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m~2住宅设计介绍

100m~2住宅设计介绍

一、100m~2住宅设计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汤冉冉[1](2021)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宅用户对住宅的性能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更倾向于打造一个集健康、高效、绿色为一体的住宅环境。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专业技术的缺乏,农村住宅普遍存在保温隔热性能差、质量隐患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传统的建造方式已不能满足居民的住宅性能需求。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9年河南、浙江、四川等省份均已明确指出积极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农宅试点。但由于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面的问题,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不顺利。考虑到中国幅员广阔、地貌、资源、产业基础等大不相同,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处于中原的河南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因素进行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装配式钢结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背景、住宅建设现状和居民未来建房意愿的调研分析,探索河南农村地区推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可行性;在装配式钢结构农宅推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居民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和半结构化访谈,归纳出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推行的33个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收回有效问卷227份;运用SPS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得出政策法规、经济激励、产品性能、农宅用户需求、企业转型意愿、市场环境、技术支撑等7大类公共因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水平的影响程度,提出7类公共因子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水平的路径假设和理论模型,借助AMO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并通过模型修正使模型达到最优化;根据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和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效应值得出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执行力度、宣传力度、住宅的质量安全、构件运输成本、住宅舒适度、社会文化及群体价值观等对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影响显着。根据影响路径及影响因素的等级划分,针对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宣传引导、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等;企业应完善装配式钢结构农宅的质量验收和维护工作、突出产品性能优势、加大技术上的研发力度、打造装配式钢结构产业群等;农村居民应主动消除认知障碍、提升自身信任度等,希望这些建议能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新思路。

张昕楠,时天昊,宋祎琳[2](2020)在《从集合到共享:共享住宅设计教学解析》文中认为本文在对国内建筑院校传统住宅设计题目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共享住宅类型和我国城市居住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提出以"共享住宅"为核心的本科三年级设计课程改革——以尺度、行为、模式为基本要求,从宜居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角度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题目,并优化教学过程。最后,通过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分析与总结,系统展示共享住宅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并凸显其意义。

王江[3](2020)在《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乡村住房统一建设中普遍存在村民参与不够、工业化程度不高、设计均质而单调等“重复性”问题,而传统乡村住房自发建设中由村民主导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布局灵活多变等“差异性”特点却十分普遍。针对以上“重复性与差异性”矛盾,构建了一套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该系统兼顾了乡土文化、居住需求、供给生产,耦合了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规则与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规则,为“体小、量大、异质、低价”的乡村住宅探索了一种朝向定制化、灵活性、产业化发展的新设计方法。首先,比较分析了他组织的统建式住区和自组织的自建式住区,指出双重组织驱动的集约化住区是一种代表正面性和积极性的人居空间组织模型,既能避免各自的缺点,又能整合两者的优点。其次,针对他组织住区中普遍存在的难以兼顾“标准化”与“个性化”以及自组织住区中凸显的异质居住需求等问题,改进了从专家系统的角度提出的“以形态规则作为设计起始点”的形状文法,使之能够添加“居住需求”的标签。其三,为了确保居住需求在乡村住宅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性以及与设计、生产的关联性,剖析了设计要素集、定制要素集、生产要素集之间的交互关系,确立了数字模型、用户、建筑师、研究者、建造商5种主体,构建了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然后,考虑到乡村家庭的居住需求并不容易精确的获取,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乡村的6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并且利用5种典型乡村家庭类型分别论证了周期阶段特征与家庭居住需求的匹配度。最后,从定义的乡村住宅6级分层结构中,抽取“房间、村居、组群、住区”4个层级,开展基于形状文法、关联住区规划布局与住宅个性定制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上述设计系统与方法不仅能对乡村住宅设计灵活性进行验证,而且为面向供应生产的建造装配环节预留“接口”。全文共八章。第一章通过对规模化定制与住宅设计的文献进行关联综述,指出住宅规模化定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住区规划、住宅设计与供应生产集成度不高、双重组织性不强的问题,二是住宅设计与用户阶段性需求及其家庭生命周期关联性不高的问题,三是普遍缺乏将规划、设计与生产集成为一体的设计方法的问题,四是关联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的规则推理研究对于产业化住宅设计理论发展的驱动作用被忽视的问题。第二章通过人居空间自组织理论与相关实例分析,分别剖析了他组织住区和自组织住区的优劣势,提出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应按照双重组织的标准进行建构的结论。第三章归纳并总结了包括工匠式住宅、标准化住宅、同质式住宅、差异化住宅、规模化定制住宅和个性化定制住宅6阶段的产业化住宅发展历程及其设计特征,厘清了基本概念和研究、实践的基础。第四章对数字设计模型的类型、定义、特征、方法和工具进行专题探索,论证基于形状文法的数字生成模型是开展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五章构建由5种主体组成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通过8组交互关系的剖析,着重从设计规则的制定、交互模式的构建两个层面论证实施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的可行性。第六章构建由起步期、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6阶段组成的乡村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结合传统农民、离乡农民、离土农民、内源式新型农民、外源式新型农民等5种典型乡村家庭类型,研究乡村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阶段性的异质居住需求与类型化的住宅空间的关联性。第七章以研究者和建筑师为主体,基于形状文法归纳传统乡村住区中宅基地及其住宅的形态、功能特征,定义3级住区布局规则及其相应的语料库,开展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研究;之后,以用户为主体,定义3种维度的住宅定制规则及其相应的语料库,为之关联乡村家庭的居住需求,开展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研究,完成最后设计结果的输出与验证。第八章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黄建良[4](2020)在《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震是对人类社会冲击最为强烈的自然灾害,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运用巨灾保险来承担地震经济风险的探索方兴未艾,但如何科学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是困扰业界发展的一大基础性难题。