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结构调整中如何发展林果业(上)(论文文献综述)
梅宝[1](2020)在《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产业作为我国的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其发展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近年来,产品缺乏特色、无加工优势、产业结构落后等发展问题频出,逐渐丧失了市场优势。中共中央为此提出农业三产融合、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振兴等方针战略,以加快产业融合体系构建,促进产业发展。基于该背景,文章意图通过研究产业经营模式对产业的影响,来推动产业发展。因此选择张家口市葡萄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其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出发,分析影响经营模式行为选择的原因、因素。文章划分六章内容以达到研究目的。第一章包含文章选题依据、文献回顾、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导论。第二章应用交易成本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分析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的优势,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三章概述张家口市产业经营现状,归纳经营特征、模式与现存问题。第四章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产业融合经营效益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第五章借鉴其它产区的经验,提出有效建议。第六章总结上述内容,提出不足和可扩展研究方向。据此,得出以下结论: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理论分析证明产业融合经营模式能有效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研究区产业发展特征及问题为选择、优化经营模式提供依据;成本效益分析、二元选择模型结论显示,产业融合经营模式能实现最优综合效益,尤其要优化产品耐贮性、生产规模等因素;借鉴其它案例并结合当前产业现状,优化对策建议。最后从“农企联合”、人才培养;经营结构调整、体制规范;政策制定、完善措施;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新品种研发等方面提出建议。
汪洋康[2](2020)在《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枣作为我国特有的水果,红枣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其列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战略的重要树种之一,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其作为林业产业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以红枣特色种植为视角,探索红枣的种植区位变化,比较优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在我国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生产布局研究基础上,对特色林果作物布局研究的有益补充。在阐明红枣种植规模扩张,分析比较优势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红枣种植布局优化方案,为科学合理引导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引入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结合计量分析,对新疆近20年红枣种植规模的五大枣区进行生产规模指数分析。引用比较优势指数对红枣产区的规模、效率以及综合比较优势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GIS软件分析新疆红枣产量的重心演变,试图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化状况,把握红枣生产布局变化规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对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不同区域红枣生产布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红枣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扩张、提质增效三个阶段。新疆红枣生产的集中程度有所上升,南疆西部枣区逐渐成为新疆红枣面积最集中区域,东疆哈密地区生产规模指数不断下降。红枣生产布局存在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不一致,很多北疆地区在不具备红枣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的情况下,拥有很强的效率比较优势,具有发展红枣种植的潜力。新疆近20年红枣产量重心始终稳定在阿克苏和田地区,整体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影响全疆红枣生产布局的自然因素有光照、温度、有效灌溉面积和机械总动力,效果十分显着且呈正向相关。技术因素受枣树自身生长特点影响,化肥施用量对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具有负向影响。新疆红枣作为优势林果业,未来面临着提质增效和优化布局的重要任务。在红枣生产布局优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地区红枣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枣树的生态效益,提出稳定南疆、开发北疆的、振兴东疆的新疆红枣生产布局优化方案。
彭睿[3](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韩兆辉[4](2018)在《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促进南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现实问题。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要坚持从新时代新特点新任务出发,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结合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制约因素和主要特点,对南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区域布局优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区布局优化、棉花产业优势区布局优化、现代特色林果产业区布局优化、现代畜牧业生态区布局优化、设施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布局优化、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优化的建议。研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南疆高标准农业生产开发平台,农产品现代流通平台、南疆现代农业经营服务平台、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平台,南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支持南疆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平台等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七大平台”的主要措施,提出加快推进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许永刚[5](2017)在《126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肩负屯垦戍边重大历史使命的特殊组织。目前,农业产值在兵团经济总产值中仍占有相当大比重,在当今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市场环境和新的产业发展要求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促进兵团经济增长,这不仅事关整个兵团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边疆地区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故对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采用收集、调查、归纳、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在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图书馆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历史回顾,分析了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和团场的产业结构现状,采用swot分析,126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该区农业发展思路,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新时期的一二六团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思路。