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现大型锰矿富集区

贵州发现大型锰矿富集区

一、贵州发现一大型锰矿富集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臣,周琦,陈登,汪洋,肖林,肖亮,魏泽权,刘永坤,苟熠[1](2021)在《贵州遵义二叠纪隐伏沉积型锰矿床找矿预测技术及推广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锰矿为我国十分紧缺的重要战略矿产之一。1941年在贵州遵义首次发现"遵义锰矿"以来,贵州省地矿局一0二地质大队一直在该区开展找矿勘查、研究工作,至1984年的43年间,遵义锰矿累计提交锰矿石资源量3988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锰矿富集区和锰工业基地之一[1]。但之后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地表矿发现越来越少,找矿工作从地表转向深部,为了提高战略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团队通过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张遂,沈红钱,袁良军,潘文,谢小峰,谢兴友[2](2021)在《华南南华纪武陵锰矿成矿带松桃举贤地堑盆地特征与潜力预测》文中研究指明1引言华南扬子陆块东南缘是我国南华纪锰矿的重要富集区,黔湘渝毗邻区"大塘坡式"锰矿具有世界上独特的成矿环境和机制,是一种新的锰矿床类型—气液喷溢沉积型锰矿床[1-3]。Rodinia超大陆形成于1300–900Ma全球范围造山运动,从约820Ma开始的全球性大陆裂谷活动,最终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解[4-7],形成南华裂谷盆地。南华纪早期再次发生裂陷,形成武陵和雪峰2个次级裂谷盆地及其间的天柱-怀化地垒等三个Ⅱ级构造单元,武陵次级裂谷盆地控制形成了武陵锰矿成矿带,

臧忠江[3](2020)在《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列克等锰矿点呈多点带状分布,找矿潜力较大。但是,由于这些矿带发现时间不长,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程度较低,吉根地区研究程度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开展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开展研究区容矿地层的对比以及构造格架的研究,探讨锰矿的富集机制、成矿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于新疆克州及其周边国家锰矿资源评价与富锰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常常以层状产出,严格受一定时代的含锰地层(下泥盆统和上石炭统)控制,含锰岩系多样,有以硅质岩为主的,还有碳酸盐岩型居多的。锰矿床形成后受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锰矿体形态、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玛尔坎苏锰矿带内火山—沉积型锰矿床(锰质内源外成)伴有块状硫化物矿化(铜锌)。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按其岩性分为三个岩性段:(1)生物碎屑灰岩,(2)灰绿色岩屑砂岩,(3)泥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沉积型锰矿赋矿层位。吉根一带锰矿床(点)产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该组为一套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分为四个岩性段:(1)底部粗碎屑岩段,(2)下部浅变质泥岩—硅质岩—细碎屑岩段,(3)中部碳酸盐岩段,(4)上部浅变质硅质岩—泥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段。在下部硅质岩和中部碳酸盐岩中均发现锰矿体。玛尔坎苏锰矿带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Fe/Ti比值平均为29.79;锰矿石Al/(Al+Fe+Mn)比值为0.14~0.19(平均为0.165),围岩的在0.29~0.74之间,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矿石的Y/Ho比值平均为25.69,与深海热水流体的基本一致。含锰岩系下伏的早石炭世玄武岩锰含量在1000×10-6~1500×10-6之间,锰的背景值较高,说明锰源与深部来源有关。矿石REE总量平均为99.03×10-6,明显偏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热液活动。碳酸锰矿石及其顶、底板灰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3.25。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5;围岩δCe值平均为0.83。这可能是早石炭世地质活动频繁,海底出现基性火山岩喷发等海底火山作用引起的。矿石δEu值平均为0.95,围岩δEu值平均为0.89。均呈微弱的Eu负异常。锰矿床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C在0.26‰~-2.73‰之间,与海相碳酸盐δ13C值相近。碳酸锰矿石δ13C在-9.47‰~-21.6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锰成矿中存在有机物降解过程,造成碳同位素分馏。δ13CPDB值偏负,推断锰矿石的形成是有机质参与造成的。锰矿石δ18O值在-5.2‰~-11.45之间。计算的围岩温度集中在68.1~78.2℃之间;锰矿石温度范围在42.7~84.1℃之间,也说明锰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吉根一带锰矿床Fe/Ti值平均为24.60;Al/(Al+Fe+Mn)值平均为0.24,REE总量平均为57.99ppm。锰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9.04。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7,围岩δCe值平均为1.02,说明锰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受到海底火山作用影响。矿石δEu值平均为1.09,围岩δEu值平均为0.96。显示为弱的Eu正异常,反映出岩/矿石沉淀时有海底热水作用参与。玛尔坎苏锰矿带自早石炭世起,在持续拉张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巨厚的基性—中性火山岩。至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基本结束,构造沉积盆地内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古地理环境属于浅海沉积盆地。锰的成矿作用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成矿模式为:由火山口(火山喷溢VMS)、近源(火山口)以火山—沉积为主导,到远源(火山口两侧)以化学沉积为主的锰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演变过程。西南天山吉根周边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下部和底部对应于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中部代表较深水的浅海沉积环境;而上部则是浅海沉积环境。