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郭露露[2](2021)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孝心教育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规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要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常言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孝心教育。小学生身心发展处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加强小学生孝心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前处于社会转型之际,对儿童以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孝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小学生的孝心意识观念较为淡薄、孝心行动较为匮乏,因此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孝心教育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研究。阅读大量有关“孝心”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包括“孝”内涵的古今演化、孝心教育的内容、意义及价值等并进行整理后,在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立德树人的背景,阐释现代“孝”的含义、孝心教育的含义、内容、原则以及当代价值。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了解石家庄市X小学孝心教育的实施现状以及孝心教育的成效现状。其中孝心教育的实施现状从孝心教育目标、孝心教育内容、孝心教育途径、孝心教育评价四个层面展开。孝心教育成效现状从小学生的认知观念和行为举止层面进行分析,并进行学生群体差异分析。从现状分析中发现孝心教育过程中有以下问题: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育内容脱离生活、教育方法有待改进、评价体系尚待完善。小学生也存在孝心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是:孝心认知片面、孝心意识薄弱、孝心行为欠缺。孝心教育问题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开展小学生孝心教育应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培育小学生的孝心。具体的措施有:学校重视开展孝心教育,家庭教育发挥相应的作用,社会营造孝心教育氛围,小学生加强自我孝心教育。多方合力才能够促进孝心教育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李红彦[3](2021)在《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的相关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时代发展条件下,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提升,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前瞻性的眼光,针对新时代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问题,对加强公德私德建设作出了系统论述。深刻阐释了公德私德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的形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从理论来源出发,是以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为基础,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思想,借鉴了新中国革命时期关于道德建设的相关经验而形成的,是对我国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从现实依据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习近平在新时代把握我国国情,有针对性提出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的论述奠定实践基础,再加上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丰富的成长经历,为他深刻领悟道德建设对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石。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之下,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的理论应运而生。第二部分: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具体内涵的相关论述。主要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具体含义及相互关系的论述。明大德即要求新时代奋斗者筑牢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大方向;把握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加强政德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圈等方面。守公德即个体在公共领域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主要体现在强化宗旨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关爱情怀,构建良好社会关系;树立规则意识,形成规范社会秩序等具体方面。严私德即个体在私人领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主要包括加强个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品质;注重家庭三观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家风;增强自省自律意识,不断积累尺寸之功等重要方面。大德公德私德是完善道德修养的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方面既具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统一发挥作用于我国道德建设之中。第三部分:探索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公德私德建设实践途径的相关论述。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媒体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形成多元多样教育方法;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健全督导评价教育机制;积极开展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教育载体。二是要加强制度约束。主要是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机制以及党的建设等来规范社会发展关系,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三是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主要是从练就学习本领,提高思想觉悟;注重自律自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榜样意识,学习道德模范;加强社会实践,培育道德习惯。习近平关于加强公德私德建设实践相关途径的论述,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实践性等特点。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的当代价值。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思想基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为积极应对新时代多元思想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解决党内残留的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应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激发党员干部蓬勃向上的革命动力。二是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明确具体路径。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是完善个体道德修养的隐形力量,广大人民群众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德私德规范,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培育道德习惯,促进社会进步。三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道德支撑。中国梦既是梦想也是责任,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既充满坎坷又极具希望,新时代加强公德私德建设,有助于中华儿女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披荆斩棘、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的相关论述,立足于我国形成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有效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多年道德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道德发展面临的问题,形成了关于道德建设的新理论。总而言之,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的相关论述,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巩固党执政地位奠定了的思想基础,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明确了具体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道德支撑。
