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阻滞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

硬膜外阻滞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

一、硬膜外阻滞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朝辉,张盼盼,李彩娟,徐世琴,沈晓凤,冯善武,钱锐锋[1](2021)在《不同材质硬膜外导管用于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射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材质硬膜外导管用于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射(PIEB)对分娩镇痛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200例,年龄24~30岁,BMI<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S组)和普通塑料硬膜外导管组(N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连接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射泵行硬膜外分娩镇痛,PIEB参数一致。记录给药后2、4、8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单侧阻滞的发生情况及中转剖宫产的例数,记录不良事件及产妇满意度。结果给药后4、8 h, S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单侧阻滞和中转剖宫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组比较,S组置管阻塞、置入血管、重新穿刺比例、置管时一过性麻木比例、注药受阻比例、导管打折和拉长比例以及固定导管处渗血、拔管后出血比例明显降低(P<0.05)。S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N组(P<0.05)。结论加强型钢丝硬膜外导管用于PIEB能改善分娩镇痛的效果,减少分娩镇痛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

丁凌华[2](2021)在《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微创手术。目前局部麻醉是PELD主要的麻醉方式,其优势在于患者清醒可以监测神经,但局部麻醉不能充分镇痛,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导致手术实施困难。低浓度的硬膜外麻醉可以在镇痛的同时保留运动功能,同样起到监测神经的作用,但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在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下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7月间因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9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6例,选择局部麻醉手术,B组42例,选择硬膜外麻醉手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24小时再手术意愿。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出现3例复发,B组出现1例复发,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平均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平均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VAS评分A组(5.21±0.53)显着高于B组(2.34±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手术意愿A组(83.7%)显着低于B组(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和局部麻醉下实施PELD均能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但硬膜外麻醉较局麻有更好的镇痛的效果,值得推广。

倪欢欢,何勇,杨玉玲,胡益民[3](2021)在《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对行TURP术老年病人硬膜外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临床进展性疾病,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达80%[1]。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由于起效快、镇痛作用强且无需气道操作,对全身器官影响小,术后可留置硬膜外导管进行硬膜外镇痛,成为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常用的麻醉方式。老年病人特有的生理改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硬膜外腔静脉丛血管硬化充血)会增加硬膜外穿刺及置管操作的难度。有文献报道,硬膜外导管置管成功率与导管的物理特性有关,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能有效提高产科椎管内麻醉操作中硬膜外置管成功率[2-3]。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

