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

外贸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对外贸易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石晶晶[1](2021)在《明代双屿港与十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文中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来到东亚寻找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东亚海洋上出现了四大矛盾。一,明代朝贡贸易体系与其他亚洲国家大量获取中国商品的矛盾;二,明代海禁政策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传统的矛盾;三,明代海禁政策与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商品经济对外发展内在需求的矛盾;四,以葡西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向东进行殖民拓展和以明朝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之间的矛盾。双屿港就是这四种矛盾下的产物。双屿港位于今浙江舟山西南部六横岛周边,是十六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东南亚国家、葡萄牙、日本等多国海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国际私人海上贸易据点。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廷派遣朱纨向双屿港发动军事攻击。双屿港从此湮没,辉煌不再。本文先从明代朝贡贸易和海禁实施的具体情况入手对明代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讨论,并以中外双视角对东亚地区的海洋贸易网络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宏观和微观视角的结合,笔者分别对双屿港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具体内容及影响等进行了探究。最后,笔者以澳门、月港和长崎港三个与双屿港相关但不同类型的国际对外贸易港口为例,结合中外史料记载对双屿港衰落之后的东亚地区贸易经济网络进行简要论述。虽然双屿港的消失使得东亚地区的海上贸易遭受冲击,但东亚海洋贸易网络的发展趋势不会随之消失。本篇论文以双屿港为突破口,参考中、英、法、葡、西、日等多国相关文献,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发掘十六世纪东亚海洋贸易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笔者也欲借此尝试在全球史语境中重新定位东亚海洋在世界海上贸易网络中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李博文,王楠[2](2020)在《宁波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宁波外贸经济发展迅速。通过对近十年来宁波进出口与GDP相关数据的定量分析,归纳总结出宁波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对宁波经济增长的影响贡献度逐年提高。分别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等角度分析其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提出优化出口贸易产品,增强出口贸易竞争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进口贸易;积极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等对策建议,推进宁波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熊辛格[3](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朱腾伟[4](2019)在《清朝广州十三行法制研究》文中认为从十七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在近代化趋势下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冲击着清朝的海上对外贸易。为了应对西方近代化趋势的影响,清政府以广州十三行的对外贸易管理为中心,对外贸法制进行了变革,以管理对外贸易的粤海关为基点,联结参与对外贸易的行商与外商,规定了不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使之有效运转,形成了相对完善而具有特色的广州十三行法制。对广州十三行法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考察清政府应对西方近代化趋势从而在外贸法制方面做出的变革,也可以探究广州十三行法制中借鉴传统法制所建立的适应近代贸易趋势并体现近代化因素的法律制度,还可以分析广州十三行法制变革的历史借鉴意义。本论文的研究除绪论与结论外,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对学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的起始时间”、“广州十三行法制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概念进行了界定。正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广州十三行法制变革的缘由。十七世纪以来的西方近代化趋势发展对清朝海上对外贸易提出了要求,也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面临困境。清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革了对外贸易制度,解除海禁并实施开海贸易。但是清朝既有的朝贡贸易法制不能适应与西方国家开展近代化贸易的实际需求,中西贸易开展与中西交往都需要新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清政府在借鉴外贸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量中西贸易开展与管理的实际要求,在广州创设了粤海关,并以粤海关为基点联结行商与外商,通过规定这三类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义务并使之相互协调与制约并有效运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广州十三行法制。第二章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粤海关制度。近代化趋势下的中西贸易开展对清朝外贸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不能适应开海贸易后管理近代化贸易的需要。清政府在广州创设了粤海关作为管理中西贸易的专门机构,建立了粤海关制度。粤海关是广州十三行法制中最重要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法律关系之外粤海关承担着沟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接受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监督;在法律关系内部粤海关联结着行商与外商,承担着征收关税与管理贸易两大职责,负责对行商与外商的管理。粤海关既要实现清政府开海贸易的经济目的,也要满足清政府管控贸易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要求。第三章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行商制度。为了实现对广州中西贸易的实际控制,并解决“华夷之辨”产生的官府直接管理外国人的障碍,清政府在粤海关建立了行商制度。行商在粤海关的许可下参与对外贸易并享有垄断外贸的权利,同时承担着代缴关税、管理贸易、管制外商及中外沟通等多种义务。随着近代化趋势下中西贸易的发展,行商的垄断外贸权利实际受到拘束,但行商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不断被强化。行商既是广州十三行贸易的参加者,也是清政府管理外来人员的媒介,行商隔离了外商与官府,也隔离了外商与内地民人。行商制度有助于清政府对中西贸易的实际控制,并有利于实现贸易开放与贸易控制的平衡。