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及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秋,李金奎,方小坤[1](2021)在《CDIO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存在的问题,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应用电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基于CDIO原理对一般电子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分解,构建了"三模块"实践课程体系。从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张维辉[2](2020)在《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职业教育进行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也面临重重困难,作为职业教育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其在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作用。所以本研究聚焦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对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试图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完善路径。首先,本研究明确了现代学徒制是指校企深度合作、双导师育人、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是传统学徒制的延续与发展,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更新与变革。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提供具有研发能力与精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其次,本研究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教育部公布的第一、二批试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进行详实、完善的数据统计,总结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即校企合作关系不够深入、招生招工一体化难以落实、工学交替难度大、双导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缺乏保障。之后又通过案例分析法对第二批试点院校中的某一所院校进行具体的个案研究,总结出其取得的成效是显着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其他专业中得到推广;当前存在问题是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经费投入不足、招生招工模式单一、师资团队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最后,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对策:第一是从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协调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组织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五个方面出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是通过严格师傅遴选标准、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建设良好的激励机制与晋升机制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第三是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招生招工方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第四通过落实弹性学分制、改革考核方式、开展多元评价来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代政文[3](2020)在《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但课堂教学质量却让人担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的关键。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整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建立师生对分有效的交互式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论文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职课堂教学中,利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征、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等情况,说明了对分易教学平台在教师端以及学生端的操作方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C程序设计》这门程课程的特征,分析对分课堂与《C程序设计》课程融合的优势,构建出由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学习、课堂讨论、成绩考核五个环节组成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图,并详细介绍对分课堂实施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将设计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三个月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分课堂,学生学的高效,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显着。
郭建勤,沈洁,杜玉红[4](2020)在《项目化课程体系背景下教学进程创新设计——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文中认为阐述创新设计教学进程的原则,提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进程的创新设计,分析教学进程设计的创新点,以期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魏清俊[5](2019)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指出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性目标,也是其长远发展中一项重要任务,而这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在实践反思、分析、总结基础上持续革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和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中持续改进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促进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提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整体层次。
樊丹丹[6](2019)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文中指出中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当构建完善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优化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在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与硬件条件的基础上,给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职业成长需要。
邓春丽,陈胜迁,龙治红[7](2019)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性目标,也是其长远发展中一项重要任务,而这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在实践反思、分析、总结基础上持续革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和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中持续改进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促进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提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整体层次。
颜于筠[8](2019)在《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了电子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需求逐渐增加。应用电子技术作为中职学校一项重要专业,受到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中职学校教育应加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创新,不断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技能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吴志毅,徐秀会[9](2019)在《新时代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新时代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智能电子产品开发方向与电子军工方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定位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心,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重构以及教学方式信息化三个方面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构建"335"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创建"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雷建龙,宋谦,冯雪姣[10](2019)在《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专业群(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相互促进与建设发展情况。基于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与人才培养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机电一体化专业依据调研分析,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招收中职毕业生为突破口,稳定了专业的发展成果。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及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CDIO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分析 |
1.1 实践课程体系不合理 |
1.2 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传统,手段单一 |
1.3 实践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与企业需求脱节 |
1.4 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
2 CDIO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2.1 明确培养目标 |
2.2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
2.3 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
2.3.1 融合课程,拓展学科 |
2.3.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2.3.3 引入“双导师”教学模式 |
2.3.4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
3 结语 |
(2)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诉求:我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
1.1.2 现实困境:校企合作关系难以深入发展 |
1.1.3 实践基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总体评述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职院校 |
2.1.2 学徒制 |
2.1.3 现代学徒制 |
2.1.4 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异同 |
2.2 理论基础 |
2.2.1 情境学习理论 |
2.2.2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现状研究 |
3.1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
3.1.1 试点院校整体情况分析 |
3.1.2 校企共育机制实施情况分析 |
3.1.3 招生招工模式实施情况分析 |
3.1.4 工学结合模式实施情况分析 |
