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中小旅行社选择网络化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雍文谦[1](2020)在《独库公路“飞驰四季”自驾车营地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GDP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民众传统的参团出游方式正在逐渐向自驾游模式转变,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发展空间巨大,是一个新兴的投资热点。贯穿新疆天山山脉的独库公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网红自驾游圣地。乌鲁木齐HD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与其他意向投资者对独库公路全线及沿线情况实地考察后,从相关职能机构搜集了相关数据资料作研究讨论,拟与乌鲁木齐CQ房地产有限公司、乌鲁木齐ZY旅游有限公司和其他风险投资者自筹5000万共同组建成立新的项目公司,规划建设运营独库公路“飞驰四季”自驾车营地项目。投资方认为,在独库公路中段的巴音布鲁克景区附近投资建设自驾车营地,可以依托5A级景区资源、并同时覆盖四条常规自驾游环线,打造一个能创造盈利且具有品牌文化的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本商业计划书首先介绍了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对自驾车营地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概括整理,提出投资热点;接着介绍公司的情况和项目的简介;通过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模型对项目的环境进行分析,确定项目优势远大于劣势;之后介绍项目的定位实施和组织架构,包括项目的设计、选址、进度计划和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发展等;通过市场定位和细分,制定了项目4P营销战略;然后进行财务分析,并通过计算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投资回报率和敏感性分析确定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对项目面临的风险作出详细评估并提出应对措施。项目整体投资金额5000万,预计年经营收入1559.28万元,年经营净收入1169.46万元,经营利润率34.57%,经营净利润率25.93%,投资利润率31.19%,静态回收期5.26年,项目前7年的净现值(NPV)为1537.06万元,前7年的内部收益率(IRR)为18.4%,动态回收期为4.93年,项目的盈利能力较好,面临的风险不大并可控。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发展自驾车营地政策,本商业计划书可以为企业的投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并创造企业盈利;为自驾游参与者提供深度旅游体验,同时能提升新疆旅游业知名度,拉动当地旅游关联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创业项目。
魏丽[2](2020)在《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已经到来的三重背景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也关乎民生福祉。然而,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低效率”与“高碳排”两大阻碍。高铁给旅游业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已有文献已从多个方面充分研究了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同时,高铁对地区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影响开始引起学界关注,但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或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将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使用考虑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然后,使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接着,分别使用面板Tobit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检验了高铁对东中西部与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异质性影响;最后,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因素会高估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结果,即忽略环境因素将不能反映旅游业的真实绩效。分地区看,东部省份考虑碳排放的绿色生产规模效率高于不考虑碳排放的,说明其旅游业集约式发展已初见成效。分行业看,景区的测算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最大,说明景区在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上最为突出。(2)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为正,对绿色生产规模效率则不存在显着积极影响,对星级饭店与景区绿色生产规模效率的影响甚至显着为负。可见,高铁时代下旅游业应更注重提质增效,而非盲目扩张。高铁对旅游业规模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带来的“过度竞争”“错配效应”以及“过道效应”。(3)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如高铁对五星级饭店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原因主要在于高铁乘客以中等收入为主,较少选择价格昂贵的五星级饭店。(4)高铁对中西部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已出现边际效益递减;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使得东部地区的部分客源市场与产业要素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但是,旅行社业的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对其东中部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西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主要是对组团社有影响,而且是市场环境较为良好的东中部地区的组团社;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中部地区旅行社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存在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不存在。(5)从旅游业总体看,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与其原本水平的关系应是“倒U”型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极化效应”,同时旅游业发展存在“瓶颈”,随着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上升,高铁的“极化效应”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旅游业自身发展“瓶颈”限制会逐渐凸显,所以高铁对旅游业处于高效率水平与低效率水平地区的促进作用小于处于中等效率水平地区的。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个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纯技术效率上均得到了体现。(6)在旅游业总体上,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以及创新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但分行业看,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创新环境分别在高铁影响旅行社业、星级饭店业以及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不存在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了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不仅拓展了旅游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范畴,丰富了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绿色生产效率为落脚点为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为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高铁规划布局的优化提供借鉴。(2)揭示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即高铁可以通过改善地区旅游业经营环境进而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不仅深化了高铁与旅游业关系的相关研究,而且为各地在高铁时代下发展旅游业提供更为具体的方向。(3)发现了高铁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处于不同效率水平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可以回答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有助于合理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发展。(4)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测算进行了优化,使用同时考虑了生产碳排放与生活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来测算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并且发现了不考虑环境因素将高估旅游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不仅有助于政府与企业做出更为有效精确的决策,而且符合旅游业的绿色发展趋势。