刘敏[4](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法治中国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初中阶段学生法治意识及法治素养的形成;更有利于对初中学生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在实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初中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习惯。因此,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提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和案例分析,针对法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的培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要求等,提出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加工、处理法治教育内容;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开发利用法治教育网络资源,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有机整合;第二,采用案例分析法、议题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开展校内外法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守法、用法能力;第四,提升教师法律专业素养,增强其法治教育能力;第五,建立利于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第六,相关部门为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经费、实践基地、法律公共产品保障。
孟复[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朱续荣[6](2020)在《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父母教子的依据,也是治家法则、管理家庭的标准,是家族文化的传承,是古代社会进行道德教化的有效方式。传统家训文化发轫于封建时期,随着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家训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子治家,它往往被统治阶级赋予政治色彩及教化意义,用来约束社会成员行为和家庭伦理秩序,成为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及国家治理的法宝。从这一意义上讲,传统家训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为封建统治工具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剔除了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之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传统优秀家训文化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本、齐家之要、处世之法、为政之道等德育内容,以及养正于蒙、以身作则、宽严相济、因材施教等德育方法,承载着培养道德修养,塑造人格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家庭不和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因此,在新时代,深入挖掘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辩证地分析并准确地把握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的精髓要义,实现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优秀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助于塑造个体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家风,实现家庭的和谐,弘扬;三是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对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与目的,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从厘定传统家训文化的概念入手,解析了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并系统回顾了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演变,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大量传统家训文化经典及其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读,归纳和总结出蕴涵于其中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主要实施方法。第四部分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评价和剖析了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第五部分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分析和提炼了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尝试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杨盘冬[7](2020)在《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对家庭、家教、家风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习近平强调: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对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推进廉政建设,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进步的精神力量的引领,而良好家风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微观体现。红色家风是红色文化在特定的革命家庭中经过长期凝练而形成的道德风尚,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和底色,彰显着党的信仰、宗旨和作风,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奋斗的进程中,从“齐家”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形成了红色家风,成为全党全社会称颂的家风表率。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家风建设的历史,家风是家庭乃至家族立世的风气和风貌。红色家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以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为主要场所形成的共产党人“齐家实践”的结晶。红色家风的思想文化渊源主要表现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论述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红色家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以工人阶级高尚的精神品质为依托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训文化。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通过实践检验的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统一体。红色家风提高了中国社会及家庭的文明程度,培育了一代代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引导产生了大批良好家风的家庭,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通过对老一辈革命家奋斗史的回顾,深化对红色家风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实现红色家风对家庭、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引导人们重视家风建设,建立良好家风。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加强良好家风的建设,涵养优良作风,成为道德榜样和良好家风的树立者和守护者,使家风成为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防火墙”,共育家庭美德、共倡时代新家风、共圆伟大梦想。
