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酚对小鼠缺氧及耐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樱凡[1](2019)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TLR4介导的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并结合药效动力学模型和中位效应方程定量地评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体外抗炎的分子机制与量效关系,进一步明确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抗炎活性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RAW 264.7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从而明确三种药物在该细胞系中的安全浓度范围,并确定实验浓度。2.采用预给药实验方案。大黄酸(80μM、40μM、20μM)、大黄素(80μM、40μM、20μM)、芦荟大黄素(20μM、10μM、5μM)分别与RAW 264.7巨噬细胞预孵育30 min后,加入LPS(终浓度1μg/mL)刺激,以LPS加入时间为“零”时间点。在0、5、15、30、60、90、120 min后,取细胞裂解液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KKβ、TBK1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0、10、30、60、120、240min后取细胞裂解液,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PI3K、IRF3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0、1、2、4、8、12、24 h后,取细胞裂解液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NOS蛋白表达,取细胞上清液采用Griess法检测NO浓度以及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IL-6、TNF-α、IFN-β、IFN-γ。从而考察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的TLR4-MyD88/TRIF依赖信号通路中上游蛋白以及下游炎性因子与干扰素动态变化的调控作用。3.采用Monolix?2016R1软件建立药效学模型,定量地捕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体外抗炎的动态变化与分子机制;同时三个药物分别设置七个浓度剂量组,取上清液分别用于检测IL-6和NO,并计算中位效应方程。结合药效学模型与中位效应方程,明确三种化合物的体外抗炎的量效关系与效价强度。4.分析对比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分子疏水性系数(logP)、极性/非极性去溶剂化能、拓扑极性表面积、分子表面静电势以及穿透磷脂双分子层的过量自由能,与药效学研究关联分析对比,从而揭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体外抗炎与分子结构关系(构效关系)的实质。结果1.0.1μM100μM大黄酸、大黄素以及0.1μM40μM芦荟大黄素在RAW264.7巨噬细胞为安全浓度范围,确定大黄酸、大黄素实验浓度分别为80、40、20μM,芦荟大黄素实验浓度为20、10、5μM。2.LPS可激活RAW 264.7细胞中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且所涉及的上游蛋白表达以及下游末端因子的生成均有各自独特的动态变化。IKK-β在LPS刺激5 min后快速磷酸化并达到最高表达水平;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在LPS刺激后的10 min即可检测到升高,随后逐渐减弱,在120 min时其磷酸化水平再度升高,其磷酸化水平呈振荡曲线趋势;PI3K在LPS刺激后60min迅速升高,并随时间增加而升高;TBK1在LPS刺激后的30 min可检测其磷酸化水平升高,并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升高;IRF3在LPS刺激后60 min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且进入平台期,在60240 min内其磷酸化水平趋于稳定;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LPS刺激后的8 h显着升高,且在8 h24 h内持续升高;细胞上清液中NO的浓度在LPS刺激后的8 h24 h持续升高;细胞上清液中IL-6浓度在LPS刺激后的2 h8 h内显着升高,在8 h24 h其浓度趋于稳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在LPS刺激后的0 h2 h内陡然升高,在4 h24 h其浓度略有降低且趋于平稳;细胞上清液中未检测到IFN-γ、IFN-β。3.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均可抑制LPS刺激引起的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激活,可剂量依赖地下调IKKβ、NFκB p65、PI3K、TBK1、IRF3磷酸化水平,抑制下游iNOS的表达,以及NO、IL-6的分泌。同时观察到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TNF-α的分泌略有上调作用,这与IKKβ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关。4.中位效应方程的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在相同浓度下,芦荟大黄素对IL-6以及NO生成的抑制率均强于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抑制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生成IL-6的IC50为100.92μM、39.81μM、18.84μM,而抑制NO生成的IC50为53.12μM、46.80μM、17.83μM;药效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大黄蒽醌化合物治疗该体外炎症的药效动力学模型为双靶点抑制模型,对NF-κB p65磷酸化和iNOS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NF-κB p65磷酸化的对数线性抑制系数为0.0125、0.0208、0.0410,对iNOS蛋白表达的对数线性抑制系数分别为0.0142、0.0587、0.0763,显然对iN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对NF-κB p65磷酸化的抑制作用(约两倍)。中位效应方程与药效动力学模型结果均表明,三种蒽醌化合物体外抗炎机制相同,但具有不同的效价强度: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但由于溶解度的限制,芦荟大黄素的效能低于大黄素、大黄酸。5.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蒽醌化合物的疏水结构是引起抗炎效价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大黄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结合的受体具有疏水口袋,芦荟大黄素分子结构的疏水作用最强,故其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亦强于大黄素、大黄酸,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抗炎能力。结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可剂量依赖地抑制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其作用机制为双靶点抑制(NF-κB p65和iNOS)。相同剂量下,芦荟大黄素的抗炎作用强于大黄素、大黄酸。三种蒽醌化合物抗炎能力的差异主要源自其分子结构支链引起的疏水作用差异,与蒽醌类化合物结合的受体具有疏水口袋,芦荟大黄素分子结构的疏水作用强于大黄素、大黄酸,故具有更强抗炎效价强度。