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1、近几年,一二六团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第一产业发展有所减缓,然而一二六团目前传统农业比重依然较高,同时工业薄弱,但服务业相对发展较好;2、一二六团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虽然种植棉花近几年单产和品质明显提高,但农业产业产出率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职工收入来源单一,畜牧业和林果业占比太低的问题依然突出,特色农产品品质不优、没有形成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3、对口援疆政策、新“丝绸之路”战略计划、兵团全面深化改革,以及126团发展“戈壁母亲”红色文化旅游,为加快产业优化、开拓新市场、激发团场内部活力、引进技术和人才,送出去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及打造团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了重要的机遇;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基于团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也应不断地适应于新的发展形势。未来团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降低农业在团场经济中的比重,紧抓第二产业,继续壮大第三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现有种植结构,应注重品质和效益,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加快林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团场须依托政策和机会,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相关农产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发展有利于团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使团场走出一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光明道路。
崔鑫[6](2017)在《新疆兵团S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物质生产与发展的基础。兵团作为新疆现代化农垦的示范基地,在国家西向战略中,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兵团经济年均增速落后于西部许多地区,服务业和工业发展后力不足,农业发展又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开展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理论结合实际,从中找出最能适应和促进兵团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对策,不仅有助于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兵团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国家西向战略的目标。本文以新疆兵团S团为研究主体,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合理性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S团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相关概念,构成了S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农业生产制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兵团体制改革下的农业产业结构,分析了S团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形成原因,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地整治、节约用水、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等方面,对该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进的思路进行整理,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向,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研究切实有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土地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导致农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多样化;水资源稀缺和灌溉方式落后,直接影响了S团农业产业结构,从根本上限制了该团农业发展;棉花产业种植面积过大,特色林果业品质参差不齐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渔业发展迟缓,使得畜牧业结构单一;职工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兵团体制特殊,政府职能转变的矛盾无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生态环境因植被覆盖率减小和农药、化肥污染,以及禽畜废弃物乱排乱放等现象而不断恶化,与农业产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等。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S团应以“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稳定土地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制,大力培养优势农产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对口援疆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严格筛选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解决该团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该团当地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张新建[7](2016)在《克州特色林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克州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截至目前,克州林果总面积达3.4万公顷,占自治区林果面积的2.2%;挂果面积1.91万公顷,占全州林果总面积的60.9%。其中葡萄种植面积0.69万公顷,占州林果总面积的22.1%,挂果面积0.53万公顷,占葡萄总面积的76.9%;杏树种植面积1.28万公顷,占
张彦虎[8](2015)在《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我国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同时也是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最大边疆省区。因此,农牧业不仅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广大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疆农牧业发展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以常规现代农业模式为发展取向的绿洲农业日益暴露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不可持续特征,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极为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破坏,进一步威胁到绿洲的生态安全和永续利用;另一方面,以转场游牧、靠天养畜为特征的新疆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落后,不仅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和实现牧民定居增收,而且由于缺乏对草场的科学养护改良,直接导致了草场的严重超载过牧和大面积退化。因此,从目前新疆农牧业的发展方式来看,都存在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增收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提升。综观国内外各种持续(替代)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唯有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同时促进农牧业产出和收入稳定增长,还能减少中间能耗和污染、促进农牧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最符合新疆当前实际的综合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以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对此的研究和关注都较为不足。