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合作经济,实现组织创新

发展合作经济,实现组织创新

一、发展合作经济 实现组织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鹏[1](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指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张建锋[2](2020)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步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土地承包、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创新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劳动力资源弱质化、粮食供给总量紧平衡等现实,着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渐为社会所认同。与此同时,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呈现深化趋势,但在区域、产业、具体农事活动方面存在不协调不充分问题。立足我国小规模农户将长期存在并处于基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国情,在深化专业化分工过程中,探究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农户参与分工与合作的保障,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理论的必要性。本文以农机服务为例,探究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回答“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为什么要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以保障农事活动的有效实现?”问题,并将“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合作”分解为“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如何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匹配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等子问题。文章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农户家庭决策模型、合作及合作行为理论、外包理论、交易成本与交易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合作治理”的基本框架。基于此分析框架,从稻农家庭微观决策出发分析了稻农参与分工与合作的缘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合作机制、稻农农事活动合作方式选择及合作治理匹配的影响因素;随后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分析了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演化历程及现实状况,并基于2004-2017年全国主要稻产区数据、采用FGLS方法验证了技术经济结构变迁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内生次序probit模型模型、multi-logit模型分别验证了稻农农机技术使用与否、农机技术使用程度、农机服务合作与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在多案例分析专业化分工和稻农合作实现逻辑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单独均无法相对全面解释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缘由,应从合作意愿形成与强化、合作行为实现与开展、合作持续等三个层面具体分析稻农合作的缘由。稻农合作嵌入外部技术经济、制度演化与变迁过程中,是稻农以综合成本最小化、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权衡合作的预期收益增加或预期成本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主体与群体的行为能力及合作能力、主观与客观规范与控制等因素,并与内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结果。规模经济、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信息处理效率等四个视角都是以合作的预期绩效为出发点,只强调了合作预期绩效中的某一方面,未将合作发生置于综合系统中考量,且四个观点间也存在相应的联系。生产要素稀缺引致的生产实现与生产成本降低诉求、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均衡诱致的交易成本降低诉求、小农户综合收益最大化导向下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诉求、交易效率提升与合作的经济可行性得以保障、稻农行为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强有力外部推力与助力的存在、新型水稻经营主体的存在与引领、合作分配机制的激励效应与分配的公平性、合作组织的存续发展与合作组织绩效的提升等方面构成了稻农农事活动合作的多维缘由。(2)技术变革与制度变迁对农业专业化分工演进以及农户合作行为选择具有显着的直接、间接影响。(1)制度及制度变革围绕宏观产权制度、产业保护与扶持制度、微观规范与控制制度三个维度,通过影响宏观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合作的微观交易效率,通过改变水稻生产经营主体的资源、资本与要素禀赋结构,直接、间接影响农事活动分工与合作;(2)技术及技术演化围绕生产型技术、交易型技术两个维度,通过改变农事活动的技术经济结构、影响合作的交易效率,进而影响稻农合作动机、合作行为与合作方式的选择;(3)技术、制度协同演化,共同形塑了“小农户家庭内部合作为主与关系型换工合作为辅→农户被动卷入同公社化与合作化生产合作为主→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逐渐深化→农事活动合作市场化与社会化为主”的稻农合作与合作方式演进历程。水稻农事活动中稻农合作治理演进围绕交易属性演化、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两个维度展开。交易属性演变嵌入水稻生产技术、制度与政策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的演化影响技术选择、农事活动的专业化分工,进而影响农事活动的实现方式,最终影响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及治理机制的选择。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演化维度的治理演化主要从“交易效率演进嵌入、经营主体选择”、“混合治理结构嵌入、经营主体选择”两个角度发挥作用。(3)技术经济结构变迁是水稻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的核心诱致因素,四种水稻种属农机服务外包合作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分异。水稻生产经营农事活动合作与合作方式选择嵌入技术经济与制度结构及其共同决定的专业化分工系统中。影响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稻生产经营资源与要素相对稀缺状况、水稻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的变革、非农就业市场成长与非农就业比较收益状况、农业生产经营公共制度与产业政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嵌入的农村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网络等。基于2004-2017年中国粳稻、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四个主要属种及主要种植省份的宏观数据,采用FGLS模型实证发现:(1)农机专用性指标、农地折租成本代表农地租种机会成本、农户自有劳动力价格代表的机会成本、雇工成本等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台均拖拉机动力代表的农机专用性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负向影响。(2)水稻种植现金成本收益率代表的比较收益指标、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可得性、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等三个指标影响出现了分异,现金成本收益率在粳稻、中籼稻种植区对农机服务外包合作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和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农机总动力代表的农机服务可得性在粳稻产区、晚籼稻产区呈正向影响,在早籼稻、中籼稻产区呈负向影响。农户自我完成部分成本在早籼稻、晚籼稻产区呈现负向影响,在粳稻、中籼稻产区呈现正向影响。粳稻、中籼稻的个体效应在省域间存在分异性。(4)农户户主特征、农户社会与经营特征、村域技术经济结构等因素对农户农机选择、农机化程度、农机服务合作、农机服务合作程度、农机服务合作方式选择均会产生显着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分别采用probit与工具变量probit模型、次序probit模型与内生次序probit模型、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户户主年龄、留家人员健康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的对数值、农忙时雇工价格、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业机械采用具有显着影响,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显着提升农户农机采用。(2)农业收入占比、主事者年龄、家庭外出劳动力占比、留家人口受教育程度、役畜拥有与否、家庭耕地面积、支农惠农服务可获得程度对农户农机化程度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3)役畜的拥有情况、农户耕地面积、农忙时的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对农户农机及农机合作行为的选择具有显着的影响。(4)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等对农户实现合作程度产生显着影响。(5)基于不同的参照组,农业收入占比、户主的性别、户主年龄、女性劳动力占比、役畜的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值、农地产权改革颁证与否、村域人均劳动力耕地面积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县城最近的距离对数、农户间关系的和谐程度、村域惠农支农服务可得性、获得补贴的金额对数对合作方式产生显着影响。但不同参照组内,显着性有差异。(5)水稻农机服务合作交易治理结构、交易治理机制选择主要受役畜拥有状况、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关系和谐程度、村域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等因素影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采用multi-logit模型实证发现:(1)农忙时雇工价格对数、村民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离最近县城的距离、从事农业生产3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人数、村域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惠农支农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农户选择市场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农业收入占比、是否拥有役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农忙时雇工价格、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等对农户不同参照组条件下选择混合治理结构的几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3)农地确权颁证状况、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支农惠农服务可得性状况对不同参照组间农户选择关系治理结构具有显着促进作用。(4)拥有役畜的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获得补贴金额的对数值、支农惠农服务获得性等在不同参照组条件下农户选择一体化治理结构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5)役畜拥有状况、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对数、农户间关系和谐程度、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是农户农机购置与作业合作治理机制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6)确权颁证实现情况、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等对农户选择关系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关联。