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洋[1](2020)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研究》文中认为情绪可以影响学生的兴趣、动机、成就和个性发展。情绪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作为由9种离散成就情绪组成的与成就活动(如学习)或成就结果(成功与失败)直接相关的成就情绪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通过修订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的量表、使用其他成熟量表,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的现状进行调查,剖析其特点,明确体育课堂离散成就情绪、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体育课中成就情绪对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与学生体育学习成就(体育课成绩和课外锻炼量)以及性别对成就情绪与体育学习成就的作用。据此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策略,以促进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情绪心理学的视角探索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的体育学习问题,对拓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开展研究。1.依据普通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特点和德国心理学家Pekrun设计研发的成就情绪问卷(AEQ),编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测量工具(《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问卷》),并选取辽宁省6所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学生860人填答问卷。运用SPSS21.0软件和AMOS21.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剔除了部分题项,验证了问卷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并对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以检验问卷的内部信度,运用再测法检验问卷的外部信度。在此基础上,对保留的题项重新编号,形成《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量表》。2.从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115所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按17%的比例运用多段抽样方法抽取20所普通高校,依自愿参与的原则,使用包括《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量表》、《体育期待量表》、《学业控制感量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在内的综合性问卷(《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2817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调查,用正态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非参数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k样本)(W)多重比较,揭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的现状;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明确离散成就情绪与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运用AMOS21.0软件中的路径分析,探讨成就情绪在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与体育课成绩之间的作用;运用路径分析和简单斜率分析探讨性别在成就情绪与体育学习成就之间的作用。综合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1.《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且适用于学生测量体育课前、课中和课后,包括享受、希望、自豪、愤怒、焦虑、羞愧、绝望、无聊的特质性情绪。2.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呈现出积极情绪的得分均值高于消极情绪的得分均值的特点;男生、大学一年级学生、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体育课堂积极情绪的得分分别高于女生、大学二年级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且差异非常显着。3.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体育课成绩、课外锻炼量高分组学生“课中享受”、“课中自豪”的得分高于低分组的学生,差异极其显着;而“课中愤怒”、“课中焦虑”、“课中羞愧”、“课中绝望”、“课中无聊”的得分低于低分组的学生,差异极其显着。4.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是离散成就情绪的重要预测变量,离散成就情绪对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和归因方式具有反向预测作用。5.离散成就情绪可以预测体育学习成就,体育学习成就对离散成就情绪起反向预测作用。6.体育课中成就情绪是学生的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与体育学习成就的中介变量。7.性别是课中成就情绪和体育学习成就之间的调节变量。在揭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现状、分析影响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体育学习成就关系的基础上,从本论文研究的视角,就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优化、重视高校体育课成绩的反馈三个方面提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黄鹏程[2](2020)在《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及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膳食营养补充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旨在探索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和减控体重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寻找到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训练时的机能变化规律和有效调节方式,为使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低到最小的程度,使运动员以较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建省男子散打队备战全国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为调查研究对象,将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及期间的机能变化作为研究的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的训练的计划、生理生化指标、膳食营养摄入以及心理状态进行监测评价,对所测得数据进行重复测试方差分析。其中在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调节方法包括:训练负荷的调整,减控体重节奏的调整,膳食结构的调整和营养强化剂的补充,心理状态调控等。结果:通过调查和测试发现:(1)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计划特征主要表现为:减控体重初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控重增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40%,体能占60%。减控体重中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减重保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50%,体能占50%。减控体重末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减重调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60%,体能占40%。在实践中教练员会根据运动员机能变化情况对赛前训练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2)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初期中期和末期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中,血红蛋白、白细胞、睾酮、肌酸激酶指标数值均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期检测中,血尿素值显着性上升(P<0.05)。在减控体重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尿液成份检测中,尿比重、尿潜血、尿酮体指标数值无显着性变化(P>0.05),尿蛋白指标数值在中期的检测中显着性上升(P<0.05),尿胆原指标数值在末期检测中显着性下降(P<0.05)。在减控体重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的主观感觉检测中,主观体力感觉、食欲情况、睡眠情况、口渴感分值无显着性变化(P>0.05),出汗情况在末期具有显着性变化(P<0.05),PH值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运动员机能检测的结果可以成为教练调整训练负荷、科研人员制定营养补充计划和运动员选择适当的恢复调节手段的依据。(3)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训练期间的膳食摄入中,碳水化合物略大于推荐值,蛋白质和脂肪在末期摄入低于推荐值,脂肪摄入在末期和中期中具有显着性差异;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中摄入量达不到推荐值,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在末期中缺乏情况明显加剧;在各餐的摄入比例中,加餐摄入大于正餐摄入比例。膳食营养的调查结果可以为运动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有针对性的进行营养调节提供依据。