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三个阶段,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锰质来源与其关系密切,锰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变质成因。对研究区及其外围开展以构造要素及其对锰矿体制约(改造)为目的的野外调查研究,构建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一带的构造轮廓整体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玛尔坎苏河复背斜,它自北向南包含玛尔坎苏河背斜—玛尔坎土倒转向斜—坦迭尔倒转背斜—玛尔坎阿塔乔库倒转背斜等次级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反映自南向北的推覆动力。玛尔坎土向斜是研究区主要赋矿构造。在穆呼—玛尔坎土以西,厘定了12线的石炭系构造形态,确立了坦迭尔背斜核部,其南翼向东延伸,划分出南部新的含锰岩带,拓宽了找锰矿范围。在吉根锰矿远景区确定了泥盆系构成一系列NNE向—SN向的褶皱构造,中部的艾提克复式背斜向东、西两翼均有托格买提组下段碳酸盐岩的重复出现,西侧更有托格买提组上段碎屑岩的分布,反映出一个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构造格局。东部与上—顶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接触的是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偏上层位。东部一系列以托格买提组下段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识别出两个倒转的向斜构造,对于找锰矿是最为有利的。西昆仑和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具有以下特点:(1)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锰成矿作用表现出“内源外成”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的深源富锰含烃热液(水)喷流沉积。(2)都有热水溶液参与成矿的迹象,玛尔坎苏锰矿带属于近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中伴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吉根一带则属于远离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以陆源碎屑岩类为主,偶见少量火山物质,但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水沉积特层。(3)容矿岩石均有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富含炭质,硅质岩中出现复杂的微量元素组合。吉根锰矿远景区北部博索果嫩套是硅质岩砂页岩容矿,南部克尔克昆果依山则是碳酸盐岩容矿。玛尔坎苏锰矿带坦迭尔锰矿点产于火山岩建造顶部的凝灰岩中。(4)锰矿石类型均为富锰矿石,但是两个成矿带矿石的矿物组合有明显差别。玛尔坎苏锰矿带以原生碳酸锰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锰矿石。矿石中菱锰矿和钙菱锰矿居多,少量肾硅锰矿和硫锰矿。而吉根锰矿远景区矿石中锰的硅酸盐相占较大比例。(5)锰矿具有成群(带)分布特点,吉根锰矿远景区可能是被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沉积岩带火山弧间洼地—弧后盆地,玛尔坎苏锰矿带为主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带,属于浅海较深水洼地。两者均属于复杂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生成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锰矿床。(6)锰矿体形成后明显受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构造改造是矿体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由简单、完整到复杂、破损的变化过程。现存的锰矿体多定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7)锰矿成矿时间均属于晚古生代,玛尔坎苏锰矿带以石炭纪为主,二叠纪次之;吉根地区锰矿的成锰时代为早泥盆世。锰的聚集具有区域同时性。对比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含锰建造类型、成锰期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及探明的富锰矿石资源和构造改造程度等成矿要素表明,前者具备形成大中型富锰矿床的良好条件,其中,长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以及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与海水的水岩交换提供充足的Mn源,而火山岩建造之上的相对沉积凹陷区域起到很好的聚矿作用,以及充足的生物有机质对矿质的沉淀和固着等尤为重要,因此区域找矿潜力较大;而后者成矿条件较为复杂,在锰源、含锰建造和古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改造等方面对成锰矿及矿体定位的贡献较小,增大了找矿难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在玛尔坎苏锰矿带划分出3个Ⅰ级找矿靶区和1个Ⅱ级找矿靶区。在吉根锰矿远景区提出3个值得进一步找矿区段:即Ⅰ-1靶区、Ⅰ-2靶区和Ⅱ-1靶区。

王萍[4](2020)在《黔东地区南华纪裂谷型盆地锰矿成矿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硫循环与古气候记录》文中提出新元古代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包括两次全球性的冰期事件—Sturtian(~720-663 Ma)和Marinoan(~654-635 Ma)冰期、全球性成锰事件。华南新元古代南华盆地完整地记录了从Sturtian冰期到Marinoan冰期的沉积地层序列,并且在间冰期沉积的大塘坡组底部沉积一套含锰层。目前的研究认为“大塘坡式”锰矿中锰的沉积过程包括两个阶段:(1)水体中的Mn2+在氧化环境中被氧化,形成锰的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然后在地层中沉积下来;(2)在有机质富集的地层中,锰的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被还原形成锰碳酸盐(菱锰矿)。南华盆地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裂陷型盆地,锰矿的沉积是否受到裂陷盆地的控制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般认为地质历史时期锰矿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锰矿成矿环境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研究在全球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分析,对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的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讨论了南华裂谷的盆地结构及其对“大塘坡式”锰矿的控制作用,恢复了锰矿成矿环境,包括南华盆地中的硫循环和古气候变化。