罗继文[4](2021)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开胸手术是纵隔、肺和食管等胸外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但开胸手术后常常伴发胸部切口疼痛。术后疼痛不仅可以引起应激反应,还可以严重影响胸廓运动、排痰和咳嗽等动作,使得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到限制,最终可以导致患者发生术后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因此开胸手术后良好的镇痛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硬膜外腔麻醉是开胸手术后常见的区域镇痛方式,镇痛效果较好,但容易导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和低血压等并发症。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将麻醉药局部注入肋间神经沟以阻断肋间神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且并发症少的特点,但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时效较短,且镇痛效果较差。开胸术后通过胸壁置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是进一步提高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的重要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和持续硬膜外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为临床上开胸手术后应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20例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胸外科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40~77(58.10±7.00)岁。应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穿刺装置持续泵入0.075%罗哌卡因(3m L/h)以持续阻滞肋间神经;B组为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单次注射罗哌卡因(0.25%,3m L)行单纯肋间神经阻滞;C组为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常规术前置管持续泵入0.2%罗哌卡因(4-8 m L/h)行硬膜外镇痛。三组患者均接受基础镇痛方案+分组镇痛方案,其中基础镇痛方案为帕瑞昔布钠40mg q12 h i.v.+哌替啶1.5 mg/kg q8 h i.m,且当患者主诉疼痛时主诉疼痛时行追加注射哌替啶镇痛的补救镇痛方案。研究者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量表联合数字评分量表从术后6 h至术后第4d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每组患者每日追加哌替啶用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及追加镇痛药物的剂量,对三种镇痛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第0d,三组方案联合基础镇痛均能有效控制疼痛,且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A组(2.02±0.39)分、B组(2.13±0.75)分、C组(2.03±0.69)分。A组与C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术后第0-2d和术后第3-4d均无显着性差异[(2.08±0.28)分vs.(1.93±0.53)分,(3.20±0.53)分vs.(3.46±0.47)分,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第3-4d疼痛评分均显着高于术后第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0±0.53)分vs.(2.08±0.28)分,B组(3.95±1.07)分vs.(2.42±0.73)分,C组分(3.46±0.47)分vs.(1.93±0.53),P<0.05]。B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显着高于A组和C组,差有统计意义[(343.33±119.56)mg vs.(220.00±64.08)mg,(343.33±119.56)mg vs.(225.38±78.85)mg,P<0.05]。但A组和C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00±64.08)mg vs.(225.38±78.85)mg,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A组(12.85±8.57)d、B组(15.00±15.14)d、C组(13.95±13.29)d。结论:多模式镇痛是剖胸术后早期控制疼痛的理想方案。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减少补救镇痛的用药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丁昊[5](2021)在《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对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ERAS理念为基础,比较在足踝部损伤患者的术后镇痛中崭露头角的方式连续坐骨神经阻滞,与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术后静脉药物镇痛,找寻两者中较为安全、有效、满意的术后镇痛方式。探讨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对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足踝部损伤手术患者60例,按照术中及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术中采用坐骨神经阻滞,术后患者腘窝处连续坐骨神经置管阻滞;对照组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患者采用静脉药物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最早出现疼痛时间、术后追加镇痛药次数);应激指标(术后半小时静脉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以及白介素-6);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心率;早期康复情况(住院时长、术后足踝关节开始活动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6h、12h、24h、48h研究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最早出现疼痛时间为14.80h,对照组为4.20h,研究组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追加曲马多的次数为0.73次,对照组为1.77次,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最早出现疼痛时间晚,术后追加镇痛药物次数少。术后半小时静脉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以及白介素-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收缩压、心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长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术后首次主动活动踝关节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研究组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3%,研究组为16.7%,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6.7%,研究组为9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坐骨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缓解足踝部损伤患者的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贺纯静,蒋宗滨,段自坤,杨立强,林学武,宁杰,维拉,李仁淑[6](2020)在《硬膜外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硬膜外阻滞疗法是临床疼痛诊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对许多疼痛和疼痛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本共识由国内知名疼痛学专家共同编写,主要介绍硬膜外阻滞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旨在帮助疼痛科与麻醉科医生更好地运用硬膜外阻滞疗法。