郝雨洁[8](2020)在《小学少先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 ——以三年级少先队活动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先队活动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全体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团结友爱、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少先队活动课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实施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政治素养和组织意识,也可以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完成道德教育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思想观念,对少年儿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少先队活动课是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里生根发芽的重要课程形式,对少年儿童接受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阐述了少先队活动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然后依据《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先后开展四次少先队活动课来探究小学少先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情况,采用访谈词(句)频分析法对重庆市R小学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进行研究,探讨少先队活动课是否可以让三年级少先队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有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的效果如何。本研究以少先队活动为途径,以队员活动成果为评价内容,使用访谈词(句)频分析探究少先队活动对三年级少先队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以专家评价队员活动成果的方式分析少先队活动课的效果好坏,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并提出教育建议。本研究主要进行的是少先队活动课堂实践操作,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四个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开展四次少先队活动课,通过课前与课后访谈词(句)频分析方法探究少先队活动课是否对三年级少先队员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帮助,最后得出结论。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少先队活动课对三年级少先队员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三年级少先队员在少先队活动前后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价值目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爱国”这一价值目标上,认知层面从简单的帮助别人,做好人好事到热爱祖国、保护祖国;情感层面上从“开心”上升到“激动”;行为层面上也从帮助父母做家务、打扫卫生转变为为祖国做贡献、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在“敬业”这一价值目标上,认知层面从爱护工作、尊重工作上升为坚守岗位、认真工作、热爱工作;情感层面感到“感动”、“伟大”的人数也有了上升,行为层面也从完成作业,好好学习上升到以后也要做一个敬业的人。在“诚信”这一价值目标上,认知层面并没有较大变化,活动课前课后对“诚信”的理解基本都是守信用、不骗人,情感层面从“开心”、“觉得很讲信用”升华为“值得学习和发扬”、“很受鼓励”、“值得相信”;行为层面也升华为“做到言出必行”。在“友善”这一价值目标上,认知层面从“善良”、“友好相处”增加到“尊老爱幼”、“友好、善良”、“团结、和睦”;情感层面从“温暖”、“舒服”、“开心”、“感动”上升为“尊敬”、“值得学习”;行为层面从帮助同学和帮助父母做家务转变为团结同学、学习雷锋帮助别人、和睦相处。第二,少先队活动课是三年级少先队员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载体。三年级少先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前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四个价值目标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少先队活动课是帮助少先队员从认知层面到情感层面再到行为层面全方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有效手段。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少先队员树立崇高信仰、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培养、教育少先队员的重要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入少先队员的心灵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认为:少先队活动课对三年级少先队员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非常大的作用,通过少先队活动课对三年级少先队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少先队员的道德成长规律与审美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少先队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激发少先队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价值目标的情感,进而外化为少先队员的行为,帮助少先队员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欧[9](2020)在《老子《道德经》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指导中国现代教育具有宝贵价值。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以老庄思想为内核探究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经》作为道家文化典籍其中蕴藏诸多指导高校德育工作的珍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老子所着的《道德经》全文约五千言,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它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以外销量最高的文化典籍。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图谱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教育等诸多领域。老子德育思想博大深邃、见解独到,老子的德育思想内涵丰富,对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可起到借鉴、启迪作用。对老子德育思想精华进行继承、发扬,做到古为今用,赋予其时代精神,实现对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如今,伴随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高度繁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诚信品质的缺失、网络暴力的横行、脚踏实地精神的缺乏等困扰着高校德育工作。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发生严重扭曲。老子《道德经》所提出的“尊道贵德、见素抱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巧若拙、为而不争”等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以老子《道德经》思想作为大学生德育的理论基础,从中理清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功能,探讨大学生德育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道德经》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老子与《道德经》概述。对老子生平与《道德经》的思想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阐释《道德经》的思想精髓包括“道可道、非常道”的本体思想、“道生万物”的本源思想和“道法自然”的规则思想。第二,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研究。《道德经》中折射出来的德育的目标主要为“尊道贵德”和“抱朴归婴”。反映了德育的内容为“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和“诚信不欺”。指导德育的方法为“无为而无不为”、“致虚守静”和“反者道之动”。第三,《道德经》中折射的德育功能。《道德经》中反映的德育功能主要有“大成若缺”的辩证认知功能、勤俭实干的道德行为引导功能和“不争寡欲”的消极误导功能。第四,分析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之基“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的迷茫化、道德信仰的不稳定和道德信仰的迷失。德育之境“道德品质”的下滑,诚信品质的价值缺失、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道德情感的冷漠匮乏。德育之形“道德行为”的异化,表现为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丢失、功利主义行为盛行、社会公德的知行不一。第五,探讨《道德经》对大学生德育的借鉴。德育素养方面,加强德育素养教育,重塑大学生道德素养。实施“尊道贵德”的取向教育,培育“为学日益”的道德情操。遵守道德行为准则,构建“美言不信”的诚信素养,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构建健全的道德品质,养成虚静的道德精神,崇尚“俭故能广”的朴素生活作风,追求“以身为天下”的价值目标。
