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梁晨[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嘉怡[2](2020)在《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 ——以三所试点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学徒制作为舶来物,在我国的实践历经了政策萌芽、政策试点、政策全面推进三阶段。目前广西前两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虽然已完成验收,但由于地方经济差异以及院校实力差异,广西的现代学徒制实施进度、成效与其他地区存在差距。因此对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情况进行研究,深入挖掘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体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梳理,第二、三部分为实践分析,第四、五部分理论结合实践情况探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在具体研究中,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分析为研究方式,全面审视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基于对广西三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进一步剖析发现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存在认知不足、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实习实训与专业关联度不高、师资水平尚未达到现代学徒制要求、考核评价不够全面、学生双重身份欠缺保障等问题。从社会环境、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机构建设等方面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在下一步工作中,应以营造良好的舆论引导环境、加强政策支持以及资金保障、构建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为着力点,助力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进。
马亮勇[3](2020)在《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利落成,对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带来的极大的益处,迎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对深入推动东盟国家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阶层次,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广西高职院校作为切入点,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专业体系、国际合作这几个方面进行出发并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建设进行思考,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自贸区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笔者的解决思路,期望为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的长远发展以及如何更好的对接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行探讨与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国内外研究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探讨;广西高职院校与自贸区的联系发展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广西高职院校今后应从哪些方面能更好的服务、合作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提供可行性的看法。第二部分,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整体的必要性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的整体需要,服务东盟自贸区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东盟自贸区对广西带来的益处。第三部分,在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的现状中,通过为东盟培养的人才分析;对东盟自贸区中的科研领域进行探讨与研究,分析了解东盟自贸区需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帮助与服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凸显、交流渠道日益多元化、同时也面对着更多的挑战。第四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东盟自贸区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源质量应给予重视;经费投入比重不足;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专业体系有待优化;国际合作延伸性较弱的不足。第五部分,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人才培养方面;应培养全面综合、技能+理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费投入方面;加大教育经费对高职院校的比重。师资团队方面;应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建设。教学管理方面;应加强教学管理意识的全面深入认识。专业建设方面;应焕发专业体系活力。国际合作方面;需要深化国际合作往来。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静[5](2019)在《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物流已成为现代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动脉,物流业作为推动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物流业的发展程度也成为助推广西经济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物流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是当前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了一批批物流行业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凸显了许多具体的人才培养困难。因此,怎样发现和解决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为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广西打造“九张名片”培养合格的现代物流人才,是广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个案研究法,在查阅大量政策性文献及研究文献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先对物流和物流产业等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进行了解析,并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义、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然后从广西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当前广西物流行业发展及物流人才供求情况,厘清物流行业人才供求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等方法,科学梳理出广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定位不清晰,培养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和高职物流人才获得的企业认可度不高等主要问题,并结合X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进行案例分析,围绕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与教法改革,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述与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业和物流人才等进行了概念辨析;并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及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依据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广西物流行业发展及物流人才供求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对广西物流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宏观分析,进而通过物流人才的数量、类型、地域三个维度的需求进行调查,结合人才供给情况分析出当前广西物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现有人才结构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等问题。第四部分“广西高职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从用户(企业)、生产者(教师)、生产过程(在校生)和产品(毕业生)4个维度出发,科学梳理出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定位不清晰,培养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职物流人才获得的企业认可度不高等主要问题。第五部分“广西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通过结合广西X技术学院物流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案例分析,针对第四部分挖掘出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实施课程体系和教法改革、校企共建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体对策。第六部分,结语。