宋竹芳[3](2019)在《社会资本对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及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优质旅游的背景下,亟需旅游企业保持成长性。在众多影响旅游企业成长性的因素中,社会资本和企业转型升级被公认为是关键因素。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业中连接需求方(旅游消费者)和供给方(上游供应商)的中介机构,处于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枢纽位置,离开旅游企业的通力合作,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很难进行。其中,在规模上占据旅游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小旅游企业,成为决定旅游产业成长性的关键。但是与成熟旅游企业相比,中小型旅游企业在资源获取、利用、整合和消化吸收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我国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旅游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变化和资源限制,旅游企业的边界不断拓展,加之中小旅游企业的先天特性更需要资源外取和转型升级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成长性。中小旅游企业作为连接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天然桥梁,身处旅游市场网络中并从社会网络中获取、利用各种资源,并内化为转型升级及成长的基础。那么,社会资本是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的直接动因吗?在外部社会资本内化的过程中中小旅游企业有没有进行相应的转型与升级?社会资本的各个维度对中小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及成长绩效的影响有没有差异?这些问题对于揭示社会资本对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起作用的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选择中小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小旅游企业如何通过社会资本实现转型升级及提高成长绩效这一主旨而展开研究,意在从微观视角揭示单个中小旅游企业如何通过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资源实现成长的内在逻辑,为我国中小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及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路径。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构建了中小旅游企业社会资本与转型升级及成长绩效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并对社会资本、转型升级以及成长绩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阐述;第二,探讨了中小旅游企业社会资本分别对转型升级、成长绩效的影响,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以及中小旅游企业社会资本通过转型升级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第三,结合研究主题,确定了本研究主要变量的维度划分、测量方法和测量题项,在小样本预调研及问卷信效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正式调查问卷;第四,利用收集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企业转型升级及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及微观作用机制,企业转型升级不同维度在中介作用中的路径依赖差异。最后,在环境动态变化的情境下,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我国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关系是否相同。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旅游企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均对其成长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中小旅游企业由于先天不足,需要利用市场网络资源并内化为社会资本,将深层次矛盾进行挖掘和解锁,不断调和日益突出的劳资矛盾,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成长所需的各种资源;(2)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促使其成长绩效的提升。成长绩效是检验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社会资本+转型升级”成为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提升的新路径;(3)环境动态性在社会资本认知维度与旅游企业转型和升级之间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只有高质量、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经营目标、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共同的沟通语言,才能促进中小型旅游企业社会资本转变为其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1)开发了本土情境下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测量量表。充分考虑了我国旅游企业的特殊性发展背景的情境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预测,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运用该量表对我国旅游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测度。(2)揭示了社会资本对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的前因变量的内容,探讨了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对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机理。(3)提出了社会资本、转型升级以及企业成长绩效的理论框架模型。该模型揭示了中小旅游企业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成长的过程,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影响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的中介过程,丰富了旅游企业成长的相关理论。