第四章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外商制度。广州中西贸易的开展导致广州外来人员逐渐增多,为了管理外来人员并维持外贸秩序,进而维护社会安定与政治统治稳定,清政府以行商为媒介对外商实施了严格管制,建立了外商制度。以外商在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活动与居住生活为中心,清政府赋予了外商一定的权利,也对外商课以了广泛的义务,外商权利的行使需依附于行商,但外商承担义务是独立的。与近代化趋势下中西贸易发展带来的贸易管理形势变化相适应,外商制度经历了从松散管理到规范管理再到严格管理的变革过程,出于管理贸易与维护统治的需要,外商制度又表现出以“防禁”为核心的特点,约束了外商的人身自由也限制了贸易的自由发展。第五章广州十三行法制评鉴。粤海关、行商与外商三类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各自的权利义务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广州十三行法制。广州十三行法制随着近代化趋势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但本质上没有脱离封建法制的窠臼。广州十三行法制的建立与运行实现了清政府对广州中西贸易的管控,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中西贸易发展的要求,但也束缚了贸易自由发展并导致私相贸易频发。广州十三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传统封建法制,促进了近代法律思想、法制理念与法制规则的萌动,为中国法制近代化做了一定的准备。广州十三行法制运行中存在的中西法律冲突,损害了广州十三行法制的效力,又对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广州十三行法制也可为当下贸易活动的法律规制提供历史镜鉴。从总体上看,广州十三行法制体现了清政府对西方近代化趋势的回应,广州十三行法制具有优势更有不足,其根据近代化贸易的发展要求而作出法制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趋势的要求,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广州十三行法制束缚了贸易自由发展,从根本上违背了近代化潮流的发展趋势。

王盼[5](2019)在《近代宁波鸦片的进口与销售(1858-1906)》文中认为鸦片是19世纪中国经济中特殊的商品,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宁波的鸦片进口始自康熙年间,雍正七年颁布禁烟诏令后,碍于政策,鸦片多以走私形式输入。彼时吸食人员不多,鸦片进口数量有限。嘉庆年间改进的吸食方法,由闽粤地区向北流传至吴越境内,染上鸦片瘾的人员渐众,鸦片进口量大增。及至道光时流毒甚广,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鸦片以洋药的名义输入中国。宁波鸦片进口数量节节攀升,其进口量在宁波海关洋货进口贸易额、贸易总额以及全国鸦片进口中占据着相当比例,鸦片贸易繁盛至极。《烟台条约》附则的实施和杭州的开埠,使得宁波经济腹地不断缩小,洋药进口数量整体呈现下降状态,最终让位于土药。宁波进口的洋药绝大部分由上海转运而来,也有一部分鸦片从香港渠道而来,少量的土药由四川、云南供应,通过长江水道或者经陆路由九江转运。宁波港进口的洋药除供应本省外,同时向周边的安徽、江西和福建等地区输送。近代各省之间鸦片厘金税率的不统一,造成地区之间鸦片价格的差异,推动鸦片的区际流转。1858-1906年,宁波进口洋药中以麻洼鸦片居多,孟加拉鸦片其次,波斯鸦片进口最少。洋药品种之间存在内部竞争,且不同年份在宁波的销售比例也略有差别。同时与浙江省增长的土药竞争,各品种鸦片在市场供求和价格影响下展开角逐,“以土抵洋”政策获得了惨胜,1906年浙江省生产土药约14000担。从1858年到1906年,中外合力作用,使宁波长期保持较高的鸦片进口量,土药的生产如火如荼,整个社会受鸦片毒害深重,影响宁波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近代宁波社会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海涛[6](2019)在《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的城际差异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逐步融入金融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而与此同时,金融风险剧增和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频发,阻碍了改革的进程。金融和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和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更好地建立有效的金融生态和外贸增长评估体系,探索该地区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的城际差异以及二者互动影响的城际差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金融生态和对外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互动影响的机理。在此基础上,为了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生态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城际差异以及二者互动影响的城际差异,根据金融生态内涵和对外贸易增长质量的要求,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生态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指标体系。利用GRA-TOPSIS方法分别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1—2016年的金融生态和对外贸易增长状况进行了评价及城际差异分析。然后,利用耦合模型和Moran’I指数模型分别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1—2016年的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互动影响进行了城际差异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生态发展整体向好,但在去除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影响后,不同阶段城际仍存在较大差异。(2)长三角城市群的对外贸易增长质量整体向好,但对外贸易增长相较于金融生态的发展存在更多的不稳定性以及城际差异更加明显等问题。(3)各城市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严重的地理空间非平衡性即城际差异。最后,综合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玉铭[7](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研究说明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许言庆[8](2016)在《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饶晓晓[9](2016)在《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文中认为宁波、杭州属中国近代边缘城市,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虽明显滞后于上海、天津等近代主流城市,但作为浙江省内较早开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论文以1840~1937年宁波、杭州为研究对象,从其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等方面展开研究。在调研及相关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定义1927年之前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前期,1927年之后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后期。