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节肠道菌群看黄芪复方制剂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研究

从调节肠道菌群看黄芪复方制剂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研究

一、从调整肠道菌群研究黄芪复方制剂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芸艺,沙雯君,雷涛,侯可可,徐媛颖,王琪,陈琳[1](2021)在《黄芪基于肠道菌群调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与体内肠道菌群有密切联系,改善菌群紊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新靶点,目前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对于改善2型糖尿病具有独特和明显的优势。而中草药中的黄芪主要含有多糖、皂苷、黄酮、氨基酸等多类成分,其使用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肠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富性,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望成为防治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新生态学方法。

蒋里[2](2021)在《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医清热益气法的有效性,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选取英文关键词“Type 2 diabetes”、“TCM”、“clear Heat”、“supplement Qi”、“Replacement therapy”及中文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药”、“中草药”、“清热”、“清热益气”、“益气”、“补气”等进行检索,纳入中医“清热益气”药物结合西医标准治疗辅助干预2型糖尿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Manager5.3对筛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进行结局指标评价。主要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次要指标如血脂、C反应蛋白等。2.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黄连人参颗粒剂及中药模拟剂。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糖尿病教育,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经过基础血糖控制,避免使用对肠道菌群有明显影响的降糖药物,干预疗程均为12周,测量患者前后疗效指标、炎症指标及安全指标。疗效指标如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等,安全指标如肝功、肾功等;炎症指标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3.常温取样法采集粪便标本,-80℃冰箱内冻存。对临床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重点分析OTU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LDA Effect Size 差异评分。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5项研究,1440名受试者,结果显示,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2.临床研究纳入患者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结果表明,治疗组黄连-人参“药对”能安全有效降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有一定降低趋势;在空腹血糖水平治疗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前后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BMI水平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能显着减少空腹胰岛素分泌(P=0.02),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P=0.006);对炎症因子CRP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对TNF-α、IL-6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3.试验纳入样本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ZLA、DZA分别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前,ZLB、DZB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后。OTU聚类结果显示,ZLB相比ZLA增加新OTU 6个,减少原OTU 12个,DZB相比DZA增加新OTU 16个,减少原OTU 5个。α-多样性箱型图显示,DZB较DZA菌群异质性明显增加,ZLB较ZLA菌群异质性明显减少,ZLA与ZLB组间差异值最大。β-多样性PCA图显示,ZLB较ZLA较为集中,DZB较DZA较为分散。LDA Effect Size分析显示,ZLA与ZLB比较,丰度明显增加的菌群是益生菌Bacilli(杆菌纲)及Lactobacillales(乳酸杆菌目),明显减少的菌属是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ruminantiumgroup(真杆菌属)、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Holdemania(霍尔德曼氏菌属)及Porphyromonadaceae(紫单胞菌科)。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和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是其中相对丰度最多的两种条件致病菌菌属,治疗后相对丰度的平均数分别为0.01%及0.07%。结论:1.Meta分析结果证明,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2.黄连-人参“药对”可有效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BMI及CRP水平。3.黄连-人参“药对”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数量、菌群的总丰富度及异质性,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益生菌丰度。

蒋里,傅强,张耀夫,孟繁章,周婧雅,穆国华,孙瑞茜,赵进喜[3](2020)在《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评述》文中指出清热益气法作为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独特疗法,可缓解临床症状,控制血糖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并发症进展。清热益气法主要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改善慢性炎症、抗氧化应激、抗自由基、胰岛素增敏、胰岛保护、调节肠道菌群等发挥作用。但是由于清热益气中药方配伍较为灵活,研究人员干预方式多样,结局指标缺乏规范标准,或由于样本量不足,可重复性差,故较难指导多中心、大样本、系统化的临床研究。同时,在清热益气法的作用机制方面,中药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和通络环节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炎性因素和胰岛病理因素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对肠道菌群、细菌分子生物因素的实验数据支持及基础研究。

