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SM走向3G的必经之路──GPRS(论文文献综述)
郭祥笑[1](2017)在《电动汽车车载智能终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动化、网联化及共享化是当今汽车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推广力度加大,电动汽车在国内销量突飞猛进,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如今共享汽车也逐步成为一种潮流。共享汽车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采用电动汽车作为共享汽车一方面符合国家低碳出行的倡导,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在控制上更易实现,将电动汽车与共享化出行结合起来是一种发展趋势。类似于共享单车上使用的智能车锁,共享电动汽车同样需要一款终端设备,用来实现采集车辆信息以及反向控制车辆车门等操作的功能。本文针对共享电动汽车需要进行远程监控与控制这一场景需求,研制一套车载智能终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车载终端和后台监控系统两大部分构成。系统可实现对电动运行状态监测、车辆实时定位及一些远程控制。在终端的硬件电路设计中,主控制器选用STM32F103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通过汽车OBD接口获取车辆内部CAN总线报文,根据相应的协议得到电动汽车相关的电池及相关运行信息,通过GPS定位技术获取车辆定位信息,并使用GPRS模块将信息传递到后台服务器用于信息显示;同时通过平台还可下发一些指令达到控制汽车的目的,比如升降车窗、车门解锁等操作。在车载终端嵌入式软件程序设计中,通过建立MDK5工程实现程序的开发和调试,硬件驱动基于STM32固件库编写完成,同时运用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来调度应用层的多个任务。后台监控软件使用LabVIEW可视化编程环境进行开发,实现远程监控电动汽车运行状况信息和GPS位置信息、反向控制车辆和数据存储等相关功能,并将后台监控软件部署在租用的阿里云服务器上,满足实时监测与控制的要求。最后,对电动汽车车载智能终端系统进行软硬件测试,并实际装在某款电动汽车上进行功能验证,确保了终端设备与监控平台的可行性,可进行推广使用,并对整个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陈维俊[2](2016)在《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文中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老旧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手机上网等移动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的需求,于是4G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高速率及高带宽用于满足用户越来越平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而LTE技术俗称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所说的4G技术,它是由3GPP组织定制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3GPP所提出的整体4G解决方案为无线接入技术LTE加上核心网络架构EPC,而整体网络体系的名称实际为EPS,由于LTE名称使用起来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宣传推广更加方便,目前面向普通用户的宣传统一使用LTE来称呼整个系统。而实际运营中的4G系统有FDD-LTE与TDD-LTE两种,FDD-LTE与TDD-LTE其实是双工方式的不同,这两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TDD-LTE技术是我们国家大力推广发展的技术。本文首先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且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讲起,通过对历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单介绍来了解4G技术的由来及发展前景、研究意义,接着第二章会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先会从4G的无线接入技术开始讲起:TDD-LTE、FDD-LTE。接着是4G技术的核心网部分,新老核心网的对比、同网融合运行及升级替换等。第三章节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现网的本地网无线侧情况,从GSM、TD-SCDMA、TDD-LTE现网的融合组网情况说起,再到现网的组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网中LTE建设中需要考虑问题,如LTE网络质量规划、LTE网络覆盖问题、LTE网络容量归属、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及干扰等问题,最后讨论未来LTE网络的发展方向及前景。第四章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4G下的EPC核心网的组建,现网中2G/3G与4G核心网的融合,接入4G后一些业务处理上的变化及EPC核心网的一些功能上的改进与改变。4G网络下的传输网的介绍,先会从最基础的传输技术开始讲起,初步介绍现在已经成熟使用的传输技术及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如早期成熟的SDH技术以及从3G时段开始慢慢普及的PTN技术。以及当接入网速率提高后传输网如何提供高带宽的保证及对应4G网络特性的传输网相应的改造。第五章将会介绍4G网络下的语音解决方案:作为全IP的数据网络下对语音通信的几种解决方案,及CSFB、单卡双待、VoLTE这几种方案之间的相互对比,最后找出4G网络各阶段合适的语音解决方案。最后一章将会分析4G网络今后的发展方向,各大运营商如何建设才能最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同时考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会有那些技术提升和革新。
杨忠宝[3](2014)在《TD-SCDMA网络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和运营商提供的通信质量之间矛盾越来越多,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网络质量的优劣已成为运营商争抢客户、把握成败的关键。中国移动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主流标准TD-SCDMA网络运营商,如何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质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在运行的通信网络上所作的任何改动都意味着风险,与通信网络追求稳定可靠的宗旨相违背,但是由于宏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变迁以及运营商各种业务的开展,通信网络中的无线接入部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无线网络调整和优化是必然的过程。