白杨[4](2018)在《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而且发展旅游业的前景也十分广阔。近几年来新疆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正在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旅游业向西倾斜的力度,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这些都为新疆旅游业的繁盛创造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应该看到,新疆旅游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旅游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提升企业自身竞争战略才能占有市场份额。本文以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作为研究对象,当前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纷乱复杂的旅游市场上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定位确定企业未来长期的竞争战略和具体实施策略,确保企业能够优化自身的竞争能力来迎接未来愈加残酷的市场竞争。因此论文在基于对市场进行调查和企业自身情况研究,首先利用PEST模型对企业的外部形势进行分析,针对当前新疆地区包括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政府对于行业的有关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对金桥国际旅行社目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一个系统的掌握,然后对金桥国际旅行社内部竞争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对旅行社的内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状况、财务状况和市场营销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旅行社的自身发展进行SWOT分析,通过对比不同竞争战略的优劣,最终确定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并提出了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措施包括开发和重新组合设计旅游产品,严格把控服务质量和流程,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充分拓展营销渠道特别是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开展社会化的全平台整合营销,保证企业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知名度的同时,实现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塑造与竞争对手与众不同的服务认知,为旅行社未来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南宇[5](2013)在《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区域旅游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协作互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尽量避免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等突出问题,谋求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现阶段由于资源的互补性、产品的跨区域性和市场的共享性,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地域界限,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区域一体化开发,提升和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达到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西北五省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旅游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等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不平衡、异质性与区域性特征,因此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功能和效益等具有显着差异。例如,该区域旅游合作缺乏制度化,没有建立起整体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理念,共享型信息平台和多层次合作机制,因而旅游空间结构亟待整合和优化,实现跨区域旅游合作,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产业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行区域旅游合作,是在承认竞争的前提下,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区域,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是一个互惠互利、互赢的过程;形成良性互动的竞合机制。竞合模式是区域旅游理想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综合述评。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背景、合作趋向、现实意义、列举了实践举措;阐述了跨区域合作的空间结构理论的内涵、机制与模式等;归纳了相关概念以及区域合作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以西北五省区为例,在西北区域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由点、轴到网,尝试构建西北区域旅游空间网络和圈层。从理论到实践,从城市旅游竞争力及跨区域旅游线路视角,实践依据包括构建西北区旅游空间网络、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共同推动旅游圈的发展与壮大,即连点成线、交线成网、扩网成面、合网成界;旅游空间网络、圈层结构理论包括城市旅游网络的构建,“点、线、面”空间网络模式的演进机制及模式的实施,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模式的构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构建旅游区与旅游圈。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了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产业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客源市场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的研究方法。论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西北地区旅游产业(企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不平衡。各省区旅游产业(企业)市场竞争和拓展能力差、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离散状态;1999-2011年,本区的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旅游业总体不均衡,入境和国内客源市场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增长迅速,旅游市场规模差异的不均衡、集聚程度越来越显着,且逐年增强,相对差异变化不大,空间分布格局较稳定。第二,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西北地区一至四级旅游中心城市,尝试构建一个由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撑,三、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围绕中心城市体系,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形成由点及面,多极、多层次的城市旅游圈层结构。第三,西北区旅游景区(点)、客源市场、旅游产业、旅游交通、旅游组织、城市网络等各个子网络共同构成旅游目的地中的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区域大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空间结构的有机整合。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整合旅游线路,突破行政界线,以点带线、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即:围绕中心城市体系和城市梯度旅游圈层建设,通过跨区域、网络化旅游线路设计和整合,立足于“大丝路”,“西北大通道”,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稳定、紧密的西北跨区域旅游空间网络旅游空间结构层次表现为若干等级层次的旅游合作区域,相互交织,圈层相套。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资源,实现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势整合,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旅游发展战略和途径。第四,理顺行政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加强旅游合作,即构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实施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整体性,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支撑、以旅游区为最基本单元空间结构优化;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的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的圈层结构。