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终身教育区域经济学与成人教育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梨[1](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陈玉梅[2](2020)在《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区域特征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至于我国的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缓解教育人才供给存在的紧迫性,国家对教育领域的“协调发展”理念尤为重视,并强调要着力抓好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工作。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反作用于教育功效在经济社会中的实现,通过定量的方法刻画区域内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是教育管理部门在建设教育强国基础工程时的重要支撑。研究区域内各级教育发展的协调与否,不仅事关区域学校教育整体效能的提升,还会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掌握当前我国各级教育的协调状况,并促进各级教育间衔接的协调发展,可为各区域在构建本地区学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上提供思路借鉴。本研究在厘清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预测2018-2020年间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程度,科学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为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围绕“协调发展”的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对我国区域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系统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区域”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区域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评价区域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其次,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上获取相关指标的权威数据,并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测算和模拟预测我国31个省(市、区)学校教育系统的承载性协调发展程度与适应性协调发展程度,并对各省市的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研究结论,以提高各个省市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程度为目标,为我国各省市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的调控提供合理科学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资源是构成学校教育系统并维系其增长运行的各要素总和,区域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各级学校教育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相互衔接的各级学校教育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2)2013-2017年间我国绝大部分行政区域的各级教育承载性发展均处于失调状态,各级学校教育承载性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仅达到初级协调状态,其中,还有不少区域的各级教育发展处于失调衰退阶段中的拮抗时期。(3)学校教育适应性协调发展程度跨度大,且区域间差异大。(4)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对于高等教育承载性协调程度而言,东部地区的协调程度较好,西部地区协调程度最差。针对当前我国各级教育子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对策建议: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以缩小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合理调节各级教育间的资源配置,提高其衔接程度;未雨绸缪,建立各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提早防范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恶化。本文的研究新意在于首次从纵向教育结构的阶段性层面切入,引入了灰色预测模型模拟预测学校教育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承载性协调发展程度与适应性协调发展程度,丰富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工具。本研究虽对各省市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状况及发展态势进行了完整的描述,但未有针对性的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决策分析是研究的不足之处所在。
刘承聪[3](2018)在《云南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的大力关注,使得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其教育发展前景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同质化一直倍受社会各界的质疑,导致特色化发展难以实现。本研究以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办学特色问题为研究起点,结合终身教育理论思想基础,运用了教育功能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将云南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教育扶贫特色和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特色融入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过程各方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定性分析法,调研了云南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云南各高校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的理念和思路,也积极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特色化发展对策和方案。但由于实际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还相对缓慢,导致目前云南各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社会、自身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政策上:专业设置受到政策调整、办学条件落后,资金不足的影响、区域合作形式受限;社会方面:社会认同度低,特色建设有待加强,民族文化流失,民族教育受忽视,扶贫攻坚背景下,教育扶贫意识弱;自身方面:办学理念相似,实施效果不佳、教学管理模式落后、课程安排内容趋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结合理论基础提出三个方面的策略途径:首先,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确保办学理念特色,促进有效实施;创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竞争力,调整课程安排;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其次,完善社会服务内容,具体对策表现为结合民族文化,扩充民族教育;强化教育扶贫意识,关注贫困学生。最后,打造区域化发展路线,突出区域特点,打造特色专业;突破区域局限,打开合作办学格局;增加就业教育,培养区域性人才。本次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的简要介绍和说明;第二部分为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界定和说明,阐述了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从云南的区域特征、民族、教育扶贫和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这四个维度分析了寻求特色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部分围绕本研究设置的研究维度展开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云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目前特色化发展的现状;第五部分根据现状分析云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将它们划分为三个方面;第六部分是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和本研究选定的基础理论,提出了针对三个方面问题的解决策略和途径。本研究将为云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下设的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指导依据和参考,补充丰富以往相关研究并为将来的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文本参考文献。