(7)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对数、村民间的关系和谐程度、超过3个月的劳动力人数对农户选择契约治理机制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8)农业收入占比、拥有役畜的状况、家庭农户耕地面积对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离最近县城的距离等对农户选择混合治理具有显着影响。推进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优化合作方式与合作治理,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1)调整合作规制的着力点,将着力点置于外在交易成本的降低与交易效率的提升、水稻生产经营技术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创业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育成长等方面;(2)优化与完善相应的规制政策:(1)改善水稻产业发展的宏观技术与制度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水稻行业技术效率提升、组织制度创新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一方面强化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基础条件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农业(水稻)”进程,降低组织创新与市场型交易的交易成本。(2)优化水稻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经济结构。一方面着力推进水稻农事活动技术变革,提高农事活动实现的技术标准化;一方面着力推进农地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的组织与治理创新,进一步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的职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3)推进农业创新创业与新型主体发育成长。一方面着眼于优化水稻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的制度与产业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的制度成本、风险成本和初创成本;一方面着眼于从供给端推进水稻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成长,为水稻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成长提供技术经济支撑。(4)推进农村协同治理与社会关系网络重塑。一方面着眼于推进农村治理的主体与机制创新,构建主要利益相关者间协同、多元机制协调与共生的治理体系,将水稻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嵌入农村治理创新过程中;另一方面着眼于重塑农村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农村传统的非正式制度的继承与优化、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型契约与法治文化的培育,实现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同现代市场经济契约与法治文化的有效衔接,降低水稻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交易成本。

杨赵欣[3](2020)在《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经验与当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合作经济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社会变革和合作运动实践和经验的启发下,不断地进行生产资料和资源的共享,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时实施的合作经济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本文以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的相关政策和经验为研究对象,对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制定的环境进行简要概括总结,深入分析陕甘宁合作经济政策在农业、工业、商业方面具体内容和取得的成效,进而总结出合作经济政策对当代建设中国合作经济的启示。本文首先对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资料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介绍。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解释了合作社和合作经济的概念,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合作经济理论和社会均衡理论进行阐释,为后文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制定的环境,分别对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引出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第四章介绍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内容,主要从农业、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归纳,边区的农业合作经济政策包括减租减息、推广植棉、劳动互助和信用合作社等方面;工业合作经济政策包括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开展工人合作精神运动、发展手工业、改革工资制度等方面;商业合作经济包括商业贸易、消费合作社和物价等方面,详细对边区合作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研究。第五章总结了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分别从农业、工业、商业进行总结,在农业方面提高了边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边区棉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整合了边区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了边区农村金融发展;在工业方面加强公营工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工人树立了正确的生产合作意识,促进了以纺织为主的各种手工业发展,资本和劳动相结合发展合作工业;商业方面企业与合作社建立了紧密联系,打破边区小农经济体制,稳定了边区物价和经济市场。第六章通过对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内容和经验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合作经济政策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启示,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合作精神、合作组织、支柱产业、利益机制、支持政策六个方面,通过合作经济政策对当代启示的分析理解,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的合作经济发展。

曾业松,贾大猛,杨智贤[4](2018)在《从“三位一体”走向新型合作经济——瑞安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启迪》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总结瑞安市农合联"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创新实践的经验和启示,揭示了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方向、创新路径和基本原则,为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理出了基本思路,为各地领导谋划推进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借鉴。

应建均[5](2018)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20世纪50年代以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是乡村微观经济组织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推行与深化,以及乡村治理体制的变化与更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几乎纯粹概念意义上的存在,没有一部法律对其内涵、范围等作出权威的规定和解释,法律制度建构十分粗糙。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悄然改变,政策法律背景也在深刻发展。一方面,国家政策、文件连续聚焦并不断部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立法完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进入《民法总则》的机会,被确立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因此,系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制度及其如何实现,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六个部分。第一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当前,人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性存在极大困惑。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统计层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及其运行情况总体稳定,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在理论判断层面,学者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属性普遍持悲观的态度,或者认为已被取消,或者认为不复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必须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史的纵向角度去理解其核心要义,评定其事实属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源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组织形式的差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个主要阶段。其中,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第二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当前,法律界以及地方立法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卷轶浩繁,林林总总。归纳而言,比较有影响的定义范式主要有“广义——狭义”、类型化和特征描述三种。综合比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优劣,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种属序列,“农村”、“功能特殊性”以及“社区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必备“种差”。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在乡镇人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以村民小组、行政村、乡(镇)等社区为单位建立,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和服务集体成员的经济组织,同时承担一定的集体公共社会功能。第三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存在重大理论分歧。实践中,全国规范性文件缺位,各地规定相互矛盾,存在立法困惑和制度缺陷。因此,在民法典编纂前、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以及《民法总则》通过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并不是一项高度的立法共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必要性,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争取平等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实现物权主体统一于民事主体的需要,是因应国家政策,平衡改革探索和于法有据关系的需要,是推进中国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可行性,从政策引领、实践探索、历史渊源和时代契机等方面,都是可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基本选项是特别法人。