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钢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恒[1](2021)在《高能耗过程智能操作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流程工业高能耗生产过程的操作优化,是其实现节能减排与提质增效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流程工业的复杂性导致高能耗生产过程操作优化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大型高炉炼铁高能耗过程中物理化学反应极其复杂,从布料到出铁存在大滞后,检测手段欠缺且工艺指标参数强耦合,这些特征严重制约着关键工艺质量指标建模预测与过程操作优化;在造纸制浆高能耗过程中多级磨浆产生的数据多源多采样率问题,给基于数据驱动的制浆过程实时操作优化带来了挑战;另外,流程工业中存在信息孤岛、管理分散、操作知识难以固化共享等难题,亟需研究构建工业云平台以实现高能耗生产过程操作优化知识的软件组件化与共享复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研究大型高炉炼铁高能耗过程关键工艺质量指标建模预测与过程操作优化方法、数据多源多采样率的造纸制浆高能耗过程操作优化方法,并研究构建工业云平台将这些高能耗过程操作优化方法以微服务的形式进行部署应用,为流程工业高能耗过程操作优化的知识分享探索新模式。具体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针对高能耗工业过程建模预测难,以大型高炉炼铁过程铁水质量预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滑动窗口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通过互信息方法选择与质量指标关系性最高的操作变量,并构建具有滑动窗口的T-S模糊神经网络用于建模,学习动态生产过程中铁水质量变化的特征。与传统基于机理建模的方法相比,该方法不用考虑高炉内部复杂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能够有效处理工况多变的炼铁过程铁水质量指标预测问题。2)针对高能耗工业过程操作优化难,以大型高炉炼铁过程多目标优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进化算法与深度学习的多目标智能优化控制方法。首先通过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描述过程变量与工艺指标间的映射关系,建立数据驱动的高炉铁水生产过程黑箱模型。其次在生产工况、质量守恒、操作限制等约束条件下,使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工艺指标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将深度学习所建立的模型作为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实现高能耗过程建模优化一体化模型的构建。3)针对高能耗过程数据多源问题,以造纸工业多采样率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智能协同优化框架的能耗优化模型。首先基于多采样率回归模型建立磨浆系统的多采样率模型,通过高采样率变量预测低采样率指标。然后基于所建立的多采样率回归模型,通过自适应种群遗传算法寻找最优的目标函数值以及所对应的输入参数。最终在不影响纸浆质量与产量的情况下,实现磨浆系统中高浓磨浆机能耗的优化。4)针对智能操作优化算法运行部署问题,以流程工业高能耗过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操作优化微服务APP应用。首先在工厂搭建由多台服务器组成的本地云计算集群,其次通过Rancher和Harbor提供云平台服务,然后建立基于容器的流程工业互联网平台,最后将智能操作优化方法打包成容器镜像部署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实现流程工业高能耗过程的智能操作优化。在文章的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高能耗工业过程的智能操作优化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武月清[2](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丁嘉骏[3](2015)在《冷轧立式活套带钢张力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重卷拉矫机组作为冷轧带钢生产线的最后一道机组,其轧制能力直接决定了成品带钢的品质。而活套作为储存和释放带钢的设备,是保证重卷拉矫机组连续生产的关键设备。同时,立式活套的工作周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对立式活套内的带钢张力进行准确有效地控制,将直接影响重卷拉矫机组的生产效率。本文以某不锈钢厂重卷拉矫机组为背景,以入口立式活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立式活套的机械结构、生产工艺要求以及位置控制和张力控制方法及原理。对于活套张力控制系统,从张力辊组、活套卷扬机、辅助传动辊三个角度详细说明了立式活套从入口到出口的张力控制过程,对过程中需要进行补偿的张力损耗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活套内上下相邻传动辊间的一股带钢进行了数学建模,辅以参考文献,得到了变频器-电机-活套张力的整体控制对象模型。结合立式活套生产工艺的特点,可以看出带钢的张力模型具有时变的特点。目前现场虽然采用传统PID控制器可以实现连续生产,但其控制参数一定是个折衷值,随着工艺要求的提高,传统PID控制器将难以满足更高精度和更强鲁棒性的要求。因此,本文将设计分数阶PI控制器对其控制。分数阶理论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瞩目的成果,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在控制领域,分数阶PID控制器较整数阶PID控制器多了两个控制参数,其控制范围更大,控制效果更好。针对活套充套、放套过程中,张力模型变化的问题,采用改进差分进化算法作为分数阶PI控制器的参数整定算法,将整个过程分隔成多个小过程来控制,每个小过程通过参数整定之后采取该参数值作为控制器的控制参数。基于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通过预期幅值-相位裕度方法整定出一组分数阶PI控制器控制参数和一组整数阶PI控制器控制参数。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系统模型,通过响应曲线证明了分数阶PI控制器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在MATLAB中实现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并通过该算法整定出一组分数阶PI控制器参数,通过Simulink环境中的响应曲线证明该算法确实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因为该算法具有可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的特性,使得其可以即时的根据控制对象进行控制器参数整定。因此,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分数阶PI控制器将能够对立式活套张力控制系统实现快速有效地控制。
陈建生[4](2013)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离退休干部在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目前,空巢、失独离退休干部增多,离退休干部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随着离退休干部寿命的延长,要求社会服务时间越来越长。新形势下,离退休服务部门必须掌握离退休干部的新特点,针对他们的需求,采取相应的对策。