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梳理,同时结合新疆发展实际特点,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以及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研究分析方法,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功能、效益状况以及相应技术支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不仅创新运用了非平衡生态理论、单位面积能值比较分析等最新理论方法,而且通过跨学科方法的运用实现了对草地农业模式这一农牧结合、系统耦合综合农业系统的研究探讨,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创新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通过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现实背景的深入分析和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理论等的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与循环经济理论、能值理论、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等重要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广泛借鉴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上述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深入揭示草地农业模式内涵、功能及作用的同时,结合新疆区域经济、生态等特点,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城镇景观草坪等的四种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再次,选择新疆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实证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创新运用投入产出法、能值分析法等对当地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常规农(牧)业模式进行了全面比较分析,以验证草地农业模式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最后,对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经过从多个方面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综合模式选择,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新疆农牧业发展中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严重不足,导致其发展方式与结构严重失衡,农牧业生态环境问题和不可持续因素日益累积。因此,急需加快建立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和修复治理其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2)草地农业具有多种实践发展模式类型,对此依据新疆发展实际和构建原则,结合新疆不同地区的经济、生态等特点,可以构建出适合新疆种植业、林果业、草原畜牧业等的四类主要草地农业发展模式;(3)新疆典型地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案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农业模式比常规农(牧)业模式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和比较优势。无论是运用投入产出法还是能值分析法,其比较分析结果都是一致的;(4)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在新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对其的政策支持、技术保障急需加强。这也是增强农牧民发展意愿,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完善的重要支撑条件。
靳亦冰[9](2013)在《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下,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在农业转型背景下,依靠资源消耗支撑的粗放型生产的聚落营建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居住理念发生转变,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聚落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聚落的空间重构是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北旱作区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源地,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西北旱作区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失调、社会经济落后等诸多严峻问题。在农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区域中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如何协调建筑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内在矛盾,建立并发展符合该区域整体特征、生产生活规律的人居环境,尤其是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与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迫切和重要。在现代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尤为突出,该地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普遍存在传统乡村聚落布局不适应当前生产方式、聚落营建资源消耗过度、缺乏科学的技术体系支撑、地域特色缺失等诸多问题,且矛盾日益突出,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十分迫切而必要。论文研究站在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人与资源关系和谐的高度,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考察。选取西北旱作区典型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在农业转型视角下,就其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将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还原于生态系统的宏观背景之中,重点研究农业发展与聚落营建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寻、揭示农业发展不同阶段聚落形态演进的动力机制。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乡土建筑营建中蕴含的本土营建智慧,尝试优化聚落营建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与技术支撑体系,探讨适宜的聚落营建模式,尤其对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为缓解西北旱作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构建西北旱作区聚落在农业转型期的营建基本理论框架,能够补充传统乡村聚落理论研究中农业视角研究的不足,对于探索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较为突出的科学意义。论文同时结合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归纳总结出适应该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发展模式,为今后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提出符合西北旱作区生产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理论框架与适宜的技术支撑体系。本研究是对目前国内此领域研究的扩展,同时也是对现有传统乡村聚落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补充。1)研究的独特视角: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分析探讨,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学等为理论指导,研究“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2)注重旱作区的不同产业方式研究,营建模式理论与营建技术体系并重:在现代农业转型背景下,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从传统乡村聚落农业生产与聚落营建模式之间的关系入手,梳理农业发展不同阶段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从理论层面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深入剖析,尝试建立营建模式理论框架,同时优化营建技术体系,使营建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统一。3)在农业转型视角下,结合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的不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适应西北旱作区农业发展的三种聚落营建模式。