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前期(1927年之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梳理了近代前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近代前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以“异”(差异性)为主导性特征,这种“异”即体现为宁波的“先发被动”与杭州的“后发主动”。宁波近代开埠较早,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以及江北外人居留地的开辟而被动开启的,因此是“先发的”和“被动的”。杭州开埠较晚,其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起步较晚,由中国政府所主导,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产物,因此是“后发的”和“主动的”,1920年代,杭州逐步实现对宁波的超越。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后期(1927年之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对浙江省级及杭州、宁波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展开研究,包括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颁布及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形成等,此外梳理了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在近代后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异”(差异性)“同”(相似性)并存。“同”即是指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具有较为统一的行政体系架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架构,与此同时还具有较为相似的各类影响因素;“异”则是指杭州自1920年代赶超宁波之后,至1930年代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领先于宁波。论文对近代前期、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近代前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2.近代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且在发展程度上均滞后于同时期的南京、上海;3.近代后期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相对更接近于上海,宁波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则远远滞后于上海、杭州,与杭州形成较大差异。

胡莉娜[10](2014)在《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外贸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以及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宁波港在区位地理、深水岸线、航道水深、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而不断促进了港口物流的形成和发展。港口物流将装卸搬运、加工包装、配送运输、信息处理等物流产业链所有相关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在促进宁波地区经济及外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围绕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外贸的影响这一中心问题,对宁波港口物流进行SWOT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法研究了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外贸的影响途径及产生的外贸效应等问题,对于促进宁波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其推动其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宁波港口物流发展通过降低港口物流运营成本、提高港口物流运营效率及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等途径产生外贸总量效应和外贸结构效应。简而言之,港口物流发展与宁波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关系,港口物流发展促进了宁波外贸总量不断扩大,外贸结构不断优化。鉴于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外贸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提出实现宁波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了港口物流对宁波外贸发展的影响机制,其结果具有借鉴意义。

二、对外贸易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外贸易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双屿港与十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十六世纪东亚海洋形态与海上贸易网络
    第一节 明代朝贡体系及海禁政策实施情况
        一 朝贡体系与海禁制度的初步形成(吴元年-宣德八年)
        二 朝贡体系渐弱而海禁政策逐渐加强(宣德八年-成化年间)
        三 朝贡体系与海禁政策的式微与破灭(成化年间-崇祯年间)
    第二节 十六世纪东亚地区海洋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
        一 正德、嘉靖、隆庆时期的中国海商
        二 日本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
        三 朝鲜半岛对外贸易情况
        四 屯门、漳州、双屿、澳门的葡萄牙商人
        五 十六世纪东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
    第三节 小结:十六世纪的东亚海域
第二章 明代双屿港的兴盛
    第一节 双屿港地理位置辨析及其兴盛条件
        一 有关双屿港地理位置的讨论
        二六 横岛内部区位分析
    第二节 双屿港兴盛的原因和过程
        一 双屿港兴盛的原因
        二 双屿港兴盛的过程
    第三节 双屿港的贸易情况
        一 从海贼陈瑞和胡胜供词看双屿港贸易
        二 外文文献中有关双屿港贸易情况的记述
    第四节 小结:从双屿港贸易看东亚地区贸易变化
第三章 双屿港的衰落
    第一节 双屿之战的基本过程
        一 朱纨剿灭双屿港前的准备措施
        二 双屿之战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双屿之战的原因
        一 由邸报分析双屿之战的原因
        二 北方边境形势的间或缓和
    第三节 小结:政府力量的介入对东亚贸易网络的影响
第四章 双屿港衰落后的东亚海上贸易网络
    第一节 葡萄牙与澳门
        一 葡萄牙势力的东扩与西移
        二 以澳门为中心的葡萄牙人东亚贸易圈
    第二节 月港的发展及中国沿海港口发展趋势
        一 月港的发展
        二 中国沿海对外贸易港口的北移趋势
    第三节 日本与长崎港
        一 长崎港的初步发展
        二 锁国时期的长崎港贸易发展
        三 日本与东亚贸易圈
    第四节 小结:双屿衰落后的东亚海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宁波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
    (一)经济增长的总量变化和增长率变化
    (二)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
二、宁波对外贸易的基本态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变化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三)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变化
