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浅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一、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雷[1](2021)在《如何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文中提出近年来,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引起的结构失效案例越来越多,耐久性维护及维修成本急剧增加,引起了政府及工程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对建筑物耐久性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业主、结构设计师及施工技术人员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及论述,希望能为广大业主、结构设计师及施工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张戈[2](2021)在《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喷射混凝土以其凝结时间短、超早强以及施工工艺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隧道与基坑支护、加固等工程中。现有喷射混凝土存在强度等级低、回弹率大、后期强度增长缓慢且对耐久性无明确要求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可喷性良好、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已成为发展方向,如何实现普通喷射混凝土的高性能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分析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砂率、矿物掺合料、聚乙烯醇纤维、速凝剂掺量等对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影响规律,给出提高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技术措施,制备出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的C50喷射混凝土,形成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掺入硫酸铝系列无碱速凝剂的喷射混凝土水化和硬化机理。结果表明有碱速凝剂和无碱速凝剂均加速了水泥中C3A和C3S早期水化,提高了水泥诱导前期和诱导期的水化放热速率,促使喷射混凝土迅速凝结和硬化。掺入无碱速凝剂在加速了C3A水化反应速率的同时往溶液中提供了SO42-离子,并没有明显改变溶液中Al3+/SO42-比例,使溶液处于合适硫酸盐体系下,C3A水化速率总体可控,对于C3S后续水化及C-S-H凝胶致密化进程没有阻碍,因此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稳定增长,并未发生明显倒缩。(2)研究了配合比参数、矿物掺合料和聚乙烯醇纤维等因素对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可喷性能的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及聚乙烯醇纤维是提升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有效措施。当水胶比在0.38~0.40时,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明显降低,当硅粉掺量在10%~15%时,可喷性能提升显着。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有助于提高可喷性能,以体积掺量0.50%~1.0%较为适宜。确定适宜的流变参数范围同时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的可喷性能,当屈服应力在190Pa~250Pa之间,塑性粘度在210Pa·S~250Pa·S之间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低于10%,一次喷射厚度大于340mm。(3)研究了掺入无碱速凝剂喷射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强度,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水胶比在0.38~0.40时,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强度较高。掺入硅粉和偏高岭土有助于提高抗压强度,当硅粉掺量为10%~15%时,强度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对于有抗拉强度要求的喷射混凝土,建议掺入适量的聚乙烯醇纤维,建议的掺量范围为0.25%~0.50%。根据以上研究基础,建立了高强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式fts=0.41·(fcc)0.59,测得C50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并给出了C50喷射混凝土本构方程。(4)研究了速凝剂、聚乙烯醇纤维和成型工艺对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喷射工艺的冲击和紧密压缩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因此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均高于模筑混凝土。掺入无碱速凝剂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明显增加了1200um以上的气孔体积,降低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冻融循环过程中,聚乙烯醇纤维明显抑制微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限制基体内气泡的连通和扩展,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入无碱速凝剂小幅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聚乙烯醇纤维的掺入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且碳化深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喷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5)研究了喷射混凝土材料组成与成型工艺特征,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考虑成型方式、速凝剂和矿物掺合料种类与掺量的共同作用,修正了强度计算公式,确定了密实度影响系数k和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μi,给出了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的建议取值。基于骨料堆积和润滑协同作用原理提出了喷射混凝土浆体体积含量计算公式,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依据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

王宇杰[3](2021)在《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无处不体现国家在新的形式下,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健康发展势在必行。水泥、矿物掺合料、机制砂等在生产过程中都会排放一些粉尘及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诸多相关企业逐步被取谛,天然资源也随之减少。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研制开发新的产品取代天然矿物掺合料,应对现有状况。“技术创新、变废为宝”的发展新理念,给我们指明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一些堆积如山的“废物”,如机制砂生产时的石粉、尾矿中的尾矿微粉等等,都是我们应该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此时,在冶金工业中大量金属尾矿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铁尾矿利用率较低,将铁尾矿用于建筑材料领域是铁尾矿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推动混凝土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按照现有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标准要求设计(以下简称“规范法”),配制的中低强度(C15-C30)大流态混凝土大多存在水胶比大、胶凝材料过少,极易出现浆体包裹性差、泌水、板结等工作性不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在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低水胶比、低水泥用量和大掺量铁尾矿微粉的配制技术路线,利用了“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以下简称“新方法”),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主要研究两种铁尾矿微粉在大掺量(30%~70%)时,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体积稳定性、耐久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验证了这种配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正确性,同时为铁尾矿微粉在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通过大量试验验证,可得知:(1)铁尾矿微粉应用于混凝土中的掺量达到40%以上时,胶凝材料的用量不宜小于370kg/m3;对于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铁尾矿微粉掺量不应大于60%,且水胶比不宜小于0.38;(2)和易性方面:铁尾矿微粉掺量在30%~70%时,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和易性明显改善和提升;(3)强度方面: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40%时,可满足C25配合比设计要求;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50%时,可满足C20配合比设计要求;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60%时,可满足C15配合比设计要求;水胶比为0.43以下时,胶凝材料用量为370kg/m3,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30%,可满足C30配合比设计要求;(4)耐久性能方面: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应用于C25、C30混凝土中,