努尔比亚·麦麦提[10](2013)在《喀什地区林果业市场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果业是推进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林果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为广泛的从业人数和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对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转变经济区域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新疆各地州林果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喀什地区的特色林果业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关于林果产品的研究,现在喀什地区发展农业最有潜力的就是林果业,即林果产业成为新疆喀什种植业中的高效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市场潜力来分析喀什地区林果业发展未来趋势。论文结合经济学与市场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及方法,通过描述林果业的需求潜力和供给能力,分析新疆喀什发展的市场潜力;论文还构建了喀什特色林果产品市场开发区域选择的指标体系,采用哈里斯的市场潜力指数分析方法对喀什地区的11个县进行区域比较,选择林果产品间市场开发最优地区。研究表明喀什林果业市场潜力短期来看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喀什地区的不断发展,喀什林果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林果业,全面构建林果产业发展体系,有利于喀什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新疆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喀什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特区。最近几年的贡献来看,随着喀什各县市的农业结构和林业结构不断地调整,林果产业已成为喀什地区的主导产业。大力提高喀什市和各个县的林果产业的发展,在整个地区农民收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喀什地区林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来推进喀什地区林果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本论文在应用哈里斯市场潜力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喀什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实证模型。通过运用2010年喀什地区的15种林果产品的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等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哈里斯的市场潜力模型应用在喀什地区,对喀什地区的11个县进行区域比较,并根据计算结果将喀什不同的增长区域,得出林果产品间市场开发最优地区。反映喀什地区林果业人均收入影响的实际情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促进喀什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林果业与市场潜力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新疆各地州与南北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而进一步分析喀什地区林果业现状、优势、发展趋势、喀什市和11个县林果业的市场潜力指数定量分析、在及所面临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喀什地区林果业与市场潜力之间的相关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哈里斯(Harris)的市场潜力模型来预测喀什地区林果业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种植结构调整中如何发展林果业(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结构调整中如何发展林果业(上)(论文提纲范文)
(1)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 |
1.2.1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相关研究 |
1.2.2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模式相关问题研究 |
1.2.3 特色林果产业相关研究 |
1.2.4 葡萄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
1.2.5 文献评价与本题研究视角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4 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理论分析 |
2.1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
2.1.1 产业融合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
2.1.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
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
2.2.1 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
2.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
2.3 葡萄产业经营多功能特征理论分析 |
2.3.1 产业休闲和体验经济理论依据 |
2.3.2 多功能相关理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张家口市葡萄产业经营现状 |
3.1 张家口市葡萄产业经营特征调查分析 |
3.1.1 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3.1.2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 |
3.2 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偏低 |
3.2.2 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
3.2.3 生产经营方式传统,产业链条短 |
3.2.4 缺乏政府引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3.2.5 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产业保护力度弱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1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
4.1.1 不同经营模式成本比较分析 |
4.1.2 不同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4.1.3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
4.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4.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
5.1 国内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
5.1.1 宁夏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1.2 新疆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1.3 国内葡萄产业经营经验 |
5.2 国外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
5.2.1 法国波尔多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2.2 美国加州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
5.2.3 国外葡萄产业经营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葡萄产业经营对策 |
(1)各级政府应该致力推动“农企联合”,培养优质后备军 |
(2)主管部门引导农企合作推进产加游融合经营,规范经营体制 |
(3)各级政府应该针对葡萄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政策,完善保障措施 |
(4)经营企业培育发挥品牌效应,辐射带动农户增收,强化农户品牌意识 |
(5)企业应积极研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耐贮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葡萄产业经营调查问卷 |
附录 B 调研报告 |
附录 C 计量经济模型模拟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理论基础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2.4 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新疆红枣生产现状分析 |
2.1 全国红枣生产现状 |
2.1.1 全国红枣生产的总体发展态势 |
2.1.2 全国红枣种植区域分布 |
2.2 新疆红枣种植演变过程 |
2.2.1 新疆红枣种植起步发展 |
2.2.2 新疆红枣种植的快速扩张 |
2.2.3 新疆红枣种植的提质增效 |
2.3 新疆红枣种植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
2.3.1 新疆红枣种植的主要优势 |
2.3.2 新疆红枣种植的主要劣势 |
3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解析 |
3.1 红枣生产空间分布 |
3.1.1 生产规模变化 |
3.1.2 生产集中度变化 |
3.2 新疆红枣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变化分析 |
3.2.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
3.2.2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
3.2.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