覃志强[5](2013)在《“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壮字是壮族的传统民族文字,是借用汉字符号和“六书原理”创制的用于记录壮语的文字符号系统。新壮文也称壮文或拼音壮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创立的拉丁字母型拼音文字。新壮文已应用于部分壮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育中,正逐步获得壮族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而古壮字的传承目前则出现了危机,壮族年轻一代对古壮字越来越缺乏了解,古壮字传统文化的延续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以实现古壮字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古壮字是壮族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古壮字的现代传承将有助于延续壮族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色基因,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古壮字的信息化传承,将会给古壮字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本文以教育技术的视野来切入研究以上核心问题,提出“用新识古”的理论设想,以之作为古壮字传承现代转型的实践策略,并尝试通过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实践来验证“用新识古”理论设想的可行性。古壮字的信息化传承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本研究开发了古壮字拼音输入法、新壮文输入法和学习古壮字与新壮文的教育游戏,并将所开发的软件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其实效。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田野工作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展开理论研讨,并进行了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了“用新识古”的古壮字现代传承策略并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新壮文是国家法定推行的壮语现代文字,在新壮文应用的背景下促进古壮字的传承是比较积极的策略,“用新识古”的含义就是使用新壮文,认识古壮字,以新壮文为主,古壮字为辅,在学习新壮文的基础上认识古壮字,达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统一。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用新”(发展现代壮文教育),还是“识古”(传承壮语传统文化),都有其内在的教育需要性。(2)构建了古壮字信息化传承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系统模型并进行系统分析。要把握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现实可能性,需考察和分析所涉及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关系,从目标、对象、心理、动力、文化环境和技术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壮民族独特的生活与文化”、“古壮字”、“民族认同”、“文化自觉”、“汉族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3)开发了古壮字拼音输入法、新壮文输入法和学习古壮字与新壮文的教育游戏并进行实践应用。古壮字拼音输入法输入新壮文就可输出古壮字,是“用新识古”学习古壮字的重要应用工具,它具有通用性。新壮文输入法方便于使用者应用新壮文。教育游戏是给学习者提供古壮字和新壮文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软件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晓珊[6](2012)在《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是否能够成功的利用奥利匹克营销这一平台所提供的资源进行运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营销企业是否利用了恰当的营销策略。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无结构访谈法对参与奥林匹克营销企业的策略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总结国际奥委会与奥运会组委会为企业提供了怎样的营销资源,企业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的;意义在于为以后参与奥林匹克营销的企业提供可借鉴依据,得出的结论如下:企业参与奥林匹克营销可利用资源分为:(1)国际奥委会提供的营销资源:①电视转播权,②会歌、标志、旗帜、格言、徽记③圣火和火炬④国际奥委会思想体系:多种社会活动及其口号;(2)奥运会组委会提供的营销资源:①口号、主题、主题歌,②奥运会理念,③吉祥物,④旗帜、徽记,⑤奥运会,⑥奥运会艺术节等奥林匹克文化艺术活动,⑦奥林匹克青年营。(3)奥运会:①正式比赛前的选拔赛,②场馆本身的意义,及其带来的观众、记者、特许经营及旅游等资源,③奥运会艺术节等奥林匹克文化艺术活动,④奥运会期间的其他的文化娱乐活动(如青年营等)。利用以上总结出的可用资源,企业参与奥林匹克营销的策略总结为:(1)寻找企业自身最贴合奥林匹克运动(包括奥运会、思想体系等)的点,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可以是企业的产品,并充分将其与奥林匹克运动相结合。(2)贴合自身品牌定位,贴合目标消费群体,选择代言明星能够吸引目标消费群体,(3)选择能够充分代表其品牌内涵、倡导理念的体育明星代言,使消费者对该品牌内涵印象深刻,(4)奥运会前制造本企业参与奥运会的气氛,抓住受众第一注意力;奥运会中积极参与奥运会各项赛事播报节目借机宣传,持续奥运会前的宣传,加热参与奥运会气氛;奥运会后紧跟奥运冠军,快速利用奥运会冠军的后续赛事成绩结合产品营销,(5)充分利用多种传媒渠道,以影响受众为目的,以宣传企业文化为核心,分阶段进行不同的宣传。并且,所有的奥运会赞助结果除了意在活动经济利益之外,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认知度,宣传企业文化是共同点。建议参与奥林匹克营销的企业:(1)参与奥林匹克营销前理清奥林匹克营销资源,(2)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最恰当的奥林匹克营销资源,(3)重视利用奥运会前与奥运会后的营销资源。
吴小琼[7](2011)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然而在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损害消费者利益,贫富悬殊,雇员劳动条件等,企业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这些问题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持续发展更是产生了严重影响。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催生了几代学者对其的关注和研究热情。国外学者从20世纪中期就有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早期研究主要是理论方面,如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评价,后期研究则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希望以积极的结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同学者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大量不同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并不统一的结论。