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尹大奎在第四届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卫生部副部长尹大奎在第四届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一、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第4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崔永华[2](2008)在《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规划,作为从国家层次促进和引导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20世纪20年代首次在前苏联成功实施以来,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过去长期采取的对科技发展不干预政策,纷纷制定科技规划或科技计划,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支出,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了八次重大科技规划。从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看,这些相继制定的“科技规划”虽反映着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战略选择,但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相差很大,相比之下,1956年和1986年颁布的科技规划较为成功。但是,关于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包括政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而对科技规划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尝试突破科技史的研究范围,采用“线上串珠”方式,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四个系统的框架下,对建国以来五个时期的科技规划递嬗和个案进行历史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资益于我国当代。科技发展规划是以科技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勾画未来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蓝图,并通过规划的实施来推动这一蓝图的实现。科技规划的目标、期限、涉及范围、组织实施的机构和方法、评估与调整是构成科技规划的五大要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科技规划体制基本上是因循前苏联的科技规划模式。但是由于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干扰,我国科技规划体系从未达到与前苏联同等周密完善的程度。“一五”计划顺利完成以后,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和“双百”方针,制定了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推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56年科技规划成功实施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化的科学建制、高效的动员机制、留学生的作用、前苏联的援助、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和艰苦奋斗精神。这次科技规划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有突出国防重工业、轻视基础研究、农业付出沉重代价等局限性。自1957年夏起,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运动波及到科技规划的实施。一是来自国内。反右扩大化,使被错划为右派的科技人员受到压抑,“双百”方针受到损害;“大跃进”运动中大闹技术革命使科技事业元气大伤。二是来自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中央在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科技战线也随即进行调整,颁布“科技宪法”,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十年规划》(1963-1972)确定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的观点。规划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切实可行,执行措施有力,对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国防科技规划特别是“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功。“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规划的执行基本陷入停顿,但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和为实现《十年科学规划》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其发生作用的时间并不局限在执行规划的那三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十年科学规划》一直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规划由“冒进”与调整逐步转变为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1978年,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冲击,邓小平成为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拔乱反正,唤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反映出的浮躁和不切实际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人对于现实认识的深入,1982年对于“八年规划”的全面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回溯“八年规划”的制定及其调整。从八年规划的制定情况来看,科技和经济互相脱节,没有很好倾听经济专家的意见,没有真正吸收经济专家来参与科技规划制定,也就难以搞好科技规划。只有经济和科技部门共同努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规划,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确立了“依靠”、“面向”和攀高峰的科技发展方针。90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战略。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浪潮,我国科技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与完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时期制定实施了多个科学规划,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工作部署为四个层次,真正形成了全面而趋于完善的科技规划体系,即远景规划(15年)→5年滚动计划→专项科技计划→年度计划。其中,《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影响深远,较为成功。这一规划摒弃“赶超”战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突出特点:一是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二是技术政策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三是相继出台了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保证了规划的实施,为国家管理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和技术R&D活动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加快。加入WTO后,中国的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需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从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特点包括:第一,明确国家目标,即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学和技术支持。第二,突出战略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第三,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四,强化制度创新。第五,体现区域特色。第六,注重开放环境,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找到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位置。同时,规划制定的过程面向国际开放。第七,鼓励公众参与,使得规划制定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本文最后从共性与变化、时间维度、偏误现象等几个角度对建国以来重大科技规划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规划制定、实施、评估等方面的几点建议:重视技术预见在科技规划中的作用,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要服务国家目标,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科技规划专家咨询系统,加强科技规划法制化和程序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等。

田丽娟[3](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王声涌[4](2006)在《中国伤害预防控制学科的发生与发展》文中提出在共和国成立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疾病控制工作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肆虐。随着卫生防疫站的建立,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和群众性防病治病工作的开展,甲、乙类传染病的总报告发病率在1970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平稳下降,死亡率也相应逐年减少,传染病在死因构成中的位次从原来的第2位退居为第8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与年俱增。到90年代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患率已达2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感染性腹泻、病毒性

毕小丽[5](2006)在《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文中指出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是指在新中国人民政府组织和领导下,以中医科学化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中医业者学习西医为主要内容,对新中国中医政策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由当时的国内医药卫生资源状况、中央人民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以及中医业界实际情况等众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并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因素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往往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建国初期,为贯彻“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最终达到“中医科学化”的目的,在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一批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和函授班,不少地方还组织了研究小组、医学讲座、临床经验座谈会等。中医进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医进修成为建国初期中医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在当代中国医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它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医教育模式,也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医学教育有很大差别。 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不仅在当时情况下切实提高了中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修后的广大中医在卫生防疫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解决了当时医疗卫生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而且对整个中医药事业此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对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全面理清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医进修的时代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影响,挖掘促使中医进修发生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与中医行业发展的关系,而且可以丰富中医历史研究内容,推动学术发展。在还历史真面目的同时,为今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述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第二章从建国初期国内医药卫生状况、中医从业人员自身的因素、中医进修政策的形成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形成中医政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进修的历史成因;第三章从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性质、目的、教学情况、主要的进修形式、中医师对中医进修不同的认识、中医师参加进修的动机、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发展情况、中医进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加建国初期中医进修并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重要人物等八个方面来阐述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概况;第四章为结语部分,论述了“中医科学化”与中医进修,并对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肯定了其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短期速成进修所取得的成绩。