    (四)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五)对外贸易依存度
三、基于结构变动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
    (一)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加速经济增长
    (二)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转变推进高质量经济增长
    (三)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贸易产品,增强出口贸易竞争力
        1. 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有竞争优势的出口。
    (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进口贸易
        1. 立足于自身优势发展进口互补。
        2. 积极培育吸收型引进。
    (三)积极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1. 促进宁波市场国际化发展。
        2. 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作用。

(3)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清朝广州十三行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综述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变革的缘由
    第一节 西方近代化趋势对清朝外贸法制的冲击
        一、西方近代化趋势对清朝贸易的冲击
        二、西方近代化趋势促使清朝海上贸易政策改变
        三、清朝开海贸易后面临的法律困境
    第二节 清朝外贸法制的溯源
        一、清代以前的外贸法制
        二、清初的海上对外贸易法制
    第三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建立
        一、广州十三行法制建立的历史经验借鉴
        二、广州十三行法制的体系构成
        三、广州十三行法制的法律渊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粤海关制度
    第一节 沟通中央与地方的粤海关
        一、粤海关设立的缘由
        二、粤海关对中央承担的职责
        三、粤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的关税征收
        一、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征税的原则
        二、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征收的税种
        三、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征税的程序
    第三节 粤海关对广州十三行的外贸规制
        一、粤海关对外贸开展的管控
        二、粤海关对行商的管理
        三、粤海关对外来人员与船舶的管制
    第四节 粤海关的税收考核与法律责任
        一、粤海关的税收考核
        二、粤海关的法律责任
    第五节 粤海关制度的特点
        一、粤海关制度是市舶司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二、粤海关制度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过程
        三、粤海关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发挥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行商制度
    第一节 行商制度的建立与变革
        一、行商制度的建立
        二、行商制度的运行
        三、行商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行商的权利
        一、行商外贸垄断权的内容
        二、行商外贸垄断权的维护
        三、行商外贸垄断权的限制
    第三节 行商的义务
        一、行商代为征收关税的义务
        二、行商管理对外贸易的义务
        三、行商管理外国商人的义务
        四、行商沟通中外的义务
    第四节 行商的法律责任
        一、行商承担法律责任的事由
        二、行商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五节 行商制度的特点
        一、行商制度是对官设牙行的继承与发展
        二、行商的权利受拘束而担责不断强化
        三、行商制度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过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中的外商制度
    第一节 外商制度的建立与变革
        一、外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二、外商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 外商依附于行商的权利
        一、外商在贸易中的权利
        二、外商留居广州的权利
        三、外商的其他权利
    第三节 外商的独立义务
        一、外商在贸易开展中的义务
        二、外商留居广州时的义务
        三、外商遵守的商品管制禁令
    第四节 外商的法律责任
        一、外商承担法律责任的事由
        二、外商法律责任形式的特点
        三、外商承担法律责任的程序规定
    第五节 外商制度的特点
        一、以行商为媒介的管理模式
        二、权利依附与义务独立并存
        三、对外商的管制趋于严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十三行法制评鉴
    第一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特点
        一、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义务并使之有序运行的体系性
        二、随着近代化趋势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变革性
        三、体现近代性与本质封建性的法律性质两面性
    第二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作用
        一、广州十三行法制推动了清朝近代贸易的开展
        二、广州十三行法制阻碍了清朝近代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广州十三行法制的影响
        一、广州十三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封建法制
        二、广州十三行法制为中国法制近代化做了一定准备
        三、广州十三行法制具有一定的历史镜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近代宁波鸦片的进口与销售(1858-190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学术回顾与研究现状
    1.3 基本史料介绍
2 宁波鸦片问题背景
    2.1 浙江罂粟种植
    2.2 宁波早期鸦片贸易
3 宁波进口鸦片数据分析
    3.1 宁波进口鸦片品种及来源
    3.2 宁波鸦片进口在贸易额中比例
    3.3 宁波鸦片进口在全国鸦片进口中的比例
4 宁波进口鸦片的销售
    4.1 浙江省
    4.2 福建省
    4.3 江西省
    4.4 安徽省
5 宁波进口鸦片消耗
    5.1 浙江省鸦片消耗
    5.2 宁波地区的鸦片消耗
    5.3 鸦片吸食对社会的影响
        5.3.1 戕害生命
        5.3.2 败坏社会风气
        5.3.3 激化官民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867-1906 年浙海关鸦片进口数量统计表
    附录二:1864-1906 年宁波鸦片进口在全国鸦片进口中的比例
