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式无塑料基托活动矫治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1](2019)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在口腔用聚氨酯中的抗菌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加入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后对口腔医用聚氨酯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以及其抗菌效果。方法:物理性能研究:首先采用混炼法制备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2%、3%,然后分别将其加入到热塑性医用聚氨酯,采用密炼法和热塑法制成长条形样本,其中以未加入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的样本作为对照,继而测定样本的硬度、强度、拉伸强度等物理性能。抗菌性能研究:首先采用混炼法制备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2%、3%,然后分别将其加入到热塑性医用聚氨酯,采用蜜炼法和热塑法制成圆形抗菌材料样本。同时,我们按照菌种培养方法分别培养白色念珠菌和血链球菌,并制备菌液备用,测样本抗菌性时,我们各取0.2 ml有害真菌菌液即白色念珠菌菌液和0.2 ml有益细菌菌液即血链球菌菌液滴在7组样本的表面,吹匀后静置使每种细菌菌液均匀接触各组样本;将各组样本放置于灭菌平板中,湿度为90%,温度为37℃的条件下培养24 h后,洗脱细菌,取100μL洗脱液接种于培养基上,同法培养24 h,统计培养的菌落数。结果:1.物理性能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聚氨酯的强度、硬度和拉伸强度在加入1%、2%、3%等不同质量分数的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之后,其物理性能均不受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抗菌性能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高质量分数的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性能也随之增强,并具有正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结果发现载银纳米二氧化钛质量分数越高,样本颜色越深。除此之外,质量分数为1%、2%、3%的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对有益细菌血链球菌抗菌率均低于50%,按照统计标准,表明其对口腔有益细菌血链球菌菌群的抗菌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聚氨酯中加入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并不会导致材料物理性能的改变,并且质量分数为3%的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对有害真菌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但不会影响有益细菌血链球菌的活性,因此在维持口腔微生态平衡、抑制念珠菌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陈亚东[2](2014)在《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骨骼修复及生物力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原型技术是一种通过材料逐层添加制造三维物体的变革性、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它将信息、材料、生物、控制等技术融合渗透,将对未来制造业生产模式与人类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独特的成型原理,以及在制作不规则曲面、模型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该技术非常适合制造结构复杂的生物医学模型,如人体的骨骼等。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为人体骨骼的生物力学仿真分析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有效地进行人体骨骼在实际咬合中的生物力学仿真,来达到提高手术精度、缩短手术时间、优化手术方案、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已经成为人体骨骼生物力学仿真分析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相关项目基金的资助下,进行了先进制造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采用快速原型制造和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对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骨骼修复及生物力学分析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和临床实验研究,为其结构优化、临床手术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并进行了基于快速原型的骨骼修复远程指导系统的研究。