细致、完善的网络优化,可以改善网络运行性能,降低网络干扰,提高网络接通率,降低业务异常现象,提高网络数据业务能力,改善切换成功率,提升网络容量。网络优化的意义在于维持网络处于较好的运行状态。本文首先对TD-SCDMA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信令流程及网络优化等进行简单介绍,重点对TD-SCDMA网络中存在的覆盖、掉话、切换、干扰、2/3G互操作等问题结合工作中遇到的优化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效果验证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证。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结果和结论:(1)对于覆盖问题优化主要从工程参数如天线方位角、下倾角等入手,再结合系统参数来改善小区的覆盖范围,对于严重弱覆盖区域需要增加基站来完善。(2)对于切换问题优化主要从切换时目标小区的状态、源小区和目标小区之间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小区覆盖范围内的无线环境等着手分析,解决好这些问题切换成功率会提升很多。(3)对于掉话问题优化需要判断掉话时问题点的无线环境,从无线环境来确定引起掉话是由覆盖、切换还是干扰引发的。(4)对于干扰问题优化重点在干扰源的判断和确定上,当确定了产生干扰的干扰源,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来规避干扰源对我们的干扰情况。(5)对于2/3G问题优化既要关注TD-SCDMA网络侧的参数配置,也要关注GSM网络侧的参数配置,避免出现频繁切换和重选。本文只是对TD-SCDMA网络优化部分方法进行了研究,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结构的不断扩大,网络中的问题越来越繁杂,这就需要我们应用网络优化手段快速定位问题、解决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网络。
周地清[4](2014)在《基于GPS、GIS和GSM/GPRS的巡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输油管道是国家能源输送的大动脉,其安全问题不仅关乎民生民情,更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输油管道巡检的有效实施是输油管道安全的重要保证,但长期以来,输油管道的巡检管理工作存在巡检人员巡检不到位、漏检、绕行或巡检不准时情况难以掌握,计划、任务制定不严谨,人员、设备管理混乱,人员成绩考评、巡检情况总结困难等现象,极大降低了巡检工作管理的有效性。本文以GPS定位及时间数据为基础,以GIS地图显示与操作为主线,以完备的巡检管理数据库为核心,设计并实现了针对输油管道巡检的管理系统,主要贡献如下:(1)通过对输油管道巡检管理系统中实体、属性及其关系的分析,设计了综合计划、监控管理、统计分析和基础数据4类24个巡检管理数据库表,为系统功能实现、数据交换及资源管理等奠定了基础。(2)通过对GPS数据与GIS系统的高度融合和灵活运用,极大提高了巡检管理效率,降低了个人巡检终端的复杂性,为巡检历史轨迹回放、缓冲区查看设置、必经点查看等核心功能实现提供了数据支持。(3)人员、设备、场站是输油管道巡检管理面向的主要实体,系统根据数据存储及交互需求设计了完整的资源数据库表,实现了人员的信息管理、隶属变更、监控分配、请销假管理等功能,完成了系统资源的统一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巡检管理效率,降低了个人巡检终端的复杂性。系统包括了计划与任务制定、巡检实时监控、历史轨迹回放、报警与事件管理、人员考勤、情况统计、资源管理等众多功能,基本解决了当前最紧要、最急迫的输油管道巡检管理问题。
欧小雷[5](2013)在《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手机突破了通信工具的局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移动多媒体工具。手机媒体市场由于具有强大生命力,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已成为包括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供应商等在内的各利益主体竞相争夺的对象。该背景下,手机媒体利益主体间必然存在势力的比较、利益的争夺以及能力的演变。本文从技术环境入手,探讨了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环境以及博弈原则,构建了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中国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本文认为2G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格局为:国产网络设备商利用中低端策略寻求外围突破、三大运营商重组中涅盘、手机终端外国厂商跑马圈地、CP、SP混沌中萌芽;3G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格局为:国内网络设备商趁胜追击势如破竹、三大运营商力量均衡发展、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新生力量势头强劲、CP、SP竞合发展,增值业务支撑手机内容产业。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形式,2G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博弈主要基于产业链的构建而进行,3G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博弈则主要基于商业模式的构建而进行。从2G阶段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到3G阶段趋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手机媒体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可概括为三步,即宏观关系搭建、专业细化分工以及利润整合渗透,从媒体博弈规律来看,混合多媒体为一体的第五媒体更需要加强利益主体间的合作性博弈。手机媒体要获得长足发展,一方面需要运营商致力于技术强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CP/SP建立专业化编辑团队,构建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也需要手机终端厂商夯实基础硬件配置,并且还需要从政策上厘清手机媒体内容产业的监管权限等。