提升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竞争能力,建立跨省市的旅游企业集团;打造西北区专项旅游产品、精品,打造西北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网,提升西北区旅游品牌竞争力,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构建西北跨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网;打破西北区域限制,完善旅游市场运行环境,优化市场结构,构建多层次、开放、竞争有序的西北旅游市场协作网络;完善跨区域合作的支撑体系。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梯度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一体化。圈层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西北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应该从“点、线、面”几方面展开,建立合作、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实现“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逐步构建规模等级完整、职能类型互补、空间结构合理的旅游城市层级体系,采用“点轴推进、纵深辐射、区域联动、网络开发、圈层结构相结合的一区域多极化、多层次、圈层式的旅游联合模式。由“点”到“轴”再到“网”的演进机制,实现西北地区“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态势一体化。
张海花[6](2013)在《基于价值链的中小旅行社发展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的各种活动的组合,是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要求[1]。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旅行社价值链及中小旅行社经营管理现状的研究成果;接着结合SWOT分析法和五力分析模型以及价值链结构模型,从这些企业广泛存在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等方面,对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价值链现状进行动态的定性分析,并选择了深圳宝中、上海驴妈妈、上海春秋、携程、快乐购、信用卡分期等创新性发展价值链模式进行分析,探究中小旅行社发展的可借鉴之处;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方法,对张家界市中小旅行社现状和现有发展模式的价值链进行总结与分析;最后基于价值链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对策,构想了垂直分工体系和水平分工体系合力作用下的价值链模式,如价值链依附策略、差异化策略、上升策略、横向一体化策略等。本文旨在寻求适合我国目的地市场下的中小型旅行社企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为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域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杨重庆[7](2012)在《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模式分析与路径选择》文中提出中旅的"资产+业务"模式、中青旅的"资产+直营连锁"模式、中国康辉的"控股与参股"模式、中国金桥的"旅行社联合体"模式、上海春秋的"IT系统+全资子公司"模式、广之旅的特许经营模式和宝中旅游的"IT系统+加盟连锁"模式比较有代表性,但这七种模式各有优劣。我国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目标模式,应为具有IT操作系统支撑的、具备区域性经营中心的M型国内网络模式。内部成长、兼并收购及战略联盟三种路径模式在网络化经营的不同时期可单独或综合运用。在选定的目标模式下,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国内网络框架由七大区域性经营中心控制下的接待网络和分销网络构成,对网络的掌控可通过构建网络时的股权安排来实现,网络化经营的效率取决于管控与作业模式、名称与商号管理、股权与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与协调四个方面。
王云龙[8](2010)在《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产业是现代区域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产业地位被誉为“龙头行业”、“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其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对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效应以及高就业率等特点,都已被实践证明,并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所认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省、市、区发展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省域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得到提升,在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发展规划中,全国已有24个省、市、区将旅游业确立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在发展政策的支持下,省域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因此进行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本文做了富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内容包括八个部分:进行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导论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的理论基础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的模型设计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设计;对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估的实证研究部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对策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一、研究的视角上,本文系统分析的角度不是按照常规,把“区域旅游业”与“环境”独立分开来分析,而是把它们看成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彼此难以分割,强调协调作用。二、研究模型上,本文基于产业成长与发展的互动机制,结合竞争力因果关系(“竞争力的实现”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和竞争力多维度表现,构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3+2”多维度评估模型。三、实证成果上,以中国31个省域旅游业为样本,对其多维度的竞争力进行了全面、动态的实证测评和(安徽、西藏、海南等)个案分析。并通过统计描述、横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将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结构划分为强势区域、弱势区域和特例区域,并甄别出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差异。四、研究着落点上,根据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差异,对弱势、强势和特例三类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别进行“病理诊断”,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类区域的竞争力提升策略,并提出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机制创新模式——“区域竞争与合作双轮驱动:从对抗的竞争到合作的竞争”和“企业竞争的新发展:基于旅游业产业生态系统的企业竞争”