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基于逆向工程的CT数据三维重建技术,开发了基于逆向工程的人体骨骼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该平台基于VC++6.0和OpenGL可视化技术,在软件中可以通过虚拟手术过程,对人体骨骼模型进行旋转、平移、切割等操作。完成从人体骨骼二维CT数据到人体骨骼三维数字模型的重建过程,可以帮助医生术前准确诊断患者病情、优化手术方案的目的。(2)采用面向特定患者的个性化修复体建模技术,针对传统人体骨骼重建手术中标准化植入体与人体骨骼缺损不匹配等问题,研究针对特定患者的个性化修复体建模方法,建立修复体的个性化模型,达到优化设计个性化修复体3D模型的目的。并针对个性化植入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疲劳损坏问题,对钛板进行疲劳仿真分析,优化钛板结构,从而达到提高钛板使用寿命的目的。(3)采用基于逆向工程的人体骨骼FEA建模方法,研究建立人体骨骼的FEA模型的方法。并基于此模型采用骨生物力学和有限元集成的仿真技术,进行人体骨骼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的生物力学分析,达到优化手术指导设计方案、提高手术精度、降低手术风险的目的。(4)采用快速成型加工方法,针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临床中存在的实际需求,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快速原型技术应用于赝复体制作、下颌骨手术指导、大面积颅骨损伤修复手术指导。通过临床验证并对比分析,在上颌骨赝复体制作应用中,可有效缓解患者因为上颌骨缺损而造成的面部轮廓塌陷等情况;在下颌骨重建和颅骨缺损修复手术中应用,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可以缩短约2小时的手术时间,同时可以提高人体骨骼修复质量和手术精度,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手术风险等。(5)采用基于快速原型技术的网络化远程诊断方法,针对地方医院下颌骨修复手术没有术前规划的问题,开发了带有技术服务、远程诊断、快速成型任务处理的网络化远程指导系统。地方医院申请专家远程诊断技术指导,采用快速原型技术生产出用于手术指导的手术修复体的模型,地方医院的医生术前制造个性化修复体,地方医院在优势资源的帮助下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手术,通过规划好的手术方案,术前设计并制造出下颌骨的RP模型以及个性化的修复体,达到了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结果。
魏斌[3](2012)在《透明压膜矫正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快速制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明压膜矫正器是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三维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牙齿矫治技术,具有美观、可摘、舒适等传统矫治器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已成为口腔正畸界最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分析了透明压膜矫正器制造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法,并应用所制作的透明压膜矫正器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论文首先研究了制造流程中获取患者口腔牙齿基本信息、牙颌模型数字化和透明压膜矫正器制造三个关键步骤。并分别对获取患者口腔牙齿基本信息方式、牙颌三维数据采集方法和不同种类热压膜成型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后续临床试验准备了合适的材料与设备,奠定了硬件基础。然后对透明压膜矫治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在详细分析点云配准技术、网格曲面重建技术、三角网格模型修补技术和牙齿在三维空间中移动原理的基础上。应用软件实现了建立上下牙颌咬合关系、分割牙齿和虚拟排牙设计等关键步骤。为后续的临床试验研究奠定了软件基础。接着对透明压膜矫正器进行了精度检测,分析了误差来源,改进了扫描策略。使用三坐标测量机测得树脂母模极限误差为±0.112mm,满足透明压膜矫治技术的需要。按照Angle分类法先后征集不同类型的22名牙齿错颌畸形志愿者开展矫治试验,总结适合使用透明压膜矫治技术的患者类型。最后分析透明压膜矫正器制造流程中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了开发透明压膜矫治CAD系统的构想,应用IDEF0功能建模方法为系统构建了功能模型。为课题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林凤燕[4](2010)在《个体化舌侧托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初步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个体化舌侧托槽及托槽定位转移托盘的可行性,并对个体化舌侧托槽的精度和个体化底板对粘结强度的影响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收集20对(40只)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上颌左右侧第一双尖牙为实验样本,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10对,按配对分组设计的方法将Ⅰ组离体牙分为A、B两组,Ⅱ组的分为C、D两组。