3.3 新疆红枣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
3.3.1 模型介绍 |
3.3.2 数据说明 |
3.3.3 产量重心转移分析 |
4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择 |
4.1.1 自然资源因素 |
4.1.2 经济因素 |
4.1.3 技术因素 |
4.1.4 市场因素 |
4.2 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2 构建模型 |
4.2.3 各地区的模型检验 |
4.2.4 各地区结果分析 |
5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的优化路径和措施建议 |
5.1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优化路径 |
5.1.1 按红枣种植适宜区进行优化 |
5.1.2 按生态效益进行优化 |
5.1.3 按红枣产区的比较优势进行布局 |
5.2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的措施建议 |
5.2.1 制定全疆红枣布局优化方案 |
5.2.2 推进红枣生产优势区的建设 |
5.2.3 加快高标准枣田建设 |
5.2.4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红枣生产方式 |
5.2.5 东疆小规模高质量化发展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 |
6.1.2 新疆红枣主产区自东疆向南疆转移 |
6.1.3 新疆红枣生产受气候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显着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
1.5.3 LMDI分解法 |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1.5.5 探索性分析 |
1.5.6 多元回归分析 |
1.5.7 归纳演绎法 |
1.6 基本概念 |
1.6.1 产业 |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
1.6.5 驱动力 |
1.6.6 路径 |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
1.7.1 数据来源 |
1.7.2 研究范围 |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8.1 国外研究综述 |
1.8.2 国内研究综述 |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 技术路线 |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
3.2.1 种植面积 |
3.2.2 产量规模 |
3.2.3 品种结构 |
3.2.4 空间分布 |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
3.4.1 国内销售现状 |
3.4.2 对外贸易状况 |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1.2 比较优势分析 |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1 规模经营指数 |
5.3.2 全要素生产率 |
5.3.3 地均林果产值 |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
5.4 评价方法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
6.1.1 内部驱动力 |
6.1.2 外部驱动力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探索性分析 |
6.3.2 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7.1 分析框架 |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2.1 问题分析 |
7.2.2 主要措施 |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3.1 问题分析 |
7.3.2 主要措施 |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4.1 问题分析 |
7.4.2 主要措施 |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5.1 问题分析 |
7.5.2 主要措施 |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6.1 问题分析 |
7.6.2 主要措施 |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7.1 问题分析 |
7.7.2 主要措施 |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9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8.3 研究展望 |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2.1 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基本概况 |
2.1.1 阿克苏地区基本概况 |
2.1.2 喀什地区基本概况 |
2.1.3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基本概况 |
2.1.4 和田地区基本概况 |
2.2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 |
2.2.1 农产品产业体系 |
2.2.2 多功能产业体系 |
2.2.3 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
2.3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
2.3.1 南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
2.3.2 农业结构总体优化不够 |
2.3.3 结构调整受人口、资源、生态以及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
第3章 优化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3.1 优化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
3.2 优化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及目标 |
3.3 南疆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优化 |
3.3.1 粮食安全保障区布局优化 |
3.3.2 棉花产业优势区布局优化 |
3.3.3 现代特色林果产业区布局优化 |
3.3.4 现代畜牧业生态区布局优化 |
3.3.5 设施农业产区布局优化 |
3.3.6 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布局优化 |
3.3.7 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优化 |
3.4 构建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七大平台” |
3.4.1 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 |
3.4.2 构建南疆高标准农业生产开发平台 |
3.4.3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平台 |
3.4.4 构建南疆现代农业经营服务平台 |
3.4.5 构建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平台 |
3.4.6 构建南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
3.4.7 构建支持南疆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平台 |
第4章 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 加快推进南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1 统筹推动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体系建设 |
4.1.2 加快形成新的粮棉优势区域布局 |
4.1.3 支持南疆现代畜牧业发展 |
4.1.4 支持南疆发展现代林果业 |
4.1.5 支持南疆特色农业发展 |
4.1.6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
4.1.7 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能力 |
4.1.8 实施南疆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建设工程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126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2.1 一二六团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
2.1.1 一二六团农业自然资源概况 |
2.1.2 农业生产资料对土地造成的影响 |
2.1.3 一二六团农业生产概况 |
2.2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
2.2.1 一二六团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
2.2.2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分析(数据来源126团统计年鉴) |
第三章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SWOT分析 |
3.1 优势分析(S) |
3.2 劣势分析(W) |
3.3 机会分析(0) |
3.4 威胁分析(T) |
3.5 综合分析 |
第四章 126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126 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
