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新业务和增值业务支撑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晟铖[1](2021)在《5G时代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已经步入了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愈来愈多的传统产业,开始往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并加快发展步伐的节奏。相比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以土地、劳动力、资本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则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而作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保障之一,新一代通信网络5G的建设和发展就成为了我国在当前新形势下的重点基础建设工作,并在这一领域要走在全球的领先位置。在这个大背景下,电信行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机会,正在开发并已经开始深入渗透进5G的电信市场,虽然在经过几年互联网新兴企业的冲击下,虽然在转型扩展创新业务,但作为三大通信运营商铁饭碗的基础业务已经开始萎缩,市场已经遇到了瓶颈,通信业务趋向管道化,运营商面对的竞争越来越严峻,但是在为国企必须要有社会义务和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所以5G的到来即使机会也是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中国联通H分公司的移动业务开展情况,优化并且如何有效的实施策略,是H联通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在未来改革中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中国联通近两年来跟随国家的政策方针,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行,基层单元化小承包,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5G网络等,这一系列的举动都证明了中国联通在5G业务发展上的决心和信心。而作为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下属的三级子分公司,虽然在战略方面能左右的权限非常小,但是如何体现执行力是H联通公司必须要思考的方面。H联通公司营销更是建立了专业的运营支撑体系,为有效促进业务发展,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最大化效益,优化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供了参考,建立了新的一整套业务发展系统,以更好地满足客户上升的业务需求,所以提高用户体验,对于H联通公司而言就变得越来越迫切。在展开全方位调查研究之前,对国内外关于移动业务以及5G技术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解,以当前国内外对5G时代技术变革和移动业务发展方向的研究,考虑如何针对5G时代移动业务发展的问题,并切实针对H联通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是目前需要重点的研究课题。在明确研究的切入口后,首先了解5G时代移动业务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其内容涵盖了移动业务、5G定义、5G特点等基本概念和5G网络对未来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包括文章应用了PEST理论、SWOT理论的简单阐述等。基于理论的研究成果,以H联通公司作为案例背景,通过材料查阅和实地调查,掌握公司在近年来的业务发展情况,包括:目前收入完成情况、移动业务收入情况、用户发展质态、市场份额等,根据服务营销相关理论的知识,再结合H联通实际经营状况加以详细的分析,找到了“产品无竞争优势造成客户粘性差”、“均价偏低造成价值挖掘不足”、“渠道建设差造成触点拓面不足”、“渠道建设差造成触点拓面少”、“促销效果不佳”、“人员队伍流动性大且有效性差”、“宣传发声力度弱”共7个现阶段H联通公司的移动业务发展滞后的现状主要问题存在的问题,分别关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过程7个方面。随后使用了分析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宏观环境,使用了SWOT方法分析企业内外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以及横向分析了电信行业的趋势以及涉及本行业的各大国企、民企、外企的竞争的现状。综合以上分析出的结果,再通过服务营销理论的分析思路作为方向,针对前文找到的问题,根据STP理论确定了H联通公司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以及市场定位,然后对应问题结合服务营销理论制定出包括“产品优化”、“价格优化”、“渠道优化”、“促销优化”、“人员优化”、“有形展示优化”、“过程控制优化”7个方面的优化策略方案,并且提出了保障各项策略得以顺利进行的措施。本文通过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使得H联通公司能够在5G时代到来的当下,能够拜托移动业务举步艰难的局势,能够在未来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坚实移动业务的根基,把握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参考方案。
蔄峥辉[2](2021)在《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演进,加速了智能家居产业发展,智能家居已从单品进入智能互联阶段。电信运营商具有家庭网络接入、业务与家庭智能硬件融合、端到端一体化交付等特殊优势,可以将“平台入口能力、内容权益、服务与家庭智能硬件”融合,开发出适合运营商发展的家庭智能产品,向用户提供一体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甘肃省移动公司在奠定家庭宽带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家庭智能产品。本文对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策略优化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得出甘肃移动家庭智能产品营销中存在产品、渠道、服务、人员等方面的核心问题,并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环境分析,采用了7Ps理论模型对原有营销策略进行体系化升级,完善了甘肃移动家庭智能产品体系,制定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服务过程、有形展示的详细策略,并从目标规划、组织协同、能力建设、制度制定、系统支撑等方面给出管理保障措施。甘肃移动家庭智能产品的规模销售,不仅顺应了发展大势,是快速抢夺家庭市场的关键手段,更能为企业自身锻造高质量产品、拓展新的收入增长点;不仅能为产业链上下游创造新的价值和发展机遇,更能高速推动家庭智能产品惠及万家,为甘肃人民享受智慧家庭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董喆人[3](2020)在《基于5G背景的YZ移动公司流量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10月31日,三大运营商联合推出5G商用套餐,决定于11月1日起上线运行。5G商用套餐的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运营商新流量营销时代的到来。长期以来,增量不增收成为三大运营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数据统计发现,2019年1-3季度,三大运营商ARPU(单用户月收入)数据持续出现下滑趋势。基于此环境下,三大运营商开始寻求新的市场竞争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来弥补传统业务运营的不足。从市场营销策略转型情况来看,中国移动的营销策略更为积极、多元化。现阶段,YZ移动及其他运营商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主要面临产品定位、市场价格、营销策略、产品附加值和延伸化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因此,YZ移动需要转变传统业务营销策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流量经营策略,充分发挥数据流量的价值和效益,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下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首先对YZ移动流量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得出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具有足够客户黏性的应用产品、套餐多而杂且资费不灵活、渠道无法满足流量经营要求和促销手段相对单一。