傅宁[6](2013)在《ICT后来者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专利壁垒及其突破策略研究 ——以中兴和华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ICT产业是中国体制改革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实力最强的科技产业之一,在国家十二五技术发展规划中,中国ICT产业即将迎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引领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广阔。但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ICT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屡屡遭遇发达国家的专利阻击和封杀压制,自2001年到2012年6月底,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近800余起,居全球贸易调查首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中国ICT产品出口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就“ICT后来者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专利壁垒和突破策略”开展专题研究,立足全球ICT产业发展现状,以我国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和中兴的技术能力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为例,试图探索和验证我国ICT后来者企业利用破坏性创新技术和相应知识产权策略,以突破发达国家先动者企业的专利壁垒并赶超发达国家产业水平的现实路径。研究表明,ICT产业的网络外部性,为中国ICT后来者企业提供了打破恶性循环、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利用革命性激变性创新技术和正确的知识产权策略,打破旧的产业链分工和布局,不仅可以快速突破国际化专利壁垒,甚至可以反超和扭转仍处于生命周期内的同一代国外技术的市场格局,进而从根本上缩小和扭转国外ICT先入者企业的竞争领先优势,否则,网络效应会进一步扩大先入者与后来者的实力差距,跟随战略很难打破领先者优势。这弥补了已有文献在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演化和创新模式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中兴的“GSM多载波基站创新突破”案例、华为的“分布式基站创新突破”案例,对全球蜂窝移动通信行业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本论文将尽力于对上述案例进行理论学术上的解释和诠释,促使更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和占领行业制高点。
张俊贤[7](2012)在《四网协同的无线网络规划》文中指出论文主要内容是结合汕尾移动无线网络规划的实施,根据GSM、TD-CDMA、WLAN、LTE等多个网络长期共存、协调发展的客观情况,探索多网络协同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对多网络统一建设、集中维护进行思考。本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是概述,简要介绍汕尾的地理概况,描述话务和流量的增长和变化概况,简单对比三家运营商的网络情况,简述网络现状和业务发展概况,说明规划原则,提出多网络协同规划的思路。第二章是规划基本原理,描述GSM、GPRS、TD-SCDMA等网络的技术特点,阐述网络规划流程的各个环节和主要工作,说明网络规划关于覆盖、容量、质量及网络结构优化等方面的考虑和要求,对网络IP化、新技术引进、老旧设备改造等情况进行简述。第三章是WLAN规划,描述WLAN的现状网络结构,阐述WLAN的规划原理、规划流程、规划主要考虑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并对WLAN与GSM、TD-SCDMA移动网络联合规划展开分析,说明室内规划的重要性,提出室内、室外的联合规划。第四章介绍针对汕尾2012年网络现状的无线网络规划应用案例,概述汕尾目前无线网络概况和各个网络承载业务的差异,通过案例阐述GPRS、TD-SCDMA、WLAN网络规划的实施,通过新建楼盘的多网络覆盖规划案例,阐述室内与室外网络联合规划的实现。第五章简要总结汕尾移动网络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对各个网络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说明并提出解决建议;简单介绍技术融合和多网络协同发展的情况。
付邵斌[8](2011)在《湖南联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迅猛,经过改革重组,电信领域已经打破了垄断的局势,湖南联通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主要集中在湖南联通、湖南移动着两个方面。湖南移动公司通过强大的先发优势牢牢占据市场的有利位置,湖南联通也凭借自己在WCDMA等技术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本文首先介绍了湖南联通的基本情况,之后运用PEST分析方法,从外部宏观环境入手,分析了湖南联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并分析了湖南联通内部存在的人力资源情况、财务情况、资源与能力状况;还运用了SWOT战略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湖南联通公司的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联通公司近期内要达到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该战略目标,本文设计了市场营销战略及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在提升技术与服务的同时,丰富市场营销战略,全方位进行品牌建设,与国内制造商结成战略联盟,并力争政府政策额倾斜,尽可能为湖南联通创好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湖南联通,也对国内其他通信企业的经营战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跨行业的经营战略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林宇洪[9](2010)在《南方林区林产品物流监管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南方林区开展林权改革以来,明晰了集体林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林农成为了市场经营主体。木材采伐、运输与林产品加工、流通的形式也随之变得复杂和多样化,原有的林政管理模式监管力度下降,表现为检查站布局不合理、林政执法人力配置不当、加工企业监管缺失。同时一些区域在林产品供销中缺乏发展物流的指导思想,基础设施没有合理规划,导致物流成本高,服务对象单一,服务水平低。另外有一些区域加工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工层次低,优质原木直接流向异地,降低了林业收入,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课题提出在林产品物流中应用双层规划的解决方案,分为上层“政府监管层”、下层“市场运营层”。上层目标是实现全县物流总成本最低,加强林产品物流监控,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数学模型预测林产品流量流向,计算未来运力需求,政府可通过优惠政策来引导市场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还可实现物流基础设施、检查站的最优选址,合理配置执法人员。下层市场各单位行为在上层法规的约束下,自发寻求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法;各单位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获取供需信息,按需生产,减少库存,配置最优车型,搭配回程货流,降低物流成本;利用上层提供的实时监管数据,向客户提供物流位置服务,提高物流效率,提供产地认证、原料追溯服务,自律行为并积极参加森林认证;下层市场通过数据的汇兑逐渐改变上层的决策。上下层交互期在一年以上,确保了政策的稳定性。在此指导思想下,课题首次在国内林产品物流系统优化中采用了四阶段法,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反映木制品物流特性的阻抗函数,对双约束重力数学模型作了改良,相对误差率降低,预测吻合率达75%至85%。上层开发了“林产品物流优化决策系统”、“Mobile Web码单系统”、“短信码单系统”、“采伐证、运输证两证系统”、“林政WebGIS系统”、“Mobile Web执法系统”、“短信执法系统”、“Mobile WebGIS执法系统”等子系统,并研制了“林业运输GPS轨迹仪”、“RFID式自动彩信拍照器”等硬件设备。下层开发了“林产品生产追溯系统”、“供需运存信息网站”、“物流服务短信平台”。系统应用了大量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该课题研究时间为5年,每年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林区调研,因此研发的软硬件符合生产的实际需要,部分模块已在多个县市推广,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均有派出专家在现场考核运行效果,国家林业局网站、地方报纸也做过相关的报导,反馈较好。