宋伟[9](2009)在《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旅行社的发展。客户关系时代的来临使旅行社认识到客户关系对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性。在以客户为导向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旅行社传统的经营模式,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对培育和增强旅行社的核心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整理和界定,分析影响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因素和旅行社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支撑,然后选取乌鲁木齐50家旅行社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从管理客户关系、留住客户策略、与客户沟通情况、客户流失原因和客户关系管理改进空间等方面,借助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从网站内容、网站推广、服务功能和网站自主开发方面对乌鲁木齐旅行社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以分析旅游电子商务现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我国旅行社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难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我国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希望本文所做的研究对旅行社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王宏甲[10](2009)在《休息的革命——中国近30年旅游发展纪实(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章马超龙雀"马超龙雀"是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原形取自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青铜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速度超过天上的龙雀。此马也是个性的象征。旅游业由原来只有国家涉足,变为国家、地方、部
二、新疆中小旅行社选择网络化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中小旅行社选择网络化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独库公路“飞驰四季”自驾车营地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的背景、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项目的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及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理论综述及分析工具 |
1.2.2 项目效益评价 |
1.2.3 商业计划书编制 |
1.2.4 自驾游及自驾车营地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商业计划总览 |
2.1 公司情况 |
2.2 项目简介 |
2.3 战略规划 |
2.3.1 项目的使命和目标 |
2.3.2 项目的发展规划 |
2.3.3 项目的市场规划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境分析 |
3.1 自驾车营地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公司的资源能力 |
3.2.1 发展历史 |
3.2.2 公司资源 |
3.2.3 公司能力 |
3.2.4 优势劣势 |
3.3 我国自驾车营地的发展现状 |
3.3.1 国内自驾车营地发展现状 |
3.3.2 行业准入条件 |
3.4 行业环境分析 |
3.4.1 行业概述 |
3.4.2 新疆自驾车营地发展现状 |
3.5 行业竞争五力分析 |
3.6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 |
3.7 SWOT分析 |
3.7.1 优势 |
3.7.2 劣势 |
3.7.3 机遇 |
3.7.4 威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定位及实施 |
4.1 项目定位 |
4.1.1 服务对象 |
4.1.2 服务项目内容 |
4.1.3 竞争优势 |
4.1.4 构建优势的相关价值创造活动的组织 |
4.2 项目的设计实施 |
4.2.1 项目的选址 |
4.2.2 项目的规划和功能分区 |
4.2.3 项目建筑设计 |
4.2.4 项目的进度计划 |
4.3 公司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
4.3.1 公司组织架构 |
4.3.2 人员配置 |
4.3.3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销计划及营销战略 |
5.1 STP营销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市场需求分析 |
5.3 营销策略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渠道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5.3.5 其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投融资计划及财务分析 |
6.1 投资预算 |
6.2 投融资计划及退出方式 |
6.2.1 项目融资计划 |
6.2.2 退出方式 |
6.3 项目经营预测 |
6.3.1 收入预测 |
6.3.2 支出预测 |
6.3.3 利润预测 |
6.3.4 现金流预测 |
6.4 项目效益评价 |
6.4.1 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
6.4.2 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5.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6.5.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项目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 |
7.1 政策风险及对策 |
7.1.1 项目面临的政策风险 |
7.1.2 风险对策 |
7.2 技术风险及对策 |
7.2.1 项目面临的技术风险 |
7.2.2 风险对策 |
7.3 经营风险及对策 |
7.3.1 项目面临的经营风险 |
7.3.2 风险对策 |
7.4 财务风险及对策 |
7.4.1 项目面临的财务风险 |
7.4.2 风险对策 |
7.5 自然风险及对策 |
7.5.1 项目面临的自然风险 |
7.5.2 风险对策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疆独库公路中段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旅游业生产效率 |
2.1.1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
2.1.2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分析 |
2.1.3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
2.1.4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 |
2.2 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 |
2.2.1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2.2.2 高铁对旅游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
2.2.3 高铁对地区间旅游业经济联系与协作的影响 |
2.3 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1 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2 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3 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2.4 绿色发展 |
2.4.1 旅游业碳排放问题 |
2.4.2 旅游业绿色发展 |
2.4.3 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 |
3.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
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4 研究设计 |
4.1 模型设定 |
4.1.1 面板Tobit模型 |
4.1.2 中介效应模型 |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
4.2.3 数据来源 |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
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1.1 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 |
5.1.2 基准回归 |
5.1.3 内生性检验 |
5.1.4 稳健性检验 |
5.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2.1 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 |
5.2.2 基准回归 |
5.2.3 内生性检验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3.1 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 |
5.3.2 基准回归 |