导致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为:产品同质化导致未形成差异化优势、流量附加值变现能力欠缺、渠道管理体系不完善与人员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其次,结合电信行业及流量营销特点,将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并对各细分市场进行目标用户群体特点分析及营销定位。根据营销理论,结合各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特点,提出YZ移动流量营销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最后从强化流量经营的网络和IT支撑、强化大数据在流量经营中的应用、完善流量资费与提醒服务体系、加快未来大连接布局、加强流量营销队伍建设和提升流量业务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本文基于5G背景下,为YZ移动提供了全面详细、可操作性的流量业务营销优化策略,对YZ移动未来的流量业务营销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也希望本文能在YZ移动成长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移动信息专家”过程中发挥些许的作用。与此同时,希望为其他兄弟公司及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启迪、引发思考,共同推动流量业务以及其他电信增值业务的蓬勃发展。
李守万[4](2020)在《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通信市场的饱和度越来越高,通信运营商的新量用户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特别是城市通信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农村通信市场因为开发较迟,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相对不高,广大农村用户的通信需求还集中在语音通话方面。目前,随着4G、5G智能终端的普及,农村市场的流量需求必然会出现爆炸性增长。农村市场逐渐成为三大运营商角逐的主要战场,也是运营商新量用户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建设和管理好农村市场的营销渠道成了SY电信公司抢占农村市场份额的主要抓手,也是各通信公司运营的重要战略方向。本文以SY电信农村市场的营销渠道战略为研究对象,以营销渠道战略和营销渠道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作为基础,对SY电信和竞争对手在农村营销渠道方面的现状进行调研。研究采用现代营销战略的核心分析工具STP分析法细分当前整体农村通信市场,确定了公司下一步的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策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SY电信农村营销渠道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公司营销渠道和营销渠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SWOT分析方法中的交叉分析,提出了SY电信关于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的主要指导战略,并且依据战略进行运营策略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研究成果对SY电信农村渠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营销渠道的开拓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健峰[5](2020)在《佛山市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电信宽带用户数已被中国移动超越,宽带用户规模落后于中国移动。佛山电信的家庭宽带用户在竞争中不断流失,同时新增家庭宽带用户发展量落后于佛山移动。佛山电信在宽带市场的领先地位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以佛山电信家庭宽带营销现状为例,分析了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当前的发展环境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智慧家庭产品市场、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实施的营销建议,营销建议包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降低客户成本为导向、提高客户便利性和加强与客户沟通。文章的最后,在四个营销建议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策略执行落地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一体化营维支撑平台、优化社区店承包体系和建立异网信息摸查机制等。通过上述策略和保障措施,对佛山电信家庭宽带的规模发展提出建议,进而为中国电信制定全国性的战略目标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以及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目标。
钮婷婷[6](2021)在《“营改增”背景下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我国税务总局与财政部门在国务院的核准下,联合下发了“营改增”试点计划。2012年1月选定上海试点交通运输行业和部分现代服务行业;2012年8月扩展至北京等8省市;2013年8月扩展至全国区域;2014年1月起,铁路运输和邮政业也并入全国范围“营改增”试点行业;2014年6月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行业;2016年5月1日,将试点行业领域扩展到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至此“营改增”全面实施。全面“营改增”后,愈发稳定的增值税税制环境,对电信企业的业务开展与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带来了新思路,对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对电信公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电信集团下属的一家县级公司-N电信公司为例,分析其在全面“营改增”后,对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发票管理与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运用所学的MBA知识并结合N电信公司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重点介绍了我国增值税税制历史、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的里程碑以及“营改增”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了选择N电信公司作为案例研究的意义;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办法和技术路线,并提出相应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对营业税、增值税、财务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现状,该部分首先对N电信公司进行简述,其次介绍了 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现状。第四部分探讨全面“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以N电信公司近几年的财务管理数据为例,分析其在全面“营改增”后的收入、成本、现金流量、发票管理与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在不考虑其他外部环境、内部因素的情况下,着重分析“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第五部分为“营改增”背景下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通过研究“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财务管理对策优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使N电信公司结合自身经营发展和管理的特点,在全面“营改增”落地实施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价值。