国内近年食品安全、煤矿事故、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各类重特大事故频发,也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最大的行业--制造业,同样在生态环境与资源、员工、消费者方面问题突出:中国制造业产品能耗和产值约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30%,而单位产值产生的污染却远远高出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并且制造业涉及各行各业,加之其庞大的就业群体使得企业行为对就业、相关利益群体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利益的驱动,大量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以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整理和评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在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积极的结论,从而为促进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研究目的之二是通过分析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挖掘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从而为政策建议提供支持。同时,通过当期因素与前期因素影响大小的对比,分析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群体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三、主要内容与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二是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三是本文的研究方法,四是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本章主要目的是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总体构架,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本章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进行综述,国外主要从理论演变、评价范围和模型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从理论分析上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也有一些代表性的评价方法,但是国内与国外的研究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广泛适用的评价方法。第二节主要从实证角度整理和评述了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的研究,国外在长期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国内的研究大部分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进行研究,并且得出了积极的结论。本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作理论准备。第三章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理论分析部分,第一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结合实践给出了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第二节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为本文研究对象作进一步的基础铺垫。第三节具体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从股东、员工、供应商、政府、债权人、消费者、公共利益等企业社会责任的7个具体对象进行阐述。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实证研究部分。该部分先对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495家上市公司的1485个样本。第二节是指标设计与变量选取部分。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进行了设计,包括6个方面的的12个指标,然后对各个指标进行了具体说明;接着对选取的财务绩效指标进行了说明。第三节是研究假设部分。本文提出了八大假设,H1: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财务绩效越好。H2:当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盈利性指标的影响更大;当期与前期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共同影响成长性指标。H3: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对股东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H4: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H5: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对政府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H6: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对社区、公共利益社会责任表现越好。H7:供应商的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H8: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第四节建立了本文的检验模型。第五节是实证分析与结果部分。首先是描述性统计部分,对本文选取的社会责任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进行了总体统计描述。其次是因子分析部分,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代表六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六个主因子,对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代表收益性和成长性的两个主因子。然后是相关关系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本文假设2、假设3、假设5、假设6得到了完全的验证;以盈利性指标为被解释变量时,基本验证了假设1,以成长性指标为被解释变量时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假设7也得到基本验证;假设4、假设8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在这一部分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原因分析。第六节是本章小结部分,对实证研究部分的分析过程与结果进行了简单总结。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部分。第一节是对第四部分的分析结果对比8个假设做了一个总结。第二节对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建议,本文提出三个建议:一是企业自身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责任的履行;二是利益相关者们要有权利意识,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并做好监督监管责任。