第四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作为特别法人,它的特别性是其得以独立于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能够独立建构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进行自我肯定的最简单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反映在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管理的财产性质的特别性、承担的职能的特别性、设立的特别性、终止的特别性和成员的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五个方面。同时,从特别法人内部的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还存在与其他三种特别法人类型(机关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的内在特别性,需要体系上的补充。第五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依据民法的主体规则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予以明确,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改革的核心问题。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名为“XX(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并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选择的组织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选择应当贯彻组织形态法定缓和论,最具法律意义的因素是设立目的和意欲从事的活动类型。在恪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私法性、独立性、社区性的基础上,且有合适的方式予以公示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采取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包括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及公司、企业形态。第六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股权设置与管理、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实现机制完善中的五个重大争议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级组织的形成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宜一般性地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组集体经济组织。三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应当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的不同归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形,具体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应当采“生活保障+户籍”的双重标准:第一层次,以是否依赖农村集体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界分“全民”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是否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的问题;第二层次,以户籍界分“集体”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属于哪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成员股的种类、集体股的设置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民主讨论决定,并以贯彻动态管理模式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应当坚持“一人一票”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可采自营或他营模式,他营模式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作为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而存在的法人实体。

杨倩[6](2017)在《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文中认为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组织的生产经营体制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组织方式要不断创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不断提高。库车县是新疆西部地区的经济强县,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近些年有着较快的发展,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库车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库车县农业发展做了出相应贡献。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来看,与我国沿海地区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相比,尚具有较大的差距。近两年经济形势不景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新疆地区又面临较严重的安全形势等外部环境,这些对新疆农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库车县作为新疆的一部分农业发展也不容乐观,同时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急需对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深入的探究。本文主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库车县农民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相关困难和问题,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秀经验和政策措施,对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策略做了深入探讨,探究能够推进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措施。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全方位的分析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库车县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政策实施不到位等等一些列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问题。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从创新筹资方式,实行多种形式的融资,提高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快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创新农业扶持方式,提高政策绩效,培养精英人才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农业市场服务水平,健全市场服务机制,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参与度等方面来进行提高改善。

钱淼[7](2014)在《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及其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合作经济的引入与发展使我国摆脱了在“家庭经营”时代向“小农经济”剧烈回归的宿命,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政府推动下的一次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被解锁,改革开始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引导,而对政策有着较强的依赖性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在实践中,农村合作经济涵义已经宽泛化,农村合作经济不断实现着对传统合作经济原则的革新,专业合作之外的多种合作经济形态陆续出现,这种现象被认可并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多元化的特征。剧烈的环境变迁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积累了足够的演进诱因,合作经济的形态也到了要重新考量的时候,一个自适应的进化过程已经开启。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是指其从单纯的专业合作形态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联合社和“新一代”合作等多种形态复合而成的经济形态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合作经济在理论层面被不断突破与革新,新的合作经济形态在实践中层出不穷,中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定性也因社会各阶层对与其认识的混乱而变得模糊,当前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问题迫切需要学理上的解释。同时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新类型合作社在农村区域出现,逐渐开始改变原有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使农村区域环境开始发生变迁。因此,在现阶段认识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问题及其给农村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此。本文探讨农村合作经济的形态演进问题,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现象的发觉与思考,其次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问题的本质分析,最后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的区域环境效益的探讨,这实际上形成了一条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沿着这样的思路,本文以合作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其他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案例分析、效率分析和关联分析为工具,研究了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动因与演进规律、农村合作经济新形态的创新特征与经营效率的实证以及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效果三部分重点内容。首先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动因与演进规律”的研究,包括对形态演进诱因的解释、制度边界的确立和演进路径的探索。其次是对“农村合作经济新形态的创新特征与经营效率的实证”的研究包括对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新一代”合作、联合社等新的合作经济形态的制度分析与经营绩效评价,以判断农村合作经济演进的成效。再者是对“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效果”的研究,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外部性的评价,在确定形态演进与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因素的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区域环境协同发展的机制。