张弛[7](2020)在《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方面的业务需求,向用户提供诸如电子商务、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新兴业务成为关键。IDC是提供承载业务的服务器机房,是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其业务收入是未来通信运营商的重要利润增长点。IDC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联通实施移动互联网战略、全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联通面向未来,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模式必须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青岛联通公司是中国联通市级分公司,其IDC业务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目前业务发展面临产品单一、市场开拓困难等困境,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等方面分析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资源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其优劣态势,明晰青岛联通公司IDC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针对问题和困难,制定符合青岛联通公司自身特点的IDC业务发展战略,包括竞争战略、投资战略、组织战略、营销战略等,并提出战略实施保障,以期指导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的基础资源建设投入、业务发展及营销策略等,拓展市场份额,促进青岛联通公司全面竞争力的提升。
唐浩[8](2020)在《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信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来基于规模经济的高边际利润模式正在转向低边际利润模式。特别是4G运营以来,传统业务互联网化、流量化,引发了通信客户行为深刻而显着的改变,流量成为信息通信业基础性生产要素,也成为客户与通信运营企业交易的主要商品,通信行业进入全流量经营时代。但随着人口红利的快速消退、提速降费的深入推进,流量规模增长的红利快速释放,目前简单依靠量的增长已难以推动通信行业收入实现大的提升,流量价值变现方式亟待变革;同时,通信行业增长的规模驱动力逐渐式微,存量博弈进一步摊薄了行业价值,各通信运营企业已将竞争的焦点由客户份额的争夺转向客户价值的竞争,客户价值开发和提升成为通信行业经营工作的重心;政策层面,政府一方面深入推行提速降费政策,另一方面又要求通信行业肩负起利税贡献的重任,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效益必须得到统筹兼顾。围绕有效“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如何有效挖掘流量价值、推进供给方面产品创新,逐步实现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进而提升客户视角的客户价值;如何提升企业视角的通信客户价值,进而提升客户份额及收入份额,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回归流量经营本质,对接价值创造过程实际,满足、创造、引领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贡献,面向5G发展是流量经营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流量时代开发流量价值与提升通信客户价值,实现信息通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应遵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全周期、全流程的内在规律和逻辑,按照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的互动机制和内在逻辑来重构流量价值经营体系。论文面向实际应用问题,围绕有效解决“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分别从客户的视角、企业的视角、客户-企业视角出发,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分析了价值创造、传递、交易、变现全过程运作机制,构建了流量价值模型、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了流量价值和通信客户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关键要素、内在规律和逻辑,从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分别给出了流量价值开发和通信客户价值提升的一整套理念、方法、策略和措施建议。首先,论文从流量经营的发展历程出发,梳理出流量经营的关键要素,明确了通信行业全流量经营的特征和趋势,给出了全流量时代这一包括生产对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运营模式等在内的通信运营企业新的管理情景。认为流量业务是一种互补品经济,其价值依赖于其他组件创新带来的价值,价值提升的方向在于推动流量价值在通信运营侧实现封闭管理。接着,从客户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模型,实现了流量价值具体化、数量化、应用化,为流量价值开发找到了着力点和衡量标准;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将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在一起,基于企业运营客户精准画像需要,构建了一个既考虑时间维度价值又考虑空间维度价值的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户细分、定性定量分析和有效性验证,为大数据精准营销和客户价值提升提供了基础模型;从客户-企业视角出发,提出了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模型及价值开发机制,将博弈论和控制论方法引入到客户价值研究中来,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最后,基于流量价值模型、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求解及分析结果,提出了流量价值开发与通信客户价值提升互动双赢模型,面向5G时代流量价值经营,系统性地提出了流量价值开发和通信客户价值提升的策略建议,较好地解决了“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以期为国内通信运营企业5G经营提供参考,达到企业与客户最大双赢。论文的创新成果及主要观点:1.提出了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三重视角研究框架,贯通并融合了“企业视角、客户视角、企业-客户视角”客户价值三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聚焦解决“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论文遵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全周期、全流程的内在规律和逻辑,按照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形成的逻辑,系统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将客户价值研究的三个领域得以贯通融合。按照先解构后综合、先画像后交互、先微观后宏观的研究方式,将客户价值运作机理全面展现。首先,从客户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模型;接着,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构建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最后,从客户-企业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价值创造模型,以流量价值开发与通信客户价值提升互动双赢模型。2.提出了流量业务的本质属性、流量经营的方向及路径,并由此演绎提出“差异化产品供给”是提升通用组件或基础性生产要素价值的方向。基于产业链视角和互补品经济理论,在流量经营关键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流量经营本质。流量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基础承载性和生态型业务,流量和上下游环节功能互补共同构成客户体验,因此,流量本质上是一种互补品经济,其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客户的需求和流量所承载的互联网应用及内容。流量经营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技术+管理问题,流量经营关键在于发现新增的价值、找出价值转换途径并实现价值的分配,推动流量价值在通信运营企业侧实现闭环管理、掌握流量承载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是通信运营企业流量价值重塑的重要途径。这要求通信运营企业推动“管道流量”经营向“互联网流量”经营转变,构建流量价值生态系统,实现流量与互补品价值封闭和价值协同创新。