徐莉[4](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指出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余锦汉[5](2015)在《反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南华县为例》文中认为贫困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消除贫困,不仅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致行动,同时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首要任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曾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反贫困斗争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中关于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然而,中国仍是一个贫困问题客观存在且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就贫困的具体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云南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农村贫困的“重灾区”,也是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本文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推动“建立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为根本出发点,以反贫困为视角,以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为导向,以云南省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南华县为实证,以成人教育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为支撑,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反贫困功能与作用,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南华县农村成人教育存在反贫困合力不足、农民学习积极性不足、包容性差、能力建设专项投入过少、培训项目设置不科学、农业科技扶贫力量薄弱等问题。据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农村成人教育反贫困合力;实行益贫式发展模式,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包容性;加大能力建设专项投入,扩大贫民非农就业机会;多管齐下,全面激发贫民参与成人教育的动力;突破思维定势,着力提升培训项目设置的科学性;充实基层农业技术力量,提高农业科技扶贫的成效。
李佳萍[6](2014)在《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已近三十年,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已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是客观地审视,我国要实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国社区教育仍然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绝大多数的省份都已经建立了国家级实验区,并积累一定的发展经验,但就发展的现实结果而言,社区教育仅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了普及的态势,其它更多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发展的脚步仍然十分缓慢。总体来说,社区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能力有着明显不足,与时代进步的诉求、社会结构变迁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渴求还相去甚远。为此,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社区教育无法迅速而广泛的开展?是什么构成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桎梏和顽疾?怎么才能突破社区教育发展瓶颈?如何提高社区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本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试图运用管理的手段来干预问题的解决,重点对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资源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相关理论,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多中心治理模式是解决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有效出路、构建了“蝴蝶模式”的治理结构,并从社区教育管理的源头出发,循着“思想上的重视----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环环相扣的链条”的思路,提出了具体治理策略。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一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论题的确认、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阐述,以及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二是第一章,主要对社区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社区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社区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是本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是解决问题的认识前提。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这一部分是对社区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确认。通过实际调查研究结果,明确指出社区教育管理存在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开发不充分等三大关键性问题。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这一部分是针对问题的归因分析。首先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基本依据,指出政府、民众以及驻区单位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是造成管理困境的根本原因;其次根据社区教育属性、社区教育委员会性质对政府角色定位影响的分析,指出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问题点,从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两个层别对近端原因进行分析和查找,指出经济、文化、教育等外部条件,以及自身“人、财、物、体制机制”相互之间的条件限制是问题固化的直接原因。第四部分为第四章,针对原因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首先,提出社区教育多中心治理的改革思路,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尝试建构了多中心治理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以人的需求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法律政策、管理体制机制和资源条件为肌体,以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学院、驻区单位为主要推动力的“一体四翼”蝴蝶治理模型。其次,结合国内外已有先进经验,分别从加强宣传、健全法制、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拓宽经费渠道等微观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红霞[7](2014)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取向再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协作的加速发展使终身教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成人教育以其教育行为的个性化、灵活性特征更适应这种潮流的展开。但作为成人教育主阵地的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正面临发展困境,要使其摆脱困境必须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白义仙[8](2014)在《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学历教育一直是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但近几年,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发展面临一些困难,部分高校生源下滑与成人教育特色不突出成为两大主要问题。部分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学历补偿教育完成、普通高校扩招、多元成人教育办学主体间的竞争、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身发展存在问题等。成人教育特色不突出的主要表现是:办学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教学组织管理不规范、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要有效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并采取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本研究提出两方面的发展对策:(1)推进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内涵建设,包括调整办学目标定位、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监控八个方面;(2)加快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转型,核心是拓展非学历教育和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衔接。本研究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本部分对终身教育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做了介绍和分析;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内涵建设”、“办学转型”、“持续发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本部分主要包括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规模、教学组织管理与实施两个方面的办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情况。第四章: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部分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目前面临的部分高校生源下滑和成人教育特色不突出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五章: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对策探讨。本部分结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内涵建设和加快办学转型两方面的发展对策。
