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生物肥料对绿色食品蔬菜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焦子伟,李东育,陈晓露,王念平[1](2021)在《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绿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关键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示范与应用。本文基于我国绿色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和栽培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绿色设施农业种苗技术上如育种、育苗技术措施,模式栽培上如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措施,肥水管理上如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其他技术措施,病虫害防治上如法律法规保障、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与措施,现代智能化装备与技术上如机械智能化装备、现代智能化技术等措施,对其栽培关键技术进行集成与归纳总结,并对今后我国绿色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韦雯[2](2021)在《农户微生物肥料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州农户的调查》文中认为
罗金谣[3](2021)在《两种微生物菌剂对核桃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代凤[4](2021)在《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植物的生态环境或生理特征,促进植物生长激素的分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无公害蔬菜是指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的蔬菜,即蔬菜产品中所含有害物质残留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将微生物肥料用于无公害蔬菜作物上,不但会避免产生残留危害,还会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因为微生物肥料可以在土壤环境中迅速降解,同时还能降低硝酸盐含量,使施肥污染得到逐步消除,从而提高蔬菜的安全性。文章针对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进一步推进微生物肥料的广泛应用。
翟相英[5](2021)在《水稻种子遗传多样性及微生物菌剂对水稻幼苗耐低温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sativa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低温冷害一直是东北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水稻耐低温性能以及扩大耐低温水稻品系种质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通过对9个品系水稻种子表型性状的相关性以及聚类分析;对水稻萌发能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水稻发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探究水稻种子的表型性状与微生物菌剂对水稻幼苗耐低温性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提高水稻耐低温性能和扩大耐低温水稻品系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数据和可行的技术参考。(1)通过对9个品系水稻种子各表型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变异幅度上,种子的单粒重最大,谷粒长最小,说明种子的单粒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而谷粒长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品系间各表型性状除单粒重外差异均显着(P<0.001),说明水稻种子表型变异较大,通过选择手段来改良这些性状特征的难易程度会因性状而异。种子的单粒重分别与谷粒长、谷粒宽、谷粒厚、粒长宽比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可以通过提高上述表型性状指标来提升种子的单粒重,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聚类分析将9个品系水稻种子分为4个类群,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可以通过不同水稻品系之间的遗传关系来增加高耐低温性能水稻品系数量。(2)水稻幼苗萌发试验中,总体看,大部分水稻品系在微生物菌剂接种后,各指标表现均比CK组好,说明菌剂能够提升水稻幼苗的低温萌发能力和耐低温性能,且品系X-30与X-36在菌剂接种后表现最好。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得出,发芽势与发芽率呈显着正相关;株高与茎粗和干重呈显着正相关;鲜重与茎粗、干重、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枯萎率与干重、鲜重、含水率呈显着负相关。因此,试验证明微生物菌剂可以通过提高稻苗的茎粗和株高来提高稻苗的干重、鲜重与含水率,降低稻苗的枯萎率,进而提高稻苗的耐低温性能。(3)水稻种子发芽能力综合评价试验中,品系X-28、X-30、X-36、X-40、X-42和X-45在菌剂处理下均有一个或多个浓度梯度水稻投影函数值高于CK。说明试验中微生物菌剂作用显着,且A35菌剂浓度最能提高水稻的耐低温性能。
曹艳[6](2021)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意识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不可或缺性。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我们必然选择。我国作为拥有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重要性可见一斑。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切实表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已经将环境问题视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也是围绕“绿色”进行。以新疆兵团为例,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在近年来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将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作为发展目标,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新疆兵团于2018年提出了《兵团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中对兵团农业后续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新疆地区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选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分析该地区绿色发展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揭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疆兵团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的解决方案。本选题结合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兵团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状况、绿色农业发展局限和前景等方面,结合当前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突出问题。基于兵团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得出以下结论:(1)围绕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兵团农业概况作了论述,另外重点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类型、基本情况作了分析,主要通过兵团绿色农业规模和产值、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及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三个方面展开,从而为展开实证分析提供支持。(2)针对兵团现阶段绿色农业的实证分析可知目前兵团绿色农业整体有一定的推进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为此,结合现阶段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趋势及兵团条件等情况,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径进行论述并提出针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提供一些建议。