第三节是后续研究展望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样本选择上应该选取更加全面的样本,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应该尽可能地全面纳入实证研究中,三是研究方法上可以将主观的问卷与客观的计量相结合。四、研究贡献与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时,选用了制造行业。制造行业在中国涉及了不同行业,其对市场、就业、经济指数等都影响巨大,因此具有很好的代表性。2、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并设计了本文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3、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前期指标因素,并对比分析了当期与前期因素的影响大小;同时本文着重分析了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支持。本文的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1、本文的实证数据选取的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很难反映所有上市公司的特征,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同时也应将非上市公司纳入研究范围。在时间区间上只选取了2007、2008、2009年三年的数据,特定时期的数据可能存在其特殊性,不能代表广泛区间的一般特性。2、本文在确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时,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了6大类12个指标数据,这些指标的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由于消费者指标标准的不统一和难以量化在实证部分没有被考虑,这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指标的分类方法不一,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采用同一种计量方法也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何胜之[8](2010)在《针对球团化学指标的配料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炼铁所需原料将愈来愈大,但是可供直接入炉的富块矿却愈来愈少。球团矿作为人造富矿之一,具有铁品位高、渣量低、机械强度高、还原性好等优点。由于其特有的冶金性能而成为当今冶炼炉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炉对球团矿的指标要求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冶金性能三方面,化学指标作为球团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球团质量的好坏。球团矿的化学指标就是成品球团矿中TFe,FeO,MgO,CaO,SiO2的质量百分比以及碱度值。在球团矿的生产过程中,成品球团化学指标的好坏主要受配料阶段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矿生产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配料、干燥、预热、焙烧以及冷却等工艺过程。之后又分别对不同化学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化学指标划分为以物理损耗影响为主和以化学损耗影响为主两类。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FeO氧化系数的概念,并收集现场历史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计算FeO氧化系数的数学模型。在了解基本的球团配料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把FeO氧化系数引入配料公式,并建立了以化学指标为约束,以经济指标为最优的球团配料优化模型,并利用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计算出最优配比。本文以鞍钢弓长岭球团一厂配料优化项目为实际背景,使用C#.NET开发了配料优化软件界面;根据OPC通讯标准,实现界面实时读取上位机数据。同时采用ADO.NET类库,使C#.NET可以访问数据库,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调用、更新等操作。使用MATLAB进行FeO氧化系数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配料优化模型的计算,并通过C#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实现在优化界面中对优化计算结果的显示。
邱东[9](2009)在《基于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能源集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冶金企业氩氧精炼铁合金工艺及综合节能技术的开发与示范”的子课题“冶炼过程能耗监测与能耗系统优化”(2007BAE17B0)和吉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冶金行业综合节能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研究”(20050414-2)为背景,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参与完成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大选厂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以冶金企业系统节能为研究目标,对以钢铁企业为代表的流程工业进行了生产过程的能源监测、系统优化与综合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了钢铁企业生产过程能源集成管理系统,促进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针对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分析,研究了主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能源转换系统等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定量关系,进行了生产过程的能流和物流分析,并结合鞍钢集团的生产实际,介绍了能源平衡与优化模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具体应用。实践证明,应用这些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误差较小,对于企业实现科学的能源分析、预测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系统的角度,应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钢铁生产流程的综合能耗问题,并结合鞍钢集团的生产实际,分析获得了各股物流因素对吨钢综合能耗影响程度大小的排序及多因素对能耗影响的量化指标,为指导企业制定科学的节能降耗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JSP+Oracle9i数据库及Tomcat5.0 WEB服务器平台,采用JSP+JavaBean开发模式开发了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大孤山选矿厂能源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基于Force control V6.0工控组态技术设计了鞍钢集团矿业公司08#变电所能源计量与管理系统和大选厂生产过程监控系统,实现了能源数据采集、能耗统计与分析、能源平衡、能耗预测、自动排产及故障诊断等功能,为企业进一步实现与ERP集成奠定了基础。实际生产运行表明,本系统功能完善、运行可靠,提高了企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了企业节能增效,具有较高的在相关流程行业推广的应用价值。