    附录三:1869 年全国部分口岸鸦片进口税率
    附录四:1868-1904 宁波鸦片进口在宁波洋货进口贸易额及贸易总额的比例
    附录五:1869-1906 宁波进口鸦片从江海关和浙海关贸易统计数字中的比较
    附录六:1864-1886 年宁波鸦片进口占上海鸦片复出口的比例
    附录七:浙江省土药产量估计
    附录八:1912 年浙江各地罂粟种植面积
    附录九:1872-1906 年《申报》宁波地区鸦片伤人案
    附录十:1879 年通商口岸鸦片吸食情况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的城际差异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金融生态相关研究
        1.2.2 对外贸易评价相关研究
        1.2.3 金融与外贸关系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生态概念界定
        2.1.2 对外贸易增长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生态相关理论
        2.2.2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2.3 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互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2.3.1 金融生态对对外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2.3.2 对外贸易对金融生态影响的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的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
    3.2 金融生态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金融主体指标构建
        3.2.2 金融环境指标构建
    3.3 对外贸易增长的指标体系构建
        3.3.1 对外贸易增长数量指标构建
        3.3.2 对外贸易增长质量指标构建
    3.4 指标体系信度检验
    3.5 指标权重
        3.5.1 数据的标准化
        3.5.2 权重计算方法
        3.5.3 案例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绩效评价的城际差异性
    4.1 基于灰色关联系数的Topsis模型
    4.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金融生态绩效评价
        4.2.1 评价结果
        4.2.2 城际差异分析
        4.2.3 影响因素分析
    4.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外贸易增长绩效评价
        4.3.1 评价结果
        4.3.2 城际差异分析
        4.3.3 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互动影响的城际差异性
    5.1 模型说明
        5.1.1 耦合模型
        5.1.2 Moran’I指数模型
    5.2 实证分析
        5.2.1 耦合协调度的城际差异分析
        5.2.2 耦合协调度的Moran’I指数城际差异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指标权重

(7)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小结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小结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三、主要远洋航线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小结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小结
结语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8)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2.2 港口体系研究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2.2.3 研究述评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2.3.5 研究述评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2.4.3 研究述评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2.5.3 港口合作研究
    2.5.4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4.1.1 综合实力内涵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4.2.2 港口竞争态势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5.1.2 模型选取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5.4.1 地理区位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5.4.3 外贸背景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5.5 小结 6.结 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9)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基本概念界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基本概念界定
    1.2 相关领域文献和研究成果综述
        1.2.1 相关领域资料
        1.2.2 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近代宁波、杭州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1 宁波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1.1 宁波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
        2.1.2 宁波近代前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2.1.3 近代宁波城市与建筑管理机构及制度的萌芽
    2.2 杭州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2.1 杭州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
        2.2.2 杭州近代前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2.2.3 近代杭州城市与建筑管理机构及制度的萌芽
    2.3 小结
第3章 近代宁波、杭州城市建设的前期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1 近代宁波城市与建筑的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1.1 现代城市市政的起步
        3.1.2 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起点及其典型建筑案例
    3.2 近代杭州城市与建筑的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2.1 现代城市市政的起步
        3.2.2 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起点及其典型建筑案例
    3.3 小结
第4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1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1.1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1927~1937年)