王勇[10](2010)在《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文中提出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网中的关键设备,而基站体系结构决定基站的系统级构建方式和整体运行机制,是基站系统设计从理论到工程的关键环节,受无线通信理论、无线网络架构、设备商设计制造、运营商建设运维等多方面需求因素的影响,也对基站的性能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随着3G移动通信全面商用,开始向LTE、IMT-A等标准演进,未来移动通信基站的研发即将开始。然而,作者在承担多个国家863项目,为各种未来移动通信先进技术研究提供试验基站和试验系统时发现,已有的2G、3G基站体系结构存在问题,不能满足4G系统需求,迫切需要研究能支持未来移动通信的新型基站体系结构。但是,经过调研、检索发现,虽然业界已经实际设计实现了大量基站,但还缺乏对基站体系结构的系统研究,甚至“基站体系结构”的概念都缺乏明确定义,难以指导新型基站的设计实践。所以,本文首先定义了“基站体系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然后系统研究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面向工程实践需要,建立了基站体系结构的定性理论。然后用以指导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从而构造出多个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为:基站体系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即通过研究基站体系结构四要素:无线计算任务、算法、计算资源、互连与传输间的系统级相互关系,研究基站的系统级构建方式和整体运行机制。基站的本质是并发多无线信号流的计算处理设备。基站采用并行处理方式解决单体计算资源能力有限与系统级计算任务需求间的矛盾,完成系统级计算任务。并行处理设计的核心是系统级计算任务的时间空间分解与解耦,依据是算法链路、数据处理协议和单体计算资源的能力粒度。计算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随用户在多小区的空间分布和标准间的分布等因素动态变化,采用动态可重配置计算资源,以资源池的方式组织,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统一管理、分配和调度计算资源,可以更有效地适应基站内及基站间系统级计算任务的动态变化,提高计算资源使用效率。基站中的互连机制连接所有的计算资源和接口资源,传输代表计算任务和计算结果的信号或数据,是构造基站系统并使整体协调运行的关键要素。改进的交换式互连网络和分组数据传输机制可以解决现有基站体系结构的问题,满足未来基站系统在MIMO、分布式天线/网络、并行处理、动态可重配置、计算任务分配与计算资源动态调度等多方面的需要。作为基站体系结构理论的实证性应用,本文根据对IMT-Advanced、LTE等未来移动通信标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并应用于863 B3G-TDD、863 Gbps等移动通信试验系统,所完成的各基站系统均在实际无线环境或外场试验网成功运行。作为系统研究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1.首次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基站体系结构理论、方法体系并应用于工程实践验证;2.根据未来无线资源分配的特点,提出新的基站计算资源分配调度算法和基站间资源调度的思想,具有更高的计算资源使用效率和用户容量;提出了新的基站互连网络及数据传输机制BSIN,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移动基站中MIMO、分布式天线、分布式网络等技术的需要;3.提出面向未来移动通信标准的新型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4.应用所提出的基站体系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实现了面向LTE的“863”B3G-TDD基站和终端系统,成功构建出国内首个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具有4G移动通信基本特征的多小区多基站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条件下实现了高速多媒体移动通信,传输速率达100Mbps。5.应用所提出的基站体系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实现了面向IMT-Advanced的"863" Gbps无线传输技术试验基站,首次在国内实现了Gbps量级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试验,实现了数十路高清视频图像的实时并行传输,有效支持了中国LTE-A、IMT-A技术与标准的研发。本文立足于4G移动通信前沿科研和工程实践的问题与需求,面向LTE、IMT-A等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基站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完整的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及设计方法,填补了移动通信理论和基站系统工程实践之间的空白,不仅可以应用于已有基站系统的分析研究,也对新基站系统的设计实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移动通信产业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二、GSM走向3G的必经之路──GP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SM走向3G的必经之路──GPRS(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车载智能终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情况 |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介绍 |
2.1 总体方案介绍 |
2.2 汽车CAN总线技术 |
2.2.1 CAN总线介绍 |
2.2.2 采集某款电动汽车CAN报文和解析 |
2.3 GPRS通信技术 |
2.4 GPS定位技术 |
2.5 云服务器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终端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微控制器芯片选择及最小系统设计 |