邓丽红[2](2018)在《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其化学成分(蒽醌类成分、黄酮类成分、生物碱类成分)溶出影响;其泻下、解热、抗炎功效的药理药效实验;进行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察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血浆中蒽醌类成分的变化影响;从泻心汤中药味不同剂量配伍组方的体外成分、体内成分及药效研究和探讨泻心汤药味剂量配伍变化规律,揭示配伍功效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同时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方法:1.固定大黄的剂量不变,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中其余两味药味的剂量,以总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为考察因素,响应面法分析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对其蒽醌类成分溶出的影响。2.固定黄芩的剂量不变,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中其余两味药味的剂量,以总黄酮类成分的溶出率为考察因素,响应面法分析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对其黄酮类类成分溶出的影响。3.固定黄连的剂量不变,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中其余两味药味的剂量,以总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率为考察因素,响应面法分析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对其生物碱类成分溶出的影响。4.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法对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进行毒性比较研究。5.观察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正常小鼠泻下作用影响、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作用影响及对小鼠结肠壁细胞Na+-K+-ATP酶的影响。6.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造模法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造模法比较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抗炎作用。7.采用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造模法及内毒素溶液致大鼠发热造模法比较四个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解热作用。8.二甲苯致炎小鼠及内毒素致热大鼠均灌胃四个剂量比例泻心汤,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血液,HPLC法测定体内蒽醌类成分的血药浓度,并且用DAS2.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1.大黄的量不变,黄连的量与黄芩的量分别不同程度改变时,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不同。黄芩的量改变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较大。得到蒽醌类成分有较好溶出率的剂量比例为大黄-黄连-黄芩=6:0.17:5.83。2.泻心汤中黄芩、大黄、黄连的剂量分别为3、1.76、0.17 g时黄酮类成分的溶出率最高,验证试验中黄酮类成分的平均溶出率为21.89%(RSD=0.46%,n=3),与预测值22.54%的相对误差为2.88%;与经典剂量泻心汤比较,最优配伍剂量泻心汤中黄酮类成分溶出率提高了40%以上。3.配伍研究的结果表明,各味药在泻心汤的剂量配比为黄连-大黄-黄芩(3:4.95:5.83)时,黄连生物碱类成分有好的溶出率。验证试验中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率为1.12%(偏差为3.27%,n=3)。4.急性毒性试验中各组小鼠无法作出LD50,测得最大给药量值按含泻心汤生药量计算固定大黄组、固定黄芩组、固定黄连组、经典比例组的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分别为133.2 g/kg、186.21g/kg、122.496g/kg、133.21g/kg,相当于人临床日用量的310、433、285及310倍。5.不同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正常小鼠泻下作用、促进小鼠小肠推进作用及抑制小鼠结肠壁细胞Na+-K+-ATP酶活性。6.不同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炎症反应及不同程度地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炎症反应,并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鼠炎性组织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7.不同剂量比例的泻心汤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反应及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内毒组引起的大鼠发热反应。8.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后其内毒素致热大鼠体内大黄酸的房室模型及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后其炎症小鼠体内大黄酸及大黄酚的房室模型及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结论: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后对其化学成分含量、药理作用强弱及其体内蒽醌类成分药动学影响不同。