陈振平[8](2013)在《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广泛创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综合的结果。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可以在民国时期寻找到一些渊源。民国时期的合作社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一种工具,与政权紧密结合,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以苏联合作社为样板实行计划合作经济的道路,将合作社作为实现农业及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经济建设计划之中。这个时期的供销合作社作为连接城乡物资流通的桥梁,以统购统销或派购的方式将农村生产的物资转移到城市,将城市的工业制成品转移到农村,在这个过程中的工农业产品价值剪刀差帮助工业化积累了资金。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力量开始从基层的微观经济细胞中撤出,市场的力量开始成为引导基层市场运行的强大的动力,供销合作社开始探索办“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实际上,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并不意味着供销合作社可以自然而然地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建成为众所期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反倒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改制)一度变得无从下手。到了21世纪,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新一届中央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下发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将供销合作社更进一步地纳入到“三农”问题的整体框架中,从提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沟通城乡流通,服务三农中的作用。从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中国供销合作社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再到后来的萎缩、复苏,贯彻了一条核心线索就是供销合作社与国家、市场的关系。供销合作社是有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国家力量,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服务城乡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在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具有服务三农和民生等社会性因素的考量,在支持市场竞争中相对落后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各方面都会想起借用合作社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总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论文研究目标与主题,界定论文基本概念及范畴,搭建文章基本框架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使用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主要从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思想渊源、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实践渊源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三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主要研究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国家运动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创新、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绩效及评价四个部分。第四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市场化探索。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市场化探索的过程、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以及市场化探索的绩效及评价。第五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及评价。第六部分是新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主要研究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第七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经验借鉴。主要研究国内外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比较及借鉴启示。第八部分是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主要包括对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既有模式的总结、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新模式、及关系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魏丽莉[9](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组织化理论流派及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农民组织化问题和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的述评和分析,从理论流派的角度廓清了我国纷繁复杂的农民合作社实践的思想渊源,具有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方向性的启迪价值。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制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第一次飞跃”。但是,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克服农户分散经营体制弊端,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直是困扰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难题。面对乱象杂呈、难辨其性的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学者们也是众议纷纷,观点各异,甚至在某些问题上极具争议和分歧。本论文研究认为,我国学者在描述、解释、预测家庭承包制以后,如何化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农民如何组织起来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问题上,形成了思想迥异的理论流派或理论视角,它们具有不同的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和研究传统等。本论文认为,符合“理论流派”之内涵界定和衡量标准的,包括以下三大理论流派:一是新乡村建设学派,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三是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系统梳理和阐述了这三大理论流派的兴起和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演变历程、思想渊源、理论观点、核心概念和命题、政策主张以及研究方法等,并对其特征、社会影响等加以适当的评论。本论文以“理论流派”为研究视角,对学术界在农民组织化和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这一问题上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归类,将其分为新乡村建设学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和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在研究内容上,梳理了三大理论流派代表人物的学术经历和思想历程,首次建立了解读我国农民组织化问题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思想的分析框架,应当视其为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本论文认为,新乡村建设学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研究要点如下:新乡村建设学派以温铁军、李昌平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发起、参与和推动了新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早期乡建学派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合作社实践是新乡村建设学派直接的思想历史渊源。新乡村建设学派的温铁军从农村改革试验和新乡村建设的实践出发,提出了研究中国农村问题基本假设、概念,研究对象,他提出“三农”“三治”、“小农村社经济”、“村社理性”等概念,修正了中国农村经济基础的主体概念,阐发了解读中国农村基本制度安排的一系列命题和观点。他倡导乡村建设,重视“村社理性”,主张以村社为基本单位构建多元合作框架,并将农村剩余人口的文化建设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构农村社会资本、规模交易主体以及获取合作收益(组织租)的领域,以此实现乡村良治与发展。与温铁军不同,“草根派”的乡建学者李昌平提出了农民村社共同体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以社区金融合作为核心组建“三位一体”和“四权统一”的村社一体化农民组织,从而增强村庄的自主性和农民的自主性。新乡村建设学派及其倡导的乡村建设试验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以张晓山、苑鹏等为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理论流派的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主要源于:国际合作社联盟确定的合作社发展原则,新制度经济学对组织和制度的研究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在关于合作社原则和本质、西方合作社思想流派、合作社与国家关系、国家立法与合作社发展、以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方向和我国合作社发展未来方向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判断假说,其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和出台我国第一部合作社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时被采纳,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以徐祥临、白志刚、陈林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渊源受到于日本农协建立思想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和启发,同时也来自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形成了包括传统部门一般论、宏观调控论、综合性农业合作社论、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造论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农民组织化理论体系,提出了传统经济部门具有货币短缺的一般性特征;宏观调控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手段;以综合性农业合作社为载体来承载政府向传统部门的货币投放;把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等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论文最后论述了三大理论流派在我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上的学术意义,比较了三大理论流派学术观点的分歧和争论,并通过经济学有关理论对三大理论流派所倡导的组织农民的不同合作社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在学理上予以分析,得出三大理论流派在这一问题上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的认识结论,对我国农民合作社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农民组织化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具有启发意义。

