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贾维德(JAVAD YAGHOUT)[1](2021)在《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和国际化,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呈增长趋势,留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的学术适应和学术成就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目前来华留学生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学术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留学研究生学术适应及影响因素方面的探讨。但目前,国内对来华留学生学术适应的关注还不多。正是基于当前这种研究状况以及来华留学生问题的重要性,本文以192名在京伊朗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便为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论、为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培养和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梳理了中伊两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评估制度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两国教育系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来华伊朗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二,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学术适应定义及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学术适应的定义,构建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第三,本文利用该测量指标体系进一步描述和分析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现状,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群体差异;第四,运用自编社会交往和心理适应量表,考察了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社会和心理因素。第五、考察了学术成就作为学术适应的重要后果,并探索了学术适应对学生最终学术成就的影响。第五,通过深入访谈16名学生,挖掘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在学术、社会交往和心理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及学生面临不同的问题时采取的相应的应对策略,探讨了不同策略对学生的适应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不存在性别、学习专业和授课语言上的差异,而年龄、来华学习时间和汉语及英语水平对学生的学术适应产生着显着的影响。在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的关系方面,结果显示生活方面的交往和学术方面的交往都显着的预测学术适应的变异。在学生的朋友圈的国别结果表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朋友国别和优选的朋友国别都以本国学生为主,但那些具有更多的中国朋友的学生呈现更高水平的学术适应。在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上,结果表明学生对中国高校的想象和现实的反差及学生经历的消极情绪和焦虑的水平显着的影响学术适应,但孤独感和思乡病对学术适应的影响不显着。在学术成就上,本文发现性别、婚姻状况、授课语言、汉语和英语水平、学术适应、非学术性交往和孤独感和思乡病水平都是学术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通过定性研究发现,语言水平是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最主要因素。在学生相应的应对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包括上课前预习、上课带录音机、借用母语、找中国语伴;而一些以情绪为导向的或者一些回避策略如包括回避上课或者回避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回避自己做作业并请求别人的帮助等策略。最后,本研究基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的特点以及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留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教育教员以及来华留学生提出了有关学术适应的信息以及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便利用这些信息来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使其达到最佳学术适应率并解决来华留学生各方面的若干问题。
肖颖[2](2021)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从胜任力有关研究的被关注程度来看,我国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出现日渐增长的趋势,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探索还有待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的经历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从而了解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基本构成。整个过程以N-vivo质性软件作为辅助工具,所得结果较为全面广泛。其次,通过以上研究形成教师胜任力问卷,将其发放给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收集问卷,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借助SPSS25.0和AMOS23.0软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共包括5个维度25个项目,5个维度分别为学生导向、自我管理、合作与交流、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5个维度进行验证,结果得出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对522位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总体得分为5.65。从各维度情况来看,其中胜任力水平最高的为个人魅力维度,得分为5.84,职业素养维度得分为5.72、学生导向维度得分为5.69、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为5.52、合作与交流维度得分为5.45。以上数据表明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在整体及各维度上都处于偏上水平。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教龄、子女情况、职称、学校类型、班主任任职情况、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拥有情况、获取荣誉情况之间的教师胜任力整体具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年龄教龄、有子女、高职称、公办学校、曾任职过班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曾获得过荣誉的教师胜任力要高于其他教师。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行业间合作与交流、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谢颖[3](2021)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路径分析模型深入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2.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分析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后的心理变化历程。3.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为制定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构建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差异,做出分析讨论。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不同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探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为下一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提供理论基础。