李梅[4](2020)在《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复方绿柳颗粒(LvLiuKeLi,LLKL)由绿萝花(Edgewortahi gardneri(Wall.)Meisn.)、柳茶(Sibiraea angustata)、藏红花(CrocussativusL.(saffron))组成,本研究观察LLKL改善2型糖尿病ZDF(Zucker Diabetic Fatty)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效果,并与其组方单味药的作用效果比较,探究LLKL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LLKL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雄性ZDF(fa/fa)大鼠,pumina#5008饲料诱导喂养4周,非同日两次测得尾尖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大于7.8mmol/L为糖尿病模型大鼠。筛选符合条件的大鼠64只,根据体重(Body Weight,BW)和FBG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Model,MOD)、绿柳颗粒高剂量组(LLKLH)、绿柳颗粒中剂量组(LLKLM)、绿柳颗粒低剂量组(LLKLL)、绿萝花组(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柳茶组(Sibiraea angustata)、藏红花组(Crocus sativus L.(saffron))及二甲双胍组(Metformin,MET)。以8只同周龄的瘦型雄性 Zucker(Zucker Lean Normoglycemic,+/fa)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折算法确定各组给药剂量,分别为:LLKLH:4.68g/kg/d、LLKLM:2.34 g/kg/d、LLKLL:1.17 g/kg/d、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1.35 g/kg/d、Sibiraea angustata:0.9 g/kg/d、Crocus sativus L.(saffron):0.09 g/kg/d。以0.135 g/kg/d的MET作为评价药效的阳性对照。NC组和MOD组均给予同等剂量体积的去离子水(1 mL/100g),连续灌胃给药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各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等情况,记录BW、FBG,并于给药6周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并记录进食量(Food intake)。给药6周实验结束后大鼠过夜禁食12 h,戊巴比妥钠(45 mg/kg)麻醉下进行腹主动脉取血,3000 g,15 min,4℃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清、分装后冻存备用;分离完整肝脏并称量肝重(Liverweight),计算肝湿重指数(Liverweight/BW);快速收集并冻存粪便及肝脏、小肠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或冻存备用。检测血清中胰岛素水平(Fasting insulin,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及炎症相关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水平;对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aematoxylinand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肝糖原染色(PAS)以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含量检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及糖脂代谢变化;对小肠组织进行HE染色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变化;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肝脏进行全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LLKL对ZDF大鼠肝脏的作用机制。对粪便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分析,探究LLKL对ZDF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 对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①LLKL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给药6周后,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BW,Food intake、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 均显着升高(P<0.001)。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LLKLL及MET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P<0.01 或 P<0.001),且 LLKLH 组降低最显着;给药6周后,各给药组BW及Food intake与MOD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LLK可以降低ZDF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LLKLH组效果最佳,且优于 0.135 g/kg/d 的 MET。②LLKL与单味药物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比较:给药6周后,与MOD组相比,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 angustata 及Crocus sativus L.(saffron)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 FBG、OGTT-AUC、ITT-AUC、FINS、HOMA-IR(P<0.05,P<0.01或P<0.001),但三组降低程度均没LLKLM组显着;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angustata及CrocussativusL.(saffron)组BW和Food intake均无显着变化(P>0.05)。说明单味药Edgeworthia gardneri(Wall.)Meisn.、Sibiraea angustata及Crocus sativusL.(saffron)也有降低ZDF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LLKLM组比单味药组效果好。2 对ZDF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代谢及转录组的影响给药6周后,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肝脏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及脂肪空泡,肝细胞排列紊乱,PAS染色可见肝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广泛分布的橘红色脂肪颗粒,肝湿重指数、肝TC、TG含量、血清FFA水平均显着增高(P<0.001);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组肝脏有显着改善,可见肝细胞排列趋于整齐,无明显脂肪空泡,肝糖原分布显着增多,且脂肪样变减轻,橘红色脂肪颗粒显着减少,肝湿重指数、肝TC、TG含量、血清FF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或P<0.001),说明复方LLKL具有改善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作用。肝脏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OD组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有1459条;与MOD组相比,LLKLH组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有740条。差异mRNA功能和通路富集结果显示,MOD vs.NC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显着与氧化还原(GO:0055114~Oxidation-reduction process)、蛋白质磷酸化(GO:0006468~Protein phosphorylation)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参与代谢通路(rno01100:Metabolic pathways)、氧化磷酸化(rno00190: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等 KEGG 信号通路;同时,LLKLH vs.MOD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蛋白质翻译(GO:0006412~Translation)、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GO:0006974~Cellularresponseto DNA damage stimulus)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参与代谢通路(rno01 100:Metabolic pathways)、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rno04620: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 KEGG 信号通路;RT-qPCR 验证了 Toll 样受体 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及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的显着差异基因组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和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在MOD组高表达,而在LLKLH组表达量降低,说明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可能是LLKL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信号通路之一。