基于上述的社会需求,本文针对居民住宅地震保险标的,提出一种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旨在打通结构工程与金融保险之间的“最后一英里”,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成果转化至区域地震经济风险评估当中,科学预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风险。本文以逆向演绎为主线思路,由无人机勘测获取区域居民住宅几何信息并映射在数据库中,以此快速预测该区域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总体上本文以“构件、单体、区域”三层次逐步推进研究。(1)构件层次:得出适用的修复工法针对结构构件柱、墙、梁,以及非结构构件填充墙和设备管线,兼顾构件性能状态及应用场景特征而筛选出适用的修复工法,通过回归统计各修复工法的工程量公式,提出了一套构件直接经济损失快速测算方法。(2)单体层次:评估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修复工法归并方法,可形成一定目标之下的工法修复策略,使直接经济损失计量科学合理。通过刻画地震危险性概率分布,并结合Weibull分布对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布的拟合,从而构建了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概率分布,得出各周期年的直接经济损失期望值。(3)区域层次:预测区域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通过整合无人机勘测与三维重建技术,形成便捷获取区域建筑几何信息的技术方案。利用基于加权海明距离的模糊识别方法对区域住宅建筑与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每一栋住宅的损失期望,继而进一步预测区域总体直接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广州某典型城镇社区算例分析,证明了所述预测方法能系统性地完成一定区域内住宅群的勘测、识别、匹配及预测的全过程工作,为基本实现结构工程与金融保险专业之间的衔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为地震巨灾保险的保费定价提供参考,也为公共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许江英[5](2020)在《基于实态调研的中小套型住宅餐厅可变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地变化。对于中小套型住宅,“卧室”与“餐厅”需求存在着相互矛盾。三室套型会导致第三卧室浪费及餐厅空间的过度挤压,造成整体使用效率降低,两室套型又很难满足居住者家庭后期对三个卧室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家庭人员数量及组成模式是动态过程,居住者对套内的功能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中小套型中卧室需求与餐厅需求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调和,目前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中部地区中小套型“卧室”与“餐厅”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从中小套型住宅的使用现状调研入手,对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中小套型住宅套内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套型在套型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中小套型餐厅的使用率远低于大套型,且小三房中第三卧室的使用率不高。其次,选取了不同城市的11个住宅进行个案调研,套型包含端户、中间户两类常见套型模式。调研对住宅的使用情况与套型设计、居住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经分析发现,中小套型餐厅的使用率较低是因为餐厅空间在增设第三卧室的背景下被压缩严重,舒适性降低。第三卧室使用率较低是因为一般家庭并不是全生命周期都需要三个卧室空间。最后,为顺应当前时代发展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目标、条件、方法三个维度阐述城市中小套型住宅餐厅的可变设计策略。结合不同家庭结构模式构建出餐厅空间的两大模式,前期的大两室两厅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度极高的大餐厅满足就餐需求,后期餐厅可通过模式转换变成卧室满足第三卧室需求。可变餐厅套型充分考虑一般家庭全生命周期的居住需求变化,利用时间差在空间使用上达到整体最佳协调性,从而提高全周期套内空间效率。此外,通过对可变条件的组合提出十二种可变餐厅概念性套型,可适用于中小套型住宅设计。

程子芙[6](2019)在《高房价背景下的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人口的飞速增长,造成了现阶段高房价的现状,而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小户型住宅就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但整体空间有限的中小户型住宅更容易出现居住环境拥挤、功能空间缺失等现实性问题,给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收纳空间优秀的调和能力与平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小户型住宅拥挤、压抑的环境状态。本文的探索重点是基于高房价背景下的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研究。文章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户型住宅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状况、其收纳空间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地归纳,并确定了主要研究内容;其次对现阶段高房价的社会发展状况下的中小户型住宅及其收纳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与其相关的研究理论,做好一定的关联构建,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此后,通过对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实测调研以及大量问卷调研,对现阶段中小户型住宅居民的居住结构、收纳空间现状以及用户评价进行整合比对研究,分析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与在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工艺技术方面的限定条件;最后依据第二章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第三章的实测调研与问卷调研分析,提出了高房价背景下适宜现阶段人群的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改善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力求深层次地挖掘中小户型住宅的内在潜力,旨在满足高房价背景下当代人群的多种生活需求,为中小户型住宅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生活空间;同时,作者希望能通过对高房价背景下的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设计的研究,对未来的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刘建军[7](2019)在《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截止到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农村总人口 18.7%;而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58%,高出全国约7%,反映出农村老龄化课题的急迫性。本研究结合国家“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战略目标,对如何构建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环境进行探索。对于老龄化问题,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辽宁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那样,依靠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来抵御老龄化。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辽南兼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两种典型村落,其适老性建设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内陆型农村老年人交通出行成本较高;②沿海型村落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内陆型,新建农宅较多,但二者都存在村一级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村内闲置资源较多;③两种村落中多聚集着失能、失智老人,农宅基础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适老化部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支持。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辽南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分析,探索“生态”、“宜居”概念下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并尝试构建相应的适老性评价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适老性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构建适老性设计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农村“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其次,重点阐述了在生态宜居视域下适老性的研究内容,发现老年人对舒适度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依赖人体工程学所定义的无障碍尺寸,而是更关注对自身周围空间的尺度控制。因此,研究基于人际气泡理论引入了“个人领域”的概念,详细论述在这一概念下舒适度、便捷性、连续性等宜居相关概念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对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层面的适老性需求进行调研,并建立了5个理论假设。最后,研究综合适老性评价、实地测绘以及计算机模拟数据,建立生态宜居评价模型,验证相关假设。提出辽南农村适老性设计策略:①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②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策略,进而为辽南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以及适老性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在生态宜居的视域下从新审视老年行为、空间尺度、无障碍、适应性节能等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问题,尝试为老年人营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便捷的现代乡村生活环境。