李兴平[10](2008)在《媒介融合下的报业集团发展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移动技术等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很大变化。美国未来学家托弗勒在《权力的转移》(托弗勒1990)一书中,论述了当今新闻传播事业呈现的几个发展趋势,其中第一个就是信息传播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以电子计算机、终端显示器、微波以及卫星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世界范围内的媒介融合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越来越呈加速的态势,并日益影响到我国,必然会对传统媒体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尤为深远的是对各种新闻媒介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外不少新闻媒体借助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等技术条件,推出了手机报、电子报纸、新闻视频公告、综合新闻网站和网络杂志等等,将新闻信息载体演变成多种不同载体的集群,甚至可能形成一种集合了目前所有媒介优势的新媒介。在这种趋势下,国内报业和报业集团态度怎样,有什么发展举措和应对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果,存在什么突出的问题等等,还没有见到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对以上问题做一简单梳理。
二、柳钢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钢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能耗过程智能操作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术语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流程工业典型高能耗过程分析 |
1.2.1 高炉炼铁过程分析 |
1.2.2 造纸制浆过程分析 |
1.3 流程工业高能耗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
1.3.1 高炉炼铁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
1.3.2 造纸制浆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
1.4 流程工业高能耗过程操作优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各个章节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炉铁水质量建模与预测 |
2.1 引言 |
2.2 互信息法特征选择 |
2.2.1 特征选择 |
2.2.2 熵增定义 |
2.2.3 互信息法 |
2.3 滑动窗口模型 |
2.4 模糊神经网络 |
2.5 实例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混合模型的大型高炉操作优化 |
3.1 引言 |
3.2 协同混合优化模型 |
3.3 处置门门控循环神经网络 |
3.3.1 简单循环神经网络 |
3.3.2 门控循环神经网络 |
3.3.3 改进门控循环神经网络 |
3.4 自适应种群遗传算法 |
3.5 实例研究 |
3.5.1 dGRU-RNN硅含量测试 |
3.5.2 SAPGA数值仿真测试 |
3.5.3 混合模型数值仿真测试 |
3.5.4 焦比能耗单目标优化 |
3.5.5 高炉炼铁多目标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采样率回归的造纸制浆能耗优化 |
4.1 引言 |
4.2 协同混合优化模型 |
4.3 实例研究 |
4.3.1 F-MIDAS数值仿真 |
4.3.2 F-MIDAS焦比测试 |
4.3.3 SAPGA数值仿真 |
4.3.4 混合模型工业实际测试 |
4.3.5 混合模型工业应用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操作优化应用 |
5.1 引言 |
5.2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架构 |
5.3 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 |
5.3.1 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路线 |
5.3.2 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过程 |
5.3.3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已有研究内容总结 |
6.2 论文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Acknowledgement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及科研奖励 |
(2)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
1.3.3 对包钢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小结 |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
2.3 小结 |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
3.2.1 初期建设决策 |
3.2.2 建设方针变更 |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
3.4 小结 |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
4.3 小结 |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
5.5 小结 |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
6.4 小结 |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
7.4 小结 |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
8.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冷轧立式活套带钢张力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卷拉矫工艺概述 |
1.2.1 重卷拉矫机组的发展 |
1.2.2 重卷拉矫机组工艺流程简介 |
1.3 活套控制的发展现状 |
1.3.1 活套的分类 |
1.3.2 立式活套的研究现状 |
1.4 活套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立式活套工艺介绍 |
2.1 重卷拉矫机组工艺介绍 |
2.2 立式活套工艺 |
2.2.1 入口立式活套的机械装置 |
2.2.2 入口立式活套的工作流程 |
2.2.3 立式活套基本技术要求 |
2.2.4 活套机构传动系统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立式活套控制系统分析 |
3.1 立式活套位置控制系统 |
3.2 张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
3.3 冷轧带钢张力的作用 |
3.4 张力控制方式及原理 |
3.4.1 间接张力控制 |
3.4.2 直接张力控制 |
3.5 立式活套张力控制系统 |
3.5.1 张力辊张力控制系统分析 |
3.5.2 卷扬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
3.5.3 立式活套辅助传动辊张力控制系统分析 |
3.6 立式活套数学模型 |
3.7 活套带钢张力控制的缺陷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数阶张力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