3绿柳颗粒对ZDF糖尿病大鼠小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给药6周后,NC组大鼠小肠结构完整,小肠绒毛排列整齐,与NC组相比,MOD组小肠表现为肠绒毛排列紊乱、塌陷、隐窝变深;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给药组小肠形态有明显改善。与NC组相比,MOD组大鼠小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LPS、TNF-α及IL-6表达量升高(P<0.05);与MOD组相比,LLKLH、LLKLM及LLKLL组大鼠小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量升高(P<0.001),血清LPS、TNF-α及IL-6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01)。说明LLKL治疗能降低ZDF糖尿病大鼠小肠通透性,增加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OD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显着降低;与MOD组相比,LLKLH及LLKLM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显着升高。在门水平,丰度最高的5种微生物分别是Firmicu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Verrucomicrobia;与 NC 组相比,MOD 组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Firmicutes丰度升高,Bacteroidetes/Firmicutes显着降低;与MOD组相比,LLKLH 及 LLKLM 给药组 Bacteroidetes丰度升高,Firmicutes丰度降低,Bacteroidetes/Firmicutes 显着升高。GSEA分析发现:MyD88高表达与甘油脂质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NES=1.347158,P=0.05814,FDR q=1)正相关,与胰岛素信号通路(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NES=-1.0536,P=0.388614,FDRq=1)负相关;CTSK 高表达与脂肪酸代谢(Fatty acid metabolism)(NES=1.626464,P=0.008032,FDR q=0.469346)及甘油脂质代谢(Glycerolipidmetabolism)(NES=1.515651,P=0.071567,FDRq=0.602147)正相关,与胰岛素信号通路(Insulinsignalingpathway)(ES=-1.3491,P=0.044922,FDRq=1)负相关。因此LLKL可能通过抑制MyD88、CTSK的表达,显着上调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下调 Glycerolipid metabolism 和 Fatty acid metabolism 信号通路。结论1 LLKL可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效果优于单味药,且高剂量组效果最显着,优于 0.135 g/kg/d 的 MET。2LLKL可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代谢,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蛋白质翻译、细胞对DNA损伤的应答,代谢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有关;RT-qPCR验证了 TLR4及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的差异基因CTSK和MyD88在MOD组高表达,在LLKLH组表达降低,说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LLKL改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信号通路之一。3 LLKL可调节ZDF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物,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Bacteroidetes,降低Firmicutes,使V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例显着升高;改善ZDF糖尿病大鼠肠道结构,增加肠道屏障功能,减少LPS及炎症反应,影响“肠-肝轴”调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降低TLR4、CTSK和MyD88表达,从而抑制脂肪酸代谢及甘油脂代谢、促进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糖尿病。

王逗逗[5](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王云威[6](2020)在《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以珍贵中药铁皮石斛为主要材料,采用腹腔注射化学药物(四氧嘧啶和链脲佐菌素)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其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旨在研发出以铁皮石斛为主要材料来辅助治疗糖尿病的营养保健品。铁皮石斛多糖(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s,DOP)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内降糖作用研究结果:(1)模型组小鼠灌胃第4周其空腹血糖值为28.4±3.56(mmol/L),而粗粉和细粉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12.93±2.13(mmol/L)和12.68±2.31(mmol/L),表明DOP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P<0.05)。(2)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性分别为14.66±2.64(mIU/L)和18.32±1.58,而细粉组为17.13±1.33(mIU/L)和12.13±2.35,表明DOP能够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和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性(HMOA-IR)。(3)经DOP治疗组小鼠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6.9366和0.9236,而模型小鼠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5.9333和0.9678。表明DOP可以提高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模型组中小鼠肠道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约为5%,经DOP治疗后,小鼠肠道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约为30%;另外,经DOP治疗后艾克曼氏菌(Akkermansia)由模型组内的无增加到约为4%,表明DOP可以增加小鼠肠道有益菌丰度。铁皮石斛复方剂(Dendrobium candidum compound,DOC)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内降糖作用研究结果:(1)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27.11±543(mmol/L),而DOC高剂量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13.12±5.01(mmol/L),表明DOC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P<0.05)。