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过程中,华南板块也发生裂解,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形成南华裂谷盆地(I级)。南华裂谷盆地可分为武陵、雪峰两个次级裂谷盆地和二者之间的天柱-会同隆起(II级),在武陵次级裂谷盆地(II级)中又分为一系列次级的地垒和地堑盆地(III级),包括溪口-小茶园、松桃-古丈和玉屏-石竹溪断陷(地堑)盆地,甘龙-秀山和铜仁-凤凰隆起(地垒),在雪峰次级裂谷盆地(II级)中主要包括从江-城步断陷(地堑)盆地(III级),并且在III级地堑盆地中分布着一系列小的更次级的地堑盆地(IV级),包括贵州李家湾-道坨、西溪堡、大塘坡、大屋,湖南花垣民乐、烂泥田,重庆秀山笔架山等断陷(地堑)盆地。(2)通过对南华裂谷盆地的结构和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分布位置的分析,发现裂谷盆地的结构对锰矿具有控制作用。南华裂谷盆地(I级)控制着“大塘坡式”锰矿成矿区的分布,次级裂谷盆地(II级)控制着锰矿成矿带的分布,III级地堑盆地控制着锰矿成矿亚带的分布,IV级地堑盆地控制着锰矿床的分布。在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床中,从矿床的中心到边缘,大塘坡组含锰岩系的厚度和锰矿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矿石品位逐渐降低。(3)在南华盆地中,根据对李家湾矿区PM001和PM002剖面、高地矿区ZK2115钻孔和西溪堡矿区ZK4207钻孔南华纪地层中硫同位素的分析,提出盆地中一种新的硫循环模式。Sturtian冰期沉积的铁丝坳组和Sturtian冰期之后沉积的大塘坡组含锰岩系都具有异常高的草莓状黄铁矿δ34S值(铁丝坳组:+36.4‰至+60.6‰;大塘坡组:+29.1‰至+72.4‰),大塘坡组含锰岩系锰矿层中也具有异常高的CAS(carbonate-associated sulfate)δ34S值(+38.8‰至+69.8‰),并且锰矿层中出现异常的硫同位素分馏(△34S;δ34SCAS-δ34Spy;-11.6‰至+13.5‰)。在李家湾—西溪堡—高地地区,随着水深的加深,大塘坡组锰矿层的CAS和草莓状黄铁矿都表现出硫同位素深度梯度现象,随着水深的加深,CAS(李家湾:+49.3‰;西溪堡:+57.9‰;高地:+62.4‰)和草莓状黄铁矿(李家湾:+44.5‰;西溪堡:+59.8‰;高地:+61.6‰)的δ34S值逐渐升高。结合已发表的黄铁矿δ34S数据,发现在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层中的黄铁矿也具有深度梯度现象,从杨家坪—民乐—高地地区,随着水深的加深,草莓状黄铁矿δ34S的值逐渐增加(杨家坪:+17.7‰;民乐:+51.4‰;高地:+52.6‰)。值得注意的是,铁丝坳组和大塘坡组含锰岩系都具有异常高的TS(total sulfur)含量(2.2±1.1%)。地层中特殊的硫同位素和TS特征反映南华盆地中具有强烈的热液活动,并且热液流体可以携带大量的34S富集的H2S。裂谷盆地中的同沉积深大断裂可作为热液流体的通道,使热液进入到南华盆地水体中。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华盆地中新的硫循环模式—热液释放34S富集的H2S模式。热液携带的大量的34S富集的H2S进入到南华盆地中,一部分直接与水体中的Fe2+结合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另一部分在浅水氧化环境中被氧化成硫酸盐,然后再通过微生物硫酸盐还原(MSR;microbial sulfate reduction)过程形成草莓状黄铁矿。与热液相关的相对富集34S的硫酸盐库与南华盆地中的硫酸盐库的垂直混合导致地层中的硫同位素深度梯度现象。该硫循环模式可以解释南华盆地中的特殊的硫同位素特征,也为研究半局限盆地中的硫循环过程提供新的见解,这一过程可能对新元古代海洋系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南华盆地中,南华纪地层沉积过程中发生的热液活动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热液活动从Sturtian冰期一直持续到间冰期,热液携带的H2S在南华纪地层具有广泛的记录,且主要以草莓状黄铁矿的形式存在。(4)Sturtian冰期-间冰期古气候的变化有利于“大塘坡式”锰矿的形成。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作为化学风化指标,也可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在高地矿区ZK2115钻孔中,为了排除大塘坡组锰矿层中菱锰矿的形成对碎屑成分中CIA的干扰,分别对全岩和碎屑部分(去除菱锰矿)进行主量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菱锰矿的形成不影响CIA的变化趋势。CIA从铁丝坳组冰碛岩(45-67)到大塘坡组锰矿层(60-72)和黑色页岩层(64-70)呈显着的增加趋势,表明从Sturtian冰期到间冰期期间,古气候从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的转变。在李家湾PM001和PM002剖面中,锰矿层厚度(PM001:1.2 m;PM002:4.6 m)明显小于ZK2115钻孔锰矿层的厚度(11 m),但是CIA都显示相似的趋势,说明锰矿层的厚度并不影响古气候的变化趋势。在Sturtian冰期-间冰期期间,由于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低温的海水和碎屑物质形成间歇性富氧底流。富氧底流携带大量的氧气进入到南华盆地深部,导致深部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由还原状态变成氧化状态,这也与前人认为的南华盆地水体的间歇性氧化观点一致。结合盆地中锰矿的形成过程,盆地深部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有利于锰的富集成矿。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5](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毛景文,袁顺达,谢桂青,宋世伟,周琦,高永宝,刘翔,付小方,曹晶,曾载淋,李通国,樊锡银[6](2019)在《21世纪以来中国关键金属矿产找矿勘查与研究新进展》文中指出关键金属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其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均是目前国际矿床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国在关键金属Li、Rb、Nb、Ta、W、Sn、Ni、Co、Mn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勘查及成矿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认识。文章初步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不同类型关键金属矿床的主要勘查成果及全球关键金属矿产研究新进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总结认为锂循环与成矿主要在上地壳内部,而REE在大陆聚合与裂解以及壳幔之间循环并成矿。针对主要关键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环境,并考虑共伴生特点,将主要的关键金属矿床划分为8种成因类型:①与花岗岩-伟晶岩有关的W、Sn、Nb、Ta、Li、Rb、Cs、Be矿床;②与碳酸岩-碱性岩有关的REE、Nb、U矿床;③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Ni、Co、Cr、Pt族元素矿床;④低温热液型Tl、Te矿床;⑤多种类型热液矿床中的伴生组分,包括Re、Ge、In、Cd、Tl、Te、Se、Sc、Ga等;⑥表生沉积型(包括铝土矿和煤矿中的伴生组分)矿床,例如Mn、V、Ni、Mo、Co、Li、Ga、Tl、Ge、V、Sc、Nb、Ta等;⑦与表生盐湖有关的Li、Rb、Cs矿床;⑧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的离子吸附型REE矿床。希望该分类能作为新一轮关键矿产研究的基础。