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采用系统评价法对孤独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文献中研究时间、作者、干预模式、内容、时间、干预者等信息,结合研究内容1和研究内容2的研究结果,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结果: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1)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得分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孤独感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居住方式、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听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听力、视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社会隔离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收入、吸烟情况、听力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日常生活能力、听力、视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主要有5条路径存在差异,“孤独感→社会隔离”,居家与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849、-0.686,t=6.793,P<0.05;“孤独感→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031、-0.321,t=2.096,P<0.05;“孤独感→生活质量总分”,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309、-0.062,t=3.360,P<0.05;“社会隔离→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905、0.622,t=2.849,P<0.05;“健康促进行为→生活质量”,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552、0.796,t=4.484,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提炼出老年人孤独感的风险因素、内心体验及应对策略3个主题。具体内容如下:(1)风险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环境因素3方面。(2)内心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情感依赖3方面。(3)应对策略:包括维持或主动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促进机构老年人的家庭参与、面对应激事件做好心理调适3方面。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结合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结果,总结系统评价中干预目标、干预者及干预方式等,发现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预防期(风险因素识别)、干预期(内心体验)、重建期(应对策略),主要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个方面。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为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及社会隔离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健康老龄化、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建议。结论:1.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密切相关,且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对于机构养老模式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精神慰藉及人文关怀服务,还应定期评估老年人的社会隔离风险,保持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建立更多老年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以及与家庭之间的稳固联系,同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意识到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卫生工作者需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提供情感支持及功能支持,尽可能削弱家庭养老支持资源少及家庭社会资本较弱的老年人因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2.孤独感是老年人的不良情绪体验,机构及社区层面应早期识别老年人孤独感风险,定期评估孤独感情况,同时老年人在遭受孤独感时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建立家庭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个体层面应引导老年人塑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在应激事件中的心理调适水平。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初步构建包括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方面内容的孤独感干预模式,旨在为开展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干预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赵亚芳[4](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刘潺[5](2021)在《团体音乐治疗对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焦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现象学研究深入了解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的心理体验现状,为进一步构建适用于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的团体音乐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基于循证构建团体音乐治疗方案,并进行初步应用和效果评价,探讨该方案对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宫颈疾病诊治中心12例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2基于JBI循证理论,系统检索团体音乐治疗相关文献,运用AMSTAR 2和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评价标准分别评估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和类实验文献的质量,并按照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和推荐等级。基于证据总结,结合前期质性研究结果,小组讨论构建团体音乐治疗方案初稿。组织开展专家会议,评议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对条目进行补充和修订形成最终版方案。3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团体音乐治疗方案对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宫颈疾病诊治中心60例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配至对照组或干预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干扰素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团体音乐治疗,由音乐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实施,每周1次线下治疗,每天进行家庭练习,干预时长为6周。于干预前、干预第3周、干预第6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收集两组对象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人乳头瘤病毒对个人影响调查问卷。并在每次干预过程中对干预组进行血压、心率测评。采用Excel 2016双人核对录入数据,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对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相关知识来源匮乏、情绪体验、两性关系改变、生活工作失衡感4个主题。2经过文献检索、筛选、评价,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析出证据13项,其中Ⅰ级证据5项,Ⅱ级3项,Ⅲ级5项。小组讨论形成初稿。召开专家会议论证,专家权威系数为0.93,专家权威程度高,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订,形成方案终稿,包括3项一级指标,40项二级指标。方案内容包括团体组建、团体发展、团体总结三阶段的长期、短期治疗目标、治疗方法和乐器等。3经团体音乐治疗后,干预组对象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较同期对照组得到显着改善(P<0.05);但是干预前后,干预组血压、心率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过现象学研究,发现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对其婚姻家庭社会关系造成了消极影响。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消除对HPV感染的认知误区,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帮助其回归家庭、工作和社会,促进家庭和谐,保护女性生殖健康。