闫芳[10](2013)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业组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个体农户,到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双层经营”的家庭承包制,农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中国农业组织结构的变迁不仅与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隐含着中国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选择。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确立,中国农村经济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启动了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农村经济最主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农户,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的被卷进了现代市场体系,他们的生产、生活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农民和农村经济不仅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强烈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影响。一方面,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在农业生产环节的效率完全释放之后,在经营环节方面的消极作用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与市场体系中农户分散性相对应的是政治体系中利益表达的分散性和治理结构的残缺性。在“乡政村治”模式下,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无法获取高效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也无力承担大型公共设施的供给。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就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然而国家无法与近2亿个农户直接进行对接,必须要寻找新的组织结构来降低国家政策成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开始重新关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重要的组织制度资源。然而,现阶段由农民自发和政府推动建立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历史上的合作组织都有着本质的差别,它的产生、发展有着特殊的制度环境,它的演变方向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革以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为分析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治理理论等理论为分析工具,沿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演变——怎么演变——演变的方向”这一逻辑线索,探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规律。论文共分为8个章节。第一章“导论”,主要阐释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以此揭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通过梳理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现状,来阐释本研究视角的独特性;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第二章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合作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两种理论在制度变迁的分析方法、动力源泉以及变迁方式方面的迥异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三章主要对1949年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第四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揭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动因,并通过对两种解释逻辑的比较分析,深刻剖析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和变迁主体问题。第五章在总结分析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第六章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几种重要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源、运行机制、类型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从而归纳出当前国际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某些共同趋势,以此总结出指导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启示性经验。在以上几章的基础上,第七章形成了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规律的总体性判断。第八章进一步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的重要结论,并提出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在检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本论文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演变——怎么演变——演变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突破了以往局限于组织内部制度安排变迁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逻辑研究的清晰脉络。第二,在理论工具方面。本研究打破固有的学术边界,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两种不同理论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逻辑轨迹,并将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引入研究之中,从而增强了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逻辑研究的解释力。第三,在研究成果上。在回答本文研究问题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构建、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做了详细阐述,为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合作经济 实现组织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合作经济 实现组织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研究数据与论文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其治理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假定
    3.2 稻农合作的缘由
    3.3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的关系
    3.4 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3.5 稻农合作治理及影响因素
第4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
    4.1 技术与制度演化嵌入的水稻农事活动服务专业化分工状况
    4.2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及合作方式演进与现状
    4.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演进与现状
    4.4 小结
第5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影响因素—基于水稻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
    5.1 问题提出
    5.2 稻农合作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5.3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合作的影响因素
    5.4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农机服务合作选择的宏观模型
    5.5 宏观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6.1 问题的提出
    6.2 现有相关的研究
    6.3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4 稻农农机服务合作及合作方式选择的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实证
    7.1 问题提出
    7.2 相关研究的现状
    7.3 稻农合作治理结构选择的理论模型
    7.4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结构影响因素实证
    7.5 基于2016年CLDS数据的稻农农机服务合作治理机制影响因素实证
    7.6 小结
第8章 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基于多案例的比较
    8.1 问题提出
    8.2 相关的研究现状
    8.3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模式的主要案例
    8.4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主要模式的比较
    8.5 农事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合作深化的实现逻辑
    8.6 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研究结论
    9.2 推进专业化分工与稻农合作深化的政策含义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3)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经验与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综评价
    (三) 研究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一) 概念界定
        1. 合作社
        2. 合作经济
    (二) 基础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合作经济理论
        3. 社会均衡理论
二、 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制定的环境
    (一) 边区合作经济的政治环境
    (二) 边区合作经济的文化环境
    (三) 边区合作经济的自然环境
        1. 陕甘宁边区的位置及耕地面积
        2.陕甘宁边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
        3. 陕甘宁边区的自然资源
    (四) 边区合作经济的人口环境
    (五) 边区合作经济的经济环境
三、 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内容
    (一) 边区农业合作经济政策
        1.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 推广合作值棉的农业政策
        3. 劳动互助合作的政策
        4. 信用合作社的政策
    (二) 边区工业合作经济政策
        1. 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政策
        2. 开展工人合作精神运动的政策
        3. 大力发展合作手工业的政策
        4. 改革工资制度的政策
    (三) 边区商业合作经济政策
        1. 商业贸易政策
        2. 消费合作社的政策
        3. 合作经济物价政策
四、 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效
    (一) 边区农业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效
        1. 提高了边区农民生产积极性
        2. 促进了边区棉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整合了边区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4. 推动了边区农村金融发展
    (二) 边区工业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效
        1.加强公营工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2. 工人树立了正确的生产合作意识
        3. 促进了以纺织为主的各种手工业发展
        4. 资本和劳动相结合发展合作工业