毛丽佳[7](2019)在《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为研究地域,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和界定跨省界地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地,本论文的研究以断裂点模型为研究工具,并对其参数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进一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县域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关系,由此计算出重庆市黔江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进而对跨省界两两相邻的县域进行空间联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空间联系。同时,本论文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矿产、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产业带、缺乏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和缺乏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为基础,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区位熵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的优势分布县域,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进而基本确定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清洁能源、矿产升级转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旅游业可以作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空间关联为视角,针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协同创新开发模式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跨省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对武陵山片区跨省界区域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郑杰[8](2019)在《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文中提出黔东北地区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本论文从地质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依据野外露头、钻孔岩芯、镜下薄片、地球化学样品以及碎屑锆石等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科学方法,对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地层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工作,分析大塘坡组一段沉积相特征、分布规律和锰矿集中相带,核心是确定大塘坡组一段沉积相模式,为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储层分布预测以及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1)进行黔东北南华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通过黔东北地区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区域地层等方面的资料,将南华系划分为四个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及南沱组,其中大塘坡组分为分为上下两段。并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将南华系地层分为两个冰期及两个间冰期,其中两界河组为间冰期沉积,对应富禄组中上部;铁丝坳组为冰期记录,对应古城冰期;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海侵记录,对应富禄组顶部的黑色页岩;南沱组为冰期沉积,对应Marinoan冰期。(2)建立黔东北地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II级盆地、12个III级盆地以及11个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提出大塘坡早期由9类主要的古地理单元,恢复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黔东北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3)通过对黔东北锰矿区大塘坡组一段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其锰质可能来自洋壳深部,陆源物质供给极少,菱锰矿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热水作用的强烈影响,形成于缺氧的大陆边缘环境;形成的古气候环境总体表现为小冰期后的寒冷干燥—相对稳定—逐渐升温的趋势。综合黔东北南华纪大塘坡期地质、地球化学等情况,“大塘坡式”锰矿的成锰环境为冰期后处于伸展背景下的陆缘障壁海岸环境。

黄飞,刘东升,吴继兵,刘虎,叶锋,王娟,唐星星[9](2019)在《湖南省花垣县民乐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垣县民乐锰矿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位于松桃成锰沉积盆地中部,是我国南华系锰矿的集中分布区。锰矿赋存于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第一段炭质页岩下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地层、岩性、含锰岩系厚度、古构造、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本次通过对民乐锰矿地质特征、矿区锰富集规律分析,进一步从岩相古地理、古构造、后期断裂构造对矿体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再结合物探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初步推测锰矿层埋藏深度,最后与毗邻松桃地区锰矿进行类比,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周琦,杜远生,袁良军,张遂,余文超,谢小峰,杨炳南[10](2018)在《黔东及毗邻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研究历史、主要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锰矿是国家战略紧缺矿产。