邓玉环,孙迎娜,郭丁丁,倪艳[3](2016)在《酸模属中药有效成分及指标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对酸模属中药的化学成分及与药效相关联的指标性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类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综述。结果:酸模属中药主要含有五大类成分,其中蒽醌类、酸模素及酸模素苷、黄酮类、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等为其代表性的指标性成分。结论:酸模属中药指标性成分的明确对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刘奂[4](2014)在《毛脉酸模中蒽醌类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大黄素及大黄酚和毛脉酸模提取物中大黄素及大黄酚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分别比较两者给药后大黄素和大黄酚在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及药动学参数差异,阐述毛脉酸模整体给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对毛脉酸模乙酸乙酯部位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 UPLC-MS/MS方法对作为代表毛脉酸模体内变化的两个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口服毛脉酸模提取物后大鼠血中大黄素及大黄酚药-时浓度数据采用 DAS 2.0药动学软件按非房室模型进行处理。结果:1、测得毛脉酸模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分别为2.8%和6.9%。2、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大黄素及其大黄酚的 UPLC-MS/MS方法,并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考证。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C C18 柱(150 × 2.1mm,1.7μ1),流动相:乙腈-水洗脱系统,流速:0.3mL/min,柱温:25℃,进样量:5μl。负电离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的扫描方式采集数据,大黄素、大黄酚及内标(1,8-二羟基蒽醌)定量离子对分别为 269.02—240.988、253.03—224.87以及239.01—210.91。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选择性强、线性范围宽,成功应用于大黄素及大黄酚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3、考察了口服给药剂量为 1 0mg/kg大黄素和相当量的毛脉酸模提取物及1 5mg/kg大黄酚和相当量的毛脉酸模提取物后,大鼠血浆中大黄素及大黄酚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毛脉酸模中大黄素及大黄酚的药动学参数Cmax,AUC明显提高,T1/2延长,CL/F变小,阐明了药代动力学特征。结论:本研究对毛脉酸模提取物中大黄素和大黄酚进行了质量控制的研究。根据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推测毛脉酸模提取物中的其他成分分别对大黄素及大黄酚的吸收起协同作用,毛脉酸模提取物相当于大黄素及大黄酚的缓释系统,而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加持久的药效,这既是毛脉酸模提取物较大黄素及大黄酚给药的优势,又是中药的作用特点,也为中药的科学性评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毛脉酸模药效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规律研究提供依据。
颜娟[5](2014)在《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并有年轻化趋势,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中,恢复缺血区的血流供应是避免脑组织缺血损伤的首要条件,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再灌注损伤也是目前医学研究热点。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众多病理机制参与其中,如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体内离子水平失衡、能量耗竭、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因此,近年来化学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以及神经保护剂等化学药物用于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用药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抗药性、胃肠道反应,脑出血等超出了临床长期治疗所带来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应用和实验报道中药成分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大黄Radixet rhizoma Rhei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或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攻积滞,可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之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除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外,尚具有清除自由基、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癌、延缓衰老等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药效成分是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酚(Chrysophanol,Chry)属羟基蒽醌类,具有抗病毒、抗癌、抗炎、抗菌、降压和解痉等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实验证明大黄酚在体外可清除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对离体大鼠肝、脑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黄酚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并提高耐缺氧的能力,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结果表明大黄酚具有脑保护作用,但大黄酚对脑的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大黄酚属于脂溶性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极小,见光易分解,性质极其不稳定,且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且生物利用度不高,影响了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首先从中药大黄中提取大黄酚粗品,再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PHPLC)进行单体分离,再完成大黄酚脂质体(Chrysophanolliposomes,Chr-lip)的制备,建立昆明种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态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神经元超微结构,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活性,MDA,一氧化碳(Nitricoxide,NO)含量,以及Bax,Bcl-2,Cytc,caspase3等表达变化。