在流量价值经营的方向下,通信运营企业需要统筹考虑各类业务的定位、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流量、宽带、内容、信息服务业、数字化服务等需要被放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来重新定位,这个视角就是全流量经营,即无所不在的流量经营,各种经营对象和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构成流量经营的价值生态系统。3.将博弈论和控制论等理论方法引入到客户价值研究中来,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在价值构成的微观层面上探究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博弈机制,为流量价值开发和通信客户价值提升找到改进方向和着力点。基于企业客户价值互动双赢,从客户-企业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并应用最优控制和动态优化的方法,求解并分析了合作、非合作情形下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均衡解或最优解,从微观层面上探究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互动机理,发现企业与客户在追究价值最优时,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客户价值转换行为与企业营销策略实施成正比、与流量产品创新成正比,企业营销工作和产品创新程度能够促进客户价值转换和提升。通过对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过程分析,发现双方在长期博弈过程中实现共赢,通信运营企业价值增长关键来源是保持客户长期动态合作,主要手段是交叉销售和融合捆绑,发挥好关键人网络价值;客户收益增加的关键来源是产品创新及高价值、个性化产品推荐,通过价值生态系统降低交易成本以实现客户效用增加。4.提出了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模型,给出了价值开发机制,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双提升驱动模型。以Lancaster和Walters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结构为基础,从微观层面上探究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交互关系和互动机理,提出了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模型,系统地梳理了价值产生、承载、传递、创造的全过程,给出了价值开发机制:客户需求是流量价值最终来源、流量产品创新是价值增值的载体、网络管道能力是稳固价值的基础、经营模式创新是价值变现的根本、价值生态系统是价值开发的突破点、个性化需求是价值开发的着力点。论文从需求管理与供给改革分别入手,将价值创造与实现的逻辑转换为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有机协同、相互支撑、互动双赢、系统性的价值经营体系,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双提升驱动模型。5.面向5G流量价值经营系统地提出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提升策略:在流量产品供给方面,根据流量价值模型,主要从开发流量价值和降低客户成本入手,深化供给改革。在客户需求方面,根据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立足当前,通过向规模要价值、向存量要价值、向融合要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升客户当前价值贡献;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培育并挖掘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有效利用客户的网络价值,扩展客户的空间价值。
程瓯[9](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指出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王晨奎[10](2013)在《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文中提出过去几十年中,全球通信行业都保持了稳定高速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和电信产业的发展加快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卫星、光学纤维、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和万维网的不断进步大大地改善了全球通信状况,降低通信成本,增进各地区交流合作,促进生产和市场全球化运作。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多次拆分重组引入竞争机制。2008年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重新拆分整合重组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这是继1994年成立中国联通以推动双寡头竞争格局,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和2001年南北拆分中国电信打破固网单一垄断后,更大规模的电信市场重组。重组之后全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2011年,全行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1772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9880亿元,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18亿户,总数累计达到12.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6亿户,新增3020万户。但是目前电信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电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既扩展电信业理论研究的内涵,又对中国电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梳理、整理的基础上,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非参数测度方法引入到电信业生产率研究中,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与生产率增长进行研究。在数据的调研方面采取文献调查、社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在数据计算处理方面,综合运用Eviews5.1软件、Deap2.1软件、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辅助运算分析。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及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提出对策建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1、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首先从生产率的定义入手,阐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其次对效率、生产率及其生产率增长的测量进行说明,最后简单归纳生产率的测度方法。2、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首先明确电信业的基本概念,从电信的定义入手,深入挖掘电信业的内涵,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狭义的电信业——电信运营服务业,在此基础上对电信业的经济特征和服务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分析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并总结中国电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最后,从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电信网络能力、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效益、地域发展差异、省级电信业发展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等角度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剖析。第二部分,实证研究。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1、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并给出1952—2010年的电信业资本存量序列,到2010年资本存量已经突破9千亿元。