雷莹[6](2019)在《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研究 ——基于MC学院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大潮的到来,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意识迅速增强、对医药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而对于医疗从业人员在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因此,作为“医药+营销+管理”三位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改变,就业时遇到了新难题。就业问题出现的根源是目前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不足。为此,亟需提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水平以满足当前医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本研究以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该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进行探索。首先梳理国外和国内可雇佣性相关研究,对可雇佣性理论进行了阐释,并从理论视角分析了制约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养成的因素。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以及该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这两个层面进行问卷发放,进而获取两个层面的有效样本数据并使用SPSS统计分析问卷数据,从而深入剖析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现状。然后,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可雇佣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接着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四个维度提出学生可雇佣能力提升的整体性对策及建议。
商丽莉[7](2019)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提出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协同理论以及合作教育理论为指导,从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方式、法制建设、经费保障和监督评估机制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六个方面的不足。其次,对德国、美国和英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经验启示。再次,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阐述他们开展校企合作的做法和成效,分析优点与不足。最后,在分析不足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更新观念,实现校企共赢;不断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方式;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变革;构建“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完善法律体系;可靠提供经费保障;有效建立质量监督评估机制。其中,构建“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四位一体、五点对接的人才培养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指导委员会和高职院校-企业层面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依据“职教20条”的改革方向修订完善部分法律法规,选择三种模式共存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创新之处。
刁瑜[8](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黄海珍[9](2009)在《广西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订单式培养作为学生与工作岗位直接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能最大程度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而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高职院校的提倡和推广。广西高职院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方面还比较落后,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的操作程序还不是很规范,本文试图在对广西高职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介绍、分析,以期为广西高职订单式培养的发展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全文分为五大部分:一是绪论。在这一部分,首先提出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院校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办学方针的需要,是促进广西高职订单式培养顺利开展的需要。其次,主要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广西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本研究的意义,即:订单式培养作为学生与工作岗位直接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广西人才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将在促进广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机制,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推动高职教育稳定发展等方面,总结经验,指出存着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应策略,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创新机制,发挥职业教育研究的引领与支撑作用。第三,关于核心概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目前比较受到认可的几种表述方式进行概括总结,并选择自己认可的一种表述作为本文研究的依据。此外,将订单式培养与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了订单式培养的个性特点。第四,对订单式培养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研究的空白、薄弱环节,提出论文的选题依据。二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广泛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比较优势理论”、“供求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理论”三个方面提出了订单式培养开展的理论依据,并从政策文件涉及到要求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等现实,提出了订单培养广泛开展的政策依据。此外,从高职院校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广几个方面提出了高职推行订单式培养的现实基础。三是对广西高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广西高职实行订单式培养取得的成绩:1.涉及订单培养的多项制度已经建立;2.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发挥示范作用;3.订单式培养的开展促进专业、课程改革;4.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了高职订单培养的开展。分析了广西高职实行订单式培养面临的问题:1.订单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艰难;2.订单企业选择不当,不利于订单培养的长远发展;3.师资、实训资源缺乏,培养质量有待提高;4.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较窄,订单合作资源挖掘不深入;5.专业、课程设置未能满足广西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的需要。四是在广西高职订单式培养发展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广西高职推行订单式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面临的挑战:1.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性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挑战;2.独立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挑战。发展的机遇:1.北部湾经济发展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带来的机遇;2.中国—东盟贸易区开发需要大量人才带来的机遇;3.西部大开发的机遇;4.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的机遇。五是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和广西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广西高职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四个建议:1.对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高职进行专项督导;2.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集约化资源整合;3.建立预警机制,应对风险;4.多渠道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培养合作。