(4)散打运动员在赛前减控体重的心理状态上,消极情绪得分值(愤怒、疲劳、慌乱)呈上升趋势,积极情绪得分值(精力、自我状态相关情绪)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MD总得分三个阶段均大于119;心理状态中的精力因子均分在三次检测中都是最高的,其中自我状态相关情绪因子的分数也相对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及选择适当的调节方法。结论:(1)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训练安排在初期、中期和末期等不同阶段分别遵循控重增力、减重保力、减重调力等原则,减控体重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与专项训练密切配合。训练时技术和体能的比例随减控体重进程的推进和比赛时间的临近,体能训练的比例逐渐减少,技术训练的比例逐渐增加;训练量逐渐减少,训练强度逐渐加大;训练时间逐渐减少,更接近实战的时间安排。并根据不同运动员减控体重程度和难度等个体性差异,实现对训练计划的针对性调节。(2)通过血液尿液生理生化指标来监控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的训练期间的身体承受负荷的情况及机能状态变化情况,为教练员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和有针对性营养补充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并实施针对性调节。(3)减控体重时散打运动员膳食营养摄入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应该加以纠正,要加强散打运动员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补充的宣传和教育。在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期间适当地、进行针对性地补充专门的运动营养调节。(4)在减控体重的赛前训练过程中,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存在不稳定性和差异性特征,及时的干预和调节是很重要的。
王晓英[3](2012)在《哈尔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负荷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负荷因素,它会对学生的身心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心理负荷的合理把握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心理负荷的概念、体育课心理负荷研究的现状、体育课心理负荷的测量与评价等进行了概述。接着在研究过程中运用青岛大学徐明欣教授的《体育课心理负荷自评量表》和《学生自评题目》,并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多级估量法等多种方法对哈尔滨市5所高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不同专项、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心理负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以此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及时掌握并调节学生的心理负荷、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以及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供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对哈尔滨市5所高校学生的心理负荷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学科性质的高校体育课中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师范类院校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较高,医学类院校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偏低;高校学生对统计学R型因子分析确立的9项心理负荷影响因素的承受度不同,对考试标准心理激励度的承受度最大,对生理负荷承受度最小。2、不同专项课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其中武术专项课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高,篮球专项课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低;在同一专项中,男、女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其中只有在健美操专项中女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大于男生,而在其他5个专项中都低于男生。3、从体育课的全课来看,女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明显低于男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同一性别学生在不同专项体育课中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其中男生在篮球专项课上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高,在健美操专项课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低,女生在健美操专项课上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高,在篮球课上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低。4、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高年级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5、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学生对生理负荷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能反映出教学效果。
江广和[4](2010)在《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及其成长困境的调适策略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予以进一步的论证。在研究过程中,应用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相关理论,推导出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思想观念环境及家庭环境因素四个维度的影响教师成长的工作环境理论模型。根据这一理论模型及结合对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具有较好信、效度的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不良的工作环境调查问卷》及《面临的工作环境对成长不利影响感知调查问卷》,并运用这两份问卷对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成长困境进行调查,结果不仅得出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不良工作环境的维度与理论模型相吻合,并得出了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成长困境,其中最大困境为思想观念环境、其次是教学训练所需物质环境及业务提高所需物质环境,相对最小的困境为政策制度环境。同时,从调查结果中还反映出不良的工作环境并未全部对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成长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及教师工作投入量表作为心态研究指标,对西北农村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力图进一步证实上述研究结果及解释上述研究的现象。调查结果发现,西北农村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师总体工作满意度较低,在各个维度的满意度上除教学满意度较高外,其余维度满意度较低,这一结果进一步论证了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不良工作环境面较广且较深的调查结果;而工作投入的调查结果总体较好,工作投入较大,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诠释不良工作环境并未全部对其成长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的依据。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提出成长困境的调适策略,并对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对成长不利影响感知调查结果进行了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综合前面研究结论及结合差异性检验结果,提出成长困境调适策略理论,并对相关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帕雷托分析法,最终形成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调适的十项策略。本研究还对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成长困境,论证了调适策略提出及分析的合理性,并且认为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虽然面临较大困境,但在他们自己能动的调适下,不仅换来了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并在积极的主观因素与良好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下,最终消除困境及得到了成长。
