性评价
        3.4.5 TCP对血细胞的粘附
        3.4.6 TCP对血栓动态形成的影响
        3.4.7 TCP对凝血系统内、外源凝血途径的影响
        3.4.8 TCP体外凝血性能评价
        3.4.9 TCP中凝血酶的固化稳定性
        3.4.10 TCP体内止血性能
        3.4.11 TCP的止血机理及应用展望
    3.5 本章小结
4 双网络多机制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创伤止血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PACF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PACF的理化性能表征
        4.3.3 PACF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4.3.4 PACF的体外凝血性能评价
        4.3.5 PACF的动物体内止血性能评价
        4.3.6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PACF的化学结构表征
        4.4.2 PACF的微观形貌和表面结构性能分析
        4.4.3 PACF力学性能分析
        4.4.4 PACF吸液膨胀性能的研究
        4.4.5 PACF细胞相容性评价
        4.4.6 PACF对特征蛋白的吸附
        4.4.7 PACF与血细胞的相互作用
        4.4.8 PACF促血栓形成能力的研究
        4.4.9 PACF对内、外源凝血途径的影响
        4.4.10 PACF体外凝血时间
        4.4.11 PACF体内止血性能
        4.4.12 PACF止血机理的探讨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4.5 本章小结
5 纤维增强形状自适应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创伤止血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CMCP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CMCP的理化性能表征
        5.3.3 CMCP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5.3.4 CMCP的体外凝血性能评价
        5.3.5 CMCP的动物体内止血性能评价
        5.3.6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CMC羧甲基取代度的测定
        5.4.2 CMC的化学结构
        5.4.3 CMC的宏观和微观形貌
        5.4.4 不同取代度CMC的理化性能研究
        5.4.5 CMCP微观形貌和表面性能
        5.4.6 CMCP吸水性能
        5.4.7 CMCP力学性能
        5.4.8 CMCP自膨胀性能,动力膨胀力和抗冲力特性
        5.4.9 CMCP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5.4.10 CMCP体外特征蛋白吸附以及对血细胞的粘附和激活
        5.4.11 CMCP对血小板的刺激和活化
        5.4.12 CMCP对血栓动态形成过程及凝血途径的影响
        5.4.13 CMCP体外全血凝血的研究
        5.4.14 CMCP体内止血性能
        5.4.15 CMCP对伤口腔道及伤口周围组织的形状自适应能力
        5.4.16 CMCP止血机理的探讨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5.5 本章小结
6 柔性超透明抗菌多孔复合膜的制备、表征及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PBC和PHMB-PBC的制备
        6.3.2 PHMB-PBC的理化性能表征
        6.3.3 PHMB-PBC的氧气透过率、透光率和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6.3.4 PHMB-PBC的抗菌性能表征
        6.3.5 PHMB的体外释放行为测试
        6.3.6 PHMB与PHMB-PBC细胞相容性评价
        6.3.7 PHMB-PBC的促创面愈合性能评价
        6.3.8 数据分析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浓度PHMB的细胞毒性及PEG浓度的选择
        6.4.2 PHMB-PBC化学结构
        6.4.3 PHMB-PBC微观形貌与表面性能
        6.4.4 PHMB-PBC力学性能
        6.4.5 PHMB-PBC吸水和保水性能及组织贴附性
        6.4.6 PHMB-PBC氧气透过率、透光率和水蒸气透过率
        6.4.7 PHMB-PBC抗菌性能
        6.4.8 PHMB-PBC体外PHMB释放行为和缓释抗菌作用
        6.4.9 PHMB-PBC对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
        6.4.10 PHMB-PBC促创面愈合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未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血病概述
        1.1.1 白血病的定义及常见症状
        1.1.2 白血病的发现及分类
        1.1.3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4 白血病流行病学
        1.1.5 白血病的治疗
    1.2 白血病自发性缓解与细菌感染
    1.3 细菌抗肿瘤研究
        1.3.1 细菌抗肿瘤研究历程
        1.3.2 细菌抗肿瘤的优势
        1.3.3 细菌抗肿瘤的应用前景
    1.4 沙门氏菌抗肿瘤研究
        1.4.1 沙门氏菌有效靶向肿瘤
        1.4.2 沙门氏菌介导肿瘤细胞自我死亡
        1.4.3 沙门氏菌减少肿瘤转移
        1.4.4 沙门氏菌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1.4.5 沙门氏菌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
        1.4.6 沙门氏菌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消退
        1.4.7 沙门氏菌的遗传学改造
        1.4.8 沙门氏菌可作为递呈肿瘤治疗分子载体
    1.5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研究
        1.5.1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构建及遗传特点
        1.5.2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生物分布特性
        1.5.3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毒理学评价
        1.5.4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抗肿瘤研究
    1.6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VNP2000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及细胞株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2.2.3 试剂与耗材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5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5 L1210皮下瘤模型建立
        2.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2.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2.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2.3.10 总蛋白的提取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2.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VNP20009 体外抑制L1210/Jurkat细胞增殖
        2.4.2 VNP20009 体外诱导L1210/Jurkat细胞凋亡
        2.4.3 VNP20009治疗L121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2.4.4 VNP20009抑制L1210皮下移植瘤生长