邓梓君,文冬妮[10](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推进,为我国旅游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促进了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对旅游院校毕业生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相脱节的现象,急需加大推进产教融合力度。鉴于此,本文建议构建广西高职旅游教育"校政企"三方联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力支持。
二、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 ——以三所试点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高职院校 |
1.4.2 人才培养模式 |
1.4.3 现代学徒制 |
1.5 理论基础 |
1.5.1 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
1.5.2 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 |
1.6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思路 |
1.6.3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背景及概况 |
2.1 国内现代学徒制实施背景 |
2.1.1 广西高职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
2.1.2 国内现代学徒制发展历程 |
2.1.3 我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
2.2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概况 |
2.2.1 广西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高职院校属性 |
2.2.2 广西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高职院校专业类别 |
2.2.3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特点 |
第3章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与方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人口特征分析 |
3.2.2 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调查分析 |
3.2.3 培养过程的调查分析 |
3.2.4 培养评价的调查分析 |
3.2.5 培养制度的调查分析 |
3.3 广西三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的实践分析 |
3.3.1 广西三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概况 |
3.3.2 校企共建协同育人模式 |
3.3.3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 |
3.3.4 校企建立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
3.3.5 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配套教学管理制度 |
第4章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4.1.1 对现代学徒制认知不足 |
4.1.2 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
4.1.3 实习实训与专业关联度不高 |
4.1.4 师资水平未达到现代学徒制要求 |
4.1.5 考核评价不够全面 |
4.1.6 学徒双重身份欠缺保障 |
4.2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现代学徒制舆论引导环境缺失 |
4.2.2 参与主体间利益未协调 |
4.2.3 政府政策支持及经费支持不足 |
4.2.4 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
4.2.5 “双导师”遴选培训机制不健全 |
4.2.6 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
4.2.7 管理监督不到位 |
第5章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推进对策 |
5.1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引导环境 |
5.2 加强政策支持以及资金保障 |
5.2.1 完善现代学徒制政策体系 |
5.2.2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
5.3 构建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 |
5.3.1 开发统一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 |
5.3.2 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
5.4 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 |
5.4.1 严格确立企业师傅标准 |
5.4.2 完善“双导师”培训考评机制 |
5.5 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
5.6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
5.6.1 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
5.6.2 组建现代学徒制管理监督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国际局势演变促使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 |
2.东盟自贸区拉动广西经济引擎新发展 |
3.广西高职院校为东盟自贸区提供动力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五)主要概念界定 |
1.高等职业教育 |
2.高等职业院校 |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
(一)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发展的需要 |
(二)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内涵发展的需要 |
(三)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水平的需要 |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分析 |
(一)高职院校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
1.高职院校学生规模较大,但学生创新理念较为匮乏 |
2.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多,但学生综合素养亟待加强 |
3.高职院校服务东盟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有待彰显 |
4.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较多,但东盟相关专业较为不足 |
(二)高职院校推动东盟自贸区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
1.服务东盟科研项目较多,但科研层次与高度效果不佳 |
2.政府教育经费逐年上升,但研究东盟经费投入偏少 |
3.科研鼓励政策吸引力大,但科研创新与竞争力薄弱 |
(三)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分析 |
1.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交流成效日益显着化 |
2.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交流渠道趋于多元化 |
3.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交流挑战逐步升级化 |
三、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服务东盟自贸区的经费投入比重不足 |
1.经费投入总量不高 |
2.经费投入分配不均 |
3.经费投入机制不全 |
(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应给予重视 |
1.新生入学成绩普遍下滑 |
2.学生学习动因多数不强 |
3.家庭教育观念依然陈旧 |
(三)服务东盟自贸区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
1.高水平教师数量稀缺 |
2.教师老龄化现象显着 |
3.教师素养轻视“内涵式”升华 |
(四)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
1.意识观淡薄任务不清晰 |
2.学校侧重程度并不深入 |
(五)东盟相关专业体系建设有待优化 |
1.人才培养特色观模糊 |
2.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 |
3.课程建设化水平较低 |
(六)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合作延伸性弱 |
1.开拓性视角有待提升 |
2.实质性项目有待开发 |
四、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教育经费对高职院校的比重 |
1.积极争取教育专项资金 |
2.拓宽教育经费筹措途径 |
(二)培养全面综合、技能+理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东盟自贸区建设 |
1.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 |
2.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特色 |
(三)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
1.加强师资队伍配置关注度 |
2.师资队伍结构适当优化度 |
(四)提升教学管理意识 |
1.及时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
2.完善教学管理整合制度 |
(五)焕发专业体系活力 |
1.强化专业建设与改革 |
2.加强专业调研广域度 |
(六)深化国际合作往来 |
1.强化国际合作性意识 |
2.完善国际化制度规定 |