其次,从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及电信业价格对CPI的下拉作用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最后,运用菲德模型测算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计算得到电信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最终将增加3.007单位的产出。2、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DEA方法中的CCR和BCC模型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进行测度。首先,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电信业在1983—2010年的28年间的生产率变化,看到这些年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达到最佳效率水平,研究认为中国电信业改革卓有成效,并且证实引入竞争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论断。其次,用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电信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看到各省电信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率高低不一,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3、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测度我国31个省电信业2003—2010年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和地域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各省电信业生产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且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构成中,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更大,但是处于不同区域的各省电信业发展程度还是各不相同,进而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第三部分,对策建议。本文的最终落脚点,针对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一方面从电信行业内部指出其发展重点,一是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二是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三是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四是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从电信政策环境角度提出几点保障措施,第一,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第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第三,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研究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进行反观思考,作者认为从中国电信业和其他国家电信业进行对比性研究,电信业投资、电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电信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技术轨道变迁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用新业务和增值业务支撑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新业务和增值业务支撑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5G时代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研究内容 |
2.技术路线图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本文创新点 |
二、5G时代移动业务相关理论综述 |
(一)基本界定及概念 |
1.移动业务 |
2.5G定义及特点 |
3.市场营销 |
4.营销策略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STP理论 |
2.服务营销理论 |
三、H联通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1.政治环境 |
2.经济环境 |
3.社会环境 |
4.技术环境 |
(二)行业环境分析 |
1.三大运营商竞争分析 |
2.互联网竞争分析 |
3.新进运营商分析 |
四、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H联通公司基本概况 |
(二)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发展现状 |
1.市场份额 |
2.移动业务收入情况 |
3.移动网用户发展情况 |
4.携号转网现状 |
(三)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现状 |
1.产品现状 |
2.价格现状 |
3.渠道现状 |
4.促销现状 |
5.人员现状 |
6.有形展示现状 |
7.过程控制现状 |
(四)H联通移动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
1.产品无竞争优势造成客户粘性差 |
2.均价偏低造成价值挖掘不足 |
3.渠道建设差造成触点拓面少 |
4.促销效果不佳 |
5.人员队伍流动性大且有效性差 |
6.宣传发声力度弱 |
7.网络与服务口碑较差 |
五、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
(一)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总体目标 |
(二)移网业务市场定位分析 |
1.市场细分 |
2.目标市场 |
3.市场定位 |
(三)产品优化 |
1.全面构建5G生态 |
2.产品权益灵活化扩展 |
3.根据市场差异适配产品 |
(四)价格优化 |
1.停止价格战改善市场环境 |
2.提高存量价值经营 |
(五)渠道优化 |
1.加强渠道覆盖面建设 |
2.整合资源提升渠道能力 |
(六)促销优化 |
1.营销模式转型 |
2.线上线下协同引流 |
3.实施精准营销 |
(七)人员优化 |
1.人才转型 |
2.调动人员积极性 |
(八)有形展示优化 |
1.宣传由被动支撑向主动运营转变 |
2.强化渠道发声 |
(九)过程控制优化 |
1.网络质量管控 |
2.服务质量管控 |
六、保障措施 |
(一)组织机构保障 |
(二)资源配置保障 |
(三)管理激励保障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家居发展历程 |
1.1.2 智能家居发展现状和趋势 |
1.1.3 电信运营商布局智能家居市场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应用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内部访谈法 |
1.4.4 营销分析工具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智能家居 |
2.1.2 家庭智能硬件 |
2.1.3 家庭智能产品 |
2.2 相关营销理论 |
2.2.1 7Ps营销理论 |
2.2.2 4C营销理论 |
2.2.3 4E营销理论 |
2.3 电信运营商智能家居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甘肃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甘肃省移动公司概况 |
3.2 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现状 |
3.2.1 甘肃移动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的内部组织结构 |
3.2.2 甘肃省移动家庭智能产品营销使用的资源 |
3.2.3 甘肃移动销售家庭智能产品具备的相关能力 |
3.2.4 甘肃移动家庭智能产品销售情况 |
3.3 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存在问题 |
3.4 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竞争强度 |
4.2.2 潜在进入者竞争威胁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 消费者市场分析 |
第五章 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策略优化 |
5.1 目标市场定位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家庭智能产品7Ps营销策略制定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人员策略 |