(2)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性分别为13.58±2.46(mIU/L)和18.85±1.35,而高剂量组为21.49±2.13(mIU/L)和10.42±2.35,表明DOC能够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和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性(HMOA-IR)。(3)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Glut-2,Gck,Pklr,在模型组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下调,分别是正常组的0.42±0.06倍、0.31±0.04倍和0.28±0.03倍;与模型组相比,经过DOC治疗后小鼠肝脏中Glut-2、Pklr和Gck的表达量得到上调,铁皮石斛复方剂高剂量组达到正常组的0.81±0.06倍、0.83±0.05倍和0.76±0.11倍;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2型糖尿病小鼠的Pdx1和Ins1的表达量均极显着下调,分别是正常组的0.48±0.04倍和0.42±0.02倍(P<0.01),经DOC治疗后,铁皮石斛复方剂高剂量组达到正常值的0.79±0.11倍和0.87±0.15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是正常组的0.60±0.03倍(P<0.05),而Caspase 3基因在模型组中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是正常组的1.42±0.11倍(P<0.05),经DOC治疗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下调,是正常组的1.11±0.11倍,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吴青华[7](2020)在《葛根芩连汤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首先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葛根芩连汤(GQD)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得到炎症相关途径及重要靶点,预测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能力,其次通过体内实验检测糖尿病鼠肝生化指标和肝炎症通路蛋白,最后进行抗炎活性成分体外细胞降糖作用及机制验证,探究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预测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1)GQD活性成分数据库构建:通过使用TCMSP数据库和TCMIP数据库对GQD四味中药葛根、黄芩、黄连和甘草所含成分进行整理,并通过Pub Chem Compound数据库进行结构确认,去除重复化合物,下载相应化合物SDF文件,保留化合物Pub Chem CID值及Canonical SMILES相关信息,制作Excel表格构建GQD活性成分数据库。(2)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数据库构建:使用在线分析软件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TITCH获得GQD活性成分有效靶点;使用Coo LGe N数据库获取炎症和T2DM靶点,再将炎症疾病靶点同T2DM靶点作交叉性分析获得共同靶点即为疾病靶点;将GQD化合物有效靶点与疾病靶点对比分析得到共有靶点,即为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靶点。(3)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分析:将GQD预测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与GQD活性成分对应制成Excel表格,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分别构建葛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黄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黄连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甘草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GQD整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网络中节点度值,获取方中诸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和GQD整方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4)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分析:本研究使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蛋白互作关系,联合Cytoscape3.2.1软件,根据度值分析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5)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生物过程分析:本研究采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及GQD整方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生物过程(GO分析)分析。(6)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主要活性成分干预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预测:通过Sybyl-X 2.0软件对GQD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根据预测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的对接得分Total Score值,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2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体内实验采用研究团队已建立高脂饲料联合一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1)诱导Sprague Dawley(SD)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组:模型组、阳性组(二甲双胍)和GQD组,并以正常饮食的大鼠为对照组,给药13周后,获取各组肝脏组织冻存-80℃冰箱备用。在确认GQD体内降糖效果后,进行大鼠肝组织检测:(1)GQD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生化指标影响:根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肝组织蛋白糖原和甘油三酯(TG)含量。(2)GQD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影响:根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3)GQD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B法检测炎症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p-NF-κB(Ser536)、和下游炎症分泌因子白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检测调控NF-κB的炎症核转录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含pyri结构域蛋白3(NLRP3)、Toll样受体4(TLR4)、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SOCS3),探究GQD干预多条通路改善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3 GQD抗炎活性成分干预改善肝胰岛素抵抗(IR)-Hep G2细胞降糖效应机制的体外细胞实验验证考虑黄连中不少抗炎降糖成分研究较为透彻,没选定在本文中探讨。采用本课题组已建立肝IR-Hep G2细胞模型(10-9mol·L-1胰岛素和3.75*10-6mol·L-1地塞米松联合诱导48h),随机分组:正常组、IR模型组、阳性组(二甲双胍)和不同剂量汉黄芩苷组、梓醇组、槲皮素组,检测以下指标:(1)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2)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 G2细胞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3)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胰岛素通路蛋白表达(4)梓醇干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5)梓醇干预肝IR-Hep G2细胞降糖效应相关蛋白表达(6)槲皮素干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药效结果:1网络药理学预测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1)根据TCMSP数据库和TCMIP数据库分析结果,葛根含有35个化学成分、黄芩含有153个成分、黄连含有38个成分和甘草含有147个成分。