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数据得出:“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较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方法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应用于C25、C30混凝土中,其抗冻性能试验数据得出:掺量为30%的C25-A-1(达F200)、C25-B-1(达F200)较基准C25-J(达F150)混凝土抗冻性有所提高;掺量为30%的C30-A-1-T1(达F200)、C30-B-1-T1(达F200)较基准C30-J(达F2000)混凝土抗冻性能持平;(5)通过对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中采用低水胶比、低水泥用量和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大量试验数据验证,“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武智康[4](2021)在《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收缩性和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粉煤灰、矿粉、石灰石粉和硅灰等辅助胶凝材料已经成为现代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组分,混凝土中掺入辅助胶凝材料,既能够增加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又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同时,尾矿特细砂和机制砂复配制备的混合砂,不仅改善了机制砂集配,还能消耗大量无用的尾矿。因此本课题采用多元辅助胶凝材料与尾矿砂、机制砂复配,通过物理实验、理论分析及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的收缩性、耐久性的规律和机理,并通过研究水化产物物相组成和孔结构,分析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退化机理。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得到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收缩性能发展规律,建立了收缩预测模型。混凝土自收缩率随水胶比增加而减小,干燥收缩则与水胶比呈正比;尾矿混合砂代替天然河砂增大了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对混凝土干燥收缩略有降低;尾矿砂与机制砂的比例增加,混凝土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均有所提高;硅灰增加了混凝土自收缩,对干燥收缩则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随石灰石粉含量增加,混凝土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均有所降低。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双曲线函数形式的自收缩预测模型和对数函数形式的干燥收缩预测模型。(2)得到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性能劣化规律,建立了冻融损伤预测模型。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水胶比越大,混凝土抗冻融性能逐渐降低;尾矿混合砂代替天然河砂对混凝土早期抗冻融性能影响较小,对混凝土后期抗冻融性能略有提高;尾矿砂与机制砂的比例增加,混凝土抗冻融性能先增强后降低;硅灰和石灰石粉的占比增加,提高了混凝土抗冻融性能。在考虑水胶比和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凝土损伤度的影响,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冻融损伤预测模型。(3)得到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发展规律,建立了碳化深度模型。中低强度的混凝土前期碳化深度增长较快,后期碳化深度增长率逐渐降低,加速碳化14d的碳化深度均达到60d的50%以上;高强度的混凝土经加速碳化60d未发生明显碳化。在考虑水胶比和碳化龄期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碳化深度模型。(4)得到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抗氯离子侵蚀的寿命预测模型。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与水胶比呈反比;用尾矿混合砂代替天然河砂降低了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随尾矿砂与机制砂的比例增加而增加;硅灰和石灰石粉的占比增加,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深度与扩散系数均有所降低。在考虑混凝土与氯离子的结合能力、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的影响,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寿命预测模型。(5)得到石灰石粉对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高强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在低水胶比时,石灰石粉的掺入可以改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并随着硫酸盐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石粉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有利影响逐渐显现,提高了混凝土后期抗硫酸盐的侵蚀性能。(6)得到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耐久性能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混凝土水化产物和孔结构对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混凝土耐久性能与水化产物和内部微观孔结构均密切相关。水化产物Ca(OH)2的含量越高,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越强;C-S-H凝胶的含量增加,则提高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和硫酸盐侵蚀的性能。混凝土内部的平均孔径、临界孔径和最可几孔径越小,孔径分布越合理,均可提高混凝土宏观耐久性能。本文有图71幅,表76个,参考文献110篇。

杨轶群[5](2021)在《干湿—盐侵—冻融耦合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改善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在西北地区建成一些大型引水、提水灌区以及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如引大入秦工程、景电工程、引洮工程等。但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渠道、隧洞等引水输水建筑物长期处在干湿循环、盐类侵蚀、冻融循环等的恶劣环境中,导致侵蚀破坏现象频繁出现,极大的威胁了工程的安全运行。并且水工混凝土在复杂的侵蚀作用下,破坏损伤机理仍不清楚,耐久性劣化规律仍不明晰,有关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的评价方法较少,损伤预测也误差较大。因此,本文以西北地区遭受侵蚀破坏比较严重的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作为典型工程,通过实地调查取样,探明引大入秦工程水工建筑物破坏的主要侵蚀作用是干湿循环、盐类侵蚀和冻融循环的耦合作用,主要侵蚀离子为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根据施工要求,设计不同水灰比(S1、S2、S3)、粉煤灰掺量(F1、F2)、矿粉掺量(K1、K2)、引气剂用量(Y1、Y2)的9组混凝土试件,分别在清水和5%硫酸钠-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室内加速试验,明确混凝土的破坏过程,揭示混凝土的劣化机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计算关联度,通过关联度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评价;利用试验数据构建灰色残差马尔科夫模型,对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损伤进行预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试验数据可知水灰比越小,耐久性越好,水灰比越大,耐久性越差;掺入15%低掺量粉煤灰能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掺入30%高掺量粉煤灰会加速混凝土的破坏,降低其耐久性;掺加矿粉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向混凝土中加入引气剂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并且通过核磁共振分析可以得知,混凝土孔径分布呈“三峰分布”。4次大循环后,在清水与复盐中的基准混凝土小孔隙显着增多,其它两种孔隙小幅增加。8次大循环后,两者规律出现差异。在清水中,混凝土小孔隙数量明显减少,小孔隙不断向中孔隙和大孔隙过渡,中孔隙、大孔隙分布值明显升高;在复盐中,小孔隙数量仍大幅增加,而中孔隙、大孔隙分布值升高较少。(2)将各试验组的关联度值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清水中,经过3次大循环后,各组的关联度值较大,混凝土的耐久性较优;8次大循环后关联度值下降较多,耐久性变差。在复盐中,关联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一次大循环结束后;经过五次大循环后,各组关联度值下降明显,混凝土的耐久性变差。并且S组中,任意循环次数,关联度值存在S1>S2>S3;F组中,存在F1>S2>F2;K组中,S2、K1、K2三组关联度值基本相同;在Y组中,关联度值始终存在Y2>Y1>S2。(3)以相对动弹性模量表征混凝土的耐久性损伤情况,以S2、F1、K1、Y1四组试件0~5次大循环试验数据构建灰色残差模型,通过模型对6~8次大循环试验数据进行计算,并用马尔科夫过程进行符号修正,与原始数据对比,平均误差仅为3.507%,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基于上述模型,预测出S2、F1、K1、Y1四组混凝土试件在清水中达到破坏时的循环次数分别为12次、17次、13次、16次,在复盐中达到破坏时的循环次数分别为9次、11次、9次、10次。