3.2.1 主芯片选型 |
3.2.2 启动/复位电路 |
3.2.3 SWD下载调试电路 |
3.2.4 时钟电路 |
3.3 GPS模块设计 |
3.4 GPRS电路设计 |
3.4.1 M35模块概述 |
3.4.2 M35模块基本电路及外围电路设计 |
3.5 CAN通信模块设计 |
3.6 电源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终端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简述 |
4.1.1 μCOSⅡ介绍 |
4.1.2 μCOSⅡ在STM32 上移植 |
4.1.3 μC/OSⅡ相关函数知识介绍 |
4.2 软件总体结构 |
4.3 GPS任务的软件设计 |
4.4 CAN解析任务模块 |
4.5 DispatchTask任务介绍 |
4.6 GPRS模块的软件设计 |
4.7 ControlTask任务介绍 |
4.8 LED指示灯程序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台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
5.1 LabVIEW开发环境简介 |
5.2 平台软件的功能设计 |
5.3 系统软件核心模块设计 |
5.3.1 网络通信与数据接收模块设计 |
5.3.2 监控数据显示界面设计 |
5.3.3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5.4 部署监控平台至阿里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车载终端系统调试与验证 |
6.1 硬件实物展示 |
6.2 各功能模块实验与测试 |
6.2.1 CAN通信实验 |
6.2.2 GPRS模块无线网络通信测试 |
6.2.3 GPS数据接收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
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架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4G技术 |
2.1 LTE本地网技术 |
2.1.1 LTE产生背景 |
2.1.2 LTE技术介绍 |
2.1.3 TD LTE与FDD LTE |
2.1.4 全球LTE的发展状况 |
2.1.5 本章小结 |
2.2 4G核心网EPC |
2.2.1 EPC简要介绍 |
2.2.2 EPC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浙江移动本地网无线组网分析 |
3.1 组网现状 |
3.2 GSM、TD、LTE融合现状 |
3.3 LTE发展方向 |
3.3.1 LTE网络质量规划 |
3.3.2 LTE的网络覆盖 |
3.3.3 LTE无线网络容量规划 |
3.3.4 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分析 |
3.4 浙江移动4G无线网络维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浙江移动4G核心网与传输网分析 |
4.1 浙江公司4G网络下的核心网 |
4.1.1 4G核心网EPC |
4.1.2 EPC网络下的智能化增强 |
4.1.3 EPC网络下的计费方式 |
4.2 浙江移动传输网介绍 |
4.2.1 4G下的传输网支持 |
4.2.2 PTN介绍 |
4.2.3 PTN组网与业务模型 |
4.2.4 LTE下的PTN保护方案 |
4.2.5 LTE的传输配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4G技术下的语音业务解决方案 |
5.1 CSFB方案 |
5.2 单卡双待方案 |
5.3 VoLTE解决方案 |
5.4 三方案对比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TD-SCDMA网络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无线网络优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TD-SCDMA 系统介绍 |
2.1 TD-SCDMA 基础原理 |
2.1.1 TD-SCDMA 简述 |
2.1.2 TD-SCDMA 帧结构 |
2.1.3 TD-SCDMA 信道结构 |
2.1.4 TD-SCDMA 系码组 |
2.2 TD-SCDMA 关键技术 |
2.2.1 智能天线 |
2.2.2 联合检测 |
2.2.3 上行同步 |
2.2.4 功率控制 |
2.2.5 接力切换 |
2.2.6 动态信道分配 |
2.3 TD-SCDMA 常用信令流程 |
2.3.1 主叫流程(MOC) |
2.3.2 被叫流程(MTC) |
2.3.3 释放流程 |
2.3.4 接力切换流程 |
2.3.5 硬切换流程 |
第三章 TD-SCDMA 网络优化基础 |
3.1 TD-SCDMA 网络优化概述 |
3.1.1 TD-SCDMA 网络优化概述 |
3.1.2 TD-SCDMA 网络优化意义 |
3.1.3 TD-SCDMA 与 WCDMA 网络优化的区别 |
3.1.4 TD-SCDMA 与 GSM 网络优化的区别 |
3.2 TD-SCDMA 网络优化原则 |
3.2.1 最佳的网络覆盖 |
3.2.2 合理的切换带控制 |
3.2.3 系统干扰最小 |
3.2.4 均匀合理的基站负荷 |
3.3 TD-SCDMA 网络优化流程 |
3.3.1 工程优化 |
3.3.2 运维优化 |
第四章 TD-SCDMA 网络优化研究 |
4.1 TD-SCDMA 网络覆盖优化 |
4.1.1 弱覆盖优化 |
4.1.2 邻区缺失导致弱覆盖优化案例 |
4.1.3 越区覆盖优化 |
4.1.4 越区覆盖优化案例 |
4.1.5 导频污染优化 |
4.1.6 导频污染优化案例 |
4.2 TD-SCDMA 网络切换优化 |
4.2.1 切换的分类 |
4.2.2 切换常用指标 |
4.2.3 切换优化流程 |
4.2.4 切换问题优化 |
4.2.5 小区同频造成切换失败优化案例 |
4.2.6 兵乓切换优化案例 |
4.2.7 拐角效应优化案例 |
4.2.8 基站故障导致切换失败优化案例 |
4.2.9 孤岛效应导致切换失败优化案例 |
4.3 TD-SCDMA 网络掉话优化 |
4.3.1 掉话的定义 |
4.3.2 掉话优化流程 |
4.3.3 覆盖引起掉话优化 |
4.3.4 弱覆盖导致掉话优化案例 |
4.3.5 切换引起掉话优化 |
4.3.6 切换不及时导致掉话优化案例 |
4.3.7 干扰引起掉话优化 |
4.3.8 同频同时隙干扰导致掉话优化案例 |
4.4 TD-SCDMA 网络干扰优化 |
4.4.1 干扰定义 |
4.4.2 干扰分类 |
4.4.3 干扰特征 |
4.4.4 干扰查找方法 |
4.4.5 干扰优化方法 |
4.4.6 外部干扰导致指标异常优化案例 |
4.4.7 同频同扰干扰导致掉话优化案例 |
4.4.8 UPPCH 干扰导致无法起呼优化案例 |
4.5 TD-SCDMA 网络 2/3G 互操作优化 |
4.5.1 2/3G 互操作原则 |
4.5.2 2/3G 互操作门限 |
4.5.3 TD-SCDMA 到 GSM 重选流程 |
4.5.4 GSM 到 TD-SCDMA 重选流程 |
4.5.5 TD-SCDMA 到 GSM 切换流程 |
4.5.6 2/3G 互操作优化 |
4.5.7 GSM 邻区漏配导致 2/3G 互操作失败优化案例 |
4.5.8 GSM 参数配置错误导致 2/3G 互操作失败优化案例 |
4.5.9 2/3G 互操作切换门限优化案例 |
4.5.10 2/3G 频繁重选导致未接通优化案例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GPS、GIS和GSM/GPRS的巡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巡检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工厂设备巡检系统 |