        2.4.5 VNP20009引起L121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2.4.6 VNP20009诱导L121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2.4.7 VNP20009治疗L1210皮下移植瘤凋亡蛋白表达量升高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NP2000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及细胞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
        3.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3.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3.5 HL-60皮下瘤模型建立
        3.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3.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3.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3.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3.3.10 总蛋白的提取
        3.3.11 蛋白浓度测定
        3.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3.3.13 统计学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VNP20009体外抑制HL-60细胞增殖
        3.4.2 VNP20009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
        3.4.3 VNP20009治疗HL-6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情况无异常
        3.4.4 VNP20009抑制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
        3.4.5 VNP20009引起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3.4.6 VNP20009诱导HL-6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3.4.7 VNP20009治疗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量增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NP20009 对系统性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激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及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5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4.3.2 沙门氏菌VNP20009的组织分布
        4.3.3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的复苏
        4.3.4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小鼠尾静脉注射造模
        4.3.5 抗凝全血样本的采集
        4.3.6 血清样本的采集
        4.3.7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GFP+)检测
        4.3.8 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
        4.3.9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4.3.10 原代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1 原代骨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2 原代白血病细胞红细胞裂解处理
        4.3.13 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冻存
        4.3.14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分组与给药治疗
        4.3.15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测定
        4.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4.3.17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VNP20009小鼠组织分布情况
        4.4.2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模型的构建
        4.4.3 VNP20009 治疗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4.4.4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5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6 VNP20009 影响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分布
        4.4.7 NP20009对MLL-AF9驱动型AML主要器官重量的影响
        4.4.8 VNVNP20009 延长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生存期
        4.4.9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0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1 VNP20009 激活 MLL-AF9驱动型 AML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
        4.4.12 VNP20009 促进 MLL-AF9 驱动型 AML 小鼠脾脏中 IFN-γ+效应T淋巴细胞的极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两性离子水凝胶伤口敷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皮肤创伤及伤口愈合
        1.1.1 皮肤的结构组成
        1.1.2 皮肤创伤概述
        1.1.3 伤口愈合的过程
        1.1.4 难愈合性伤口
    1.2 伤口敷料的研究进展
        1.2.1 湿性愈合理论
        1.2.2 常见敷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1.2.3 理想敷料的特点
    1.3 水凝胶伤口敷料
        1.3.1 水凝胶伤口敷料的主要种类
        1.3.2 抗生物粘附材料
        1.3.3 两性离子材料
    1.4 抗菌水凝胶
        1.4.1 自身抗菌性水凝胶
        1.4.2 负载抗菌剂水凝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两性离子PCB水凝胶敷料用于烫伤伤口愈合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凝胶的制备
        2.3.2 含水量测试
        2.3.3 细菌内毒素测试
        2.3.4 细胞粘附测试
        2.3.5 血液粘附测试
        2.3.6 动物实验
        2.3.7 组织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含水量测试
        2.4.2 细胞粘附测试
        2.4.3 血液粘附测试
        2.4.4 动物实验结果
        2.4.5 组织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性离子PCB-纳米银水凝胶敷料用于治疗伤口感染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含纳米银水凝胶的制备
        3.3.2 含纳米银水凝胶的基本表征
        3.3.3 细胞粘附测试
        3.3.4 细胞毒性测试
        3.3.5 细菌粘附测试
        3.3.6 体外抗菌测试
        3.3.7 体内抗菌测试
        3.3.8 组织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含纳米银水凝胶的基本表征