确定缺血后与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关系,并选用大黄酚脂质体进行干预,评价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大黄酚脂质体对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作用,初步探讨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分三部分,现将各部分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大黄酚的提取纯化及大黄酚脂质体制备目的:建立从大黄中分离纯化大黄酚的PHPLC方法,考察大黄酚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并评价其质量。方法:建立HPLC测定大黄酚的分析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8(4.6×150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甲醇溶液(15∶85),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54nm;其次,建立从大黄提取液中分离纯化大黄酚的PHPLC法,采用ZORBAX SB-C18:(21.2mm×250mm,7μm),流动相:0.1%磷酸∶甲醇(15∶85),柱温:35℃,流速:20mL·min-1,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7mL,馏分收集:基于峰,阈值Min:2.2。制备所得大黄酚单体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进行结构鉴定,HPLC法检测其纯度;再次,对大黄酚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大黄酚脂质体,并考察大黄酚脂质体的包封率、形态学、粒径分布、稳定性。结果:所得大黄酚单体经NMR结构鉴定为大黄酚,经HPLC法检测,其含量为98.9%。大黄酚脂质体包封率为88.5%。粒径较为均匀,相互之间无聚集现象,粒径均小于2μm,稳定性好。小结:建立PHPLC分离纯化大黄中大黄酚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所得大黄酚单体含量为98.9%。大黄酚脂质体包封率为88.5%,可用于药理学研究。第二部分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氧化应激的影响目的:动态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神经元超微结构,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SOD,GSH-PX,NOS的活性,MDA,NO含量。研究大黄酚脂质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氧化应激的作用,探讨大黄酚脂质体抗氧化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426g。实验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1h后再灌注,按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分为3h、6h、12h、24h、48h、72h6个亚组。实验2: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24h组、大黄酚脂质体(10.0,5.0,0.5mg·kg-1)三个剂量组。大黄酚脂质体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前3天连续腹腔给予大黄酚脂质体,每天一次。于规定时间检测小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采用HE法,透射电镜法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组织学,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采用试剂盒法检测SOD,GSH-PX,NOS的活性和MDA,NO含量。结果:1大黄酚脂质体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神经功能损害。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以24h神经功能评分最高。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可损伤小鼠神经功能。与脑缺血再灌注24h组比,大黄酚脂质体(10.0,5.0,0.5mg·kg-1)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P<0.01),以大黄酚脂质体(10.0mg·kg-1)组效果最为显着。结果表明,大黄酚脂质体减轻神经功能损伤。2大黄酚脂质体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神经元结构正常,可见丰富的细胞器。脑缺血再灌注3h可见神经元染色质密度增高,核膜皱缩、边集,线粒体轻微肿胀,可见空泡。脑缺血再灌注6h神经元染色质密度增高,核膜严重皱缩、边集,线粒体部分溶解,内质网部分溶解,细胞器数目减少,细胞质高度水肿,可见空泡。脑缺血再灌注12h可见核固缩,细胞核水肿,染色质边集,胞浆内有大量的空泡形成,有线粒体完全溶解;脑缺血再灌注24h可见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结构空泡状,外膜隐约可见,可见凋亡小体,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脑缺血再灌注48h神经元核固缩,核膜内陷,核染色质成团块状边集于核膜下,细胞质高度水肿,细胞器数目少,线粒体不同程度脱空,可见溶酶体。脑缺血再灌注72h组可见神经元核固缩,核膜溶解,核染色质成团块状边集于核膜下,线粒体不同程度断裂,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细胞器少。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神经元超微结构。大黄酚脂质体(10.0,5.0mg·kg-1)组神经元染色体比较均匀,核膜清楚,线粒体数目有所减少,粗面内质网有轻度肿胀,核糖体数目有一定的减少;大黄酚脂质体(0.5mg·kg-1)组对神经元超微结构也有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大黄酚脂质体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3大黄酚脂质体改善病理组织学损害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病理损害改变。脑缺血再灌注组3h脑缺血半球组织细胞轻度水肿,大小不等的空泡在细胞间隙出现,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固缩,无明显细胞坏死;脑缺血再灌注6h-12h之间时,胞质明显水肿等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脑缺血再灌注24h-48h时神经元核固缩、浓染,染色质浓缩集聚于核周围,呈凋亡前或凋亡改变,神经元结构明显破裂;脑缺血再灌注72h时神经元水肿逐渐减轻,部分神经元周围出现水肿。