1.2.2 油田管线巡检系统 |
1.2.3 电力网络巡检系统 |
1.2.4 铁路网络巡检系统 |
1.2.5 光纤网络巡检系统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输油管道巡检系统相关技术 |
2.1 GIS系统 |
2.1.1 GIS系统介绍 |
2.1.2 GIS开发 |
2.1.3 GIS系统应用 |
2.2 GPS系统 |
2.2.1 GPS系统介绍 |
2.2.2 GPS接收 |
2.2.3 GPS系统应用 |
2.3 GSM/GPRS技术 |
2.3.1 GSM/GPRS技术介绍 |
2.3.2 GSM/GPRS网络接入 |
2.3.3 GSM/GPRS应用 |
2.5 PDA |
2.5.1 PDA介绍 |
2.5.2 PDA典型特征 |
2.5.3 PDA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油管道巡检管理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问题分析 |
3.1.2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概要设计 |
3.2.1 总体设计 |
3.2.2 系统设计思想 |
3.2.3 通信方案 |
3.3 系统详细设计 |
3.3.1 系统总体架构 |
3.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3 巡检终端要求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巡检管理数据库组织 |
3.4.2 巡检管理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油管道巡检管理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2 GIS功能 |
4.3 系统功能实现 |
4.3.1 综合计划模块 |
4.3.2 监控管理模块 |
4.3.3 统计分析模块 |
4.3.4 资源管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概述 |
5.2 系统测试用例 |
5.3 系统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内涵及其博弈产生 |
2.1 手机媒体及其利益主体内涵与类型 |
2.1.1 手机媒体及其利益主体的内涵 |
2.1.2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类型 |
2.2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的产生 |
2.2.1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产生的原因 |
2.2.2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产生的条件 |
第3章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环境与博弈原则 |
3.1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环境 |
3.1.1 2G 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博弈环境 |
3.1.2 3G 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博弈环境 |
3.2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原则 |
3.2.1 加强资源整合以应对网络外部性负效应 |
3.2.2 倡导理性竞争以避免零和博弈 |
3.2.3 重视信息价值以避免囚徒困境 |
第4章 不同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博弈模型 |
4.1 2G 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的博弈模型 |
4.1.1 CP 与 SP 的变和博弈 |
4.1.2 CP/SP 与移动运营商的非零和博弈 |
4.1.3 网络设备商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博弈 |
4.1.4 移动运营商与终端的完全信息博弈 |
4.1.5 CP/SP/运营商与用户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4.2 3G 阶段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模型 |
4.2.1 做渠道模式下的博弈分析 |
4.2.2 做平台模式下的博弈分析 |
4.2.3 做内容模式下的博弈分析 |
第5章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 |
5.1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中存在的内在制约 |
5.1.2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中存在的外围限制 |
5.2 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中问题的优化措施 |
5.2.1 手机媒体各利益主体的内部优化 |
5.2.2 手机媒体相关政策环境的外部推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ICT后来者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专利壁垒及其突破策略研究 ——以中兴和华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理论基础 |
1.2.1 知识产权理论 |
1.2.2 后发优势理论 |
1.2.3 技术创新能力理论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 ICT 产业发展分析 |
2.1 国内外 ICT 产业概况 |
2.1.1 全球 ICT 产业发展 |
2.1.2 中国 ICT 产业发展 |
2.2 ICT 产业的专利战 |
2.2.1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专利战 |
2.2.2 跨国公司之间的专利混战 |
2.2.3 跨国公司常用的专利策略 |
2.3 ICT 后来者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
2.3.1 ICT 后来者企业的优势 |
2.3.2 ICT 后来者企业的劣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CT 后来者企业的专利壁垒及其突破策略 |
3.1 ICT 后来者企业的专利壁垒 |
3.1.1 专利申请壁垒 |
3.1.2 专利标准壁垒 |
3.1.3 专利许可转让壁垒 |
3.1.4 专利诉讼壁垒 |
3.2 ICT 后来者企业专利壁垒突破策略 |
3.2.1 破坏性创新 |
3.2.2 专利标准化策略 |
3.2.3 专利联盟策略 |
3.2.4 防御型专利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兴 GSM 基站突破案例分析 |
4.1 GSM 产业发展概况 |
4.1.1 全球产业发展 |
4.1.2 中国 GSM 产业发展 |
4.1.3 GSM 生命周期和市场机会 |
4.2 中兴概况 |
4.2.1 中兴知识产权状况 |
4.2.2 GSM 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3 中兴 GSM 专利的缺失分析 |
4.3 中兴专利壁垒突破策略 |
4.3.1 破坏性创新 |
4.3.2 专利布局 |
4.3.4 占领标准制高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为 DBS 基站突破案例分析 |