王佩璇[8](2019)在《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文中指出木结构住宅建筑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建筑类型之一,在相当长历史时期满足我国人民居住的需要。由于受到木材属性、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的制约,木结构住宅普遍使用时间不长,能够长久保存下来的木结构住宅建筑比较少见。木结构住宅建筑在满足现代人们的居住活动需求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在耐久性、适应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有鉴于此,本文针对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评价木构件耐久性的方法,研究提升木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优化设计措施,探讨适宜的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1)根据木材材性特点、住宅建筑性能要求,研究木结构住宅耐久性评价方法。从材料、构件、功能、居住活动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真菌、虫类、机械损伤、化学介质等影响木结构住宅耐久性的各类因素,对木结构住宅建筑耐久性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建立了用于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分析的时效模型,提出了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的评价方法。(2)针对木结构住宅主要建筑构件的耐久性问题,研究了提升木结构住宅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优化措施。对现存木结构住宅进行了大量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既有木结构住宅存在的容易霉变、表层剥落、腐朽、开裂、变形、松动、断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木构件含水率过高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提出降低木结构应力比、合理选材、在木结构各部件采取阻止水汽渗入结构内部与提高结构通风散汽等关键技术,保证木结构各部件含水率处于风险值以下,可以大幅提高木结构建筑的耐久性。(3)基于住宅木构件耐久性优化措施,从建筑的结构选型、功能空间、造型与表皮技术等层面,对长效高性能现代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进行探讨,结合我国既有相关规范,提出了低层、多层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分析高层木结构住宅发展的阻力与潜力。本文对建筑木构件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中国现代木结构住宅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孙超[9](2019)在《SI体系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SI体系(支撑体-填充体)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型住房建设模式,此模式的应用可以允许住宅内部具备很好的空间适应性,从而满足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本文在梳理总结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房建设的现状,基于多样的居住生活需求,提出适应性住宅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并对适应性住房建设的技术体系进行梳理。首先,对欧洲和日本发达国家住宅空间适应性探索历程进行了梳理,解读适应性住宅设计的理论成果与建设实践。其次,梳理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和对住宅空间适应性的探索,对相关典型实践的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再次,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空间适应性设计原则,在居住者或家庭的居住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具体方法,针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需求,在平面可变和空间可变两个层面上尝试完成套型平面和套型组合的适应性设计。最后,对SI住宅体系实现其空间适应性的技术体系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现阶段适应性住宅设计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居住者或家庭的生活方式差异或家庭结构演变产生不同的生活需求,需要住宅提供多样的灵活可变的功能空间,住宅空间适应性的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不同个体或家庭的居住需求,借鉴新型住房建设体系理念,进行适应性设计。区别于传统民居与集合住宅,SI体系的住宅支撑体和填充体完全分离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实现住宅空间的适应性,更加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市场推广潜质,有利于满足和解决当前更高要求的居住需求。

李欢[10](2018)在《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国内率先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一直以来都走在时代的前端。研究深圳将近40年以来,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建筑实践历程,对研究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中国的住宅设计及深圳整体的住宅建筑设计市场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以每十年为分界点,将深圳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共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即1980-1990年初期探索阶段、1991-2000年发展提高阶段、2001-2010年蓬勃发展阶段、2010至今稳步成熟阶段。对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实践作品进行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搜集和归纳、数据分析和对比,每个阶段自成一章,对境外机构在深圳设计的住宅的住区规划、户型和造型特点,结合相关的工程实例,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总结。这为全面了解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和规划的发展历史提供客观的参考资料。每个章节的最后以国内设计机构的代表项目为例,与深圳的代表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设计的深圳住宅在规划、户型等方面的不同;从设计数量、国家分布、住宅类型和分布区域对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作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定量的分析,对境外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发展过程做出进一步研究。论文的最后进一步解读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的发展特点,并对全国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以期能对本土建筑师的住宅实践活动有所启示,同时也为国内对境外设计机构的住宅设计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二、100m~2住宅设计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m~2住宅设计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市场背景
        1.1.3 产业背景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钢结构农宅的推广可行性与相关理论
    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建设现状研究
        2.1.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概念
