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钉墙支护在高边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江涛[1](2021)在《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会遇见大量的黄土边坡工程,因此,对黄土边坡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紧邻交通要道、用地紧张、建筑密集的工程环境,边坡往往不具备放坡条件,桩锚结构作为支护边坡的主要形式之一,因其施工方便、抗滑能力强、安全可靠等,在边坡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桩顶设置一道冠梁使得支护结构形成共同受力体系,从而提高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因此,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体系受力变形及边坡整体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为研究对象,进行桩锚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计算。以兰州港务区桩锚支护边坡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试验与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对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边坡受力变形及整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桩径、桩间距、冠梁尺寸、锚杆竖向间距、锚杆排数等参数对支护桩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首先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依据桩锚支护结构在桩顶处和锚端处的变形协调原理建立了分析模型,其次基于瑞典条分法构建冠梁作用下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然后给出了桩锚支护边坡的受力变形与整体稳定性计算方法,最后对比分析了本文方法和数值模拟有、无冠梁作用下桩锚支护边坡的受力变形及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得到的桩锚支护结构内力分布、位移变化及支护边坡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基本相近。(2)以兰州港务区桩锚支护边坡工程为依托,以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边坡为研究对象,对桩后填土过程(未设冠梁)和填土完成并设置冠梁后的运营阶段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冠梁后,支护桩内力重分布,有效地减小了桩身受力,对靠近桩顶部位的位移约束效果显着。冠梁的设置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刚度,对桩顶附近土体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也促进桩锚支护形成共同受力体系,减小锚杆对桩身内力的影响。(3)通过PLAXIS 3D有限元软件进行有、无冠梁工况下桩锚支护边坡的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桩径、桩间距、冠梁尺寸、锚杆竖向间距、锚杆排数等参数对支护桩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冠梁设置后,使得桩身弯矩及锚杆轴力有效地减小,对桩顶附近土体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且提高了边坡安全稳定系数。桩径和冠梁尺寸主要影响地面以上桩身弯矩和位移变化;桩径的影响要大于桩间距;两排锚杆的竖向间距约为3m时,工作效果最佳;随着锚杆排数的增加,桩身弯矩和位移显着减小。
李子聃[2](2021)在《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作为一种轻型支护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并应用,它主要结合了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框架的优点,是一种柔性支挡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公路、铁路、以及不同基础工程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工程问题。但在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相关的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蠕变耦合模型计算与数值仿真模拟结合的方法,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如下:(1)总结并阐述了边坡的破坏特点、形状、和影响因素,指出边坡除人为因素外,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受到降雨作用和结构面的影响。归纳并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分析方法之间差异性。(2)以甘肃陇南某边坡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建立了边坡的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下边坡的位移情况和安全系数改变情况,建立五种不同工况,探讨了不同情况下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不同级,同级不同排,以及安全系数的影响,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排锚杆与不同级边坡对安全系数与位移影响不同的结论,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边坡安全系数对不同影响因素敏感性大小,将影响因素进行排列,得出敏感性最大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3)以岩土体的蠕变耦合模型为研究出发点,考虑蠕变耦合模型长期预应力预测时损失偏大的特性,探讨了岩土体流变模型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蠕变耦合模型对不同土体的适用性,本文在(H-K)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H-3K)、(H-4K)、(H-5K)蠕变耦合新模型,并推导其本构方程、松弛方程和蠕变方程,并将工程实例中的监测数据反算出蠕变参数并代入编写的Matlab程序中进行了计算拟合,分别将其代入Matlab软件中进行拟合,并得出蠕变耦合模型应力损失规律。得出(H-3K)模型已可以满足工程需要的结论。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3](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毛耀辉[4](2021)在《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施工建设越来越多。其中,基坑工程施工遍地开花,其施工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基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随着BIM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房屋建筑已广泛应用,但地下岩土工程应用较少。因此,如何将BIM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基坑工程建设中,结合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增强基坑工程的形象表达,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意义。