自上世纪1958年在黔东松桃大塘坡地区发现"大塘坡式"锰矿以来,经过三代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锰矿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找矿成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黔东地区成为新的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和中国锰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纪念"大塘坡式"锰矿发现60周年,特撰文介绍该地区锰矿的主要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近年来该类型锰矿主要研究进展与找矿突破性成果,同时展望未来,提出下步工作建议。谨以此文向为黔东及毗邻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找矿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贵州发现一大型锰矿富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发现一大型锰矿富集区(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遵义二叠纪隐伏沉积型锰矿床找矿预测技术及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遵义锰矿矿床特征
二、找矿预测技术与方法
    2.1同沉积断层标志
    2.2岩相古地理特征标志
    2.3盆地结构划分标志
    2.4与成矿有关的建造标志
    2.5锰矿矿相标志
    2.6 AMT地球物理模型
三、推广应用

(2)华南南华纪武陵锰矿成矿带松桃举贤地堑盆地特征与潜力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举贤地堑盆地特征
    2.1两界河期
    2.2大塘坡早期
    2.3同沉积断层特征
    2.4盆地结构特征
3.锰矿找矿预测
4.结论

(3)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1.2.1 全球锰矿资源概况
        1.2.2 锰矿床成因类型
        1.2.3 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1.2.4 我国锰矿研究与勘查历史
        1.2.5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重力特征
        2.3.2 区域航磁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锰矿床地质特征
    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3.1.1 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
        3.1.2 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床
    3.2 西南天山吉根锰矿远景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玛尔坎苏锰矿带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
        4.1.3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4.2 吉根锰矿远景区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锰期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1 石炭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1.1 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
        5.1.2 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C1w)
    5.2 下泥盆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5.2.1 沉积相
        5.2.2 沉积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6.1 锰的物质来源
    6.2 锰沉积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6.3 锰的成矿作用
        6.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6.3.2 西南天山吉根地区锰的成矿作用
    6.4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床富锰矿石形成机制
        6.4.1 锰质供给具有多来源特点
        6.4.2 Mn与Fe分离与富集
        6.4.3 含炭质含锰岩系具热水沉积特征
        6.4.4 沉积成岩—成矿过程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
        6.4.5 小结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7.2 锰矿床保存的构造因素——构造改造
    7.3 锰矿床成矿规律
    7.4 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对比
    7.5 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
        7.5.1 玛尔坎苏锰矿带喀拉苏勘查区
        7.5.2 吉根远景区
    7.6 成矿预测
        7.6.1 预测准则
        7.6.2 主要找矿标志
        7.6.3 锰矿床找矿靶区预测
    7.7 沉积型锰矿床有效的找矿方法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黔东地区南华纪裂谷型盆地锰矿成矿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硫循环与古气候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沉积型锰矿沉积环境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华南板块的形成和裂解
    2.2 研究区新元古代地层
    2.3 区域构造
第三章 典型矿床—李家湾-道坨锰矿床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石特征
    3.3 资源储量
第四章 武陵次级裂谷盆地结构及其控锰作用
    4.1 裂谷盆地的研究方法
    4.2 武陵次级裂谷盆地地层分区
    4.3 岩相突变带
    4.4 含矿岩系古地理
    4.5 裂谷盆地结构
    4.6 裂谷盆地控矿作用
第五章 大塘坡式锰矿的硫同位素及盆地硫循环对热液活动的启示
    5.1 样品和分析方法
    5.2 分析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大塘坡式锰矿CIA的古气候解释及成矿意义
    6.1 样品和分析方法
    6.2 分析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7.1 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6)21世纪以来中国关键金属矿产找矿勘查与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找矿勘查新进展