葛根、黄芩、甘草共有成分穿贝海绵甾醇;葛根与黄芩共有成分β-谷甾醇、穿贝海绵甾醇、胡萝卜苷;葛根与甘草共有成分芒柄花黄素、芒柄花苷、穿贝海绵甾醇;黄芩与黄连共有成分表小檗碱、小檗碱、药根碱、对羟基肉桂酸;黄芩与甘草共有成分谷甾醇、穿贝海绵甾醇;黄连与甘草共有成分槲皮素。(2)葛根13个活性成分、黄芩37个活性成分、黄连10个活性成分、甘草42个活性成分含有有效靶点。采用数据库中炎症基因5975个,T2DM基因1402个,将2种疾病基因作交叉性分析,共获得1197个共同基因。GQD活性成分有效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叉靶点85个。(3)葛根主要抗炎活性成分:葛根素、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黄芩主要抗炎活性成分芹黄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黄连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小檗碱;甘草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山柰酚;GQD整方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槲皮素、葛根素、小檗碱、山柰酚、芹黄素和穿贝海绵甾醇。(4)葛根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相关靶点:CASP3、EGFR、ESR1、PPARG、TLR4;黄芩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IL6、TNF、AKT1、PTGS2、VEGFA;黄连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AKT1、TP53、EGFR;甘草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AKT1、TNF、EGFR;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IL6、AKT1、TNF和VEGFA。(5)黄芩生物学通路531条,主要影响炎症反应、脂质分解代谢过程、NF-κB转录因子调控等;黄连生物学通路238条,主要影响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增殖凋亡和转录调节等;甘草生物学通路225条,主要影响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刺激反应、MAPK活性调控等。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QD生物学通路748条,主要影响脂质分解代谢过程、调控IL6产生、炎症反应等。(6)AKT1与GQD抗炎活性成分汉黄芩苷、梓醇、槲皮素、葛根素、黄芩苷和山柰酚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IL6与槲皮素、黄芩苷和川贝海绵甾醇有结合活性;TNFA与汉黄芩苷、黄芩苷和川贝海绵甾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NF-κB与槲皮素、葛根素、黄芩苷、川贝海绵甾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与汉黄芩苷和梓醇有结合活性;NLRP3与槲皮素、葛根素、黄芩苷、梓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TLR4与槲皮素和芹黄素有结合活性;SOCS3与大豆苷元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与槲皮素和黄芩苷有结合活性。2 GQD干预T2DM大鼠的炎症相关通路研究(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肝糖原水平极显着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糖原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TG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TG水平显着下降(P<0.05,P<0.01)。(2)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肝MDA含量极显着上升(P<0.001);与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MDA水平显着下降(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SOD水平有下降趋势;与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SOD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CAT活力极显着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GQD组CAT活力有上调趋势,二甲双胍组CAT活力显着增强(P<0.05)。(3)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NLRP3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P<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TLR4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P<0.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SOCS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IL-1β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IL-1β和IL-6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p-NF-κB(Ser536)/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P<0.01)。3 GQD抗炎活性成分改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效应研究(1)汉黄芩苷实验: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均显着下降(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干预36h,IR细胞摄糖量增加,48h差异最明显,20、50μmol·L-1汉黄芩苷明显增加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01)。各浓度汉黄芩苷组对Hep G2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2)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 G2细胞48h,WB检测炎症通路转录因子NLRP3、SOCS3、TLR4和NF-κB(p65)及下游炎症效应因子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NLRP3、SOCS3、TLR4、NF-κB(p65)、IL-1β、IL-6和TNF-α蛋白水平均显着上升(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1、5、10、20、50μmol·L-1)显着下降炎症通路NLRP3、SOCS3、TLR4、NF-κB、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量(P<0.001)。(3)汉黄芩苷干预IR-Hep G2细胞48h,WB检测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p-PI3K(Thr607)/PI3K(p85)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5、10、20、50μmol·L-1)升高p-PI3K(Thr607)/PI3K(p85)蛋白表达(P<0.001、P<0.05、P<0.01、P<0.01),1μmol·L-1组影响不明显。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p-Akt(Ser473)/Akt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1、5、10、20、50μmol·L-1)浓度均明显升高p-Akt(Ser473)/Akt蛋白表达(P<0.001、P<0.001、P<0.05、P<0.001、P<0.001),各组Akt表达差异不大。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GLUT1和GLUT4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1、5、10、20、50μmol·L-1)明显升高GLUT1和GLUT4蛋白表达(P<0.001)。