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高起点规划生态产业

信义高起点规划生态产业

一、新沂高起点规划生态型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民[1](2014)在《港口与港口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港口及港口城市正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内外各要素的演化迅速而剧烈使得港口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港口的飞跃发展,贸易格局的演变,城市化快速推进,高新技术的渗入,新空间的持续涌现,带来了港口与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港口和城市在建设与规划上出现了用地布局相互干扰和制约的不和谐现象。问题的产生既有对国内外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缺乏了解的原因,也有由于城市与港口的规划分别由政府不同管理部门编制而彼此缺乏了解的原因。港城空间关系的优化发展实质上就是港口城市产业的优化发展、人居环境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推动力的和谐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形成协调可持续化的产业空间与宜居生态环境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系统梳理港城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研究港城空间关系发展的重要规律着手,从港城功能关系、空间关系两个方面对港口与城市的空间发展阶段特征进行总结,进一步阐述了港口产业是港城空间关系演化发展的驱动力,探讨了港城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并从国内外港口城市的发展中得到港城空间关系发展的启示。本文以青岛市为实证研究,分析并介绍了青岛港城空间关系的现状和演变历程,指出青岛港城空间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优化岸线资源、调整产业布局、协调交通发展以及合理规划布局等四个方面提出青岛市港城空间关系优化发展的路径。

崔志华[2](2010)在《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生态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是摆脱区域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县的概念、内涵和县域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初步建立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体系,完善县域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提出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模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环境不公平指数对江苏欠发达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和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走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江苏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的原理和方法。以赣榆县为研究地域单元,应用多学科理论与技术,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榆县县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状态,通过建立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相关分析法和指数综合加权法对赣榆县2000-2006年的生态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赣榆县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建设目标和建设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体系,探索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措施与建设模式。

于金镒[3](2006)在《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表现为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更紧密的分工合作;在产业、投资、技术、财政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协调统一。由于同一区域内社会文化历史渊源的同根性、经济社会体制的相似性和各成员国利益的一致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全球化。相比较而言,东北亚或环黄海区域(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内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成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由目前以贸易和投资为纽带的经贸合作,走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将有助于本区域内各国迈向新一轮更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的增长期,加快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为选题,目的是在研究世界范围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剖析其对环黄海经济合作及环黄海经济圈构建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战略思想及其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机制,提出胶东半岛城市与日韩产业对接的措施以及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策选择,为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共分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总结、评述了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本章研究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点总结了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对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研究认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和成功运作,为环黄海区域内中、日、韩、朝等四国探讨和成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借鉴。超越经济社会体制差异,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历史文化传统优势,以及各国在产品、技术、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从资源、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寻求各方“共赢”的利益结合点,不仅使环黄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而且将推

蒋绍辉[4](2004)在《新沂高起点规划生态型工业》文中提出本报讯:新年伊始,新沂市又有23个工业项目,近15亿元的资金在城南开发区落户。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新沂市一面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一面进行高起点的生态型工业规划。近年来,新沂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有利于生态工业链的形成,该市慎重规划?