        2.1.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现状
    2.2 河南省农村地区住宅建设现状及建房意愿调研分析
        2.2.1 调研方案设计与发放
        2.2.2 样本分析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2.3.1 适合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选择
        2.3.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与传统农村住宅的对比分析
        2.3.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势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因子分析法
        2.4.2 结构方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3.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推广障碍分析
        3.1.1 政府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3.1.2 企业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3.1.3 居民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3.2 影响因素的提取原则
    3.3 河南省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识别
        3.3.1 影响因素提取的依据
        3.3.2 影响因素的初步提取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4.1 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3.4.2 问卷回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钢结构农宅推广因素量化分析
    4.1 影响因素的降维处理
        4.1.1 信效度检验
        4.1.2 因子分析
    4.2 影响因素间的模型构建
        4.2.1 理论模型构建
        4.2.2 结构模型构建
    4.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3.1 初始模型拟合检验
        4.3.2 模型修正
    4.4 影响路径分析与影响等级划分
        4.4.1 影响路径分析
        4.4.2 影响等级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政策保障
        5.1.2 经济激励政策
    5.2 企业层面
        5.2.1 产品性能
        5.2.2 企业业务转型意愿
    5.3 居民层面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河南省农村地区住宅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C 河南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2)从集合到共享:共享住宅设计教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背景
    1.1 本科住宅设计教学现状
    1.2 本科传统住宅设计的教学改革
2 共享住宅
    2.1 共享住宅的概念界定
    2.2 共享住宅的产生背景
3 教学过程
    3.1 共享住宅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
    3.2 共享住宅设计教学活动实录
    3.3 共享住宅设计教学成果归纳
4 结语

(3)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简介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复兴传统居住模式——满足家庭生命周期需求
        1.2.2 优化住宅设计方法——构建多方交互设计流程
        1.2.3 转变住宅供给机制——完善住宅产业生态系统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聚焦乡村住宅的4 个特点
        1.3.2 聚焦乡村住宅设计的4 种层级
        1.3.3 聚焦北方平原地区的城郊型Z村
    1.4 主要概念辨析
        1.4.1 可持续住宅
        1.4.2 居住需求
        1.4.3 自建式住宅
        1.4.4 乡村家庭生命周期
        1.4.5 批量化生产与规模化定制
        1.4.6 大批量住宅与规模化定制住宅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住宅规模化定制相关性研究
        1.5.2 居住需求与家庭生命周期、住宅设计寿命的关联性研究
        1.5.3 关联数字设计、生成设计与规则定义、形状文法的方法研究
        1.5.4 关联形态特征和定制规则的住宅生成设计推理研究
        1.5.5 研究简评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学科聚焦法
        1.6.3 详细调研法
        1.6.4 参数建模法
        1.6.5 设计研究法
    1.7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框架
        1.7.2 研究逻辑
        1.7.3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点
        1.8.1 角度创新:基于双重组织构建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
        1.8.2 方法创新:提出关联形状文法与居住需求的乡村住宅生成设计方法
        1.8.3 理论创新:提出关联5 个交互主体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人居空间自组织理论与相关实例分析
    2.1 人居空间自组织理论研究
        2.1.1 自发性秩序
        2.1.2 自组织理论
        2.1.3 人居空间演化的组织机制
    2.2 自组织的自建式住区实例研究
        2.2.1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甘榜住区
        2.2.2 四川色达的五明佛学院住区
        2.2.3 荷兰阿尔梅勒的奥斯特伍德新城住区
    2.3 他组织的统建式住区实例研究
        2.3.1 美国纽约的莱维敦郊区住区
        2.3.2 秘鲁利马的巴里亚达斯住区
        2.3.3 葡萄牙埃乌拉的马拉盖拉住区
    2.4 双重组织的集约化住区实例研究
        2.4.1 利比亚的黎波里的古达米斯古城住区
        2.4.2 印度印多尔的阿兰若住区
        2.4.3 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巴楚城住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产业化模式及设计方法演变
    3.1 工匠式住宅的自发性设计(1913 年前)
    3.2 标准化住宅的试验性设计(1913-1945 年)
    3.3 同质式住宅的标准化设计(1945-1960 年)
    3.4 差异化住宅的参与式设计(1960-1990 年)
    3.5 大批量住宅的定制化设计(1990-2010 年)
    3.6 个性化住宅的灵活性设计(2010 年-今)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宅数字设计模型与方法
    4.1 德勒兹哲学对数字设计理论的影响
        4.1.1 差异性
        4.1.2 生成性
    4.2 数字设计模型的类型与特征
        4.2.1 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
        4.2.2 形式模型
        4.2.3 生成模型
        4.2.4 性能模型
        4.2.5 复合模型
    4.3 数字设计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4.3.1 从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
        4.3.2 从子系统模型向综合性模型发展
        4.3.3 从预测性模型向交互性模型发展
    4.4 基于形状文法的乡村住宅数字生成模型
        4.4.1 用户界面层
        4.4.2 业务逻辑层
        4.4.3 数据访问层
    4.5 乡村住宅生成设计的基本步骤
        4.5.1 宅基地与乡村住宅的关系分析
        4.5.2 预定义
        4.5.3 图形定义
        4.5.4 代码定义
        4.5.5 生成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用于住宅规模化定制的设计系统
    5.1 设计系统的组成
        5.1.1 耦合设计、定制、生产的住宅规模化定制相关要素集合
        5.1.2 构建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的研究框架
    5.2 基于规则的设计要素集
        5.2.1 转译用户需求
        5.2.2 设定规则层级
        5.2.3 把控定制程度
        5.2.4 基于形状文法的规则设计案例解析
    5.3 基于参与的定制要素集
        5.3.1 引导用户参与
        5.3.2 避免信息过载
        5.3.3 验证用户体验
        5.3.4 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案例解析
    5.4 基于供给的生产要素集
        5.4.1 面向生产和装配的设计
        5.4.2 供应链的重新组织
    5.5 关联设计、定制、生产的住宅规模化定制案例解析
        5.5.1 设计模块语料库构建
        5.5.2 用户参与定制设计
        5.5.3 控制生产成本
        5.5.4 住宅项目建设
        5.5.5 供应模式研发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居住需求的乡村家庭生命周期模型构建
    6.1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乡村居住需求分析