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GLUT2蛋白水平上调;与IR组相比,除浓度1μmol·L-1组外,5、10、20μmol·L-1汉黄芩苷组极显着上调GLUT2的蛋白水平(P<0.001)。(4)梓醇实验: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均显着下降(P<0.001),与IR模型组相比,梓醇给药18h,5、10μmol·L-1增加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5,P<0.01);给药24h,梓醇组(2.5、5、10μmol·L-1)增加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5,P<0.05,P<0.01);给药48h差异最明显,2.5、5、10μmol·L-1梓醇明显增加IR-Hep G2细胞摄糖量(P<0.001)。各剂量给药组对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5)与IR模型组相比,梓醇组(2.5、5、10μmol·L-1)组PPARα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0.001、P<0.01);10μmol·L-1梓醇升高PPARδ表达(P<0.001)。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p-Akt(Ser473)/Akt蛋白水平表达显着下降(P<0.05);与IR组相比,梓醇组(2.5、5、10μmol·L-1)上调p-Akt(Ser473)/Akt(P<0.05、P<0.001、P<0.001);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FABP4蛋白水平表达显着上升(P<0.001);与IR组相比,梓醇组(5、10μmol·L-1)下调FABP4表达(P<0.05、P<0.01)。(6)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显着下降(P<0.001);与IR组相比,槲皮素(5、10、20μmol·L-1)干预24h明显增加IR-Hep G2细胞摄糖量(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信息化层面初步预测复方GQD干预炎症相关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潜在活性成分,与GQD配伍的四味中药中发挥抗炎作用成分密切相关。GQD干预炎症相关通路重要靶点与黄芩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靶点相类似,因此推测作为清热抗炎中药黄芩在复方GQD抗炎降糖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且预测黄芩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生物过程包含炎症反应、NF-κB转录因子调控、胰岛素刺激反应和氧化还原等。采用计算机辅助虚拟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重要靶点结合活性,进一步预测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成分。本文体内实验研究表明GQD调控肝NLRP3和SOCS3抑制TLR4/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肝糖脂水平及提高抗氧化能力。结合本实验室之前确定GQD体内激活肝PPARs改善IR,推测GQD多通路多靶点抑制NF-κB调控的炎症信号通路,调节糖脂稳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降糖效应。体外实验验证来自黄芩的黄酮类成分汉黄芩苷干预NLRP3/SOCS3调控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黄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梓醇激活PPARs通路,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调控糖脂稳态。GQD抗炎活性成分黄酮类成分槲皮素显示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综上,复方GQD多个成分存在单靶点叠加、多靶点协同作用干预炎症相关通路改善降糖效应。

张文华[8](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肠道各菌群的分布,及其与血糖有关指标的相关性;探索T2DM肠道各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通过定额抽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42例,采用调查员结构访问法,填写封闭式问题构成的问卷来开展的横断面研究。统计问卷《病例报告表》中的信息,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肠道各菌群与血糖有关指标的相关性;对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采用《证素辨证学》中的证素辨证法的简化计量方法,得出T2DM患者病位、病性证素,探讨T2DM的中医病机;将T2DM的病位与病性证素相结合得到T2DM的中医证型,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 T2DM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本课题T2DM患者肠道菌群中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G-)杆菌比例最高,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G+)杆菌、G+球菌次之,G-球菌、真菌最少(P<0.05)。杆菌高于球菌,G-菌高于G+菌(P<0.05)。2 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血糖等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G-杆菌的比例与β细胞功能呈负向弱性直线相关(r=-0.128,P<0.05),G-杆菌的比例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向弱性直线相关(r=0.129,P<0.05)。G-杆菌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水平呈正向弱性直线相关(r=-0.278,r=-0.276,r=-0.269,P<0.01)。胆汁酸异常者G-杆菌的比例低于胆汁酸正常者(P<0.05)。胆汁酸与β细胞功能呈正相关(r=0.203,P<0.01),胆汁酸与HbAlc呈负向弱性直线相关(r=-0.148,P<0.05)。3 T2DM患者的证素、中医证型以及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本课题中T2DM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肾、心、脾、肺、胃、肝、经络、心神。病性证素依次为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精亏、湿、水停、痰、血瘀、气滞、热。中医证型依次为胃热阴虚证、肾精亏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肺气虚、心神阴虚证、脾虚湿困证、阳虚瘀阻经络证、痰浊阻肺证、心脉瘀阻证、心肾阳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水泛证、湿滞中焦证。肠道菌群中G+球菌的增加能降低肝郁气滞的发生率(P<0.05),肠道菌群中G+球菌的增加能增加湿滞中焦的发生率(P<0.01)。结论T2DM患者肠道各菌群的改变,尤其是G-杆菌比例增加,可能会引起胆汁酸下降、胆红素升高,导致β细胞功能下降,引起血糖异常,可能是T2DM发生发展的一个原因,为从肠道菌群与生化指标相联系的角度研究T2DM提供新的思路。认为五脏虚损为本,夹痰、瘀、热、滞引起的虚实夹杂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为消渴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肠道菌群中G+球菌的增加可能会降低肝郁气滞的发生率,增加湿滞中焦的发生率,为从肠道菌群角度丰富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谢骏[9](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谢绍锋,黄莉吉,狄红杰,刘超[10](2019)在《中医药基于肠道菌群调节防治肥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的发病率显着升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阐述肠道菌群改变与肥胖发生的关系,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肥胖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中医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干预肥胖的研究进展。