张慧[10](2019)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赢得青年,就赢得了祖国的未来,赢得了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始终把青年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青年成长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党关爱青年的优良传统,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青年问题,关心青年、信任青年、依靠青年,号召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号召广大青年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增长见识,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观。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对于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论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难点与创新之处这四大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理论工作进行梳理,为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章,习近平青年观概述。本章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概念、习近平青年观的位置、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这三大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习近平青年观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青年观发展的奠基期、青年观发展的雏形期、青年观发展的完善期这三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论述,系统整理出习近平青年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第四章,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观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这三大方面来探究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分别从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这三方面来为习近平青年观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本章从以下四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即:青年为本的观点和情怀、青年的成长与成才、青年的教育与培养、青年的组织与领导。通过此章的论述分析,让广大青年更加明确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指导青年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阐述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做准备。第六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当代价值意蕴。主要从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这四方面来分析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为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根本指导,同时也能够深化青年理论工作的研究。
二、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
2.2.2 列宁的青年观 |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
3.2.1 孕育阶段 |
3.2.2 萌芽阶段 |
3.2.3 探索阶段 |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
4.4.6 强“三性”去“四化”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
7.1 举国家之力 |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
7.2 聚社会合力 |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7.4 践个人之行 |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2)“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孝心教育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
(二)基于当前社会小学生孝心意识淡薄现状 |
(三)基于本人对小学生孝心教育的兴趣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 |
(二)国外文献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六、尝试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尝试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孝心”及孝心教育概述 |
一、“孝”内涵的古今演变 |
(一)传统“孝”的内涵 |
(二)现代“孝”的内涵 |
二、孝心教育含义及内容 |
(一)孝心教育的含义 |
(二)孝心教育的内容 |
三、开展孝心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情感教育原则 |
(三)知行结合原则 |
四、开展小学生孝心教育的当代价值 |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的开展 |
(二)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三)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 |
(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 |
第二章 小学生孝心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实施概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二、孝心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一)孝心教育目标 |
(二)孝心教育内容 |
(三)孝心教育途径 |
(四)孝心教育评价 |
三、孝心教育成效现状调查分析 |
(一)认知观念层面 |
(二)行为举止层面 |
(三)学生群体差异分析 |
第三章 小学生孝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学校孝心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
(二)教育内容脱离生活 |
(三)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
(四)评价体系尚待完善 |
二、小学生孝心缺失的问题表征 |
(一)孝心认知片面 |
(二)孝心意识薄弱 |
(三)孝心行为欠缺 |
第四章 小学生孝心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因素 |
(一)学校忽视孝心教育 |
(二)教师认知存在误区 |
(三)教师专业理论欠缺 |
(四)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
二、家庭因素 |
(一)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恰当 |
(三)部分父母缺少榜样示范 |
三、社会因素 |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
(二)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
(三)网络传媒的不良影响 |
四、学生自身因素 |
(一)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
(二)轻视自身道德修养 |
第五章 加强小学生孝心教育的对策 |
一、学校重视开展孝心教育 |
(一)明确目标完善评价 |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三)合理选择教育内容 |
(四)精选孝心教育方法 |
(五)注重学生孝心实践 |
二、家庭教育发挥相应作用 |
(一)平衡“德育”与“智育” |
(二)树立正确的亲子观 |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
三、社会营造孝心教育氛围 |
(一)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
(二)发挥媒体宣传作用 |
(三)加强社区孝心教育 |
四、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 |
(一)提高自我完善能力 |
(二)知行合一践行孝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3)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 |
2.难点 |
3.创新点 |
一、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的形成 |
(一)理论渊源 |
1.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 |
2.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
3.中国优秀革命道德传统 |
(二)现实依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2.习近平总书记个人成长经历 |
二、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的基本内涵 |
(一)明大德 |
1.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大方向 |
2.把握时代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 |
3.加强政德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圈 |