扶超[7](2020)在《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including chronic posttraumtic pain,CPSP)因为较高的发生率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胸外科手术是最容易发展成为CPSP的手术类型之一。手术或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伤害性应激(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直接或间接导致病理性神经损伤是CPSP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CPSP的影响因素众多,年龄、性别、心理因素、镇痛药如非甾体类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方法、急性疼痛的控制不良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CPSP的发生。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能很好的控制胸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但其对胸外科CPSP的影响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目的一、为了观察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两种镇痛方法对胸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效果。二、评估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两种镇痛方法对于胸科手术后第2、4、6个月内疼痛慢性化的影响。内容与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全程硬膜外镇痛组(CEDA组)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PCIA)两组。患者手术前一天进行术后镇痛宣教。术前30 min肌肉注射东莨菪碱20 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CG、HR、BP和SpO2。病人麻醉诱导前在T4-T5或T5-T6间胸段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4-6 cm并固定,于硬膜外导管给与1%利多卡因3 ml,5 min后给予镇痛量7.5 ml(0.125%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15 min后测量平面,待阻滞平面到达T4-T8开始手术,术中每90 min于硬膜外推注5ml(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维持平面。2.CEDA组:关闭胸腔时连接硬膜外镇痛泵(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到350 ml盐水中),背景速度6 ml/h,单次剂量6 ml/h,锁定时间30 min。PCIA组:关闭胸腔时连接静脉PCA泵(1.5 μg/ml舒芬太尼到200ml盐水中),背景速度0.05-0.06μg·kg-1·h1,首次剂量2 ml,单次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手术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记录术后3、6、12、24、48、72 h各时间点急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恶心呕吐评分、镇静评分、补救镇痛药物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6个月,电话随访所有病人,询问并记录是否出现切口处疼痛、伤口感觉异常及肩部疼痛,以及疼痛的强度、性质。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主要包括心动过缓(HR<50次/分)、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呼吸抑制(RR<10次/分)、恶心、呕吐、困倦、瘙痒等。结果本研究中共50例患者符合要求,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CEDA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和术后6、12、24 h时活动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均低于PCIA组(P均<0.05)。CEDA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和术后6、12、24、48h时活动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均高于PCIA组(P均<0.05)。患者72小时内各个时间点内,CEDA组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明显低于PCI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伤口感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2 h内,PCIA组补救镇痛3例(12.5%),CEDA组补救镇痛6例(23.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EDA组补救药物曲马多的需求量明显低于PCIA组[(120.00±34.64)mg vs.(212.50±44.07)mg,P=0.016]。PCIA 组恶心呕吐 8 例(33.3%),CEDA 组恶心呕吐8例(3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观察到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尿储留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全程硬膜外镇痛与单次硬膜外阻滞+术后静脉PCA镇痛相比,不会影响术后第2、4、6个月内慢性疼痛、伤口感觉异常及肩部疼痛的发生,但是全程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术后急性疼痛评分和疼痛程度,同时降低术后72h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和补救镇痛药物需求量,使更多地病人享受无痛。因此,全程硬膜外镇痛在胸科手术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在胸科手术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更推荐使用全程硬膜外镇痛作为胸科手术的术后镇痛。

唐蓉[8](2020)在《舒芬太尼局部用药对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局部用药对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年龄3065岁,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体重指数(BMI)1828kg/m2,超声引导下在T4-5、T5-6水平行椎旁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C组神经阻滞用药仅为罗哌卡因;T组神经阻滞用药为罗哌卡因和0.6ug/ml的舒芬太尼混合液。罗哌卡因浓度由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浓度为0.5%,间隔浓度比值为1.2。若阻滞效果评定为成功,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若阻滞效果评定为失败,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试验终点为达到七个上下周期或者罗哌卡因浓度≤0.1%或者≥1%持续7例。按照Dixion-Massey EC50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CI。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4h(T1)、术后6h(T2)、术后8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的VAS评分、HR和MAP,罗哌卡因使用总量、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及术后24h内需要进行额外镇痛的人数。结果:C组罗哌卡因的EC50为0.41%,95%CI为0.39%0.43%;T组罗哌卡因的EC50为0.33%,95%CI为0.31%0.35%;T组中有2例(9.5%)发生恶心,1例(4.8%)发生呕吐;C组患者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的不良反应;与C组相比,T组在术后8h、12h的VAS评分、HR和MAP明显降低(P<0.05);T组罗哌卡因使用总量显着减少(P<0.05);两组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及24h内需要额外镇痛的人数无显着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局部用药可降低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的EC50。

