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皂土在葡萄酒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宁路方,耶玉婷,汪东风,许珂,王星宇[1](2020)在《功能化壳聚糖铜离子配合物树脂对白葡萄酒中敏感多酚和蛋白的脱除降解作用》文中指出以可食性壳聚糖粉为原料,通过反相悬浮交联法合成壳聚糖大孔树脂,并利用杂环化合物对树脂进行修饰,配合以Cu(Ⅱ)离子,制备出具有蛋白质水解功能的壳聚糖铜离子配合物树脂。将该树脂用于白葡萄酒的澄清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树脂在白葡萄酒中稳定性良好,可特异性地降低原酒中敏感多酚和敏感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下降31.8%和28.4%),同时能够发挥自身模拟蛋白酶的功能,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和多肽,在提高酒体澄清度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加葡萄酒中的氨基酸含量(提高9.7%);树脂处理并未引起白葡萄酒中糖含量和酒精度等成分的显着改变。相对于传统的皂土方法,本方法处理量大、特异性高,加之具有增加酒中氨基酸含量的创新特质,为白葡萄酒的澄清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
于清琴,焦志刚,蒋锡龙,张颖超[2](2019)在《葡萄酒酿造中添加物的功能及其应用进展》文中指出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常用的抗氧化剂(SO2、抗坏血酸)、抑菌剂(SO2、山梨酸)、澄清剂(明胶、鱼胶、蛋清、皂土、聚乙烯吡络烷酮、果胶酶、硅胶、壳聚糖)和橡木制品、L(+)酒石酸等添加物,本文对这些添加物的作用、影响因素、使用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列出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对葡萄酒中SO2的最高限量要求。以期为酿造优质葡萄酒、稳定产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张乐宏,朴美子,单凌越,刘淑芬,李岩[3](2020)在《模拟葡萄汁/葡萄酒体系中白藜芦醇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酿造条件对模拟葡萄汁/酒体系中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前,由于模拟葡萄汁体系中的糖保护作用,K2S2O5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不显着;而在模拟葡萄酒体系中,K2S2O5可能与白藜芦醇的烯烃结构或酚类结构反应使白藜芦醇减少;发酵期间,CaCO3及其酸碱反应生成的酒石酸钙,由于本身的吸附作用使模拟葡萄酒体系中白藜芦醇含量减少。澄清稳定期间,因皂土、明胶、PVPP、活性炭4种澄清剂自身的吸附作用均使模拟葡萄酒体系中白藜芦醇含量减少。陈酿期间,橡木片自身的轻微吸附作用对白藜芦醇的稳定性影响较少。装瓶期间,山梨酸钾处理对白藜芦醇稳定性无影响;由于稀释作用抗坏血酸溶液处理使白藜芦醇含量减少。
张硕[4](2019)在《不同澄清剂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炼白葡萄酒是利用清徐当地优势龙眼葡萄资源为原料开发的地方传统优势葡萄酒产品,但在存储过程中容易产生浑浊沉淀。本文针对炼白葡萄酒所出现的颜色改变及酒体沉淀的问题,对酒体当中浑浊沉淀物质进行特征反应实验,并进行不同澄清剂处理,筛选出最优澄清剂,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澄清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处理过后的葡萄酒进行稳定性检测及感官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成炼白葡萄酒葡萄酒颜色改变产生浑浊沉淀的原因是酒体中的单宁含量过高,发生了氧化性破败。(2)以皂土、明胶、酪蛋白、CMC、PVPP为澄清剂澄清炼白葡萄酒,结果表明,皂土、明胶、酪蛋白对炼白葡萄酒的澄清效果有显着影响(P<0.05);所有澄清剂对酒度和还原糖影响不显着(P>0.05),CMC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最为显着(P<0.05);当使用皂土进行澄清处理时,炼白葡萄酒的总酚含量基本不受影响(P>0.05);酪蛋白吸收的酚类物质最多,相较于对照组总酚下降了28.74%。(3)酪蛋白澄清炼白葡萄酒最佳条件为:酪蛋白添加量500 mg/mL、澄清时间5.04h,澄清温度6℃,理论澄清度为98.11%。进行重复验证试验,实际值为98.07%,相对误差小于1%。经酪蛋白处理的酒样澄清有光泽,由原酒的黄色变为金黄色,香气纯正、怡雅、具有成熟果香,口感甘甜醇厚,酸甜协调。室温下放置6个月,澄清度为97.53%,未出现沉淀,酒体仍保持澄清透亮,口感和香气无明显变化。