宋倩[9](2013)在《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世界上已有众多的国家,特别是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终身教育,引发了触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改革运动,出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革新方案,为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终身教育的发展也逐渐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应看到,中国对于终身教育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尤其是实践方面,还存在方向不明确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知识共享与全球化步伐的日趋加快,更需要我们对终身教育这样一个跨国界的文明成果进行学习和借鉴。关于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美国和日本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概况,本文虽然是以美、日两国的比较为主要内容进行探讨,但视点却首先从分析两国推进机制入手,然后再对推进机制的主要四大部分加以把握,这将是进行比较的前提条件。第三部分将集中对美、日两国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亦是本文的重点之所在。最后一部分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借鉴美、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推进终身教育的对策,结语高度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终身教育进行国际比较,尤其是对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鉴别良莠、扬长避短、洋为中用。进一步总结美、日两国在完善终身教育机制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认真汲取这些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夏良玉,吴国,叶必锋,沈光辉,马成斌,黄美珍,王芳,应木荣[10](2012)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与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发展规律,挖掘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和福建电大发展的内在关系,探寻有助于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课题组承担了学校立项的重点课题"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与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通过四年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二、谈终身教育区域经济学与成人教育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终身教育区域经济学与成人教育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区域特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校教育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
1.1.2 国家对教育领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视 |
1.1.3 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是国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1.1.4 推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内涵的研究 |
2.1.2 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
2.1.3 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的研究 |
2.1.4 教育系统协调发展预测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重难点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研究法 |
3.4.2 统计分析法 |
3.5 研究思路 |
3.6 研究新意 |
第4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4.1 理论基础 |
4.1.1 系统论 |
4.1.2 资源基础理论 |
4.1.3 人力资本理论 |
4.2 核心概念界定 |
4.2.1 学校教育系统 |
4.2.2 区域 |
4.2.3 协调发展 |
4.2.4 区域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
4.3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特性 |
4.3.1 系统耦合特性 |
4.3.2 灰色特性 |
第5章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 |
5.1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 |
5.1.1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确立依据 |
5.1.2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5.1.3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说明 |
5.2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5.2.2 耦合协调模型 |
5.2.3 协调发展度模型 |
5.3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预测模型 |
5.3.1 GM(1,1)预测模型 |
5.3.2 预测模型精度检验 |
第6章 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6.1 数据来源 |
6.2 我国区域学校教育系统教育资源总量分析 |
6.2.1 教育资源需求压力分布情况 |
6.2.2 教育资源供给分布情况 |
6.3 我国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
6.3.1 区域学校教育系统承载性协调实证结果 |
6.3.2 区域学校教育系统适应性协调实证结果 |
6.4 我国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模拟预测 |
6.4.1 GM(1,1)预测模型建立的实证 |
6.4.2 承载性协调度模拟预测结果分析 |
6.4.3 适应性协调度模拟预测结果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区域现状归纳 |
7.1.1 各级教育承载性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偏低,各年间波动幅度不大 |
7.1.2 学校教育适应性协调发展程度跨度大,且区域间差异大 |
7.1.3 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7.2 对策与建议 |
7.2.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以缩小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
7.2.2 合理调节各级教育间的资源配置,提高其衔接程度 |
7.2.3 未雨绸缪,提早防范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恶化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3)云南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云南区域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
二、云南民族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三、云南教育扶贫对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发出了新挑战 |
四、云南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新需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大学教育特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成人教育特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云南成人教育特色”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
二、成人高等教育 |
三、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终身教育理论 |