5.1 华为概况 |
5.2 华为知识产权状况 |
5.3 华为突破策略 |
5.3.1 破坏性创新 |
5.3.2 专利布局 |
5.3.3 抢占标准制高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四网协同的无线网络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网络现状 |
1.2 规划原则 |
1.2.1 网规划考虑的主要因素 |
1.2.2 统一资源规划的基本规划准则 |
1.3 内容提要 |
第2章 规划基本原理 |
2.1 规划流程与准则 |
2.1.1 规划流程 |
2.1.2 规划准则 |
2.1.3 链路预算原理 |
2.2 GPRS规划原理 |
2.2.1 GPRS规划系统指标 |
2.2.2 GPRS规划流程 |
2.2.3 GPRS规划准则 |
2.3 TD-SCDMA规划原理 |
2.3.1 TD-SCDMA技术特点 |
2.3.2 TD-SCDMA规划流程 |
2.3.3 TD-SCDMA规划准则 |
2.4 LTE展望 |
2.4.1 LTE技术特点 |
2.4.2 LTE规划特点 |
2.5 GPRS、TD-SCDMA联合规划 |
第3章 WLAN规划的基本原理 |
3.1 WLAN规划基本原理 |
3.1.1 室内规划的重要性与意义 |
3.1.2 室内规划基本流程 |
3.2 WLAN网络原理 |
3.2.1 WLAN网络结构 |
3.2.2 WLAN网络设备 |
3.3 WLAN网络规划流程 |
3.3.1 WLAN室内规划原则 |
3.3.2 WLAN规划系统指标 |
3.3.3 WLAN室内规划流程 |
3.4 室内与室外联合网络规划原理 |
3.4.1 联合规划的重要性 |
3.4.2 联合规划基本准则 |
第4章 无线网络规划应用案例 |
4.1 汕尾目前无线网络概况 |
4.1.1 GSM无线网概况 |
4.1.2 TD-SCDMA无线网概况 |
4.2 网络规划案例 |
4.2.1 GPRS网络规划 |
4.2.2 TD-SCDMA网络规划案例 |
4.3 WLAN网络规划案例 |
4.3.1 市区金鹏宾馆热点规划案例 |
4.3.2 市区职业技术学院热点规划案例 |
4.3.3 海丰县城滚石俱乐部热点规划案例 |
4.4 室内与室外网络联合规划案例 |
第5章 网络发展趋势 |
5.1 网络覆盖 |
5.2 网络容量 |
5.3 频率资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湖南联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和总体思路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总体思路 |
第二章 湖南联通的基本概述 |
2.1 湖南联通的简介 |
2.2 湖南联通的发展现状 |
2.2.1 用户规模分析 |
2.2.2 综合运营能力 |
2.2.3 WCDMA新机会 |
2.3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2.3.1 市场占有、收入、高价值客户占有率低 |
2.3.2 固网业务出现下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
3.2.1 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
3.2.2 财务情况分析 |
3.2.3 客户资源情况分析 |
3.3 湖南联通的SWOT分析 |
3.3.1 湖南联通的优势分析 |
3.3.2 湖南联通的弱势分析 |
3.3.3 湖南联通的发展机会分析 |
3.3.4 湖南联通面临的威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战略 |
4.1 湖南联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
4.1.1 扩大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
4.1.2 大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
4.1.3 建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
4.2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常规战略 |
4.2.1 产品战略 |
4.2.2 价格战略 |
4.2.3 渠道战略 |
4.2.4 促销战略 |
4.3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创新战略 |
4.3.1 强化精品网络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质量 |
4.3.2 强调顾客价值理论,创新客户关系 |
4.3.3 积极开展行业内竞争合作,实现利益共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湖南联通市场营销战略保障 |
5.1 人力资源保障 |
5.2 业务支撑保障 |
5.3 成本开支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南方林区林产品物流监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林产品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林产品物流现状调查 |
1.4 林产品监管流程调查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1 采伐监管效率低 |
1.5.2 不能适应面积限额制 |
1.5.3 运输监管存在漏洞 |
1.5.4 产业结构不合理 |
1.5.5 缺乏有效的物流组织 |
1.6 研究重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范围 |
1.6.2 期望目标 |
1.6.3 研究重点 |
1.6.4 技术路线 |
1.6.5 论文组织 |
2 林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
2.1 物流系统优化技术的选择 |
2.1.1 区域物流的规划过程 |
2.1.2 网络规划体系的内容 |
2.1.3 网络规划遵循的原则 |
2.1.4 术语定义 |
2.2 物流系统预测模型的研究 |
2.2.1 物流生成预测模型 |
2.2.2 物流分布预测模型 |
2.2.3 物流方式划分模型 |
2.2.4 物流流量分配模型 |
2.3 福莱特数学模型求解算法 |
2.3.1 增长模型发展过程 |
2.3.2 福莱特法求解程序 |
2.4 双约束重力数学模型求解算法 |
2.4.1 重力模型发展过程 |
2.4.3 交通阻抗函数 |
2.4.4 双约束重力模型求解程序 |
2.5 其它计算公式的建立 |
2.5.1 物流综合费用公式 |
2.5.2 相对误差率公式 |
2.5.3 预测吻合率公式 |
2.5.4 物流总费用公式 |
2.5.5 运力需求公式 |
2.6 回归分析及模型改良 |
2.6.1 一道物流阻抗特性的回归分析 |
2.6.2 二道物流阻抗特性的回归分析 |
2.6.3 重力模型阻抗函数的改良 |
2.7 林产品物流系统的优化 |
3 林产品物流监管系统总体设计 |
3.1 双层规划的系统架构 |
3.2 数据流分析 |
3.2.1 运输码单数据流 |
3.2.2 运输轨迹数据流 |
3.2.3 运输相片数据流 |
3.2.4 执法查询数据流 |
3.2.5 供需运存数据流 |
3.3 上层架构各系统功能概述 |
3.4 下层架构各系统功能概述 |
3.5 数据库的建立 |
3.6 开发工具的选择 |
3.7 总体设计阶段小结 |
4 软硬件开发 |
4.1 Mobile Web码单系统 |
4.2 短信码单系统 |
4.3 采伐证、运输证两证系统 |
4.4 林产品物流优化决策系统 |
4.5 林业运输GPS轨迹仪 |
4.6 基于3S技术的林政WebGIS系统 |
4.7 RFID式彩信拍照器 |
4.8 Mobile Web执法系统 |
4.9 Mobile WebGIS执法系统 |