舒楠[5](2019)在《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酿酒特性和干红酒酿制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山葡萄’北国红’含糖较高、总酸低、抗病、高产。本研究以正常采收(9月22日)和延迟采收(10月15日)两个时期采收的山葡萄’北国红’为试验组、以品种’北冰红’作为对照组,探究了延迟采收、发酵工艺以及不同酵母、S02浓度、发酵温度、浸渍时间、氮源、澄清剂等发酵条件对’北国红’干酒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和酿造工艺;采收时期对’北国红’干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对两个不同采收时期 ’北国红’及对照’北冰红’原汁及干酒进行营养和香气成分检测、分析和品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一时期采收的’北国红’原汁与对照’北冰红’原汁相比较,’北国红’原汁总酸、总糖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北冰红’原汁,出汁率稍低于对照’北冰红’;品种’北国红’越冬无需防寒且果粒与果梗间不易脱落,对’北国红’进行延迟采收能够进一步提升糖含量降低酸度,经延迟采收后原汁总糖由151.99g/L 升至172.38 g/L,原汁总酸由9.00 g/L降至8.01 g/L,糖酸比由16.89提升至21.52,出汁率由67.12%降至61.43%,’北国红’单宁、酚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品种’北冰红’。2、对酿造’北国红’干酒的酵母种类、S02浓度、浸渍时间、发酵温度、安琪FN502氮源、澄清剂分别进行单因素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安琪CEC01活性干酵母作为最佳的菌种,50mg/LSO2、不添加外源氮源、浸渍8天、发酵温度在23~27℃为’北国红’干酒最佳酿造条件,皂土与明胶按照0.9g/L:0.08g/L的比例对’北国红’干酒的澄清效果最好。3、对3种工艺酿造的’北国红’干酒营养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3种酿造工艺中工艺一酿造的’北国红’干酒发酵最彻底;工艺一酿造的’北国红’干酒总酸含量最低,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工艺二、工艺三,苹果酸含量显着低于工艺二、工艺三。因此’北国红’干酒的最佳酿造工艺为工艺一。4、对 ’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营养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北国红’与对照’北国红’干酒经延迟采收后单宁、总酚、总花色苷、色度均显着升高。’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中酒石酸、苹果酸和乳酸是有机酸的主要成分。’北国红’ 和对照’北冰红’干酒经延迟采收后总酸、苹果酸均显着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升高。’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中含有5种花色素的单糖苷和双糖苷,五类花色苷除矮牵牛素外矢车菊素、芍药素、飞燕草素、锦葵色素都是双糖苷占主要含量组成;同一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制的干酒花色苷总含量高于’北冰红’,花色苷总量是’北冰红’干酒的3.4倍;锦葵色素是’北国红’与对照’北冰红’酿造的干酒花色苷的主要组分,占总花色苷含量的74.92%~88.51%,且延迟采收后占比升高。’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均含有顺式、反式白藜芦醇及其苷类物质,主要以白藜芦醇苷的形式存在。’北国红’及对照’北冰红’成品干酒共检测出27种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主要有5种,依次为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β-苯乙醇、琥珀酸二乙酯、癸酸乙酯,其主要表现为白兰地、玫瑰、水果的香味和令人愉悦的气味。’北国红’及对照’北冰红’酿造的干酒品评总分均在85分以上,延迟采收’北国红’酿造的干酒其评价最高,典型性强,风味独特,颜色呈深紫色,口感与对照’北冰红’干酒对比更加浓郁醇厚,且酸度低,更加柔和,因此从颜色、饱满度和酸度方面来看’北国红’干红酒品质更优。5、对干酒营养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糖、总酸、单宁、总酚、总花色苷、维生素C和6种有机酸营养成分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北国红’干酒品质有影响,因此可以用这些指标对’北国红’酒质进行评价。