4.1 控制对象模型设计 |
4.2 分数阶微积分基本概念 |
4.2.1 基本函数 |
4.2.2 分数阶微积分定义及性质 |
4.3 分数阶PID控制器 |
4.4 张力控制系统分数阶PI控制器设计 |
4.4.1 控制器参数整定 |
4.4.2 控制器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适应张力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
5.1 差分进化算法 |
5.2 改进差分进化算法 |
5.3 基本DE算法与改进DE算法的仿真比较 |
5.4 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的主要特点 |
1.1 空巢、失独离退休干部增多,情感为最主要的需求 |
1.2 离退休干部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 |
1.3 离退休干部寿命延长,要求社会服务时间增长 |
1.4 关注国企离退休干部的政策和服务 |
2 当前离退休干部工作存在的困难 |
3 柳钢开展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3.1 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 |
3.2 积极调研,掌握离退休干部群体的特点 |
3.3 加强离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建设 |
3.3.1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满足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阵地的需求 |
3.3.2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的管理水平 |
3.3.3 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学习活动阵地对老干部的吸引力 |
4 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建议 |
4.1 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全面落实离退休干部的各项政策和待遇 |
4.1.1 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 |
4.1.2 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 |
4.1.3 努力丰富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 |
4.2 依托社区资源,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多的服务 |
4.3 努力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 |
4.4 加强离退管理部门自身的建设 |
5 结语 |
(5)“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三、基本概念 |
(一) 古壮字和新壮文 |
(二) 现代化 |
(三) 潜件 |
(四) 数字化学习 |
四、文献综述 |
(一) 古壮字的相关研究 |
(二) 教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三) 现有研究评述 |
第一章 古壮字与壮族生活、文化的独特性 |
第一节 壮族生活与文化的独特性 |
一、瓯骆土着的民族源头 |
二、世代相传的百越族语 |
三、以歌代言的歌性思维 |
四、敬畏鬼神的民间宗教 |
五、越汉融合的民族文化特质 |
第二节 古壮字与壮族生活、文化的联系 |
一、壮族山歌与古壮字 |
二、壮族宗教与古壮字 |
三、壮族生活中古壮字的其它应用 |
第三节 古壮字的民族文化承载 |
一、民族史诗:壮族群体民族记忆的遗存 |
二、宗教经典:壮族信仰世界的揭示 |
三、无所不歌:壮族语言文化的历史记录 |
第二章 古壮字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新壮文的发展与隐忧 |
第二节 古壮字传承的危机状况 |
第三节 古壮字应用现状的实地考察 |
第四节 现代化背景下古壮字传承方式的嬗变 |
第五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目标因素 |
二、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对象因素 |
三、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心理因素 |
四、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动力因素 |
五、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文化环境因素 |
六、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技术因素 |
第三章 “用新识古”——古壮字的现代传承策略 |
第一节 “用新识古”概述 |
第二节 “用新识古”的应用方式 |
第三节 “用新识古”的教育需要性 |
一、壮语言文字学习的教育需要性 |
二、“用新”:壮语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
三、“识古”:古壮字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
第四章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 |
第一节 古壮字拼音输入法的开发与运用 |
一、古壮字字符集与古壮字拼音输入法的实现 |
二、古壮字输入法的技术运用 |
第二节 新壮文输入法的开发与运用 |
第三节 “用新识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
一、“用新识古”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潜件”分析 |
二、“用新识古学壮文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 |
三、“用新识古学壮文教育游戏”的开发 |
第四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的初步实践 |
第五节 古壮字信息化传承实践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奥林匹克营销研究的现状 |
1.4.3 体育领域内品牌营销研究的现状 |
1.4.4 小结 |
2.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案例分析法 |
2.2.3 无结构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企业参与奥林匹克营销可利用的资源 |
3.1.1 国际奥委会为企业提供的无形资产营销资源 |
3.1.2 奥运会组委会为企业提供的无形资产营销资源 |
3.1.3 奥运会平台提供的营销资源 |
3.2 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营销的策略 |
3.2.1 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自身品牌定位 |
3.2.2 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自身品牌内涵界定 |
3.2.3 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品牌营销的长期规划 |
4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1.1 企业参与奥林匹克营销可利用资源分为: |
4.1.2 企业参与奥林匹克营销的策略为: |
4.2 建议 |
4.2.1 参与奥林匹克营销前理清奥林匹克营销资源 |
4.2.2 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最恰当的奥林匹克营销资源 |
4.2.3 重视利用奥运会前与奥运会后的营销资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1.4.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