王宗熙[6](2021)在《寒冷地区溶蚀环境下纳米粒子和粉煤灰对混凝土耐久性能和服役寿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坝、隧洞、混凝土深桩等长期服役于水环境下的混凝土工程,因遭受环境水的侵蚀,混凝土内部水化产物中的钙离子逐渐溶解,结构出现溶蚀损伤,特别是存在于软水或者其它侵蚀介质的混凝土结构更为严重。因此,本文研究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OC)、粉煤灰混凝土(Fly ash Concrete,FC)和纳米SiO2混凝土(Nano-SiO2Concrete,NC)不同养护龄期下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并利用2M NH4Cl溶液为侵蚀介质,通过室内溶蚀试验,对不同溶蚀龄期下的混凝土,分别从抗压强度、饱和面干吸水率、溶蚀深度细致探究溶蚀耐久性宏观特性,结合FESEM、核磁共振技术、TG-DTA和Rapid Air 457混凝土气孔结构分析仪等先进技术手段来探究混凝土在溶蚀环境下的损伤劣化机理,同时结合严寒地区特殊环境将混凝土溶蚀与冻融进行耦合,研究两者交互作用下溶蚀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所述:(1)混凝土工作性能随着NS的增加而迅速下降,1%、3%和6%掺量的纳米SiO2混凝土坍落度比普通混凝土下降8.5%、17%和27.5%。纳米SiO2的掺入显着提高混凝土的强度,NS掺量为1%、3%和6%时28 d混凝土抗压强度比普通混凝土高9.27%、12.87%和4.19%,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提高10.94%、16.34%、7.63%。不同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坍落度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没有较大差别,流动性与和易性均能满足施工要求。粉煤灰掺量为15%、30%和45%时混凝土强度均低于普通混凝土。(2)采用2M NH4Cl溶液为侵蚀介质,研究普通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和纳米SiO2混凝土时变劣化损伤特征。宏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溶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损伤,粉煤灰和纳米SiO2的掺入提高了混凝土的耐蚀性能。粉煤灰掺量不超过30%时,具有抗溶蚀效果,其中15%时性能最佳;对于纳米SiO2混凝土,掺量3%时溶蚀深度最小,抗压强度劣化发育最为缓慢。对于溶蚀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预测,粉煤灰混凝土GM(1,1)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在1.5%内,纳米SiO2混凝土GM(1,1)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在1.0%内,且后验差比值均小于0.35,小概率误差均大于0.95,预测精度较高。微观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溶蚀进行,CH较为敏感,最先溶蚀脱钙,混凝土微结构劣化表现为新发育的微小孔隙、微小孔隙劣化为小孔隙和小孔隙与孔隙之间的联接通道逐渐发育变为大孔隙,微裂纹尺寸扩大,孔隙度增大,致使密实度降低,普通混凝土结构较早的疏松溃散。微观分析从本质上揭示了宏观性能退化的规律,针对混凝土溶蚀损伤D,采用灰熵法探讨了孔结构参数对溶蚀损伤D的影响规律。(3)开展了溶蚀-冻融耦合作用下溶蚀混凝土的劣化规律试验,以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作为混凝土抗溶蚀-冻融能力的评价指标,结合核磁共振技术,探讨溶蚀与冻融耦合制度下混凝土耐久性的劣化特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损伤曲线模型,利用实测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混凝土服役寿命的预测模型。

蒙井[7](2021)在《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水泥路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路面性能的衰退主要是源于混凝土材料的破坏,包括早期收缩开裂以及在服役过程中的疲劳开裂等,进而引起路面结构的破坏。粉煤灰具有火山灰活性,用其替代部分水泥制备的混凝土,性能可以长期发展,从而抵抗外部作用导致的性能衰退。此外,纤维的引入可以降低路面收缩开裂以及疲劳破坏的风险。然而,低钙粉煤灰火山灰反应活性低,以及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结合力弱等问题,是制约采用粉煤灰和纤维制备具有长期服役性能的混凝土和建造长寿命混凝土道路的瓶颈问题。纳米材料有望提高粉煤灰火山灰反应活性以及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为提高混凝土的长期服役性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纳米材料对于路面混凝土的改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分散效果。因此,本文对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纤维及其路用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提升规律与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以粉煤灰为纳米材料分散载体,制备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方法。将纳米Ti O2与粉煤灰混合,然后通过球磨法将纳米Ti O2团聚体打开并吸附在粉煤灰表面。研究了球磨时间及纳米Ti O2与粉煤灰的比例等因素对分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分散载体比例和球磨参数等优化工艺。在不改变混凝土传统施工工艺的情况下制备了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基材料。分析了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化产物特征,研究了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利用该方法制备的掺量为20%的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水泥基材料,7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达37.74%和39.11%,克服了低钙粉煤灰活性低所导致的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且强度发展慢的难题,表明纳米Ti O2改性粉煤灰结构既可以高效分散纳米材料,同时提高粉煤灰早期的表面反应活性及其与水泥基体的界面咬合力,显着提升了粉煤灰在路面混凝土中的应用潜力。其次,针对PVA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结合较差的问题,利用PVA纤维表面富含羟基的特点,提出了常温常压快捷原位生长纳米Si O2的PVA纤维表面改性方法。研究了反应时间等参数对纤维表面纳米Si O2形貌、粒度和厚度等影响特性,确定了可在PVA纤维表面均匀生长粒径38nm的Si O2改性工艺;研究了表面纳米Si O2改性层与PVA纤维之间的附着力,及其对PVA纤维表面粗糙度提升近6倍的界面机械咬合力促进效应;并揭示了纳米Si O2改性层通过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反应促进界面性能的改性机理;实现了1%改性PVA纤维即可大幅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和变形性能。该方法高效、常温、适用于PVA纤维表面改性和规模化生产,为提高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第三,综合利用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和改性纤维,基于传统施工工艺制备了纳米改性混凝土,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改性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混凝土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关系。通过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和成分的分析,揭示了纳米改性混凝土的增强机理。针对路面混凝土长期经受循环荷载作用的特点,研究了纳米改性混凝土的弯折疲劳性能。研究发现,界面增强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疲劳性能。对于机场跑道所要求的疲劳周期N=104时,纳米改性混凝土对应的疲劳极限提高了23%。研究发现,纤维的引入可以提高混凝土耗散能量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增强界面结合力进一步提高,显示了纳米改性提高路面混凝土疲劳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价值。最后,对混凝土在环约束收缩下的开裂性能进行研究,评价了微界面纳米改性对混凝土抗收缩开裂的影响。发现利用纳米改性的纤维可以有效地抑制混凝土收缩并降低开裂风险,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及抗环境侵蚀能力。然后基于COMSOL有限元进行数值计算,预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时空分布,评价了纳米改性对混凝土在氯盐环境下服役寿命的影响。发现通过内掺纳米改性的粉煤灰,改善了水泥基体的孔结构,可使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42%,在相同保护层厚度下,较普通混凝土的服役寿命高50%以上。最后通过对比普通混凝土和纳米改性混凝土用于路面的可靠度和耐久性设计示例,发现在相同路面等级要求下,纳米改性混凝土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用量。微界面纳米改性制备的混凝土应用于配筋路面,能够有效地抑制开裂、抵抗氯离子侵蚀和综合疲劳应力作用,是发展长寿命混凝土路面的有效策略。