5.2.6 服务过程策略 |
5.2.7 有形展示策略 |
第六章 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管理保障 |
6.1 制定营销策略实施计划 |
6.1.1 明确发展目标 |
6.1.2 制定推进规划 |
6.2 做强组织保障 |
6.2.1 打造运营团队 |
6.2.2 完善激励机制 |
6.3 注重能力建设 |
6.3.1 锻造营销能力 |
6.3.2 提升服务能力 |
6.4 做好制度保障 |
6.4.1 制定产品引入和合作伙伴管理相关制度 |
6.4.2 落实风险防控工作 |
6.5 系统支撑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之处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家庭智能硬件调查问卷 |
附录 B:甘肃移动家庭智能产品销售存在问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5G背景的YZ移动公司流量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5G相关研究 |
2.1.2 流量经营概念 |
2.1.3 流量经营发展历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精准营销理论 |
2.2.2 大数据营销研究 |
第三章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YZ移动流量业务发展现状 |
3.2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
3.2.1 产品策略 |
3.2.2 定价策略 |
3.2.3 渠道策略 |
3.2.4 促销策略 |
3.3 5G时代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的特点 |
3.3.1 移动体验速度几乎无限制 |
3.3.2 平台流量采购和分发 |
3.3.3 视频素材风靡、VR应用加速 |
3.3.4 智慧终端蓬勃发展 |
3.3.5 云和大数据的盛行 |
3.4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具有客户黏性的应用产品 |
3.4.2 套餐多而杂且资费不灵活 |
3.4.3 渠道无法满足流量经营要求 |
3.4.4 促销手段相对单一 |
3.5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问题成因研究 |
3.5.1 产品同质化导致未形成差异化优势 |
3.5.2 流量附加值变现能力欠缺 |
3.5.3 渠道管理体系不完善 |
3.5.4 人员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
第四章 基于5G的YZ移动流量营销思路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重塑流量经营概念 |
4.3 面向个人用户按速率或接入设备打包收费的模式 |
4.4 开展内容运营盈利模式 |
4.4.1 定向前向内容运营盈利模式 |
4.4.2 定向后向内容运营模式 |
4.5 细化市场,找准差异化价值 |
第五章 YZ移动5G流量业务营销策略制定实施 |
5.1 YZ移动流量业务的STP策略制定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流量业务产品策略 |
5.2.1 基础型流量产品策略 |
5.2.2 创新型流量产品策略 |
5.2.3 附加型流量产品策略 |
5.3 流量业务定价策略 |
5.3.1 组合定价策略 |
5.3.2 差别定价策略 |
5.3.3 竞争导向定价 |
5.4 流量业务渠道策略 |
5.4.1 完善营销渠道体系 |
5.4.2 不同渠道的营销策略 |
5.5 流量业务促销策略 |
5.5.1 线下促销策略 |
5.5.2 线上促销策略 |
第六章 YZ移动流量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强化流量营销的网络和平台支撑 |
6.1.1 加强平台建设 |
6.1.2 推进PCC流量管控 |
6.2 强化大数据在流量经营中的应用 |
6.2.1 建设实时事件处理系统 |
6.2.2 通过细分场景支撑精准营销 |
6.3 加快未来大连接布局 |
6.3.1 发展范围更广的大连接 |
6.3.2 加速推进大连接建设 |
6.3.3 加强大连接的深度变革 |
6.4 加强流量营销队伍建设 |
6.4.1 加强流量营销团队建设 |
6.4.2 提升营销人员综合素质 |
6.5 提升流量业务服务质量 |
6.5.1 优化基础性服务措施 |
6.5.2 完善智能化服务体系 |
6.5.3 开展差异化服务创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营销渠道理论与分析方法 |
2.2 营销战略分析方法 |
2.2.1 STP分析 |
2.2.2 SWOT分析 |
2.3 营销渠道成员选择 |
2.4 营销渠道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1 SY县农村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
3.1.1 SY县域情况介绍 |
3.1.2 SY农村通信市场特征 |
3.2 SY电信现状分析 |
3.2.1 SY电信公司简介 |
3.2.2 SY电信业务收入情况 |
3.2.3 SY电信营销渠道现状 |
3.3 SY电信农村市场STP分析 |
3.3.1 SY电信农村市场细分 |
3.3.2 SY电信农村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 |
3.4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SWOT分析 |
3.4.1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优势 |
3.4.2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劣势 |
3.4.3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机会 |
3.4.4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和战略选择 |
4.1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和营销渠道管理存在问题 |
4.1.1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存在问题 |
4.1.2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管理存在问题 |
4.2 基于SWOT交叉分析的战略设计 |
4.2.1 SO战略 |
4.2.2 ST战略 |
4.2.3 WO战略 |
4.2.4 WT战略 |
4.3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选择 |
4.3.1 产品定位战略 |
4.3.2 渠道拓展战略 |
4.3.3 渠道管理战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实施及效果 |
5.1 产品定位战略实施和效果 |
5.1.1 设计丰富的业务套餐体系 |
5.1.2 灵活包装活动促销产品套餐 |
5.2 渠道拓展战略实施和效果 |
5.2.1 策反竞争对手营销渠道 |
5.2.2 联合主流手机厂商新建渠道 |
5.2.3 异业合作建设营销渠道 |
5.3 渠道管理战略实施和效果 |
5.3.1 渠道管理架构调整 |
5.3.2 直销渠道管理 |
5.3.3 代理商渠道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佛山市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及文献 |
2.1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3.1 宽带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2 宽带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运营现状分析 |
4.1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运营现状 |
4.2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用户分析 |
4.3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现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
5.1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市场细分 |
5.2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市场选择 |
5.3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市场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建议 |
6.1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建议 |
6.2 以降低客户成本为导向的营销建议 |
6.3 提髙客户便利性的营销建议 |
6.4 加强与客户沟通的营销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营销的保障措施 |