二、从调整肠道菌群研究黄芪复方制剂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调整肠道菌群研究黄芪复方制剂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基于肠道菌群调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
2 黄芪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
    2.1 肠道菌群调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
    2.2 黄芪及其组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
        2.2.1 黄芪
        2.2.2 黄芪组方
3 黄芪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单体及其机制
    3.1 黄芪多糖
    3.2 黄芪皂苷
    3.3 黄酮类成分
4 小 结

(2)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探讨
        1 《内经》“壮火食气”思想与消渴病火热病机初探
        2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火热伤气”病机的认识
        3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的临床分析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
        1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基于清热益气法的黄连-人参“药对”干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受试者筛查
        1.3 技术路线
        1.4 干预措施
        1.5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基线标准
        2.3 疗效指标评价
        2.4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三 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流程
        1.2 生物信息分析路线
        1.3 数据质控与优化
        2 结果
        2.1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2.2 OTU聚类及物种注释
        2.3 物种结构分析
        2.4 Alpha多样性分析
        2.5 Beta多样性分析
        2.6 差异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3)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1.1 火热伤气是基本病机
    1.2 清热益气法是根本治疗大法
2 清热益气法的应用
    2.1 减轻胰岛素抵抗
    2.2 调节全身糖脂代谢、炎症因子
    2.3 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3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理
    3.1 降低C-反应蛋白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
    3.2 抗氧化应激和抗自由基
    3.3 胰岛素增敏及胰岛保护
        3.3.1 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分泌及减少凋亡
        3.3.2 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
        3.3.3 缓解肝脏脂肪浸润,减轻脂毒性
    3.4 调节肠道菌群
4 问题与展望

(4)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胰岛抵抗与2型糖尿病
        2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3 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基础实验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概述
        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绿柳颗粒组方药物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1 绿萝花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2 柳茶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3 藏红花药用功效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复方绿柳颗粒对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复方绿柳颗粒对2型糖尿病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及转录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绿柳颗粒剂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创新点与特色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的介绍
        1.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认识及治疗方法
        1.1.2.1 糖尿病的病因
        1.1.2.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干预治疗
        1.1.3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2 型糖尿病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1.2.1 模型动物
        1.2.2 模型分类
    1.3 铁皮石斛的研究概况
    1.4 铁皮石斛复方制剂研究进展
    1.5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1.6 实验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6.1 实验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铁皮石斛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铁皮石斛多糖的制备
        2.2.2 实验动物建模与分组
        2.2.3 小鼠日常生话的观察与记录
        2.2.4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2.2.5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2.6 小鼠抗氧化酶活水平测定
        2.2.7 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2.2.8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小鼠的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变化
        2.3.2 小鼠空腹血糖与糖耐量变化
        2.3.3 小鼠血清学分析
        2.3.4 小鼠胰岛素含量及其抵抗性分析
        2.3.5 铁皮石斛多糖对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酶活水平的影响
        2.3.6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铁皮石斛复方剂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动物
        3.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铁皮石斛复方制剂多糖的制备
        3.2.2 实验动物分组建模
        3.2.3 小鼠日常生长状态观察
        3.2.4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3.2.5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6 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性酶活测定
        3.2.7 小鼠肝脏和胰腺病理观察
        3.2.8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2.10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小鼠体重变化
        3.3.2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3.3.3 小鼠血清指标