白永愉[9](2020)在《单孔胸腔镜术后疼痛控制不良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单孔胸腔镜肺病损切除术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尽管该术式相对传统开胸术创伤较小、术后常规使用多模式镇痛,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经历疼痛控制不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早期识别疼痛控制不良的高危患者是提供个体化术后疼痛管理方案的先决条件。首先,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索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其次,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疼痛感觉和镇痛效果从而造成不同患者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的差异。我们进一步探索疼痛相关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这类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的关系。最后,考虑到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率较高及目前所用镇痛药物的不足,通过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新引入阿片类药物氢吗啡酮对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中的使用策略,以期优化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减少疼痛控制不良的发生。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择期单孔胸腔镜肺病损切除手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24小时内是否发生疼痛控制不良(静息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0和/或应用补救镇痛和/或疼痛管理满意度差)分为疼痛控制不良组(Pos组)和镇痛良好组(Neg组)。单因素分析疼痛控制不良发生危险因素,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构建相应预测模型。并使用区分度及校准度评价该回归模型预测能力的优劣。第二部分: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择期单孔胸腔镜肺病损切除手术患者的血液样本并随访其术后镇痛情况。从患者血液样本中提取DNA并利用Taq Man Genotyper对31个疼痛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根据术后24小时内是否发生疼痛控制不良(静息痛VAS≥40和/或应用补救镇痛和/或疼痛管理满意度差)分为疼痛控制不良组(Pos组)和镇痛良好组(Neg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与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第三部分:将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本院接受择期单孔胸腔镜肺病损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Mb组:术后吗啡单纯脉冲(bolus)输注镇痛;Hb组:术后氢吗啡酮单纯bolus输注镇痛;Hb+i组:术后氢吗啡酮bolus+背景剂量持续输注镇痛。术后早8点、晚8点进行随访,随访截点为术后3天或出院,主要观察指标:各时间点术后静息痛VAS和活动痛VAS。次要观察指标:bolus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止吐补救率、术后睡眠质量、术后2天内排便、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胸管拔管时间、各时间点及整体疼痛管理满意度评分和术后住院时长。结果:第一部分:1099例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369例(33.6%)患者术后24小时内发生疼痛控制不良。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建立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提示较高年龄、较高年资主刀医师、术后常规应用镇痛药物是这类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女性、较高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1月内疼痛史则为危险因素。该回归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3(0.70-0.76)(p<0.001),校准度曲线为斜率接近1截距接近0的曲线,提示该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第二部分:共采集198名患者血液样本并获得其术后镇痛随访结果。根据分组依据分为疼痛控制不良组(Pos组,n=90)和镇痛良好组(Neg组,n=108)。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文化程度等干扰因素后,结果显示携带SCN11A rs33985936 T次等位基因、SCN10A rs6795970 A次等位基因、SCN9A 3312G>T T次等位基因的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发生风险较高;而携带SCN11A rs11709492 T次等位基因的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发生风险较低。第三部分:共纳入171名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三组Mb组(n=57)、Hb组(n=57)、Hb+i组(n=57)。Hb组和Mb组比较,首要观察指标及次要观察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Hb+i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痛VAS和活动痛VAS均显着低于Mb组及Hb组患者(p均<0.001),各时间点bolus按压次数更少(p均<0.05),术后第一晚睡眠质量好的比例更高(p均<0.05)、术后疼痛管理满意度好的比例更高(p均<0.05)。各时间点镇痛补救率、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止吐补救率、第二晚睡眠质量、术后2天内排便情况、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胸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率仍较高。年龄、性别、BMI、术前1月内疼痛史、不同年资主刀医师、术后常规应用镇痛药物与这类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相关,经验证这些因素建立的疼痛控制不良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此外,SCN11A(rs11709492,rs33985936)、SCN10A(rs6795970)、SCN9A(3312G>T)这4个位点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疼痛控制不良相关,对于疼痛控制不良的发生可能起到部分影响作用。本研究还发现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在仅使用bolus模式情况下,氢吗啡酮和吗啡镇痛比较,氢吗啡酮没有镇痛效果或不良反应的优势。但bolus+背景剂量输注氢吗啡酮给药方案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前提下能够显着降低患者静息痛VAS及活动痛VAS,显着提高患者术后第一晚睡眠质量和疼痛管理满意度。因此,bolus+背景剂量输注氢吗啡酮应该作为术后至次日早8点PCIA常规使用方式,该随访时间点之后背景剂量输注与否应当根据患者疼痛期望值和疼痛实际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徐韬,郑静,安小虎[10](2020)在《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分娩镇痛中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并要求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44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其中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A组产妇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进行硬膜外腔置管,B组产妇使用Arrow FlexTip Plus硬膜外导管置管,C组产妇(对照组)使用普通硬膜外导管置管。记录3组产妇的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神经异感、蛛网膜下腔置管、单侧阻滞、困难置管、多次置管、置管阻力消失感、拔管困难和导管损坏的发生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然后用Dunnett t检验对3组间有显着差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同时,观察B、C组中需要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再次置管的病例数及统计其成功率。结果·与C组相比,A组产妇的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的发生率(P=0.002)、困难置管的发生率(P=0.000)、多次置管的发生率(P=0.006)均有所下降。且与B组、C组相比,A组产妇的置管阻力消失感发生率亦有所下降(P=0.021,P=0.000)。结论·相较于普通硬膜外导管,改良硬膜外导管能有效降低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困难置管及置管阻力消失感的发生率,提高多次置管的成功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硬膜外阻滞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阻滞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材质硬膜外导管用于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射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2)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LDH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评价方法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术后处理
        2.2.3 典型病例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手术技巧
    4.2 神经根解剖变异
    4.3 不同麻醉方式在PELD的应用
    4.4 个人心得体会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麻醉方式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3)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对行TURP术老年病人硬膜外置管成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2.2 2组病人硬膜外置管情况比较
3 讨论