通过Laserdenta非接触式五轴自转三维激光扫描仪及配套软件获取离体牙的数字化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采用三维设计软件Pro/ENGINEER绘制出数字化托槽,A组及C组离体牙为具有个体化底板的舌侧托槽,B、D两组为非个体化舌侧托槽。使用快速成形技术制造托槽的蜡型后,以离心铸造法将托槽CAD模型转化成金属托槽。测量托槽槽沟宽度值,验证槽沟的精度。用Pro/ENGINEER软件将托槽和牙齿定位后,得到带有数字化托槽的离体牙模型。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将光敏树脂直接固化制成带有舌侧托槽的离体牙树脂模型,在树脂模型上压制出定位托槽用的双层转移托盘,置舌侧托槽于转移托盘内,进行间接粘结。对A、C两组粘结个体化舌侧托槽,B、D两组粘结非个体化舌侧托槽。以材料力学试验机分别对A、B组进行抗剪切强度的测定,对C、D两组进行抗拉伸强度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维设计软件Pro/ENGINEER可以在离体牙的数字化模型上依据牙齿表面形态拟合生成个体化托槽底板,实现了托槽底板数据与牙齿舌侧表面数据的一致性。2运用快速成型与离心铸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根据CAD模型制造出个体化和非个体化舌侧金属托槽,个体化舌侧金属托槽的槽沟精度符合设计要求。3对槽沟选点测量的结果经过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475,P>0.05),说明托槽实体的槽沟宽度值与计算机设定的槽沟宽度值具有一致性。4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间接转移托盘可以和舌侧托槽紧密嵌合,能顺利就位于离体牙模型上,无松动、不稳定现象。5托槽的底板因素对粘结强度有影响;个体化舌侧托槽组(A组)与非个体化舌侧托槽组(B组)之间的剪切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3,P<0.05);个体化舌侧托槽组(C组)与非个体化舌侧托槽组(D组)之间的拉伸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4,P<0.05)。结论1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和制造个体化舌侧托槽,方法可行。2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实现正畸托槽的间接粘接,能简化托槽的定位操作,提高托槽粘结的效率,能够保证托槽定位粘结的准确性。3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化舌侧托槽的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强于非个体化舌侧托槽。
张瑾[5](2010)在《舌侧托槽摩擦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舌侧正畸技术是目前正畸临床中的新兴技术。研究舌侧矫治器的滑动摩擦力的特点和规律,将会为正畸临床提供进一步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本研究内容共包括四部分。研究一为正畸摩擦力测试仪的设计与开发,成功研制和开发了正畸摩擦力测试仪。研究二测试了在被动状态下的几种方丝弓槽沟的舌侧托槽与弓丝间的滑动摩擦力,结论是:在被动状态下,GAC舌侧自锁托槽的摩擦力最小且与弓丝的类型无关;STB托槽与细圆丝的滑动摩擦力也较小;Kurz托槽的滑动摩擦力最大;研究三测试了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几种带状弓槽沟的舌侧托槽托槽与弓丝间的滑动摩擦力,结论是:在细圆丝时,非凡舌侧自锁托槽的滑动摩擦力最小,传统弹力结扎的3B徐氏舌侧托槽的滑动摩擦力最大,带有低摩擦力设计的3M个性化舌侧托槽的摩擦力为中等大小;但在与0.016×0.022”NiTi方丝配置时,非凡舌侧自锁托槽的摩擦力最大;研究四测试了托槽与弓丝在倾斜成角状态下,四种托槽的滑动摩擦力,结论是:在主动状态下,随着托槽与弓丝角度的增加,摩擦力也逐渐增大,且二者成近似的线性关系。Kurz托槽、STB舌侧托槽和国产徐氏舌侧托槽配置同一种不锈钢方丝的摩擦力随角度变化的斜率相似,而3M个性化舌侧托槽,摩擦力随角度变化的斜率最大。
戴娟[6](2001)在《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 1下颌后缩儿童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安氏Ⅱ1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对患者的颅面形态、功能影响甚为严重。早期用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可以促进牙、(牙合)、颅、面的生长发育。本研究采用国产Herbst矫治器对17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儿童进行临床矫治,并以10例未经治疗的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儿童作为对照,通过X线头影测量、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肌电图、Helkimo指数及下颌运动轨迹,对国产Herbst矫治器进行临床疗效评估。从颅面硬软组织、TMJ、咀嚼肌等的适应性改建上,来探讨Herbst矫治器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 结果: 1.Herbst矫治器治疗6~8个月(平均7个月)后,Ⅱ类磨牙关系矫治为Ⅰ类关系。