4.1.1 低产田调整退出政策不到位 |
4.1.2 畜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专业合作社 |
4.1.3 林果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尚未开发 |
4.1.4 农产品销售难,特色农产品没有品牌 |
4.1.5 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
4.1.6 农业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
4.2 126 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团场的特殊体制,制约农业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
4.2.2 团场机制不完善,新老职工衔接不上,影响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
4.2.3 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较为匮乏 |
4.2.4 团场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窄,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
第五章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
5.1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想 |
5.2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 |
5.3 一二六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
5.3.1 有序退出低产田,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
5.3.2 大力发展畜牧业,培养专业合作组织 |
5.3.3 加强林果业特色农产品开发、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
5.3.4 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招商引资 |
5.3.5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拓农业旅游产业 |
5.3.6 用工业化思维管理农业,用工业效益反哺农业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新疆兵团S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农业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农业产业结构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二章 S团农业产业概况 |
一、S团概况 |
二、S团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三、S团农业产业结构在兵团体制下的演变 |
第三章 S团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S团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二、S团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S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
一、S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方向和原则 |
二、S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克州特色林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 克州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
2 主要做法 |
2.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
2.2 科学合理规划, 优化整体布局 |
2.3 建好示范样板, 抓好典型引路 |
2.4 突出培训重点, 搞好技术服务 |
2.5 多方筹措资金, 加大扶持力度 |
3 存在的问题 |
3.1 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产业化水平低 |
3.2 缺乏市场意识, 品牌开拓能力不强 |
3.3 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
3.4 对本地特色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
4 多措并举, 提质增效 |
4.1 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优质扩大特色林果种植面积 |
4.2 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推动区域发展 |
4.3 抓好林业产业化, 培育龙头企业, 提高林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 |
4.4 抓好规模经营, 广泛组织技能培训,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
4.5 抓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突出特色林果多元经营 |
(8)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替代农业相关理论及农业模式研究现状 |
1.2.2 草地农业功能与草原退化治理研究现状 |
1.2.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研究现状 |
1.2.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持续农业与循环农业 |
2.1.2 生态农业与草地农业 |
2.1.3 新疆草地农业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 |
2.1.4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功能定位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生态经济理论 |
2.2.4 能值分析理论 |
2.2.5 干旱区草原非平衡生态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与草地农业的作用分析 |
3.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经济状况分析 |
3.1.1 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
3.1.2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2 当前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当前新疆农牧业总体发展状况与水平分析 |
3.2.2 绿洲农业结构单一,能耗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
3.2.3 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低,草场超载、退化严重 |
3.2.4 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
3.3 发展草地农业对新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
3.3.1 引草入田、草田轮作改善农业种植结构 |
3.3.2 建设人工草地,改良治理草场,支撑发展 |
3.3.3 农牧结合,有机循环,提升综合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 |
4.1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1.1 遵循农牧业科学发展规律,发挥综合效益 |
4.1.2 因地制宜,科技驱动,以效益与市场为导向 |
4.1.3 科学引导,加强服务,扶持农户发展草地农业 |
4.2 基于经济地理区位差异选择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
4.2.1 新疆不同地区生态、地理区位差异显着 |
4.2.2 新疆不同地区经济、农牧业发展差异显着 |
4.2.3 基于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
4.3 构建以草田轮作与中低产田种草养殖的种植业生态模式 |
4.3.1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提出 |
4.3.2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
4.3.3 种植业草地农业生态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
4.4 构建以林果草畜共育和有机循环的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 |
4.4.1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提出 |
4.4.2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
4.4.3 林果业草地农业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
4.5 构建以高产人工草地建植和飞播补种结合的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 |
4.5.1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提出 |
4.5.2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
4.5.3 牧区草地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