二、教育功能论 |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三章 云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的区域特征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 |
一、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特色发展与区域经济间的联系 |
二、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特色发展与教育对象间的联系 |
三、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特色发展与地区资源间的联系 |
第二节 云南的民族特点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 |
一、成人高等教育注重教育平等有利于民族关系和社会和谐 |
二、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民族特色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
三、成人高等教育开发民族资源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
第三节 云南的教育扶贫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 |
一、成人高等教育针对非在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成功就业的帮助 |
二、成人高等教育针对在职学生提升能力、适应发展的帮助 |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方式有待改革 |
一、专业设置调整的挑战 |
二、社会认同的危机 |
三、自身发展的不足 |
第四章 云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一、办学理念 |
二、专业及课程设置 |
三、教学及管理模式 |
四、师资队伍 |
第二节 社会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一、民族教育 |
二、教育扶贫 |
第三节 区域化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一、区域合作 |
二、特色专业 |
第五章 云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政策方面 |
一、专业设置受到政策调整 |
二、办学条件落后,资金不足 |
三、区域合作形式局限 |
第二节 社会方面 |
一、社会认同度低,特色建设有待加强 |
二、民族特色流失,民族教育受到忽视 |
三、扶贫攻坚背景下,教育扶贫意识弱 |
第三节 自身培养模式方面 |
一、办学理念相似,实施效果不佳 |
二、教学管理模式落后 |
三、课程设置内容趋同 |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
第六章 云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策略途径 |
第一节 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
一、确保办学理念特色,促进有效实施 |
二、创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
三、加强专业竞争力,调整课程设置 |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
第二节 完善社会服务内容 |
一、结合民族文化,扩充民族教育 |
二、强化教育扶贫意识,关注贫困学生 |
第三节 打造区域化发展路线 |
一、突出区域特点,打造特色专业 |
二、突破区域局限,打开合作办学格局 |
三、增加就业教育,培养区域性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管理者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5)反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南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2. 研究的现实价值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实地观察法 |
3. 访谈调查法 |
4. 案例研究法 |
(五) 研究动态 |
1. 文献综述 |
2. 文献述评 |
(六) 研究的创新点 |
(七) 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农村成人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1. 反贫困 |
2. 民族地区 |
3. 农村成人教育 |
(二) 理论依据及启示 |
1. 财富创造理论 |
2. 终身教育理论 |
3. 人力资本理论 |
(四) 可行能力理论 |
三、南华县基本情况概述 |
(一) 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 |
1. 自然地理 |
2. 行政区划 |
(二) 财政收入与产业结构 |
1. 财政收入 |
2. 产业结构 |
(三) 人口变迁 |
(四) 贫困状况 |
四、农村成人教育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表现 |
(一) 通过引导性培训转变农村贫困人口思想 |
(二) 通过农业技术教育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
(三) 通过技能性培训增加贫民非农就业收入 |
五、南华县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一) 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成人教育的积极性较低 |
(二) 条块分割,农村成人教育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
(三) 专项投入偏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难以实现 |
(四) 包容性差,贫困人口未充分共享技能培训机会 |
(五) 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劳务输出的推动力不足 |
(六) 师资缺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遭严重削弱 |
六、反贫困视角下南华县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策略 |
(一)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农村成人教育反贫困强大合力 |
(二) 实行益贫式发展模式,增强农村成人教育扶贫效益 |
(三) 加大能力建设项目投入,扩大贫民的非农就业机会 |
(四) 多管齐下,全面激发贫民参与农村成人教育的动力 |
(五) 突破思维定势,着力提升技能性培训项目的科学性 |
(六) 充实基层农业技术力量,提高农业科技扶贫的成效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确认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相关研究评述 |
(一) 相关文献综述 |
(二) 现有研究评价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社区教育管理的认识与发展 |
一、 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 |
(一) 社区的含义 |
(二) 社区教育概念的多元描述 |
(三) 社区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四) 关于社区教育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 |
二、 社区教育的特征与意义 |
(一) 社区教育的特征 |
(二) 我国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
三、 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与特征 |
(一) 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 |
(二) 社区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
四、 社区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演变 |
(一) 启动阶段的社区教育(1986-1992 年) |
(二) 转型阶段的社区教育(1993-1999 年) |
(三) 实验深化阶段的社区教育(2000-至今) |
第二章 社区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表征 |
一、 保障性孱弱:政策法规不完善 |
(一) 政策法规的梳理 |
(二) 问题的规整与呈现 |
二、 动力性阻滞: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一) 体制机制的乱象 |
(二) 问题的扫描与审视 |
三、 支撑性不足:资源开发不充分 |
(一) 人力资源之弊:社区教育队伍匮乏且素质不高 |
(二) 财力资源之限:社区教育经费短缺且使用不当 |
(三) 物力资源之锢:设施贫瘠且资源开放程度不高 |
(四) 课程资源之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且实施不力 |
(五) 信息资源之滞:平台建设不成熟且受众群体有限 |
第三章 社区教育管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 根本原因:认知共识的缺失 |
(一) 行政领导阶层的漠视 |
(二) 社区居民的忽略与偏见 |
(三) 驻区单位的冷淡与轻视 |
二、 主要原因:政府角色定位不清 |
(一) 政府角色的应然定位 |
(二) 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的实然表现 |
三、 直接原因:内外部条件的限制 |
(一) 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 |
(二) 管理自身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四章 解决社区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多中心治理格局,重构政府角色 |
(一) 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 |
(二) 调整政府权能,建立协作秩序 |
二、 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
(一) 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力度 |
(二) 加强对居民的舆论引导 |
三、 健全法律与政策体系,明确战略地位 |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二) 优化政策系统 |
四、 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规范管理行为 |