亓泽霖[8](2021)在《复合盐侵蚀作用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劣化机理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南疆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气候环境恶劣,导致大量的混凝土建筑物基础、桥梁和混凝土路面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腐蚀、开裂和钢筋锈蚀等耐久性病害,严重制约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此,寻求有效解决本地区混凝土腐蚀劣化的措施和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本文紧密结合南疆阿克苏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盐渍土壤环境,开展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腐蚀劣化的室内加速试验和现场暴露试验研究,其中,室内加速试验分为长期浸泡和盐蚀-干湿循环两种试验工况。在试验进程中,定期(30d)对混凝土试件的质量和动弹性模量进行检测,以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相对质量评价参数作为混凝土宏观性能的评价指标,应用SEM、EDS和XRD等微观及矿物测试技术,分析试验进程中混凝土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和矿物成分,通过宏观性能劣化和微观结构损伤之间的对比分析,揭示南疆盐渍土环境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腐蚀劣化机理。(1)根据阿克苏地区8团典型盐渍化土壤中的腐蚀性离子含量和气候环境,开展了复合盐蚀-干湿循环试验。由试件的相对质量评价参数(ω1)和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ω2)分析发现,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0.1%、0.3%和0.5%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在复合盐侵蚀-干湿循环作用下分别为:试件ω1在试验0-30d出现下降趋势,30d-90d有所上升,随后90d-120d开始下降;ω2在0d-30d有所上升,在不同浓度复合盐溶液中,当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3%的试件循环周期为30d时,ω2均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分别1.642、1.666、1.718、1.695,此时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3%的混凝土试件相对动弹性模量曲线处于最上部;30d开始呈下降趋势,60d以后下降速率增大,当下降至120d时,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3%的混凝土试件ω2的值仍然最大,并且此时曲线处于最上方。通过对比发现,聚丙烯纤维的掺入能够抑制混凝土的腐蚀劣化速度,且当体积掺量为0.3%时,抑制效果最好。(2)为了模拟长期处于含盐环境水浸泡下的水工混凝土建筑物,开展了室内长期浸泡试验,选用ω1和ω2作为试件耐久性评价指标,不同体积掺量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不同浓度的复合盐溶液中耐久性能变化规律为:试件ω1和ω2从试验开始到试验120d时一直呈上升趋势,0-30d上升幅度较大30d-120d趋于平缓,通过对比干湿循环和长期浸泡两种试验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发现,相同体积掺量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在相同浓度的复合盐溶液侵蚀环境下,在30d-120d此段时间内长期浸泡试验制度下,ω2的值均不断上升,且并未出现下降趋势,在120d时ω2出现最大值,此时最大值均大于干湿循环试验制度下ω2的值,所以同体积掺量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在干湿循环下更容易被破坏,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对混凝土损伤更严重。(3)将体积掺量分别为0、0.1%、0.3%、0.5%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半埋置于阿克苏地区土壤盐渍化较重的8团试验点,同样选用相对质量评价参数和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来作为试件在八团试验点处耐久性评价指标,得出劣化规律,在埋置0-60d时ω1和ω2均上升趋势,90d-300d有所波动,但是波动幅度较小,300d以后开始下降,对比不同体积掺量聚丙烯纤维混凝土ω1、ω2得出,体积掺量为0.3%时,抗侵蚀效果较好。(4)通过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的早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结果分析表明:体积掺量与耐久性试验相同,分别为:0、0.1%、0.3%、0.5%,分别对其3d、7d、28d抗压强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发现,龄期为3d时,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0.1%抗压强度最高,龄期为7d、28d时体积掺量0.3%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采用SEM扫描电镜发现,当试件内部聚丙烯纤维掺入过多时会出现“抱团”现象,不利于提高试件的抗压强度,但是聚丙烯纤维掺入后能够减少试件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其“阻裂效应”可以改善混凝土抗压强度。(5)室内外试验结束后,通过SEM电镜扫描可以看到,试件内部均有针状物、杆状物生成,此物质为钙矾石和石膏,这些生成物前期可填充试件内部孔隙,在宏观方面表现为耐久性评价指标上升,后期这些膨胀产物所产生的膨胀应力不断增大,从而微小的裂缝逐渐变为贯通性的裂缝,进而劣化速度进一步加速,直至最终达到失效状态。另外结合EDS和XRD确定出试件内部均有钙矾石和石膏生成,并且试件内部均产生硫元素,进一步表明,外部环境硫酸盐已经侵蚀了试件。

刘宜思[9](2021)在《电厂稻壳灰混凝土力学及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生物质发电厂所产废弃稻壳灰为背景,探究性地提出将其代替部分水泥加入到混凝土中,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电厂稻壳灰(Electric Power Plant-Rice Husk Ash,简称E-RHA)混凝土,并以普通混凝土性能为基准,对E-RHA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对比试验,并结合其宏观力学和物理参数、XRD试验以及微观形态对E-RHA增强混凝土力学强度、抗硫酸盐侵蚀能力进行机理分析,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E-RHA的掺加会降低混凝土工作性能,通过水泥砂浆流动度试验,确定了每用E-RHA替代n克水泥,需要在原本用水量的基础上添加0.8n克拌合水,以弥补E-RHA给混凝土工作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2)对E-RHA混凝土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测试了不同掺量E-RHA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发现混凝土力学强度随E-RHA掺加量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E-RHA掺量为9%时,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相比普通混凝土分别提高了 30.5%和31.4%。通过对E-RHA进行XRD衍射检测,发现E-RHA具有大量无定性SiO2,能够生成具有胶结力的水化硅酸钙(C-S-H)凝胶,这是E-RHA混凝土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3)选取E-RHA掺量为9%的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设计总龄期为270d的硫酸盐溶液自然侵蚀和干湿循环侵蚀试验,测试了两种混凝土不同侵蚀龄期下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有效孔隙率及相对动弹性模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侵蚀龄期的增加,两种混凝土力学参数和主要物理参数在短暂增大后都呈下降趋势。但是E-RHA混凝土在两种侵蚀机制下强度下降的起始周期皆晚于普通混凝土,表明E-RHA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基于细观损伤微元假设和Weibell分布,建立E-RHA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在硫酸盐溶液侵蚀环境下的损伤本构模型,可以为两种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的损伤评定起到参考及预测作用。(4)利用SEM电镜技术,对E-RHA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在两种硫酸盐侵蚀机制下的劣化过程进行微观分析,观测到了钙矾石,石膏和硝芒等膨胀性侵蚀产物。结合宏观参数和微观形态,分析E-RHA可以从降低混凝土 Ca(OH)2含量,,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减少混凝土表面蒸发收缩几方面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图[48]表[23]参[62]

徐倩[10](2021)在《玉磨铁路混凝土抗氯盐与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处于海滨地区、盐湖地区及盐渍土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氯盐与硫酸盐的侵蚀会在设计使用年限之前出现耐久性损伤,其中铁路混凝土结构具有长条状分布、服役于露天环境、承受疲劳荷载、高安全性等特点,其耐久性需特别关注。在实际施工环境中,氯盐与硫酸盐对混凝土的侵蚀并非是在混凝土养护28 d后才开始出现,因此探究氯盐与硫酸盐侵蚀环境中早龄期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必要。本文以实际铁路工程中的C35、C50混凝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饱和状态下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扩散-反应方程、混凝土本构关系,建立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劣化分析模型,并在COMSOL多物理场有限元分析软件上予以实现;基于饱和状态氯盐侵入混凝土扩散方程、钢筋锈蚀量简化模型,建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劣化过程分析流程。该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分析硫酸盐、氯盐侵蚀混凝土损伤劣化过程中应力变化、应变变化、损伤演化,为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提供依据。(2)采用干湿循环的方法,将标准养护3 d、7 d后的C35、C50混凝土试件浸泡在浓度为8%的Na2SO4溶液中,以抗压强度、抗压耐蚀系数、质量损失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硫酸盐干湿循环侵蚀过程中混凝土抗压强度、抗压耐蚀系数、相对质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侵蚀初期,养护3 d比养护7 d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对质量增量更大;侵蚀后期,养护3 d比养护7 d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相对质量降低更多。(3)采用电通量试验探究不同粉煤灰掺量、外加剂种类的C35、C50混凝土在3 d、7 d、28 d、56 d的抗氯离子侵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 d、7 d早龄期时,混凝土电通量数值随粉煤灰掺量增加而增大,28 d后混凝土电通量随粉煤灰掺量增加而减小。采用低水胶比、内掺粉煤灰、添加减水剂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密实程度,有利于抵抗氯离子渗透,但依旧不能保证3 d、7 d早龄期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极易被侵蚀。(4)利用浓度分别为3%NaCl、5%Na2SO4、3%NaCl+5%Na2SO4的侵蚀溶液,探究氯盐与硫酸盐复合侵蚀中混凝土耐久性变化及复合侵蚀中Clˉ与SO42-的互相影响作用。结果表明,90 d试验龄期内,复合侵蚀溶液中的混凝土电通量数值低于对应条件下单一氯盐侵蚀溶液中的混凝土电通量数值,抗压强度高于对应条件下单一硫酸盐侵蚀溶液中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即在复合侵蚀中SO42-的存在提高了混凝土抗Clˉ渗透的性能,Clˉ的存在延缓了SO42-对混凝土的侵蚀损伤。(5)利用SEM、XRD微观测试方法,分析了单一硫酸盐侵蚀环境中侵蚀产物钙矾石由短而小的晶体成长为交错分布的长而密的晶体,由填充作用转变为膨胀开裂作用的过程;分析了复合侵蚀环境下早龄期混凝土中钙矾石、石膏、Friedel’s盐、氢氧化钙等化学物质衍射峰强的变化规律。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出现降低是混凝土遭受氯盐与硫酸盐侵蚀发生破坏的表观现象,微观结构受损才是混凝土氯盐与硫酸盐侵蚀破坏的根本。