(4)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开胸术后疼痛研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对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1.1 胸科术后急性疼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2 胸科术后慢性疼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2.1 实验药品、耗材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耗材
        2.1.3 实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化
        2.2.2 病例来源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终止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2.7 麻醉方法
        2.2.8 镇痛方案
        2.2.9 观察指标
        2.2.10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一般情况比较
        2.3.2 术后急性疼痛比较
        2.3.3 术后慢性疼痛比较
        2.3.4 补救镇痛与不良反应
    2.4 讨论
全文总结
    一 结论
    二 后续研究方向
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舒芬太尼局部用药对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背景回顾
    2.1.胸科手术的特点及术后疼痛机制
    2.2.常用镇痛技术与方法
    2.3.胸椎旁神经阻滞辅助药物应用的研究
    2.4.半数有效浓度的研究方法
    2.5.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试验设计
    3.2.试验对象及分组
    3.3.试验方法
    3.4.中止试验标准
    3.5.试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药品
    3.6.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四章 试验结果
    4.1.一般资料比较
    4.2.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阻滞效果序贯图比较
    4.4.罗哌卡因EC_(50)的比较
    4.5.术后24h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4.6.术后24h内各时间点HR、MAP的比较
    4.7.罗哌卡因总量、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的比较
    4.8.两组患者术后24h内额外镇痛人数的比较
第五章 讨论
    5.1.胸腔镜手术镇痛方案的选择
    5.2.罗哌卡因浓度与容量的选择
    5.3.舒芬太尼在TPVB中的应用及影响
第六章 结论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单孔胸腔镜术后疼痛控制不良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单孔胸腔镜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危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建立
    引言
    1.1 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孔胸腔镜术后疼痛控制不良与疼痛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引言
    2.1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孔胸腔镜术后应用氢吗啡酮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效果研究
    引言
    3.1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良危害与镇痛管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硬膜外分娩镇痛过程
    1.3 产妇一般资料及观察指标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讨论

四、硬膜外阻滞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材质硬膜外导管用于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射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J]. 王朝辉,张盼盼,李彩娟,徐世琴,沈晓凤,冯善武,钱锐锋.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1(07)
  • [2]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D]. 丁凌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3]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对行TURP术老年病人硬膜外置管成功率的影响[J]. 倪欢欢,何勇,杨玉玲,胡益民. 实用老年医学, 2021(03)
  • [4]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罗继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对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D]. 丁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硬膜外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贺纯静,蒋宗滨,段自坤,杨立强,林学武,宁杰,维拉,李仁淑.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03)
  • [7]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D]. 扶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舒芬太尼局部用药对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D]. 唐蓉. 兰州大学, 2020(01)
  • [9]单孔胸腔镜术后疼痛控制不良相关临床研究[D]. 白永愉. 浙江大学, 2020(01)
  • [10]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 徐韬,郑静,安小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2)

标签:;  ;  ;  ;  ;  

硬膜外阻滞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