4.6 构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 |
4.6.1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提出 |
4.6.2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实践基础 |
4.6.3 草坪景观与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的构建与功能发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
5.1 绿洲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
5.1.1 流域概况及绿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5.1.2 流域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
5.1.3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投入比较分析 |
5.1.4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
5.1.5 基于能值理论的草地农业模式与常规农业模式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
5.1.6 农户对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
5.1.7 流域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
5.2 畜牧业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尼勒克县为例 |
5.2.1 尼勒克县概况及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2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模式 |
5.2.3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投入比较 |
5.2.4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与传统牧业模式产出与效益比较分析 |
5.2.5 基于能值理论的尼勒克县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
5.2.6 牧户对草地农业模式的的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
5.2.7 尼勒克县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与推广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实践及模式借鉴 |
6.1 美、荷、日、法等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
6.1.1 美国、荷兰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
6.1.2 日本、法国草地农业发展状况及模式 |
6.1.3 上述国家草地农业模式的发展成效及趋势 |
6.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的发展演变及模式启示 |
6.2.1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
6.2.2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6.2.3 澳大利亚草地农业模式的成效分析 |
6.3 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
6.3.1 甘肃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
6.3.2 广东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
6.3.3 四川草地农业的发展实践与成效分析 |
6.3.4 兵团草地农业发展的尝试与目标效果 |
6.4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模式借鉴 |
6.4.1 国内外草地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模式总结 |
6.4.2 发达国家草地农业发展经验及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
6.4.3 相关经验及模式对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 |
7.1 政府扶持农业的主要理论与政策依据 |
7.1.1 主要理论依据与相关政策依据 |
7.1.2 WTO框架下对农业扶持的相关规定 |
7.1.3 支持与保护新疆农业的现实必然性 |
7.2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扶持体系构建 |
7.2.1 政府扶持目标与扶持策略选择 |
7.2.2 加大生态补偿与重点扶持力度 |
7.2.3 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构建 |
7.3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技术支撑 |
7.3.1 牧草种子生产技术 |
7.3.2 草田轮作与田间管理技术 |
7.3.3 林草间作与管理技术 |
7.3.4 牧区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 |
7.3.5 饲草料收储加工技术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促进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
8.2.2 加快技术研发推广,支撑草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 |
8.2.3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组织化水平 |
8.2.4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提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产业化水平 |
8.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9)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几个基本概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外乡村重建案例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1.8 小结 |
2 中国农业发展与农业转型 |
2.1 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2.1.1 原始农业 |
2.1.2 传统农业 |
2.1.3 现代农业 |
2.1.4 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特征比较 |
2.2 农业区划与农业类型 |
2.2.1 农业区划 |
2.2.2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
2.2.3 农业类型 |
2.3 干旱与旱作农业 |
2.3.1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
2.3.2 旱作农业的概念 |
2.3.3 中国旱作农业区特点与分布 |
2.3.4 西北旱作区的农业特点 |
2.4 土地制度与农业转型 |
2.4.1 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与变迁 |
2.4.2 中国农业转型 |
2.4.3 西北旱作区农业转型 |
2.4.4 农业转型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类型与特征 |
3.1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历史演变概述 |
3.1.1 传统乡村聚落的起源 |
3.1.2 传统乡村聚落的历史演变 |
3.1.3 传统乡村聚落的演进规律 |
3.2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分类 |
3.2.1 传统乡村聚落分类 |
3.2.2 以地理环境为依托的三种传统乡村聚落 |
3.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特征 |
3.3.1 总体分布特征 |
3.3.2 聚落形态特征 |
3.3.3 聚落文化特征 |
3.3.4 聚落经济特征 |
3.3.5 聚落生态特征 |
3.4 影响传统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 |
3.4.1 农业资源要素 |
3.4.2 经济因素 |
3.4.3 社会及文化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北旱作区乡村聚落建设历程与现状 |
4.1 我国乡村聚落建设历程 |
4.1.1 乡村聚落数量发展演化 |
4.1.2 乡村聚落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
4.2 农业转型期乡村聚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1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 |
4.2.2 民居地域性特色缺失 |
4.2.3 传统乡村聚落空废化现象严重 |
4.2.4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 |
4.2.5 问题总结 |
4.3 农业转型期传统乡村聚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3.1 机遇与挑战 |
4.3.2 聚落更新发展思路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研究 |
5.1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乡村聚落更新 |
5.1.1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暖温带半干旱农业区概况 |