        6.1.1 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阶段特征与划分依据
        6.1.2 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适应性调整的关系
        6.1.3 乡村住宅的属性
        6.1.4 影响乡村居住需求变动的因素
        6.1.5 乡村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
    6.2 典型乡村家庭生命周期与其阶段性居住需求和类型化住宅空间的匹配
        6.2.1 传统农民家庭
        6.2.2 离乡农民家庭
        6.2.3 离土农民家庭
        6.2.4 内源式新型农民家庭
        6.2.5 外源式新型农民家庭
    6.3 乡村家庭居住需求的调查分析
        6.3.1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基本信息的获取
        6.3.2 乡村家庭结构与住宅现状分析
        6.3.3 乡村家庭居住需求分析
        6.3.4 调查分析的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形状文法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方法及应用
    7.1 设计方法的层级
        7.1.1 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方法
        7.1.2 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方法
    7.2 集合组群和住区的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1 布局生成设计规则的预定义
        7.2.2 定义一级组群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3 定义二级组群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4 定义三级住区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5 布局生成设计规则小结
    7.3 集合房间和村居的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1 定制生成设计规则的预定义
        7.3.2 定义村居的二维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3 定义房间的二维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4 定义房间的三维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5 定制生成设计规则小结
    7.4 设计规则的应用
        7.4.1 基于布局生成设计规则的自动输出
        7.4.2 基于定制生成设计规则的用户交互
    7.5 设计规则的验证
        7.5.1 布局生成设计规则的验证
        7.5.2 定制生成设计规则的验证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之处
    8.3 发展趋势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图表来源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目录

(4)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单体建筑损伤
        1.3.2 区域建筑损失
        1.3.3 研究方法比较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建筑构件层次分析
    2.1 修复工法特征化
        2.1.1 常用修复工法
        2.1.2 修复工法特征体系
    2.2 非结构构件破坏与修复
        2.2.1 砌体填充墙
        2.2.2 室内附属设施
    2.3 单构件修复的工法筛选
    2.4 单构件修复的工程量计算
        2.4.1 基本假设
        2.4.2 修复工程量计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单体层次分析
    3.1 修复工法归并
        3.1.1 归并原则
        3.1.2 归并流程
    3.2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布
        3.2.1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烈度与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关系
        3.2.2 地震烈度概率分布
    3.3 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3.3.1 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3.3.2 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概率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建筑层次分析
    4.1 无人机勘测区域建筑
        4.1.1 倾斜摄影测量
        4.1.2 无人机航空摄影
        4.1.3 建筑三维模型建立
    4.2 建筑几何信息提取
        4.2.1 建筑高度
        4.2.2 建筑平面边缘
    4.3 建筑物与数据库匹配
        4.3.1 单体建筑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库
        4.3.2 区域建筑与数据库匹配
    4.4 区域居民住宅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风险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城镇社区算例分析
    5.1 概述
        5.1.1 算例选取说明
        5.1.2 无人机勘测及三维建模
    5.2 广州市天河区某城镇社区算例分析
        5.2.1 城镇社区基本信息
        5.2.2 无人机勘测成果
        5.2.3 居民住宅建筑几何信息提取
        5.2.4 数据库匹配结果
        5.2.5 区域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风险分布预测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修复工法工程量统计回归
附录B 修复工法相关定额
附录C 单体建筑直接经济损失数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实态调研的中小套型住宅餐厅可变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外理论研究
        1.3.2 国内理论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住宅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住宅的发展历程
        2.1.1 满足基本需求期(1949-1978)
        2.1.2 居住质量上升期(1979-1989)
        2.1.3 住宅建设高速发展期(1990-2006)
        2.1.4 质量与资源平衡期(2006-至今)
        2.1.5 城市住宅餐厅的发展历程
    2.2 不同国家和地区住宅建设发展经验对比
        2.2.1 日本的集合住宅建设
        2.2.2 韩国的集合住宅建设
        2.2.3 中国香港的集合住宅建设
    2.3 中部地区城市中小套型住宅现状
        2.3.1 中小套型住宅市场特性分析
        2.3.2 中小套型住宅常见住栋模式
        2.3.3 中小套型住宅套内配置现状
        2.3.4 中小套型住宅餐厅空间现状
        2.3.5 中小套型住宅当前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中小套型住宅居住实态调研
    3.1 实态调研方法
        3.1.1 问卷调研
        3.1.2 个案调研
    3.2 主观问卷调研
        3.2.1 受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受调研对象的居住现状
        3.2.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3 客观个案调研
        3.3.1 受调研案例的基本情况
        3.3.2 套内空间功能挪为他用
        3.3.3 套内空间结构被改造
        3.3.4 调查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层次理论与家庭周期的需求分析
    4.1 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匹配
        4.1.1 家庭居住行为
        4.1.2 居住空间要素
        4.1.3 行为与空间匹配
    4.2 居住需求层次分级
        4.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4.2.2 功能空间的层次分级
    4.3 家庭全生命周期居住需求分析
        4.3.1 家庭全生命周期家庭结构变化
        4.3.2 家庭全生命周期生活模式
        4.3.3 家庭全生命周期的空间需求
    4.4 可变餐厅的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中小套型住宅餐厅的设计策略
    5.1 中小套型餐厅可变的必要性
    5.2 可变餐厅套型的使用范围分析
        5.2.1 主要功能空间的尺寸分析
        5.2.2 可变餐厅套型面积范围限定
    5.3 餐厅的可变条件分析
        5.3.1 空间布局
        5.3.2 空间大小
        5.3.3 可变物理条件
    5.4 餐厅可变设计策略
        5.4.1 中小套型端户可变设计
        5.4.2 中小套型中间户可变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城市住宅餐厅使用情况调查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高房价背景下的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国情政策的限定