7.1 建立一体化营维支撑平台 |
7.2 优化社区店承包体系 |
7.3 建立异网信息摸查机制 |
7.4 提高后台支撑能力助力一线提升营销效能 |
7.5 优化考核激励体系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营改增”背景下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我国增值税税制历史 |
1.1.2 我国“营改增”实施历程 |
1.1.3 “营改增”的目的与意义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营业税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增值税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3 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业务流程管理理论 |
2.2.2 绩效管理理论 |
第3章 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
3.1 N电信公司简述 |
3.1.1 电信业介绍 |
3.1.2 N电信公司介绍 |
3.2 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
3.2.1 从人员配置看,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
3.2.2 从内容来看,仅落实上级管理要求 |
3.2.3 从指标来看,部分财务指标不稳定 |
第4章 “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
4.1 “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收入的影响 |
4.1.1 “营改增”后公司收入先下降后反弹 |
4.1.2 增值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
4.1.3 “营改增”后公司整体税负增加 |
4.1.4 视同销售加重公司负担 |
4.2 “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成本的影响 |
4.2.1 近半数经营成本不可抵扣 |
4.2.2 公司平均抵扣率逐年下降 |
4.2.3 劳务派遣用工未获取专票 |
4.3 “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 |
4.3.1 对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影响 |
4.3.2 对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影响 |
4.3.3 对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影响 |
4.4 “营改增”对N电信公司发票管理和流程管理的影响 |
4.4.1 发票管理要求提高,制度宣传、执行力度不够 |
4.4.2 会计核算要求更高,未制定适合本公司的制度 |
4.4.3 财务管理系统亟待优化 |
第5章 “营改增”背景下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
5.1 改进经营思路增收创利 |
5.1.1 调整经营策略 |
5.1.2 优化经营产品 |
5.2 优化成本管理制度降本增效 |
5.2.1 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 |
5.2.2 加强采购合同管理 |
5.3 多举措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5.3.1 用好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
5.3.2 重视发票抵扣管理 |
5.3.3 建立智能增值税管理系统 |
5.4 抓落实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
5.4.1 增值税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
5.4.2 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
5.4.3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7)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分析 |
3.1 公司及其IDC业务介绍 |
3.2 公司IDC业务内部环境 |
3.3 公司IDC业务外部环境 |
3.4 公司IDC业务发展优劣态势 |
3.5 公司1DC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 |
3.6 本章小结 |
4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 |
4.1 公司IDC业务发展原则 |
4.2 公司IDC业务发展目标 |
4.3 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优化组织结构 |
5.2 转变营销策略 |
5.3 建立过程评价监控体系 |
5.4 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发展 |
2.1 全流量理论及相关研究 |
2.1.1 流量概念界定 |
2.1.2 流量经营理论及研究 |
2.1.3 全流量的定义及内涵 |
2.2 价值创造理论及相关研究 |
2.2.1 价值概念界定 |
2.2.2 价值创造理论研究 |
2.3 客户视角的客户价值理论及研究 |
2.3.1 B2C客户价值定义及内涵 |
2.3.2 B2C客户价值构成维度研究 |
2.3.3 B2C客户价值影响因素研究 |
2.3.4 B2C客户价值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研究 |
2.3.5 B2C客户价值理论研究方向 |
2.4 企业视角的客户价值理论及研究 |
2.4.1 C2B客户价值定义及内涵 |
2.4.2 C2B客户价值构成研究 |
2.4.3 C2B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
2.4.4 C2B客户价值理论研究方向 |
2.5 客户-企业价值互动关系研究及博弈论 |
2.5.1 客户-企业价值互动关系研究 |
2.5.2 博弈论 |
2.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三章 流量经营驱动因素及流量价值模型构建 |
3.1 流量经营本质 |
3.1.1 流量经营历程回顾 |
3.1.2 流量经营存在问题 |
3.1.3 流量经营发展趋势 |
3.1.4 国外流量经营策略 |
3.1.5 流量经营本质分析 |
3.1.6 流量价值经营方向 |
3.2 流量经营驱动因素分析 |
3.2.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
3.2.2 价值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
3.3 流量价值模型构建 |
3.3.1 理论框架 |
3.3.2 流量价值概念模型 |
3.3.3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
3.3.4 量表开发及数据收集 |
3.3.5 假设检验及模型修正 |
3.3.6 流量价值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
4.1 通信客户价值研究设计 |
4.2 通信客户价值理论框架 |
4.2.1 通信客户价值特性分析 |
4.2.2 通信客户价值研究现状 |
4.2.3 通信客户价值模型框架 |
4.3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指标 |
4.3.1 客户当前价值评价指标 |
4.3.2 客户潜在价值评价指标 |
4.3.3 客户网络价值评价指标 |
4.4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4.4.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4.4 通信客户价值计算 |
4.5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应用 |
4.5.1 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结果客户细分 |
4.5.2 基于客户价值行为的客户细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互动机制研究 |
5.1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互动机理分析 |
5.1.1 客户需求发展趋势 |
5.1.2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机理 |
5.1.3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交互关系分析 |
5.2 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
5.2.1 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博弈模型的构建 |
5.2.2 动态博弈模型求解-非合作情形 |
5.2.3 动态博弈模型求解-合作博弈情形 |
5.3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博弈过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双提升策略 |