二、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引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1.1 碳化
    1.2 氯盐侵蚀
    1.3 冻融破坏
    1.4 侵蚀性介质破坏
    1.5 碱—骨料反应
2 如何提高耐久性
    2.1 转变观念
    2.2 精心设计
    2.3 精选材料
        (1)水泥:
        (2)混凝土用水:
        (3)矿物掺合料:
        (4)骨料:
        (5)高效减水剂:
    2.4 精心施工
3 结语

(2)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喷射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的影响
        1.2.2 工作性能
        1.2.3 力学性能
        1.2.4 耐久性能
        1.2.5 组成设计方法
    1.3 喷射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2.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2.2.3 试验方法
    2.3 NaAlO_2和Al_2(SO_4)_3对水泥水化及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2.3.1 水化特征
        2.3.2 水化产物
        2.3.3 硬化浆体微结构及形貌特征
    2.4 NaAlO_2和Al_2(SO_4)_3对硬化水泥浆体强度发展的影响
        2.4.1 强度
        2.4.2 化学结合水
        2.4.3 矿物组成及含量
        2.4.4 孔结构特征
    2.5 速凝剂对水泥水化及强度发展的影响
    2.6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强度和气泡结构特征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原材料
        3.2.2 试件制备
        3.2.3 试验方法
    3.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3.1 试验设计
        3.3.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3.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3.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4 速凝剂掺量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1 试验设计
        3.5.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5.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5.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6.1 试验设计
        3.6.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6.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6.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7 聚乙烯醇纤维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8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和可喷性能的影响
        3.8.1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的影响
        3.8.2 流变参数对可喷性能的影响
    3.9 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调控方法
        3.9.1 回弹率控制方法
        3.9.2 一次喷射厚度提升方法
    3.10 本章小结
4 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制备与养护
        4.2.2 试验方法
    4.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强度的影响
        4.3.1 抗压强度
        4.3.2 劈裂抗拉强度
    4.4 速凝剂掺量及成型工艺对强度的影响
        4.4.1 抗压强度
        4.4.2 劈裂抗拉强度
        4.4.3 速凝剂反应对强度的作用
    4.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强度的影响
        4.5.1 抗压强度
        4.5.2 劈裂抗拉强度
    4.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强度的影响
        4.6.1 抗压强度
        4.6.2 劈裂抗拉强度
    4.7 聚乙烯醇纤维对强度的影响
    4.8 可喷性能对强度的影响
    4.9 高强喷射混凝土强度计算公式
    4.10 高强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4.10.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4.10.2 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4.11 喷射混凝土强度提升方法
        4.11.1 早期强度
        4.11.2 后期强度
    4.12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5.2.2 试验方法
    5.3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
        5.3.1 电通量
        5.3.2 水渗透性能
    5.4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冻性能
        5.4.1 质量损失率
        5.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5.4.3 抗压强度
        5.4.4 劈裂抗拉强度
        5.4.5 气泡特征参数
    5.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碳化性能
        5.5.1 碳化深度
        5.5.2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组成设计原则
    6.3 强度影响系数研究
        6.3.1 密实度影响系数
        6.3.2 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
    6.4 组成设计
        6.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6.4.2 水胶比
        6.4.3 浆体体积含量
        6.4.4 胶凝材料用量和单位用水量
        6.4.5 砂率
        6.4.6 粗细骨料用量
        6.4.7 速凝剂用量
        6.4.8 组成设计流程图
    6.5 组成设计方法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课题技术路线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渣粉
        2.1.4 铁尾矿微粉
        2.1.5 粗、细骨料
        2.1.6 减水剂
        2.1.7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及混凝土性能相关试验方法
        2.2.2 混凝土微观形貌试验方法
        2.2.3 混凝土孔结构试验方法
第3章 两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对比分析
    3.1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1 C30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2 C25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3 C20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4 C15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3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的影响
    4.1 基准混凝土工作性
    4.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3 基准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5.1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5.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5.3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5.4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5.5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微观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
    6.1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6.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收缩性和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收缩性能
    1.3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性能