        1.1.2 现阶段人群迫切的住房需求
        1.1.3 收纳空间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相关概念解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相关基础研究
    2.1 社会发展对中小户型住宅的影响
        2.1.1 国家政策对中小户型住宅的影响
        2.1.2 房地产市场对中小户型住宅的影响
    2.2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解析
        2.2.1 收纳空间的概念
        2.2.2 收纳空间的特征
        2.2.3 收纳空间的发展状况
    2.3 影响中小户型住宅收纳设计的相关理论
        2.3.1 人口社会学理论
        2.3.2 马斯洛需求理论
        2.3.3 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
        2.3.4 环境行为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设计方案研究
    3.1 调研方案设计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方法
    3.2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调研分析
        3.2.1 实测调研分析
        3.2.2 问卷调研分析
        3.2.3 典型问题解析
    3.3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限定因素
        3.3.1 空间布局限定
        3.3.2 人口结构限定
        3.3.3 工艺技术限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设计原则
        4.1.1 整体布局原则
        4.1.2 灵活多变原则
        4.1.3 人性关怀原则
        4.1.4 绿色设计原则
    4.2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的布局策略
        4.2.1 精准整体的平面布局
        4.2.2 垂直设置巧妙的立体布局
        4.2.3 伸缩有度的弹性布局
    4.3 灵活多变的设计策略
        4.3.1 功能复合多变的灵活性设计
        4.3.2 不拘一格的多样化设计
        4.3.3 体验式参与互动性设计
    4.4 人性化通用设计策略
        4.4.1 平衡生理安全尺度
        4.4.2 挖掘心理行为习惯
        4.4.3 实现通用设计需求
    4.5 绿色安全设计策略
        4.5.1 节约循环设计
        4.5.2 健康安全设计
        4.5.3 低碳环保设计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小户型住宅各生活空间收纳状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辽南农村养老困境
        1.1.2 建筑空间与行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政策背景:城镇化、供给侧与生态宜居
        1.2.2 社会背景:农村老龄化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理论与框架
        1.4.1 结构方程模型
        1.4.2 空间关系学
        1.4.3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构建
    2.1 生态宜居适老性相关研究
        2.1.1 生态宜居文献综述
        2.1.2 适老性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2.1.4 生态宜居与适老性的内在联系
    2.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框架
        2.2.1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2.2.2 生态宜居适老性空间划分
        2.2.3 生态宜居的行为分析方法
        2.2.4 引入“个人领域”概念
    2.3 生态宜居适老性模型
        2.3.1 生态宜居适老性评价模型
        2.3.2 研究假设提出
    2.4 本章小结
2 辽南农村适老性调研与统计描述
    3.1 调研内容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数据说明
        3.1.3 辽南地域民俗
    3.2 养老需求与行为数据统计
        3.2.1 养老需求与老年人基本属性
        3.2.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
        3.2.3 老年人邻里社交需求与行为特征
        3.2.4 老年人农宅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
    3.3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
        3.3.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3 农宅居住环境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4 农宅热舒适度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4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统计
        3.4.1 辽南农村交通设施
        3.4.2 辽南村落基本概况
        3.4.3 辽南农宅建筑信息
        3.4.4 辽南农宅院落信息
    3.5 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统计
        3.5.1 能源消耗类型调研数据
        3.5.2 生态适应性节能方式
        3.5.3 农宅属性与能耗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辽南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1 交通出行空间研究概述
        4.1.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1.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2.1 交通出行无障碍设计因素分析
        4.2.2 交通出行便捷性设计因素分析
        4.2.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牲分析
        4.3.1 邻里社交空间研究概述
        4.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3.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4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4.1 人文生态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2 宜居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5 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2 邻里步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3 邻里休闲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1 居住行为的二次调研概述
        5.1.1 老年居住行为统计描述
        5.1.2 农宅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5.1.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5.2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2.1 主要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2 辅助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3 院落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4 农宅适应性节能现状分析
    5.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5.3.1 空间秩序性设计因素分析
        5.3.2 空间适应性设计因素分析
        5.3.3 光热舒适与适应性节能因素分析
        5.3.4 农宅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5.4 农宅光热能耗模拟分析
        5.4.1 开间/进深对采光影响
        5.4.2 开间/进深对能耗的影响
        5.4.3 火炕对能耗的影响
    5.5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1 主要生活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2 辅助生活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5.5.3 光热舒适度与适应节能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适老性结构方程
    6.1 数据信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分析
        6.1.3 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
    6.2 结构方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3 适老性模型的修正
        6.3.1 模型调整
        6.3.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4 适老性模型效应分析
        6.4.1 潜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4.2 观测变量影响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设计策略