张华影[5](2010)在《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更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课外体育锻炼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并且对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形成纵深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时期,是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转变过程,因此,学校应做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工作;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中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指导并督促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对接。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江宁大学城8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江宁大学城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教学组织单一,教学内容可选择性差,课外体育锻炼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2、许多高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没能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力度不够,指导不足、计划性差,管理松懈等外在客观条件导致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不够明确,处于被动状态。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课外体育锻炼任务,这一系列的问题均有待于体育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教育。3、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度低、锻炼时间短、锻炼强度小;而锻炼项目又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乒乓球等场地要求低、且操作简单的项目上;通过研究发现,女生的锻炼情况较男生相比更不尽如意,究其原因,场地器材短缺是造成制约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主要因素。4、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每周安排的次数以及项目的选择上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每次活动时间不够,每周活动次数较少;而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正在逐步的转变,“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趋势。5、针对上述结果,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改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参考依据:(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大学生素质,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引导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声势,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活动。(2)继续加大对体育方面的投入,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充分发挥现有学校体育资源的作用,吸引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建议社会公共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等。(3)在教学上加强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使其至少掌握一至两种体育锻炼方法,从而提高健康水平以及增强运动能力。
李玲军[6](2009)在《以实时心率为评价手段探讨排球课准备活动的合理性》文中研究说明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确地认识准备活动的作用,有效地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合理地安排好准备活动的时间、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于学校排球课教学而言,带球类准备活动符合排球课准备活动的身体机能要求,同时,适当增加游戏能增加学生的兴趣以及调动活动积极性,并且能集中注意力。二者结合,是较为合理的学校排球课准备活动。
王远志[7](2009)在《成都市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现有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显示,体育课准备活动主要目标是为体育课的基本内容作一个铺垫,让学生有一个生理和心理准备,同时能获取体育教师传授正式内容的预备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是能有效减少学生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尚对体育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标准,故而进行实验调查,分析各年龄段相同项目、相同年龄段以及不同项目之间的准备活动生理负荷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更加科学、合理化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本研究在系统回顾近期国内外对体育课准备活动负荷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体育准备活动在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中,所占的比重很少,其规律和如何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相衔接等问题,往往容易被体育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大部分相关文献资料多着重强调准备活动的组织类型和活动方式,但还没有涉及到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量化标准的研究。对现有的体育课准备活动文献资料进行探究,并结合专家调查问卷,得出成都中小学学生体育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一些表征数据,为确定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量化标准提供依据。在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成都市中小学校,分成五个组别,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初中)、高中年级,在体育课准备活动期间,抽样全程测量。对学生的心率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进一步比较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别在体育课基本部分相同的情况下存在差异、相同的组别在体育课基本部分不相同的情况下存在差异、相同的组别,相同项目,男女性别不同存在差异。调查统计和比较研究具体结论如下:小学年级组随着年级的上升,体育课准备活动平均心率变化为上升趋势,7-9年级男生和高中组的男生总体平均心率较高,在数据中反映出7-9年级女生整体平均心率高于高中组女生的平均心率。数据显示所有的年级组在2分钟测量点时,出现平均心率急速上升的状况,符合心因性生理负荷理论(本文不做探讨)。
邹正华[8](2004)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运动与感染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但仍未完全清楚。而且有关运动与免疫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躯体应激对免疫功能的水平上。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通过特质焦虑量表测量的24名不同特质焦虑类型的体院男生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了不同心理状态下20分钟的篮球对抗赛,并就运动免疫学研究争议较多的IL-1、IL-2、免疫球蛋白,分别对其安静时、运动前即刻、运动后即刻采集血样,经化验和统计分析发现: (1) 心理应激对运动员血清中IL-1和IL-2水平都产生影响,尤其对IL-1影响显着。根据数据分析,IL-1和IL-2的变化很有可能还来自运动负荷的影响,即IL-1和IL-1的活性变化受到心理应激和运动负荷的共同影响。但究竟受运动负荷的影响大还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其比例难以确定。 (2) 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对心理应激的反应存在差异。高焦虑运动员在心理应激状态下运动负荷后的血浆IL-1和IL-2活性的变化水平比低焦虑运动员更为明显。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即使不在心理应激状态下,高焦虑特质运动员更易受运动负荷的影响。 (3) 急性运动、短期运动对运动员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但从统计结果来看,运动前高焦虑运动员免疫球蛋白水平比低焦虑运动员要低。
孟凡艳,郑威[9](2002)在《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文中提出运动员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良好的心理负荷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都起着积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3 成就情绪研究的不足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5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测量工具的编制 |
5.1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编制测量工具的启示 |
5.2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的构成 |
5.3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问卷》中题项的检验 |
5.4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问卷》的效度检验 |
5.5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问卷》的信度检验 |
6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现状 |
6.1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的描述性统计 |
6.2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现状 |
6.3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前离散成就情绪现状 |
6.4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中离散成就情绪现状 |
6.5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后离散成就情绪的现状 |
6.6 讨论 |
7 离散成就情绪、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的关系分析 |
7.1 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高低分分组间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中离散成就情绪的比较 |