2.1.1 国外相关理论 |
2.1.2 国内相关理论 |
2.2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
3.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企业社会责任 |
3.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
3.2 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分析 |
3.3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3.3.1 企业员工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
3.3.2 企业股东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
3.3.3 企业顾客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
3.3.4 企业债权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
3.3.5 企业政府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
3.3.6 企业对供应商负责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
3.3.7 企业对社区、环境和公共利益承担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 指标设计与变量选取 |
4.3 研究假设 |
4.4 模型设计 |
4.5 实证分析与结果 |
4.5.1 描述统计分析 |
4.5.2 因子分析 |
4.5.3 相关关系分析 |
4.5.4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本文的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企业自身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责任的履行 |
5.2.2 利益相关者们要有权利意识,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5.2.3 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并做好监督监管责任 |
5.3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8)针对球团化学指标的配料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球团矿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1 国外球团矿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2 国内球团矿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矿生产工艺及特点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球团矿化学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球团矿化学成分指标的要求 |
2.2 球团矿化学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
2.2.1 TFe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
2.2.2 SiO_2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
2.2.3 CaO含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
2.2.4 球团碱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
2.2.5 FeO含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
2.3 FeO氧化系数的提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FeO氧化系数数学模型 |
3.1 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 |
3.1.1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
3.1.2 BP神经网络 |
3.2 FeO氧化系数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1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
3.2.2 神经元作用函数的选择 |
3.2.3 初始权值、阈值的选择 |
3.3 FeO氧化系数数学模型的仿真 |
3.3.1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 |
3.3.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
3.3.3 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球团配料优化模型的研究 |
4.1 球团配料优化模型的建立 |
4.1.1 球团配料公式 |
4.1.2 化学成分约束模型 |
4.1.3 球团配料优化模型 |
4.2 球团配料优化方法及计算 |
4.2.1 线性规划求解方法 |
4.2.2 配料优化模型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料优化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
5.1 球团配料优化软件设计思想 |
5.2 C#.NET简介 |
5.3 OPC接口技术 |
5.3.1 OPC接口技术简介 |
5.3.2 OPC客户端软件在C#.NET中的应用 |
5.4 C#.NET对数据库的访问 |
5.5 C#.NET与MATLAB混合编程 |
5.6 球团配料优化软件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能源集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1.3.1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当前形势 |
1.3.2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 |
1.3.3 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进展 |
1.4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难点 |
1.5.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论文研究主要技术难点 |
1.6 小结 |
第二章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概述 |
2.1 引言 |
2.2 钢铁工业工艺流程及生产用能分析 |
2.2.1 钢铁产品概述 |
2.2.2 钢铁生产工艺流程 |
2.2.3 钢铁生产用能分析 |
2.3 能源管理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
2.3.1 能源管理中心的地位 |
2.3.1.1 冶金自动化系统的分级 |
2.3.1.2 能源管理中心在冶金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 |
2.3.2 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基本路线 |
2.3.3 能源管理中心的结构 |
2.3.4 能源管理中心的作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模型分析 |
3.1 引言 |
3.2 钢铁企业系统节能理论的研究 |
3.2.1 系统节能理论的分析方法 |
3.2.2 系统节能理论的模型化方法 |
3.3 钢铁企业系统构成及能源分析 |