3.合理有序推进国际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高职物流和人才培养相关概念 |
(一)物流及其行业相关概念 |
1.现代物流 |
2.物流产业 |
(二)高职物流人才培养 |
1.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义 |
2.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
3.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
4.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
三、广西物流行业发展及物流人才供求现状分析 |
(一)广西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
1.社会物流总量持续扩大 |
2.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3.地方政策大力支持 |
4.城镇化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带来新机遇 |
(二)广西物流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
1.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
2.广西物流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
四、广西高职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
(一)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
(二)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滞后 |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 |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不够 |
4.高职物流人才获得的企业认可度不高 |
五、广西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以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
1.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
2.依托区位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特色 |
(二)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实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法改革 |
1.构建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 |
2.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
3.线上线下共同推进教法改革 |
(三)校企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
1.通过培训进修和顶岗实践提高教师执教水平 |
2.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
3.校企共建共享“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 |
(四)深化“产教融合”,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1.对接产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2.校企协同,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
3.校企共建1+X证书制度试点,对接职业实际需求 |
4.完善校企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研究 ——基于MC学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可雇佣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
1.3.2 国外可雇佣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可雇佣性理论阐述 |
2.1 可雇佣性概念提出的背景 |
2.2 可雇佣性的内涵 |
2.3 可雇佣性的四个维度 |
第3章 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说明 |
3.1.1 问卷设计 |
3.1.2 样本说明及样本特征分析 |
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3.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3 调查结果 |
3.3.1 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 |
3.3.2 受访学生对自身可雇佣能力的评价 |
3.3.3 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可雇佣能力培养效果 |
3.3.4 用人单位对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满意度 |
3.3.5 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培养 |
3.4 调查结论 |
第4章 制约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养成的主要因素 |
4.1 政府维度 |
4.1.1 宏观指导作用发挥有所欠缺,指导标准及要求不够细化 |
4.1.2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
4.1.3 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且方式单一 |
4.1.4 人才服务机构效能发挥有所欠缺 |
4.2 社会维度 |
4.2.1 企业缺乏先进人力资本观念 |
4.2.2 校企合作方面参与度不足 |
4.3 学校维度 |
4.3.1 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节 |
4.3.2 就业指导和服务意识不足 |
4.3.3 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
4.3.4 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力度不足 |
4.4 学生维度 |
4.4.1 原生家庭影响大 |
4.4.2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欠缺 |
4.4.3 就业观念与实际不符 |
4.4.4 实践参与度积极性不高 |
4.4.5 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好 |
第5章 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提升对策 |
5.1 政府维度 |
5.1.1 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提升宏观调控效能 |
5.1.2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5.1.3 增加且配置好高职院校经费投入 |
5.1.4 优化功能,提升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效能 |
5.2 社会维度 |
5.2.1 产教要深度融合 |
5.2.2 加强岗前培训深广度 |
5.3 学校维度 |
5.3.1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并完善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方案 |
5.3.2 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影响力 |
5.3.3 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5.3.4 深度嵌入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
5.3.5 增加跟岗顶岗等实习见习机会 |
5.4 学生维度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校企合作与管理机制 |
二、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与人才培养 |
三、政校企协同与产学研结合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二、协同理论 |
三、合作教育理论 |
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
一、探索起步时期 |
二、改革转型时期 |
三、创新发展时期 |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
一、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
三、法制建设 |
四、经费保障 |
五、监督评估机制 |
第三节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
一、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的理解定位有欠缺 |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还不够健全 |
三、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
四、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
五、经费保障还存在一定差距 |
六、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
第四章 几个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一节 德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一、“双元制”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
三、法制建设 |
四、经费保障 |
五、监督评估机制 |
第二节 美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一、“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
三、法制建设 |
四、经费保障 |
五、监督评估机制 |
第三节 英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一、“三明治”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
三、法制建设 |
四、经费保障 |
五、监督评估机制 |
第四节 经验启示 |