4.10 林产品生产追溯系统 |
4.11 供需运存信息网站 |
5 系统应用与推广 |
5.1 林产品物流系统优化初步示范应用 |
5.1.1 划分物流小区 |
5.1.2 建立阻抗矩阵 |
5.1.3 建立OD矩阵 |
5.1.4 基准年分析 |
5.1.5 近期规划及误差率检验 |
5.1.6 2015年一道物流规划 |
5.1.7 2015年二道物流规划 |
5.1.8 规划年物流系统的优化 |
5.1.9 制定优惠政策 |
5.2 系统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的学术论文简介 |
近五年参与科研课题简介 |
附录 |
1.预测将乐县2015年一道物流(木材原料)流量流向图 |
2.预测将乐县2015年二道物流(木制品)流量流向图 |
3.林政WebGIS系统的林产品物流管理页面 |
4.短信码单系统界面 |
5.Mobile Web移动执法操作界面 |
6.Mobile WebGIS移动执法操作界面 |
7.林业运输GPS轨迹仪照片 |
8.课题研究中的其它实验相片 |
(10)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基站 |
1.2 基本概念、关系与定义 |
1.3 基站体系结构研究的产业背景 |
1.4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说明 |
1.6 论文内容与篇章结构 |
1.7 小结 |
第2章 基站体系结构综述 |
2.1 基站体系结构发展的动力和势力 |
2.2 影响基站体系结构的需求因素 |
2.3 基站体系结构的限定因素 |
2.4 基站体系结构发展综述 |
2.5 影响基站体系结构的重要系统级基站技术 |
2.6 基站体系结构发展状况的总结与结论 |
2.7 小结 |
第3章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 |
3.1 基站的功能、本质与系统级计算问题 |
3.2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综述 |
3.3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任务 |
3.4 基站中的计算处理算法 |
3.5 基站中的计算处理资源 |
3.6 基站中的系统级计算问题的分析 |
3.7 基站中系统级计算问题的解决实现方法 |
3.8 小结 |
第4章 基站计算资源的管理与动态调度 |
4.1 基站中的动态系统级计算问题 |
4.2 基站动态系统级计算技术的综述 |
4.3 解决基站中动态系统级计算问题的思路 |
4.4 算法到计算资源的配置管理 |
4.5 计算任务的动态适配 |
4.6 基站中计算资源的动态调度 |
4.7 基站间计算资源的动态调度 |
4.8 基站计算资源的统一调度 |
4.9 计算资源统一组织、管理与使用的实现 |
4.10 小结 |
第5章 基站中的互连与数据传输 |
5.1 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中的互连与数据传输需求 |
5.2 基站中的互连与数据传输技术综述 |
5.3 基站中硬件资源的互连特性 |
5.4 基站中数据流的传输特性 |
5.5 基站中的互连技术 |
5.6 基站中的数据传输 |
5.7 基站中的系统级互连与整体互连构造设计 |
5.8 基站中的时钟网络 |
5.9 小结 |
第6章 基站系统的动态运行机制 |
6.1 基站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 |
6.2 基站系统中内在和外在的时间特性与要求 |
6.3 基站系统的有序协调运行 |
6.4 基站的系统时序 |
6.5 基站系统时序的设计与实现 |
6.6 小结 |
第7章 基站体系结构理论与方法 |
7.1 基站体系结构理论内容概要 |
7.2 基站体系结构的理论体系 |
7.3 基站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
7.4 基站体系结构的分析、比较与评价 |
7.5 小结 |
第8章 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 |
8.1 未来移动通信对基站系统的需求 |
8.2 静态及动态系统级计算处理设计 |
8.3 互连、传输设计与基站互连网络(BSIN) |
8.4 基于BSIN的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FMBSA |
8.5 FMBSA的特点以及与现有基站体系结构的比较 |
8.6 小结 |
第9章 FUTURE B3G-TDD基站系统 |
9.1 系统概述 |
9.2 基站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 |
9.3 基站体系结构的硬件总体实现 |
9.4 B3G-TDD基站体系结构的板级实现 |
9.5 基站系统实现结果与实际运行情况 |
9.6 总结与结论 |
9.7 小结 |
第10章 GBPS无线通信原型基站系统 |
10.1 背景与系统概述 |
10.2 GBPS基站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 |
10.3 GBPS基站的硬件总体设计 |
10.4 GBPS基站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10.5 GBPS试验系统的实现与实际运行情况 |
10.6 总结与结论 |
10.7 小结 |
第11章 结论与讨论 |
11.1 总结与结论 |
11.2 讨论、未来工作与展望 |
11.3 论文成果的创新性、贡献或价值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致谢 |
附: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奖励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工作 |
四、GSM走向3G的必经之路──GPRS(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车载智能终端系统的研究[D]. 郭祥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2]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D]. 陈维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3]TD-SCDMA网络优化的研究[D]. 杨忠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2)
- [4]基于GPS、GIS和GSM/GPRS的巡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地清.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手机媒体利益主体博弈研究[D]. 欧小雷. 湖南大学, 2013(04)
- [6]ICT后来者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专利壁垒及其突破策略研究 ——以中兴和华为为例[D]. 傅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7]四网协同的无线网络规划[D]. 张俊贤.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8]湖南联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付邵斌. 中南大学, 2011(01)
- [9]南方林区林产品物流监管系统的研究[D]. 林宇洪.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3)
- [10]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D]. 王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