    7.1 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策略
        7.1.1 辽南农村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建设策略
        7.1.2 辽南农村邻里居住环境归属感营造策略
        7.1.3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7.2 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7.2.1 开间进深适应性节能优化策略
        7.2.2 采暖设备更新及外墙维护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8.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农村适老性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B 入室调查问卷(二次调研)
附录C 文中分析的农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附录D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结果
附录E 农宅光热物理信息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材材性
        1.2.2 建筑体系
        1.2.3 耐久性
        1.2.4 建筑设计
    1.3 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既有木结构住宅的建筑体系与技术
    2.1 木结构住宅发展史
        2.1.1 中国木结构住宅的发展
        2.1.2 西方木结构住宅的发展
    2.2 木结构建筑体系与技术
        2.2.1 建筑中常用木材
        2.2.2 木结构建筑的优点
    2.3 现代木结构住宅基本情况
        2.3.1 平面布局
        2.3.2 立面造型
        2.3.3 人员结构
    2.4 木结构住宅建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2.4.1 挑战
        2.4.2 机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结构住宅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木结构建筑耐久性定义
    3.2 木腐菌、细菌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3 虫类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4 机械损伤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5 化学介质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6 木构件耐久性评价与时效模型
        3.6.1 耐久性评价
        3.6.2 时效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效木结构住宅的关键技术的优化
    4.1 木柱
        4.1.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1.2 提升木柱耐久性技术
    4.2 木梁与木屋架
        4.2.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2.2 改善木梁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4.3 木骨架墙体
        4.3.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3.2 改良木骨架墙体耐久性的技术
    4.4 木楼盖
        4.4.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4.2 提高木楼盖耐久性的技术
    4.5 木屋面
        4.5.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5.2 改进木屋盖耐久性的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的建构研究
    5.1 高性能木结构住宅设计理论
        5.1.1 可持续性理论
        5.1.2 建筑工业化理论
        5.1.3 开放建筑理论
    5.2 结构选型设计
    5.3 功能空间设计
        5.3.1 功能区分析
        5.3.2 功能空间组合分析
        5.3.3 功能空间模块化设计
        5.3.4 空间通风技术
    5.4 造型与表皮设计
        5.4.1 地域文化的表达
        5.4.2 木材特性的表现
    5.5 典型长效高性能住宅模式的建构
        5.5.1 低层木结构住宅
        5.5.2 多层木结构住宅
        5.5.3 高层木结构住宅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内容及数据整理
附录2 扬州某木结构住宅独立柱含水率检测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SI体系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
        1.1.2 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水平低下
        1.1.3 我国住房短寿化问题严重
        1.1.4 我国住房建设模式亟待转变
        1.1.5 百年住宅成为国内住宅产业发展的趋势
        1.1.6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装配式内装产业的兴起
    1.2 研究对象
        1.2.1 支撑体-填充体住宅体系(SI住宅体系)
        1.2.2 空间适应性
        1.2.3 住宅
    1.3 研究意义
        1.3.1 适应性住宅设计可以改善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1.3.2 适应性住宅设计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3.3 适应性住宅设计给建筑师从业提供理念借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发达国家住宅空间适应性探索历程及设计经验
    2.1 19 世纪下半叶-1939年萌芽期
        2.1.1 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
        2.1.2 密斯·凡·德·罗的“流通空间”设计思想
        2.1.3 这一时期对住宅空间灵活性的其他尝试
        2.1.4 小结
    2.2 1940 年-1972年开端期
        2.2.1 法国马赛公寓与“酒架体系”
        2.2.2 荷兰SAR支撑体住宅理论
        2.2.3 德国慕尼黑的根特街集合住宅
        2.2.4 日本战后公营住宅标准设计与KJ部品专用体系
        2.2.5 日本“新陈代谢派”与中银舱体大楼
        2.2.6 小结
    2.3 1973 年-1989年发展期
        2.3.1 部品体系的通用体系向转变
        2.3.2 开放建筑理论的形成与其理论内涵
        2.3.3 日本SI体系确立前的发展历程
        2.3.4 日本筑波·樱花小区
        2.3.5 小结
    2.4 1990 年至今成熟期
        2.4.1 KSI体系的确立发展
        2.4.2 日本“200 年住宅”构想的提出
        2.4.3 日本试验集合住宅NEXT21
        2.4.4 日本琴芝县营住宅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空间适应性住宅发展历程及设计经验
    3.1 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的木构架体系
    3.2 1949 年-1978年住宅产业化的创建时期
        3.2.1 历史背景
        3.2.2 住宅空间适应性的早期探索
        3.2.3 小结
    3.3 1979 年-1998年住宅产业化的探索时期
        3.3.1 历史背景
        3.3.2 SAR支撑体理论与开放建筑理论
        3.3.3 小结
    3.4 1999 年至今住宅产业化的转变时期
        3.4.1 历史背景
        3.4.2 百年住居LC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3.4.3 济南CSI体系与万科VSI体系
        3.4.4 中国百年住宅的提出与SI住宅体系的发展
        3.4.5 北京雅世合金公寓
        3.4.6 北京众美光合原筑住宅
        3.4.7 上海绿地南翔崴廉公馆11 号楼
    3.5 其他相关方面的新动向
        3.5.1 万科极小公寓户型的研发设计
        3.5.2 从“万科芯”、“万花筒”到“无限系”的万科产品研发之路
        3.5.3 燕京里青年社区与当代都市青年人生活居住原型开发
        3.5.4 丁长峰母亲新农村住宅:住房建设模式的现状问题
        3.5.5 三一筑工的PC建筑技术推动住宅建造
        3.5.6 国际精装住宅展与全生命周期样板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应性设计原则与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
    4.1 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
        4.1.2 耐久性、开放性与动态更新
        4.1.3 模数协调
        4.1.4 设计一体化
    4.2 居住需求分析与住宅内部空间模式分析
        4.2.1 普遍需求——居住者或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分析
        4.2.2 刚性需求——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差异导向的变化的居住需求
        4.2.3 软性需求——生活方式差异导向的多样化居住需求
    4.3 基于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住栋设计原则与方法