一、实施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深入推进院校教育变革 |
二、科学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
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
四、可靠的经费保障和资金优惠激励 |
五、有效的教育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案例 |
第一节 广西A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例 |
一、学院基本情况 |
二、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
三、学院校企合作成效 |
第二节 广西B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例 |
一、学院基本情况 |
二、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
三、学院校企合作成效 |
第三节 两所院校校企合作的优点与不足 |
第六章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更新观念,实现校企共赢 |
一、更新职业教育观 |
二、树立互利共赢思想 |
第二节 不断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
一、组建科学的管理机构 |
二、建立完善实施机制 |
第三节 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变革 |
一、优化规范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三、共建专业体系,调整课程内容 |
第四节 构建“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
第五节 大力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法律体系 |
一、补充完善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二、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专项法规 |
三、拓展校企合作立法的覆盖面 |
第六节 可靠提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费保障 |
一、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
二、合理分配资金,实施精准投入 |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
第七节 有效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
一、明确质量监督评估主体 |
二、完善质量监督评估内容标准 |
三、严密组织质量监督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题目解读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
四、研究文献简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
一、历史演变 |
二、设计模式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缩略词列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APPENDIX) |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后记(EPILOGUE)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9)广西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主要研究方法与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四) 文献综述 |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的依据及现实基础 |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的依据 |
1. 理论依据 |
2. 政策依据 |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的现实基础 |
1. 高职院校的需求 |
2. 企业的需求 |
3. 消费者的需求 |
4.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提倡与推广 |
三、广西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一) 广西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概况 |
(二) 广西高职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 |
1. 涉及订单式培养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
2. 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
3.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开展促进了专业建设 |
4. 中外合作办学,拓展了高职订单培养的范围 |
(三) 广西高职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
1. “订单式”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艰难 |
2. 合作企业选择不当,不利于“订单式”培养的长远发展 |
3. 师资、实训资源缺乏,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
4. 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较窄,订单合作资源挖掘不深入 |
5. 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订单培养开展的需要 |
四、广西高职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面临的机遇 |
1. 北部湾经济发展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 |
2. 中国—东盟贸易区开发需要大量人才 |
3.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
4.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
(二) 面临的挑战 |
1.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性专业开展订单培养的挑战 |
2. 独立学院开展订单培养的挑战 |
五、促进广西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作开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对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高职院校进行专项督导 |
1.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现条件 |
2. 对订单合作企业的督导 |
3. 对校企合作教学团队的创新举措加以考察并引导 |
(二) 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集约化资源整合 |
1. 教师资源整合 |
2. 实训资源整合 |
3. 学生资源整合 |
4. 信息资源整合 |
(三) 建立预警机制,应对风险 |
1. 创新订单培养形式,分担风险 |
2. 明确订单培养主体的权利义务,风险共担 |
3. 建立研究机构,加强对企业的调研 |
4.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订单班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四) 多渠道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 |
1. 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开发课程 |
2. 完善学院订单培养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选拨与任用 |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4. 教育教学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性” |
5. 实行毕业生回炉再培养制度,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培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构架 |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教育的校政双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教育的校企双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教育的政企双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
五结语 |
四、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D]. 梁晨.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广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 ——以三所试点院校为例[D]. 杨嘉怡. 广西大学, 2020(07)
- [3]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 马亮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6]广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研究 ——基于MC学院的调查[D]. 雷莹. 广西大学, 2019(01)
- [7]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D]. 商丽莉. 天津大学, 2019(06)
- [8]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
- [9]广西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 黄海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09(S2)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邓梓君,文冬妮. 当代旅游, 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