(3)围绕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分析,提出了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基本思路和总原则,结合基础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张振钧[7](2021)在《微生物菌肥对低温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经济作物,受低温冷害侵袭减产严重,为此,本试验采用产于西藏地区微生物复合菌剂与鸡氛发酵所制菌肥,对我国东北低温地区水稻进行处理,分析菌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缓解低温对水稻生产带来的危害,为促进水稻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一、对试验所用微生物菌肥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α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shannon和simpson指数表明菌肥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分布较均匀,ACE、goods_coverage、Chao1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表明群落中物种数目较大,数量较多;通过α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和β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说明组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着(P>0.05),重复性较好,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样本真实可靠,数据准确;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分别为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各菌群在以往研究表明分别可对土壤和水稻根系等提供营养物质和优良生长环境,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二、通过运用梯度试验方法,分析不同浓度梯度菌肥浓度下的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萌发活力指数、株高、茎粗、含水率和根冠比等相关指标,以期明确不同菌肥浓度对低温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发芽能力和生长状况的影响,为后续田间对比试验提供菌肥比例和理论依据。实验过程整体呈现菌肥处理下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萌发活力指数及株高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05),但在植株茎粗、含水率和根冠比方面优于对照的趋势,且差异显着(P<0.05)。因此,加入菌肥有助于提高低温下水稻幼苗生长效果。三、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对微生物菌肥处理的下水稻抽穗期的相关性状和水稻产量及水稻产量构成相关性状进行分析。菌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菌肥处理下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明显升高,且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菌肥处理明显影响了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菌肥处理下水稻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直接通径系数提升幅度最大,穗实粒数变化更明显,因此,菌肥处理对穗实粒数这个产量构成关键因子发挥作用较大。因此,针对菌肥处理下的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变化分析,在今后水稻生产试验中应在继续提高穗实粒数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的遗传力来增加水稻产量。试验采用的微生物菌肥在水稻低温影响中可优化水稻生长发育情况,从而改变水稻产量构成相关性状,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水稻的生产影响,达到增产效果。在今后的试验中,可更换作物品种例如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选择不同的栽培地域,进行多种胁迫实验,例如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等常见胁迫危害,以期为粮食作物生产发育提供良性力量。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8](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赵秋倩[9](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赵丹丹[10](2020)在《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合作918”粉红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梯度,0Kg/667m2菌剂(CK)+有机肥、3Kg/667m2菌剂(T1)、6Kg/667m2菌剂(T2)、9Kg/667m2菌剂(T3)、12Kg/667m2菌剂(T4)与有机肥混合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使用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性质与番茄生长、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1)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其中,T3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效果最好,使番茄根际土壤的容重较对照降低了30.38%;p H值降低了10.31%;电导率降低了34.23%;使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06%、28.58%、14.06%、21.45%。(2)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各处理相比,T3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最丰富,土壤酶活性最高,其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6.06%、26.32%、52.03%、28.06%。(3)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番茄的产量。综合看,处理T2和T3对番茄植株形态学性状的促进作用较好。产量方面,T2对番茄单株果数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较对照提高了4.95%;T3处理对单果重和折合亩产量提高最佳,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0.15%、14.54%。(4)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提升了番茄的光合能力。处理T3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提升了58.48%、47.90%、41.87%,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降低了14.95%、5.54%,T3处理下各光合指标均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5)微生物菌剂改善了番茄的品质,提升了番茄的营养价值。T3处理下,番茄的总糖、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7%、23.83%、12.78%、19.13%,总酸含量较对照降低了9.44%,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
二、微生物肥料对绿色食品蔬菜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肥料对绿色食品蔬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1 种苗技术研究进展 |
1.1.1 育种技术 |
1.1.2 育苗技术 |
1.2 模式栽培研究进展 |
1.2.1 无土栽培 |
1.2.2 有土栽培 |
1.3 肥水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施肥技术 |
1.3.2 灌溉技术 |
1.3.3 其他技术措施 |
1.4 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
1.4.1 法律法规保障 |
1.4.2 预测预报 |
1.4.3 农业防治技术 |
1.4.4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
1.4.5 生物防治 |
1.4.6 化学防治 |
1.5 现代化、智能化装备与技术应用进展 |
1.5.1 现代化、智能化装备应用 |
1.5.2 自动、智能化技术 |