        4.3.1 实现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住栋设计原则
        4.3.2 实现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套型与套型之间
        4.3.3 实现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套型内部
    4.4 基于空间适应性的住宅套型设计尝试
        4.4.1 套型基本模型的尺度控制
        4.4.2 用水功能空间的模块化部品标准化设计
        4.4.3 平面可变层面的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
        4.4.4 空间可变层面的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
        4.4.5 住栋平面套型组合设计尝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应性住宅的技术体系与未来发展
    5.1 SI体系工业化住宅技术构成要素
    5.2 支撑体的简洁规整是适应性实现的基础
        5.2.1 结构选型
        5.2.2 公共管井集中设置
        5.2.3 同层排水技术
    5.3 填充体的完善成熟是适应性实现的必要条件
        5.3.1 架空地板
        5.3.2 架空吊顶
        5.3.3 架空墙体
        5.3.4 轻质隔墙
    5.4 支撑体与填充体的对接
        5.4.1 模数协调——二者对接的实现基础
        5.4.2 住宅部品——二者对接的物质载体
        5.4.3 设计实施——二者对接的必要条件
    5.5 我国适应性住宅发展缓慢的原因
        5.5.1 整体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水平低下
        5.5.2 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滞后
        5.5.3 住宅设计建设的理念落后
        5.5.4 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5.5.5 住宅品质的认识存在偏差
    5.6 我国适应性住宅未来发展的建议
        5.6.1 政府政策的扶持
        5.6.2 建筑从业者设计理念转变与技术水平提高
        5.6.3 SI体系理论纳入相关专业教育体系
        5.6.4 加快内装工业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5.6.5 普及大众对于SI体系住宅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项目经验
致谢

(10)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2 国内住宅境外建筑设计实践与研究现状
        1.4.3 关于深圳住宅境外设计的研究现状
        1.4.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出现的问题
        1.4.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1980-1990年初期探索阶段
    2.1 初期探索阶段的时代背景
        2.1.1 政治文化背景
        2.1.2 经济背景
        2.1.3 建设背景
    2.2 1980 -199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规划
        2.2.1 住宅规划布局
        2.2.2 住宅交通流线组织
        2.2.3 住宅的公共绿化与配套设施
    2.3 1980 -199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户型设计
        2.3.1 户型的拼接方式
        2.3.2 平面功能与设计
    2.4 1980 -199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立面造型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1991-2000年发展提高阶段
    3.1 发展提高阶段的时代背景
        3.1.1 政治文化背景
        3.1.2 经济背景
        3.1.3 建设背景
    3.2 1991 -200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规划
        3.2.1 住宅规划布局
        3.2.2 住宅的交通流线组织
        3.2.3 住宅的景观绿化及公共配套设计
    3.3 1991 -200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户型设计
        3.3.1 户型的拼接方式
        3.3.2 平面功能与设计
    3.4 1991 -200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立面造型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001-2010年蓬勃发展阶段
    4.1 蓬勃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
        4.1.1 政治背景
        4.1.2 经济背景
        4.1.3 建设背景
    4.2 2001 -201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规划
        4.2.1 住宅规划布局
        4.2.2 住宅的交通流线组织
        4.2.3 住宅的公共绿化和配套设施
    4.3 2001 -201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户型设计
        4.3.1 户型的拼接方式
        4.3.2 平面功能与设计
    4.4 2001 -201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立面造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2011年至今稳步成熟阶段
    5.1 2011 年至今稳步成熟阶段的时代背景
        5.1.1 政治背景
        5.1.2 经济背景
        5.1.3 建设背景
    5.2 2011 年至今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规划
        5.2.1 住宅规划布局
        5.2.2 住宅的交通流线组织
        5.2.3 住宅的公共绿化和配套设施
    5.3 2011 年至今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户型设计
    5.4 2011 年至今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立面造型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针对性统计分析
    6.1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数量统计
    6.2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国家来源统计
    6.3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建筑类型统计
    6.4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分布区域统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启示
    7.1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发展过程
    7.2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对全国的影响
    7.3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1980-199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设计的住宅小区整理
    附录2:1991-200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设计的住宅小区整理
    附录3:2001-2010年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设计的住宅小区整理
    附录4:2011至今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设计的住宅小区整理(包含在建)
致谢

四、100m~2住宅设计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D]. 汤冉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从集合到共享:共享住宅设计教学解析[J]. 张昕楠,时天昊,宋祎琳. 当代建筑, 2020(12)
  • [3]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研究[D]. 王江. 山东建筑大学, 2020
  • [4]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研究[D]. 黄建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实态调研的中小套型住宅餐厅可变设计策略研究[D]. 许江英. 湖南大学, 2020(08)
  • [6]高房价背景下的中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程子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 刘建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D]. 王佩璇. 扬州大学, 2019(02)
  • [9]SI体系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孙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研究[D]. 李欢. 深圳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100m~2住宅设计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