2本研究基于循证构建的团体音乐治疗方案能调整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为该类人群的针对性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了参考。但对于生理指标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李敏[6](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蒋铭[7](2020)在《基于老年人健康视角下的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身等体育活动不仅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成为促进人们生理、心理健康的主要方式,尤其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促进作用。社区公园是居民开展健身等健康活动最基础的物质载体,提升社区公园环境,对促进老年居民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成都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在公园建设方面,2018年3月初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构想,并在此之后建成了一系列城市公园,然而,对于社区公园重视力度不够。就全国而言,四川省居民的体质较差,而就四川省而言,成都居民的体质较差,对于老年居民尤为突出。加强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的建设,对于促进老年居民健康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遵循"理论研究一一实证调研——提出策略一一优化改造"的研究路线,借鉴国外有关社区公园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国家、地方政策法规的阐述对论文给予支撑、为优化改造提供标准,并从成都市主城区范围中选取了三个社区公园作为实地调研对象,从空间场地、设施配置、绿化景观等方面分析了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老年居民的满意度和需求。针对调研中社区公园存在的问题,从空间场地、健康设施、环境设施、绿化景观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初步运用策略对相关社区公园案例进行优化,希望对今后的社区公园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刘媛媛[8](2020)在《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司机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若未得到及时评估和处理,很有可能引发高铁司机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危及行车安全。目前来看,对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较为缺乏,多数研究侧重于高铁司机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未考虑特殊的职业因素对高铁司机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测量工具缺乏适用性和针对性。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运用综合策略,编制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形成题库。(2)面向某机务段410名高铁司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理论结构,包括4个一级维度、12个二级维度。(3)面向三个机务段768名高铁司机再次开展调查,获得效标问卷405份,通过内容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验证了该自编量表的有效性。并结合被试基本信息进行差异检验,探索影响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包括心理预警、情绪智力、意志品质、工作满意度4个分量表,共45个条目,其中,反向计分19条。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最终计算全量表及分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明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2)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自编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全量表及分量表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相关系数均大于0.70(p<0.01)。(3)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自编量表所有条目与其所在维度及全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31~0.78之间(p<0.01),内容效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的值在3.28~4.93之间,GFI、AGFI、CFI、NFI、TLI的值均大于0.9,RMSEA值也小于0.08,结构效度良好;此外,量表各个部分与效标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06~0.834之间(p<0.01),效标关联效度良好。(4)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工作时长、年龄、婚姻状况、驾驶年限和安全里程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综上,本研究自编量表各项信、效度指标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运用于评估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为高铁司机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及培训提供测量工具。
王蓉蓉[9](2020)在《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标准构建》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概念框架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此进行指标实证调查,验证评估工具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为下一步实现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等级的划分提供数据支持。2界定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等级,描述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及相应等级照护服务内容,为形成重庆市统一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1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概念框架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形成初始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指标体系。2通过每轮19名专家的2轮专家函询筛选评估分级指标体系的最终条目,并以专家评分法计算指标权重值。3在指标体系基础上,经过5名专家的2轮征询形成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主城九个行政区中抽取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中的4个社区、5个养老机构的464名老年人作为评估对象。通过一致性信度、折半信度、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评价问卷的信效度。4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秩和比综合评价法初步确定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等级,在此基础上经调试确立等级界值。5在需求评估等级标准形成的基础上,采用对应分析聚焦不同照护需求等级老年人的主要照护问题。结果:1结合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和课题组讨论结果,形成的初始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包括躯体功能、活动能力、精神心理状态、社会功能4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37项三级指标。2两轮专家函询表回收率皆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5,各级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为0.394~0.453(P<0.05),最终确立的需求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包括躯体功能、自理能力、精神心理状态、社会功能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3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问卷包括躯体功能、自理能力、精神心理状态、社会功能4个部分,共40个条目。