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可致小鼠脑病理组织学改变。大黄酚脂质体治疗组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病理组织学损伤。4大黄酚脂质体可增强抗氧化能力脑缺血再灌注3h MDA含量升高,12h后MDA含量达到最大,并持续到24h,48h-72h后有所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MDA含量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脑缺血再灌注3h SOD活性明显降低,并于12h后SOD活性达到最低,24h-72h后有所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SOD活性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脑缺血再灌注3h GSH-PX活性明显降低,并于24h后GSH-PX活性达到最低,48h-72h后有所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GSH-PX活性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脑缺血再灌注3h NO含量升高,并于6h后NO含量达到最大,并持续到24h,48h-72h后有所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NO含量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脑缺血再灌注3h NOS活性明显增加,并于12h后NOS活性达到最高,并持续到24h,48h-72h后有所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组NOS活性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减弱。与脑缺血再灌注24h组比,大黄酚脂质体(10.0,5.0,0.5mg·kg-1)组显着降低MDA含量(P<0.05P<0.01),NO含量(P<0.05P<0.01),NOS活性(P<0.01,P<0.05,P>0.05),显着增强SOD活性(P<0.01),GSH-PX活性(P<0.05P<0.01)。以大黄酚脂质体(10.0mg·kg-1)组效果最为显着。结果显示,大黄酚脂质体可增强抗氧化能力。小结: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病理组织学损伤,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GSH-PX,SOD,NOS的活性,MDA,NO含量呈动态改变,并且脑缺血再灌注12h24h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的重要时间转折点。大黄酚脂质体能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病理组织学损伤,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提高脑组织中SOD,GSH-PX活性,抑制NOS的活性,降低脑组织中MDA,NO的含量。因此,我们推测大黄酚脂质体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实现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第三部分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动态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及Bax,Bcl-2,Cytc,caspase3等动态表达变化。研究大黄酚脂质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抗凋亡作用,探讨大黄酚脂质体抗凋亡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426g。实验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1h后再灌注,按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分为3h、6h、12h、24h、48h、72h6个亚组。实验2: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24h组、大黄酚脂质体(10.0,5.0,0.5mg·kg-1)三个剂量组。大黄酚脂质体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前3天连续腹腔给予大黄酚脂质体,每天一次。于规定时间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Bax,Bcl-2,Cytc,caspase3阳性细胞数、蛋白、mRNA水平表达。结果:1大黄酚脂质体减少神经元凋亡数目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脑组织偶见神经元凋亡,脑缺血再灌注3h可有少量的染色体深染、核浓缩的凋亡细胞;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元细胞核缩小,染色质断裂凝集显着增多,荧光强度逐渐增加。而在48h后核深染、核浓缩,凋亡神经元数目有所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各组神经元凋亡数目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可致小鼠脑神经元凋亡。大黄酚脂质体(10.0,5.0,0.5mg·kg-1)组小鼠脑组织部分神经元染色体深染、核浓缩,神经元凋亡数目较脑缺血再灌注24h组均显着减少(P<0.05P<0.01),以大黄酚脂质体(10.0mg·kg-1)组效果最为显着。结果显示,大黄酚脂质体可显着减少神经元凋亡数目。2大黄酚脂质体对细胞凋亡相关阳性细胞数变化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组时Bax,Cytc,caspase3阳性细胞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于24h时达最高峰,再灌注48h、72h时有所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组Bax,Cytc,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脑缺血再灌注组Bcl-2阳性细胞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4h时达低谷,再灌注48h-72h时有所上升。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各组Bcl-2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Bax,Cytc,caspase3阳性细胞数增加,Bcl-2阳性细胞数降低。与脑缺血再灌注24h组比,大黄酚脂质体(10.0,5.0,0.5mg·kg-1)组中Bax、Cytc、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0.05P<0.01),Bcl-2阳性细胞数提高(P<0.05P<0.01);以大黄酚脂质体(10.0mg·kg-1)组效果最为显着。