针对基坑工程构件复杂以致建模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从Dynamo插件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BIM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Three.js提出了两种实现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最后,依托济南恒大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梳理基坑工程施工标准化流程,提出了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施工过程管理方法,开发了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方法和三维可视化管理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基坑工程BIM模型创建和三维可视化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应用Dynamo For Revit技术实现基坑工程BIM三维模型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即通过Dynamo插件读取Excel表格中基坑模型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与Revit软件中创建的结构构件自适应族相互链接,实现的基坑围护结构信息的批量化处理。(2)提出了采用WebGL和Three.js技术,通过软件编程手段进行基坑BIM三维模型网页端加载和可视化的直接和间接方法,其中间接方法可实现将Revit创建的精细化基坑BIM模型加载至网页端进行展示。进一步地,开发完成了 BIM模型在Web端的拾取和属性查询功能。(3)以济南恒大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为例,梳理分析了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提出了基坑BIM三维模型与施工过程管理的关联方法,开发了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基坑工程BIM模型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产值管理、物资和劳务等模块。
王刚,沈洁[5](2021)在《高边坡支护技术在黄土地区河道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利工程施工中,常常需要对边坡进行开挖,边坡开挖后的支护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至关重要。良好有效高边坡支护相关技术,不仅对边坡稳定,水利工程的顺利安全实施提供保障,也能节约项目投资。依托某水利工程的高边坡处理,分析其黄土特性、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特点,分析确定高边坡支护方式,其支护技术在实际施工中得到应用。
傅志斌[6](2020)在《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方向发展,同时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更为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提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的精度,探索新的稳定分析方法,是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密集市区基坑边坡垮塌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受到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基坑边坡稳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均采用静力平衡下的安全系数评判法。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思路,认为虽然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受力最不利的滑动面,但土体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则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计算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比较方便,理论上对任何隔离体都可以计算加速度,所以对滑动面的适用性也更强。目前失稳加速度方法尚处于理论框架搭建阶段,应用公式尚未推导,也未应用于基坑工程实践。本文在分析传统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现有工程规范标准和常用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公式基础上,引入失稳加速度指标评价边坡失稳的新思路,推导了多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基坑工程失稳加速度法稳定分析计算公式,创新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形成适用于土钉墙和排桩支护基坑的全套稳定分析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探索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基坑工程规范标准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工程稳定和基坑边坡变形密切相关,变形过大或加速发展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前奏,应重视基坑边坡变形规律的研究。有限元模拟和工程实测经验都表明,开挖和填筑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基坑边坡变形规律是不一样的,基坑稳定分析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土体应力路径的影响,注重基坑边坡变形的时空效应和变形失稳演化规律,只按照最终工况进行静力稳定分析很可能不能反映边坡真实的稳定和变形状况。2、传统的安全系数法是从静力学角度分析边坡稳定性,失稳加速度法是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相同的安全系数而言,失稳加速度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从而可以更简明准确地判断边坡稳定性。对无黏性土边坡和黏性土边坡,都能严格的推导出失稳加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和Morgenstern-Price方法,均可计算失稳加速度。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滑体相应的力,都可以计算失稳加速度,并不仅限于几种极限平衡分析法,也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滑动面上的应力,进而计算失稳加速度。3、边坡算例搜索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基本都是搜索得到的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或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分别以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加速度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证明了失稳角速度法进行稳定分析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4、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方法应用于土钉墙支护基坑和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论是将土钉、锚杆作用力作用于最后土条上滑面处,还是均匀分布在土钉、锚杆穿过的土条中,两种方式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与搜索可能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都非常接近,这说明加速度方法与普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最终在最为关注的失稳临界这一点上得以汇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失稳加速度法用于基坑稳定分析的可靠性。5、论文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来构造滑动面新方法。