3.1.5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
3.1.6 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分析 |
3.2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存在问题 |
3.2.1 校企合作关系不够深入 |
3.2.2 招生招工模式难以落实 |
3.2.3 工学交替难度大 |
3.2.4 双导师团队建设不完善 |
3.2.5 教学质量管理缺乏保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高职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分析 |
4.1 某高职学院基本概况 |
4.2 某高职学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 |
4.2.1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实施概况 |
4.2.2 招生招工模式实施概况 |
4.2.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概况 |
4.2.4 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基本概况 |
4.2.5 管理制度建设基本概况 |
4.3 某高职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
4.3.1 某高职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取得的主要成效 |
4.3.2 某高职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完善路径 |
5.1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5.1.1 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 |
5.1.2 建立协调机制 |
5.1.3 加大经费投入 |
5.1.4 提高现代学徒制组织主体的参与性 |
5.1.5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1 严格师傅遴选标准 |
5.2.2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
5.2.3 完善激励与晋升机制 |
5.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5.3.1 合理设置专业 |
5.3.2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
5.3.3 创新招生招工方式 |
5.3.4 灵活进行工学交替 |
5.3.5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
5.4 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
5.4.1 落实弹性学分制 |
5.4.2 改革考核方式 |
5.4.3 开展多元评价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1.2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现实性需求 |
1.1.3 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对分课堂 |
2.1.2 对分易 |
2.1.3 教学模式 |
2.2 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2.4 学习金字塔 |
3 基于对分易的对分课堂设计应用于中职学校C程序设计课程的操作要领 |
3.1 对分易教学平台的教学应用 |
3.1.1 教师端 |
3.1.2 学生端 |
3.2 对分课堂与C程序设计课程融合的策略及优势 |
3.3 基于对分易的对分课堂应用于中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操作方法 |
3.3.1 课前准备 |
3.3.2 课堂讲授 |
3.3.3 课后学习 |
3.3.4 课堂讨论 |
3.3.5 成绩考核 |
4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的应用实施与案例 |
4.1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实施 |
4.1.1 实施目的 |
4.1.2 实施对象 |
4.1.3 实施流程 |
4.2 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案例 |
4.2.1 教学案例一 |
4.2.2 教学案例二 |
5 中职C程序设计课程运用对分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1 学生学业分析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 学生访谈分析 |
5.4 督导组听课反馈 |
5.5 同事评价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创新之处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实验班、对照班学习差异前测试题 |
附录3 学生成绩单(后测) |
附录4 “对分课堂”教学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项目化课程体系背景下教学进程创新设计——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创新设计教学进程的原则 |
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创新设计 |
4 教学进程设计的创新点 |
5 结语 |
(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
二、开发校本教材,深化实践教学方法 |
三、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优化实践成绩评定环节 |
四、结语 |
(6)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
1.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1.2 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 |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
2.1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
2.2 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内容 |
2.3 优化教学考核的方法 |
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
3.1 建立多功能实验室 |
3.2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
3.3 推动校企合作发展 |
3.4 丰富多种实践活动 |
4 结语 |
(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
二、开发校本教材,深化实践教学方法 |
三、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优化实践成绩评定环节 |
四、结语 |
(8)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
(二)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
(三)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
二、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分析 |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双师型队伍 |
(二)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
(四)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
(五)加强产学结合,增强实践教学 |
三、总结 |
(9)新时代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言 |
2 构建新时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2.1 构建“335”人才培养模式 |
2.2 创新提出“3+3”开放型技师培养机制 |
2.3 创建了应用电子技术方向的电子军工人才培养体系 |
3 重构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
3.1 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
3.2 构建了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
3.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
3.2.2 实践教师队伍融合体系 |
3.2.3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
(1) 以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实践教学 |
(2) 实践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
(3) 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 |
(4) 综合技术技能项目与企业或教师科研项目相融合 |
3.2.4 实践教学平台融合体系 |
3.2.5 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平台体系 |
3.2.6 课岗深度融合体系 |
3.2.7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
4 搭平台, 整合资源, 实现教学信息化 |
4.1 整合资源, 搭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
4.2 课堂教学实现信息化 |
5 结语 |
(10)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与人才培养实践 |
1.1 提出了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并提供了具体方案 |
1.2 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理念并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设计与人才培养实践 |
1.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初步适应了电子产业的需要 |
1.4 取得的成果及辐射、带动作用 |
2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 |
2.1 认真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及中高职学校情况 |
2.2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归纳出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
(1) 中职段培养目标 |
(2) 高职段培养目标 |
3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探索 |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
3.1.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
3.1.2 订单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1) 校企合作-合作育人 |
(2) 校企合作-合作办学 |
(3) 校企合作-合作就业 |
(4) 校企合作-合作发展 |
4 结 语 |
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及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CDIO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张静秋,李金奎,方小坤. 电子测试, 2021(23)
- [2]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D]. 张维辉.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代政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项目化课程体系背景下教学进程创新设计——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 郭建勤,沈洁,杜玉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09)
- [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 魏清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19(50)
- [6]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J]. 樊丹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17)
- [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 邓春丽,陈胜迁,龙治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6)
- [8]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分析研究[J]. 颜于筠.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1)
- [9]新时代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与实践[J]. 吴志毅,徐秀会.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9(03)
- [10]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与实践[J]. 雷建龙,宋谦,冯雪姣.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