评估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28%,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折半信度分别为0.890和0.809,各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1~0.808;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1,各维度与所属子问卷总分相关系数为0.464~0.956;问卷的结构效度经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适配度良好,各分问卷结构稳定。4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被划分为三级,具体为:问卷评估得分在0~31.9分范围内为轻度依赖,在32~58.9分范围内为中度依赖,在59~159分范围内为重度依赖。5轻度依赖类老年人出现药物管理、拒绝照护类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中度依赖类老年人与平衡、注意力、抑郁、社会活动参与照护问题聚集性大,进食、修饰、洗澡、如厕、穿脱衣、特殊护理项目与重度依赖照护老人有较大聚集性。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包括躯体功能、自理能力、精神心理状态、社会功能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经转化为问卷应用显示信效度良好,可作为重庆市不同长期照护环境中老年人照护需求动态性监测的评估工具。2本研究依据实证数据所形成的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标准包含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3级,照护需求评估分数越高,照护依赖程度就越高。且不同照护依赖等级的老年人所需长期照护服务内容存在差异,有利于指导照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分级照护和管理。
李梦玲[10](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深入了解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现状、存在问题及需求,评价整合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基于循证、科学及规范的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妇科12名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和11名医护人员为访谈对象,深入了解并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现状、存在问题及需求;2系统检索并评价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整合高质量指南推荐意见,并通过专家会议法论证指南推荐意见适用性,筛选并制定适合在临床开展的推荐条目;3综合质性访谈和指南证据整合结果,参考延续护理模式和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构建方案初稿,并通过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4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将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妇科2019年4月-2019年7月入院的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护理方法,将2019年8月-2019年12月入院的患者设为干预组,采用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实施干预。效果评价分为5个方面:(1)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患者依从性,包括规范操作、饮水计划、排尿日记、康复锻炼、复诊随访5个项目;(3)生活质量;(4)卫生服务利用,包括再入院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和门诊访问次数3个指标;(5)护理满意度,包括住院护理满意度和出院护理满意度2个指标。采用Excel2010和SPSS23.0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显着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对12名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的访谈,提炼出应对态度、情绪体验的阶段性特征、支持性照护需求3个主题;通过对11名妇科医护人员的访谈,提炼出对延续护理必要性的认识、延续护理实施的不规范性、人力资源有限、多学科协作有待发展4个主题;2通过指南检索,共纳入7部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为3部A级、3部B级、1部C级,整合6部指南推荐意见,并经过专家会议法论证和修改,形成间导评估、间导实践、间导教育和间导管理4个方面共26条推荐意见,作为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3综合前期质性访谈和指南证据整合结果,初步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初稿;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0和0.926,Kendall’s W系数为0.334和0.306(P<0.001)。形成的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包括间歇导尿护理问题评估表和间歇导尿延续护理实施方案2个部分,共8项一级指标、51项二级指标和77项三级指标;4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结果示: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规范操作(t=2.928,P=0.007)、饮水计划(t=2.646,P=0.013)、排尿日记(t=3.347,P=0.002)、复诊随访(t=3.162,P=0.004)4个单项依从性得分、依从性总分(t=5.868,P=0.000)、生活质量(t=4.551,P=0.000)、急诊访问率(?2=16.133,P=0.000)、门诊访问率(?2=19.400,P=0.000)及出院护理满意度(t=0.100,P=0.00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参考延续护理模式和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以指南实证推荐为依据,在质性访谈和专家函询基础上,构建了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该方案包括间歇导尿护理问题评估表和间歇导尿延续护理实施方案2个部分,共8项一级指标、51项二级指标和77项三级指标;2通过类实验研究对方案进行初步验证,在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依从性、生活质量、门诊和急诊访问率、出院护理满意度方面显示出积极效果,基本符合方案设计的目的。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
一、国外学者有关国际学生的一些研究结论 |
二、国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伊两国教育体系的比较 |
第一节 中国接受外国研究生的状况述评 |
一、接受外国研究生的总体情况 |
二、接受伊朗研究生的情况 |
第二节 中伊两国教育的比较 |
一、教育体系的比较 |
二、教学方法的比较 |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
四、评估制度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的提出 |
一、学术适应 |
二、社会交往 |
三、心理适应 |
四、学术成就 |
第二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
一、研究工具的构成 |
二、量表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
三、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调查过程和样本描述 |
一、问卷发放 |
二、样本描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状况及其差异分析 |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现状 |
一、学术适应总体现状 |
二、具体学术适应现状 |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差异分析 |
一、个体差异 |
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
第三节 讨论 |
一、学术适应整体水平 |
二、学术适应的个体差异 |
三、学术适应的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社会交往与心理适应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 |
一、社会交往的频率和质量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
二、社会交往的国别差异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 |
一、心理适应现状 |
二、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
第三节 讨论 |
一、社会交往有关的结论 |
二、心理适应有关的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结果——学术成就 |
第一节 学术成就的现状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一、个体因素和语言因素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二、学术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三、社会交往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四、心理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第三节 回归分析 |