张宁波,徐文磊,张军翔[6](2019)在《澄清剂和温度对赤霞珠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不同澄清剂和澄清温度对赤霞珠葡萄酒的澄清效果,本研究首先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皂土、明胶和海藻酸钠对2017年自酿赤霞珠葡萄酒进行澄清处理,以浊度、透光率、总酚含量和色度为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三种澄清剂的最佳使用量,筛选出两种澄清效果较好的澄清剂。此外,研究了筛选出的两种单一澄清剂(明胶∶皂土)以1∶1的配比组成的复合澄清剂,在不同温度(10、4、0和-4℃)下对赤霞珠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了赤霞珠葡萄酒澄清处理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单一澄清剂处理效果最佳的为明胶0.5 g/L,其次是皂土0.5 g/L、海藻酸钠0.25 g/L;复合澄清剂在4个温度处理条件下的澄清结果表明,前3 d的浊度、透光率、色度等各项指标随温度变化差异显着(p <0.05),5 d后趋于平稳,从处理7 d后的澄清指标与主要成分的变化来看,10℃处理澄清效果最佳,浊度为1.98 NTU,透光率96.60%,酒石酸1.32 g/L、多酚含量1105 mg/L和色度值1.09; 4℃处理的效果次之,随着温度的降低(0℃和-4℃)其澄清效果逐渐降低,但各处理温度条件下各指标也有差异。因此,适宜的复合澄清剂(明胶∶皂土=1∶1)在10℃条件下对赤霞珠葡萄酒处理5~7 d可获得良好的澄清效果。
鲁榕榕,马腾臻,张波,Antonio Morata,祝霞,韩舜愈[7](2018)在《大豆蛋白澄清剂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比较大豆蛋白和传统澄清剂澄清效果及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试材,研究大豆蛋白、皂土、酪蛋白、明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5种澄清剂对酒样澄清效果、理化指标、色泽、多酚化合物和挥发性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下胶澄清处理酒样的透光率显着提高(p<0.05),总酸含量降低-0.010.12 g/L,挥发酸增加00.06 g/L,总糖和酒精度无显着变化;下胶澄清后色度值显着降低,色调无显着变化,而总酚、单宁、总花色苷、单体花色苷、聚合花色苷和显色花色苷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随澄清剂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聚合花色苷除外),其中PVPP和明胶对酒样色泽及总花色苷影响较大;此外,经下胶澄清处理酒样的香气种类及含量也有所下降,但大豆蛋白处理组各类香气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尤其酯类成分。综上,200 mg/L大豆蛋白处理后酒样澄清度高,色泽良好且香气浓郁丰富,可用于‘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下胶澄清。
岳太柏[8](2016)在《不同澄清剂对美乐干红葡萄酒下胶澄清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添加不同澄清剂法处理澄清美乐红葡萄原酒,使添加的澄清剂与美乐红酒中含有的蛋白质类物质、单宁、色素、金属复合物以及果胶质等物质发生絮凝反应,而将这些引起葡萄酒混浊不稳定物质除去,从而使得红葡萄酒稳定性和澄清度提高。通过研究,初步确定壳聚糖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壳聚糖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澄清方法,同时也确定其在美乐红葡萄酒下胶澄清中的最佳用量和操作条件,期望对解决目前葡萄酒装瓶后出现的混浊问题能提供参考,同时对提高红葡萄酒澄清度、稳定性和品质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1、通过不同单一澄清剂的澄清效果试验表明,在美乐红葡萄酒的澄清中,壳聚糖澄清剂澄清效果最佳,其下胶量用量最少,为50mg.L-1,下胶后澄清时间最短,为4h-5h,且澄清后酒液的透光率可达96%以上,自然存放稳定期最长,150天以上;冷热处理及氧化试验均无混浊、沉淀产生,效果稳定持久,且葡萄酒装瓶后不易发生混浊现象。其最佳澄清条件为:用量50mg.L-1,温度20℃,澄清时间4h以上。2、通过澄清效果试验表明,在五种单一澄清剂中,壳聚糖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的澄清效果优于其它三种澄清剂,是复配中比较理想的澄清剂组合。通过澄清正交试验得出,PVPP-壳聚糖复合澄清法的最佳澄清条件为:PVPP50mg.L-1,壳聚糖40mg.L-1,温度20℃,作用时间4h以上。并且PVPP-壳聚糖复合澄清法使酒液的透光率可达到98.86%,澄清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PVPP和壳聚糖法。3、PVPP-壳聚糖复合澄清剂下胶法对葡萄酒的主要理化成分影响不大,不会改变葡萄酒原有的特点;与单一PVPP和壳聚糖法相比较,复合澄清法在保持红葡萄酒色泽、香气和口味等方面较优,综合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PVPP和壳聚糖法,因此PVPP-壳聚糖复合澄清法是比单一澄清剂法更优的一种澄清方法,它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红葡萄酒的品质。