3大黄酚脂质体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组时Bax,Cytc,caspase3蛋白表达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于24h时达最高峰,再灌注48h、72h时有所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组Bax,Cytc,caspase3蛋白明显上调(P<0.01);脑缺血再灌注组Bcl-2蛋白表达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4h时达低谷,再灌注48h-72h时有所上升,与假手术组比,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5P<0.01)。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增加Bax,Cytc,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24h组比,大黄酚脂质体(10.0,5.0mg·kg-1)组Bax,Cytc,caspase3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Bcl-2蛋白表达均提高(P<0.01);大黄酚脂质体(0.5mg·kg-1)组Bax,Bcl-2,Cyt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大黄酚脂质体对细胞凋亡相关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脑缺血再灌注各组Bax,Cytc,caspase3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于脑缺血再灌注24h时达到高峰;Bcl-2mRNA水平明显下调(P<0.01),于脑缺血再灌注24h时达到低谷。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可上调Bax,Cytc,caspase3mRNA表达,下调Bcl-2mRNA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24h组比,大黄酚脂质体(10.0,5.0,0.5mg·kg-1)组下调Bax,Cytc,caspase3mRNA水平(P<0.05P<0.01),上调Bcl-2mRNA水平(P<0.01)。小结: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数目,Bax,Bcl-2,Cytc,caspase3表达呈动态改变,且脑缺血再灌注24h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的重要时间转折点。大黄酚脂质体降低神经元凋亡数目,下调Bax,Cytc,caspase3,上调Bcl-2表达。因此,我们推测大黄酚脂质体可能通过抗凋亡实现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包玉龙,范英兰,杜佳林,李显华[6](2013)在《黄芪益气颗粒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黄芪益气颗粒的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用小鼠负重游泳试验及转棒试验观察黄芪益气颗粒的抗疲劳作用,用小鼠常压密闭缺氧试验观察黄芪益气颗粒的耐缺氧作用。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黄芪益气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明显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黄芪益气颗粒中、高剂量组能够明显延长小鼠转棒坠落潜伏期时间,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黄芪益气颗粒中、高剂量组能够明显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说明黄芪益气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
朱成琳,张丹参,宋金艳,宋志斌,薛贵平[7](2012)在《大黄酚脂质体对阿尔采末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大黄酚脂质体对β-淀粉样肽(Aβ25-35)致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方法小鼠1次性脑室内注射凝聚态Aβ25-353μl(1.0 mmol.L-1)制造AD小鼠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或溶剂,采用Y型迷宫法和跳台法测试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测定小鼠脑组织SOD和CAT活性。结果脑室1次性注射3μl Aβ25-35溶液可引起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使脑组织SOD和CAT活性降低;而大黄酚脂质体制剂可不同程度改善Aβ25-35造成的学习记忆障碍,提高脑组织SOD和CAT活性,延长小鼠断头耐缺氧的生存时间。结论大黄酚脂质体制剂对Aβ25-35致AD小鼠记忆障碍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提高脑组织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有关。大黄酚脂质体有望成为治疗AD疾病临床应用的新剂型。
张季,严春临,侯勇,张力,张丹参,王金[8](2012)在《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组织内铅水平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续8 d ip 7 mg.kg-1醋酸铅造成铅中毒小鼠模型,采用跳台实验,观察ip大黄酚(10.0,1.0,0.1 mg.kg-1)对铅中毒模型小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并于大黄酚治疗14 d后测定小鼠心、肝、脾、肾内铅水平,同时测定小鼠肝、肾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酶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连续8 d ip 7 mg.kg-1醋酸铅造成铅中毒小鼠模型学习记忆障碍,使小鼠心、肝、脾、肾内铅水平显着升高,小鼠肝、肾内SOD和GSH-Px活性显着降低,使MDA含量增加;而连续ip大黄酚14 d治疗后,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鼠铅中毒后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大黄酚治疗组均可显着降低心、肝、脾、肾铅含量(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酚10.0,1.0 mg.kg-1治疗组可显着升高肝、肾内SOD和GSH-Px的活性,降低MDA含量(P<0.01),而大黄酚0.1 mg.kg-1治疗组可显着升高肾内SOD和GSH-Px的活性,降低MDA含量(P<0.01),对肝内SOD,GSH-Px的活性及MDA含量无显着影响。结论:大黄酚可显着改善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铅中毒小鼠各组织的铅水平,提高小鼠肝、肾组织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改善铅中毒造成的脂质过氧化。