        4.1.2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初步制定(1927~1937年)
    4.2 杭州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2.1 杭州近代后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4.2.2 杭州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及其沿革(1927~1937年)
        4.2.3 杭州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3 宁波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3.1 宁波近代后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4.3.2 宁波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及其沿革(1927~1937年)
        4.3.3 宁波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4 浙江省及各市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初步形成(1927~1937年)
        4.4.1 工程策划及设计
        4.4.2 工程准备
        4.4.3 工程施工
        4.4.4 工程验收
    4.5 小结
第5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后期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1 近代杭州后期城市建设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杭州的城市规划
        5.1.2 市政建设的发展
        5.1.3 建筑活动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2 近代宁波后期城市建设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2.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宁波的城市规划
        5.2.2 市政建设的发展
        5.2.3 建筑活动的发展
    5.3 小结
第6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比较
    6.1 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比较
        6.1.1 前期宁波、杭州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比较
        6.1.2 后期中国人主导的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比较
    6.2 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比较
        6.2.1 现代土地法规及其比较
        6.2.2 现代市政建设法规及其比较
        6.2.3 现代建筑法规及其比较
        6.2.4 建筑师、营造业管理法规及其比较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前期转型的差异
        7.1.1 宁波西方人为主导的“先发被动型”城市现代化进程
        7.1.2 杭州中国人为主导的“后发主动型”城市现代化进程
        7.1.3 “后发主动型”对“先发被动型”的超越
    7.2 后期发展的异同
        7.2.1 同——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效仿及滞后
        7.2.2 异——近代后期宁波在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城市发展上相对于杭州的滞后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外贸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与目标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2 物流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2 宁波港口物流和外贸发展概况
    2.1 港口物流概述
    2.2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2.2.1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
        2.2.2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劣势
        2.2.3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
        2.2.4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威胁
    2.3 宁波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3.1 宁波外贸规模现状
        2.3.2 宁波外贸结构现状
3 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3.1 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外贸的影响途径
        3.1.1 降低港口物流成本
        3.1.2 提高港口物流效率
        3.1.3 完善港口物流服务
    3.2 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外贸效应
        3.2.1 外贸总量效应
        3.2.2 外贸结构效应
    3.3 小结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4.2 促进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4.2.1 宏观措施
        4.2.2 微观措施
    4.3 本文创新之处
    4.4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对外贸易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双屿港与十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D]. 石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宁波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分析[J]. 李博文,王楠. 当代经济, 2020(08)
  • [3]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清朝广州十三行法制研究[D]. 朱腾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近代宁波鸦片的进口与销售(1858-1906)[D]. 王盼. 宁波大学, 2019(06)
  • [6]金融生态与对外贸易增长的城际差异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D]. 王海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8]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D]. 许言庆.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9]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D]. 饶晓晓. 浙江大学, 2016(02)
  • [10]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外贸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 胡莉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外贸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