正交多项式的优异特性使得构造的滑动面形式简单,参数取值灵活。本文探索采用较为常见的5种正交多项式前5阶简单形式构造滑动面,与传统的滑动面构造方法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滑动面的光滑性,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自由度的个数。工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它们的适用性。6、对比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现有基坑规范和设计软件,将土钉或锚杆力作用在最后一个土条滑面上的处理方式,不仅计算得到的滑动面形状明显更陡,安全系数偏大,所得加速度的绝对值也会偏大,其原因在于计算安全系数时这种处理方式容易造成迭代计算的条间力不合理。将土钉、锚杆作用均匀分布在穿过的土条中计算时,计算结果显示滑动面较缓,形状更为合理。因此,土钉、锚杆对土体的抗滑作用不应按简单作用于最后土条的方式简单处理,将其作用均布到穿过的各土条上更为合理。建议这一问题可在今后的基坑规范修订中予以考虑。7、现有各种基坑规范对于锚杆预应力、微型桩、截水帷幕等对整体稳定的贡献考虑尚不清晰,计算时几乎均不计入抗滑力中,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这也是各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满景奇[7](2020)在《310国道复杂地层中深挖路堑边坡支护方案的数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挖路堑的边坡问题在道路建设中愈发明显。本文以三门峡市新建310国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复杂地层中拟开挖未支护下深挖路堑永久边坡的稳定性;将提出的三种支护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支护方案;通过边坡的位移、锚杆轴力、等效塑性应变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优化了支护方案的工艺参数。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根据工程情况,分析了工程边坡的特性;结合工程破坏对周边的影响和规范要求,确定了工程边坡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的稳定系数要求为1.3。(2)对拟开挖未支护深挖路堑边坡进行分析,发现稳定性系数较小,最大水平位移较大,未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对三种支护方案进行研究,发现边坡位移得到了明显减小,稳定性明显提高。(3)提出了三种支护方案,分别是土钉支护、锚杆框架梁支护和锚拉抗滑桩支护,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锚杆框架梁的支护效果最好,而且在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费用上皆有较大的优势。(4)对锚杆框架梁支护的锚杆角度、预应力大小、锚固段长度和锚杆竖向间距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发现边坡稳定性与支护角度和预应力大小呈正相关的关系,与锚固段长度和竖向间距呈负相关的关系。(5)确定了锚杆参数,当锚杆角度为10°、预应力为160kN、锚固段长度为10m、锚杆竖向间距研为3m时,锚杆框架梁的支护能力在边坡中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验证了锚杆框架梁初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马鸿发[8](2020)在《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雄安新区等大型城市群规划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上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程建设中的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工程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国内外在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的相关课题上取得的研究成果还较为有限,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的边坡与基坑工程设计规范、行业标准、工程指南以及专家学者的论着中还没有为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设计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然而众多实际工程中的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问题给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带来巨大困扰,这个课题需要给与重视和解决。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边坡工程、基坑工程以及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工程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基坑和边坡工程中常见的变形规律、失稳类型及其主要原因,总结现有关于基坑、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现行规范与专家学者的论着及工程手册中提出的各种分析方法做出合理评价,指出了各种方法的实用性、优点和不足。结合目前对边坡工程和基坑工程稳定性的分析方法,针对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特点,对联合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讨论。基于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要素概化,重点针对不同边坡高度、基坑深度、平台宽度、联合支护形式、地质条件等情况下开展对联合支护结构变形、内力变化与稳定性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强调联合支护结构的下部临时性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对上部永久性边坡的稳定性的影响,需要对联合支护结构按照统一的永久性支护结构要求进行稳定性和变形的总体综合控制。最后以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联合支护结构的变形与稳定性特征。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大量查阅和学习当前国内外基坑工程、边坡工程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尤其是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实践情况和研究成果,总结现今基坑工程和边坡工程的相关理论:经典土压力理论,水土压力理论,基坑和边坡的变形机理以及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学习总结,结合相关文献的实际案例,分析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机理,为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并总结出设计方法。(2)基于工程实际案例,并针对分析模型进行要素概化处理,为了更接近于实际工程设计的计算分析,采用平面应变的二维模型,分别研究在边坡高度、基坑深度、边坡坡脚距基坑坑顶距离、岩土地质条件、联合支护形式等单一影响因素下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的变形及稳定性特征,总结各种影响因素下的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影响规律,验证适合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的设计控制方法,为工程实践提出设计和施工的要点。