张宁波,徐伟荣,王振平[9](2014)在《葡萄酒浑浊、不稳定的原因与对策》文中指出本文对引起葡萄酒混浊的主要因素、常用的葡萄酒澄清稳定方法、澄清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常用澄清稳定剂的性质和使用浓度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葡萄酒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赵文英,李赛娟,苑伟,陈昕[10](2014)在《皂土处理条件对葡萄酒蛋白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装瓶前对葡萄酒蛋白进行稳定性处理和检测是葡萄酒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研究以赤霞珠桃红葡萄酒原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皂土活化温度(20℃,40℃,50℃,60℃)对葡萄酒蛋白的稳定性影响及不同活化温度条件对皂土处理后酒样的蛋白稳定性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60℃活化皂土可明显提高蛋白的稳定性处理效率,90℃、1 h的加热检测方法在确保检测精确度的条件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二、皂土在葡萄酒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皂土在葡萄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化壳聚糖铜离子配合物树脂对白葡萄酒中敏感多酚和蛋白的脱除降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功能化壳聚糖铜离子配合物树脂的制备 |
1.3.2 树脂添加量对酒体的澄清和稳定作用 |
1.3.3 树脂在白葡萄酒环境中的稳定性 |
1.3.4 树脂处理对白葡萄酒中总酚、蛋白质、总氨基酸、总糖、还原糖、酒精度和pH值的影响 |
1.3.5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功能化壳聚糖铜离子配合物树脂的表观结构 |
2.2 不同树脂添加量对酒体的澄清和稳定作用 |
2.3 树脂在白葡萄酒中的稳定性 |
2.4 树脂处理对白葡萄酒中多酚的脱除作用 |
2.5 树脂处理对白葡萄酒中蛋白质的脱除作用 |
2.6 树脂处理对白葡萄酒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7 树脂处理对白葡萄酒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
3 结论 |
(2)葡萄酒酿造中添加物的功能及其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氧化剂与抑菌剂 |
1.1 SO2 |
1.2 山梨酸 |
1.3 抗坏血酸 |
2 常用澄清剂 |
2.1 明胶 |
2.2 鱼胶 |
2.3 蛋清 |
2.4 皂土 |
2.5 聚乙烯吡络烷酮(PVPP) |
2.6 硅胶 |
2.7 果胶酶 |
2.8 壳聚糖 |
3 其他添加物 |
3.1 L(+)酒石酸 |
3.2 橡木制品 |
(3)模拟葡萄汁/葡萄酒体系中白藜芦醇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试剂与来源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模拟葡萄汁/葡萄酒体系的构建 |
1.2.2 不同酿造条件对模拟葡萄汁/葡萄酒体系中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
(1)K2S2O5处理(模拟发酵前工艺)。 |
(2)降酸工艺及K2S2O5处理(后发酵工艺)。 |
(3)稳定工艺。 |
(4)装瓶工艺。 |
(5)陈酿工艺。 |
1.2.3 不同酿造条件对模拟葡萄汁/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K2S2O5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2 CaCO3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3 皂土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4 明胶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5 PVPP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6 活性炭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7 山梨酸钾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8 抗坏血酸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9 橡木片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