5.3.3 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5.4.1 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 |
5.4.2 基准回归 |
5.4.3 内生性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异质性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6.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6.1.1 高铁对东中西部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
6.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6.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
6.3 本章小结 |
7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7.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1.1 市场环境 |
7.1.2 服务环境 |
7.1.3 创新环境 |
7.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2.1 市场环境 |
7.2.2 服务环境 |
7.2.3 创新环境 |
7.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3.1 市场环境 |
7.3.2 服务环境 |
7.3.3 创新环境 |
7.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7.4.1 市场环境 |
7.4.2 服务环境 |
7.4.3 创新环境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不考虑环境因素将影响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
8.2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规模效率不存在 |
8.3 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
8.4 高铁对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
8.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 |
8.6 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 |
8.7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社会资本对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及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社会资本与旅游企业社会资本 |
2.1.1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内涵 |
2.1.2 社会资本的维度与测量 |
2.1.3 旅游企业社会资本研究 |
2.2 转型升级与旅游企业转型升级 |
2.2.1 转型升级的概念与内涵 |
2.2.2 转型升级的维度与测量 |
2.2.3 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2.3 企业成长与旅游企业成长 |
2.3.1 企业成长的概念与内涵 |
2.3.2 企业成长的维度与测量 |
2.3.3 旅游企业成长的研究 |
2.4 环境动态性的研究综述 |
2.4.1 环境动态性的概念与内涵 |
2.4.2 环境动态性的维度与测量 |
2.4.3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
2.5 相关研究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1.1 中小旅游企业 |
3.1.2 旅游企业社会资本 |
3.1.3 旅游企业成长绩效 |
3.1.4 旅游企业转型升级 |
3.2 理论模型 |
3.2.1 理论模型构建的前提 |
3.2.2 理论模型构建 |
3.3 研究假设 |
3.3.1 社会资本与中小旅游企业成长 |
3.3.2 社会资本与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 |
3.3.3 转型升级与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 |
3.3.4 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中介作用 |
3.3.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 |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4.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
4.1.3 问卷设计的偏差控制 |
4.2 “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测量量表开发 |
4.2.1 现有测量量表的述评 |
4.2.2 测量题项的生成 |
4.2.3 初始量表预测 |
4.3 其他变量的测量 |
4.3.1 中小旅游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 |
4.3.2 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的测量 |
4.3.3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
4.3.4 控制变量的测量 |
4.4 预调研与量表修正 |
4.4.1 小样本取样及描述 |
4.4.2 量表题项的净化与修正 |
4.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分析及结果讨论 |
5.1 数据收集 |
5.1.1 研究样本界定 |
5.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1.3 样本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5.2 数据质量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假设检验 |
5.3.1 初始模型构建 |
5.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
5.3.3 路径分析 |
5.3.4 中介效应分析 |
5.3.5 调节效应分析 |
5.4 研究结果讨论 |
5.4.1 社会资本与中小旅游企业成长绩效 |
5.4.2 社会资本与企业转型升级 |
5.4.3 企业转型升级与企业成长绩效 |
5.4.4 中介效应 |
5.4.5 调节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 B: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程度预测问卷 |
附录 C:预调研问卷 |
附录 D:正式调研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相关理论 |
2.1 竞争战略理论 |
2.1.1 竞争战略内涵 |
2.1.2 基本竞争战略类型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模型 |
3 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公司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公司内部竞争环境分析 |
3.3.1 组织结构分析 |
3.3.2 人力资源分析 |
3.3.3 财务状况分析 |
3.3.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 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竞争战略选择 |
4.1 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SWOT分析 |
4.1.1 优势与劣势 |
4.1.2 机会与威胁 |
4.1.3 构建SWOT矩阵图 |
4.2 竞争战略的比较和选择 |
4.2.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4.2.2 差异化战略 |
4.2.3 集中化发展竞争战略 |
4.3 竞争战略选择确定 |
5 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战略实施思路 |
5.2 战略实施措施 |
5.2.1 产品差异化策略 |
5.2.2 服务差异化策略 |
5.2.3 服务质量的把控 |
5.2.4 营销策略的差异化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西北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
1.1.1 独特的地理环境 |
1.1.2 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
1.1.3 西北区是多民族聚居区 |
1.2 研究背景 |
1.2.1 西北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趋势 |
1.2.2 跨区域空间合作研究视角的忽略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1 跨区域合作视角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 |
1.3.2 跨区域合作下西北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和提升的现实意义 |
1.4 相关概念与界定 |
1.4.1 区域旅游合作 |
1.4.2 旅游产业、旅游企业 |