磨牙关系改善了6.9mm,其中,骨性作用占46.38%,牙性作用占53.62%,上颌的综合作用占33.33%,下颌的综合用占66.67%;深覆盖减少了7.2mm,其中骨性作用占44.44%,牙性作用占55.56%,上颌的综合作用占34.72%,下颌的综合作用占65.28%。 2.Herbst矫治器对下颌骨的作用最为显着,其中SNB角,下颌升支高度(Co-Go)下颌总长度(Co-Pg),下颌体长度(Go-Pg)以及Pg到OLp平面的距离均显着增加,排除自然生长因素,此增长具有显着的临床意义。另外,上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颌骨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SNA角,以及 Pg到 OLp平面的距离均显着减少。 矢状方向上AN’B角减少了3.31”,Wits值减少了1.6。。在垂直方向上,前 全面高(N一地,)前下面高(ANS一Me),后全面高(S一Go),后下面高(Ar-Go) 治疗后均明显增加,排除自然生长因蠢,经校正后仍有显着意义。表明经Herbst、矫治器治疗后,刺激了下面部的生长,改善了颌骨矢状及垂直向的不调。 3.Herbst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侧貌发生明显改变,面突度减小,代表下 颌突度的下唇基角(S—N’-St),下唇角(LISi-SN),软组织额突角(S—N’ 一 Pg’)显着增大,H角减小,差异有显着性;代表上下唇矢状关系的上下唇 基角(Sn-N’-St)显着减小,同时须唇沟深度(St-LIPn’)显着减小:但代 表上颌突度的上唇基角(S—N’一 Sn)及上唇角 (LsS-SN)在治疗前后无明显 变化。表明Herbst矫治器的治疗促进了下面部软组织的生长,利于面型的改善。 但颊唇沟厚度(St七)的显着减少,提示硬软组织改建的不一致性。 4.初步研究结果表明:Herbst矫治器治疗一般不会引起Tho。在Herbst 矫治器治疗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会引起轻度的一过性mJ关节症状,He kimo 指数有所增加,但矫治结束后,关节症状有所缓解。 5.Herbst矫治器治疗前后跺突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在治疗前,胶突居 于关节窝中央。当戴用Herbst矫治器二周后,佐突处于显着前移位,关节上、 后间隙距离增大,前间隙距离减少,前后间隙面积比(互八)显着减少,积极治 疗(7个月)结束后,肤突在 TMJ中的位置又回到治疗前水平,处于关节窝中 央。 6.Herbst矫治器治疗前后,咀嚼肌的肌电活动发生明显改变。姿势位时, 治疗前较高的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平均幅值,在治疗后显着降低,但与对 照相比并无差别:在下颌做前伸和后退运动过程中,治疗后咬肌(W)、颖肌前 束(TA)的肌电平均幅值显着降低;当下颌处于最大紧咬位及做咀嚼运动时, W的肌电平均幅值在治疗后显着增加,而DA的肌电平均电压值则显着降低。 结论: Herbst矫治器通过套管装置将下颔固定在前伸位,使下颌在持续前伸状态 下进行各种口腔功能活动,使TM人神经肌肉及相关骨骼做适应性改建;通过 3 — — 促进下颌骨生长,抑制上颌骨生长,使得下颌骨长度得以增加,再加上上颌牙 列的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近中移动,从而实现了*类错怨的矫治。其远期疗 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石登文,陈传宇[7](2000)在《改良式无塑料基托活动矫治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二、改良式无塑料基托活动矫治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式无塑料基托活动矫治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在口腔用聚氨酯中的抗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对口腔用聚氨酯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在聚氨酯中的抗菌性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的特性与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骨骼修复及生物力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快速原型技术 |
1.2.1 快速原型技术的特点 |
1.2.2 快速原型技术的分类 |
1.2.3 快速原型技术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快速原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1 生物医学工程 |
1.4.2 国外快速原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快速原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
1.5 远程医疗指导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5.1 远程医疗的定义 |
1.5.2 国外远程医疗的研究现状 |
1.5.3 国内远程医疗的开展及现状 |
1.6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的来源 |
1.6.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VC++的人体骨骼CT数据可视化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
2.1 基于RP技术辅助下颌骨缺损重建手术流程 |
2.2 CT成像与CT数据采集 |
2.2.1 CT成像原理 |
2.2.2 CT数据存储格式DICOM |