二、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第4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第4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技规划的概念
    二、选题的论据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五、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六、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首次科技规划成功实施
    第一节 新中国首次科技规划的背景
        一、冷战国际环境和“一边倒”外交政策
        二、“一五”计划与大规模工业建设
        三、现代技术革命和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
    第二节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一、中国科学院制定发展规划
        二、“向科学进军”的动员令
        三、十二年规划的制定
        四、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内容与特点
        五、十二年规划的执行
    第三节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成功因素分析
        一、科学活动全面纳入国家目标
        二、留学归国人员在科技规划中的作用
        三、新体制下的奖励制度
        四、苏联的国际主义援助
    第四节 十二年规划的历史贡献与几点反思
        一、科学技术宏观管理的“规划模式”
        二、中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
        三、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
        四、几点反思
第二章 “文革”时期科技规划实施与中断
    第一节 十年科技规划的背景
        一、国内经济危机与中苏关系恶化
        二、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与技术革命运动及其影响
        三、“科学十四条”与“脱帽加冕”——科技战线的调整
    第二节 十年科技规划的制定
    第三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实施与中断
        一、编制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二、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若干政策条例
        三、第三个五年计划
        四、十年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
    第四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自力更生的思想
        二、赶超战略的调整
        三、强调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
    第五节 “两弹一星”工程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反思
        一、“两弹一星”工程——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突出成果
        二、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意义的“大科学”体制
第三章 1978年前后科技规划“冒进”与调整
    第一节 1978年前后科技规划的内外环境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冲击
        二、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摧残
        三、国内经济建设的恢复与“新冒进”
    第二节 八年科技规划的制定
        一、《汇报提纲》关于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设想
        二、《八年规划》的制定过程
        三、《八年规划》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及其内容
        四、《八年规划》承袭了“文革”前的赶超思想
    第三节 八年科技规划的调整
        一、国家经济目标的调整
        二、对《八年规划》的批评和重新估价
        三、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新方针
        四、1982年调整《八年规划》
    第四节 八年科技规划的教训与反思
        一、以科技工作者为主制定规划会带来局限
        二、经济专家应参与科技规划的制定
    第五节 科技规划对农业技术现代化的作用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形成的背景
        一、政治精英主导下的改革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与市场化改革浪潮
        三、从国防到经济的科技发展动力转变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战略转移和科技体制改革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构成分析
        一、远景科技规划的制定与调整
        二、5年科技攻关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专项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四、科技规划体系的完善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 21世纪初期中国科技发展规划与战略选择
    第一节 当代科技规划发展的国际态势
    第二节 2006-2020中长期科技规划背景与意义
        一、整体发展目标: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区间
        三、总体判断:中国科技发展形势与任务
    第三节 2006-2020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过程
        一、制定程序的变化
        二、《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三、规划制定前后的争议
    第四节 2006-2020中长期科技规划与战略选择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选择
        二、“自主创新”:战略基点
        三、重点突破:战略部署
        四、政策要点:战略保障
    第五节 关于如何实施《规划纲要》的思考
第六章 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整体分析与建议
    第一节 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整体分析
        一、科技规划共性与变化分析
        二、科技规划时间维度分析
        三、科技规划制定主体及模式分析
        四、科技规划偏误现象分析
        五、科技规划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对未来科技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技术预见在科技规划中的作用
        二、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要服务国家目标
        三、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科技规划专家咨询系统
        四、加强科技规划法制化和程序化建设
        五、建立中长期科技规划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读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源起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 论文的创新点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1.1 药物学的发展
        1.2 方剂学的成就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2.5 药学(西药)教育
        2.6 药学(西药)研究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3.2 医药教育
        3.3 医药工业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1.2 药品监督管理
        1.3 制药工业
        1.4 医药商业
        1.5 药学教育
        1.6 医药科技工作
        1.7 医院药学
        1.8 药学社会团体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2.2 中药研究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2.4 药物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5)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
2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历史成因
    2.1 建国初期国内医药卫生状况
    2.2 中医从业人员自身的因素
    2.3 中医进修政策的形成
    2.4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形成中医政策的影响
3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概况
    3.1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性质与目的
        3.1.1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性质
        3.1.2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目的
    3.2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教学情况
        3.2.1 生源与学制
        3.2.2 师资建设
        3.2.3 教学方针、特点与方法
        3.2.4 课程设置和教材
        3.2.5 设置门诊,进行临床实习
    3.3 建国初期主要的中医进修形式
    3.4 建国初期中医师对中医进修不同的认识
    3.5 建国初期中医师参加进修的动机
    3.6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发展情况
    3.7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7.1 师资、经费存在较严重的不足
        3.7.2 进修早期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
        3.7.3 对党的中医政策领会不够
        3.7.4 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歧视和排斥中医的思想
        3.7.5 九个重要文件
        3.7.6 拨云见日—思想认识问题得以初步纠正
    3.8 参加建国初期中医进修并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重要人物
4 结语
    4.1 “中医科学化”与中医进修
    4.2 中医进修的客观效果
        4.2.1 在卫生防疫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2.2 促进了中西医之间的团结
        4.2.3 大批中医在进修后,行医方式和组织形式逐步发生变化
        4.2.4 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骨干
        4.2.5 为开展现代中医研究与中医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4.2.6 中医进修过程中出现的工作偏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中央卫生部医政处的提案
    附录2 中医师暂行条例
    附录3 中医师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附录4 医师、中医师、牙医师、药师考试暂行办法
    附录5 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
    附录6 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附录7 中央卫生部关于几种中药使用范围和管制试行规定(草案)
    附录8 成药管理暂行条例草案
    附录9 中央卫生部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
    附录10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关于组织中医学会的指示
    附录11 相关图片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第4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D]. 崔永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3]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4]中国伤害预防控制学科的发生与发展[A]. 王声涌. 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6卷), 2006
  • [5]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D]. 毕小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卫生部副部长尹大奎在第四届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