    (三) 边区商业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效
        1. 企业与合作社建立了紧密联系
        2. 打破边区小农经济体制
        3. 稳定了边区物价和经济市场
五、 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一) 陕甘宁边区政策实施的经验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 农业、工业、商业全面发展
        3. 支柱产业带动产业链发展
        4. 根据各阶级利益灵活调整政策
    (二) 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
        1. 强而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发展合作经济的前提
        2. 积极民主的合作精神是发展合作经济的核心
        3. 灵活高效的合作组织是发展合作经济的基础
        4. 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是发展合作经济的关键
        5. 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发展合作经济的保障
        6. 健全完善的支持政策是发展合作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从“三位一体”走向新型合作经济——瑞安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一、瑞安“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的创新实践
    (一) 政府推动, 创建“三位一体”农合联
    (二) 供销带动, 搭建农商合作服务平台
    (三) 信用联动, 构建银农合作共赢机制
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深刻启示
    (一)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势在必行
    (二)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基本方向
    (三) 多位一体服务农民是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必由之路
        1. 壮大专业合作社, 夯实新型合作经济基础。
        2. 强化综合服务, 提高新型合作经济规模效益。
        3. 培育市场主体, 完善新型合作经济运行机制。
三、对领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 坚持方向性
    (二) 遵循规律性
    (三) 注重实践性
    (四) 突出创造性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之缘起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本文的四点说明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性的困惑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一、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起源的不同学说及分析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阶段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变迁的启示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
        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
    第一节 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式
        一、基于内涵和外延的范围大小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基于类型化方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基于特征描述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节 本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选择
        一、如何选择定义的范式
        二、特征描述法再评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要素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含义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理论争议
        一、民法典编纂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观点概览
        二、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不同方案
        三、《民法总则》通过后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立法审视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分析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化选项——特别法人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第一节 特别法人的提出与解释困惑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设立的特别性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终止的特别性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其他特别法人的关系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机关法人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实践考察
        一、经济合作社
        二、股份经济合作社
        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
        四、村社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公司
        六、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理论梳理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现实样态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改革方略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选择
        一、实践之评析与理论之反思
        二、选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原则与因素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多元化组织形式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文本分析与实践探索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改革及评析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设立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地方立法探索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司法实践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应然标准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与管理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管理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
结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制度配套与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制度配套
    三、《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主要理论依据
第3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3.1 库车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3.3 案例分析——库车县钟华香梨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4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分析
    4.1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状况
    4.2 关于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问卷设计
    4.3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结果分析
    4.4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5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缺乏农村金融支撑
    5.2 非均衡发展
    5.3 政策时效性低
    5.4 人才管理体制落后,缺乏管理人才
    5.5 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低
    5.6 缺乏市场化服务机制
    5.7 信息平台闭塞,农产品流通不畅
    5.8 农民参与意愿不高
第6章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践与启示
    6.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
    6.2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借鉴
第7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创新灵活的筹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7.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组织运营系统化,扩大组织规模
    7.3 创新农业扶持方式,提高政策绩效
    7.4 培养精英人才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
    7.5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7.6 提高农业市场服务水平,健全市场服务机制
    7.7 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7.8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参与度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7)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及其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核心概念
        2.1.1 合作经济概念
        2.1.2 经济形态概念
        2.1.3 区域环境概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生环境与形态演进动因
    3.1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生环境
    3.2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现状
        3.2.1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态势
        3.2.2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作用
    3.3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瓶颈
        3.3.1 专业合作形态缺乏市场竞争力
        3.3.2 专业合作形态服务领域较窄
        3.3.3 专业合作形态的抗风险能力小
    3.4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的动因
        3.4.1 演进的产业因素:现代农业的新特性
        3.4.2 演进的内生动力:自身的进化诉求
        3.4.3 演进的国家考量:对推动路径的修正
第4章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的规律
    4.1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周期
        4.1.1 合作经济的发展周期理论
        4.1.2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周期
    4.2 农村合作经济的自适应变革过程