(3)选取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边坡和基坑联合支护的工程实例,分析工程项目区域的岩土地质特点,深入介绍边坡治理方案、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基坑与边坡的空间关系,并通过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工程进行数值分析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合理性以及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方案的合理性。(4)结合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特点和工程特性,提出针对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测等的注意事项和防控措施,为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娄涛[9](2020)在《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土钉支护结构是由土质边坡、边坡土体内部的土钉和喷射钢筋混凝土面层组成的较为常见的边坡支护形式。土钉支护结构能充分地利用土质边坡的自稳能力,通过对边坡土体的主动加固作用,显着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土钉支护结构轻便,并且施工简易快速,经济效益显着。但由于黄土边坡的地质状况、地下管线的分布和边坡周边建筑的复杂性,土钉支护设计施工方法应因地制宜。本文以黄土边坡为研究背景,并依托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结合土钉支护基坑边坡设计资料,首先运用MIDAS GTS NX建立土钉支护黄土边坡的数值模型,对土钉支护的黄土边坡变形进行了模拟,将经土钉支护的黄土边坡变形的模拟值与现场监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黄土边坡土钉支护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分别研究了土钉布置的横向间距、土钉布置的竖向间距、土钉孔直径和土钉入射角度对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经土钉支护后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和土钉最大轴力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了土钉支护结构参数的改变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对黄土边坡土钉支护设计参数进行灵敏度计算分析,发现土钉入射角度是影响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土钉最优入射角度可以有效抑制黄土边坡的变形;结合对土钉布置横向和竖向间距的调整,可以进一步对黄土边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优化。本文研究工作可为黄土地区土钉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张健[10](2020)在《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典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防护》文中提出随着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以下简称KKH二期工程)的推进,公路路堑岩质边坡对公路建设、维护产生的安全隐患,日趋成为一个具有挑战的关键技术难题。KKH二期工程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质环境复杂,区域稳定性较差。在其路堑岩质边坡进行挖方施工,将对路堑高陡岩质边坡尤其是变质岩边坡的稳定性带来较大影响。本文以KKH二期工程为背景,从构造、地层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工程所在地质环境条件,对岩质边坡可能破坏模式进行理论分析,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岩质边坡开挖之后的稳定性,探讨了相关支护措施。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研究了工程所在地的区域、构造、地层等分布,划分了构造断裂带的作用范围,明确了地层出露的具体位置,评价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环境条件。(2)调查了工程沿线的岩质边坡,探讨了典型危险性岩质边坡的分布与特点,并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了典型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3)以典型岩质边坡—K152左侧片麻岩边坡为案例,从定性评价、极限平衡计算及数值模拟三个角度探讨了典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得出了K152左侧片麻岩边坡需要支护的结论。(4)针对公路路堑岩质边坡滑动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提出了后期进行应急支护及抢险救灾的支护方式,包括自钻式锚杆、钢花管注浆,并依据K152左侧片麻岩边坡的支护模拟,得出支护方式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二、土钉墙支护在高边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钉墙支护在高边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锚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冠梁协同作用研究现状 |
1.2.3 试验监测研究现状 |
1.2.4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桩锚支护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桩锚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计算 |
2.1 引言 |
2.2 桩锚支护边坡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2.2.1 计算方程的建立 |
2.2.2 方程参数的求解 |
2.2.3 冠梁作用下第k根桩顶处的位移和转角 |
2.2.4 冠梁作用下第i排锚杆外端部的位移 |
2.2.5 计算桩顶处与锚端处的作用力 |
2.2.6 求解支护桩的内力与位移 |
2.3 桩锚支护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
2.3.1 基本假定 |
2.3.2 计算模型的确立 |
2.3.3 计算参数的确定 |
2.3.4 边坡整体稳定性计算 |
2.4 算例分析 |
2.4.1 工程概况 |
2.4.2 冠梁作用下桩锚支护边坡的内力与位移计算 |
2.4.3 冠梁作用下桩锚支护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桩锚支护黄土边坡的现场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述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地形地貌 |
3.2.3 地层岩性 |
3.2.4 水文地质条件 |
3.3 监测方案 |
3.3.1 监测目的 |
3.3.2 监测内容 |
3.3.3 试验概况及监测点布设 |
3.4 监测仪器安装与数据采集 |
3.4.1 监测仪器 |
3.4.2 监测仪器的安装 |
3.4.3 数据采集 |
3.5 试验监测结果与分析 |
3.5.1 支护桩钢筋应力的监测分析 |
3.5.2 桩身弯矩的监测分析 |
3.5.3 桩后土压力的监测分析 |
3.5.4 锚杆轴力的监测分析 |
3.5.5 锚杆外端部的位移监测分析 |
3.5.6 冠梁弯矩的监测分析 |
3.5.7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桩锚支护边坡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建立桩锚支护边坡的数值分析模型 |
4.2.1 模型尺寸确立 |
4.2.2 土层参数确定 |
4.2.3 结构材料属性 |
4.2.4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4.2.5 施工阶段定义及计算 |
4.3 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边坡数值分析 |
4.3.1 冠梁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 |
4.3.2 冠梁对边坡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