7.2 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对离散成就情绪的预测 |
7.3 离散成就情绪对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的预测 |
7.4 讨论 |
8 成就情绪、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与体育学习成就的关系 |
8.1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学习成就的比较 |
8.2 普通高校体育学习成就高低分分组间学生体育课中离散成就情绪的比较 |
8.3 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体育课中成就情绪与体育学习成就的关系 |
8.4 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归因方式对体育学习成就的影响——体育课中成就情绪的中介作用 |
8.5 体育课中成就情绪对体育学习成就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 |
8.6 讨论 |
9 结论 |
10 建议 |
10.1 从提高学生学业控制感、价值评估入手,设定体育教学目标 |
10.2 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 |
10.3 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成就结果的反馈 |
11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11.1 研究的创新点 |
11.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问卷》 |
附录B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散打的项目特征 |
1.2.2 散打的赛前训练安排研究现状 |
1.2.3 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的研究现状 |
1.2.4 减控体重对运动员身心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测试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膳食调查法 |
2.2.5 观察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训练安排分析 |
3.1.1 赛前减控体重初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
3.1.2 赛前减控体重中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
3.1.3 赛前减控体重末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
3.1.4 赛前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训练控制与计划安排 |
3.2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机能状态的影响分析 |
3.2.1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3.2.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尿液成份指标分析 |
3.2.3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运动员主观感觉分析 |
3.3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膳食调查和营养素补充与分析 |
3.3.1 在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膳食营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特殊营养品补充手段与分析 |
3.4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心理状态的监测与分析 |
3.4.1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心境状况变化情况与分析 |
3.4.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心理指标变化情况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哈尔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心理负荷的概念 |
1.2.2 心理负荷的测量与评价 |
1.2.3 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现状研究 |
1.2.4 体育课学生生理负荷的现状研究 |
1.2.5 心理负荷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测量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测试法 |
2.2.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总体分析 |
3.1.1 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的总体调查结果 |
3.1.2 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的总体情况分析 |
3.1.3 五所学校学生心理负荷多因素分析 |
3.2 各专项学生心理负荷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专项学生心理负荷结果 |
3.2.2 不同专项学生心理负荷分析 |
3.2.3 同一专项学生心理负荷结果 |
3.2.4 同一专项学生心理负荷分析 |
3.3 男女学生心理负荷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心理负荷结果 |
3.3.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心理负荷分析 |
3.3.3 同一性别学生在专项体育课中的心理负荷结果 |
3.3.4 同一性别学生在专项体育课中的心理负荷对比分析 |
3.4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负荷的结果与分析 |
3.4.1 两个年级学生心理负荷的结果 |
3.4.2 两个年级学生心理负荷的分析 |
3.5 体育课学生生理负荷指数结果与分析 |
3.5.1 体育课学生生理负荷指数总体分析 |
3.5.2 专项体育课中学生生理负荷的结果与分析 |
3.5.3 体育课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任务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辩析及研究对象选取的背景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辩析 |
一、西部及西北地区的界定 |
二、"农村"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定义的界定 |
三、人的成长、教师成长及体育教师成长 |
第二节 研究对象选取的背景 |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西北地区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 |
二、教育结构二元化是造成西北农村学校环境落后的重要因素 |
三、学科边缘化是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产生的直接因素 |
第二章 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理论探索 |
第一节 教师成长困境产生的理论分析 |
一、国外学者对影响教师成长与发展因素的研究 |
二、我国学者对影响教师成长与发展因素的研究 |
三、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启迪 |
第二节 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产生的理论分析 |
一、知识结构是全部教师成长现状的本质反映 |
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不理想现状分析 |
三、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现状分析 |
四、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产生的必然性 |
第三章 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节 问卷编制与施测 |
一、搜集相关资料 |
二、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 |
三、问卷设计与预试 |
四、预试结果 |
五、问卷质量评估 |
第三节 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正式调查 |
一、被试的选择 |
二、测试工具 |
三、调查结果 |
四、结论与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农村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心态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心态指标选择的依据 |
一、研究目的 |
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心态指标选择的依据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差异性比较 |
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投入情况及差异性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的调适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二节 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困境调适策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结果与帕雷托图的绘制 |
二、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两个典型案例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三节 个案研究及研究者的分析 |
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名年青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故事 |
二、甘做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一位大器晚成的农村中学体 育教师成长故事 |
三、个案总结 |
第四节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结论、研究的不足及后续建议 |
第一节 研究总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总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展望 |
一、研究中的不足 |
二、后期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于“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