一、课程通过率的预测因素 |
二、比赛参与预测因素 |
三、论文发表预测因素 |
四、期末成绩的平均分数预测因素 |
五、学术会议的参与预测因素 |
六、总体成就的预测因素 |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 |
第五节 讨论 |
一、个体因素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二、汉语和英语水平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三、学术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四、社会交往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
五、心理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抽样 |
三、访谈过程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学术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二、社会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三、心理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留学经历质量 |
一、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 |
二、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 |
三、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 |
第三节 研究创新、限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二 调查问卷(波斯文版)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需求 |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师选聘与专业化评价的客观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校 |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 |
三、教师胜任力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胜任力研究综述 |
二、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
三、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创新性与重点、难点 |
一、创新性 |
二、重点、难点 |
第二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模型确立 |
第一节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理论梳理 |
一、基于文献的教师胜任力梳理 |
二、基于文献的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梳理 |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最终确立 |
第二节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政策分析 |
一、政策文本的选取范围 |
二、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统计与分类 |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确立 |
第三节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
三、研究步骤 |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及初始模型确立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问卷编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项目分析 |
二、信效度检验 |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要素阐释 |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内涵探析 |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最终确立 |
第四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五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差异情况 |
第六节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现存问题分析 |
一、教师内在方面 |
二、社会外在方面 |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
第一节 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 |
一、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核心内容 |
二、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实际应用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
一、关注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
二、增进师、生、家三方沟通互动,共创和谐互助氛围 |
三、建立经验共享平台,组织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 |
第三节 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 |
一、关注自我资源获取 |
二、提供校外互联互通的机会 |
第四节 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 |
一、加强职校合作,创建实训条件 |
二、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时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
附录 B 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
附录 C 教育政策文本选取范围表 |
附录 D 基于内容分析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 |
附录 E |
附录 F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问卷 |
附录 G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假设 |
5 理论基础 |
6 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评价工具 |
4 数据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研究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干预模式构建依据 |
3 干预模式构建 |
4 干预模式实施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
五、理论框架 |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类型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
(四) 资料收集 |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
(六) 质量控制 |
(七) 伦理原则 |
三、研究结果 |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
四、讨论 |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类型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
(四) 资料收集 |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
(六) 质量控制 |
(七) 伦理原则 |
三、研究结果 |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
四、讨论 |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5)团体音乐治疗对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焦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真实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访谈分析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的团体音乐治疗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团体音乐治疗方案的初步应用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 团体音乐治疗在焦虑情绪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相关理论阐述 |
1.4 文献回顾 |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
1.4.6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
2.4.1 参会对象 |
2.4.2 实施过程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样本量计算 |
3.1.3 研究工具 |
3.1.4 研究过程 |
3.1.5 质量控制 |
3.1.6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