2 绿色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
(4)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肥料的功效 |
1.1 提升土壤肥力 |
1.2 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 |
1.3 改善作物品质 |
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
3 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中的应用 |
3.1 增加蔬菜产量 |
3.2 抗病害 |
3.3 提高作物质量 |
4 微生物肥在蔬菜生产中的合理施用及注意事项 |
4.1 要有严格的检验和生产许可证 |
4.2 要检测土壤温湿度 |
4.3 避免杀菌剂的使用 |
4.4 菌肥施用方法 |
4.5 改善温湿度 |
4.6 菌肥施用原则 |
5 结语 |
(5)水稻种子遗传多样性及微生物菌剂对水稻幼苗耐低温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遗传多样性 |
1.2.1 概念 |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2.3 表型多样性 |
1.3 水稻低温冷害 |
1.3.1 水稻低温冷害的种类和危害 |
1.3.2 水稻冷害的不同时期 |
1.3.3 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生长 |
1.4 水稻幼苗萌发能力 |
1.4.1 水稻种子萌发的三个阶段 |
1.4.2 影响水稻种子萌发的因素 |
1.4.3 水稻幼苗萌发能力的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
1.4.4 提高水稻幼苗低温萌发能力的方法 |
1.5 微生物菌剂 |
1.5.1 微生物菌剂含义 |
1.5.2 微生物菌剂作用 |
1.5.3 微生物菌剂分类 |
1.5.4 微生物菌剂的发展 |
1.5.5 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的影响 |
第2章 水稻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和测定方法 |
2.1.2 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稻种子表型性状描述及特征分析 |
2.2.2 水稻种子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3 水稻种子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耐低温菌剂对水稻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试指标 |
3.1.4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浓度的菌剂处理下水稻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
3.2.2 不同浓度的菌剂处理下水稻的株高和茎粗 |
3.2.3 不同浓度的菌剂处理下水稻的干重、鲜重 |
3.2.4 不同浓度的菌剂处理下水稻的含水率 |
3.2.5 不同浓度的菌剂处理下水稻的枯萎率 |
3.2.6 水稻测试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水稻种子发芽能力综合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和测定方法 |
4.1.2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稻种子发芽能力投影寻踪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
2.1.1 绿色农业的内涵 |
2.1.2 绿色农业的特征 |
2.1.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选择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生态文明理论 |
第3章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
3.1 兵团农业概况 |
3.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3.2.1 兵团绿色农业的基本类型 |
3.2.2 兵团绿色农业规模和产值 |
3.2.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
3.2.4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3.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
3.3.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程度低 |
3.3.2 绿色农业发展结构不合理 |
3.3.3 南北疆绿色农业发展区域差异大 |
3.3.4 支撑绿色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兵团职工绿色农业发展意愿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
4.1.1 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
4.1.2 问卷原始结果分析 |
4.2 兵团职工绿色农业发展参与意愿实证分析 |
4.2.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模型构建 |
4.3 样本描述 |
4.4 变量描述与实证分析结果 |
4.4.1 变量描述 |
4.4.2 多元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
4.4.3 估计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启示 |
5.1 国内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 |
5.1.1 东北大米 |
5.1.2 云南花卉 |
5.2 国外特色绿色农业发展 |
5.2.1 欧洲的有机农业 |
5.2.2 西班牙的认知和休闲农业 |
5.2.3 以色列节水灌溉农业 |
5.2.4 荷兰农业设施 |
5.2.5 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 |
5.3 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对兵团绿色农业的发展启示 |
5.3.1 独特的农业规划体系 |
5.3.2 绿色的特色农业理念 |
5.3.3 先进的绿色农业技术 |
5.3.4 完善的绿色农业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推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
6.1 研究结论 |
6.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6.2.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原则 |
6.2.2 推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6.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
6.3.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
6.3.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
6.4 研究不足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微生物菌肥对低温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微生物菌肥基本介绍及研究进展 |
1.1.1 微生物菌肥含义及作用 |
1.1.2 微生物菌肥类型 |
1.1.3 微生物菌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4 微生物菌肥16S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 |
1.2 水稻低温冷害基本介绍及研究进展 |
1.2.1 水稻低温冷害类型 |
1.2.2 水稻苗期耐冷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 |
1.2.3 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措施 |
1.2.4 水稻耐冷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微生物菌肥对水稻生产促进作用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菌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流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α多样性分析 |
2.2.2 α多样性指数 |
2.2.3 β多样性分析 |
2.2.4 群落结构组分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不同菌肥梯度对低温处理下水稻种子生长情况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试指标 |
3.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下的发芽势与发芽率 |
3.2.2 不同处理下的株高和茎粗 |
3.2.3 不同处理下的发芽指数与萌发活力指数 |
3.2.4 不同处理下的含水率与根冠比 |
3.3 小结 |