1.1.2 学校课外体育锻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
1.1.3 高校体育课程全面改革的重要性 |
1.1.4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面临的处境 |
1.2 研究的目的和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
1.4 概念界定 |
1.4.1 课外体育锻炼 |
1.4.2 体育意识 |
1.4.3 体育动机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文献综述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江宁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
3.1.1 江宁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
3.1.2 江宁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 |
3.1.3 江宁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 |
3.1.4 江宁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与目的 |
3.1.5 江宁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 |
3.1.6 江宁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现状 |
3.2 影响江宁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
3.2.1 影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
3.2.2 影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
3.3 江宁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对策 |
3.3.1 传授和培养自主体育锻炼意识 |
3.3.2 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方法及手段 |
3.3.3 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抓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
3.3.4 提供合理的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3.3.5 完善的保障体制,健全的制度保障 |
3.3.6 建立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组织管理 |
3.3.7 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成都市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课准备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拟解决问题和创新性 |
1.3.1 拟解决问题 |
1.3.2 创新性 |
1.4 文献综述 |
1.4.1 文献资料统计及评论 |
2. 体育课准备活动负荷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理论基础 |
2.1.1 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概念的范畴 |
2.2 体育课准备活动心理负荷的理论基础 |
2.2.1 心理负荷概念的范畴 |
2.3 预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概念范畴 |
2.3.1 体育准备活动对教师传授正式内容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理论依据 |
2.4 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结构和实质 |
2.4.1 学校体育的概念、实质和结构 |
2.4.2 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实质 |
2.4.3 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评价方法 |
2.4.4 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结构 |
2.5 研究思路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问卷调查与测量法 |
4. 分析与结果 |
4.1 相同年级段、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分析 |
4.1.1 1-2 年级段、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1.2 3-4 年级段、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1.3 5-6 年级段、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1.4 7-9 年级段男生、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1.5 7-9 年级段女生、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1.5.1 7-9 年级段女生、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 |
4.1.5.2 7-9 年级段女生、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分析 |
4.1.6 高中年级段男生、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1.7 高中年级段女生、不同项目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2 相同项目、不同年级段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2.1 田径课准备活动、不同年级段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2.2 球类课准备活动、不同年级段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2.3 体操课准备活动、不同年级段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2.4 武术课准备活动、不同年级段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2.5 游戏课准备活动、不同年级段的生理负荷数据统计、分析 |
4.3 各年级段全部项目的学生平均心率、相互比较数据统计、分析 |
4.3.1 各年级段全部项目的学生平均心率、相互比较数据统计 |
4.3.2 各年级段全部项目的学生平均心率、相互比较数据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篮球运动过程中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材料及研究意义 |
1.1 两种免疫机制 |
1.2 运动免疫理论 |
1.3 运动免疫研究常用的指标 |
1.4 运动免疫学研究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2 实验安排 |
2.3 样本的采集和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运动负荷和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血清中IL-2活性的影响 |
3.2 运动负荷和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血清中IL-1活性的影响 |
3.3 运动负荷和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 分析和讨论 |
4.1 运动负荷和心理应激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浓度的变化 |
4.2 运动负荷和心理应激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浓度的变化 |
4.3 运动负荷和心理应激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浓度的变化 |
5 小结 |
6 结束语 |
7 参考文献 |
8 运动过程中应激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综述) |
后记 |
致谢 |
附录1: 运动员运动和心理应激前后血液检测的部分数据 |
附录2: 特质焦虑问卷 |
附: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着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9)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负荷与人体身心健康 |
2心理负荷的调节 |
2.1根据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过程 |
2.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中的难度和数量 |
2.3积极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2.4注意掌握练休的交替 |
四、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堂成就情绪研究[D]. 李洋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20
- [2]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D]. 黄鹏程.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哈尔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D]. 王晓英.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4]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 江广和.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5]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华影. 苏州大学, 2010(01)
- [6]以实时心率为评价手段探讨排球课准备活动的合理性[J]. 李玲军.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5)
- [7]成都市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比较研究[D]. 王远志. 四川师范大学, 2009(02)
- [8]篮球运动过程中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D]. 邹正华. 安徽师范大学, 2004(03)
- [9]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及其调节[J]. 孟凡艳,郑威.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