        4.2.1 合作经济对成员异质性的包容
        4.2.2 合作经济控制方式的改变
        4.2.3 合作经济开始强调要素合作
        4.2.4 合作经济对经营效率的追求
        4.2.5 合作经济对共有产权的明晰
    4.3 农村合作经济的制度边界
        4.3.1 传统合作经济的制度边界:“罗虚代尔”原则
        4.3.2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制度边界:“民办、民管、民受益”
    4.4 农村合作经济的形态演进路径
第5章 农村合作经济新形态的创新特征
    5.1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形态
        5.1.1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形态描述
        5.1.2 土地股份合作形态的创新特征
        5.1.3 案例分析(烟台WG葡萄生产合作社)
    5.2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形态
        5.2.1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的形态描述
        5.2.2 社区股份合作形态的创新特征
        5.2.3 案例分析(上海SZ社区股份合作社)
    5.3 “新一代”合作形态
        5.3.1 “新一代”合作的形态描述
        5.3.2 “新一代”合作形态的创新特征
        5.3.3 案例分析(塔城FN玉米购销专业合作社)
    5.4 联合社形态
        5.4.1 联合社的形态描述
        5.4.2 联合社形态的创新特征
        5.4.3 案例分析(讷河GDB大豆种植联合社)
第6章 不同类型农村合作经济形态的经营效率比较
    6.1 经营效率评价方法
        6.1.1 经营效率的评价缘由
        6.1.2 经营效率评价的基本原则
        6.1.3 经营效率评价的基本思路
    6.2 样本数据来源
    6.3 基于DEA分析法的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6.3.1 模型选择
        6.3.2 变量选择
        6.3.3 模型估计结果
        6.3.4 模型结果讨论
第7章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
    7.1 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7.1.1 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筛选
        7.1.2 DEMATEL分析方法
        7.1.3 结果讨论
    7.2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7.2.1 分析方法
        7.2.2 指标体系设计与数据来源
        7.2.3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7.3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7.3.1 对农村经济环境的影响
        7.3.2 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
        7.3.3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8章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区域环境协同发展的构想
    8.1 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的思考
    8.2 协同发展机制的运行模式
        8.2.1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
        8.2.2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8.2.3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8.3 协同发展机制的法制建设
        8.3.1 强化合作社治理的意思自治
        8.3.2 强化经营者受托责任
        8.3.3 容许适度的股份民主
    8.4 协同发展机制的政策导向
        8.4.1 允许合作经济的股份化改造
        8.4.2 支持合作经济的现代化改造
        8.4.3 减少合作经济的政策依赖
        8.4.4 加大对合作经济的金融支持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专家调查问卷1
    附录2:专家调查问卷2
    附录3: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
    附录4:我国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
    三、基本概念及范畴界定
    四、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五、论文的思路、内容与架构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七、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1949年以前)
    第一节 思想渊源—民国时期合作思想的繁荣
        一、国外重要合作思想在中国传播
        二、国内合作界的思想创新
    第二节 实践渊源—民国时期合作实践的探索
        一、民国知识分子的合作探索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运动
        三、共产党统治区的合作实践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形成与变迁(1949-1978年)
    第一节 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发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崛起
    第二节 国家运动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
        一、人民公社化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扭曲及纠偏
        二、文化大革命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异及整顿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建成贯通城乡的物资流通体系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变身全民所有制经济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
        二、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评价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探索(1979-1991年)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与人民公社解体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变革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与农产品价格放开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过程
        一、1978-1982年酝酿期:恢复“三性”
        二、1983-1992年突破、发展期:五个突破、六个发展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民办方向与经营承包责任制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独立体系断裂,受地方行政干预明显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市场化探索的制度绩效
        二、市场化探索的制度评价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1992-2001年)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起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供销合作社面临严峻形势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
        一、1992-1995年:市场化冲击与谋求系统独立
        二、1995-2001年:生存考验期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系统再造及参与农业产业化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资产“被流失”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
        二、对市场化转型的制度评价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制度新发展(2002-2012年)
    第一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
        一、“三农”问题凸显与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扭亏为盈,市场经营步入正轨
    第二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一、2002-2006年:市场化主导的“四项改造”
        二、2006年开始:国家支持下的“新网工程”
        三、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新发展
    第三节 “新网工程”—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一、国家扶持下的供销社“新网工程”
        二、“新网工程”的现实应用
        三、“新网工程”的预期效果
    第四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绩效
        二、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评价
第六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借鉴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一、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二、江苏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三、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第二节 对日本、美国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一、对日本农协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第三节 国内外比较带来的启示
        一、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
        二、成功的合作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三、建成社员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七章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
        一、历史模式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模式的制度结构
        三、历史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节 展望: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新制度模式
        一、新制度模式的理论支撑
        二、新制度模式的结构
    第三节 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一、社有企业的多元化、集团化经营—公司化发展趋向
        二、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融合发展
    第四节 小结
        一、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模式是中国特色制度创新模式的缩影
        二、供销合作社真正打造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漫长的过程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组织化理论流派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
第二章 新乡村建设学派
    第一节 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与新乡村建设学派
        一、温铁军与新乡村建设运动
        二、李昌平与新乡村建设运动
        三、新乡村建设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二节 早期乡村建设学派: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历史渊源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合作社实践