4.3.3 冠梁对边坡桩后土压力的影响 |
4.3.4 冠梁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
4.4 桩锚结构支护边坡的参数分析 |
4.4.1 桩径的参数分析 |
4.4.2 桩间距的参数分析 |
4.4.3 冠梁尺寸的参数分析 |
4.4.4 锚杆竖向间距参数分析 |
4.4.5 锚杆排数参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2)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边坡破坏类型及分类 |
2.2.1 圆弧破坏模式 |
2.2.2 折线破坏模式 |
2.2.3 崩塌破坏模式 |
2.3 边坡稳定性的传统分析方法 |
2.3.1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2.3.2 极限平衡法 |
2.3.3 滑移线场法 |
2.3.4 极限分析法 |
2.3.5 有限元法及其他数值分析法 |
2.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的分析 |
2.4.1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概述 |
2.4.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组成 |
2.4.3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作用机理 |
2.4.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施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预应力损失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边坡简介 |
3.1.2 场地地层特征与构成 |
3.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
3.2.1 边坡土体强度参数 |
3.2.2 常规土工试验 |
3.3 3#边坡治理方案 |
3.3.1 3#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
3.3.2 监测内容 |
3.4 数值模拟 |
3.4.1 模型与参数设置 |
3.4.2 建立模型与网格划分 |
3.4.3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
3.4.4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
3.4.5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塑性区影响 |
3.4.6 不同级边坡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3.4.7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不同排的影响 |
3.5 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
3.5.1 土体重度?的影响 |
3.5.2 内摩擦角?的影响 |
3.5.3 弹性模量E的影响 |
3.5.4 锚杆间距的影响 |
3.5.5 锚固段直径的影响 |
3.5.6 预应力大小的影响 |
3.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高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
3.6.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
3.6.2 序列矩阵的建立与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锚杆长期预应力损失计算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流变模型研究现状 |
4.3 岩土体流变模型 |
4.3.1 流变模型基本元件 |
4.3.2 基本流变模型 |
4.3.3 岩石加锚体流变本构模型 |
4.4 蠕变耦合模型与测量数据对比分析 |
4.4.1 岩土体蠕变参数计算 |
4.4.2 蠕变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4.4.3 蠕变耦合模型推广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模型迭代反演计算程序代码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3)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
1.1 软土地基处理 |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
1.2 粉土地基 |
1.3 黄土地基 |
1.4 饱和粉砂地基 |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
1.5 其他地基 |
1.5.1 冻土地基 |
1.5.2 珊瑚礁地基 |
1.6 发展展望 |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
2.1 特殊土 |
2.1.1 膨胀土 |
2.1.2 黄 土 |
2.1.3 盐渍土 |
2.2 黏土岩 |
2.2.1 黏 土 |
2.2.2 泥 岩 |
(1)粉砂质泥岩 |
(2) 炭质泥岩 |
(3)红层泥岩 |
(4)黏土泥岩 |
2.2.3 炭质页岩 |
2.3 粗粒土 |
2.4 发展展望 |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
3.1 路堤材料性能 |
3.2 路堤结构性能 |
3.3 发展展望 |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
4.1 试验研究 |
4.1.1 室内试验研究 |
4.1.2 模型试验研究 |
4.1.3 现场试验研究 |
4.2 理论研究 |
4.2.1 定性分析法 |
4.2.2 定量分析法 |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4.3.1 有限元法 |
4.3.2 离散单元法 |
4.3.3 有限差分法 |
4.4 发展展望 |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5.1 坡面防护 |
5.2 挡土墙 |
5.2.1 传统挡土墙 |
5.2.2 加筋挡土墙 |
5.2.3 土工袋挡土墙 |
5.3 边坡锚固 |
5.3.1 锚杆支护 |
5.3.2 锚索支护 |
5.4 土钉支护 |
5.5 抗滑桩 |
5.6 发展展望 |
策划与实施 |
(4)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工程BIM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三维建模技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参数化建模研究 |
2.1 BIM技术介绍 |
2.1.1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现状分析 |
2.1.2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优势 |
2.1.3 Dynamo For Revit的参数化建模 |
2.2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模型参数化创建 |
2.2.1 工程特点 |
2.2.2 族库构建 |
2.2.3 基于Dynamo的基坑围护结构参数化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Three.js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
3.1 Three.js及相关技术介绍 |
3.1.1 WebGL介绍 |
3.1.2 Three.js介绍 |
3.2 基于Three.js的模型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
3.2.1 模型的直接建立方法 |
3.2.2 模型的间接建立方法 |
3.2.3 模型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基坑工程施工流程标准化研究 |
4.1 恒大金融中心实际施工管理 |
4.1.1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
4.1.2 工程项目管理对象 |
4.1.3 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
4.2 恒大金融中心施工管理内容 |