二、新沂高起点规划生态型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沂高起点规划生态型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港口与港口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主要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结构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述评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港口
        2.1.2 港口城市
        2.1.3 港城空间关系
    2.2 港城空间关系互动发展
        2.2.1 港城空间发展相互促进
        2.2.2 港城空间发展相互冲突
    2.3 港城空间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2.3.1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2.3.2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2.3.3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3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演变的重要特征
    3.1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阶段
        3.1.1 港口与城市空间发展初始阶段
        3.1.2 港口与城市空间发展关联阶段
        3.1.3 港口与城市空间发展分离阶段
        3.1.4 港口与城市空间发展自增长阶段
    3.2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演进的动力
    3.3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演进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自然条件因素
        3.3.2 国际贸易格局因素
        3.3.3 港口技术变迁
        3.3.4 制度环境因素
        3.3.5 基础设施因素
    3.4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港区和城市空间发展上相互制约
        3.4.2 港区疏港变通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
        3.4.3 港口和城市规划不协调
4 港城空间关系发展的案例研究及启示
    4.1 港城空间关系发展的案例研究
        4.1.1 香港-港口与城市同步发展
        4.1.2 鹿特丹-港口发展而城市衰落
        4.1.3 基隆-港口与城市同时出现衰落
        4.1.4 利物浦-港口衰落而城市进一步发展
    4.2 国内外港城空间关系发展的启示
        4.2.1 岸线资源优化布局
        4.2.2 根据产业的性质决定产业的空间布局
        4.2.3 建立便捷的联系通道
        4.2.4 依循经济发展重心调整港口城市发展战略
5 青岛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现状研究
    5.1 青岛市及港口的发展现状概述
        5.1.1 青岛市的发展概况
        5.1.2 青岛市港口发展概况
    5.2 青岛市港城空间关系发展的演变历程
        5.2.1 青岛港城空间发展的初始阶段(1897-1948)
        5.2.2 青岛港城空间发展的关联阶段(1949-1978)
        5.2.3 青岛港城空间发展的分离阶段(1979-2002)
        5.2.4 青岛港城空间发展的自增长阶段(2003-至今)
    5.3 青岛市港城空间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5.3.1 老港区发展与城市规划冲突
        5.3.2 深水岸线资源逐步耗尽
        5.3.3 港区布局与城市产业布局衔接不紧
        5.3.4 港区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干扰
        5.3.5 港口和城市规划相互不太协调
6 青岛港城空间关系发展的优化措施
    6.1 优化利用岸线资源合理改造老港区
        6.1.1 合理规划海岸线,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6.1.2 加快老港区升级改造
    6.2 合理调整产业空间与宜居环境相协调
        6.2.1 对港口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产业进行合理分析及选择
        6.2.2 据产业性质布局各类园区
        6.2.3 搬迁与港口关联度低的企业
        6.2.4 预先规划新兴产业集聚空间
        6.2.5 保护未污染空间提高宜居品质
    6.3 完善疏港道路与港城内外交通相协调
        6.3.1 开展多式联运体系
        6.3.2 加快疏港交通建设
        6.3.3 强化中心城区与腹地交通联系
    6.4 营造政策支持平台,合理规划,实现港城发展规模相协调
7 结论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来源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空间研究范围
        1.3.2 理论研究范围
        1.3.3 实证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相关概念
        2.1.1 生态示范区
        2.1.2 生态县的概念与内涵
        2.1.3 生态规划
        2.1.4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
        2.2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研究进展
        2.2.1 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2.2.2 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2.3 生态县建设的实践进展
        2.2.4 生态法制建设概况
        2.2.5 国内外生态建设研究比较
        2.2.6 县域生态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趋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县域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2 循环经济理论
        3.1.3 城市生态学理论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5 生态社会学理论
        3.2 县域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3.2.1 由“双赢模式”走向“三赢模式”
        3.2.2 从链式经济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
        3.2.3 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3.2.4 从物理景观向生态景观的人居环境转型
        3.3 县域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3.3.1 整体协调的原则
        3.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3.3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3.3.4 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原则
        3.4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的内容
        3.4.1 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景观空间调控
        3.4.2 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3.4.3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3.4.4 生态人居体系规划
        3.4.5 生态文明建设
        3.5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方法探讨
        3.5.1 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评价方法体系
        3.5.2 县域生态环境与功能分区方法研究
        3.5.3 县域生态建设规划模式
        3.5.4 生态县建设规划方案编制方法
        3.6 生态县建设规划方案的评价与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的选择
        4.1 基本概念
        4.1.1 欠发达地区
        4.1.2 苏北地区
        4.2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极化状况分析
        4.2.1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极化状况分析
        4.2.2 环境极化状况分析
        4.2.3 苏北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4.2.4 成因
        4.3 优势
        4.3.1 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优势
        4.3.2 区位优势凸显
        4.3.3 资源的优势
        4.3.4 低成本、工业后发优势
        4.3.5 南方民资加速北进的机遇优势
        4.4 发展机遇
        4.5 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化道路
        4.5.1 生态建设条件
        4.5.2 生态建设危机
        4.5.3 生态化道路——现实的选择
        4.6 欠发达地区生态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4.6.1 建设内涵
        4.6.2 建设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篇 实践篇——赣榆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县建设模式研究
    第五章 赣榆县生态系统构成分析与评价
        5.1 赣榆县生态系统构成分析
        5.1.1 赣榆县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分析
        5.1.2 赣榆县社会系统分析
        5.1.3 赣榆县经济系统分析
        5.2 赣榆县“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5.2.1 “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生态足迹计算
        5.2.2 赣榆县“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生态承载力计算
        5.2.3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评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赣榆生态县建设的评价
        6.1 赣榆县生态建设的SWTO 分析
        6.1.1 优势分析
        6.1.2 不利条件
        6.1.3 发展机遇
        6.1.4 发展威胁
        6.2 赣榆县生态建设评价指标系统
        6.2.1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指标的筛选
        6.3 赣榆生态县建设评价
        6.3.1 评价方法
        6.3.2 权重确定
        6.3.3 赣榆生态县建设状况评价
        6.4 赣榆县生态县建设目标和指标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赣榆县生态县建设的对策
        7.1 构建安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7.1.1 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管制
        7.1.2 节约与集约并重,构建资源保障体系
        7.1.3 推进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7.2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7.2.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7.2.2 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2.3 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7.2.4 发展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型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7.3 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社会体系
        7.3.1 提升人居环境,构建宜居体系
        7.3.2 倡导生态道德,构建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
        7.3.3 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4 生态文明建设
        7.4.1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7.4.2 规范和强化生态行为
        7.4.3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文明
        7.4.4 决策管理与体制文明建设
        7.5 赣榆生态县建设的保障措施
        7.5.1 生态县建设的组织保障
        7.5.2 生态县建设的法律保障
        7.5.3 生态县建设的经济保障
        7.5.4 生态县建设的技术保障
        7.5.5 生态县建设的社会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讨论
        8.1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重点
        8.1.1 县域生态文明“软件”建设
        8.1.2 县域生态建设的两个系统
        8.1.3 县域生态建设的三个重点工程
        8.2 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的对策
        8.2.1 认清生态建设的空间基础,实行生态环境空间管制
        8.2.2 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8.2.3 建立有利于环保的政绩考核体系
        8.2.4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8.2.5 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详细摘要