    1.4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1.5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
    1.6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1.7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水化产物与微观孔结构
    1.8 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案和原材料性能
    2.1 研究方案
    2.2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3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收缩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和过程
    3.2 自收缩性能
    3.3 自收缩性能拟合分析
    3.4 干燥收缩性能
    3.5 干燥收缩性能拟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案和过程
    4.2 抗冻融性能
    4.3 冻融损伤拟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和过程
    5.2 抗碳化性能
    5.3 碳化深度拟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6.1 试验方案和过程
    6.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6.3 抗氯离子侵蚀寿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7.1 试验方案和过程
    7.2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7.3 本章小结
8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水化产物与微观孔结构研究
    8.1 试验方案和过程
    8.2 水化产物物相组成
    8.3 孔结构分析
    8.4 水化产物和孔结构对抗冻融性能的影响
    8.5 水化产物和孔结构对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8.6 水化产物和孔结构对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8.7 水化产物和孔结构对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8.8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干湿—盐侵—冻融耦合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盐类侵蚀破坏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干湿循环作用下耐久性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及损伤预测研究现状
    1.3 典型工程概况及建筑物破坏情况
        1.3.1 典型工程概况
        1.3.2 建筑物破坏情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典型工程侵蚀环境分析及试验方案设计
    2.1 侵蚀环境分析
        2.1.1 水样化验分析
        2.1.2 土样化验分析
        2.1.3 混凝土剥落残渣XRD衍射分析
    2.2 试验原材料
        2.2.1 水泥
        2.2.2 骨料
        2.2.3 水
        2.2.4 粉煤灰
        2.2.5 矿粉
        2.2.6 引气剂
        2.2.7 硫酸盐
        2.2.8 氯盐
    2.3 试验方案设计
        2.3.1 试验仪器
        2.3.2 试验配合比设计
        2.3.3 试块分组、制备及养护
        2.3.4 试验步骤
    2.5 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指标
        2.5.1 质量损失率
        2.5.2 抗压强度损失率
        2.5.3 相对动弹性模量
        2.5.4 核磁共振分析
3 干湿-盐侵-冻融耦合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3.1 水灰比对水工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3.1.1 水灰比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3.1.2 水灰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3 水灰比对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2 粉煤灰对水工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3.2.1 粉煤灰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3.2.2 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3 粉煤灰对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3 矿粉对水工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3.3.1 矿粉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3.3.2 矿粉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3.3 矿粉对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4 引气剂对水工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3.4.1 引气剂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3.4.2 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4.3 引气剂对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5 水工混凝土的微观试验结果分析
        3.5.1 干湿-盐侵-冻融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核磁共振分析
        3.5.2 干湿-盐侵-冻融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XRD衍射分析
    3.6 混凝土试件表观变化情况
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水工混凝土耐久性评价
    4.1 灰色关联理论概述
    4.2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
    4.3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G1 法
        4.3.2 熵权法
        4.3.3 MIE法确定综合权重
    4.4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
        4.4.1 确定权重
        4.4.2 关联度计算与结果分析
5 基于灰色残差马尔科夫模型的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损伤预测
    5.1 损伤度表征
    5.2 灰色残差马尔科夫模型概述
        5.2.1 灰色GM(1,1)模型
        5.2.2 灰色残差GM(1,1)模型
        5.2.3 马尔科夫过程的符号修正
        5.2.4 误差计算
    5.3 数据处理及寿命预测
        5.3.1 模型构建
        5.3.2 符号修正
        5.3.3 寿命预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寒冷地区溶蚀环境下纳米粒子和粉煤灰对混凝土耐久性能和服役寿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溶蚀研究现状
        1.2.2 溶蚀与微观结构的关联
        1.2.3 影响溶蚀的因素
    1.3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3.1 纳米SiO_2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3.2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混凝土配合比
        2.2.2 试件成型工艺及养护
    2.3 溶蚀模拟方法及溶蚀评价指标
    2.4 试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3 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3.1 粉煤灰混凝土宏观试验结果及分析
        3.1.1 粉煤灰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1.2 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粉煤灰混凝土微观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气孔结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场发射扫描电镜和TG-DTA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溶蚀作用下粉煤灰混凝土劣化损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溶蚀深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饱和面干吸水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核磁共振试验结果与分析
        3.3.5 场发射扫描电镜、TG-DTA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溶蚀环境下粉煤灰混凝土孔隙特征研究
        3.4.1 灰熵分析概述
        3.4.2 粉煤灰混凝土溶蚀损伤D与孔隙结构参数关系研究
    3.5 粉煤灰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模型
        3.5.1 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
        3.5.2 模型精度检验
        3.5.3 加速溶蚀混凝土机理分析
        3.5.4 加速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纳米SiO_2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4.1 纳米SiO_2混凝土宏观试验结果及分析