4.2.1 分工管理 |
4.2.2 进度管理 |
4.2.3 成本管理 |
4.2.4 质量管理 |
4.2.5 支护桩施工流程管理 |
4.2.6 计划管理 |
4.3 本章总结 |
5 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开发环境 |
5.1.3 系统总体框架 |
5.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
5.2.1 登录权限设计 |
5.2.2 三维可视化浏览 |
5.2.3 项目总概览 |
5.2.4 基坑工程模型管理 |
5.2.5 产值管理 |
5.2.6 物资管理 |
5.2.7 劳务管理 |
5.2.8 应用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高边坡支护技术在黄土地区河道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黄土特性及地质特性 |
1.1 黄土特性 |
1.2 地质特性 |
2 支护型式及稳定分析 |
2.1 边坡支护型式 |
2.2 稳定分析 |
2.3 支护型式 |
3 边坡监测 |
4 结语 |
(6)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2.1 极限平衡法及应用现状 |
1.2.2 极限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3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4 滑动面搜索方法评述 |
1.2.5 简要评析 |
1.3 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基本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
第二章 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研究与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基坑变形的宽度效应及支护优化设计 |
2.2.2 弹性模量影响 |
2.2.3 泊松比影响 |
2.3 现行规范标准稳定分析方法分析 |
2.4 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算法比较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的稳定分析与滑动面构造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法基本理论 |
3.3 土坡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公式推导 |
3.4 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研究 |
3.5 本文所用滑动面搜索方法 |
3.6 工程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土钉墙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4.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简介 |
4.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3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4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5 工程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排桩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5.1 排桩基坑支护技术简介 |
5.2 悬臂桩和桩锚支护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3 内支撑体系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4 主要计算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1 土钉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2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310国道复杂地层中深挖路堑边坡支护方案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选择背景及意义 |
1.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边坡支护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与边坡稳定性分析 |
2.1 工程整体概况 |
2.1.1 工程背景 |
2.1.2 沿线地形地貌 |
2.1.3 水文气象 |
2.2 深挖路堑段工程概况 |
2.2.1 地质概况 |
2.2.2 周边环境 |
2.2.3 工程边坡特性分析 |
2.3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及失稳机理分析 |
2.3.1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
2.3.2 滑坡失稳机理分析 |
2.4 边坡施工与监测 |
2.4.1 边坡施工分析 |
2.4.2 边坡监测分析 |
2.5 边坡支护形式介绍 |
2.5.1 土钉支护 |
2.5.2 锚杆框架梁支护 |
2.5.3 锚拉抗滑桩支护 |
2.6 边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
2.6.1 边坡稳性等级划分 |
2.6.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2.6.3 强度折减法边坡稳定失效判别 |
2.6.4 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边坡开挖与支护选型的数值分析 |
3.1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简介 |
3.2 拟开挖未支护边坡数值分析 |
3.2.1 计算假设与简化 |
3.2.2 屈服准则与收敛原理 |
3.2.3 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 |
3.2.4 模型建立 |
3.2.5 计算结果分析 |
3.3 边坡治理方案的数值分析 |
3.3.1 土钉支护分析 |
3.3.2 锚杆框架梁支护分析 |
3.3.3 锚拉抗滑桩支护分析 |
3.3.4 三种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锚杆框架梁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
4.1 锚杆角度的影响 |
4.2 预应力大小的影响分析 |
4.3 锚固段长度的影响 |
4.4 锚杆间距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工程理论 |
2.1 基坑变形规律与支护机理 |
2.2 基坑失稳类型与主要原因 |
2.3 边坡失稳类型与主要原因 |
2.4 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2.5 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设计方法的探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联合支护结构的特性研究影响因素 |
3.2 有限元分析方法 |
3.3 联合支护结构影响因素分析条件 |
3.4 边坡高度对联合支护结构的性状影响 |
3.5 基坑深度对联合支护结构的性状影响 |
3.6 平台宽度对联合支护结构的性状影响 |
3.7 联合支护形式对联合支护结构的性状影响 |
3.8 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案例分析 |
4.1 工程实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条件 |
4.3 工程设计方案及设计参数选取 |
4.4 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数值模拟 |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工程注意事项 |
5.1 联合支护工程勘察注意事项 |
5.2 联合支护工程设计注意事项 |
5.3 联合支护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