(3)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
    2.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概况
        2.1.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2.1.2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特点
        2.1.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2.2 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剖析
        2.2.1 欧盟
        2.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2.2.3 东盟
        2.2.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启示
        2.3.1 发展经验
        2.3.2 启示
第三章 环黄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合作模式的现实选择
    3.1 环黄海经济圈四方基本情况分析
        3.1.1 资源状况
        3.1.2 产业状况
        3.1.3 经贸现状
    3.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2.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
        3.2.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可能性
    3.3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现实性分析
        3.3.1 环黄海地区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3.3.2 环黄海地区经济互补性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四章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
    4.1 环黄海经济圈的区域界定
        4.1.1 环黄海经济区
        4.1.2 环黄海次经济区
    4.2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与组建原则
        4.2.1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
        4.2.2 环黄海经济圈的组建原则
    4.3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方案
    4.4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与特征
        4.4.1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
        4.4.2 环黄海经济圈的特征
    4.5 环黄海经济圈的运作机制
        4.5.1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合作机制
        4.5.2 环黄海经济圈地区合作机构
        4.5.3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运作机制
    4.6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的重点
    4.7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影响因素分析
        4.7.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促进因素
        4.7.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山东经济发展
    5.1 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是山东省的必然选择
        5.1.1 山东省与日韩的经济技术交流状况
        5.1.2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2 环黄海经济圈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2.1 有利于山东省紧密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5.2.2 有利于山东省贸易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2.3 有利于山东省资本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2.4 有利于山东省加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5.3 山东省参与推进环黄海经济圈合作的机制
        5.3.1 学术交流促进机制
        5.3.2 企业合作机制
        5.3.3 城市合作机制
        5.3.4 资源联合开发机制
    5.4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6.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安排
        6.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义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
        6.1.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原则
        6.1.4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
    6.2 环黄海经济圈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
        6.2.1 国际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发展趋势
        6.2.2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6.2.3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6.2.4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6.2.5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合作区域选择
    6.3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比较分析及对接
        6.3.1 产业比较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分析
        6.3.2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共振点分析
第七章 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7.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7.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及产业定位
        7.1.2 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制造业的关系
        7.1.3 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关系
        7.1.4 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7.1.5 制造业发展与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7.1.6 发展制造业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7.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2.1 生态良性发展
        7.2.2 外向型经济
        7.2.3 投资环境改善
        7.2.4 产业一体化
        7.2.5 产业结构调整
    7.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
        7.3.1 依据科学发展观,确定建设与发展战略
        7.3.2 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制造业水平
        7.3.3 完善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工业园区
        7.3.4 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7.3.5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7.3.6 统筹兼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3.7 提高核心竞争力
        7.3.8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7.3.9 实现与日韩经贸合作的新突破
        7.3.10 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
        7.3.11 建立环黄海区域跨国公用信息交换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沂高起点规划生态型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港口与港口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以青岛为例[D]. 刘瑞民.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2]江苏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赣榆县为例[D]. 崔志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3)
  • [3]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 于金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新沂高起点规划生态型工业[N]. 蒋绍辉. 江苏经济报, 2004

标签:;  ;  ;  ;  ;  

信义高起点规划生态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