5.1.2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 |
5.1.3 聚落形态、布局、存在问题比较分析 |
5.1.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 |
5.1.5 应对产业转型的聚落更新发展模式 |
5.2 青海东部农业区乡村聚落更新 |
5.2.1 青海东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偏旱农林牧区概况 |
5.2.2 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 |
5.2.3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
5.2.4 不同形态聚落分布特点 |
5.2.5 青海东部农业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 |
5.3 面对产业转型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 |
5.3.1 以现代旱作农业为主的聚落更新 |
5.3.2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主的聚落更新 |
5.3.3 以文化产业开发为主的聚落更新 |
5.4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模式研究 |
5.4.1 产业转型 |
5.4.2 聚落更新营建类型 |
5.5 本章小结 |
6 西北旱作区典型民居更新营建探索 |
6.1 典型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
6.1.1 西北旱作区民居分类 |
6.1.2 西北旱作区民居现状 |
6.1.3 原因分析 |
6.2 窑洞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
6.2.1 陕北窑洞民居现状 |
6.2.2 窑洞民居更新营建 |
6.2.3 窑洞民居更新策略 |
6.2.4 窑洞民居更新实践案例 |
6.3 庄廓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
6.3.1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特征 |
6.3.2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民居营建探索 |
6.4 庄廓民居更新营建保障措施 |
6.4.1 更新建设指导原则 |
6.4.2 政策措施 |
6.4.3 实施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清洁能源利用的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探索 |
7.1 概念的提出 |
7.1.1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
7.1.2 清洁能源利用及分类 |
7.2 民居营建中清洁能源利用的必要性 |
7.2.1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必要性 |
7.2.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意义 |
7.2.3 清洁能源在乡村聚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7.3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现状 |
7.3.1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特点 |
7.3.2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 |
7.3.3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沼气 |
7.4 民居更新设计案例 |
7.4.1 内蒙古园子沟村窑洞民居改造设计 |
7.4.2 内蒙古园子沟村生土民居改造设计 |
7.5 清洁能源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
7.5.1 利用网络化 |
7.5.2 技术标准化 |
7.5.3 推广模块化 |
7.6 本章小结 |
8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探索 |
8.1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 |
8.1.1 城乡一体化理念及其对村镇建设的启示 |
8.1.2 聚落规划原则 |
8.1.3 聚落营建措施 |
8.2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1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2 岱海园子沟村调研问卷 |
附录 3 岱海园子沟村建筑调研测绘图 |
(10)喀什地区林果业市场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研究重点和难点 |
1.4.4 论文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林果业与市场潜力的理论解释 |
2.1 林果业 |
2.2 林果业的发展 |
2.3 市场潜力 |
2.3.1 市场潜力的基本含义 |
2.3.2 哈里斯的市场潜力模型与公式 |
2.4 林果业的市场潜力定义 |
3. 新疆林果业与市场潜力实践 |
3.1 新疆林果业发展现状 |
3.1.1 新疆特色林果业种植现状 |
3.1.2 新疆林果特色品牌优势越来越明显 |
3.1.3 林果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
3.2 新疆林果业市场潜力现状 |
3.2.1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
3.2.2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
3.2.3 新疆南疆林果业市场潜力 |
4. 喀什地区林果业发展与市场潜力分析 |
4.1 喀什林果业发展现状 |
4.1.1 林果业基地化建设初具规模 |
4.1.2 林果业产值增加,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提高 |
4.1.3 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了林果产业化发展 |
4.1.4 初步实现了林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统一 |
4.2 喀什地区林果业与市场潜力关系 |
4.2.1 市场潜力模型方法和应用 |
4.2.2 研究区域与计量数据方法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 喀什地区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 树种结构、产品品种结构的问题 |
5.2 鲜果面积大,优势树种、品种不突出的问题 |
5.3 育苗工作超前性不够 |
5.4 栽培管理技术滞后、单产低的问题 |
5.5 经营模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
5.6 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产后处理滞后的问题 |
5.7 投入严重不足,林果生产管理仍然属于粗放型 |
6. 加快喀什地区林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按照区域化布局“三优三化”原则建立特色果品基地 |
6.2 稳定鲜果面积,加大果树专用加工品种的比例 |
6.3 坚持育苗先行,打牢育苗基础 |
6.4 提高林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
6.5 建立多元经营模式 |
6.6 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高果品加工转化和增值的能力 |
6.7 强化病虫害的防治和检疫工作,确保林果产业的安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种植结构调整中如何发展林果业(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D]. 梅宝.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2]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汪洋康.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4]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D]. 韩兆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5]126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 许永刚.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6]新疆兵团S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崔鑫.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克州特色林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J]. 张新建. 新疆林业, 2016(06)
- [8]新疆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张彦虎.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9]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D]. 靳亦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8)
- [10]喀什地区林果业市场潜力研究[D]. 努尔比亚·麦麦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7)
标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新疆大枣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