    1.1锂矿找矿新进展
        1.1.1西昆仑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床
        1.1.2川西伟晶岩型锂矿床
    1.2钨锡矿找矿新进展
        1.2.1江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斑岩-矽卡岩型钨矿带
        1.2.2大兴安岭南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锡矿
        1.2.3东昆仑西段白干湖W-Sn矿
    1.3铌钽矿找矿新进展
        1.3.1小秦岭华阳川铀铌铅矿床
        1.3.2湘东北仁里超大型伟晶岩型铌钽矿
        1.3.3甘肃省中祁连山西端余石山超大型铌钽矿床
    1.4铷矿找矿新进展
    1.5稀土矿找矿新进展
        1.5.1以花岗质岩石为容岩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1.5.2以变质岩为容岩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1.6锰矿找矿新进展
        1.6.1新疆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1.6.2黔渝湘毗邻区锰矿集区
    1.7基性-超基性岩有关镍铜钴矿找矿新进展
2研究进展与思考
    2.1关键矿产的成因分类
    2.2白垩纪—古近纪盆地古卤水Li-Rb-Cs矿化的研究发现,提供了找矿的新方向
    2.3沉积型锂矿的研究发现有望推动该类型找矿突破
    2.4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将成为中国一个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储备基地
    2.5风化壳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6钨与锡分离成矿机制的控制要素
    2.7锂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成矿
    2.8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成矿
    2.9与花岗质岩有关的W-Sn-Nb-Ta-Li-Be关键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10其他研究进展

(7)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关于特色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1.2.3 关于省际边界经济联系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基本界定
        2.1.1 跨省界地区的基本界定
        2.1.2 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基本界定
        2.1.3 特色产业的基本界定
        2.1.4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概念
    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形成因素
        2.2.3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3 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演化
        2.3.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2.3.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2.3.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期
        2.3.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2.4 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1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2 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2.4.3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2.4.4 有利于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2.4.5 有利于促进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4.6 有利于跨省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 民族文化资源
        3.1.4 资本现状
        3.1.5 科教文卫发展情况
        3.1.6 政策环境
    3.2 产业与产业结构特征
        3.2.1 产业结构现状
        3.2.2 产业结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的天然基础
        4.1.1 地缘关系的紧密性
        4.1.2 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4.1.3 自然资源的共有性
        4.1.4 经济发展的共通性
        4.1.5 社会发展的依存性
    4.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4.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空间作用的评价与结果——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4.3.2 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赋值
        4.3.4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4.3.5 经济联系空间作用及其特征分析
    4.4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各县域功能定位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武陵山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5.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1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3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4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铜仁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5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5.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5.3.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5.3.2 地理标志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