3.4 钢铁企业物流与能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1 物流系统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1.1 物流系统构成及平衡 |
3.4.1.2 能耗的计算 |
3.4.1.3 物流对能耗的影响分析 |
3.4.2 能流系统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2.1 生产工序能流图及能流模型 |
3.4.2.2 钢铁企业的能流图及能流模型 |
3.4.2.3 能量流变化对能耗影响的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钢铁企业能耗分析方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钢铁企业能耗指标 |
4.3 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的层次分析法 |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3.3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及其在吨钢综合能耗分析中的应用 |
4.3.3.1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
4.3.3.2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吨钢综合能耗分析中的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钢铁企业能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钢铁企业能源系统模型概述 |
5.2.1 能源模型的层次结构 |
5.2.2 能源模型的特点 |
5.2.3 能源模型的描述 |
5.2.4 能源模型变量的确定 |
5.2.5 能源模型目标函数的多重性 |
5.2.6 钢铁企业能源模型的总体结构 |
5.3 能源平衡与优化模型的研究 |
5.3.1 能源平衡模型的建立 |
5.3.1.1 主生产系统能耗关系 |
5.3.1.2 能源转换及存储系统能耗关系 |
5.3.1.3 辅助生产系统能耗关系 |
5.3.1.4 企业能源平衡关系 |
5.3.2 能源综合优化模型的建立 |
5.3.3 能源综合优化模型在鞍钢中的应用 |
5.4 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
5.4.1 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
5.4.2 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
6.1 引言 |
6.2 系统方案论证 |
6.2.1 实现目标 |
6.2.2 总体方案 |
6.3 能源计量与生产过程监控 |
6.3.1 能源数据采集方案 |
6.3.1.1 系统方案 |
6.3.1.2 能源数据采集的硬件构成 |
6.3.1.3 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6.3.2 08#变电所电能计量管理系统 |
6.3.3 大选厂能源计量与生产过程监控 |
6.4 能源分析与管理 |
6.4.1 能量平衡 |
6.4.2 能耗预测 |
6.4.3 自动排产 |
6.4.4 故障诊断 |
6.4.5 供电质量分析 |
6.4.6 同类设备对比 |
6.5 系统维护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0)媒介融合下的报业集团发展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写作缘起与研究范围 |
1.1.1 写作缘起 |
1.1.2 研究范围 |
1.2 本论题文献综述 |
1.2.1 媒介融合方面 |
1.2.2 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探索 |
1.2.3 南方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活动及其发展方面 |
1.3 研究观点与写作思路 |
1.3.1 研究观点 |
1.3.2 写作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大众传媒的属性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
2.1 大众传媒的属性 |
2.1.1 两重属性说 |
2.1.2 三重属性说 |
2.2 报业集团的简单回顾 |
2.2.1 时代背景 |
2.2.2 简单经过 |
2.2.3 报业集团化的优势 |
2.3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概况 |
2.3.1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产品结构与定位 |
2.3.2 业内专家的评价 |
2.3.3 集团的影响与成就 |
第三章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发展举措 |
3.1 成立传媒集团,制定发展战略 |
3.2 改革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实行内部资源整合 |
3.2.1 改革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
3.2.2 理顺内部关系,实行报系管理模式 |
3.2.3 突出主报地位,狠抓发行和改版 |
3.3 着眼未来,抓好媒体布局 |
3.3.1 建立互联网站方阵 |
3.3.2 试水新媒体,创办网络杂志和手机报 |
3.3.3 跨地域办报 |
3.3.4 利用新技术,打造“新闻数码港” |
3.3.5 引进战略投资,进行多元化经营 |
3.4 国内外新闻传媒集团媒介融合活动简介 |
3.4.1 文广传媒 |
3.4.2 凤凰卫视 |
第四章 对国内其他报业集团的启示 |
4.1 瞄准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果断做出决策 |
4.1.1 新闻事业与科技发展相始终 |
4.1.2 根据报业发展方位,创办新报 |
4.2 吃透国家政策精神,敢于先人一步 |
4.3 紧贴市场,随时做好应对准备 |
4.3.1 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刊物转型与转向 |
4.3.2 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创办不同定位的刊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四、柳钢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能耗过程智能操作优化方法研究[D]. 周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3]冷轧立式活套带钢张力控制系统研究[D]. 丁嘉骏. 东北大学, 2015(01)
- [4]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为例[J]. 陈建生.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3(10)
- [5]“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D]. 覃志强. 西南大学, 2013(10)
- [6]奥林匹克营销参与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D]. 高晓珊. 首都体育学院, 2012(03)
- [7]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D]. 吴小琼.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8]针对球团化学指标的配料优化研究[D]. 何胜之. 东北大学, 2010(03)
- [9]基于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能源集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邱东. 吉林大学, 2009(08)
- [10]媒介融合下的报业集团发展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D]. 李兴平. 广西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