2.2.3 CT数据的采集 |
2.3 人体骨骼CT数据可视化算法 |
2.3.1 人体骨骼CT数据可视化的必要性、组成部分 |
2.3.2 体数据定义 |
2.3.3 CT数据读取 |
2.4 MC算法实现 |
2.4.1 MC算法 |
2.4.2 MC算法原理 |
2.4.3 MC算法流程 |
2.4.4 MC算法运行过程 |
2.5 可视化交互的设计 |
2.5.1 鼠标控制模型旋转 |
2.5.2 鼠标拾取模型 |
2.5.3 数据导出 |
2.6 基于RP的人体骨骼模型建立与制造 |
2.6.1 Eden250快速成型系统的成型原理及技术参数 |
2.6.2 人体骨骼RP医学模型的制造前准备 |
2.6.3 基于RP的人体骨骼模型制造 |
2.6.4 人体骨骼RP模型的后处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体骨骼个性化修复体数字化建模与优化 |
3.1 人体骨骼个性化修复体数字化建模意义 |
3.1.1 人体骨骼修复体的作用 |
3.1.2 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人体骨骼缺损过程 |
3.1.3 传统手术方法缺点及理想修复效果评价标准 |
3.1.4 游离腓骨瓣的优缺点 |
3.1.5 基于快速原型设计人体骨骼个性化修复体的优点 |
3.2 人体骨骼修复模型建立 |
3.2.1 腓骨三维建模 |
3.2.2 下颌骨肿瘤切除 |
3.2.3 腓骨拟合缺损下颌骨 |
3.2.4 下颌骨修复模型建立 |
3.2.5 两种下颌骨修复方案对比 |
3.3 人体骨骼个性化修复体建模 |
3.3.1 个性化修复体设计流程 |
3.3.2 个性化修复体参数获取 |
3.3.3 个性化修复体设计与建模 |
3.4 人体骨骼个性化修复体的优化设计 |
3.4.1 个性化修复体与人体骨骼虚拟装配 |
3.4.2 下颌骨螺钉孔设计 |
3.4.3 装配体外表面优化 |
3.4.4 个性化修复体面网格优化 |
3.4.5 个性化修复体面网格划分 |
3.5 基于RP的人性化修复制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体骨骼修复有限元建模与修复体生物力学分析 |
4.1 人体骨骼生物力学分析 |
4.1.1 人体骨骼生物力学分析的意义 |
4.1.2 人体骨骼生物力学特性 |
4.2 基于逆向工程的人体骨骼FEA模型建模研究 |
4.2.1 下颌骨FEA模型建模方法 |
4.2.2 下颌骨FEA模型建模过程 |
4.2.3 修复后下颌骨FEA模型建模方法 |
4.2.4 重建后下颌骨FEA模型建模研究 |
4.3 人体骨骼个性化修复体的疲劳仿真 |
4.3.1 个性化修复体疲劳仿真分析流程 |
4.3.2 个性化修复体劳仿真分析前处理 |
4.3.3 个性化修复体应力分布及变形仿真分析结果 |
4.3.4 个性化修复体疲劳仿真分析结果 |
4.4 基于FEA的人体骨骼生物力学仿真 |
4.4.1 材质赋予 |
4.4.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4.4.3 载荷的确定 |
4.4.4 下颌骨修复前后应力仿真研究 |
4.4.5 下颌骨修复前后变形仿真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快速原型技术在人体骨骼修复的应用 |
5.1 快速原型技术应用于赝复体制作 |
5.1.1 赝复体修复的历史 |
5.1.2 传统方法制作赝复体的过程 |
5.1.3 传统方法制作赝复体存在的问题 |
5.1.4 采用RP技术的赝复体制作实例 |
5.1.5 采用RP技术的赝复体制作的先进性 |
5.2 快速原型技术应用于下颌骨缺损重建 |
5.2.1 采用快速原型技术指导下颌骨重建手术的必要性 |
5.2.2 基于CT数据的下颌骨三维重建 |
5.2.3 RP技术制造实体模型 |
5.2.4 RP模型应用于手术指导 |
5.2.5 术后效果 |
5.2.6 传统手术方法与采用RP技术的下颌骨缺损修复对比分析 |
5.3 快速原型应用于颅骨缺损修复 |
5.3.1 颅骨缺损修复设计流程 |
5.3.2 颅骨三维建模 |
5.3.3 快速原型加工颅骨修复模型 |
5.3.4 修复模型应用于手术指导 |
5.3.5 快速原型应用于颅骨修复的优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快速原型的骨骼修复远程指导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6.1 远程RP骨骼修复手术指导的必要性与意义 |
6.2 系统总体配置结构 |
6.2.1 系统总体框架图 |
6.2.2 系统的网络环境及软硬件配置 |
6.2.3 系统的整体视图设计 |
6.2.4 数据库规划 |
6.3 远程诊断服务系统实现 |
6.3.1 远程诊断采用的几种关键支撑技术 |
6.3.2 远程诊断任务流程 |
6.3.3 登陆界面及用户控制决策 |
6.3.4 在线会诊 |
6.3.5 RP制造任务 |
6.4 基于快速原型的骨骼修复远程指导系统运行实例 |
6.4.1 下颌骨修复病例 |
6.4.2 网络化远程诊断 |
6.4.3 下颌骨三维重建 |
6.4.4 个性化修复体的三维建模及疲劳仿真 |
6.4.5 下颌骨生物力学仿真 |
6.4.6 快速原型生产RP模型及手术指导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3)透明压膜矫正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快速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牙齿移动的基本原理 |
1.2.1 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原理 |
1.2.2 正畸牙齿移动的规律 |
1.2.3 矫治力大小 |
1.3 透明压膜矫正器技术发展及现状分析 |
1.3.1 透明压膜矫正器的发展历程 |
1.3.2 透明压膜矫治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透明压膜矫正器制造流程 |
2.1 透明压膜矫正器制造流程 |
2.2 获取患者口腔牙齿基本信息 |