(二)守公德 |
1.强化宗旨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
2.培养关爱情怀,构建良好社会关系 |
3.树立规则意识,形成规范社会秩序 |
(三)严私德 |
1.加强个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品质 |
2.注重家庭三观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家风 |
3.培养自省自律意识,不断积累尺寸之功 |
(四)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关系 |
1.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差异性 |
2.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致性 |
三、习近平关于加强公德私德建设实践途径的相关论述 |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
1.利用媒体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
2.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3.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性 |
4.有效整合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资源,创新开发利用教育载体 |
(二)加强制度建设 |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
2.完善社会治理体制,规范社会发展关系 |
3.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培育良好道德风尚 |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强化党员表率作用 |
(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
1.练就学习本领,提高思想觉悟 |
2.注重自律自省,强化责任意识 |
3.树立榜样意识,学习道德模范 |
4.加强社会实践,培育道德习惯 |
四、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的当代价值 |
(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思想基础 |
(二)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明确具体路径 |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道德支撑 |
结语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和研究的特色之处 |
1.研究重难点 |
2.研究的特色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一)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
1.理论基础 |
2.政策基础 |
(二)法治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解读 |
1.学科核心素养与法治意识 |
2.法治教育 |
3.法治教育实效性 |
(三)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1.法治教育内容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愿意学法 |
2.学生内化法治教育内容,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
3.学生内在法治意识外化于行,提高守法、用法实践能力 |
(四)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
1.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 |
2.有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过程 |
1.调查目标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式 |
4.调查实施 |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具体情况 |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具体情况 |
3.课堂观摩结果具体情况 |
(三)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
1.新课改强化了法治教育在学科中的地位 |
2.传统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
3.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 |
4.学生守法意识有所提升 |
5.教材栏目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
(四)法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1.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
2.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
3.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单一化 |
4.忽视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
5.学生守法、用法能力有待提高 |
(五)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
1.应试教育思维注重知识性,忽视价值性 |
2.法治教育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脱节 |
3.教师法治素养欠缺 |
4.针对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缺失 |
5.法治教育的活动开展缺乏保障 |
三、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加工、处理法治教育内容 |
1.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持续性 |
2.开发利用法治教育网络资源,增强法治教育吸引力 |
3.法治教育与其它教育有机整合,促使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
(二)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
1.运用案例教学法,感受法治知识魅力 |
2.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凸显法治价值引领 |
3.运用活动教学法,感受法的温度 |
(三)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守法、用法能力 |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
2.拓展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
(四)提升教师法律专业素养,增强法治教育能力 |
1.加强师范教育,抓好源头培养 |
2.完善教师招聘方案,为法治教育提供师资力量 |
3.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增强法治教育能力 |
4.教师加强自身法治知识学习,提升法治素养 |
(五)建立利于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 |
1.注重评价目标指向法治意识素养 |
2.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
3.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 |
4.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化 |
(六)相关部门为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保障 |
1.教师专业发展保障 |
2.经费保障 |
3.实践基地保障 |
4.法律公共产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课堂实录 |
后记 |
(5)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重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洁与廉政 |
(二) 廉洁教育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
(一) 增强廉洁认知 |
(二) 提升廉洁认同 |
(三) 树立廉洁观念 |
(四) 践行廉洁行为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传统家训文化及其历史演变 |
一、传统家训文化 |
(一)传统家训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及功能 |
二、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一)传统家训文化的萌芽期 |
(二)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期 |
(三)传统家训文化的成熟期 |
(四)传统家训文化的鼎盛期 |
(五)传统家训文化的转型期 |
第二章 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概述 |
一、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内容 |
(一)修身之本 |
(二)齐家之要 |
(三)处世之法 |
(四)为政之道 |
二、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实施方法 |
(一)养正于蒙 |
(二)以身作则 |
(三)宽严相济 |
(四)因材施教 |
(五)知行统一 |
第三章 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 |
一、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一)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有利于塑造“内圣外王”的个体道德人格 |