(一) 创新管理体制 |
(二) 完善功能机制 |
五、 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完备保障体系 |
(一) 提高教师素养,优化队伍水平 |
(二) 拓宽筹资渠道,增强财力保障 |
(三) 建立课程体系,积累学习资源 |
(四) 夯实基础建设,促进机构开放 |
(五) 重视网络平台,扩展学习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取向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终身教育潮流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 |
二、成人高等教育陷入困境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
三、成人高等教育运行的自身缺陷 |
四、成人高等教育摆脱困境的改革取向 |
(8)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云南省成人教育相关研究 |
二、 普通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 终身教育理论 |
二、 社会转型理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
二、 内涵建设 |
三、 办学转型 |
四、 持续发展 |
第三章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招生规模情况 |
一、 招生总数和各学习层次招生人数 |
二、 各高校招生人数 |
第二节 教学组织管理与实施情况 |
一、 专业设置 |
二、 课程安排 |
三、 教材 |
四、 教学管理模式 |
五、 学籍管理 |
六、 评价与考核 |
七、 教学督导 |
八、 教师队伍 |
第四章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部分高校生源下滑,学历教育前景不容乐观 |
一、 部分高校生源下滑的表现 |
二、 部分高校生源下滑的原因 |
第二节 成人教育特色不突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
一、 办学目标定位不准 |
二、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
三、 教学组织管理不规范 |
四、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
第五章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对策探讨 |
第一节 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内涵建设 |
一、 调整办学目标定位 |
二、 加强学科建设 |
三、 调整专业设置 |
四、 完善课程结构 |
五、 加强教材建设 |
六、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
七、 改进教学方法 |
八、 加强教学监控 |
第二节 加快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转型 |
一、 拓展非学历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持续的终身教育服务 |
二、 搭建“立交桥”,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衔接 |
结论 |
(一)调研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
(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深入 |
(三)发展对策有待进一步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关于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研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美国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分析 |
2.1 美国终身教育理念的导入及其政策的展开 |
2.1.1 20 世纪 60 年代:《成人教育法》的颁布及相关政策的规定 |
2.1.2 20 世纪 70 年代:《终身学习法》的制定及有关的终身教育政策 |
2.1.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终身教育政策 |
2.2 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参与者 |
2.2.1 向成人开放的全日制学校 |
2.2.2 社区学院 |
2.2.3 博物馆和图书馆 |
2.2.4 开展教育与培训的企业 |
2.3 经费保障 |
2.3.1 政府对终身学习的经费资助 |
2.3.2 民间组织和企业对终身学习的资助 |
2.4 终身学习的激励 |
2.4.1 校外毕业证书计划 |
2.4.2 个人发展账户项目 |
2.5 美国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思考 |
3 日本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分析 |
3.1 日本终身教育理念的登场及其政策的展开 |
3.1.1 20 世纪 40—70 年代:《社会教育法》的颁布及相关的政策 |
3.1.2 20 世纪 80 年代:明确改革方向——迈向终身学习体系 |
3.1.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终身学习振兴法》的制定及相关终身教育政策 |
3.2 多元的终身教育实施载体 |
3.2.1 公民馆 |
3.2.2 非营利社会团体 |
3.2.3 “野村终身教育中心” |
3.2.4 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学校 |
3.3 推进终身教育的经费保障 |
3.3.1 政府的资助 |
3.3.2 财团的支援 |
3.4 终身学习的激励 |
3.4.1 文部省认定技能审查制度 |
3.4.2 富有弹性的学位授予计划 |
3.4.3 授予资格证书计划 |
3.5 日本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思考 |
4 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比较分析 |
4.1 推动终身教育的相同点 |
4.1.1 以法律和政策为抓手,为推进终身教育提供依据 |
4.1.2 加大经费投入,健全经费保障体系 |
4.1.3 开展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形式,提供和扩大终身学习的机会 |
4.1.4 开发各种终身教育渠道,拓宽教育途径 |
4.1.5 运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技术加强终身教育的推动 |
4.2 推进终身教育的不同点 |
4.2.1 推进终身教育的切入点不同 |
4.2.2 推进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各异 |
4.2.3 终身教育的贯彻方式各异 |
4.2.4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
4.2.5 民间的参与热情和响应程度不同 |
4.3 美、日推进终身教育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
4.3.1 美、日推进终身教育的基本经验 |
4.3.2 美国和日本推进终身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 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
5.1 完善终身教育法规体系,为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
5.2 建立有关管理和协调机构,为终身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
5.3 开拓多渠道经费来源,加大终身教育的经费投入 |
5.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公民参与终身学习 |
5.4.1 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
5.4.2 实施“终身教育券”计划 |
5.5 发挥终身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多元化优势 |
5.5.1 改革学校教育、积极发展社区教育 |
5.5.2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开放,为终身教育创造硬件基础 |
5.5.3 发挥非营利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 |
5.6 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谈终身教育区域经济学与成人教育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2]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区域特征实证研究[D]. 陈玉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3]云南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研究[D]. 刘承聪.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5]反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南华县为例[D]. 余锦汉. 云南大学, 2015(09)
- [6]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佳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7]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取向再探讨[J]. 李红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14(20)
- [8]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D]. 白义仙.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美、日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的比较研究[D]. 宋倩.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10]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与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夏良玉,吴国,叶必锋,沈光辉,马成斌,黄美珍,王芳,应木荣.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