        3.3.4 铁皮石斛复方剂对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酶活水平的影响
        3.3.5 小鼠肝脏和胰腺病理观察
        3.3.6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试验结论
    4.2 展望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7)葛根芩连汤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网络药理学预测葛根芩连汤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GQD活性成分数据库构建
        2.2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数据库构建
        2.3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相关活性成分分析
        2.4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关键靶点分析
        2.5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生物过程分析
        2.6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活性成分干预靶点的分子对接预测
    3 结果
        3.1 GQD四味中药活性成分数据库的构建
        3.2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数据库构建
        3.3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分析
        3.4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分析
        3.5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生物过程分析
        3.6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活性成分干预靶点的分子对接预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干预糖尿病大鼠的炎症相关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肝脏组织蛋白匀浆制备及蛋白浓度测定
        2.2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糖脂生化指标(糖原和甘油三酯)水平影响
        2.3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2.4 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糖脂生化指标(糖原和甘油三酯)水平影响
        3.2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3 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葛根芩连汤抗炎活性成分改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与药物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肝IR-HepG2细胞模型的建立
        2.2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2.3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2.4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2.5 梓醇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2.6 梓醇干预肝 IR-HepG2 细胞蛋白表达
        2.7 槲皮素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3.2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3.3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3.4 梓醇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3.5 梓醇干预肝IR-HepG2细胞蛋白表达
        3.6 槲皮素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1.1 肠道菌群的分类
        1.2 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1.3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1.4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
        1.5 评述与展望
    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西医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2.3 中医病因病机
        2.4 中医治疗
        2.5 评述与展望
    3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研究内容
        1.3 质量控制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
        2.2 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2.3 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等合并病的相关性研究
        2.4 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血糖有关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5 T2DM证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2.6 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3 分析讨论
        3.1 T2DM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因素的讨论
        3.2 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血糖有关指标相关性的讨论
        3.3 结合病位病性证素对T2DM病机的讨论
        3.4 肠道G+球菌的比例与肝郁气滞证、湿滞中焦证的相关性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变量的赋值
    附录2 每个患者公因子得分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0)中医药基于肠道菌群调节防治肥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道菌群与肥胖
2 中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肥胖
3 单味中药影响肠道菌群改善肥胖
4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5 结语

四、从调整肠道菌群研究黄芪复方制剂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基于肠道菌群调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杨芸艺,沙雯君,雷涛,侯可可,徐媛颖,王琪,陈琳. 医学综述, 2021
  • [2]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蒋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评述[J]. 蒋里,傅强,张耀夫,孟繁章,周婧雅,穆国华,孙瑞茜,赵进喜. 中医学报, 2020(12)
  • [4]复方绿柳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D]. 王云威. 山西大学, 2020(01)
  • [7]葛根芩连汤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吴青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张文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中医药基于肠道菌群调节防治肥胖研究进展[J]. 谢绍锋,黄莉吉,狄红杰,刘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11)

标签:;  ;  ;  ;  ;  

从调节肠道菌群看黄芪复方制剂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