3.2.4 Cronbach'sα系数 |
3.3 讨论 |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
4.1 研究过程 |
4.1.1 形成函询问卷 |
4.1.2 专家遴选 |
4.1.3 调查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
4.3.4 数据汇总分析 |
4.4 讨论 |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
附录9 |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老年人健康视角下的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 |
1.1.2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
1.1.3 社区公园亟需改善 |
1.1.4 成都地区相关背景因素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范围 |
1.4.4 概念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6.3 研究创新性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人群特征分析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1 老年人环境设计相关理论 |
2.1.2 心理学相关理论 |
2.1.3 老年社会学相关理论 |
2.2 老年人的主要特征 |
2.2.1 生理特征 |
2.2.2 心理特征 |
2.2.3 行为特征 |
2.2.4 成都主城区老年人的特征 |
第三章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调查及评析 |
3.1 老年人健康相关社区公园案例分析 |
3.1.1 埃德.本尼迪克特公园与波特兰记忆花园 |
3.1.2 美仁园 |
3.1.3 案例启示 |
3.2 实地调研前期准备 |
3.2.1 调研地点选取依据 |
3.2.2 调研计划安排 |
3.2.3 调研地点确定及位置分布 |
3.2.4 调查问卷设计 |
3.3 基于健康视角的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案例调研情况 |
3.3.1 三洞古桥公园调研情况 |
3.3.2 石人公园调研情况 |
3.3.3 茶文化公园调研情况 |
3.4 调研小结 |
第四章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 |
4.1.1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提取 |
4.1.2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概述 |
4.1.3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老年人健康活动分类 |
4.2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老年人健康因素量化 |
4.2.1 量化分析方法及框架 |
4.2.2 主要数据处理及量化过程 |
4.2.3 量化分析框架 |
4.3 相关分析部分 |
4.3.1 三洞古桥公园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 |
4.3.2 石人公园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 |
4.3.3 茶文化公园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 |
4.4 分析小结 |
第五章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设计原则及策略 |
5.1 老年人健康视角下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设计原则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5.1.2 多样与个性并存原则 |
5.1.3 主次分明原则 |
5.2 老年人健康视角下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设计策略 |
5.2.1 空间场地设计策略 |
5.2.2 健康设施设计策略 |
5.2.3 环境设施设计策略 |
5.2.4 绿化景观设计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改造设计 |
6.1 茶文化公园空间分布现状 |
6.2 茶文化公园改造设计说明及改造要点图示 |
6.2.1 大型开敞活动空间改造设计 |
6.2.2 水体环境空间改造设计 |
6.2.3 独立健康活动空间改造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心理健康 |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2.1.2 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
2.2 职业心理健康 |
2.2.1 职业心理健康的概念 |
2.2.2 职业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
2.3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
2.4 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
3.1 以往研究基础 |
3.2 理论构想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及结果 |
3.3 题项研究 |
3.3.1 题目来源 |
3.3.2 题项筛选 |
3.3.3 量表计分方式 |
3.4 初测结果分析 |
3.4.1 研究对象 |
3.4.2 项目分析 |
3.4.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3.5 各维度界定 |
3.5.1 心理预警 |
3.5.2 情绪智力 |
3.5.3 意志品质 |
3.5.4 工作满意度 |
3.6 量表形成 |
第4章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量表的验证与应用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3 信度检验 |
4.3.1 内部一致性信度 |
4.3.2 分半信度 |
4.4 效度检验 |
4.4.1 内容效度 |
4.4.2 结构效度 |
4.4.3 效标关联效度 |
4.5 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报告 |
4.6 总体情况分析 |
4.6.1 被试基本信息 |
4.6.2 总体现状 |
4.7 差异分析 |
4.7.1 年龄差异分析 |
4.7.2 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
4.7.3 学历差异分析 |
4.7.4 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
4.7.5 安全里程差异分析 |
4.7.6 驾驶年限差异分析 |
4.7.7 日工作时长差异分析 |
4.7.8 月收入差异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讨论 |
5.1.1 量表编制过程 |
5.1.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5.1.3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评价问卷 |
附录2 :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标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基础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第一节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 访谈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指标问卷的编制及实证研究 |
1 研究目的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标准确立 |
第一节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分级等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分级服务内容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相关概念 |
4 理论基础 |
5 研究内容 |
6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的初步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贾维德(JAVAD YAGHOUT).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 肖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 谢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团体音乐治疗对育龄期HPV持续感染者焦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 刘潺.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7]基于老年人健康视角下的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设计研究[D]. 蒋铭.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D]. 刘媛媛.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分级标准构建[D]. 王蓉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导尿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及初步应用[D]. 李梦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