        4.1.1 纳米SiO_2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4.1.2 纳米SiO_2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纳米SiO_2混凝土微观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气孔结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场发射扫描电镜和TG-DTA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溶蚀作用下纳米SiO_2混凝土劣化损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溶蚀深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饱和面干吸水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4.3.4 核磁共振试验结果与分析
        4.3.5 场发射扫描电镜、TG-DTA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溶蚀作用下纳米SiO_2混凝土孔隙特征研究
        4.4.1 灰熵分析概述
        4.4.2 纳米SiO_2混凝土溶蚀损伤D与孔隙结构参数关系研究
    4.5 纳米SiO_2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模型
        4.5.1 加速溶蚀混凝土机理分析
        4.5.2 加速寿命灰色GM(1,1)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5 溶蚀、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劣化机理研究
    5.1 溶蚀-冻融耦合工况介绍
    5.2 溶蚀-冻融下混凝土宏观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溶蚀-冻融下混凝土微观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混凝土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
        5.5.1 基于灰色理论的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
        5.5.2 基于损伤力学的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水泥路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路面
        1.2.2 路用混凝土
        1.2.3 粉煤灰-水泥混凝土
        1.2.4 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
        1.2.5 纳米材料改性混凝土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共混球磨制备纳米TiO_2改性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共混球磨分散方法
        2.2.1 NMs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
        2.2.2 共混球磨法分散NMs
    2.3 NT改性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
        2.3.1 原材料
        2.3.2 制备方法
        2.3.3 分析测试方法
    2.4 NT改性粉煤灰
        2.4.1 纳米改性粉煤灰的表面形貌
        2.4.2 纳米改性粉煤灰的粒径分布
        2.4.3 纳米改性粉煤灰的覆盖率
    2.5 NT改性粉煤灰-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
        2.5.1 球磨时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5.2 NT掺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5.3 不同分散方法对纳米改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6 力学性能的改性机理
        2.6.1 早期水化反应分析
        2.6.2 水化产物分析
        2.6.3 微观结构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SiO_2改性PVA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SiO_2
        3.2.3 PVAF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3.2.4 表征方法
    3.3 NS改性PVAF
        3.3.1 NS改性PVAF的表面形貌
        3.3.2 NS改性PVAF的表面粗糙度
        3.3.3 NS改性PVAF的表面活性及耐碱性
    3.4 纳米改性对PVAF增强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PVAF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
        3.4.2 力学性能增强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材料改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NMs改性砂浆的制备
        4.2.2 NMs改性混凝土的制备
        4.2.3 力学性能表征方法
    4.3 NMs类型和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NMs类型的选择
        4.3.2 NMs掺量的优化
    4.4 微界面纳米改性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4.1 混凝土不同龄期的力学性能
        4.4.2 对折压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材料改性对混凝土抗折疲劳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混凝土的制备
        5.2.2 加载方式
        5.2.3 参数确定
    5.3 混凝土的疲劳寿命
        5.3.1 粉煤灰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2 粉煤灰表面纳米改性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3 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4 纳米改性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5.3.5 混凝土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预测
    5.4 混凝土的疲劳损伤
        5.4.1 循环荷载-变形曲线
        5.4.2 刚度系数的演变规律
        5.4.3 能量耗散的演变规律
        5.4.4 残余应变的演变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纳米材料改性对路用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纳米改性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
        6.2.1 实验方法
        6.2.2 自由收缩
        6.2.3 开裂风险预测
    6.3 纳米改性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6.3.1 实验方法
        6.3.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6.3.3 服役寿命预测
    6.4 纳米改性混凝土的路面应用
        6.4.1 路面设计
        6.4.2 耐久性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复合盐侵蚀作用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劣化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
        1.2.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的硫酸盐自然浸泡与干湿循环侵蚀研究现状
        1.2.3 硫酸盐环境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2.4 镁盐环境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2.5 氯盐环境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原材料和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细集料
        2.1.3 粗骨料
        2.1.4 聚丙烯纤维
        2.1.5 矿物掺合料
        2.1.6 外加剂
        2.1.7 水
    2.2 配合比设计
    2.3 聚丙烯混凝土试件的基本物理性质
        2.3.1 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2.3.2 物理性质性能试验方法
        2.3.3 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4 试验方案设计
        2.4.1 室内加速试验
        2.4.2 试验制度
        2.4.3 阿克苏地区现场暴露试验
        2.4.4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5 耐久性评价参数选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期浸泡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同浓度复合盐侵蚀条件下聚丙烯纤维不同体积掺量试件试验结果分析
        3.2.1 不同体积掺量试件相对质量评价参数结果分析
        3.2.2 不同体积掺量试件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湿循环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同浓度复合盐侵蚀条件下聚丙烯纤维不同体积掺量试件试验结果分析
        4.2.1 不同体积掺量试件相对质量评价参数结果分析
        4.2.2 不同体积掺量试件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阿克苏地区现场暴露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现场暴露条件下阿克苏地区八团埋设点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八团埋设点试件的相对质量评价参数结果及分析
        5.2.2 八团埋设点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微观机理分析
    6.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6.2 微观机理分析