2.10 不同酿造条件与模拟葡萄汁/葡萄酒体系中白藜芦醇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 |
(4)不同澄清剂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世界葡萄酒格局与中国葡萄酒市场分析 |
1.1.1 国外葡萄酒格局 |
1.1.2 中国葡萄酒发展 |
1.1.2.1 清徐葡萄酒发展 |
1.2 炼白葡萄酒浑浊沉淀种类及其产生浑浊的原因 |
1.2.1 微生物因素造成浑浊 |
1.2.2 氧化性因素造成的浑浊沉淀 |
1.2.3 物理化学原因 |
1.2.3.1 蛋白质性浑浊沉淀 |
1.2.3.2 酒石酸盐类浑浊沉 |
1.2.3.3 金属离子造成的破败病 |
1.2.4 葡萄酒外来物质导致的浑浊沉淀 |
1.3 葡萄酒澄清研究现状 |
1.3.1 我国传统葡萄酒澄清工艺 |
1.3.1.1 添加澄清剂澄清葡萄酒的机制 |
1.3.1.2 常用澄清剂及其应用特点 |
1.3.2 葡萄酒澄清领域新展望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葡萄酒 |
2.1.2 澄清剂材料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炼白葡萄酒理化指标检测 |
2.3.2 葡萄酒浑浊病害的检测 |
2.3.3 澄清实验方案 |
2.3.4 澄清剂的配置 |
2.3.5 稳定性实验 |
3 实验结论与分析 |
3.1 炼白葡萄酒的浑浊沉淀分析 |
3.1.1 酒样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
3.1.2 微生物性沉淀分析 |
3.1.3 炼白葡萄酒沉淀特征反应检验 |
3.2 不同澄清剂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研究 |
3.2.1 皂土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2 羟甲基纤维素钠(CMC)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3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4 明胶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5 酪蛋白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2.6 不同澄清剂最适使用量时对葡萄酒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 响应面优化酪蛋白澄清条件的研究 |
3.3.1 酪蛋白最佳处理温度的确定 |
3.3.2 酪蛋白最佳澄清时间的确定 |
3.3.3 响应面优化酪蛋白澄清条件的研究 |
3.4 炼白葡萄酒稳定性检测和感官评定 |
3.4.1 炼白葡萄酒的稳定性试验 |
3.4.2 炼白葡萄酒感官品质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酿酒特性和干红酒酿制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山葡萄简介 |
1.1.2 葡萄及葡萄酒起源和发展简史 |
1.1.3 山葡萄的发展史 |
1.1.4 酿酒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 |
1.2 葡萄酿酒特性研究进展 |
1.2.1 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 |
1.2.2 葡萄酒中的有机酸 |
1.2.3 葡萄酒中的酚类 |
1.2.4 葡萄酒中的其他营养物质 |
1.3 干红葡萄酒酿造工艺 |
1.3.1 发酵醪的辅料的研究进展 |
1.3.2 压榨和浸渍 |
1.3.3 发酵温度和时间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4.1 试验内容 |
2.4.2 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检测方法 |
2.5 数据统计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山葡萄'北国红'外观及各项理化指标评价 |
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2.1 酵母种类对山葡萄'北国红'干酒品质的影响 |
3.2.2 二氧化硫浓度对山葡萄'北国红'干红酒品质的影响 |
3.2.3 浸渍发酵天数对山葡萄'北国红'干红酒品质的影响 |
3.2.4 发酵温度对山葡萄'北国红'干红酒品质的影响 |
3.2.5 氮源添加方式的筛选 |
3.2.6 澄清剂的比较 |
3.3 发酵工艺的研究 |
3.3.1 '北国红'发酵醪发酵期间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
3.3.2 不同发酵工艺对'北国红'干酒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4 成品干红酒营养成分检测分析和品质评价 |
3.4.1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营养成分分析 |