        3.4.2 细胞粘附和细胞毒性测试
        3.4.3 细菌粘附测试
        3.4.4 体外抗菌测试
        3.4.5 动物实验和体内抗菌测试
        3.4.6 组织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性离子PCB-卟啉镓水凝胶的制备和光动力杀菌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卟啉镓化合物的合成
        4.3.2 培养基的筛选
        4.3.3 卟啉镓化合物的抗菌能力测试
        4.3.4 PCB-卟啉镓水凝胶的制备
        4.3.5 PCB-卟啉镓水凝胶的基本表征
        4.3.6 PCB-卟啉镓水凝胶产自由基测试
        4.3.7 PCB-卟啉镓水凝胶对生物膜的影响
        4.3.8 PCB-卟啉镓水凝胶的细胞毒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卟啉镓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4.4.2 不同培养基中的铁元素含量
        4.4.3 卟啉镓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4.4 卟啉镓暗反应和光动力抗菌效果
        4.4.5 PCB-卟啉镓水凝胶的基本性质
        4.4.6 PCB-卟啉镓水凝胶产氧自由基的性质
        4.4.7 PCB-卟啉镓水凝胶对生物膜的影响
        4.4.8 PCB-卟啉镓水凝胶的细胞毒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功能两性离子PCB水凝胶敷料用于糖尿病伤口监测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多功能水凝胶的制备
        5.3.2 酶活性的测定
        5.3.3 酶稳定性的测定
        5.3.4 葡萄糖浓度和pH值的体外测试
        5.3.5 蛋白质吸附测试
        5.3.6 细胞毒性测试
        5.3.7 血液相容性测试
        5.3.8 糖尿病小鼠模型伤口愈合和体内测试
        5.3.9 组织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动力学参数
        5.4.2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5.4.3 体外pH值的检测
        5.4.4 体外葡萄糖浓度的检测
        5.4.5 智能手机监测
        5.4.6 蛋白吸附测试
        5.4.7 细胞毒性测试
        5.4.8 血液相容性测试
        5.4.9 伤口葡萄糖浓度和pH值测试
        5.4.10 体内伤口愈合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Klf17基因敲除小鼠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Klf17在小鼠组织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常用缓冲液及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
        2.3. 组织RNA提取
        2.4. 逆转录反应
        2.5.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6. 组织石蜡包埋与切片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3. 实验结果
        3.1. Klf17 mRNA在小鼠组织的表达
        3.2. Klf17蛋白在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Klf17敲除小鼠表型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3. 伊红苏木素染色(H&E stained)
        2.4. 血液白细胞五分类群血细胞分析仪检验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Klf17敲除小鼠的建立与鉴定
        3.2. Klf17~(+/-)小鼠子代基因型分布情况
        3.3. 组织形态结构分析
        3.4. 长期生存分析
        3.5. 出生后生长分析
        3.6. 血常规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敲除Klf17对妊娠子宫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小鼠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2.3. 尿蛋白测定
        2.4. 妊娠子宫胎盘IHC染色
        2.5. PAS染色
        2.6. Masson染色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Klf17敲除小鼠妊娠子宫中未检测到Corin的表达
        3.2. Klf17敲除小鼠每胎产仔数减少
        3.3. Klf17敲除小鼠妊娠期部分胚胎死亡
        3.4. Klf17敲除小鼠妊娠时滋养细胞侵袭不足,子宫螺旋动脉重塑不足
        3.5. Klf17敲除小鼠妊娠后期血压和尿蛋白均升高
        3.6. Klf17敲除小鼠妊娠后期肾缺血
    4.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子痫前期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汇表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课题所获基金资助
致谢

(10)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2.4 微循环基础
        2.4.1 微循环的定义
        2.4.2 微循环的功能
        2.4.3 微循环的调节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2.5 经皮微循环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6.3 红细胞与NO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2.9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训练安排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3.3.2 VO_(2peak)测试
        3.3.3 P4测试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3.3.5 血液指标测试
    3.4 数理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5 分析讨论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血细胞与血管新生(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细胞指标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早期预测价值研究[D]. 陈雯. 南昌大学, 2021(01)
  •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D]. 郭孝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海鞘再生的细胞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范玉苹,杨秀霞.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1(03)
  • [6]功能化多孔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调控及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D]. 王岩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7]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美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两性离子水凝胶伤口敷料的研究与开发[D]. 朱迎男. 天津大学, 2020(01)
  • [9]Klf17基因敲除小鼠表型分析[D]. 王志婷. 苏州大学, 2020
  • [10]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标签:;  ;  ;  ;  ;  

血细胞和血管生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