6.1 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方案设计 |
6.1.1 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思路 |
6.1.2 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框架 |
6.2 需求挖掘及管理 |
6.2.1 客户需求管理 |
6.2.2 客户细分管理 |
6.3 供给改革及管理 |
6.3.1 产品体系供给改革 |
6.3.2 运营体系供给改革 |
6.3.3 经营体系供给改革 |
6.4 流量价值开发 |
6.4.1 网络质量提升策略 |
6.4.2 流量产品创新策略 |
6.4.3 内容权益运营策略 |
6.4.4 流量服务保障策略 |
6.4.5 流量品牌重塑策略 |
6.4.6 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
6.4.7 终端运营牵引策略 |
6.4.8 渠道协同发展策略 |
6.5 通信客户价值提升 |
6.5.1 规模价值变现策略 |
6.5.2 存量价值变现策略 |
6.5.3 融合价值变现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流量价值对客户购买行为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通信客户价值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通信客户价值指标相对重要性结果分析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10)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产率研究现状 |
1.2.2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现状 |
1.2.3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述评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生产率的内涵 |
2.1.1 生产率的定义 |
2.1.2 生产率定义的发展 |
2.1.3 生产率的分类 |
2.2 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测量 |
2.2.1 生产率水平的测量和比较 |
2.2.2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 |
2.2.3 规模效率 |
2.2.4 生产率增长和 TFP 指数的测量 |
2.3 生产率测度方法 |
2.3.1 参数方法 |
2.3.2 非参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电信业概述 |
3.1.1 电信的定义 |
3.1.2 电信业的内涵 |
3.1.3 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3.1.4 电信业的功能 |
3.2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
3.2.1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
3.2.2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 |
3.2.3 中国电信业发展主要特点 |
3.3 中国电信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基础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
3.3.2 增值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
3.3.3 电信网络能力分析 |
3.3.4 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
3.3.5 电信业经营效益分析 |
3.3.6 电信业地域发展差异分析 |
3.3.7 省级电信业发展情况分析 |
3.3.8 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情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 |
4.1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的估算 |
4.1.1 关键变量说明 |
4.1.2 电信业资本存量的计算 |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 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
4.2.1 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 |
4.2.2 电信业的拉动作用 |
4.2.3 电信业价格对 CPI 的下拉作用 |
4.3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
4.3.1 模型设计 |
4.3.2 指标选择说明 |
4.3.3 实证研究结果 |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 |
5.1 生产率测度模型 |
5.1.1 CCR 模型 |
5.1.2 BCC 模型 |
5.2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
5.2.1 指标选择说明 |
5.2.2 实证研究结果 |
5.2.3 研究结论 |
5.3 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
5.3.1 指标选择说明 |
5.3.2 实证研究结果 |
5.3.3 研究结论 |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测度实证研究 |
6.1 生产率增长测度模型 |
6.1.1 距离函数 |
6.1.2 Malmquist 指数测度 |
6.1.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6.2 指标选择说明 |
6.3 实证研究 |
6.3.1 时间角度分析 |
6.3.2 地域角度分析 |
6.3.3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
7.1 电信业重点发展方向 |
7.1.1 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
7.1.2 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
7.1.3 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
7.1.4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 |
7.2 电信政策保障措施 |
7.2.1 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
7.2.2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
7.2.3 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
7.2.4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
四、用新业务和增值业务支撑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5G时代H联通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晟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甘肃省移动公司家庭智能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蔄峥辉. 兰州大学, 2021(12)
- [3]基于5G背景的YZ移动公司流量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董喆人.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研究[D]. 李守万.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佛山市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刘健峰. 中山大学, 2020(03)
- [6]“营改增”背景下N电信公司财务管理对策研究[D]. 钮婷婷. 扬州大学, 2021(05)
- [7]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张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8]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D]. 唐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9]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10]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 王晨奎. 吉林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