第4章 微生物菌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4.1.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抽穗期不同处理间指标差异显着性分析 |
4.2.2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 |
4.2.3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差异显着性 |
4.2.4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性状相关性 |
4.2.5 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回归通径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讨论 |
5.1 微生物菌肥中菌群结构与功能 |
5.2 微生物菌肥对水稻苗期生长发育影响 |
5.3 菌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及相关形状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
1.4.2 种植成本理论 |
1.4.3 种植效益理论 |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主要内容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
3.5 生态效益分析 |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
3.6 本章小结 |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
致谢 |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9)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技术推广 |
2.1.3 推广技术属性 |
2.1.4 技术推广渠道 |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扩散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
3.1.1 蔬菜生产特征 |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3.2 研究方法 |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2 研究方法 |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3.2 研究方法 |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
6.9 稳健性检验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
7.1 问题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型选择 |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t检验结果 |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
7.4.4 双重检验 |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
7.7 稳健性检验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3.3 典型经验总结 |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4.3 典型经验总结 |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5.3 典型经验总结 |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
9.2 政策建议 |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微生物菌剂研究概况 |
1.2.1 微生物菌剂的概念 |
1.2.2 微生物菌剂的类型 |
1.2.3 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制 |
1.2.4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 |
1.3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菌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番茄研究概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菌剂材料 |
2.1.3 试验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指标 |
2.3.1 土壤理化及养分指标测定 |
2.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3.3 番茄生长及产量指标测定 |
2.3.4 番茄光合指标测定 |
2.3.5 番茄品质指标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 |
3.1.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养分变化 |
3.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3.2.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
3.2.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2.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3.2.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
3.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形态和产量指标的变化 |
3.3.1 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株高的变化 |
3.3.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3.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面积的影响 |
3.3.4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
3.3.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产量指标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光合特性的变化 |
3.5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品质指标的变化 |
3.5.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总糖的变化 |
3.5.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总酸的影响 |
3.5.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维生素 C 的影响 |
3.5.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3.5.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施用菌剂对番茄土壤性质、肥力的影响 |
4.2 施用菌剂对番茄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
4.3 施用菌剂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施用菌剂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微生物肥料对绿色食品蔬菜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王楠,焦子伟,李东育,陈晓露,王念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21(18)
- [2]农户微生物肥料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州农户的调查[D]. 韦雯.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3]两种微生物菌剂对核桃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罗金谣.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 代凤. 基层农技推广, 2021(06)
- [5]水稻种子遗传多样性及微生物菌剂对水稻幼苗耐低温性能的影响[D]. 翟相英.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曹艳.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7]微生物菌肥对低温下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振钧.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8]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10]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D]. 赵丹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