张季,严春临,张丹参,张力,王树[9](2011)在《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续8 d腹腔注射7 mg.kg-1醋酸铅造成铅中毒小鼠模型,应用避暗实验、水迷宫实验,观察腹腔注射大黄酚(10.0、1.0、0.1 mg.kg-1)14 d对铅中毒模型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大黄酚治疗14 d后测定小鼠血铅、脑铅及脑组织中MDA含量SOD,GSH-Px活力,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结果连续8 d腹腔注射7 mg.kg-1醋酸铅造成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障碍,使小鼠脑铅、血铅升高,导致小鼠脑组织内SOD和GSH-Px活性降低,使小鼠脑组织内MDA含量增加,小鼠脑组织内NO含量增加,NOS和iNOS活性升高;连续ip大黄酚14d治疗后,可不同程度改善小鼠铅中毒造成的学习记忆障碍,降低血铅及脑铅水平,大黄酚(0.1 mg.kg-1)可升高铅中毒小鼠脑内SOD和GSH-Px的活性(P<0.01),对MDA含量无影响;大黄酚(10.0、1.0 mg.kg-1)可升高铅中毒小鼠脑内SOD和GSH-Px的活性,降低小鼠脑内MDA含量(P<0.01);大黄酚(0.1 mg.kg-1)可降低小鼠脑内NOS、iNOS的活性(P<0.05),对NO含量无影响;大黄酚10.0,1.0 mg.kg-1治疗组可降低小鼠脑内NO含量和NOS、iNOS的活性(P<0.01)。结论大黄酚通过提高铅中毒小鼠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同时降低NOS、iNOS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明显拮抗铅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
王晓炜,郑俊霞,魏小龙,王乃利,姚新生[10](2009)在《抗缺氧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大黄酚对小鼠缺氧及耐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酚对小鼠缺氧及耐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炎症简介 |
1.1 Toll样受体家族 |
1.2 TLR4信号通路 |
1.3 My D88与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动力学研究 |
2.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研究现状 |
2.1 大黄酸的抗炎研究进展 |
2.2 大黄素的抗炎研究进展 |
2.3 芦荟大黄素的抗炎研究进展 |
3. 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RAW 264.7 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My D88/TRIF依赖信号通路下游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抗炎的药效学模型分析以及量效关系分析 |
1.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抗炎药效学模型分析 |
1.1 数据准备 |
1.2 药效学模型的建立 |
1.3 药效学模型分析结果 |
2.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量效关系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内容 |
2.3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构效关系分析 |
1. 实验数据库及软件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其化学成分溶出影响 |
1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蒽醌类成分溶出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黄酮类成分溶出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3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生物碱类成分溶出影响 |
3.1 材料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二部分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急性毒性及药理药效的影响 |
1 急性毒性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1.5 结论 |
2 泻下试验 |
2.1 对正常小鼠泻下作用的试验 |
2.2 对小鼠小肠推进的试验 |
2.3 对小鼠结肠壁细胞Na+-K+-ATP酶的影响 |
3 抗炎试验 |
3.1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3.2 对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
4 解热试验 |
4.1 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
4.2 对内毒素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
第三部分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蒽醌类成分体内药动学影响 |
1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大黄酸在内毒素致热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与小结 |
2 泻心汤不同剂量配伍对蒽醌类成分在炎症小鼠体内药动学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酸模属中药有效成分及指标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化学成分 |
1.1 蒽醌类 |
1.2 萘衍生物 |
1.3 黄酮类 |
1.5 其他 |
2 主要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2.1 蒽醌类 |
2.1.1 抗菌作用 |
2.1.2 止血作用 |
2.1.3 抗病毒作用 |
2.1.4 抗癌作用 |
2.1.5 促智、抗衰老作用 |
2.1.6 对慢性肾衰的作用 |
2.1.7 抗诱变作用 |
2.2 黄酮类 |
2.2.1 抗癌作用 |
2.2.2 抗氧化作用 |
2.3 萘类衍生物的抗氧化作用 |
2.4 二苯乙烯苷类 |
2.4.1 抗真菌作用 |
2.4.2 心血管保护作用 |
3 小结 |
(4)毛脉酸模中蒽醌类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毛脉酸模的研究进展 |
1.1.1 资源学研究 |
1.1.2 生药学研究 |
1.1.3 质量标准研究 |
1.1.4 指纹图谱的研究 |
1.1.5 化学成分研究 |
1.1.6 药效学研究 |
1.2 大黄素和大黄酚的药效学研究 |
1.2.1 大黄素的药效学研究 |
1.2.2 大黄酚的药效学研究 |
1.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1.3.1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1.3.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1.3.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毛脉酸模乙酸乙酯提取物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1.3 对照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毛脉酸模乙酸乙酯部位的制备 |
2.2.2 溶液制备 |
2.2.3 色谱条件 |
2.2.4 方法学验证 |