(二)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有助于维系家族的稳定 |
(三)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有益于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
二、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一)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二)正确认识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必须坚持的原则 |
第四章 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
一、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有利于个人品德的培育 |
(二)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 |
(三)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有益于学校德育的开展 |
(四)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有助于社会风尚的提升 |
二、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
(一)加强个人对德育思想的践履能力 |
(二)重视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 |
(三)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模式 |
(四)加强对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宣传和落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7)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存在不足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家庭、家风和红色家风概述 |
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
(一)家庭的概念 |
(二)现代家庭的类型 |
(三)家庭承担的职能 |
(四)家庭的社会作用 |
二、家风是立家的灵魂和根本 |
(一)家风有好坏 |
(二)好家风能使家道兴盛 |
(三)坏家风难免殃及子孙 |
(四)家风关系到政风 |
(五)国风之本在家风 |
三、红色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
(一)红色家风的概念 |
(二)红色家风产生和发展 |
(三)红色家风的一般功能 |
(四)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 |
第二章 红色家风的思想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论述 |
(一)工人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在一起 |
(二)工人阶级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 |
(三)工人阶级具有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 |
(四)大公无私是工人阶级最突出的道德 |
(五)共产党人具有非同一般的先进性特质 |
二、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宗旨和理想 |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 |
(二)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 |
(一)马克思为人类解放的艰苦探索 |
(二)马克思和夫人燕妮的爱情生活 |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品质和精神 |
四、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和修身齐家传统 |
(一)周公《诫伯禽》 |
(二)孔丘《庭训》 |
(三)诸葛亮《诫子书》 |
(四)《颜氏家训》 |
(五)《朱子家训》 |
(六)《曾国藩家书》 |
五、中国革命和建设是红色家风的实践基础 |
(一)艰难曲折的中国革命道路 |
(二)战时共产主义生活的实行 |
(三)丰富多彩的红色革命精神 |
(四)不断涌现的革命英雄人物 |
第三章 红色家风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作用 |
一、红色家风的表率 |
(一)毛泽东的家风和“三原则” |
(二)周恩来的家庭和“十条家规” |
(三)朱德家庭的“五心家规” |
(四)刘少奇“善于吃苦”的家庭教育 |
(五)邓小平“与人为善”的治家特色 |
(六)陈云的家庭和“约法三章” |
二、红色家风的内容 |
(一)廉洁奉公,先国后家 |
(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
(三)追求理想,坚定信念 |
(四)刻苦学习,书香传家 |
(五)热爱劳动,自食其力 |
(六)严守规矩,反对特权 |
(七)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
(八)忠于爱情,夫妻互助 |
三、红色家风的特征 |
(一)先进性和科学性 |
(二)平等性和民主性 |
(三)进取性和创新性 |
四、红色家风的历史作用 |
(一)提高了中国社会及家庭的文明程度 |
(二)营造了建国初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
(三)培育了一代代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
(四)引导产生了大批良好家风的家庭 |
(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
(六)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 |
第四章 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的现代价值 |
一、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资源 |
(一)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 |
(二)红色家风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三)红色家风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主要基因 |
二、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有利武器 |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不良风气 |
(二)腐败现象呈现出家族特点 |
(三)不良家风是腐败之因 |
(四)以红色家风遏制腐败蔓延 |
三、红色家风是党政干部修身齐家的标杆 |
(一)修身齐家是党政干部的必修课 |
(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
(三)不断矫正自己的“三观” |
(四)修身齐家要从细微处着手 |
四、良好家风的形成重在建设 |
(一)重视家规和家教 |
(二)发挥道德楷模的作用 |
(三)评选和表彰文明家庭 |
(四)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好家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小学少先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 ——以三年级少先队活动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理论基础 |
一、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的总体计划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研究过程 |
1、研究对象选取 |
2、研究过程 |
(二)活动内容的选取 |
1、少先队活动课内容选取的依据 |
2、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选定 |
(三)活动目标的制定 |
1、少先队活动课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
2、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 |
(四)活动作业的设计 |
1、活动作业设计的依据 |
2、少先队活动课的作业设计 |
(五)活动评价 |
1、活动评价的对象及方式 |
2、少先队活动课评价表的设计 |
二、少先队活动课的实践过程 |
(一)第一次少先队活动课:爱国——长征中的故事《巧渡金沙江》 |
1、少先队活动课方案的设计 |
2、少先队活动课对“爱国”价值目标的影响 |
3、活动课效果评价 |
4、少先队活动课后反思 |
(二)第二次少先队活动课:敬业——敬业创造幸福 |
1、少先队活动课的方案设计 |
2、少先队活动课对“敬业”价值目标的影响 |
3、活动课效果评价 |
4、少先队活动课后反思 |
(三)第三次少先队活动课:诚信——诚信相伴,快乐成长 |
1、少先队活动课的方案设计 |
2、少先队活动课对“诚信”价值目标的影响 |
3、活动效果评价 |
4、少先队活动课后反思 |
(四)第四次少先队活动课:友善——学榜样,树友善 |
1、少先队活动课方案的设计 |
2、少先队活动课对“友善”价值目标的影响 |
3、活动课效果评价 |
4、少先队活动课后总结与反思 |
三、少先队活动课教育建议 |
(一)少先队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原则 |
1、教育性原则 |
2、趣味性原则 |
3、活动性原则 |
(二)少先队员的培养原则 |
1、主动性与合作意识 |
2、创造性与审美能力 |
(三)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
1、辅导员对所选材料内容要有深入的理解 |
2、辅导员对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科学的策略 |
3、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少先队员 |
四、结论与反思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1、少先队活动课是三年级少先队员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 |