        6.2.1 聚丙烯纤维水泥胶浆微观形貌
        6.2.2 相同龄期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对混凝土影响的微观结构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腐蚀环境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微观劣化机理分析
    7.1 引言
    7.2 不同环境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微观结果分析
        7.2.1 室内长期浸泡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微观分析
        7.2.2 室内干湿循环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微观分析
        7.2.3 阿克苏地区八团试验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微观分析
    7.3 机理分析
        7.3.1 硫酸盐腐蚀
        7.3.2 氯盐腐蚀
        7.3.3 镁盐腐蚀
        7.3.4 本试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腐蚀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电厂稻壳灰混凝土力学及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稻壳灰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2.1 试验原材料
        2.1.1 E-RHA
        2.1.2 其他原材料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本章小结
3 E-RHA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性能影响
    3.1 E-RHA水泥砂浆性能研究
        3.1.1 E-RHA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
        3.1.2 E-RHA水泥砂浆试验方法
        3.1.3 E-RHA水泥砂浆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E-RHA混凝土性能研究
        3.2.1 E-RHA混凝土试验设计
        3.2.2 E-RHA混凝土试验结果及分析
        3.2.3 E-RHA混凝土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3.2.4 E-RHA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作用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普通混凝土和E-RHA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概况
        4.1.1 自然侵蚀试验方案
        4.1.2 干湿循环试验方案
        4.1.3 劣化损伤参数指标
        4.1.4 劣化程度评价指标
    4.2 自然侵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自然侵蚀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自然侵蚀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自然侵蚀混凝土劣化参数试验结果与分析
        4.2.4 自然侵蚀混凝土外观损伤分析
    4.3 干湿循环侵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干湿循环侵蚀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与分析
        4.3.2 干湿循环侵蚀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干湿循环侵蚀混凝土劣化参数试验结果与分析
        4.3.4 干湿循环侵蚀混凝土外观损伤分析
    4.4 硫酸盐侵蚀损伤模型的建立
        4.4.1 损伤变量的确定
        4.4.2 损伤演化方程的建立
        4.4.3 损伤本构方程的建立
        4.4.4 损伤本构模型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E-RHA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影响微观机理分析
    5.1 SEM微观形态分析
        5.1.1 试验准备
        5.1.2 SEM电镜结果及分析
    5.2 E-RHA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玉磨铁路混凝土抗氯盐与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早龄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2.2 硫酸盐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2.3 氯盐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2.4 硫酸盐及氯盐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硫酸盐、氯盐侵蚀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劣化分析
    2.1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损伤劣化过程
        2.1.1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化学反应
        2.1.2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破坏类型
        2.1.3 饱和状态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损伤分析
        2.1.4 干湿循环作用下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损伤劣化分析模型
    2.2 混凝土氯盐侵蚀损伤过程分析
        2.2.1 混凝土氯离子侵蚀化学反应
        2.2.2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方程
        2.2.3 饱和状态氯离子侵蚀混凝土分析
        2.2.4 干湿循环作用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设计
    3.1 原材料
        3.1.1 水泥
        3.1.2 粉煤灰
        3.1.3 细骨料
        3.1.4 粗骨料
        3.1.5 减水剂
    3.2 配合比
    3.3 试件制作及养护要求
    3.4 试验设计
        3.4.1 试验方案
        3.4.2 硫酸盐干湿循环制度
        3.4.3 氯离子电通量测定
        3.4.4 抗压强度测定
        3.4.5 相对质量变化测定
        3.4.6 SEM
        3.4.7 XRD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循环条件下硫酸盐侵蚀混凝土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硫酸盐干湿循环对早龄期混凝土的影响
        4.2.1 混凝土表观变化
        4.2.2 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4.2.3 混凝土抗压强度耐蚀系数变化规律
        4.2.4 混凝土相对质量变化规律
        4.2.5 混凝土SEM微观结构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氯盐侵蚀混凝土电通量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氯盐侵蚀对早龄期混凝土的影响
        5.2.1 水胶比对早龄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的影响
        5.2.2 粉煤灰掺量对早龄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的影响
        5.2.3 外加剂剂种对早龄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硫酸盐与氯盐复合侵蚀试验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硫酸盐与氯盐复合侵蚀对早龄期混凝土的影响
        6.2.1 混凝土电通量变化规律
        6.2.2 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6.2.3 XRD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J]. 王雷. 居舍, 2021(33)
  • [2]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 张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D]. 王宇杰.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收缩性和耐久性研究[D]. 武智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干湿—盐侵—冻融耦合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 杨轶群.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寒冷地区溶蚀环境下纳米粒子和粉煤灰对混凝土耐久性能和服役寿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王宗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纳米材料改性粉煤灰-水泥路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D]. 蒙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复合盐侵蚀作用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劣化机理试验研究[D]. 亓泽霖.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9]电厂稻壳灰混凝土力学及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D]. 刘宜思.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10]玉磨铁路混凝土抗氯盐与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D]. 徐倩.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浅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