5.4 联合支护工程监测注意事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土钉支护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土钉支护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土钉支护的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土钉支护的工作机理及设计内容 |
2.1 土钉支护的适用范围及特点 |
2.1.1 土钉支护的适用范围 |
2.1.2 土钉支护的特点 |
2.2 土钉支护的工作机理 |
2.3 土钉支护的设计计算 |
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3.1 黄土边坡的性状 |
3.1.1 黄土边坡的应力分布 |
3.1.2 黄土边坡的破坏形式 |
3.2 黄土边坡支护工程概况 |
3.2.1 工程简介 |
3.2.2 黄土边坡支护设计 |
3.2.3 黄土边坡支护结构技术要求 |
3.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的建立 |
3.3.1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参数确定 |
3.3.2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3.3.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模型分析 |
4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4.1 土钉支护横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1.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1.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1.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2 土钉支护竖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2.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2.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2.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3 土钉孔直径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3.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3.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3.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4 土钉入射角度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4.4.1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
4.4.2 黄土边坡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
4.4.3 黄土边坡土钉最大轴力 |
4.5 本章小结 |
5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5.1 灵敏度定义 |
5.2 灵敏度计算方法 |
5.3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
5.3.1 土钉布置横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3.2 土钉布置竖向间距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3.3 土钉直径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3.4 土钉入射角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5.4 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结构优化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典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岩质边坡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 |
2.1 项目的地质环境条件 |
2.2 构造运动研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质构造 |
2.2.3 地质构造对该工程的影响 |
2.2.4 地震条件 |
2.3 地层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
3.1 沿线岩质边坡调查分析 |
3.1.1 岩质边坡分类 |
3.1.2 岩质边坡分布 |
3.1.3 岩质边坡特征 |
3.2 边坡危险性分析 |
3.2.1 从地质条件评价边坡危险性 |
3.2.2 边坡危险性判别 |
3.3 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
3.3.1 破坏模式划分 |
3.3.2 典型边破坏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岩质边坡宏观稳定性定性评价 |
4.1.1 岩体质量评价体系 |
4.1.2 CSMR定性评价 |
4.2 岩质边坡极限平衡分析 |
4.2.1 理论基础 |
4.2.2 平面滑动 |
4.2.3 楔形破坏 |
4.3 岩质边坡数值分析 |
4.3.1 基本原理 |
4.3.2 模型选择 |
4.4 K152左侧片麻岩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
4.4.1 工程地质条件 |
4.4.2 定性分析 |
4.4.3 极限平衡分析 |
4.4.4 数值模拟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边坡应急支护研究 |
5.1 岩质边坡支护分析 |
5.1.1 岩质边坡支护难点 |
5.1.2 岩质边坡支护方案选择 |
5.2 自钻式锚杆技术 |
5.2.1 新型锚杆技术 |
5.2.2 自钻式锚杆构造和加固机理 |
5.2.3 中空注浆锚杆分析 |
5.2.4 自钻式锚杆加固施工 |
5.3 钢花管注浆 |
5.3.1 新型支挡技术 |
5.3.2 构造与加固机理 |
5.3.3 注浆钢花管受力分析 |
5.3.4 钢花管注浆加固施工 |
5.4 K152左侧片麻岩高坡应急支护模拟 |
5.4.1 自钻式锚杆模拟 |
5.4.2 钢花管注浆模拟 |
5.4.3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土钉墙支护在高边坡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冠梁作用的桩锚支护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 杜江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D]. 李子聃.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4]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D]. 毛耀辉. 山东大学, 2021(09)
- [5]高边坡支护技术在黄土地区河道工程中的应用[J]. 王刚,沈洁.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1(02)
- [6]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傅志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310国道复杂地层中深挖路堑边坡支护方案的数值研究[D]. 满景奇.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8]边坡与基坑联合支护结构的特性研究[D]. 马鸿发. 广州大学, 2020(02)
- [9]黄土边坡土钉支护稳定性分析[D]. 娄涛.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10]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典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防护[D]. 张健.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