2、少先队活动课是少先队员理解知识与传递情感的过程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经由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一个过程 |
(二)本研究的展望 |
1、研究方法的补充 |
2、内容选择的多样 |
3、研究对象的扩展 |
4、研究时间的延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老子《道德经》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老子与《道德经》 |
2.1 老子与《道德经》简介 |
2.1.1 老子 |
2.1.2 《道德经》 |
2.2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
2.2.1 本体思想:道可道,非常道 |
2.2.2 本源思想:道生万物 |
2.2.3 规则思想:道法自然 |
第3章 老子《道德经》的德育思想体系 |
3.1 德育的目的 |
3.1.1 尊道贵德 |
3.1.2 抱朴归婴 |
3.2 德育的内容 |
3.2.1 自然无为 |
3.2.2 柔弱不争 |
3.2.3 诚信不欺 |
3.3 德育的方法 |
3.3.1 无为而无不为 |
3.3.2 致虚守静 |
第4章 老子《道德经》的德育功能 |
4.1 大成若缺的道德认知功能 |
4.1.1 “上德”而非“下德”的德育之道 |
4.1.2 “无为”而非“不为”的德育之为 |
4.2 勤俭实干的规范引导功能 |
4.2.1 少私寡欲、戒奢以俭 |
4.2.2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
4.3 不争寡欲的消极误导功能 |
4.3.1 “夫唯不争”的消极处世 |
4.3.2 “少私寡欲”的安于现状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
5.1 德育之基“道德信仰”的缺失 |
5.1.1 道德信仰的迷茫 |
5.1.2 道德信仰的不稳定 |
5.1.3 道德信仰的迷失 |
5.2 德育之境“道德品质”的下滑 |
5.2.1 诚信品质的价值缺失 |
5.2.2 艰苦奋斗品质的淡化 |
5.2.3 道德情感的冷漠匮乏 |
5.3 德育之形“道德行为”的异化 |
5.3.1 勤俭朴素生活的背离 |
5.3.2 功利主义行为的盛行 |
5.3.3 社会公德的知行不一 |
第6章 老子《道德经》对大学生德育的借鉴 |
6.1 加强德育素养教育,重塑大学生道德素养 |
6.1.1 实施“尊道贵德”的取向教育 |
6.1.2 培育“为学日益”的道德情操 |
6.2 构建健全的道德品质,养成虚静的道德精神 |
6.2.1 构建“美言不信”的诚信素养 |
6.2.2 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
6.3 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崇尚公共道德 |
6.3.1 崇尚“俭故能广”的生活作风 |
6.3.2 追求“以身为天下”的价值目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论文难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概述 |
2.1 习近平青年观的概念解读 |
2.1.1 青年 |
2.1.2 青年观 |
2.1.3 习近平青年观 |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地位 |
2.2.1 青年理论的创新发展 |
2.2.2 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 |
2.3 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 |
2.3.1 着眼现实突出青年地位的时代性 |
2.3.2 立足中国聚焦青年问题的本土性 |
2.3.3 博采众长指引青年成长的引领性 |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 |
3.1 青年观的雏形期 |
3.1.1 知青岁月的生活体验 |
3.1.2 学习生活的独立思考 |
3.1.3 基层工作的充分肯定 |
3.2 青年观的发展期 |
3.2.1 办好教育理念中的青年观 |
3.2.2 推进群团改革中的青年观 |
3.2.3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青年观 |
3.3 青年观的完善期 |
3.3.1 纪念五四运动讲话中的青年观 |
3.3.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青年观 |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青年观 |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
4.1 理论渊源 |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 |
4.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 |
4.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 |
4.2 现实依据 |
4.2.1 瞬息万变的国内背景 |
4.2.2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
4.2.3 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 |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5.1 青年为本的观点与情怀 |
5.1.1 明确青年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
5.1.2 遵循青年特点规律的科学分析 |
5.1.3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
5.2 青年的成长与成才 |
5.2.1 立志成长立德成才 |
5.2.2 学习成长吃苦成才 |
5.2.3 实践成长创新成才 |
5.3 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
5.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
5.3.2 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 |
5.3.3 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激发青年 |
5.4 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
5.4.1 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
5.4.2 推动青年引领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
5.4.3 完善面向青年“大宣传”理念的体制机制 |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
6.1 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
6.1.1 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
6.1.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保证 |
6.1.3 青年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载体 |
6.2 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 |
6.2.1 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失 |
6.2.2 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6.2.3 政府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
6.3 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 |
6.3.1 提供认识当代青年的科学依据 |
6.3.2 揭示当代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
6.3.3 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深化改革 |
6.4 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 |
6.4.1 在自我教育中促进知行合一 |
6.4.2 在自我管理中获得价值提升 |
6.4.3 在自我监督中建立完备体系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四、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2]“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孝心教育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X小学为例[D]. 郭露露.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习近平关于公德私德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李红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刘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D]. 朱续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研究[D]. 杨盘冬.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少先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 ——以三年级少先队活动课为例[D]. 郝雨洁. 西南大学, 2020(01)
- [9]老子《道德经》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D]. 张欧.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张慧.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家风家训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