        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合作社实践
        三、早期乡村建设学派思想评述和新乡村建设学派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体系及理论观点
        一、温铁军乡村建设思想和农民组织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李昌平关于乡村建设思想和农民组织化的理论观点
    第四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提出的政策建设
    第五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的主要特征及对其评析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张晓山、苑鹏的生平和着作
        二、张晓山、苑鹏对农村经济组织研究的思想演进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
        一、国际合作社联盟确定的合作社原则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组织和制度的研究
        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
        一、关于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基本理论
        二、关于西方合作社思想流派
        三、关于合作社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观点
        四、关于国家立法与合作社的发展以及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五、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方向和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未来方向
        六、研究方法:个案调研、定量分析和访谈、实地调研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提出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简要评析
    附录 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演变及对其评析
第四章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
    第一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一、徐祥临的生平和着作
        二、徐祥临综合性农业合作社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进程
        三、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第二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
        一、日本农协的建立思想和组织结构
        二、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第三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容
        一、传统经济部门货币短缺的一般性特征
        二、宏观调控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手段
        三、以综合性农业合作社为载体来承载政府向传统部门的货币投放
        四、把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
        五、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提出的政策主张
    第五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社会影响及对其评析
    附录 徐祥临的学术思想访谈记录
第五章 比较与结论
    第一节 三大理论流派对我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的学术影响、意义及争论
        一、三大理论流派的学术影响和意义
        二、三大理论流派学术观点的分歧和争论
    第二节 对三大理论流派关于我国农民组织化发展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一、组织: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交易费用的节约
        二、我国农民合作社组织:农业领域中间组织的的目标模式
        三、对三大理论流派关于农民组织化不同合作社发展模式的评析
    第三节 基本结论和启示
        一、基本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合作社与农业合作社
        1.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4 既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梳理
        1.4.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3 简评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2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3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2.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3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的历史轨迹
    3.1 历史的遗产:1949~1978 年国家实施的合作化与集体化
        3.1.1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演变
        3.1.2 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演变
    3.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
        3.2.1 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演变
        3.2.2 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发展
        3.2.3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变迁
4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动因解析
    4.1 “小农经济”变革的内在需求
        4.1.1 “现代小农”:生产关系的进步还是倒退
        4.1.2 “小农”与合作经济组织:替代还是互补
    4.2 相关利益主体获取“潜在利润”的需要
        4.2.1 决策者的价值偏好
        4.2.2 农民改善利益受损地位的迫切要求
    4.3 两种解释逻辑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4.3.1 变迁动力:生产关系还是相关者的利益驱动
        4.3.2 变迁主体:农民还是政府
        4.3.3 启示
5 新时期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方式的解析
    5.1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的特征
        5.1.1 行政推动在制度变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1.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比较明显
        5.1.3 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
    5.2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的新趋势
        5.2.1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凸显
        5.2.2 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引领合作制度变迁
        5.2.3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5.2.4 由协会型的松散团体逐步向企业型经营实体提升
    5.3 农民、市场、政府的在组织演进中的互动博弈
6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6.1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种模式
        6.1.1 美国农合模式
        6.1.2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农合模式
        6.1.3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农合模式
    6.2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的总体趋势
        6.2.1 专业性合作社与综合性合作社并存
        6.2.2 合作社逐步向企业化方向演变
        6.2.3 合作社集中过程加速,逐步走上集团化
        6.2.4 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日益密切
    6.3 经验与启示
        6.3.1 组织发展模式由本国具体国情所决定
        6.3.2 完善的组织体系是保证组织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6.3.3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
        6.3.4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保障
7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规律的梳理
    7.1 组织演进与生产关系变革密切相关
        7.1.1 合作经济推动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7.1.2 合作经济推动新型联结机制的形成
        7.1.3 合作经济加速新型分配关系的建立
    7.2 从分散走向联合与合作
        7.2.1 合作与联合的必然性
        7.2.2 合作与联合的价值取向
        7.2.3 合作与联合的组织结构体系
        7.2.4 合作与联合的组织监管体系
    7.3 从经济合作拓展到社会公共领域的合作
        7.3.1 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7.3.2 基于中国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现状的分析
        7.3.3 基于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绩效的分析
8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发展合作经济 实现组织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稻农的合作及其治理 ——以农机服务为例[D]. 张建锋. 西南大学, 2020(04)
  • [3]陕甘宁边区合作经济政策实施的经验与当代启示研究[D]. 杨赵欣. 延安大学, 2020(12)
  • [4]从“三位一体”走向新型合作经济——瑞安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启迪[J]. 曾业松,贾大猛,杨智贤. 中国领导科学, 2018(06)
  •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D]. 应建均.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6]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D]. 杨倩.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及其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D]. 钱淼. 青岛大学, 2014(12)
  • [8]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D]. 陈振平. 武汉大学, 2013(07)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组织化理论流派及其比较研究[D]. 魏丽莉.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10]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逻辑研究[D]. 闫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发展合作经济,实现组织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