3.4.2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有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3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花色苷种类及含量分析 |
3.4.4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酒顺反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含量分析 |
3.4.5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酒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6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3.4.7 成品酒香气成分分析 |
3.4.8 成品酒品评 |
3.5 主成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澄清剂和温度对赤霞珠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赤霞珠葡萄酒酿造工艺 |
1.2.2 澄清剂的配制 |
1.2.3 单一澄清剂最佳用量的确定 |
1.2.4 不同温度下复合澄清剂对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1.3 测定指标 |
1.3.1 浊度的测定 |
1.3.2 透光率的测定 |
1.3.3 色度的测定 |
1.3.4 总酸的测定 |
1.3.5 酒石酸测定 |
1.3.6 多酚含量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一澄清剂最佳用量的确定 |
2.1.1 皂土最佳用量的确定 |
2.1.2 明胶最佳用量的确定 |
2.1.3 海藻酸钠最佳用量的确定 |
2.1.4 三种单一澄清剂在最佳用量时的澄清效果比较 |
2.2 澄清温度对红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2.2.1 温度对红葡萄酒浊度的影响 |
2.2.2 温度对红葡萄酒透光率的影响 |
2.2.3 温度对红葡萄酒色度的影响 |
2.2.4 不同温度对红葡萄酒总酸含量的影响 |
2.2.5 温度对红葡萄酒酒石酸含量的影响 |
2.2.6 温度对红葡萄酒多酚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7)大豆蛋白澄清剂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葡萄酒酿制 |
1.3.2 下胶澄清试验 |
1.3.3 基本指标测定 |
1.3.4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测定 |
1.3.4. 1 香气富集 |
1.3.4. 2 GC-MS条件 |
1.3.4. 3 香气成分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澄清剂对红葡萄酒澄清效果及基本指标的影响 |
2.1.1 澄清效果 |
2.2.2澄清剂对酒样基本指标的影响 |
2.2澄清剂对红葡萄酒色泽及酚类物质的影响 |
2.3 澄清剂对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的影响 |
2.3.1 各处理酒样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
2.3.2 各处理酒样挥发性香气的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3.1 澄清剂对葡萄酒澄清效果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
3.2 澄清剂对葡萄酒色泽及酚类物质的影响 |
3.3 澄清剂对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的影响 |
4 结论 |
(8)不同澄清剂对美乐干红葡萄酒下胶澄清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酒酿造澄清工艺技术 |
1.2 葡萄酒酿造澄清工艺技术下胶澄清的原理 |
1.3 葡萄酒澄清剂的种类及应用特点 |
1.3.1 明胶 |
1.3.2 皂土 |
1.3.3 果胶酶 |
1.3.4 蛋白或蛋清 |
1.3.5 酪蛋白 |
1.3.6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 |
1.3.7 硅溶胶 |
1.3.8 壳聚糖 |
1.4 下胶澄清对葡萄酒稳定性及品质的影响 |
1.5 葡萄酒下胶澄清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下胶材料 |
2.1.2 试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澄清试验方案 |
2.2.2 理化分析 |
2.2.3 稳定性试验 |
2.2.4 澄清剂的筛选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单一澄清剂下胶澄清效果分析 |
3.1.1 明胶对美乐干红澄清效果 |
3.1.2 果胶酶对美乐干红澄清效果 |