2.2.1 印模材料的性能要求 |
2.2.2 印模材料的选择 |
2.2.3 获取牙颌石膏模型 |
2.3 牙颌三维数据采集方法 |
2.3.1 层析法测量技术 |
2.3.2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 |
2.3.3 光栅扫描技术 |
2.4 制作透明压膜矫正器 |
2.4.1 RP 技术 |
2.4.2 热压膜成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牙颌数字模型处理 |
3.1 建立虚拟牙颌模型 |
3.1.1 点云配准 |
3.1.2 建立网格曲面 |
3.1.3 修补三角网格模型 |
3.1.4 建立咬合关系 |
3.2 牙齿分离移动 |
3.2.1 牙齿分离 |
3.2.2 虚拟排牙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牙颌树脂模型误差分析 |
4.1 影响牙颌树脂模型精度的因素 |
4.1.1 扫描误差 |
4.1.2 点云配准误差 |
4.1.3 树脂母模的制造精度 |
4.2 树脂母模精度检测实验 |
4.2.1 制作模型 |
4.2.2 检测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透明压膜矫正器临床实验 |
5.1 正常颌标准 |
5.1.1 Angle 理想正常颌 |
5.1.2 个别正常颌 |
5.1.3 正常颌的六项标准 |
5.2 牙齿移动就位情况检测 |
5.2.1 牙齿移动方式 |
5.2.2 移动后检测 |
5.3 错颌畸形的分类和附件的使用 |
5.3.1 Angle 错颌分类法 |
5.3.2 透明压膜矫治技术中的附件 |
5.4 透明压膜矫正器临床试验 |
5.4.1 散在间隙病例矫治过程及效果 |
5.4.2 反颌病例矫治过程及效果 |
5.4.3 拥挤病例矫治过程及效果 |
5.4.4 深覆颌病例矫治过程及效果 |
5.4.5 临床试验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透明压膜矫治系统功能模型的构建 |
6.1 透明压膜矫治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IDEF0 功能建模方法 |
6.3 牙齿透明压膜矫治 CAD 系统的功能模型 |
6.3.1 系统整体功能模型 |
6.3.2 系统模块功能模型 |
6.3.3 牙颌模型预处理模块 |
6.3.4 分析模型信息模块 |
6.3.5 矫治方案设计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个体化舌侧托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舌侧矫治技术概述 |
1.2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推动了个体化舌侧矫治技术的发展 |
1.3 研究设想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CAD/CAM技术在个体化舌侧矫治技术中的应用 |
4.2 间接粘结技术与个体化舌侧矫治技术 |
4.3 不同底板形状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舌侧托槽摩擦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前言 |
论文正文 |
研究一 |
研究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四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 1下颌后缩儿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 言 |
文献回顾 Herbst矫治器的研究进展 |
实验一 Herbst矫治器治疗对颅面硬软组织的影响 |
实验二 Herbst矫治器治疗对TMJ X线影像特征的影响 |
实验三 Herbst矫治器治疗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附 录— 个人简历及撰写论文 |
致 谢 |
附 图 |
(7)改良式无塑料基托活动矫治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矫治器的设计与制作 |
3 矫治效果 |
4 体会 |
四、改良式无塑料基托活动矫治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在口腔用聚氨酯中的抗菌性研究[D]. 王萍.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2]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骨骼修复及生物力学分析研究[D]. 陈亚东. 东北大学, 2014(03)
- [3]透明压膜矫正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快速制造研究[D]. 魏斌.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7)
- [4]个体化舌侧托槽的初步研究[D]. 林凤燕. 暨南大学, 2010(10)
- [5]舌侧托槽摩擦力的实验研究[D]. 张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11)
- [6]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 1下颌后缩儿童的临床研究[D]. 戴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01(01)
- [7]改良式无塑料基托活动矫治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 石登文,陈传宇. 临沂医专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