1.4.3 旅游市场、旅游客源市场 |
1.4.4 区域旅游竞争 |
1.4.5 城市旅游竞争力 |
1.4.6 旅游网络、旅游空间结构 |
1.4.7 城市群、城市带、旅游圈、都市圈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综述与依据 |
2.1 相关理论 |
2.1.1 基础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3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内涵与模式 |
2.3.1 区域合作理论内涵与机制 |
2.3.2 一般模式 |
2.3.3 典型模式 |
2.3.4 增长模式 |
2.3.5 树立战略联盟意识,增强区域旅游合作 |
2.4 区域旅游竞合 |
2.4.1 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 |
2.4.2 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行为模式 |
2.4.3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
2.4.4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
2.5 西北五省区旅游发展的差异化 |
2.5.1 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差异 |
2.5.2 旅游产品组合的差异性 |
2.5.3 旅游品牌提升的差异性 |
2.5.4 旅游产业合作的差异化 |
2.5.5 旅游企业合作的差异化 |
2.5.6 旅游市场的差异营销 |
2.5.7 完善旅游支撑体系的差异化 |
2.5.8 旅游产业集群竟合的差异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北五省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3.1 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1 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2 旅游产品、品牌、商品竞争力参差不齐 |
3.1.3 旅游线路规划不合理 |
3.1.4 支撑体系瓶颈问题突出 |
3.1.5 旅游市场空间存在劣势 |
3.1.6 城市旅游发展现状问题 |
3.2 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体系 |
3.2.1 模型建立 |
3.2.2 相关指标估算及分析 |
3.2.3 西北旅游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 |
3.3 西北分省区产业结构分析 |
3.3.1 陕西旅游产业规模 |
3.3.2 新疆旅游产业规模 |
3.3.3 甘肃旅游产业规模 |
3.3.4 青海旅游产业规模 |
3.3.5 宁夏旅游产业规模 |
3.3.6 西北地区旅游产业评价分析 |
3.4 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结构分析 |
3.4.1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结构分析 |
3.4.2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分析研究 |
3.4.3 西北五省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评价 |
3.4.4 共建客源市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旅游空间网络、圈层组织 |
4.1 网络、圈层结构理论 |
4.1.1 旅游网络 |
4.2 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 |
4.2.1 共筑大西北旅游网络 |
4.3 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模式的构建 |
4.4 旅游空间圈层结构 |
4.4.1 旅游空间结构的整合 |
4.4.2 旅游空间网络化演进 |
4.4.3 空间集群化格局的构建 |
4.4.4 构建旅游区与旅游圈 |
4.4.5 城市旅游空间圈层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北五省区旅游跨区域合作实践依据 |
5.1 西北五省区城市发展现状 |
5.1.1 重点旅游城市 |
5.1.2 基于“X”型轴线,开发城市经济带 |
5.2 西北五省区跨区域合作实践依据 |
5.2.1 旅游节点等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视角 |
5.2.2 等级划分依据和结果:层级梯度中心 |
5.2.3 西北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分析 |
5.2.4 等级划分标准 |
5.3 旅游线路分布视角 |
5.3.1 西北区旅游线路分布现状 |
5.3.2 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与划分 |
5.4. 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和整合 |
5.4.1 原则和思路 |
5.4.2 跨区域旅游线路整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旅游空间网络、圈层优化与实施方略 |
6.1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
6.1.1 西北五省跨区域合作 |
6.1.2 西北五省区旅游竞争力提升 |
6.1.3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梯度构建旅游圈(层) |
6.2 实施的策略 |
6.2.1 提升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竞争能力 |
6.2.2 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
6.2.3 构建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协作网络 |
6.2.4 完善跨区域合作的支撑体系 |
6.2.5 圈层的构建 |
6.2.6 逐级推进西北各省区“城市旅游经济圈”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价值链的中小旅行社发展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价值链理论及其在旅行社业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
一、 旅行社价值链 |
二、 国内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二、 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三、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中小旅行社价值链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传统价值链模式分析 |
一、 外部环境分析 |
二、 内部条件分析 |
第三节 创新价值链模式分析 |
一、 连锁经营网络扩张模式-“宝中”模式 |
二、 景区分销网络模式-“上海驴妈妈”模式 |
三、 纵向一体化扩张模式-“上海春秋”模式 |
四、 业务领域多角化战略-“携程”模式 |
五、 媒体营销-“快乐购”代销模式 |
六、 银企联合拓展-信用卡“分期”模式 |
第三章 张家界市中小旅行社价值链模式分析 |
第一节 传统价值链模式分析 |
一、 外部环境分析 |
二、 内部条件分析 |
第二节 创新价值链模式分析 |
一、 加入大社代理价值模式特征 |
二、 伪联合经营模式特征 |
三、 散客招徕网络模式特征 |
四、 客源地-目的地价值店协作模式特征 |
五、 专项服务价值链模式特征 |
六、 本地客源拓展模式特征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张家界市中小旅行社发展对策的思考 |
第一节 分工体系的构想 |
第二节 依附策略 |
一、 传统大中型旅游模式依附策略 |
二、 电商旅游模式依附策略 |
三、 发展假设价值链模式的依附策略 |
第三节 差异化策略 |
第四节 上升策略 |
第五节 横向一体化策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模式分析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模式 |
1. 中旅的“资产+业务”模式 |
2. 中青旅的“资产+直营连锁”模式 |
3. 中国康辉的“控股与参股”模式 |
4. 中国金桥的“旅行社联合体”模式 |
5. 上海春秋的“IT系统+全资子公司”模式 |
6. 广之旅的特许经营模式 |
7. 宝中旅游的“IT系统+加盟连锁”模式 |
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
1. 中旅、中青旅模式分析 |
2. 中国康辉的“控股与参股”模式分析 |
3. 中国金桥的“旅行社联合体”模式分析 |
4. 上海春秋的“IT系统+全资子公司”模式分析 |
5. 广之旅的特许经营模式分析 |
6. 宝中旅游的“IT系统+加盟连锁”模式分析 |
三、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模式选择 |
1. 国内网络构建优先于国际网络构建。 |
2. 紧密型网络比松散型网络更容易形成协同效应。 |
3. M型组织结构比单纯的扁平横向型组织结构更加适合于旅行社网络化经营。 |
4. 基于互联网的IT操作系统在网络化经营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网络化经营的效率, 增强网络的稳定性。 |
四、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
1. 网络化经营的路径模式 |