2.2.5 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条件 |
2.3.2 方法学验证 |
2.3.3 大黄素及大黄酚的含量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3 生物样品中大黄素和大黄酚U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药品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空白血浆的采集 |
3.2.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3.2.3 溶液的配置 |
3.2.4 分析条件 |
3.2.5 方法学验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析方法优化 |
3.3.2 血浆样品制备方法的选择 |
3.3.3 方法验证 |
3.5 小结 |
4 毛脉酸模中大黄素及大黄酚在大鼠血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药品 |
4.1.2 灌胃溶液的制备 |
4.1.3 仪器 |
4.1.4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实验 |
4.2.2 大鼠血浆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4.2.3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
4.3.2 药代动力学参数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大黄酚的提取纯化及大黄酚脂质体制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氧化应激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大黄酚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及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黄芪益气颗粒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受试药物、试剂及仪器 |
1.1.2 受试动物及试验环境 |
1.2 方法 |
1.2.1 小鼠游泳抗疲劳试验 |
1.2.2 小鼠转棒试验 |
1.2.3 小鼠耐缺氧试验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黄芪益气颗粒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
2.2 黄芪益气颗粒对小鼠转棒时间的影响 |
2.3 黄芪益气颗粒对小鼠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 |
3 讨论 |
(8)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跳台实验 |
2.3 小鼠心、肝、脾、肾中铅含量的测定 |
2.4 小鼠肝、肾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3.2 对铅中毒小鼠心、肝、脾、肾组织内铅水平的影响 |
3.3 小鼠肝、肾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9)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 |
1.4 分组与给药 |
1.5 行为学实验 |
1.5.1 避暗实验 |
1.5.2 Morris水迷宫实验 |
1.6 取样及处理 |
1.7 小鼠血铅及脑铅含量测定 |
1.8 小鼠脑内生化指标的测定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避暗实验中, 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中, 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2.3 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脑内各种指标的影响 |
2.3.1 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脑内MDA含量及SOD, GSH-Px活力的影响 |
2.3.2 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脑内NO含量及NOS, iNOS活力活力的影响 |
2.4 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血铅、脑铅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10)抗缺氧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缺氧模型 |
2 药物缺氧与中毒缺氧模型 |
3 机体损伤缺氧模型 |
4 体外培养缺氧模型 |
四、大黄酚对小鼠缺氧及耐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D]. 胡樱凡.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泻心汤剂量配伍变化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邓丽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酸模属中药有效成分及指标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 邓玉环,孙迎娜,郭丁丁,倪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17)
- [4]毛脉酸模中蒽醌类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6)
- [5]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颜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6]黄芪益气颗粒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研究[J]. 包玉龙,范英兰,杜佳林,李显华. 动物医学进展, 2013(12)
- [7]大黄酚脂质体对阿尔采末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J]. 朱成琳,张丹参,宋金艳,宋志斌,薛贵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2(07)
- [8]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 张季,严春临,侯勇,张力,张丹参,王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7)
- [9]大黄酚对铅中毒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张季,严春临,张丹参,张力,王树.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1(11)
- [10]抗缺氧药物的研究进展[J]. 王晓炜,郑俊霞,魏小龙,王乃利,姚新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21)
标签:芦荟大黄素论文; 大黄素论文; 泻心汤论文;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论文; 神经元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