        5.3.3 缺乏具备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5.3.4 缺少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5.3.5 城市体系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5.3.6 缺乏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社会管理边缘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研究
    6.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6.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
        6.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6.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
        6.2.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评价
        6.3.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因素
    6.4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6.4.2 选取指标
        6.4.3 对区位熵模型的改进
        6.4.4 特色产业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7.1 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7.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7.3 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7.4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打造跨省界连片特色现代农业小镇,实现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8.2 突出地理标志产品民族特色,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8.3 立足优势资源特征培育优势工业产业带
    8.4 以共有的民族人文资源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8.5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中心城市
    8.6 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域协调合作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9.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
        1.2.2 黔东北地区沉积型锰矿床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华南裂谷盆地的演化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特征
第3章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典型剖面列述
    3.2 岩石组合特征
    3.3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4章 大塘坡期锰矿沉积相分析
    4.1 南华系大塘坡组一段岩石类型及特征
        4.1.1 泥(页)岩类
        4.1.2 粉砂岩类
        4.1.3 粗碎屑岩类
        4.1.4 碳酸盐岩类
        4.1.5 火山凝灰岩类
    4.2 大塘坡组早期盆地沉积充填及沉积相类型
        4.2.1 大塘坡早期地垒区沉积充填及沉积相
        4.2.2 大塘坡早期地堑区沉积充填及沉积相
第5章 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5.3 无机碳、氧同位素特征
第6章 大塘坡式锰矿分布规律
    6.1 典型矿床特征
    6.2 锰质来源
    6.3 构造、岩相古地理条件
    6.4 锰矿成矿模式
    6.5 沉积相对锰矿分布的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湖南省花垣县民乐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含锰岩系特征
    2.4 矿体特征
        2.4.1 矿体产出特征
        2.4.2 矿石质量
3 找矿方向分析
    3.1 民乐锰矿外围进一步找矿方向分析
    3.2 预测区锰矿体埋深分析
    3.3 区域上含锰岩系变化特征
    3.4 预测区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
    3.5 古构造条件分析
4 结论

四、贵州发现一大型锰矿富集区(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遵义二叠纪隐伏沉积型锰矿床找矿预测技术及推广应用[A]. 刘志臣,周琦,陈登,汪洋,肖林,肖亮,魏泽权,刘永坤,苟熠. 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 2021
  • [2]华南南华纪武陵锰矿成矿带松桃举贤地堑盆地特征与潜力预测[A]. 张遂,沈红钱,袁良军,潘文,谢小峰,谢兴友. 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 2021
  • [3]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臧忠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4]黔东地区南华纪裂谷型盆地锰矿成矿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硫循环与古气候记录[D]. 王萍.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6]21世纪以来中国关键金属矿产找矿勘查与研究新进展[J]. 毛景文,袁顺达,谢桂青,宋世伟,周琦,高永宝,刘翔,付小方,曹晶,曾载淋,李通国,樊锡银. 矿床地质, 2019(05)
  • [7]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毛丽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D]. 郑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湖南省花垣县民乐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J]. 黄飞,刘东升,吴继兵,刘虎,叶锋,王娟,唐星星. 地质与勘探, 2019(S1)
  • [10]黔东及毗邻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研究历史、主要进展及展望[J]. 周琦,杜远生,袁良军,张遂,余文超,谢小峰,杨炳南. 贵州地质, 2018(04)

标签:;  ;  ;  ;  

贵州发现大型锰矿富集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