3.1.3 皂土对美乐干红澄清效果 |
3.1.4 PVPP对美乐干红澄清效果 |
3.1.5 壳聚糖对美乐干红澄清效果 |
3.2 五种不同澄清剂澄清效果的比较分析 |
3.2.1 单一澄清剂对美乐红葡萄酒澄清度影响的比较影响 |
3.2.2 单一澄清剂澄清处理后酒液成分的比较 |
3.2.3 单一澄清剂澄清前后葡萄酒的稳定性比较 |
3.3 复合澄清剂的选择与澄清条件的确定 |
3.3.1 复合澄清剂的选择 |
3.3.2 复合澄清剂正交试验方法 |
3.3.3 复合澄清剂及其澄清条件 |
3.4 复合澄清剂澄清效果的比较分析 |
3.4.1 壳聚糖PVPP澄清剂与壳聚糖-PVPP澄清剂的比较 |
3.4.2 澄清度的比较 |
3.4.3 澄清前后主要理化成分的比较 |
3.4.4 澄清前后葡萄酒稳定性的分析比较 |
3.4.5 红葡萄酒澄清处理前后感官指标的分析比较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单一澄清剂下胶澄清效果讨论 |
4.1.1 明胶下胶澄清效果 |
4.1.2 果胶酶下胶澄清效果 |
4.1.3 皂土下胶澄清效果 |
4.1.4 PVPP下胶澄清效果 |
4.1.5 壳聚糖下胶澄清效果 |
4.2 复合澄清剂下胶澄清效果讨论 |
4.3 结论 |
4.4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9)葡萄酒浑浊、不稳定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引起葡萄酒混浊的主要因素 |
1.1酒石酸盐类混浊 |
1.2金属破败病混浊 |
1.3蛋白质类混浊 |
1.4微生物混浊 |
1.5色素沉淀 |
2常用的葡萄酒澄清稳定方法 |
2.1自然澄清法 |
2.2机械澄清法 |
2.3红葡萄酒冷冻处理 |
2.4下胶澄清法 |
3常用澄清稳定剂 |
3.1澄清剂的作用机理 |
3.2常用澄清稳定剂的种类 |
3.2.1明胶 |
3.2.2果胶酶 |
3.2.3皂土 |
3.2.4壳聚糖 |
3.2.5甘露糖蛋白 |
3.2.6鱼胶 |
3.2.7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 |
3.2.8凹凸棒石 |
4展望 |
(10)皂土处理条件对葡萄酒蛋白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方法 |
1.2.1皂土活化方法 |
1.2.2葡萄酒蛋白稳定性检测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皂土活化温度和用量对葡萄酒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
2.2葡萄酒蛋白质稳定性检测条件的研究 |
3小结与讨论 |
四、皂土在葡萄酒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化壳聚糖铜离子配合物树脂对白葡萄酒中敏感多酚和蛋白的脱除降解作用[J]. 宁路方,耶玉婷,汪东风,许珂,王星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2]葡萄酒酿造中添加物的功能及其应用进展[J]. 于清琴,焦志刚,蒋锡龙,张颖超.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9(06)
- [3]模拟葡萄汁/葡萄酒体系中白藜芦醇稳定性的研究[J]. 张乐宏,朴美子,单凌越,刘淑芬,李岩.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0(01)
- [4]不同澄清剂对炼白葡萄酒澄清效果的研究[D]. 张硕.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8)
- [5]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酿酒特性和干红酒酿制工艺的研究[D]. 舒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1)
- [6]澄清剂和温度对赤霞珠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J]. 张宁波,徐文磊,张军翔.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0)
- [7]大豆蛋白澄清剂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J]. 鲁榕榕,马腾臻,张波,Antonio Morata,祝霞,韩舜愈.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03)
- [8]不同澄清剂对美乐干红葡萄酒下胶澄清效果研究[D]. 岳太柏. 宁夏大学, 2016(02)
- [9]葡萄酒浑浊、不稳定的原因与对策[J]. 张宁波,徐伟荣,王振平.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4(01)
- [10]皂土处理条件对葡萄酒蛋白稳定性的影响[J]. 赵文英,李赛娟,苑伟,陈昕.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4(01)
标签:葡萄酒论文; 葡萄酒的酿制方法论文; 葡萄酒酿造工艺论文; 赤霞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