2. 路径模式比较分析 |
3. 网络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
五、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推进思路 |
1. 网络化经营的布点原则 |
2. 网络化经营的网络构架 |
3. 网络化经营的实施步骤 |
4. 网络化经营的股权安排 |
5. 网络化经营的运营管理 |
(8)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社会背景 |
二、选题理论背景 |
三、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研究范式的创新 |
四、研究设计 |
第二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 |
三、产业组织理论 |
四、产业结构理论 |
五、产业生态学理论 |
六、旅游学理论 |
第三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旅游资源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
二、产业结构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
三、业态组织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
四、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
五、政府干预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
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模型设计 |
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述评 |
二、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模型设计 |
第五章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
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 |
二、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方法设计 |
第六章 实证研究: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
实证一: 基于效能的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2007年) |
实证二: 基于技术效率的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2007年) |
实证三: 基于经济—生态协调度的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2007年) |
实证四: 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总体评估(2007年) |
实证五: 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七章 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一、弱势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二、强势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三、特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四、创新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机制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 |
三、研究的局限 |
四、研究的延伸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4.3 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介绍及其在旅行社的应用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客户 |
2.1.2 客户的类型 |
2.1.3 客户生命周期 |
2.1.4 客户关系管理 |
2.1.5 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 |
2.2 CRM 的体系结构 |
2.3 影响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因素分析 |
2.3.1 领导的重视和企业员工的支持 |
2.3.2 业务流程重组及信息系统的集成 |
2.3.3 网络的作用和与客户的多样接触渠道 |
2.4 旅行社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支撑 |
2.4.1 稳定的协作网络 |
2.4.2 呼叫中心 |
2.4.3 旅游电子商务 |
2.4.4 数据库 |
2.5 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
第三章 乌鲁木齐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调查 |
3.1 新疆旅行社概况 |
3.2 乌鲁木齐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问卷调查 |
3.2.1 旅行社基本情况 |
3.2.2 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调查 |
3.3 乌鲁木齐旅行社网站建设调查 |
3.3.1 网站内容 |
3.3.2 网站推广 |
3.3.3 服务功能 |
3.3.4 网站自主开发情况 |
3.4 旅行社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难题 |
3.4.1 旅行社的经营现状决定了客户关系管理实施难度 |
3.4.2 旅行社的市场定位需要客户导向 |
3.4.3 旅行社的营销策略需要整合客户价值 |
3.4.4 旅行社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 |
第四章 提高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对策建议 |
4.1 形成以客户数据库为核心的旅行社业务流程再造 |
4.2 完善与客户交互界面 |
4.3 建立配套的旅行社电子商务 |
4.3.1 管理网络化 |
4.3.2 渠道扁平化 |
4.3.3 旅行社电子商务化 |
4.4 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开发客户关系 |
4.4.1 获取动态的客户信息 |
4.4.2 细分客户 |
4.4.3 延伸客户关系 |
4.4.4 重视CRM 实施中的人力因素 |
4.4.5 整合营销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休息的革命——中国近30年旅游发展纪实(续)(论文提纲范文)
第五章马超龙雀 |
暖风熏得游人醉 |
天时人事日相催 |
骏马辞天气正豪 |
上合天时, 下应人和 |
从三足鼎立到千帆竞发 |
十年磨一剑 |
第六章努雅斯门神的启示 |
意想不到的挫折 |
冬至阳生春又来 |
捧出古国的盛情 |
真正的美景在良心 |
第七章开放, 再开放 |
革了大锅饭的命 |
把权力和利益的脐带割断 |
区域合作, 经典联手 |
“入世”时代 |
糖葫芦和棍子 |
鼠标点拨新旅游 |
第八章九万里风鹏正举 |
神奇的1+5 |
万商红娘 |
千年之梦依然美 |
花龙盘盘上紫云 |
第九章城市乐章 |
城市的星光 |
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巡礼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旅游业必备“六要素” |
四、新疆中小旅行社选择网络化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独库公路“飞驰四季”自驾车营地商业计划书[D]. 雍文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 魏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社会资本对中小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及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D]. 宋竹芳. 西北大学, 2019(01)
- [4]新疆金桥国际旅行社竞争战略研究[D]. 白杨. 新疆大学, 2018(12)
- [5]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南宇. 兰州大学, 2013(05)
- [6]基于价值链的中小旅行社发展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D]. 张海花. 吉首大学, 2013(03)
- [7]大型品牌旅行社网络化经营的模式分析与路径选择[J]. 杨重庆.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8]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 ——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比较研究[D]. 王云龙. 复旦大学, 2010(01)
- [9]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分析[D]. 宋伟. 新疆大学, 2009(01)
- [10]休息的革命——中国近30年旅游发展纪实(续)[J]. 王宏甲. 报告文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